黑暗之魂2剧情解析: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7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46:18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07 19:31 
 作者:foxciom 回复日期:2007-7-7 13:03:29 
    楼主,更新要勤一点,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好! 
  ------------------------------------------------------------
  钓兄所言甚是,多谢支持与敦促,可惜最近工作繁忙,有时晚上还要加班,而且我的工作是集体性的,经常出差在外,我写帖子基本是在宾馆里的比较抵挡的标准间(为了节省纳税人的钱)里私下进行的,不能让同屋的同事看见,否则传出去同事们会认为我不务正业,所以时间上很难有充足的保证。以我现有的能力,恐难实现又快又好地更新帖子这一宏伟目标。不过我一直在努力,现在就正在挥汗如雨地准备更新呢。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08 21:23  第二十二句 乃服衣裳(2)
  
  衣裳里的风流与哀愁
  
  描写衣裳的作品,最著名的要数李白《清平调》中的第一首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之所以著名,不仅仅是因为诗写得好,更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人可能记不清父母的生日(我就属于这类不孝子),但要是问他们我国古代四大美女是谁,百分之百能答对。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
  李白的《清平调》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和好评,明朝周敬等人著的《唐诗选脉会通》中赞美该诗“语语浓艳,字字葩流”,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说该诗“风流旖旎,绝世丰神”。大家如此毫不吝惜地赞美,主要原因是真心实意地佩服李白的诗写得好,但也有给唐玄宗李隆基面子的因素,更搀杂着大家都不好意思明说的原因:对美女杨玉环衣裳里的风流景致的一种垂涎。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据传奇小说《杨太真外传》讲,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天,皇宫中沉香亭畔的牡丹花儿朵朵开,唐玄宗在贵妃杨玉环、歌唱家兼演奏家李龟年等人的陪同下出来赏花。唐玄宗兴趣盎然,叫人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写首流行歌曲。李白进宫之后一看这阵势,马上知道该写什么了,一挥而就,写出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唐玄宗看了之后很满意,让皇家乐团奏乐,李龟年高歌,杨贵妃斟酒。唐玄宗喝着美酒、听着美乐、搂着美女,美得直冒鼻涕泡,真是快活似神仙啊!一时兴起,忍不住亲自吹起玉笛助兴,反复演奏欣赏了好几遍才停下来。(李龟年旁白:“再不停下来,我嗓子就快成破锣了!”)。杨贵妃听完歌曲,款款下拜,向唐玄宗深表谢意。
  但乐极生悲,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杀向长安,唐玄宗撒丫子就跑,第二年初跑到现在陕西省兴平县一带的马嵬驿,军队哗变逼宫,唐玄宗只好让当时只有38岁的杨贵妃自杀。唐代郑处诲写的《明皇杂录》中记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也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这个词牌名又因为宋代柳永的那首“寒蝉凄切”而为后人所熟知。
  这首《清平调》在艺术上简直比杨贵妃还美,真不知道李白的脑子是怎么长的,居然竟然果然能想出这么浪漫、贴切而脱俗的比喻,一般人得喝过多少脑白金才能赶上他啊?后来一个外国公司看上这首诗了,其化妆品品牌“Revlon“就翻译成了“露华浓”,诗句形容的是杨贵妃的美丽,用作化妆品品牌,既能体现产品属性,又有好的品牌联想,还显得倍儿有文化内涵,再通过广告一忽悠,想不知名都难。老外做生意还真有一套,不过对于我们大老爷们来说,不会花一个子儿在化妆品上,收起你那一套吧!但是人家一开始就没指望男的来买,而是让女人从男人钱包里拿钱来买,歹毒啊!
  把唐朝由盛转衰都归罪于杨玉环,完全是男人们为自己开脱的借口。杨玉环不光长得美绝天下,而且也是很有才华的,比如《全唐诗》中收录的一首她写的题为《赠张云容舞》的诗:“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其艺术水准虽然与李白的诗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也相当不错了,你写得出来吗?美女惹人爱,聪慧的美女更是人见人爱,但是男人犯了错误就往女人身上推,和在外面受了气就回家打骂老婆的做法一样,都十分的不男人。
  还有一位文字高手写的有关衣裳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造诣。这位高手姓李,是个女的。是谁呢?就是南宋宋杰出女文学家李清照。她在《南歌子》中写到: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李清照出身名宦之家,自幼聪颖,长相估计也不差,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情投意合,生活幸福,并都爱好研究金石书画,有共同语言,真是神仙美眷啊。可惜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她与老公逃到江南躲避战乱,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泊江南,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的很多诗都表现出哀愁、悲伤的情绪。这首《南歌子》就是一首满怀愁绪无着处的词。
  上阙写的与衣裳关系不大,就不详细解释了,主要是通过天上和人间的对比来表现有情人不能相见的痛苦,使人一读起来就觉得沉重,然后写泪湿枕簟(簟,读“蛋”音,指竹席),发现没脱衣服就躺下了,于是一边脱衣服一边看表想知道几点了。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一句中的“夜何其(其,读“基”音,是语尾助词)”出自《诗经 小雅 鸿雁之什 庭燎》。全文为: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鄉晨,庭燎有煇。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由于《诗经》离现在时间太久远,很多语言读起来很晦涩难懂,所以在此需要稍做解释。这是一首写周王朝会的诗。“庭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院子里点起火把,用于照明,那时候没有蜡烛啊,只好用麻秸或芦苇做成火把,蘸上点动物油,在院子里一点,也是很亮的,就是烟尘大点,但也有好处:不用点蚊香了。煇,就是“熏”,指冒烟。旂,是“旗”的异体字,一种绘有龙的图案并有铃铛的旗子。
  翻译成白话,大致是这样的:
  长夜漫漫何时旦?熬到眼红才一半,庭前火把很灿烂。朝庭的大官们啊,乱糟糟地来扯淡。
  长夜漫漫何时明?现在是个啥情形,庭前火把剩个影。朝庭的大官们啊,乱糟糟地来应景。
  长夜漫漫何时亮?东方已经露曙光,火把熄了烟真呛。朝庭的大官们啊,打着旗子把朝上。
  词的下阙,可都是写衣裳的:贴翠和销金是制作比较华贵衣服的两种工艺。解衣欲睡,看到衣上的装饰,越发感到悲凉,不禁想起悠悠往事。天气和衣裳都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情怀,在历经沧桑之后发生了改变。
  这首词所表现的意境,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深有感触:在漫漫长夜里,思念最爱的人却无法见到,那种滋味是何等煎熬!开始可能还坐立不安、百爪抓心、千爪挠心、万爪抠心,慢慢只能临风洒泪,对月长吁了。习惯也好,麻木也好,终归是无可奈何。
  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查了好久也没查到这句缺德的名言到底是哪一位缺德的古人说的,也许这位古人怕挨板砖,没敢留下姓名。不把人当人,尤其是不把女人当人,这是封建社会的通病,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些人的观念深处也存在这种余孽。
  古代不把女人当人的情况十分普遍,记载中最为令人发指的,要数下面这两件: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载:晋朝的大富豪石崇每次请客常用美女劝酒,客人喝酒不尽量的,就命令把美女处死。有一次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同去拜访石崇,王导平日不能喝酒,但不忍心看着一个个娇滴滴的美女被杀,结果喝得大醉。而王敦可不理你这个茬,就是不喝,结果三个美人被杀掉了。王敦面不改色心不跳,泰山压顶不弯腰,就是不喝。王导责备他,他却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与你有什么相干?”
  当朝的掌权人物对待人命都是这样的漠视和麻木,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待女人的态度是何等残忍和冷酷!
  石崇杀的毕竟是婢女,没有杀老婆,还不如下面这位狠:《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中有这么一段,说刘备被吕布打败,追得到处乱跑,“一日,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少年出拜,问其姓名,乃猎户刘安也。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玄德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饱食了一顿,天晚就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玄德不胜伤感,洒泪上马。”
  如果刘安还活着,真应该代表人类郑重地问他一句:“你到底是不是人啊?”
  现在有人把古人的那句话改成“兄弟如蜈蚣的手足,女人是过冬的衣服”,如果女人是过冬的衣服,当然不能随便丢弃,但是冬天过了呢?把女人比作衣服本身就带有歧视的意味。《圣经》上说女人是男人的肋骨,虽然也没有实现男女平等,但至少认为男人和女人是血肉相连的关系。对于相爱的男女来说,双方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的:男人偷走了女人的心,女人带走了男人的灵魂。
  
  第二十三句 推位让国(1)
  
  推,本意为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这里指辞让。《史记 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念及刘邦的好处时就说“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你看人家刘邦多会笼络人,把衣服和食物都给别人用,但是你要让他“推位让国”,他不翻脸杀了你才怪。
  位,随便哪里有个闲置的空间,就算是个位子了吧?最初的“位”可不是这个意思,只有朝廷上的空间才能算是“位”,本意是指官吏在朝廷上站立的位置。《说文》中说:“列中廷之左右谓之位。” 就是说古代宫殿的中庭左右两侧叫“位”。古代常用“位宁”来借指在朝为官,“宁”是什么呢?指古代宫殿的门与屏之间的地方。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宁”呢?可能是因为站在那里的人都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吧,谁敢在宫殿上撒野啊?《尔雅》中说:“门屏之间谓之宁。”这个地方也称“著”,没查到原因,难道是因为繁体的“宁”和“著”长得比较像?唉,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我们就像其中的一只小虾米,顶多是一条胖头鱼,永远也无法游遍全部水域。
  让,本意为责备,《说文》中说:“让,相责让也。”《小尔雅》中说:“诘责以辞谓之让。” “让”也是古代的一种礼节仪式,举手做平衡状,表示恭敬或欢迎。《仪礼 聘礼》中说“宾入门皇,升堂让”。
  后来“让”的意思由责备别人变为委屈自己,指谦让、推让,如经常被用来教育孩子要相互友爱的“让梨觅枣”(也叫“让枣推梨”)之典故。让梨,说的是孔融的事情,由于流传过于广泛,在此不多说了。觅枣,说的是南朝梁代秘书丞王泰,与周兴嗣同朝为官。《南史 王泰传》中记载:“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竞之,泰独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一个几岁大的小屁孩,看见枣、栗子不去哄抢,反而说出那样有哲理的话,了不起啊,简直是天生的哲学家。
  刚刚引用了《尔雅》和《小尔雅》里的解释,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两部书。《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尔”是“近正”之意,“雅”是“雅言”,指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的作者到现在也没弄清楚,有人认为是孔子的徒弟搞的,有人认为是周公的原创,后人在转贴过程中进行修改而成。《小尔雅》,成书于《尔雅》之后、《说文解字》之前,假托孔子的后裔孔鲋之名,自魏晋之际始得流传,是一部训诂专书和小型字典,内容模仿《尔雅》并做了一些改进和补充。
  国,《说文》中的解释是“国,邦也。”有点好奇:“邦”又该怎么解释呢?于是在《说文》里查“邦”,结果查到的是:“邦,国也。”气得我差点跳起来。好在清代段玉裁给加了注释:“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 再从《说文》中查“封”字的解释:“封,爵诸侯之土也。”这才基本上搞清了。但是邦和国还是有区别的,《周礼 太宰》中“以佐王治邦国”一句的注曰:“大曰邦,小曰国”。如果“邦”和“国”两个字联起来、用一个大的加上一个小的,结果会怎样?答:等于更小的。《周礼 大司马》中“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一句的注说:“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王统治的是国,诸侯统治的邦国,诸侯当然小于王,邦国也就小于国。
  现在就简单多了,“邦”和“国”都泛指国家,不管大小,再小也是个国家。如果能在海上找个没有任何国家宣布主权的无人小岛,你自己也可以建立一个国家,总统、总理、议员、司机、保安、清洁工统统由你一个人担任,只要能获得联合国的认可,就是一个国家。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村长不当干部,电线杆上插土豆——大小是个头,公鸡脑袋上的肉——大小是个官(冠)。这和我国主张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原则是一致的: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自主的,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
  这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同志权力都让给别人。是谁具有这么高尚的品格和这么宽广的胸怀?就是下一句说的那两位。实际上,这两句并不是单纯赞美这两个人的行为,而是在记写我国早在几千年前曾经存在过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禅让制。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