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张飞脸谱:消费视野下农民阶层结构的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40:42
消费视野下农民阶层结构的分析
作者:陈文超   ( 2006年 10月 20日 )
 
——基于一个村庄的研究  


  内容摘要:消费分层已成为研究社会分层的一种视角。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中,农民消费结构的急剧转型,表达性消费、娱乐性消费、时尚性消费、仪式性消费等类型已是其生活消费的主要表现。在这些消费类型中,消费的符号性、竞争性、超前性以及消费的非理性化趋势等也随之成为农民消费行为中的主要特点。据此分析,我们认为农村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消费分层机制,即农民的主动消费与被动消费,从而相应产生了在消费社会中处于主动与被动地位的消费阶层化现象。这种阶层化差异也逐渐在仪式性消费、时尚性消费和娱乐性消费中表现出来;根据此种差异及各阶层群体在消费能力和消费内容上的特征,我们将当代中国农民划分为炫耀型消费阶层、攀比型消费阶层、实用型消费阶层、生存型消费阶层、贫困型消费阶层等五大阶层。

  关键词:消费农民;社会分层;阶层结构

  Abstract:Consumption have become a kind of angle in the research which isabout statified society.In the rural community ,the types of the consumptionare the major fashion in the peasant life ,such as expresssion consumption,amusementconsumption ,fashion consumption,ceremony consumption etc ……On the basis ofrhe performance ,the characters which is about the peasants ‘consumption behaviorare pointed out ,for example:competitiveness,symbol ,fashion,inrationaltendency and so on.According to the survey and the analyse ,we think that thereia a kind of regular on the social levels in the rural society,it is that passiveconsumption and active consumption which melt a consumption stratum phenomenon inthe usual livelihood.Along with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al transition,discrepancyare also gradually showed in the ceremony consumption ,fashion consumption,amusementconsumption.Judging by the kind of discrepancy and the feature onpeasants’consumptionability and conten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easants are dividede in to 5stratumgroups,for instance:flaunty consumption stratum ,comparision consumption stratum,practical consumption stratum consumption stratum ,poor consumption etc ……

  Key Words :Consumption Peasants Social stratum The stratum structure

  一、导言

  消费是个体进行群体内部认同和外部区别的重要手段,消费的差异也是社会分化的指示器。在中国农村社会中,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轨、农民现代性的增强等促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农户家庭消费投资的不断增加,使其生活消费也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家庭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

  转变,可以说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已开始了剧变和升级,而其结构发生的剧变和升级也正反映了中国农村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也正是农民底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一个强有力的表现。但是随着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农民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消费的阶层化现象日趋明显。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当代中国农民生活消费的现状与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当今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消费分层现象,既便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村社会内部中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也更有利于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建构和特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从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提供积极的指导。

  二、研究构架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选取的村庄属于湖北省襄樊市,距市区约100里。该村庄共有八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05人,农户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传统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曾办过集体经济砖瓦厂、养牛厂等),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相继倒闭,同时以户为单位的家庭副业也开始萎缩。80年代末期,村庄内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外流出,从此也开始了该村庄的打工经济时代,剩余的少数农民和回流的农民工仍然以传统的种植业为生。随着打工收入的流回和耕作效率的提高,该村庄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均年收入从1990年的778元增加到2003年的2300元,随之农民在消费方面的投资也在1995年的基础上上升了10.1个百分点。①「此资料来自于村委会提供的统计资料。」据资料显示该村农民生活水平也相应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生活消费的日益商品化②「该农村村庄除少数粮食(小麦、玉米)自给外,其它生活用品均通过市场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高档化以及科教文卫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加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放弃了宏大的理论努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一个中观甚至微观层次的农民阶层结构的“全方位透视”。中国的村庄千差万别,这是学术界,特别是农村研究者们的共识。

  但是在今天流通发达的物欲横流性消费社会之中,消费物品已经出现了趋同化的现象,即不同村庄的农民在消费防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本研究所选择的个案没有象多数农村研究一样,将个案选择在村庄层面,而是放在有较高的抽象层次和相似程度,这样就克服了纯粹的微观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是基于一村庄个案的静态性研究,整体采取质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并辅之以人类学中“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深入到农村社会之中,与农民面对面进行交谈,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农民的消费内容、消费动机、消费行为、消费的程度以及消费的结果等。此类方法是一种微观的分析研究方法,却是我们宏观分析农民阶层结构的首要和基本工作,并且此过程中所得到的田野资料更加保证了农民阶层分析的效度和信度。

  三、农民消费的表现及特点

  (一)农民消费的表现

  马斯洛的消费层次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意识的增强能够带动消费层次的提高,随之引起消费结构的改变。”当代中国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投资的增加,生活消费状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消费水平正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③「陈文超:《从社会学视角看农民生活消费的现状》,《调研世界》2005年第1期。」其生活消费结构也相应地呈现出一些转型加速期的特征。根据现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的功能与特点,我们将其分为表达性消费、娱乐性消费、时尚性消费、仪式性消费、必需性消费④「生活消费分为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必需性消费属于生存性消费,而本文主要解析的是转型加速期农村生活消费中的发展型消费,故在后文没有对其进行分析。」等。

  1.表达性消费

  莫斯曾对表达性消费进行过定义,在此我们不妨将其界定为农民为表达个人或家庭的人情或心意而进行的消费,主要表现为人情消费,即我们通常所讲的“请客送礼”。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请客送礼不但名目繁多、花样百出,而且筹码不断升级。据调查,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生日、建房、乔迁、升学、参军、甚至出狱等,亲朋好友都要去送礼,邻居都要去恭贺,而且在当今的表达性消费中以前那种送物品(小麦或玉米、鸡鸭等)表达心意的消费行为已经逐渐消失了,物品全部折合成现金进行消费,邻居一般20元至200元不等,至亲至近的人至少一二百元,多则达到上千元。在调查期间该村民所举行的一个升学庆贺中,礼单上最少的礼金为20元,为其邻居所送,最高的达到两千元,为其二姐所送,并且礼单上的礼金以100元以上的居多(礼金为100元的达到40%),100元下则寥寥可数。据村民反映,此种场合的消费仅属普通水平,而水平较高的要算婚丧嫁娶了,特别以婚嫁为最。该村庄有个青年结婚,姑爹出手就1000元。在酒宴上,新郎、新娘斟酒,喊了两声“姑爹”,他又按乡俗每人发给“红包”100元。

  可见,表达性消费行为已不仅表示一种单纯的祝贺,同时还带有一种人情与心意的符号象征性,消费越高,表达的情谊越浓越深,反之则说明送礼者与收礼者的亲密程度较低。为此,有些农户甚至超前消费——借钱请客,负债送礼。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化程度的加快,个体社会网络的扩展,表达性消费的筹码和范围将会进一步地提高和扩大。因此,提起这种表达性消费,许多被访者都感到苦不堪言,虽是这样,但是“大多数农民还是把送礼消费记在了心里,以便到时赶去,否则不去的话麻烦就大了”。

  2.娱乐性消费

  娱乐性消费指为了提高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而进行的消费,主要表现在闲暇的娱乐与休闲方面。在农村,年节与农闲时期,农民便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进行娱乐休闲,而就休闲的供给渠道来说可以分为自给性休闲、社会供给性休闲和商业供给性休闲。在当今的农村社区中由于政府部门的资源有限,一些非盈利性的娱乐设施和服务根本无法向农民提供,而商业性休闲成本过高和受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限制,也未能真正的走近农民。因此,农民只有寻找和依靠自给性休闲项目进行娱乐与休闲。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社区中的一些传统休闲与娱乐项目早已不复存在,剩下来的只是单一的打牌活动,如该村庄中往日热闹非凡的戏台大院如今已草虫横生,成为村中的小沼泽地,取而代之的则是大院外面的茶社,即牌场与麻将馆,其规模可谓不小:数家茶馆,从其屋内延至马路两边,大大小小的桌子共有十六张,人数达到百人以上,在这些人中男女老少皆有,其中既有亲身参加者,也有观看的,项目普遍以扑克和麻将为主。而在这些以消磨时间为目的的消费活动中,民又在其中加入了刺激因素——金钱,金额从0.1元到100元不等。据悉,一般每局较小的可以输或赢0.1元,较大的达到50元。在调查中一位农民反映,一村妇一个下午在几小时内曾输了270元,而对此她则表示习以为常。在商品化的今天,农村由于娱乐休闲资源的限制,可供农民选择的空间与城镇居民相比较小,而且受到传统性因素的影响,娱乐性消费方式较为单一,“除了打牌还是打牌”,并且在长时期的单一性休闲娱乐中,已发生了变质,成为灰色消费,名为娱乐实为赌博,而且已形成一种风气,对此基层政府部门也漠然视之,不愿管也管不了,成为政府治理的盲区。

  3.时尚性消费

  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是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而时尚性消费即是指个人为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产生的一种消费行为。齐美尔认为,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加,时尚的传播速度也随之加快。在当代中国农村中,农民工的流动一浪高过一浪,时尚信息也因此不间断地从城市传向农村,从而农村中的消费也因之受到了一定的刺激。时尚消费在农村社区中也逐渐蔓延开来,并且成为主要消费项目之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趋近于市民。在服装方面,其正规化、休闲化、随意化和个性化与市民极为相似;在住宅方面,他们已经抛弃传统的形式,普遍以城市内的立体式套房为主;在屋内摆设方面:冰箱、洗衣机、电话乃不可缺少之物,甚至还有人铺起了地毯;在交通方面,摩托车已经取代了自行车的主体地位成为这个群体的主要交通工具。

  在这一消费群体中,约90%以上为外出流动打工的农民工,而他们回流后所带回的打工收入并没有投资在生产消费项目中①「陈文超:《试论农民工在农村发展中的正功能》,《信息参考》2004年第11期。」,而是用于生活消费。他们追求时尚,特别是以城市为基准的生活时尚消费,成为农村中的时尚消费者,并且由于这些回流精英的示范作用,一些未流动的农民也开始仿效起来。时尚性消费在农村社区中成为新起的主要消费项目之一,并且在他们当中甚至有人玩起超前消费——借贷消费,如借钱装修房屋,借款买豪华摩托车、新型彩电、影碟机等。

  4.仪式性消费

  仪式性消费是一种对符号的消费,指人们通过对仪式的消费来向内群体和外群体传达某种信息,与表达性消费不同的是:表达性消费是消费符号的消费,而其消费对象则是符号的象征性,即仪式所表达的内涵或意义,如婚嫁仪式、丧葬仪式等。在农村中,仪式性消费自古而今都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已经形成一种铺张浪费性的消费。婚丧嫁娶的仪式,乔迁建房的仪式等豪华奢侈的场面在农村非常的普遍,这些仪式大多都是沿袭封建迷信的仪式,烦琐而铺张,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惯例。在调查中,我们对当年办过丧事的10户农户进行调查,平均每户农户为死者丧葬费用达到6000元,这其中包括安葬费、酒席费和一些活动费等。

  现在农村虽已推行了火葬政策,但是多数的农民将死者火化后仍把骨灰装入棺材埋葬,出丧时举行隆重的穿棺仪式,子女儿孙披麻戴孝,烧香磕头,埋葬以后还要立碑,举办五七、百日、周年、满孝等祭奠活动,不少农户为尽孝心还请来工匠艺人为死者扎糊纸马、纸人等祭品在坟前祭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示出对死者的孝心和敬意。

  (二)农民消费的特点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在生活消费方面,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后,消费结构突破了生存型,开始向发展型结构转变。在这升级剧变的时期,农民的消费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消费的符号性、竞争性、超前性以及消费的非理性化趋势等。

  1.消费的符号性

  消费的符号性同商品或劳务的符号性相联系。商品与劳务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①「王宁著:《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农民进行某种消费的动机也正是基于其符号价值的特点,即通过符号来表达出一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这样,在农民的消费行为中也产生了相应的符号性特点。

  这也是在转型时期农民生活消费行为中愈演愈烈的特点之一。随着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生活消费上的投资越来越高,而这种投资大部分趋向于一些带有符号性特点的消费中。

  如在表达性消费中,金钱被看成心意的符号,农民的消费行为也便趋向于这种行动逻辑:数额越大,心意也就越多;在时尚性消费中,一些消费物品被看成是不同阶层群体的符号,以此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对此农民的认同感较高,也很热衷于那些符号:在仪式性消费中,仪式作为符号,向内群体和外群体传达某种信息,如在丧葬礼上大肆消费丧葬仪式符号,使死者死后踏上幸福之路,以此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孝心,并且在内群体和外群体中留下一个“孝子贤孙”的美称。

  符号性在当代中国农村中愈演愈烈,而且成为一种潜在的规则。正是由于人人都有表现的需求,若不接受采取符号行动的特点,则在这种熟悉的乡土社会中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交际危机。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而且也正是由于这种生活消费行为的特点,给农村社区生活消费结构的升级与剧变带来了一定的畸形成分,使有限的经济发展蒙了一层阴影,同时也给农村的消费文化注入了一些非理性的因素。

  2.消费的竞争性

  若将消费行为视为一个社会过程,那么消费的符号性则是消费行为产生的前提,消费的竞争性是此过程的中间环节,而且也正是因为这种商品或劳务符号的意义而导致了一定的竞争性特点,因为竞争的实质正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符号意义,有时远远超过商品或劳务本身。

  在中国传统社会,‘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是人的道德存在的根本,失去了面子对人的道德生命就构成威胁,而道德生命在讲究人情的乡土社会中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人们的活动不单纯是对经济利益的理性算计,而且要顾及面子(道德资本)的得失,因为“面子”有时比纯粹的经济利益更重要②「黄光国编著:《面子:中国人权利的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当代中国农村仍然保持着较浓的乡土气息,大家同处于一个较为熟悉,人与人之间的同质性较高的社会中,“面子”(道德资本)也因此显得更为重要,农民对此也格外看重,故在农民的许多行为中便掺杂了这种情感面子的竞争性的特点,特别是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把消费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维护自己在农村社区中道德的资本以及社会地位、名誉及声望等,为很多农民所认同。因此农民的消费行为具有竞争性的特点。在生活消费的结构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消费行为的特点:在必要性消费的“建房热”里可透视其影,在表达性消费中礼金的攀升现象更是竞争的结果,在仪式性消费中仪式的夸张更是屡见不鲜等。消费的竞争性在农村社区中虽然还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但是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消费行为特点,不仅在生活消费领域有其运作的空间,在生产消费领域亦是如此,而这种消费竞争攀比性对于资源的利用产生了严重的浪费,并且对农民之间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也较为严重,农民的社会资本存量也因此在不断地缩小,“中国农民善分不善合”③「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这种竞争的最终结果也势必影响农村社区整合度的提高与长期的发展,使其进入一种恶性的运行状态中。

  3.消费的超前性

  消费的超前性,顾名思义,指消费的水平由于超过了自身的能力范围而产生的一种消费借贷的行为。虽然这是一种消费终结性的特点,但我们认为其更属于消费过程中所具有的行为特点。在消费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及限制,仅凭个人的能力无法达到消费的目的,但为了提高个人以及初级群体的满意度,因此便产生了超前性的预期消费。这也使得消费行为得以发生和消费的正常进行。在一定时期,这种消费行为特点对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也曾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鼓励,如“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等。但是经调查,我们发现这种消费行为的特点过去一直在城市社区中有着较大的空间,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才在农村社区中开始兴盛起来,今天已成为农民们几大生活消费行为特点较为突出的一种,而且这种消费特点还有较大的运作空间。在表达性消费中借钱送礼、借钱请客;时尚性消费中借贷追求时尚,享受生活;仪式性消费中“打肿脸充胖子”大搞仪式排场、夸张性消费等;娱乐性消费中灰色消费的举债豪赌更亦是如此。生活消费中超前性消费这种行为特点自古就有,而较之今天其规模和数量都为较小,如一袋盐、一瓶酒等,而且这也是生存性消费中的无奈之举,也更体现了乡土生活中农民之间的地缘之情,但是今天这种超前性消费忽视了自身资本存量的多少,其根本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建立在收入预期基础之上,更没有基于对长期消费的考虑而盲目的、无计划的超前消费,并且已经严重的超过了某种度的要求,影响了农村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农村社区的整合与发展。

  4.消费的非理性化趋势

  韦伯从理想类型出发,将社会行动划分为:目的理性行动(zweckralionsl )、价值理性行动(werationd )、情感或情绪性行动、传统性行动等四种类型。①「Weber Max 1968,Economic and society,(ed.)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Berkley:Universityof CalifornPress,vol ,PP302-307.」在这些社会行动中,由于传统性行动和情感性行动受到主观非理性的影响,前者对行动的目的和手段缺乏有意识的思考而盲从于习惯,后者受到行动者的情感甚至冲动支配,因此在这两种社会行动中,其理性的成分较低,而这两种类型的社会行动在当代中国农村生活消费现象中较为普遍。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及特殊情感的影响,农民在消费行动中呈现出非理性化的趋势。如在表达性消费中,传统习俗“礼尚往来”由于情感或情绪化的作用而成为今天的金钱、礼金的攀比游戏,并且这种游戏在农村已开始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趋势;在时尚性消费中,青年农民受到情感的支配盲目地崇尚市民的时尚消费,而忽视或没有考虑到长远消费和近期消费以及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关系等。

  此外在农村生活消费中还存在着“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非理性”,即过分的理性化导致了非理性的生活方式,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是由于把合理睦手段当作终极目标来追逐的做法,而每一个过分的理性化要求都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非理性或不合理现象的产生。农民生活中某些消费行动亦是属于此种类型,如在消费的竞争性中,过于看重符号或符号的内涵及社会文化意义,从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超前消费也在所不惜;在消费的超前消费中,农民欲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超前消费,这种行动却没有建立在一定的预期收入基础之上。这也就更加加快了农村生活消费的非理性化趋势。

  四、消费视野下的农民阶层结构分析

  农民消费的表现与特点是极其复杂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物的象征性和符号性以及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在消费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他们促使着农民不断的进行消费。

  随着市场领域的扩大,农民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贫富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个体及农户消费的不均衡现象也因此成为此分化现象的一个较为典型的表现。因此,我们将这个表现运用于农民的阶层分析中是最恰当不过的,其也更加提升了对农村社会结构分析的效度和信度。

  (一)消费分层的机制:主动与被动

  消费社会中人们所消费的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更具有符号象征意义。让。波德里亚曾说过:使用价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言。②「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现代消费社会一个新的特点,便是从“物的消费”过渡到“符号消费”,即从重视对物品消费的功用性逐渐转到重视消费所具有的象征符号意义,这使消费产生了一定的符号性。人们在判断和观察社会现象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达到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目的。这种对自身生活的体验与周围世界的分析解释就形成了人们的分层观念和阶层意识,特别是在农村,农民处于一个人与人之间较为熟悉的社区中,人们的行为好似被置于明亮的镜子面前,行为的透明化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加容易观察和判断。由此可知乡村社会中每一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水平都在接受别人的评判。因此,当消费具有了符号属性和社会意义,并且在这种消费观念和阶层意识的作用下,消费分层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消费分层结构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物,而是一种变化和流动的活体,它处于不断的建构过程中,人们与这种建构也是互动的。③「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在中国农村社会中,家庭作为一种初级群体,具有较为突出的地位与功能,一个人在乡村社会中的活动不仅仅代表了其本人,更主要还是代表了其所在的家庭。以户为单位的生产体制导致了以户为单位的收入分配。因此,单位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以自己的消费行动来定位其家庭地位,如获取最大性资源积极进行消费,从而获得乡邻的认可。在这种个体与社会互构过程中,由于农民间异质性的存在,农户家庭便主动或被动地被分为不同的消费阶层,农村社会消费阶层化的现象也因此产生了。如图示1.



  1.主动性消费分层

  消费分层是从人们的消费行动来反映社会的结构以及人们在消费社会中的地位等级状况。①「李培林、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11期。」所谓主动性消费分层就是指在社会中通过种种方式获得社会资源而主动进行消费,以其消费内容来突出自己的消费能力,进而显示出自己的社会地位。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消费上并无较为明显的区别,而如今由于政策的放宽,经济体制的变动等,一切均在变迁与发展,许多消费精英也随之逐渐突显出来。在农村社会中更是如此,社会转型加速期流动性的加强,农民收入的多样化,如副业、种植业、打工等,造成了消费社会中的三、六、九等逐渐明晰化。在这明晰化的过程中,消费精英正是通过先赋或自致的资源主动进行消费,获得了村庄内的许可,并在人们的心中处于较高的位置。这当然也包括一些潜在的消费者,由于农村社会农民收入的特殊性,一些消费需要持续相当长的过程,如在建房方面,这种消费属于大型消费项目,可由于农民收入限制,一时半刻无法完成,它只能是一种蓄势消费,待到积累到足够资源的时候才会产生一定的消费结果,这在农村社会中也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这部分消费者在农村社会中仍然会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在消费的分层过程中,他们是不会受到忽视的,而且常常被认为是主动的消费群体,在消费分层中处于主动性的优势地位。

  2.被动性消费分层

  与主动性消费分层相反,被动性消费分层是指在社会中由于资源的束缚与限制而无法进行相应的消费,从而逐步被边缘化,即在消费分层中这些消费者因消费能力弱失去主动消费的机会而处于被动的状态。在乡村社会中,被动性消费分层是一件极为难看与尴尬的事情,每个农民都向往积极消费,以取得在消费分层中的主动优势,但是由于自身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消费的愿望,只能陷入被动状态。因此,从被动性消费分层群体的主观方面讲,消费的被动性分层是不存在的。

  但从客观方面讲,被动分层却普遍地存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家每户的收入都具有多样性,因此这些家庭则由于其收入限制向往主动性消费却无能为力,而在这消费的社会中陷入被动的位置。这一群体也是农村社会中受到人们和政府极为关注的对象,可以说他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并未完全实现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甚至仍然徘徊在温饱线的左右。如农村社会中的“五保户”、“多子女家庭”(子女尚未成为劳动力)等。

  被动性消费分层的存在是绝对的,自然也免不了相对情况的存在。如果一个群体中一部分人超过其他人而突显出来,那么剩下的人由于自身的资源限制而无法追赶,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在消费分层中也不例外,主动积极消费群体突显于一般群体,剩下来的便是被动性消费群体,但是他们不是绝对的被动性消费分层群体,他们也在进行积极的消费,只是相对于主动性消费分层群体来说,他们在资源数量上无法与主动性分层群体相比,而处于被动分层地位,这一部分消费者在农村社会里处于主流地位,是农村社会的主体。

  (二)消费分层的表现

  消费能力与消费内容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地位、个人成功的评价依据,而这种能力与内容也加剧了消费阶层化的明晰度。随着生活消费结构的转型,表达性消费①「表达性消费属于礼尚往来的一种消费,在我们的调查中这个方面的阶层化现象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明显,故在文中没有加以详细探讨。」、仪式性消费、时尚性消费、娱乐性消费等四种消费类型已成为主要的消费类型。在这几方面消费阶层化现象也日趋明显,成为消费分层的主要表现。

  1.仪式性消费方面

  仪式性消费在农村社会中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仪式性消费本身带有较强的符号性,仪式的隆重程度一方面表达了仪式所具有的社会文化意义,而另一方面则说明仪式举办方所处的消费层次。因此无论是消费社会的上层还是下层,对其都非常重视,也明显地突出了消费的阶层化的现象。在农村,这种价值观念更是为农民所接受,在其消费行动逻辑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实施。在农村调查时,被调查者在讲述这方面的事情时总是给我们以较为明显的层次感。“婚丧嫁娶”是农村中最为重要的仪式,在这些仪式中,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以丧葬仪式为例,拥有较多资源的阶层群体在此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由于资源充足,可以进行自由消费,仪式较为隆重,如摆出大戏台,连着五天唱大戏,并且对待看戏的观众甚是热情,来看戏的观众都可以免费得到午餐和晚饭,而且中间会不断地接收到举办方所免费发送的一些香烟;条件较为一般的阶层群体则不能与其相比,他们大多是请一至两个乐队,去听的观众同样能从中得到一些免费发送的香烟,但没有免费宴会可以参加。而条件较差的阶层群体仪式就非常简单,一般请一支乐队或不请,并且在一些小仪式上也不如以上其它群体,如周年、三七、立碑等仪式。

  2.时尚性消费方面

  时尚性消费是当今中国农村消费中较为重要一种消费类型。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性的加强,时尚也因此成为每个群体所追求的对象,但由于资源的占有并不均衡,人们所追求的时尚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时尚性消费也成为消费阶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当今的农村消费社会中,小洋楼(三层)、彩电、摩托车、影碟机可谓是时尚、潮流,而能拥有这些商品的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家庭。在上层群体中这些商品已不稀缺,且略显丰盛,并且他们总是以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为模仿和追求的对象,如在楼顶上装有太阳能热水器、电视信号接收器,在楼下修一个小车库等。对于次一阶层的消费群体来说,他们拥有的物品不能与上层相比,从房屋方面来说,同样是三层楼,可价格却不尽相同,相错甚远;在家用电器方面,彩电、影碟机、冰箱都有,可是与上层相比稍逊色,如果说以上两个消费阶层群体相比有差距,那么条件较为一般的消费阶层群体与上层相比则更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他们普遍以两层楼为主,交通工具也都是一般的五翔或者本田摩托车为主,价格在4000元左右;在服装方面也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他们普遍穿的是仿制的时尚衣服,价格为20-30元,而消费资源较为充足的阶层群体一般则是精品装,价格在80元以上。

  3.娱乐性消费方面

  娱乐性消费是指农民在闲暇时期主要的休闲娱乐消费。在农村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农民的娱乐休闲项目非常简单,打牌体闲成为农村中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在这简单而普遍的现象背后也体现着农村消费的阶层化事实,根据常识我们知道,无论是扑克还是麻将都需要两人及两人以上,而这几个人若走到一起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如今的游戏之中增添了一事实上的金钱刺激因素。因此,走在一起首要条件便是大家在同一个消费层次上。这从而也使娱乐休闲的消费阶层化,由于大家同处于一个较为熟悉的乡土社会中,彼此情况较为熟悉,平时打牌也是有目的的相约,不同的阶层由于消费能力不同也难走到一起。据介绍,村庄内上层群体打牌一般是开着小车到镇上去,而中层群体由于处于农村社会的主流位置,在村中也很容易找到打牌的对象,在调查中被访者这样向我们说道:“打牌不仅需要找志同道合的人,而且也需要找能够当面付清帐的人,俗话说‘吃喝不论,来赌过硬,亲兄弟也要明算帐’”,并且这种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农村社会中娱乐性消费的潜规则。

  (三)消费视野下的农民阶层结构

  主动消费群体与被动消费群体的存在使中国农村消费社会共同消费的格局被打破。②「陆丹:《共同的消费分离的消费者——从中国现代性未完成工程视角解读《消费社会》,《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随着农民生活消费的转型,仪式性消费、时尚性消费、娱乐性消费等方面的阶层化差异现象日趋明显,而正是根据这些日趋明显的消费阶层化现象以及各消费阶层群体在消费能力和消费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我们将当前中国农民划分为炫耀型消费阶层、攀比型消费阶层、实用型消费阶层、生存型消费阶层、贫困型消费阶层等六个阶层。

  如图示2.



  图示2.农村社会消费阶层结构

  1.炫耀型消费阶层

  财富本身内在地具有荣誉性,而且能给予他们的保有者以荣誉。财富的拥有是博取荣誉的基础,也是获取自尊心的必要手段。但是,只有通过消费,财富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①「凡勃伦著:《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2页。」

  因此一些人便通过其消费内容来炫耀其消费能力,从而在消费社会中获取一定的声望与地位,从图示2中我们可以看出炫耀型消费阶层在整个农村社会中的规模较小,但是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的消费资源,是农村消费社会的最高阶层,在一般农民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受到大部分农民的尊重,其生活方式也是其他阶层群体追求与模仿的对象,而炫耀型消费阶层并不满足于农村社会的生活消费标准,他们总是以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为蓝本,无论是在时尚性消费方面、仪式性消费方面,还是娱乐性消费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复制性。以湖北省某村庄为例,被调查者一致认为该村庄有3户是属于真正的炫耀性消费阶层,一户是原村党支部书记,家里有房子(三层小洋楼)、车子(富康轿车),各种现代性较强的家用电器,一户是现任书记的弟弟,开有一个加工厂,另一户是长期在外经商者。这3户在村庄内的消费总是走在最前列,房子盖的最好,生活富裕,村庄内无人能比,并且他们总是不断地添置一些农村社会中较为稀缺的消费内容,如电视讯号接收器、热水器、防盗门等。这个阶层成员的阶层归属感很强,并且被自己所认同。根据我们对其所做的访谈,他们也认为本村庄内他们的消费层次走在最前列,很有面子,具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因此,他们也更乐于和倾向于这种消费方式。

  2.攀比型消费阶层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是通过他人可见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品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借助可见的消费行为和特殊商品的占有和展示,消费者显示并强化了特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②「WeberMax 1968,Economic and society ,(ed.)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Press,vol ,PP302-307.」可是由于农户家庭间异质性较强以及消费资源配置有限,并不是每个农民都能成为“炫耀型”消费阶层的成员。但是为了追求一种平衡,一些农户通过竞争来攀比炫耀型消费阶层,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攀比型消费阶层。

  他们属于最典型的主动消费阶层群体。由于在其价值取向内选择与上层为伍,他们的消费行为逻辑便出现了相应的竞争攀比现象。可是,消费资本有限,与炫耀型消费阶层相比便陷入了被动地位,但为与自己的下层消费阶层群体区别开来,他们主动积极进行消费,在消费上形成自己的特征,成为农村消费社会中较为特殊的一个阶层群体。从图示2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消费阶层群体在农村消费社会中仅占15%,处于农村消费社会中的中上层位置,虽然在一般农民心目中他们无法与炫耀型消费阶层群体相比。但普遍认为他们消费态度积极,是农村社会中有着较大消费潜力可以挖掘的群体。他们的家庭收入来源多样化,如种植业收入、副业收入、打工业收入等。因此在消费能力上形成较为充裕的资源,在消费内容上以炫耀型消费阶层为消费偶像,但这些消费内容的质量、美观度相对差一些。在湖北省某村庄内,攀比型消费阶层群体约有五、六十户,收入普遍以种植业、打工业主。他们几乎每户都盖起了楼房,有的并且还进行了装修,而且家家户户都拥有一辆价格大约在7000元的豪华摩托车。

  3.实用型消费阶层

  消费是一种需求,而需要具有二重性,即抽象性与具体性。所谓需要的抽象性,指的是功能性需要,这种抽象需要不涉及满足需要的具体的对象和形式,只涉及一般和普遍的生存和生活功能。①「王宁著:《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6、37页。」

  这种消费需要不同于以上两个消费阶层群体的消费需要,可以说它是一种大众化、平民化的消费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这种生活消费定位于此种需要的阶层界定为实用型消费阶层。实用型消费阶层群体的收入相对于以上两个阶层来说,并不是那么多样化,而且收入总量差距拉大,使其成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阶层群体。从我们以上的分析可知,在消费分层机制中,他们由于消费资源的限制而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他们的消费动机通常是基于消费物品的基本功能,如在交通工具方面,摩托车在当今的中国农村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已经普遍化。而实用型消费阶层群体在选择时考虑到自身资源有限而从实际出发,以消费内容的基本功能为首先考虑的因素。因此他们的摩托车一般不是豪华型的,而是实用型的,价格一般在4000元上下。

  从图示2中,我们可以看出:实用型消费阶层处于农村消费社会的中层,是农村消费社会的主体力量,约占整个农村消费社会的60%,作为一个中坚力量阶层,其发挥着巨大的功能与作用,他们消费者整个农村市场中的大部分商品或服务,维护了消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并且他们的消费内容成为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普遍的消费标准,这个阶层群体的消费能力向前迈出一步,整个农村都将向前发展。

  4.生存型消费阶层

  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中,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但是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后,其发展的空间仍然受到限制,这种限制不外乎资源的缺失。如果我们将“生存”与“发展”看似一连续统,那么一些人脱离贫困后向发展型消费这个方向前进。但是从实质上说,他们仍然处于一种生存型状态之中,发展只是一种潜在的状态。换句话说,他们也就是一种潜在的发展消费者。因此,为了与其他阶层区分开来,我们将其界定为生存型消费阶层。这一阶层群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但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步,资源数量有限,消费能力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逐渐被中层消费群体边缘化,而沦落为中下层消费群体。

  其二是一部分刚刚摆脱“贫困”帽子的农民,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而现在处于这过程的中间阶段,他们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穿、住、用等消费需要之后,手里的消费资源已剩无几。若要谈发展型消费,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他们处于生存—发展连续统之中,成为一个潜在的发展型消费阶层。

  从图示2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阶层在农村消费社会中所占比例为20%,处于中下层的位置,他们的主要消费内容为房屋。在农村中,住房是家庭的头等大事,而且这也是生存与发展所需基本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住房已不能再满足需要,因此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房屋的修建也就成为家庭的主要消费内容,通常他们修建两层楼房。我们前面已讲过,房屋在农村社会中属于蓄势消费项目,因此他们往往为了追求快势消费,也最容出现超前消费现象。

  5.贫困型消费阶层

  需要指的是维持某种生存质量,满足某种生活要求的客观标准,在现代社会,低于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客观标准被认为是处于“绝对贫困”。在农村消费之中,一部分农户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仍然为满足必需性消费而在努力,所以更不用说发展型消费了。他们无论是在仪式性消费、时尚性消费还是表达性消费方面,都处于一种绝对的弱势地位,其消费内容主要为基本的吃、穿、住、用等。因此,可以说他们是贫困型消费阶层。从图示2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阶层群体在农村社会中较少,约有4%.他们的组成来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一些家庭处于离巢、单亲状态等而缺乏主要劳动力,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副业为主,而无法获得较多的收入以图在消费方面有质的飞跃。他们属于绝对意义上的被动性消费群体,是整个社会的关注对象。而且通常这部分家庭也受到政府与社会的高度扶助,逢年过节都会收到一定的补助。在湖北某村庄内,这样的家庭有7户,在村委会有着详细的备录记载,遇到节假日,县、镇、乡村委领导一般会进行慰问,同时发送一定的物品,如米、面、油等物质。

  其二是一部分家庭由于孩子较多,违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受到多项罚款,而且这些孩子尚未成为劳动力。家庭无力负担而受着多方面的边缘化,有的为了消除这种边缘化效果,以图更好的发展已经逃离该村庄。在湖北某村庄内,这样的农户有6户,他们以前的收入普遍以农村传统的种植业为主,收入不高,仅能维持有限的生存,为了躲避债务的追讨,他们已经远走他乡,原来的房屋普遍被推翻,砖、瓦、木材等已被用来抵其所欠下的罚款。目前这几家只剩下几间小房以图逢年过节回家住住。

  参考文献:

  [1]王宁著:《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凡勃伦著:《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戴维。波谱诺著:《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朱国宏著:《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贺雪蜂著:《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阎云翔著:《礼物的流动——一个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0]苏国勋著:《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邱泽奇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3]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于社会分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6]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著:《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7]李强著:《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丁云亮:《社会分层视野中的个人》,《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

  [19]丁汉鹏、毛蕴诗:《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学术研究》1999年第3期。

  [20]邹农俭:《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标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1]冯仕政:《城乡人口流动对其农村来源地的影响》,《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22]Torkildsen.george (1992)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3rd editionLondon Fnspon.

  [23]Simmel.georg(1990)philosophy of money(2nd enlarged)trans by

  T.Bottomore and D.frisby London :Routledge.

  [24]James.coleman“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ng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Jurnal of Sociology 94(Supplement),1998S.

  2005.5.4

  原文出处:2006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