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起:約 翰 福 音 講 義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16:01

 

The Gospel of John

 

             黎業文 編寫

 

 

 

 

 

 

 

1997年

© 1997 版權歸作者所有

 

 

學分:3

講師:黎業文

 

 

序 言:約翰福音研讀方法

一.約翰是誰

           1.1.約翰福音近期研究進展

           1.2.約翰福音與新文學詮釋

           1.3.約翰及作者(Author/Narrator)的探討

           1.4.讀者(Reader)的探討

           1.5.情節(Plot)及角色(Characters)

            1.6.思想背景

           1.7.與符類福音比較與資料來源

   1.8.內容大綱

二.約翰福音書的序言(1:1-51)

           道成肉身(1:1-14)

           施洗約翰的見証(1:15-343:22-36)

           耶穌傳道前的準備:呼召門徒(1:35-51)

三.七個記號與談論(2 - 11)

           記號一:迦拿變酒(2:1-12)

    (附:耶穌潔淨聖殿)(2:13-25)

           談論一:耶穌與尼哥底母的談話(3:1-21)

           談論二: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4:1-45)

            記號二:醫治大臣的兒子(4:46-54)

           記號三:醫治瘸子(5:1-18)

           談論三:神兒子的談話(5:19-47)

           記號四:餵飽五千人(6:1-14)

           記號五:行走水面上(6:15-25)

           談論四:天上來的糧食(6:26-71)

           談論五:住棚節的談話(7:1-52)

    (附:行淫被拿的婦人)(8:1-11)

           談論六:耶穌是世界的光(8:12-59)

           記號六:瞎子得醫治(9:1-41)

           談論七:耶穌是好牧人(10:1-42)

           記號七:使拉撒路復活(11:1-57)

四.「我是」的談話

五.耶穌受難與復活:榮耀的耶穌(12, 18-20)

                 耶穌受膏 (12:1-8)

         耶穌進耶路撒冷 (12:12-50)

         最後的晚餐 (13:1-38)

         受難和復活 (18-20)

六.樓上的談話(14 - 17)

七.約翰福音書的結論( 21)

 

 

 

業:

一.閱讀約翰福音書兩遍並把你認為10個最值得背誦的經句(不長過5節)抄下呈上。(10%)

二. ( 90 %)

 

 

 

 

參考書(學生不必購買,講義足夠完成考卷)

1. Barrett, C.K.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London: SPCK, 1978.

2. Beasley-Murray, G. R. John. WBC. Waco: Word, 1987.

3. Carson, D. A.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Leicester: IVP, 1991.

4. Culpepper, R. A.            Anatomy of the Fourth Gospel: A Study in Literary Design.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3.

5. Vanderlip, D. V.              《約翰福音主題研究》張子義譯。台北:華神, 1985

6. 馬有藻                           《約翰福音詮釋》。

 

 

 

 

 

 

 

 

   約翰福音是歷來最多人研讀的聖經書卷[1]。這可能因為它在內容方面是一卷很獨特的福音書,與符類福音書不相同。它從福音書中被分別出來是因為它與符類福音書在文學形式及神學思想上大不相同,因此對約翰福音書的研究方法也應該按它的特徵來取向。以下是這次研讀這書卷的方法︰

 

. 主題式研讀:這是本課程第一個取向。採取這個方法,是因為約翰福音並不像符類福音書按次秩來排列資料。約翰福音的資料多是按神學主題來排秩。採取這樣的步驟,多少要應用形式批判的方法先把資料分析與歸納為許多單元,然後才逐一為各單元作註釋。[2]

. 比較式研讀:約翰福音書的思想背景可以為註釋提供許多亮光。雖然有許多新約背景至今天仍難有一個確定的結論,但是我們可參考這些料並以比較的方式來進行探討。同時小心不作無謂的臆測(speculation),而是選擇最有關連的背景資料來作比較。當然,最好的背景資料還是聖經;也就是舊約及新約經文。我認為這種以經比經(intertextuality 或譯成“經文的相互性”)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詮釋方法。

. 學術性研讀:我們將應用許多學術的技巧來研讀約翰福音。相信這樣作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和進入更廣闊的理解層面。[3]許多西方學者的研究心得將被引用。除了應用傳統以“作者”為中心的“文法-歷史式解經法”,也同時應用新興以“文本”為中心的“新文學詮釋法”及以及“讀者”為中心的“讀者反應詮釋法”。我會小心選擇這些資料,把應該引用的納入這份講義內,把不必要的討論省略。當然,“必要”和“不必要”是個人主觀意見。相信我過去對新約學術的認識會幫助我作適當的選擇。當然,我們將避免純學術的討論。我也會持守福音派的立場。

  無可否認,以下幾本書籍給我許多幫助:Barrett, C.K.,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London: SPCK, 1978)Beasley-Murray, G. R. John (Waco: Word, 1987)Carson, D. A.,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Leicester: IVP, 1991)。以新文學詮釋約翰的註釋書有Culpepper, R. A., Anatomy of the Fourth Gospel: A Study in Literary Design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3)

. 處境應用研讀:在「格物致知」時,不忘「學於致用」。我們將採用處境批判的方法從所註釋的得著中應用於今日的處境。我把這些應用資料列在每課之後。在這方面,我們不得不要花一些時間來反省與討論。盼望同學們學習以後可以幫助教會,也造就自己的靈命。

 

盼望以上研讀方法幫助我們深入掌握約翰福音書。

 

 

                                                  黎業文

                                                 199794

 

 

 

 

 

 

1.1.約翰福音近期研究進展

 

  以下的討論只限第二世界大戰後(1945)約翰福音學術的研究情況。一般是以布特曼(R. Bultmann)1941年出版的《約翰福音註釋》[4]一書作為起點。這五十年來的研究不外乎有以下幾個範圍:資料來源問題、歷史處境、約翰福音與其他新約書卷的關係、約翰福音的神學思想。[5]

 

一.近期約翰福音註釋書的發展

  先來談談研究約翰福音的書籍。聖經學者公認約翰福音的研究資料比任何一卷聖經書卷都多。

  戰後以來,有數本夠份量的註釋書相續出版。

  經過多年約翰福音的教學,布特曼()1941年出版其劃破紀元的註釋書,立時引起新約學術界的注意。他的英文版遲至1971年才被翻譯出來。他所提出的理論在接下來的四十多年都被提出來討論。陶特()(C. H. Dodd)1953年及1963年相繼發表兩本關於約翰福音的註釋書。巴勒特()(C. K. Barrett)1956(第二版1978)出版其著名的約翰福音希臘文註釋本。自從巴勒特以後,英語界續有多位學者發表他們的約翰福音註釋書(當然,德語界也不相上下有許多註釋書出版)。英語界計有巴郎(R. E. Brown)1966年卷一及1970年卷二、摩里斯(L. Morris)1971年、淩達斯(B. Lindars)1972年等,只例數本。最近十多年來最引人注意的約翰福音註釋書是翻譯自德國學者漢俊(E. Haenchen)的巨著。漢俊也是布特曼的學生,自1915年就開始研究約翰福音,直至1975年過世後才以手稿發表這本註釋書。書內也含有數以千計的約翰福音參考資料。

  以上由布特曼至漢俊的四十年所出版的註釋書皆以文法-歷史作為註釋的基礎。文法-歷史註釋法一直都在為約翰福音的資料來源和歷史背景問題打轉。似乎都沒法找到一個最好的出路。

  八十年代後聖經學界開始轉移以新文學詮釋法來作註釋。1983年考巴伯(A. Culpepper)就是以敘述詮釋法來註釋約翰福音。[6]相信未來數年學者們皆會以此種方法來研究約翰福音。

 

二.資料來源的討論

因為約翰福音資料的混亂排序、用詞常轉變、書寫風格不統一、神學主題不連貫等等現象,導致布特曼認為至少有兩組資料組合而成:敘述性資料(他稱為“記號性資料”signs source,是關於神蹟的記述)及談論性資料(他認為是為了對抗樂斯底主義而編寫)。同時,布特曼也認為約翰曾經套取符類福音書的資料。他也認為書中關於耶穌受難和死亡的記述是約翰獨有的,並沒有套取符類福音的資料。另外,他也認為當時教會的需要塑造成今日約翰福音的內容排序。

雖然後來的學者沒有完全接受這樣的理論,但是“記號性”資料卻是頗吸許多

學者。因為這樣可以解釋約翰福音中一連系的神蹟記述。另外,許多學者也接受布特曼的意見,說書中的耶穌受難和死亡記述是約翰本人的資料。

近來學者比較接受說書中資料的形成是出於當時教會的傳統多於約翰個人的創作。這傳統也是當時教會的處境需要。  

 

三.歷史處境的問題

戰後以來,比較多學者認為約翰是處在一個猶太(巴勒斯坦)背景中多於處在希臘語教會(巴勒斯坦之外)中。當然,新發現的死海古卷支持了這個意見。因此,許多近代的學者都喜歡把約翰福音和死海古卷作比較,嘗試找出他們的相同點,然後就結論說某死海古卷的思想引起約翰有如此相似的思想。

七十年代在埃及發現的漢馬地文庫(Nag Hammadi)所收藏大量的樂斯底主義思想資料也讓學者的注視力轉向另一個方向。近來有許多研究目的是要指出約翰是如何受樂斯底主義的影響以及他如何寫約翰福音來對抗這個思想。

  以上兩個可能性均無法確定。只有待學者提出更多的研究和意見。

 

四.約翰福音與其他新約書卷的關係

  多個世紀以來皆認為約翰曾參考和引用符類福音的資料。可是戰後的學者卻不贊成這個說法。這幾十年來出版的註釋書,大部份都認為約翰的資料是獨立的,他有自己的歷史背景和教會傳統。

  按資料比較,約翰和符類福音最相似之處是各福音書中關於耶穌受難和死亡(Passion narrative)的記述。學者們均相信初早期教會中所強調宣揚耶穌的受難和死亡信息導致各福音書皆有相同的記述。問題在於是否約翰先參考馬可的資料然後編修成目前在約十八至廿章中那麼獨特的記述,或是大家皆從一個相同的傳統中套取所要用的資料?[7]

  戰後的學術也認為約翰的神學思想並沒有借助保羅的神學。布特曼認為,雖然約翰和保羅在神兒子的詮釋上有許多相同之處,這只能說他們擁有一個相同的教會背景。  

 

五.約翰福音的神學

  近代約翰福音的神學討論多集中於該書的文學、歷史、社會處境如何構成它的神學思想。

  過去傳統的意見皆認為約翰福音作者是因為要對抗(polemic)某種異端思想,比如幻影派主義(Doceticism)或是樂斯底主義(Gnosticism),而特別以道成身神學來辯駁。布特曼就是認為約翰福音書作者書寫這卷書是為了要對付樂斯底主義的思想。持這意見的人皆要以約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作為整卷書的神學中心經文。這些學者更認為耶穌的死是要對付樂斯底主義的思想。其他的神學主題如神蹟、聖餐、末世論等,都是圍繞著這個神學中心而有。

  反對以上意見者認為約翰福音如符類福音一樣擁有長篇的耶穌受難和死亡的記錄,因此它的神學是要說明這一點。與符類福音的資料相比,約翰是要說明耶穌那榮耀的受難和死亡。

  如果按照以上所認為的歷史背景而產生這樣的神學,那在註釋時必然會注重於某些經文。這樣的手法那把整卷書肢解,並且認為某些段落比較重要,而其他的經文只是配合所需。

  近來,多位學者對以上的肢解提出警告,認為應該以約翰福音整卷書一起來註釋,而不應該注重某些經文。約翰福音的神學應該建在整卷書上。

 

1.2.約翰福音與新文學詮釋

  近年來新文學詮釋(New Literary Criticism)的興起導致許多聖經學者把這新興釋經法應用於福音書。立時不同理論和結論如百花齊放;有些結論幫助我們深入理解福音書經文,有些結論卻質疑了福音書資料的可靠性。[8]我在此稍為介紹新文學詮釋中的敘述詮釋法。在課文中某些經文段落皆有應用敘述詮釋法來註釋。

  敘述詮釋法並不難學,也容易上手應用。應用也只不過是遵照敘述詮釋法所定下來的規則應用於經文。此課內將以約翰福音第三章耶穌與尼哥底母的談話和第九章耶穌醫治瞎子的敘述作為例子。

 

新文學詮釋把福音書資料分類簡介:

  新文學詮釋先假定聖經是一文本學著作,然後按一般文學理論把聖經內的資料先分成兩大種類:散文(prose)與詩歌(poetry)。從散文中再分成許多種類的文體,比如敘述(Narratives)、比喻、故事(stories)、談話(discourses)、神蹟(miracles)等等。福音書內多數資料都屬於敘述,幾乎佔七成多篇幅。[9]

  接著,新文學詮釋就把散文特徵分成四個特性:

 

一.情節(Plot):就是一個敘述故事的過程,有時在這過程當中會出現衝突、陰謀、解決衝突,有時也會出現多次衝突等等。比如約翰福音第九章,耶穌先醫治瞎子,然後就是瞎子與法利賽人起第一次的衝突(9:13),接著再起第二次的衝突(9:24),最後是耶穌與法利賽人起衝突(9:40)

 

二.人物(characters):在整個敘述當中會出現一位或多位不同的人物。明顯地,這些人物的活動構成整個情節。讀者也只能從他們的活動和談話中來認識他們。當然,我們對這些人物的認識也在乎敘述者/作者如何表達他們來讓我們認識。這些人物常常相對或是敵對起來。“好人”通常是屬於神的人。通常敘述者/作者不會清楚說明這些人物的動機(motive)和性格(personality),因此讀者必須去詮釋這些人物。一般上,今日的註釋者必須了解當時背景和這些人物的關係,黎根(L. Ryken)提議說:「盡量去了解這些人物」。[10]比如約翰福音第九章,人物有耶穌、瞎子、法利賽人、瞎子的父母親、連先知,摩西和神也被引伸出來。這些人物的動作都清楚被敘述出來。

 

三.佈景(setting):佈景就是情節和人物的空間。很多時候,聖經佈景都牽引著歷史因素,讀者先要了解這些歷史背景才有辦法深入作詮釋。比如耶穌醫治畢士大池旁的瘸子,而病人都在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池水就要求讀者先認識這歷史背景。也因為許多敘述要求清楚的地點才能實現,因此聖經中的地點都含有真實的歷史背景。這是聖經與世俗文學著作的分別之處。約翰福音第九章中「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在安息日」、「怕猶太人」、「趕出會堂」都屬於佈景資料,也要求去認識其中的歷史背景。

 

四.意見(point of view):敘述者的意見和企圖可以說是敘述文中唯一聲音,他也是那位控制整個局勢的人;我們只能從他所定下來的意見中認識該段經文的意思。換句話說,敘述者就是那位決定和導引讀者該如何反應敘述中的情節和人物。通常這位敘述者會以第一人身份“我/我們”(First person)或是第三人身份“他/不記名〞(Third person)來敘述。如果是以第一人身份,那敘述者就是其中一位人物。可是聖經的敘述通常都是以第三人身份敘述,並且是以不記名,不顯露身份來敘述。這不顯露的敘述者“不出現在故事中;以第三人身來講述;不受時間和地域控制;在每個情節中作為一位暗藏者(implied author),隨時可以重複講述任何動作;隱藏起來講述當中人物的意念和感受;常常解釋那時的背景,或翻譯一些字眼,或為故事註解;並且以個人的意識形態來講述事情過程”。[11]

     例如,當耶穌在迦拿行完把水變酒的神蹟後,敘述者就註釋說「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又如我們不能肯定約3:16-21到底是耶穌親口說的話或是敘述者個人的反省。

 

  敘述詮釋法繼續深入分析敘述文體的書寫形式(narrative style,也稱genre 法文意思是“文學形式”),大約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重複(repetition):一些情節和談話常被重複,比如約翰福音第九章多次重複瞎子的談話:「就看見了」(三次 9:7,11,15, 然後「如今能看見了」(9:25)),「我不知道」(五次, 9:12,20,21,21,25)

 

二.省略(omission):敘述者常把讀者想要知道的情報省略了。「從水和靈生的」(3:5)到底是指何物?

 

三.談話(dialogue):通常敘述內有許多交談被記述下來。比如約翰福音第九章瞎子與法利賽人的談話,約翰福音第三章耶穌和尼哥底母的談話等等。

 

四.諷刺(irony):「莫非你們也要作他的門徒麼?」(9:27),「難道我們也瞎了眼麼?」(9:40)都是一些諷刺語句。

 

五.明喻(simile)和隱喻(metaphor):比如聖靈如風(3:8)就是一個隱喻。耶穌被高舉使人得永生如同銅蛇在曠野被高舉使人得生(3:14-15)是一個明喻或是預表(typology)

 

聖經學者對新文學詮釋的反應

新文學詮釋與傳統的文學-歷史解經法(grammatico-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不相同。後者注重於一段經文的字義和歷史背景,以致無時不為重建(reconstruction)當時的歷史背景忙碌,甚至作許多無謂猜測,而新文學詮釋就是要脫離這個歷史的轄制,專專注重該段經文的結構和當中文學特性來解經發掘意義。

    新文學詮釋好處有:() 新文學詮釋幫助我們了解聖經文學更多,讓我們可以深入理解當時作者如何應用他們的書寫技巧,像當時文學技巧如何藉著文字去表達他們的意見;() 重視經文的完整性,不把經文分折成許多小單元。視整段經文為一完整結構,為一文本(text),把當中文學要素分析成不同的代表符號並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比如,看約翰福音第九章為一完整記錄,甚至整本約翰福音都是互相連繫;() 注重讀者的反應。敘述詮釋不只注重敘述者的表達意念,也重視當時和現今讀者的反應;() 重視記錄中的要素為同時性(synchronic),不認為含有不同時期的歷史因素。比如,看約翰福音第九章中耶穌、法利賽人和會堂為同一時期,不會說會堂的出現只是在第一世紀後,而這章內所說的會堂是後來的人加上去。

新文學詮釋的缺點也被福音派學者屢次指出來。[12]不外有() 新文學詮釋太注重文本的獨立性而經常忽略了作者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敘述學者叫人只是注意文本(text)和讀者之間所產生的意義而沒有注意從歷史背景而來的意義;() 很多時候,新文學詮釋學者也分門別類,盡量應用當今許多世俗的方法加諸於古時聖經文字,使人無可適從那是對那是錯;() 常常誇大了敘述詮釋那隱藏作者(implied author)的功能而忽略了許多經文的作者原本就是一位親眼見証者(eye-witness),因此對這位隱藏作者作不必要的猜測,甚至認為這隱藏作者是萬能的,他控制著文本中所有意義而忽略了聖靈默示功用。比如,約3:1-21的談話就是使徒約翰親身經歷而不像敘述詮釋去猜測認為是初早期教會一位寫作家欲藉著這談話去描述基督教與正統猶太教的分別。

 

1.3.約翰及作者的探討

 

誰?

約翰福音,這第四卷福音書,像其他三卷福音書一樣,都是諾名/不署名的,作者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書內。「約翰福音」這標題是由在初期教會時附加上去,是因為當時的教會認為這卷福音書是由使徒約翰所寫。

  確定誰是原作者可幫助經文的註釋工作。當代學者讓我們從多方面去認識這位作者:一是從歷史的角度(也就是初期教會的認識),另外是從文本的角度(也就是內容資料)去探討。

 

一.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作者

  自從第二世紀開始,教會就認為約翰福音是由使徒約翰所寫。這樣的意見可從兩個方面來著手。

 

1.外

以下是初期教會的多份見証資料:

 

A.愛任紐:在其《駁異端》一書中 (Adv. Haer. 3.1.1) 說:

「後來約翰,主的使徒,也就是依在主懷的那一位,發表了這福音書,當時他住在亞西亞的以弗所。當時其他的福音書已經發表了。」

 

B.巴比亞(Papias):從另一方面,在他名著《主耶穌談話的註釋》(Expositions of the Lord's Oracles)中曾提起說他從長老約翰處領受到許多主耶穌談話的資料。他並沒有把這位長老約翰當著是使徒約翰。還說這位長老約翰是啟示錄的作者。另外,耶柔米(De Viris Inl. 18)說約翰二、三書是長老約翰所寫。

 

C.其他三個外証:

馬吉安(Marcion, AD 160-180)曾經說約翰生前在教會中發表約翰福音。教會一向來都沒有接納這異端者的証據。他也提出說巴比亞(Papias)把約翰所說的話記錄下來而寫成約翰福音。

《慕拉多拉正典》(Muratorian Canon, AD 175)為約翰福音序言註釋時說約翰福音是主的一位使徒所寫。這偏激的“正典”的意見沒有被教會接納。(它是在公元1740年才被發現)

多拉米(Ptolemaeus, AD 250),一位樂斯底主義者教師,提起說使徒約翰是約翰福音書的作者。一般學者認為是因為樂斯底主義者愛好約翰福音才這樣說。

 

D.其他零碎見証:初早期教會曾有多位教父曾編寫約翰福音註釋書,可是並沒有討論誰是作者這問題。相信他們皆接納一般教會的意見認為使徒約翰就是該書作者。

 

  亞歷山大的革利免說:約翰,因為受其門徒的催迫,也受聖靈的感動,寫了這屬靈的福音書。(Eusebius H.E.6.14.7)俄利根(Origen)及猶西比(Eusebius )皆有指說約翰福音的寫成,但並沒有討論作者是誰。

 

結論:學者們不能肯定到底約翰福音是使徒約翰或是長老約翰所寫?或者使徒約翰就是長老約翰?

 

討論:我們對這些外証給與怎樣的權威?今天的教會應該如何去接納這些傳統?

 

2.內

  首先要指正書內從來沒有一處直接說出使徒約翰是約翰福音的作者。

 

A.主所愛的門徒:書內五次提起“主所愛的門徒”(13:23;19:26;20:2;21:7,24)。更認為最後一章(21:1-23)足夠證明是使徒約翰寫成約翰福音。這樣的說法有四個可能性:

1.使徒約翰:雖然約翰這個名字從來沒有在書中出現過(21:2曾間接的提起西庇太的兩個兒子),但是他與其他使徒的關係、書中親身經歷式的描述,還有自稱這些見証是真的說話,一起說明這主所愛的門徒極可能是使徒約翰。(耶穌也在十架前把自己的母親交給這門徒看顧,後有記錄說馬利亞與使徒約翰是住在以弗所,並且都葬在那裡)

2.約翰的馬可。也就是馬可,他當時是住在耶路撒冷。約翰福音比較注重耶穌於這城市的工作,以及耶穌所舉行的最後晚餐是在馬可的住家等事件被學者認為馬可是一位可能性作者。

3.拉撒路。他是約翰福音書所形容門徒中被稱為耶穌所愛的。耶穌也使他從死裡復生過來。這可能性只是一個猜測。

4.理想的門徒(The Ideal Disciple)。學者們認為這書卷是在描述一位理想的門徒,因此常常提起一位主所愛的門徒。這只是個“理想”的想法。

 

其他門徒:有三個可能性

 

1.約 1:40 那「跟從耶穌的兩個」當中有一位似乎沒有提出名字,可能是他。

2.約 18:15f 那「大祭司所認識的門徒」,他也是跟從耶穌進入大祭司院的一位。他後來帶彼得進入這祭司院。

3.約 19:35 那在十架前「作見証」的門徒。這猜測是因為約翰福音書常強調“見証” (參約 21:24)

 

結論:以上的討論都沒法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最可能信的就是使徒約翰,也是那個「主所愛的門徒」。

 

 

. 約翰福音的敘述者

除了以上歷史性“原作者”(Real author)的探討,新文學詮釋也從另一方面去探討本書敘述者(Narrator)的問題。

  約翰福音如其他福音書都是講述耶穌的事蹟,因此它是一個敘述故事(Narratives)。按照敘述詮釋,每個敘述故事都有敘述者、讀者、情節、佈景等等。從敘述故事的角度來看,敘述者就是作者。他是整個故事的述說人。讀者只有從他的聽音來認識這個敘述故事。當然,原作者可以是敘述者,或者不是敘述者。如果原作者抱有一個特別的目的和對象,他可以藉著一個敘述把他所要講的說的都放入去,因此他自己可以“化身”為敘述故事的敘述者,藏在敘述故事背後來講述。他將按著讀者所要知道的來講述。通過文本中的意見是認識敘述者最好的途徑。

  一般上,敘述者喜用第三人身來講述,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1:14;21:24的「我們」)。可從三個角度來認識敘述者。

敘述者知道各人的感受和心中的思想。他常常為各人物解釋心中的感受。讀者無法知道敘述者不知道些什麼,或他不想告訴我們些什麼。他知道耶穌知道萬事(2:24),並且把許多事告訴讀者,甚至提早告訴讀者(1:43)。他知道耶穌心中的想法(4:1;5:6;6:6;6:15;6:61;6:64;11:5;11:33;11:38;13:1;13:11;13:21;16:19;18:4;19:28)。也知道各門徒心中所想的事(2:11;2:17; 2:22;4:27; 12:16;13:28;13:29;20:9;21:4)

敘述者可說是一位超越空間的人物。他可自由地在各空間走動,向讀者報告事情的發生經過。當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談話時,敘述者就在井邊,當婦人在自己的家鄉報告時,他也在那裡,也同時報告耶穌和門徒在井邊的談話(4:31)。他與大臣一起回去迦百農(4:51),也與瘸腿的人一起去向猶太人報告(5:15)。只要留意敘述的發展,可發現敘述者是如何在時空之間自由移動,也有時從敘述的背後移進敘述中。

 敘述者的觀念(Ideological point of view)是最可信及最權威的。「耶穌在門徒面前,行了許多神蹟...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20:30-31)。約13:1-6這段引言指出耶穌離世的時間和處境,也把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事排在這裡。同感於並說出耶穌的自知能力。

敘述者與耶穌的關係:這敘述者認識耶穌,也知道耶穌所知道的東西。他們倆知道“萬事”。這敘述者是文本中最權威的聲音。敘述者為讀者解釋門徒所誤會的意思:「耶穌這話是指著他死(拉撒路)說的,他們卻以為是說照常睡了」。還有多處敘述者為耶穌解釋(2:21;6:6;6:71;7:39;8:27;12:33;13:11;18:32;21:19;21:23)。可見敘述者完全明白耶穌的話語,也解釋、改正讓讀者知道。

 

  可見敘述者才是真正的作者,讀者必須從他的聲音中去認為這卷書的意義。

 

1.4.讀者的探討

 

歷史性的讀者(Historical Readers)

  一向以來,學者們皆不能肯定約翰是寫給那一班人,這是因為本書內沒有直接指明是寫給那一些人。

 

  過去約翰福音研究對這位歷史性的讀者有以下的猜測:[13]

  一.約翰目的是寫給一班散居各地的猶太人(diaspora Jews)

  二.約翰目的是要與猶太會堂對話,為了堅定一班冷淡了的猶太人基督徒。

  三.約翰目的是為了辯駁幻影派的異端思想或是受樂斯底主義影響的信徒。

  四.約翰目的是向撒瑪利亞的信徒講話。

  五.約翰目的是寫給一班處在多文化思想中的基督徒。

  對以上的各種意見,我們今日因為時間的隔膜而無法確定,只能從書中內容的種種蹤跡去多方猜測。

 

敘述的讀者(Narrative Readers)

  按其內容,是否本書有意要把信息特別傳給某類的人/信徒?[14] 這含指讀者(Implied Reader)才是文本信息欲達到的人。因此這含指讀者是按敘述內容來決定,也超越了歷史性的讀者,可指今天某一同類的人/信徒。

  敘述者在講述情節的時候,有權控制和指引讀者的經驗和情緒。敘述者也有權“加添”或“減少”某些情節來控制讀者對文本的認識。當然我但作為今日的讀者必須假設自己就是那位含指讀者才能真正接收到信息。假設並相信水會變成酒然後藉著這神來相信耶穌。也假設並相信那生來瞎眼的可以被耶穌吐唾液猜泥使他看見。今日的讀者必須完全處身(或變身)當時的處境並接受當時的思想以便成為這位含指讀者。

這位讀者必須接受個敘述/整卷書的記述,經驗當中的情節,同感於當中的喜怒哀樂,把每個不同的情節連接起來,並且想像及整理出記述中許多含糊之處。可見這位讀者最終所結論出來的意義才是敘述的意義。

有幾點可看出敘述者與讀者的關係:

  一.敘述者與讀者的關係密切,多次使用「我們」(1:14,16;21:24)

  二.從敘述者對施洗約翰和門徒的描述,似乎讀者是認識/知道他們的事蹟。

  三.讀者也認識敘述中的猶太人。

  四.許多地點和節日並不需要介紹,相信讀者認識這些地點和節日/文化規矩。

  按照敘述,最令人驚奇的是讀者並不認識「主所愛的門徒」(13:23;21:24)。甚至敘述者似乎不願讀者知道這位主所愛的門徒是誰。

  

總括來說,讀者是認識耶穌傳福音的事蹟,即使我們不肯定讀者是否已信主。但是敘述者的目的是清楚的:就是要讀者更深的認識這位主耶穌。

 

1.5.情節(Plot)和角色(Characters)

 

  情節是指一個敘述的次秩,前因後果,連擊和效應(對讀者的效應/影響)。每個情節多數含有衝突、陰謀、解決衝突的方法和結果。

  約翰福音中的情節比起符類福音更清楚易見。特出的地方有:

  一.耶穌多次的往來加利利和耶路撒冷之間。與猶太人引起衝突的潔淨聖殿成為開頭的事件,並不像符類福音把這件事擺在最後。這些與耶穌生平不相排序

的情節似乎是作者特異安排的次秩。

  二.當中的談話和衝突常加上了作者本人的註解。人物之間的對話常引起許多誤解。這些誤解使對話繼續,比如尼哥底母或撒瑪利亞婦人誤解耶穌的意義。

 

  第一章只是一個引論(prologue),不只引述「道」成肉身的意義,也把接下來章節的主要衝突元素:光與黑暗、信與不信、恩典和律法,先提出來。

  從第二章開始,敘述者很戲劇性的講述耶穌的事蹟。真正的衝突並沒有出現。三個對話:耶穌與母親、耶穌與尼哥底母、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可能是要比較耶穌/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分別。

  第五章引述耶穌進入一個真正的衝突時期,耶穌犯了安息日的誡命。第六章講述耶穌如何實現了摩西的工作,來餵飽眾人,引至大家議論(6:41)和爭論(6:52)。在第七章,猶太人開始活動要殺害耶穌。

  第八章講述耶穌和猶太之間的衝突高峰,甚至猶太人高喊耶穌是撒瑪利亞人,是被鬼附的,也想用石頭打死他。第九和第十章可算是一個平靜的情節,耶穌和猶太人的衝突減弱了,在這裡,瞎子可以見到耶穌這世界的光,並且他作為一位好牧人會牧養自己的羊。十一章以使死人復活帶出耶穌是一位勝過死亡的主。

  第十二章是一個交界點,把耶穌公開的活動劃上休止符,先預言耶穌的死。第十三章指出耶穌知道他回去天父那裡的時間已到,也指出魔鬼如何使猶大出賣耶穌。十四至十七章集中在耶穌與門徒私人的談話。

  第十八章的情節是急速的發展,雖然那時的政治和宗教勢力嘗試壓制耶穌,但是卻多方面顯出它但的無能為力。最後敘述者把注視力集中在彼拉多身上,三次彼拉多說出耶穌是無罪的。廿一章卻是附加的一幕,為各角色作一個交待。

 

結論:似乎約翰福音的情節主要是由“信”與“不信”之間的衝突所引起。(新約中239個「信」字有98個出現在約翰福音)。情節也是一幕連一幕(episodes)地出現。每一幕/情節皆含有一個神學主題。這些神學主題均由耶穌在不同處境與不同角色的衝突中產生。

 

  角色當然是指敘述故事中的人物。敘述者一般從兩個方向去描述這些人物:

  一.直接的描述:可從他們的外表及內在性格來作直接的描述。

  二.間接的描述:可藉著人物的談話、人物的動作、甚至藉者一些小人物/角色來襯托主要的人物。

 

  約翰福音中最主要的角色就是耶穌和天父,其他的人物卻分成不同類:門徒、猶太人、法利賽人、群眾及一些小人物。這些群眾和小人物常被介於耶穌與他所敵對的人之間。這些小人物也有很高的價值,藉著他們可襯托出主要角色的身份和處境。

  耶穌是最主要的角色,沒有一個情節他不出現。他是「道」,是創造者並常與神同在。從他的談話中,知道他時時依靠天父。他多次藉著「我是」(6:35,48,41,51;8:12;10:7,9,11,14;11:25;14:6;15:5)來描述他的身份。

  耶穌的心情和情緒有最深刻的描述,尤其是在第十一章裡。耶穌「愛」馬大,馬利亞,拉撒路(11:3,5,36)。當他看見其他的人哭,他也哭了(11:35)

  不只耶穌的情緒反應是那麼特別,有時他似乎不會正確地回答別人的問題。當撒瑪利亞婦人問他要水喝,他卻回答說如果她知道神的禮物她必然會向他要水喝(4:9-10)。對尼哥底母也是問非所答。當群眾問他為何要來迦百農,他卻說:「你們來找我並非因為見記號...(6:26)。耶穌不直接的回答別人的問題使他可以把談話帶入更高的層面。敘述者就是藉著這樣的回答而要求讀者更深入的去認識耶穌。

  天父/神這角色極難分析,因為他只說過一句話:「我已經榮耀我的名,還要再榮耀」(12:28)。我們不可從天父的說話中來認識他,反而是從耶穌的口中來認識他。耶穌肯定說,那些看見他的人就是看見了天父(14:9),耶穌所做的也是天父所吩咐的(5:36),耶穌所說的也是出於天父(12:50),沒有了天父耶穌也不能做什麼(5:19)。雖然是這樣,他們兩位還是不同的。這位天父「差遣」(40次這樣說)耶穌。神是光(3:21),是真神(3:33),神是個靈(4:24)。神也愛這個世界(3:16),他也愛那些愛耶穌的人(14:21,23)。耶穌挑戰猶太人對天父的認識,說他們不認識天父因為他們不認識他。

  門徒在約翰福音並不像在符類福音中佔有長篇的描述。門徒多數是集中在一起出現,是讀者要學習的榜樣。他們是認識和相信耶穌的角色。「門徒」(87)這字眼是最通用的字眼,比「十二」(4)及「使徒」(0)更通用。門徒是藉著施洗約翰進入書中的敘述(1:35)。這些門徒是見到耶穌的榮耀而相信他(2:11)。當然,接下來的章節描述門徒如何成為了耶穌這位拉比的門生。他們真正要面對的試練是在耶穌餵飽五千人的事件。這班門徒緊緊跟隨著耶穌,即使在客西馬尼園也不離開(cf. 14:50)。最後一章特別描述他們如何繼續負起耶穌給與他們的使命。也看見有七位門徒成為了一個小圈子。

  猶太人時常成為了耶穌的對比或是敘述中的反角色。約翰中的猶太人的意義可分為五個:耶穌的敵對者、群眾/平民、外邦人的敵對者、與耶穌擁有同文化的人、猶大省的居民。

  有許多小人物(配角)常出現。約翰對小人物的描述其他福音書特出。施洗約翰、耶穌的母親、尼哥底母、撒瑪利亞婦人、大臣(4:46)、瘸腿的(5:2)、耶穌的兄弟(7:2-10)、瞎子、馬大-馬利亞-拉撒路、彼拉多、抹大拉的馬利亞,不勝枚舉。有時連小人物的朋友和親戚都被提出來。約9:20-23提出瞎子的父母為了說明當時的法利賽人不只是律法的老師,也是社會權力和壓力的擁有者,指出為何當時一般的人都不敢接受耶穌的實事。

 

1.6.約翰福音思想背景探討

 

  知道作者的名字只並不能夠讓我們深入的了解他,瞭解作者的思想才是深入認識他書寫內容的方法。沒有人是活在文化及思想的真空裡,每個人的思想多少難免受當時的處境思想影響。我們將從當時兩個最大的背景思想:希臘及猶太,來探討約翰福音作者的思想。

 

希臘影響(Hellenistic Traditions)

 

1.  希臘哲學(Greek Philosophy)

  新約各書卷的作者們受希臘的影響極深。當時希利尼文化(Hellenism)根深蒂固的霸佔整個地中海一帶的國家。希臘文教育是最普遍的教育,希臘語是當時的普通話。當時的猶太教經書(舊約)必須繙譯成希臘文,基督教新約文件也必須用希臘文寫成。柏拉圖主義與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在知識份子當中極流行,斯多亞和以彼古羅派的思想(17:18)卻流行在一般人中。以下是希臘思想中的一些重要元素:

 

二元觀:約 3:31 提出說“從天上來的”與“從地上來的”二元論(dualism)觀念。耶穌甚至向猶太人說他是“從上頭來的”,而猶太人卻是“從下頭來的”(8:23)。耶穌與尼哥底母談話中卻提出靈與肉體的分別。耶穌說那天上來的是真的(6:32)。他是不屬這世界的(17:14)。這二元觀卻是柏拉圖主義最主要的哲學思想。柏拉圖相信在上的/形而上的事物是永恆的、善的、不屬這世界的,對比地上的是天上的反影、是惡的、不長久的。柏拉圖要求人們必須追求那永恆極上的善(The Good)。約翰福音與柏拉圖的二元觀分別之處在於耶穌是從上頭降下真實的、有生命的。

 

道的觀念:斯多亞派是禁慾主義者。尋求()魂的安靜。道(Logos)就是魂的媒介物體。他們相信這道是從神那裡來,也與神同在,降世為要拯救人的靈魂。這個觀念似乎與約翰福音第一章所說的道相似(詳細的分析見第一章的註釋)。基督教指明耶穌降世是要拯救全人(不只是靈魂)

 

2.  希臘宗教(Greek Religions)

 

神秘宗教:這些希臘神秘宗教(mysticism)參雜了許多東方及波斯的玄教思想。約翰所說“從靈而生”(1:12;3:3,5),吃從天降下來的糧,吃人的肉(6:51,53)卻是神秘宗教普遍的觀念。當然,神秘宗教的思想卻是神話多過真實的歷史事實,約翰所說的道成肉身卻是一個歷史事實。

 

樂斯底主義:樂斯底主義(Gnosticism)是與當時與教會對抗的異端思想。約翰老年時在以弗所是與這派的領袖們對抗。他們從柏拉圖承受了二元論世界觀,又把斯多亞派的道觀念承接過來,還加上神秘宗教的色彩。他們看肉體與靈魂為相衝突。也認為肉體是惡的,靈魂是善的。也認為光明與黑暗是在對抗。道(Logos)卻是上帝與人之間的媒介物,而上帝也藉這道來創造世界。人的靈魂得救後,會經過一個升天(把天分成許多層)的路程回到上帝那裡。這些類似的觀念都可以在約翰福音中找到。學者們一般堅持說樂斯底主義是從基督教中脫離出去,而擁有相似或變化了的思想並不出奇。凱色門(E. Kasemann)指出說約翰福音的神學絕不像樂斯底主義認為基督是一個虛幻物體。[15]

 

荷米底主義(Hermetic Literature)及曼特安主義(Mandaism):這兩個主義類似樂斯底主義。荷米底主義的文件常參雜在樂斯底主義的書庫內。漢馬地書庫(Nag Hammadi Library)內擁有許多荷米底主義文件。荷米底主義轉化樂斯底主義的理論,說神創造了宇宙,而人必須透過神的兒子才可以認識神。當人擁有神的魂(nous)時就有神的形像,也是一位重生的人,是完全的人,有永生的生命,並且會回到神那裡去。陶特(C.H. Dodd)認為約翰福音內神的兒子理論比猶太啟示文學思想更加接近荷米底主義。[16] 曼特安主義的起源曾經引起許多爭議。相信這主義在第一世紀時活躍於約旦河一帶。他們相信藉著洗禮可以得永生。強調光明與黑暗、在上的與在地的二元觀。藉著洗禮人可以明白生命的意義,並且可以升天進入光明與那光明的神同在。他們說聖靈是黑暗世界的統治者,耶穌和穆哈末德(回教創始人)都是說謊者。真正的拯救者以諾勿特拉,也就是施洗約翰。相信以上兩個思想都是異端思想。

 

3.  斐羅(Philo)

  埃及亞歷山大城的著名猶太哲學家斐羅(20BC-AD50)是一位柏拉圖主義鼓*吹者。終生以希臘思想向希臘人解釋舊約聖經。他的教導與約翰有許多相似之處。他認為人的最終目的是認識神。而且要成為神的兒子才可以真正的認識神。追求永生是救贖的目的。人必須追求屬靈的東西。斐羅也認為神是藉著道(Logos)來創造世界,也以這道來維持世界的秩序。當這道住在人靈魂中時,人也成為天人(真人)。斐羅也大量的引用象徵語言(symbolism)來解釋聖經,比如神是光、是牧人、是活水。雖然這與約翰福音有許多相同之處,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約翰從來沒有引用斐羅的資料。從解經的角度來看,約翰從來沒有應用斐羅常用的寓意解經法。約翰在第一章中道的闡釋更超越了斐羅對道的解釋。

 

猶太教 / 舊約的影響(Jewish Traditons)

 

我們不難發現猶太教深深的影響著新約的作者。這是因為舊約的影響力。以下幾個範圍可看出約翰與猶太教的關係。

 

1.猶太人傳統和詞彙:無可否認,約翰福音書中充滿了猶太人的傳統和常用詞彙。萊弗(J.B.Lightfoot)指出說:「約翰福音是新約中最希伯來化的福音書」。[17] 這是因為書中使用了許多猶太人傳統:當中的節日、聖殿的規矩、談話的形式等等。常用的希伯來通俗詞彙,比如實實在在、我與你有什麼相干等等。雖然這卷書是用希臘文寫成,但是書中許多希臘文是直接翻譯自希伯來詞彙。

更進一步,書中也含有類似猶太教拉比的解釋法。拉比們向來不能肯定天使是否在天梯或是雅各身上上下。(因為樓梯在希伯來文是陽性詞)。約翰卻進一步說是天使在人子身上上下(1:51)。猶太教也認為天父在創造天地以後,衪也會在安息日作救贖及審善罰惡的工作。約5:17也說明耶穌可以在安息日作救贖的工作。

 

2.舊約的引用:雖然約翰沒有太多的舊約經文,但是它以舊約來作神學的禪釋卻是那麼的特出。舊約經文及舊約的教導成為約翰福音書的神學資料。作者應用許多舊約的象徵,比如羊與牧羊人(10:1-16)或是葡萄樹與枝子(15:1-6),來作獨特的表達。舊約中許多盼望都有在書中出現。比如,對彌賽亞的盼望(1:41;4:25),那要回來的先知(5:46;6:14),以色列人的王(1:49;12:13),真以色列人(1:47)等都給與直接的說明。還有許多舊約的觀念,比如銅蛇被高舉(3:14;21:9)、活水(4:10,14;7:38;12:3)、嗎哪為天上來的糧食(6:32;16:4-35)等等皆被引申出來重新闡釋。新約中唯一闡釋賽41:3; 43:10-13“我是/我就是”(ergo eimi)的神學卻可以在約14,15章內找到。引用德族約翰福音學者一句話說:「不能想像如果約翰福音沒有使用舊約作為書寫的基礎」。[18]

 

3.認為約翰和死海谷蘭人“同出一源”(a common background)是最近的建議。柏郎(R.E.Brown)甚至說約翰直接受了當時退居死海谷蘭人的影響。[19] 他提出三方面的理由:() 如谷蘭人一樣,約翰注重“團體”的生活。耶穌不只選召門徒,把他們與世界分別出來,更親自教導。() 約翰對居於曠野又對聖殿特別抗拒(2:13-22;4:21-21)是谷蘭人的行為。() 約翰強調“末世”的教導,覺得現在門徒就可以領。不過我們反駁說約翰福音中並沒有直接引用受末世的福氣。

 

4.約翰如谷蘭人一般含有二元觀的思想。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屬靈的人與屬世的人等思想都是谷蘭人的主要教義。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約翰或是谷蘭人都沒有互相引用對方的經文。極多可以結論說他們,如同一般的猶太人,擁有同樣的思想背景。

 

結論:藉著以上的討論,我們比較認定約翰是受猶太的影響多過受希臘人的影響。當然,若我們深入分析經文時卻不得不承認約翰的思想有它獨特的一面。相信他這獨特的思想是約翰多年來對基督教的理解而組織成的。

 

回應:我們如何應付當今許多與聖經不相符合的哲學思想讓它們不致於入侵基督教的道理呢?

   在本色化的標題下,身為華人基督徒又應該如何來理解聖經的思想呢(也就是說如何與中國文化會通與轉化)

 

1.7.約翰福音與符類福音書的分別

 

. 在記述耶穌傳道的事工上有差別。符類福音多數記述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工,並且講述耶穌先完成了加利利的工作才下耶路撒冷,而 約翰福音大部份資料卻是記述耶穌數次在耶路撒冷的傳道事工,也把重心放在耶路撒冷。

 

. 資料方面的分別。約翰福音缺乏了一些符類福音中重要的資料:比如耶穌的誕生、受洗、登山變形、趕逐污鬼、客西馬尼園的痛苦掙扎、最後的晚餐、橄欖山信息等等。反而約翰福音對一些類同的事件,比如耶穌餵飽五千人(6),耶穌醫治瞎子(9),卻是長篇大論的記述和闡釋。符類福音注重耶穌施最後的晚餐,但是約翰對這晚餐卻不注重,反而以一個長篇的“樓上的離別談話”取代。

 

. 文体上的差別。符類福音中最傑出的文体形式是比喻,也有許多精簡、生動、易記的話語,和許多簡短的故事連帶著教訓。可是在約翰福音裡,耶穌教訓的風格卻是長篇大論,大部份比喻被長篇信息所取代,而言簡意賅的箴言卻不見了。

 

. 神學上的分別

A.二元論:約翰常以兩件東西或兩種觀念來作比較。黑暗與光明、肉體與靈被看為是彼此相爭的法則。約翰的末世二元論也不像在符類福音中那 <現在 -- 未來> 式的,而是 <上頭 -- 下頭> 縱向式的。

B.約翰福音也是比符類福音注重基督論。它深入的道成肉身解釋。形容耶穌為神的兒子共有106次。耶穌為基督為彌賽亞也早早直接的說明(1:41,49),相比符類福音卻含蓄的形容一個秘密的彌賽亞觀。

C.聖靈被稱為保惠師(14-16)是最獨特的講解。

 

討論:這些差別說明了什麼?它與“四個來源說”(Four Document Hypothesis)符類福音資料來源有什麼關係?

 

1.8.內容大綱

 

日期地點:一般學者所認為的寫書日期是在公元100年之前。如果再收窄一點,公元55年至95年是比較可能性的日期。福音派學者認為是在第一世紀八十年代寫成,這也是羅馬王帝多米仙(AD 81-96)統治時代。相信約翰在這時期仍活著。也藉著啟示錄的背景,認為約翰曾在在多米仙執政下被放逐至拔摩群島。

     如果是這個日期,那約翰福音將是最後一卷的福音書,也甚至是新約最後的一份文件。

     以弗所是最多人接受的寫書地點,因為有許多文件記錄說使徒約翰老年時是住在以弗所。

 

目的:許多西方學者嘗試以約翰福音內的資料與當時背景情況來作比較,從而建立(reconstruct)一個可能性的處境來決定編寫目的。

   這樣的假設,將直接影響註釋工作。我們還是回到書中的內容尋找作者本人所提出的目的,這也是最好不過的。

 

   書中只有兩處間接提起寫書目的: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20:31)

   「為這些事作見証,並且記載這些事」(21:24)

 

   總結而論,寫書目的可結言如下:

   就要說明上帝愛世人,差遣他的獨生兒子(3:16)道成了肉身(1:4)成為了人子,以致藉這道路、真理、生命(14:6),叫凡是信耶穌是基督的就可以因他的名得永生(20:31)

 

 

 

 

 

[20]

 

  I.  序 言                                       1 : 1 - 18

 

II.  耶穌言行的顯示                                1 : 19 - 10 : 42

 

一.耶穌傳道前的事件                                   1:19-51

                 施洗約翰的見証(1:19-34; 附加3:22-30)

                 耶穌呼召門徒(1:35-51)

 

二.耶穌初期的事奉                                     2:1-4:54

                 把水變酒(2:1-11)

        潔淨聖殿(2:12-25)

                 與尼哥底母的談話(3:1-15)

                 個人的反省(3:16-21; 31-36)

                 與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4:1-42)

                 醫治大臣的兒子(4:43-54)

 

    三.耶穌與猶太人初期的衝突               5:1-7:52

                 醫治池邊的瘸子(5:1-18)

                 神兒子的談論(5:19-47)

                 餵飽五千人(6:1-15)

                 耶穌在水面行走(6:16-21)

                 天上來的糧(6:22-59)

                 耶穌與門徒的談話(6:59-71)

                 住棚節時的談話(7:1-52)

                 耶穌與行淫婦人(8:1-11)

 

    四.耶穌與猶太人進一步的衝突             8:12-11:57

                 世界之光的談話(8:12-30)

                 亞伯拉罕子孫的談話(8:31-59)

                 瞎子看見(9:1-41)

                 好牧人的談話(10:1-42)

                 使拉撒路復活(11:1-57)

 

III.在樓上的談話                                  13 - 17

 

 IV. 榮耀的耶穌                                    12, 18 - 20

                 耶穌受膏(12:1-11)

                 榮耀而進耶路撒冷(12:12-29)

                 預言受害(12:30-50)

                 離別的談話(13-16)

                 離別的禱告(17:1-26)

                 受難與復活(18-20)

 

 V.   結論:在加利利海邊                            21 : 1 - 25

 

 

 

 

 

 

 

 

註釋

 

約翰福音書的序言

 

1:1-18 道成肉身

四卷「福音書」的開始(arche)都是講述耶穌,只是各位作者對這“開始”各持不同的看法。馬可認為「耶穌基督」是「福音的起頭」。然後以約翰的施洗工作與耶穌受洗開始記述。馬太與路加以耶穌為童貞女所生作為開始。約翰最獨特,以創造開始。[21] 這麼獨特及神學性的序言(prologue)足夠說明約翰福音是一卷欲作神學性討論的福音書。也可見作者對基督教的理解是多麼深入。當中的字眼,如「道」、「生命」、「光」、「黑暗」、「見證」、「信」、「世界」、「真理」等等在書中其他部份常常出現均在這序言內先出現。

我們大約可以把這段序言分為四小段來註釋:

 

1 1 - 5

聖經學者認為這幾節是關於宇宙性(cosmological)的談論;那永恆具神性的道,是照亮人生命的光,也是生命的源頭。神藉著這道創造世界。這光被黑暗包圍著,但是黑暗永遠不能勝過光。明顯的,這是一個比較,欲說明撒旦/罪惡所代表的黑暗不能勝過基督所代表的光。

 

「太初」(arche)這希臘文的意思是指一個開始,含有超越時間的源頭之意。創世記用希伯來文「起初」(bereshith)這個字來說明太初的開始。在箴言8:22七十士(LXX)譯本用arche來翻譯希伯來文瑪所拉版本的bereshith,可見這「太初」是要喚回讀者去思考神在「起初」創造萬物的情況。另外,箴言指那人身化(personified)的「智慧」是神創造的源頭。猶太拉比給創世記的解經書(Gen R. 12)把律法 (Torah)與「智慧」比較,並且說律法是在創世之前已經存在。[22] 約翰在此似乎有意回應創世記的序言。

 

[]道」(Logos, The Word)(19:13;約一1:1)含有定冠詞[,The],特別是指基督。也只有在此特別指基督。在新約其他地方使用Logos時,一般是指神的話(4:23;彼前1:23),神的聖言(7:38)。約翰直接用這個字並沒有附上詳細的解釋,這意味他的讀者必然是熟悉它的意思。

 

「道」在第一世紀時有多種用法,以下所列是各種不同的背景意思︰

一.「道」在LXX譯本含義極深。含義分兩個層面。第一,「神的話」是具有創造性質(1:3,6,9;33:6)。第二,含有啟示性(1:3;3:1),比如先知領受神的話(1:4)。以上兩個含義都認為神的話/道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動力性的。

二.猶太觀念中的「智慧」(hokhmah)(8:22)與「道」關係密切。在太初這「智慧」與神同在。神也藉著這「智慧」創造世界。

三.「道」在希臘哲學中代表許多意思:它可以是指「內在思想/精神」或是「表達(有能力)的話語」。斯多亞派說道是神,或是神話語的啟示。「道」也常被用來形容是神藉著它創造這世界。它是神與人之間的媒介物,來去人與神之間。它擁有理性。

四.樂斯底主義的「道」是指神派下人間的一個“媒介物體”,這物體把神的啟示帶給人,也使人得到救贖。

五.基督徒的「道」。新約中常把神的話/道當著是神的救贖信息,或是福音(8:11;提後2:9;4:3;1:9;約一1:1)

 

我們可結論說,約翰所說的「道」和以上的觀念均不相同,以上所形容的「道」只是在某素質上與約翰的「道」相同。約翰所形容的「道」是有位格的、是太初的、具有創造性、而且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也可以說把希臘、猶太、基督徒的觀念變通及轉化了。成為了約翰的獨有解釋。

 

「道與神同在」,神在這裡有定冠詞“那”(the),一般是指舊約所啟示的耶和華/天父。也有學者解釋說是指那三位一體的神。

 

「道就是神」。「神」(theos)沒有定冠詞(article),一般上是指“神性”或“神”,並非那神/天父上帝。一方面說明,「道」如天父一樣擁有神性,另一方面也把道與天父別開來各有不同的位格。

 

「與...同在」表示道是神本體裡的另一位。也說明在太初時這「道」已經與神同在,它不是被造的。基督升天後,就道歸回榮耀裡( 17:5)

「被造」(egeneto)應譯為「開始存在」,也就是說萬有或任何物體存在之先已有了這「道」。猶太,希臘,斯多亞思想中都有類似觀念。中國思想中甚至說世界是藉著「一/太乙」變化而成。

 

「生命...人的光」生命與光都是舊約創造世界的基本元素。神賜生命(37:1-14;12:2)。神也是光及智慧的源頭(119:130)。相信約翰在此是受詩36:9「在你那裡有生命的源頭,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的影響。猶太文件中多次提到智慧或是律法(Torah)是生命是人的光(智慧書7:26;傳道經17:11)。生命與光也常與黑暗與死亡對比( 1:5)。耶穌也說他是生命與光(3:15;4:14;5:24-30;6:35;11:25;8:12;12:35)

「光...黑暗...黑暗...光」這是一個神學對比。約翰在此已直接指明光是基督,黑暗(代表罪?/非基督的?/無生命的?/逼迫教會的?/撒旦?)(3:19;;8:12;12:35,46;約一1:5,6;2:8,9)卻不接受光。「接受」這字是指不能勝過。含有救贖的意義,也就是說基督可以勝過撒旦的權勢,救贖罪人。

 

一般學者相信「不接受/勝過」的含意就如創世時神說要有光,那光就勝過了那佔充滿地面的黑暗而成了白天(1:2-3),因此,約翰所說的光是含有創造及救贖意義。[23]

 

討論:中國哲學所認識的「道」與約翰獨特意義的「道」(Logos)有那些相似及相異之處呢?超越性又有那些?

 

1 6 - 8

這裡特別納入施洗約翰的事蹟說明他的見証是獨特的。他的見証是神的計劃,也是福音的“開始”。但卻不是這「道」。

 

當然,施洗約翰的工作清楚說明是「見証」︰見証那光,以致使人「可以信」。約翰的工作常出現在各福音書序言(1;3;1)。約翰的工作在這序言後才開始詳細描述(1:19-34)

 

「神那裡差來」像摩西(3:10-15),先知(6:8),耶穌(3:17)。說明他們所作所為的權威。

 

「見証」是約翰福音一個重要字眼。約翰的工作(1:7,15,32,34;3:26;5:33),撒瑪利亞婦人的見証(4:39),耶穌的工作(5:36;10:25),舊約(5:39),眾人(12:17),聖靈或是使徒的工作(15:26)都被指是見証。約翰作見証目的是「因他可以信」耶穌。約翰如何作見証,在序言後有詳細討論。

 

1 9 - 13

這段提出真光來到世界。可見約翰對道成肉身觀念的討論已在此開始。「真光」意是是“真正的”(與“假冒的”相對)。「真」(alethinos)是約翰福音一個鑰字。應用於「崇拜的人」(4:23),「天上的糧食」(6:32),「葡萄樹」(15:1),「神」(17:1)。施洗約翰或者可以當著是一個光( 5:35),但約翰這裡特別說明耶穌是「真光」。

「照亮」當然是指照明,但是希臘文常用來說明「光照」內心,以致明白。相信這裡含審判的意思。雖然之前(1:5)說黑暗不接受(不能勝過)這光。

 

「世界」(kosmos)是指人居住和活動的世界。但是約翰常應用來指混亂,墮落的世界。

「不認識...不接待」似乎是要說明這墮落的世界沒有能力認識衪。「認識」在約翰福音中是指對神的認識,尤其是神差派耶穌來這世界的工作。但舊約裡特別指以色列人對神的揀選和眷顧的認識(3:2),包括順服和信靠(31:34)。耶穌認識天父,他的認識也配合順服與互相住在裡面(10:15;17:25;7:29;8:25)。人也可以藉著耶穌認識天父並且同樣享有親密關係(8:32;17:8,25;10:4;13:17;15:15)。認識神也得永生(17:3)

 

「自己的地方」意思是耶穌來到猶太人當中,可是他的同胞並不歡迎他。

 

「神的兒女」(Tekna不是huios)。兒子(huios)在新約中專用在耶穌身上,而兒女(Tekna)卻是用在基督徒身上。

 

「血氣」是指從父母血統而生。「情慾」並不含有「罪惡」意思,只是表明這「人性」是與神相對。「人意」是重複以上兩個字的意思。「神生的」見約3:3,5

 

1 14 - 18

這是序言最後一個段落,關於救贖工作。清楚指明耶穌的救贖工作是藉道成肉身的方式。施洗約翰的工作也被提起。

 

「成了肉身」是說在歷史某一時刻進入人類世界裡,也帶有人性(軟弱的)。「成了」(egeneto)的意思比較難決定。它應是指“生成了”(was born)。「道」(Logos)生成了肉身,成了人。這對當時的人,尤其是猶太及希臘思想,是一個難解的奧秘或是一個“反合”(paradox)的觀念。不過這個奧秘卻是整卷書的主題。

 

「住在」與舊約「住在帳棚里」用同一個字。這裡可能要強調道成肉身的生命是短暫的寄居。

「我們」是約翰代表了使徒們或是教會。

 

「恩典和真理」是舊約常用字眼(參出34:6)

 

「榮光」(glory)是約翰福音書主要用字。在舊約說明神是榮耀的,但是見不到的,約翰在這裡欲說明神的榮光可在耶穌身上找到。在第十八節,特別指明不可見的神(參申4:12;97:2;猶太人認為見到神便不能存活,33:22;提前6:16),現在卻可在耶穌的身上見到。如何見到呢?在耶穌所行的神蹟中(2:11;11:4,40),在耶穌道成肉身或是升天時(17:5,24)都可以見到神的榮耀。在約6:46;14:9說誰人見到耶穌就如見到父。保羅也曾說明耶穌是看不見的神的形像(西1:15)。耶穌不為自己的榮光/榮耀,只是為了天父的榮耀(5:41;7:18;8:50)。人卻為了自己的榮耀(5:44;12:43)

 

「父」及「獨生子」「恩典」「真理」都是約翰福音中常用的神學字眼。「獨生子」(3:16)指明只有這一個兒子,但是不能以世人的思想去理解說是神所生,約翰使用這個字目的是要表明基督只有一個,也是神唯一差派出來的。

 

相信接下來的幾節(1:15-18)是要補充約1:7的談話。說明舊約如何論及耶穌的到來。

 

「律法...摩西...恩典...基督」目的是把約翰(代表舊約/律法)與耶穌(代表恩典)來作比較。

 

結論:這序言目的就是要說明這道是神最後的啟示。在這序言中,幾乎約翰福音中重要的神學字詞都出現了。可見約翰的思想與寫作手法是多麼特出。也因此才可以寫出這獨特的序言。成為聖經眾書卷中一個美好的序言。

 

討論:我們對道成肉身這方式瞭解有多深?作為一位傳道人又怎樣可以從這「道成肉身」的神學認識上來真正道成肉身於這世界?

 

施洗約翰的見証(1:19-28;3:22-30;//3:1-20;3:1-12;1:2-8)

四卷福音書都一致認為福音的“前奏”(prelude)是施洗約翰的傳道工作。初早期教會也肯定這看見(10:37)。約翰的工作有二大特色︰他應驗了舊約先知預言;他也以先知身份預言彌賽亞的來臨。

「約翰所作的見証...」約翰福音並無記錄施洗約翰的背景,相信約翰只是注重施洗約翰為耶穌所作的見証。我們只有從符類福音書認識施洗約翰的背景:路3:1-6描述施洗約翰是在該撒提庇留(Tiberius)在位十五年時(應該是公元29)出來事奉。如果耶穌出生於公元前4年,這樣施洗約翰或是耶穌當時應該是33歲。路加還特別指出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的兒子...話臨到他」就如舊約先知開始事奉時的記述一樣(1:1;1:1;1:1),都是有神的印証。這是猶太人接納先知身份的印証。可見施洗約翰是被初早期教會接納為一位先知。施洗約翰的裝份如同以利亞(1:6;3:4;王下1:8)。他吃蝗蟲和野蜜,這不只是曠野的食物,也說明他是一位不吃肉類的虔誠人。

約翰福音不像符類福音使用「傳講」(kerusso)也就是“講道”來形容施洗約翰的工作。耶穌和門徒的宣講也用同一個字眼來形容(4:18,44;8:1,39;9:2;12:3;24:47),反而用「見證」來形容施洗約翰的傳道。

約翰所傳的道各福音書都有記錄:路加和馬可記錄一致:「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赧」,馬太卻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約翰福音沒有說明施洗約翰的工作,只是說他在「約但河外伯大尼的地方」和「撒冷的哀嫩」(真正地點無法確定,相信是北部的約但河邊)用「水」為人施洗,並且說有許多人受他的洗禮。

對猶太人來說,洗禮是潔淨(污穢, )的外表形式。悔改說明洗禮的功效在於內心。相信約翰所說的「赦罪」是這意思。

約翰所施的洗禮似乎是一個表徵指向和比較耶穌將帶來的聖靈如火的洗(3:11;1:8;3:16)

約翰的工作常被視為是應驗了以賽亞先知書40:3-5的預言。路加把整句經文直接引用出來。其他的福音書只是簡略的引用(3:3;1:3;1:23)

施洗約翰的行為引起許多人:百姓(),從耶路撒冷來的祭司和利末人(1:19),心裡猜疑他可能是基督。各人用「基督」(譯舊約的彌賽亞(受膏者),可見當時的猶太人正等待彌賽亞的出現。約翰福音清楚記述施洗約翰的回答(1:17-22):「我不是基督」,「我不是[以利亞]」,「我不是[那先知](18:15)」。猶太人相信以利亞會回來(3:1;4:5)。猶太傳統裡也相信有一位先知會回來幫助他們(馬加比一書4:46;14:41;以斯拉四書2:18)。只承認他是那曠野的聲音(40:3)

耶穌也曾經見証施洗約翰的身份(11:10-14)。說按地上的人來比較,他是最大的,也指明先知的預言到他為止。另外,耶穌也指施洗約翰是那「以利亞」(另參太17:12)。當然耶穌是指瑪拉基所4:5所預言的以利亞。相信施洗約翰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那預言的以利亞是因為當時的猶太人把瑪拉基書的以利亞當著是彌賽亞(G. B. Murray, John, p. 24)

 

「修直主的道路」是一種詩歌式的表達。說明約翰先準備了許多悔改的人,致使他們更容易歸向主基督。

 

「為甚麼施洗呢」既然施洗約翰承認他不是基督、以利亞及那先知,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自然不能接受他施洗的權柄。約翰沒有直回答這問題。

 

「解鞋帶也不配」這是當時奴僕必須為主人做的工作。施洗約翰是表明他的謙卑態度。

 

「看哪!神的羔羊...」不知這觀念從何而來,相信是從賽53:6-7歸納得來。猶太文件曾多處使用這羔羊的觀念,一般是指那保護並使以色列人得勝的羔羊(參啟5)

 

「因他本來在我以前」施洗約翰承認基督的先存性(1:15)

 

「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符類福音另指明是天開了。這是一個形容詞,指明神的啟示從天而來。猶太神學有天開了發出聲音(Bath-Qol)的觀念。聖靈彷彿鴿子降下是所有福音書一致的看見,証明真有其事。徒2:3有聖靈如舌頭般的火焰降臨。聖靈降臨在神的「僕人」身上(42:1),在那「耶西的支條」(11:2)是彌賽亞的印證。因此施洗約翰必須說出見証說:「這是神的兒子」。

 

「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施洗約翰親自說明因為耶穌領受聖靈,因此可以用聖靈來施洗。完成了舊約的盼望。

 

施洗約翰是用水施洗,他也見証基督將用聖靈〔與火〕施洗(馬可、約翰沒有記錄「用火」)聖靈的洗禮出現時帶著火的現象是舊約所預言的洗禮(2:28)。「火」在猶太人的觀念裡含審判意思(2:28;4:4;29:6;31:9;38:22)。就如糠被不滅的火燒盡了,或是不結好果子的樹被砍下來丟在火裡。

36:25-26已經預先指明在末世,除了有水的潔淨也有聖靈進入內心的作法。

 

3:22-36(施洗約翰最後的見証)

「耶穌...施洗」只有約翰福音記錄耶穌“施洗”。約4:2指明耶穌並沒不是親自施洗,而是他的門徒施洗。約翰如此記錄相信目的是要說耶穌也授洗禮。有意為初早期教會中的洗禮解釋,說耶穌在生前也授洗禮。雖然這裡是要指許多人都跑去耶穌那裡受洗,但是施洗約翰並不因此而不高興,反而是欣然接受這報告。

在符類福音,路加和馬可似乎要說明約翰(代表舊約時代)的事奉工作須要停止以後(約翰下監)耶穌(代表新約的開始)才出來工作。

 

「約翰的門徒」學者們相信施洗約翰如當時的拉比,也收授一班門徒。約1:40可見安得烈和本書作者(約翰)曾跟隨施洗約翰。我們極難肯定是否在初早期教會猶太人的圈子裡另有許多施洗約翰的門徒。

 

「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這是一般的認識,也應用在彼拉多身上(19:11)

 

「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施洗約翰以此比喻來表達他與耶穌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施洗約翰作為新郎的朋友應該為他所服侍的新郎耶穌而高興。這比喻多次被舊約(62:4-5;2:2;2:16-20)及新約(2:19;林後11:2;5:25-27;21:2,9;22:17)取來應用。

 

「他必興旺,我必衰微」施洗約翰願意謙卑地接受這事實。

 

3:31-36:學者一般認為這一段經文,就如約3:16-21,是作者本人的反省。這兩個關於基督的反省目的是要指明基督的見証/啟示超越施洗約翰或任何先知的見証。因為基督是「從天上來的」,因此在萬有之上。

 

「沒有人領受他的見証」耶穌被以色列人拒絕是這卷書的信息(1:5,10-13)

 

「印上印」可指安全穩妥(27:66),封密(22:10),或印証(6:27)。這裡應指印証。

 

「神賜聖靈給他,是沒有限量的」猶太人相信神賜給不同先知各有不同限量的靈來講預言(Lev. Rab. 15.2)。基督的靈是沒有限量的,也說明神透過他的啟示是完全的。

 

「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是因為他與神的救贖斷絕了,必須等候那末世的審判。

 

路加福音(7:18-30)及馬可福音(6:14-29)均有記錄施洗約翰最後的事蹟,可見初早期教會對他的記錄看為重要。

 

結論:施洗約翰,作為舊約傳統裡最後和最大的一位先知(7:28),清楚他的身份和應該扮演的角色,在耶穌出現後,願意謙卑接受自己的功用並退下這歷史的舞台。

 

應用:有多少人膽敢在墮落的世代中像施洗約翰指責腐敗的最高執權者(希律和耶洗別)?有多少教會同工,願意見到神所預備的人選出現而願意退下讓別人接續工作?

 

耶穌呼召門徒

約翰並沒有詳細記錄耶穌受洗的事(3:21-22;3:13-17;1:9-11),但是卻有提起耶穌受洗時聖靈降臨的情形(1:32-34)

使徒約翰也說出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的真正含意,就是這証明了他是神的兒子(1:34)。不知約翰如何知道這含意,在符類福音是有天裂開發出聲音,指明這是神的愛子,相信約翰是聽見天裂開的聲音。

關於耶穌呼召門徒(1:35-51;4:18-22;1:16-20;5:1-11)的事件,馬太和馬可的記錄一致。路加和約翰的記錄不能與馬太馬可的記錄相容。引起學者建議說可能有數次不同的呼召。

 

情節:符類福音描述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一班在海邊打漁的年青人,就向他們招呼,就那麼簡單,沒有任何背景因素。約翰描述施洗約翰看見耶穌走過,見証耶穌,隨後就有施洗約翰的門徒跟從耶穌去了。這記述讓我們看見門徒當時不只是約翰的門徒,也指出門徒是經過約翰的見証清楚知道耶穌是誰才跟從他。

 

人物:按照馬太和馬可,有四位門徒。彼得和安得烈(兄弟), 雅各和約翰(兄弟)。路加只提說彼得,雅各,約翰。約翰卻提起彼得(或磯法),安得烈,一位不知名的門徒(相信是約翰自己,見約19:26;21:7),腓力,拿但業。腓力是十二使徒之一。許多學者認為拿但業就是巴多羅買(3:18)

 

佈景:關於呼召的情況,各記錄也不相同。馬可和馬太的一致。路加的記述似乎是屬於一個詳細的版本。路加的記述也和約21:1-14的相似,或是與可3:7-9; 4:1相似。我們相信這是兩個不同的記述。馬可沒有說明門徒先前是否認識耶穌。路加說明門徒是聽了福音後才接受耶穌的呼召。約翰描述門徒是因為施洗約翰的見証而跟從主,或是耶穌的呼召(1:43),或是因為耶穌的神蹟(1:49)

 

呼召的內容:馬可(或馬太)是「得人如得魚」。路加的是「得人」。約翰是因為門徒認識耶穌是「神的羔羊」,「遇見彌賽亞了」,「你是神的兒子」,「以色列人的王」。門徒都是「來,跟從」耶穌(1:37)。跟從一位老師(拉比, 1:38)作為門徒是當時猶太人學生跟從法利賽人拉比求學的形式。

 

這約翰的敘述似乎是有意告訴讀者這些門徒一早是屬於施洗約翰的,後來才藉著施洗約翰的「見証」而跟從耶穌。好像有意告訴我們施洗約翰的見証是有效的,而跟從耶穌是更加值得的。一般上學者相信這次是最起初的呼召/跟從。

 

另外,讓我們發現約翰慣常的翻譯一些名詞(1:38,41,42;9:7;20:16),彌賽亞在希伯來文是"受膏者", 基督是"救主"(4:25)

 

「你們要甚麼」布特曼(R. Bultmann, John, p.100)指任何人到耶穌面前必須先問自己這問題。相信是使徒約翰有意如此編寫,提出這特別的問題,要求當時的信徒也作如此的反應。

「拿但業」不在十二使徒之列,但是他後來出現於加利利海邊一群門徒中(21:2)

 

「摩西在律法[摩西五經,申18:15-19]上所寫的,和眾先知[先知書]所記的」就是彌賽亞。當時的猶太人對這彌賽亞存有極大的盼望,也深信這預言的人物會在末世或猶太人最需要的時候到來拯救他們,建立猶太人的理想國度。

 

「真以色列人」是真正遵守摩西律法的猶太人。也形容拿但業為「心裡沒有詭詐的人」(32:2)。這是指一個神接納的人,指雅各的後裔,不參與罪惡的事(27:35)。這裡提出耶穌預知的能力。

 

「在無花果樹底下」可能象徵和平和繁榮(王下5:5),真正的行為是在那裡閱讀和默想律法書(猶太文件Ecclesiastes R. 5:15)。當然最主要的目的是在默想中肯定彌賽亞的到來而得著安慰。耶穌正知道他的默想,因此向他顯出他所等待的彌亞已到來了。

 

「我實實在在[amen, amen]的告訴你...」是約翰專用的詞句,共25次。意思是“真實的”。

 

「神的使者上去下來」是引用雅各所見的異象(28:12)。這裡“人子”代替了“天梯”。「人子」在當時猶太啟示文學中的意義是一位“神性”般人物(7:13ff), 在末世衪要從天降臨, 也要得榮耀。約翰目的是要說明基督是天與地之間的媒介,把 天上的福氣帶給地上的人類。

 

「是以色列的王」是猶太人對彌賽亞的稱呼。耶穌不喜歡使用這稱呼是為了避免引起猶太百姓的政治要求。耶穌曾承認他是那應許的王,但是衪的國度並不在這地上(18:36)

 

七個記號與

[1] 根據這十年來Religious Index, Elenchus 書目索引的計算。

[2] 只是按形式批判法來分析資料,並沒有意味要接受這些不同單元的資料來自不同的源頭或是不同的時期。中華神學院沒有專門研讀前三卷福音書的科目,而符類福音的研讀資料卻是由「基督的生平與言訓」這一科來代替。因此,約翰福音中有許多資料也會在「基督生平與言訓」一科內重複。

[3] 我相信高超的屬靈生命必須有深厚的聖經知識作為基礎。嚴謹及深入的詮釋將幫助我們獲得深厚的聖經知識。

[4] R. Bultmann, The Gospel of John: A Commentary (Philadelphia: Wesminster, 1971) 原德文版1941.

[5] 此文資料多取摘自E. J. Epp & W. MacRae eds., The New Testament and its Modern Interpreters (Atlanta: Scholar, 1989), pp. 271-296.

[6]  R. A. Culpepper, Anatomy of the Fourth Gospel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3).              

[7] 更詳細的討論參D. M. Smith, John among the Godpels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2).

[8] 詳細的新文學詮釋應用於約翰福音書可參考R. A. Culpepper, Anatomy of the Fourth Gospel: A Study in Literary Design (Fortress, 1983). 關於針對Culpepper的評論可見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Leicester: IVP, 1991), pp. 63-68.

[9] 關於如何把新文學詮釋應用於聖經不同文體,請參考L. Ryken and T. Longman III, A Complete Literary Guide to the Bibl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3).

[10] L. Ryken, Words of Delight: A Literary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Grand Rapids: Baker, 1987).

 

[11] D. Rhoads and D. Michie, Mark as Story: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Narrative of a Gospel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2).

[12] 詳細討論,參考T. Longman III, Literary Approaches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7) 47-58. 針對約翰福音應用敘述詮釋的批判,請看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Leicester: IVP, 1991), pp. 39-40, 63-68.

 

[13] R. Kysar, The Fourth Evangelist and HIs Gospel (Minneapolis: Ausburg, 1975), pp.147-165.

[14] 就如希伯來書按其內容是要向一班“冷淡”或“對基督教開始失去信心”的人而寫,又或馬太福音目的是要向一班“初信主的猶太人”述說主基督。

 

[15] E. Kasemann, The Testament of Jesus: A Study of the Gospel of John in the light of chapter 17  (London: SCM, 1968), p. 27.

[16]  C. H. Dod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th Gospel (Cambridge: CUP, 1953), p. 79-81.

[17] J. B. Lightfoot, Biblical Essays (London, 1893), p.125.

[18]  R. Schnackenburg,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Vol I. (London: 1968-82), p.124.

[19]  R. E.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vol. I. (New York: Doubleday, 1966,70), p.lxiii.

[20]  我參考了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Leicester: IVP, 1991), pp. 105-108的大綱,整理出這個大綱。

[21]  當時有許多異教文件,比如一些「荷米底主義」(Hermetica)及「樂斯底主義」文件的序言都有類似約翰福音序言的討論。比較之下,約翰福音的序言最獨特。

[22]  猶太文件Pesahim 54a形容說在創世之前有七樣東西已存在:律法、悔改、伊甸園、地獄、榮耀的寶座、聖殿、彌賽亞之名。

[23] D. A. Carson, 同書,頁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