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魔术师卡组 新卡:张西平 编著实用释经讲道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3:03:48

实用释经讲道法

张西平 编著

目录

鲍序

马序

自序

第一章   什么是讲道

一、讲道的定义

A、圣经中对“讲道”一词的定义

B、圣经中对讲道的吩咐

C、讲道的圣经基础

二、讲道的形式

A、专(主)题式的讲道(Topical Preaching)

B、经文式的讲道(Textual Preaching)

C、灵意或寓意式的讲道(Spiritual or Allegorical Preaching)

D、经验式或主观感觉式的讲道(Experiential or Subjective Preaching)

E、释经式的讲道(Expository Preaching)

第二章   释经讲道者的预备

一、传道者的身分及追求方向

A、圣经中传道者的生命特质

B、传道人的长进、责任与挑战

二、圣灵与传道者 

A、圣灵的大能

B、圣灵的光照

C、圣灵的恩膏

三、释经传道者应具备的七大资格

第三章   什么是释经讲道

一、释经讲道的定义

A、释经讲道有关字汇的解释

B、学者们对释经讲道的定义

C、释经讲道的定义

二、圣经中释经讲道的范例

A、旧约中之范例—以斯拉

B、新约中之范例—主耶稣及门徒

三、释经讲道的六项特点

A、释经讲道的基本要素

B、释经讲道的特性

C、释经讲道的目标及目的

D、释经讲道的优点

E、释经讲道的困难

F、释经讲道的形式

第四章   如何准备释经讲道

一、选择经文( Select the Text)

A、经文的思想“段落”单元(Determin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Text)

B、讲章长度(Sermon Length)

二、研究经文( Study the Text)

A、阅读、探究经文(Reading and Observation)

B、解经(Exegete the Passage)

三、决定经文主题( Determining the Exegetical Idea)

四、确定信息主题( Determining the Homiletical Idea)

五、认定信息目标( Determine the Purpose of the Sermon)

六、构筑信息大纲( Sermon Outline)

七、发展信息内容( Develop the Sermon)

八、引言、例证、结论( Introductions, Illustrations and Conclusions)

九、拟定题目,撰写文稿( Sermon Title and Preaching Notes)

第五章   释经讲道传讲的十大要点  

一、根据圣经( Be Biblical)

二、充分准备( Be Prepared)

三、用归纳法( Be Inductive)

四、合乎逻辑( Be Logical)

五、富趣味、创意、想象力( Be Interesting, Creative and Imaginative)

六、权柄( Be Authoritative)

七、热诚( Be Enthusiastic)

八、适切( Be Relevant)

九、应用( Be Applicable)

十、清晰( Be Clear)

第六章   结论

一、释经讲道对今日教会的需要

二、针对今日华人教会的需要

三、如何推动释经讲道

附录    释经讲章范例

一、舍弃一切跟从主/鲍会园

二、超越的生命/马有藻

三、跟从主的传道人/黄子嘉

四、试探中的得胜/约翰麦克阿瑟

五、奉献的实例/欧福德

六、看哪!神的仆人/巴克利

本书参考及引用书目

鲍序

传道人的责任是传“道”,道就是圣经的话,所以传道的工作就是讲解圣经的话。近代的讲道,很多时候是讲员根据自己的经验、思想、心中的感动、甚至听众的感受,讲出对人有帮助、有勉励,或者有教导的话。这样的讲道有时虽对人有造就,甚至使人深受感动,但这样的造就或感动,却不是从神的话而来的;若人的灵命没有被建立在神的话语上,其根基就不稳固。

本书作者张西平弟兄信主以后就对讲道极有兴趣,读神学以前,在美国各处寻找名师、参加各种释经讲道的训练班及研讨会等。进入神学院以后,仍对释经讲道的工作努力追求、研究、实习教导。毕业后,又在多处教授释经讲道的课程,听者深得帮助。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弟兄将他研究教授的心得着成《实用释经讲道法》一书,我为此感谢主,深信此书会给华人教会带来大的祝福。

释经式的讲道,无疑的对讲道者的要求甚高,需要费更多的时间、精神去研读、思考、预备讲章,也就是必须强迫自己努力追求,以使讲者及听者的生命在真理上有长进。

本书作者将艰深繁复的释经讲道法,去芜存菁后,编成一本简明易读且实用的书本,相信本书对传道人及事奉的对象均有极大的帮助。

愿神赐福这本书,成为教会的帮助。

鲍会园谨序

 一九九八年秋于加州

马序

讲道学是整个神学研究中最实用的一门学问,是研究如何将神的话语,写成讲章再传递给别人,因此“讲道学”是关乎讲章预备的学问。“讲章”是讲道学的结晶,“讲道”是生命信息的传递,是主的话藉着人传开;故此,在众多事奉神的项目中,没有一项能替代讲道的重要地位。

讲道学的内容,诸如术语的定义、讲章的种类、引用资料的方法等,虽刻板枯燥,但甚为重要。正如医学上的解剖学,所接触的都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在解剖的过程中,才了解人体的结构,更进一步学习有效的治疗之法。讲道学亦然,方法是死的,惟有透过传道人的生命才能产生“生命影响生命”的效果。

今挚友“华训”总干事张西平弟兄撰就《实用释经讲道法》一书,取材新颖包罗万有,从讲道的定义、形式、取材、布局、步骤、提点、范例等精采纷呈,令人目不暇给,又不忍释手;此外书中更强调释经讲道者的身分及能力的来源,使读者深深体会,一个有能力的传道人是一个被圣灵恩膏使用的人,没有圣灵的工作,讲道学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作者张西平弟兄蒙主呼召,毅然放下工作,全时间投身事奉行列,进入基督工人神学院受教,现将其毕业论文改编成专书,本人深信此书必能造就世界各地有心事奉神的人。愿神多多赐福此书,成为“贵重的器皿”。

马有藻谨序

 于一九九九年农历除夕

自序

近代释经神学家华德.凯瑟( Walter C. Kaiser, Jr.)( 1) 在他著名的《解经神学探讨》的书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圣经是教会的根基,教会是圣经的监护人。教会刚强时,圣经的信息就光芒万丈;教会软弱时,圣经就因被忽略而遭腐蚀。因此,圣经与教会二者,由外观之,不是同时健壮,就是一起软弱。人们对圣经的看法,正反映出教会的光景,这已成了不变的定律。”斯托得在他的《讲道的艺术》一书也说:“一间没有道可听的教会是死的教会。”教会和圣经真是兴衰与共,若没有人敢放胆传讲圣经,使教会得到滋养而健壮,教会就必定病入膏肓。

笔者自一九八五年开始,从美国释经讲道家约翰麦克阿瑟牧师( Dr. John MacArthur, Jr.)( 2) 一千多卷有系统的解经讲道录音带中,学习到神的话语。在聆听学习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神话语的宝贵与丰富,也改变了我从前未深入神话语,以及对圣经之原义缺少正确了解,而只断章取义之错误观念。因着神的话语,改变了我的思想和生命,也加给我属灵的力量和事奉的方向。

一九九一年春天,笔者进入了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学习。五年中受到师长们忠心的教导,使我对神的话有更多的认识,并学习释经学及讲道学,深深体会释经讲道对华人信徒及教会的重要。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的“北美教牧同工释经讲道研习会”中,又有机会接受罗宾森牧师( Dr. Haddon W. Robinson)( 3) 教导释经讲道之理论及方法。其后于一九九四年夏天蒙主带领,参加了田纳西州释经讲道家欧福德老牧师( Dr. Stephen F. Olford)( 4) 所教导为期三周的“释经讲道学院”( Biblical Preaching Institute)。其中不仅学习到释经讲道的方法及步骤,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传道人在神面前蒙召的责任及生命。深知圣洁的神,不能使用一个不圣洁的器皿作祂的出口;而且传神的道乃是世上最严肃及重要的职分,将来也要向神交帐。欧福德老牧师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榜样。

鉴于释经讲道中文书籍之缺乏,笔者不自量力,将历年来所学习领受的汇编成书,试着就讲道的吩咐及圣经基础,释经讲道的定义、特性及重要性,释经讲道者的预备,及释经讲道预备的过程及传讲,作一简明的介绍。

本书原为笔者基督工人神学院之毕业论文,在鲍会园院长的爱心指导,及马有藻牧师的鼓励下完成,后加以补充,并在国内及台湾拓荒宣教神学院教学时增加范例。因应师长们及诸位传道及“华训”同工们鼓励出版,天恩出版社丁远屏社长提供宝贵之意见,赖秋月姊妹细心校对,长辈侯祥麟伉俪的爱心奉献,使本书得以出版,求神一一祝福他们。愿神使用这本书在祂手中作为五饼二鱼,帮助有心学习释经讲道的弟兄姊妹。

张西平

 序于美国加州

注释

1. 华德.凯瑟(Walter C. Kaiser. Jr.)美国伊利诺州三一福音神学院教授,著名圣经学者,着有《解经神学探讨》、《旧约伦理学探讨》、《旧约神学》等书。

2. 约翰.麦克阿瑟(Dr. John MacArthur. Jr.)美国南加州恩典教会主任牧师(Grace Community Church in Sun Valley, California),恩主圣经及神学院院长(The Master's College and Seminary),为著名之释经讲道传道人。除了美国各大福音广播电台每日播放他的讲道信息以外,每年约有八百万人聆听学习他讲道的录音带。着有三十多本新约各书卷之注释、讲道及牧养、辅导等书籍。其中所著《释经讲道再探》(Rediscovering Expository Preaching)曾经被列为美国《传道者杂志》当年最有价值之书(Book of the Year)。

3. 罗宾森(Dr. Haddon W. Robinson),美国达拉斯神学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学博士及伊利诺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演讲学博士。在达拉斯神学院、康维尔神学院教导讲道学共二十多年,并担任丹佛神学院(Denver Seminary)院长及讲道学教授。着有《实用解经讲道》等书。

4. 欧福德(Dr. Stephen F. Olford),英美著名释经讲道学家,五十年来致力于圣经研究、牧养教会及释经讲道,除在各地广播电视播放讲道信息外,并于美国田纳西州创办释经讲道学院(Biblical Preaching Institute)。著作有《恩膏的释经讲道》、《传讲神的道》及《释经讲章300篇》等十多本。

回到最前一页

第  1章  什么是讲道

一、讲道的定义

A.圣经中对“讲道”一词的定义

新约圣经中有关“讲道”一词,至少可以找到卅三个不同的希腊字,可见圣经作者们对“讲道”有丰富的描写。其中最主要的有四个字:

1. Kerusso,意思是“宣告”(I preach or I proclaim),说明一个差使代表了一位统治者发言。在四福音书、使徒行传及书信中广泛地使用此字。施洗约翰(太三1)、主耶稣(太四17;路九60)、使徒们(徒五 42)以及保罗(徒廿八:31)“传道”时均用此动词。保罗也在提摩太后书四2嘱咐提摩太时,用务要“传道”。

2. Euaggelizo,意思是“传福音”(I preach the gospel),是宣扬神的好消息,与Kerusso一字是可替换使用的(路八1;徒八4~5)。例如:使徒行传十五 35保罗与巴拿巴所用“传主的道”。

3. Martyreo,意思是“作见证”(I testify, or I bear witness)。例如:施洗约翰为光作见证(约一7~18),使徒约翰将神的道“见证”出来(启一2)。

4. Didasko,意思是“教导”(I teach),重点在信息之目的及内容。主耶稣所吩咐的大使命,吩咐门徒们要“教训”他们遵守(太廿八20)。保罗在提摩太前书六2,及提摩太后书二2,吩咐提摩太要“教训”人、劝勉人。

此外圣经里还有其他传递神话语的字如:

1. Hodegeo,意谓“引导”、“指教”(to guide or lead)。如使徒行传八31,埃提阿伯太监邀请腓利来“指教”他。

2. Ektithemi,意谓“讲论”(to explain or lay out)。如使徒行传十八26及廿八:23,保罗对他们“讲论”神国的事。

3. Paratithemi,意谓“交托”(to entrust or commit)。如提摩太后书二2,保罗告诉提摩太将他所听见的,所学习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

4. Diermeneuo,意谓“讲解明白”(to explain or interpret)。如路加福音廿四 27,主耶稣向前往以马忤斯路上的两个门徒,从“凡经上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

5. Dianoigo,意谓“打开”、“讲解”(to open or explain)。如路加福音廿四 四十五“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

此外还有:

1. Anaggello(徒二十27),我“传”给你们(I announce, or I declare)。

2. Anaginosko(提前四13),“宣读”(I read)。

3. Parakaleo(提前四3),“劝勉”(I exhort, comfort)。

4. Exegeomai(徒十五12),“教导”(I declare)。

5. Laleo(徒二34),“就说”(I speak)。

6. Dialegomai(徒十七17),“辩论”(I discuss, argue)。

7. Phtheggomai(徒四18),“讲论”(I utter)。

从以上这些圣经名词的上下文脉中都可以看出,神的事及圣经的事,是传道者所独一要传讲的信息中心。传讲圣经信息有其独特性,必须以圣经为内容,也惟有圣经是绝对不可少的传讲的内容。

B.圣经中对讲道的吩咐

让我们思想一系列的问题,且认清神启示祂的仆人讲道之目的。

1.为何要讲道

讲道是主耶稣的吩咐(太十  5),是神所命令的(提后四2),也是使徒们的职责(徒六4)。在四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和启示录中,有许多要传扬神的真理及完成神旨意的命令。使徒们也一再警戒,要以圣经为基础来传道。罗马书十12~15清楚地教导:人的需要和神的恩惠,要藉着福音的使者,传给一切有需要的人,让他们听见、相信与接受。

以下是学者们对“讲道”之见解:

a. 斯托得(John Stott)在《讲道的艺术》中开宗明义地说:“讲道是基督教最不可缺少的。没有讲道,就失去基督教真理的根基,因为基督教真正的中心,就是神的道。永活的神主动向堕落的人启示祂自己,藉着最直接的方法—一个字或一些话,传给了我们。或者说,神选召了一些人,听祂的话,然后把这些话传给别人。以上这些真理如果被忽略或否认,人就很难了解基督教。”他又说:“讲道乃是神所命定的方式,使罪人能够听到救主的事,并呼求祂以得着救恩,因为‘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林前一17,九16;罗十14~15)”

b. 神学家史德曼(Dr. Ray C. Stedman)说:“讲道是用神所命定的方法来宣告真理,藉此,可以使人知道如何生活。”

c. 桑歌特(W. E. Sangster)说:“讲道是把圣经所写的‘道成肉身’之道,用言语表明出来。”

d. 施德西(Bob Stacy)也说:“讲道是神的心,藉着祂所选召之人的心,向着人们的心,要求回应。”他又说:“神深信讲道,甚至差遣祂独生子来成为‘讲道之人’。”

e. 巴刻(J. I. Packer)在《为何要讲道》一书中说:“讲道之目的是把神的信息和教导传递出来,藉着宣告、说服,来唤起人对神有适当的回应。”他又说:“我们是为神说话,并且呼召人来到神前;也是为基督说话,并且呼召人来到基督前。”

由以上学者们之意见,可见讲道之重要性及必要性。

2.应当传讲什么?

传道应讲神的话,也是“惟独圣经、独尊圣经”( Scriptura sola and Scriptura tota)(提前四13;提后四2)。神的话,是传道人受委托所传的题目,传神的话是神的命令。因此我们不只要谨守纯正的话语(提后一13),并要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二15),要牢牢地守着(提后一14),且要传扬。保罗在歌罗西书一25简明地说:“我照神为你们所赐我的职分,作了教会的执事,要把神的道理传得全备。”摩根说:“讲道是宣扬神的道,及神所启示的真理。”

那么什么是“道”?“道”的希腊原文为:  roros (Logos),在新约中有很多不同的翻译:如“话”、“言”、“道”、“事”、“书”、“风声”、“意思”、“关系”、“规条”等。

“道”字在新约中,几乎是基督教信息的同义字。“道”就是神的真理,而这“道”又是神的话,是神所给与的道,是基督所赐与的道;也是有关神、有关基督的道。基督教的信息“道”是来自神的,不是人发明的,乃是神的恩赐;这关于神的消息,是人自己不能发现的。所以“道”主要是代表神的话,神自己的启示,与神的信息。传道人要传讲的,不是人间的理论、学说,而是神给世人的宣告和昭示,这是神对传道人的吩咐。“道”的功能异常特别,它有下列几项功能:

a.审判(约十二48)。

b.洁净(约十五3;提前四5)。

c.信仰的来源(徒四4)。

d.重生的根本(彼前一23)。

使徒行传是使徒们传道的记录,保罗在使徒行传中,称这“道”为“救世之道”(徒十三  26)。并且使徒们也用不同的名称称呼“道”,强调“道”所带给世人的功效。在使徒行传中使徒们称“道”为“生命的道”(二28,五20)、“神的道”( 四31,六7,十一1,十二24,十三5、7,十三44、46,十七13,十八11)、“活泼的圣言”(七38)、“神国的福音”(八12,廿24)、“和平的福音”(十36)、“主的道”(十三12、49,十六32,十九10、20)、“救世的道”(十三26)、“赦罪的道”(十三37)、“恩道”(十四3)、“耶稣与复活的道”(十七18)、“恩惠的道”(廿32)、“神国的道”(廿25,廿八23)、“基督耶稣的道”(廿四24)、“光明的道”(廿六23)等。这一切的名称,分别说明了“神的道”着实有不同的功用。除使徒行传外,在新约其他书卷中,“道”亦被称为:“真理之道”(约十七7;弗一13;雅一8)、“生命之道”(腓二16)、“仁义之道(来五13)、“和好之道”(林后五19)、“十字架之道”(林前一18)等。这些均显示这“道”的丰富及重要。

总之,这“道”能带给选民得救的信心,使在真理上建造,及在敬虔生活上得着力量与鼓励(多一  1~2)。

3.什么人可以讲道?

神的圣徒(路一  70;徒三21;弗三5;彼后一21;启十八20,廿二6),受命奉差遣,并主所洁净去传道的人(赛六6~13)。以弗所书四9~10教导,讲道这项特殊的圣工,是由圣灵把这些恩赐赐给教会里的一些圣徒。这些身分不同的工人,如使徒、先知、传福音、牧师和教师,都是蒙召来作传道工作的。

“传道人”的责任是什么?首先,传道人应认识他是传神的话,而不是他自己的话:

“传道人只是信差,而不是创作者(徒十五  35);他只是一个撒种者,而不是源头(太十三3、19);他只是报信息者,而非权威(徒廿八31);他只是工人,而不是主人(西一25);他只是属灵食物之服事者,而非制作人(约廿一15、17)。

以上的比喻都强调信息是“被赋与的”,传道人只是领受神所托付的。传道人是在神权柄下的仆人,乃是要传达神的话。

C.讲道的圣经基础

讲道是基督教独特之处,只有基督教的传道人宣称自己是神福音的使者,并敢自称为天国的大使或代表,且所宣讲的即是“神的圣言”(彼前四  11)。达根(E.C. Dargan)在他所著的两册《讲道史》中写道:“讲道是基督教的要素和特色。”又说:“讲道是基督教所独创的。”

讲道起源于旧约,旧约圣经中有两种基本的讲道形式:“启示性的讲道”和“解释性的讲道”。

“启示性的讲道”:首先神向人说话,并启示及宣告,神要祂的子民领受神话语的劝诫。神在古时多次多方将祂的话晓谕出来,其中又藉着先知说圣言,祭司讲律法,智慧人设谋略(耶十八  18)。旧约中充满了这些“启示性的讲道”,它们正确地把神的信息传给人。

人类始祖亚当堕落,缘于他不听创造他之主的话,反而轻信那蛇的谎言。挪亚也曾传“义道”(用“传道”一字),把神的公义传出去(彼后二  5)。神向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宣讲祂的信息。当神的子民定居迦南后,神不断地劝诫他们要听从祂。先知也一再呼唤以色列人要听从神的话;申命记卅一至卅三章,摩西对以色列人的临终劝勉亦是“启示性讲道”的例子之一。

约书亚在他的两篇遗命中,也提出了富“启示性”及“解释性”的讲道给百姓(书廿三  2~16,廿四2~27)。

此外,大卫及所罗门在许多诗篇中用“启示性”及“解释性”的讲道,阐示了神的性情(诗八、九、十六、廿二、廿三、廿四、卅二、卅四、卅七、四十、四十六、五十、六十六、六十八、七十五、七十八、八十九、九十二、九十三、一  00、一0五、一0六、一一0、一 一八、一 一九、一二八、一三六、一四五、一五0章,特别卅二8)。所罗门用箴言作为教导(箴一2~3),在献殿祷告中教导百姓(代下六1~42),并作传道书以“传道者”之身分解释人生的哲学,将知识教训众人(传十二9~10,一12~13)。

神又透过先知们说话,而先知的信息中亦兼具“启示性”和“解释性”的讲道。先知的信息不只是预言将来(赛九  53),而且呼唤百姓悔改及遵从(赛一2~31),并向百姓解释神的话(赛6章)。先知就是传道人,以赛亚呼唤百姓“要听耶和华的话”,“要侧耳听我们神的训诲”(赛一10)。同样地,耶利米也面对叛逆的世代,传讲神的信息(40章)。文士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华的律法,又将律例典章教训以色列人(拉七10)。尼希米下令解说律法(尼八1~8)。但以理解释七十个七的异象(但9章)等。先知们均宣告他们的工作乃是指教百姓(撒上十二23;赛卅9;耶卅二33;拉二9)。所以在旧约中可以清楚看见,神的启示晓喻后,还需要人详细解明神的作为有何意义,同时也教导百姓遵守。

新约福音书记载:施洗约翰谦卑、无畏地为基督作见证,呼召人悔改相信(可一  4;约一15、29,三22~30)。耶稣是一位巡回传道人,“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太四23,九35;可一14)。耶稣的信息亦包括了“启示性”及“解释性”:登山宝训以及祂在拿撒勒会堂解释以赛亚书六十1~2,为解经的范例(路四16~32)。祂也解释说,祂受差遣乃是“为这事(传道)出来的”(可一38)。主在升天前,嘱咐门徒传道的大使命(太廿八19~20),并要为主作“见证”(徒一8)。

五旬节后,使徒们把传道列为最重要的事奉,他们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徒六  4),因为这乃是耶稣召他们的首要工作。彼得和其他在耶路撒冷的使徒们“放胆讲论神的道”(徒四31)。司提反、腓利传扬神的道。保罗三次旅行传道,直到他被监禁在罗马的房子里,仍然“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徒廿八31)。保罗在写信给哥林多教会时说:“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林前一47),因为他坚信讲道的重要,故在罗马书十14~15说:“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就是在他走到生命的终站时,他也把这使命交给年轻的助手提摩太,且郑重地嘱咐他:“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四2),保罗至少有六处嘱咐讲道之经文:林前一17~25,二1~5;西一28~29;帖前二1~13;提后二15,四1~5。

新约所有的作者也都一致认为,神的工作是藉着讲道而成。彼得提醒他的读者:“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彼前一  23),更解释:“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彼前一25),神藉着讲道拯救了我们。

所以从新约的教导中,可发现讲道是敬拜中极重要的项目(参林前十四  1~5)。事实上,新约所提及的教会领袖,大部分都是与教导真理有关的,如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等(弗四11)。初期教会生活特别之处,乃是信徒都听从使徒的教导(徒二42)。基督教与世上其他宗教是截然不同的,而圣经的存在,就是要启示神的真理,合神心意的敬拜是教导信徒如何敬拜神、认识神及明白祂的心意。因圣徒是被神分别为圣的一群人,其信仰和生活与世人有所分别。因着初期使徒们的“放胆讲论神的道”与“为道受逼迫”,所以能在短短的三十年内,将福音传到亚、欧、非三洲。

今天神仍然透过圣经来说话,藉着圣灵使“神的道”仍活在神的子民中,这就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因为神启示了真理,所以我们要传扬祂的启示。

二、讲道的形式

讲道的形式,施达雄牧师在《实用讲道法》一书中有详细的解释,主要有下列几种:

A.专(主)题式的讲道(Topical Preaching)

专题式的讲道是以一个中心思想为主,并加以阐述、论证的讲道法。它的结构和纲要是根据题目的字义或涵义,加以发挥分析而获得。专题式讲章的内容,有的是依循所订的题目加以分析,而后选择经文来佐证、配合之。有的是根据所得的经文,编订为题,再按逻辑推理而发挥、阐述之。

1.专题式讲道的优点:

a.配合环境的实际需要,如节期或特别事工(如建堂、周年庆等)。

b.范围宽广,不受经文之限制,容易发挥讲道者的思想和见解。

c.讲章内容统一,源于一个中心思想。

2.专题式讲道的缺点:

一般而言,专题式讲道是较容易的一种,但亦有其危险性。当讲道者找到主题,再以一些经句来支持后,就可言所欲言。其危险之处是讲员不需彻底分析,或研究经文的上下文脉及其真实的涵义,亦不必考虑其历史背景与处境,以及文字、文辞等文学上的结构。甚至有些讲章是以题目式开始,然后串连一些经节来支持其观点,但所引用之经节与经文的文脉可能毫无关连。

例如专题式讲道的题目为:神的爱、公义、圣洁、审判、福音、重生、救赎、信心、爱心、盼望等。

B.经文式的讲道(Textual Preaching)

经文式讲章是根据少数的几节经文,来订定讲章的分段,及大纲之编排,并加以发挥。

1.经文式讲章之特色:

a. 讲章的架构与经文有极密切的关系。

b. 不受经文的限制,讲章之分段、大纲编排虽全然根据经文本身,但发挥其附属点则不受经文的限制。

c. 所采用的经文甚短。

2.经文式讲道的优点:

a. 经文简短,讲道者容易讲解,且准备较容易。

b. 按经文之构造来发挥次序。

c. 经文简短,听道者容易了解及记忆。

3.经文式讲道的缺点:

a. 好的经文不一定能产生合适的大纲。

b. 不是所有的经文都产生经文式的讲章,讲道者若不仔细了解上下文、背景及其精义,就极容易误解圣经原作者的意思,而不按经文的本意来解释,只是断章取义,或摘用经文中一些美丽辞句来作为他讲道的基础。有人说,这不是在传讲圣经,而是在传讲圣经中的言辞。不论句子的意义多么明显,或修辞多么吸引人,我们都不能不先对全段经文的涵义加以诠释就断章取义,以之作为讲道的依据。

c. 讲道者容易把圣经以外的意思加入。经文或讲章也因不需要太多的注释、分析与选择的功夫,而忽略了整段经文上下文脉的意思。

4.经文式讲道的实例:

a. 弥迦书六8题目:“何为善”。大纲: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b. 约翰福音三16题目:“神的爱”。大纲:神爱的对象(世人)、神爱的表达(赐给独生子)、得着(叫一切信祂的),神爱的结果(不致灭亡)。

c. 马可福音一15题目:“福音”。大纲:福音的紧急(日期满了)、福音的重要(神国近了)、福音的领受(当悔改相信)。

C.灵意或寓意式的讲道(Spiritual or Allegorical Preaching)

灵意或寓意讲道的定义是:传道人相信在经文表面,即可见的字面意义下,还有一层真正的意义。因此,传道人用这种观念来预备其讲章。他可以使用一小部分的经文,来表达其题目及分点;不过他觉得经文的表面意思,只是圣经最肤浅的意思,也惟有灵意解经,才是真正的解经,圣经的意义才能找到。因为圣经是一本“属灵”的书。灵意或寓意解经所产生的讲道,会造成何种危害呢?

1. 历史性材料的根基被“寓意”化,等于否认了历史,因此圣经的历史难免“失真”。

2. 没有一定的标准。因为每个人都可按着自己所认为对的原则,来解释圣经,甚至可以胡乱发挥、离题万丈,以致信仰不一致。

3. 此办法过于主观。为了要寻求隐藏的灵意,解经者很多时候戴上“有色眼镜”按“私意”来解释经文,以致忽略了经文的原义;又因漫无标准,无形中引发各派解经家展开“想象力比赛”,以致产生混乱。

灵意或寓意讲道者,倾向于不照圣经文法、历史与文学的内涵来解释圣经,故无法将圣经原作者的真义讲解出来,有时讲道者甚至藉自己的想象力,把经文中没有的意义强加其上,把神的道建立在虚渺之中。

灵意或寓意式讲道之例子:

a. 创世记十一31~32亚伯拉罕离开哈兰到迦南的故事,亚伯拉罕离开“迦勒底”,被解释为脱离感官的理解。

停在“哈兰”,因为哈兰意为“洞”,是指凭“洞”(即五官)认知事物乃为空洞;亚伯兰离开“哈兰”是表示他拒绝用感官( senses)来认知事物。改名为亚伯拉罕乃真正成为得光照之哲人,和撒拉结婚乃是指和抽象的智慧结婚。

b. 又例:创世记十四14亚伯拉罕率领三百一十八位壮丁拯救侄儿罗得,是表明亚伯拉罕有圣灵同行,因圣灵一字犹太字母的数值(numericnl value)是三一八。

c. 创世记十四18麦基洗德带着饼和酒去迎接亚伯拉罕,指说这次筵席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圣餐。

d. 利未记十一26摩西的食物律规条,犹太人只可吃蹄分两瓣,倒嚼的走兽。寓意讲道解释为:要与敬畏主的人联合,因这些人默想倒嚼神的话。分蹄是因为义人一方面行在这世上,一方面盼望神国的来临。

e. 撒母耳记下九13米非波设的故事。米非波设是瘸腿的,代表人类的败坏;两脚都瘸了,代表人性全然的败坏。他住在耶路撒冷代表称义了。坐在王的座位上代表成为后嗣,常与王同席吃饭代表信徒得荣。

f. 尼希米记三章用耶路撒冷不同的门,来代表基督徒的灵程:

“羊门”是献祭的门,代表信徒生命的起点。

“鱼门”是信徒接受了基督代赎的救恩后,要成为得人的渔夫。

“古门”是信徒必顺服持守古道,为“一次交付给我们的圣道”而站立得稳(犹  3节)。

“谷门”是每个跟随基督者谦卑的特征(腓二  5~8)。

“粪厂门”是灵命中有一处可“丢垃圾”的地方(腓三  8~9)。

g. 路加福音十25~37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好撒玛利亚人可代表耶稣基督,受伤的人是代表罪人,强盗是魔鬼和他的差役打得他半死:肉身虽活着,灵性却死了。油和酒倒在伤处可代表救主的工作,店里可代表教会,给店主的二钱银子意思是:“今生与来生的应许”。

D.经验式或主观感觉式的讲道(Experiential or Subjective Preaching)

教会中有些传道人采用经验式讲道,分享个人的经历,而不引用任何经文。有些人又用“圣经以外式”讲道,完全是讲考古学、历史、哲学或心理学等。另一些人则引用经文后,即藉题发挥自己的意见,而不是正确地分解经文原义。也有传道人采取“煽情式的讲道”,极力激动会众的情绪,既不仔细读圣经,更谈不上详解经文了。

1.经验式的讲道

个人之经验可以生动地作教导、劝勉,例如诗篇中许多大卫个人的经历,如认罪诗(五十一、五十二篇)或亚撒对恶人之不平(诗八十二、八十三篇等)。

但只查考信徒的灵性经验,却不理会其中有共同性与差别性(共同之中有差别,差别之中有共同),就过于高举某种特殊经验,此是不合适的。如果把个别经验作为普通的真理来推广,又难免产生流弊。

2.主观感觉式的讲道

在主观感觉式讲道中,讲道者特别强调读经、研经的神秘感觉,他们强调用主观的方法来研读圣经,要藉人的灵来默想,以致人的灵可以接触到圣经的作者—圣灵。

但他们倾向于不照圣经的历史文法,与文学的内涵来读圣经,为要扎出经文中更高的属灵意义,他们命名为“生命读经”。在其系统里,圣经只是补充性的从属地位;经文里的字,要在灵里个人主观地去体验,这种体验可藉读经而得到,而与所读经文的内容,毫无关联。

所以他们用主观神秘感觉的讲道法,刻意摒弃圣经原作者的历史处境和涵义,更忽略了圣经作者的本意。他们对圣经的解释,常常与正统的学术相左,甚至说“由于语言与历史是出于魂,其知识就是属于低层。因此,实际的文法、原来的历史处境,以及原来作者的意旨就无关紧要了。因他们有如此的想法,我们就无法期望他们传讲一篇按正意分解真理的信息了。

E.释经式的讲道(Expository Preaching)

释经式的讲道是以解释整段经文为主的讲道法,其结构和纲要,乃根据经文段落的分析而获得。亦即释经式的讲道是以一段经文的本身,来决定讲章的主题内容、目的和形式。纵使引用其他经文或比喻,也是用来强化该段经文所要表达的真理。简单地说,“清楚”且“正确”地解释某一段经文,藉此传讲切合时代需要之信息的讲道法,称为释经式的讲道。

释经式讲道的特点:

1. 内容来自经文本身:释经式讲道的主要内容、组织全来自经文的本身,以一段经文为依据,从中撷取要点与附属点,并依据经文来编写整篇讲章的架构大纲。

2. 忠于经文原义:释经式讲道就是要忠实地解释圣经经文,尊重经文原来的目的、意义与应用。能忠实地传达出经文中的信息,此即释经式讲道的明显特点。释经式讲道法可避免不看上下文而断章取义的错误。

3. 分层解释经文的意义:释经式的讲章是用某一段经文,或事件来分层解释其意义,使人得亮光。

释经讲道可谓为最具有神圣权威的讲道方式,因这种讲道符合讲道的原义。纯正的释经讲道,能使讲者和听者对圣经有深入的认识,而讲道的主要目的,乃是把信徒建立在神的话语上。至于释经讲道的要素、特性、目标、优点、困难、形式及准备等,将于下面几章中详细讨论。

回到最前一页

第  2章  释经讲道者的预备

一、传道者的身分及追求方向

A.圣经中传道者的生命特质

鲍会园院长说:“讲道是把神要我们传的真理,藉着传道人把它传达出来。”由此可见传道人身分的重要性。他又说:“圣经中的传道人,是用九个不同的名称来表达的,而每个称呼均代表传道人生命的某种特质及职分责任。故传道人不是传一密封的信息,乃是要藉着生命来传道,亦惟有生命与信息相符,才能传递出充满生命的信息。”

鲍院长并将圣经中“传道人”之各种名称及身分解释如下:

1.传道者、传令员、报信息的(Herald)

提摩太前书二  7;提摩太后书一11;彼得后书二5,圣经中称传道人为Herald,原义为“通信者”、“先驱者”或“使者”。意谓古时国王出巡时的开路者,他的责任就是领受和宣讲所托付的信息,所以他会无惧且不徇私地在市集,或其他公众地方大声宣告。故此,传道人就是把关乎神的事宣告出去,替主宣布好信息。

“传道者”的责任有二:

a. 从所传的信息来看: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传出去,并且把经过讲得清楚完全。

b. 必须把圣经中的事实传讲得与听众有关连:传道者的目标,就是让神的话与听众产生共鸣,即和听众的需要有关。传道人要凭信心,靠着圣灵去传讲主的信息,人才会受感动。

2.管家(Steward)

根据哥林多前书四  1;歌罗西书一25,传道人在教会,如同管家在主人家中一般。而作一个好管家应具有下列品质:

a.忠心:

( 1)对主人忠心,按主人的意思来照管神的家,并且受托付供应会众的需要。

( 2)对所管理的事务要忠心,且传道人必须对所传的信息,绝对忠心地按着主的意思,即圣经的教训,传讲实行出来。

( 3)对受托付所服事的人,要忠心地按时分粮给他们,以满足神家里人的需要。

神把管理家的责任交托给我们,因此神要求我们忠心作好管家。

b.权柄:

权柄是从神的话而来,而传道是传神的话。神的话既然带有权柄,传道人如要带着权柄讲道,就一定要先让神的话在自己的生命,以及生活上发生作用,因为我们要和众人一样服在神的权柄下。

c.殷勤、尽责:

管家要在灵里随时预备,时时儆醒,经常预备神的话,并且多方祷告,为家里的需要做准备。

3.见证人(Witness)

见证人是指法庭上的地位,要把所知道的事实说出来。而传道人的责任是要作见证,在圣灵的同在中,证明主的可靠,把我们所知道、所经验的传讲出来。

为主作见证需要:

a. 作见证要勇敢,并要注意见证的内容。

b. 讲出所知道的事实,是见证主耶稣及祂的可靠,而非表达我们的意见(徒一18)。

c. 见证是按着圣灵在我们里面的感动及带领,把我们所知的事说出来。

d.       见证最终的目的,是要证明耶稣基督及圣经是真实的(约五  39)。

e.        

为了达到上述之目的,作见证的人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a. 必须亲身经历所见证的事实:传道人为主作见证,就要先“是”、“成为”主的见证人。不仅靠着他口里所讲的,而是要他整个生命的表现及流露,才能把所要见证的事实见证出来。神永不要我们传一个与我们生命无关的信息。

b. 要有谦卑的态度: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主作见证,故要人看见主,不是看自己,施洗约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牧人(Shepherd)

群羊的大牧人,将羊群授权给在主之下的牧人,要他们保守羊群免受豺狼(假教师)的攻击,并带领羊群到青草牧场(纯正教导)(参结卅四章;约廿一  15;徒廿28~31)。主已把牧人的恩赐及职责分给教会。

牧人的工作有几方面的特色:

a. 带领:牧人带领羊群在属灵的事上往前走。

b. 喂养:牧人有责任喂养羊群,要好好预备信息,自己的属灵生命亦同时要长进。

c. 保护:羊群遇到危险时,牧人要负起保护的责任。

d. 照顾:在生活、道德、灵性及真理方面均有责任带领羊群。若做错了要管教,遇有受伤的则要照顾。

5.仆人(Servant)

仆人有几方面的特性:

a. 仆人要敬业竭力(提后二15)。

b. 仆人不能越权,但要认清自己的责任范围,而不妄作主张,只作主要我作的事。

c. 仆人要有谦卑的态度,不为自己的名望、益处作事,却只作主所喜欢的事,甚至不计较成就与否,只要忠心去作(林前三5)。

d. 仆人要合乎主用,无论仆人有多聪明或能干,若不圣洁就不能被主用(提后二21)。

e. 仆人要有一切都是讨主喜悦的心志,并忠诚服事主;而不是为了讨人的喜欢,却没有讨主的喜悦。仆人也不宣扬自己有多好、多吃亏或多受苦,仆人要“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二15)。

6.福音传道者(Evangelist)

要传讲神的好信息给未听过福音的人(太四  23;路八1;徒八4~5),把有关耶稣基督的生、死及复活的好消息传讲出来。

7.撒种人(Sower)

撒种的人正如主耶稣撒种的比喻所说的:那农夫来到田里,在那里播撒神道宝贵的种籽,心中期盼当中有些会落在好土里,并生长起来,结实百倍(路八  5~8;太十三3、19)。

8.大使(Ambassador)

传道人是神的大使,他被派往外国,甚至到敌国当使节,肩负起代表其君王或国家的责任(林后五  20;弗六20)。

以上八种特性传达出传道人的信息是“领受的”及被“赋予的”,传道人乃是在神的权柄下传达神话语的仆人。传道人不能自创信息,而是领受所托付给他们的,这也正是释经讲道者的责任。传道人要将所得的信息,与当前实存的处境情势建立起关系,使神的道能适用于环境,如此对听众才能产生关连及应用性。

司提吉( Mark J. Steege)在<释经讲道是否仍适用于今天>一文中,把传道人和圣经的权威描述得非常清楚。他说:

藉着我们的传道,主改变人的生命。

我们是福音传道者( Evangelists),

唤醒人对基督崇高之呼召;

我们是报信者( Heralds),对人宣扬神的信息;

我们是大使( Ambassadors),叫人与神和好;

我们是牧人( Shepherds),每日养育照顾人群;

我们是神奥秘事的管家( Stewards),

针对人的需要,给人合适之道;

我们是见证人( Witnesses),

告诉人神为他们所做的;

我们是监督( Oversees),

劝告人将他们的生命为神而活;

我们是工人( Ministers),预备人去服事其他人;

当我们深思各方面的工作,

发现都在强调传道的重要,

这是上主所赐给我们何等大的职责!

以上正是传道人最好的生命写照。

B.传道人的长进、责任与挑战

麦克阿瑟牧师认为,传道者,应具备的要素为:“敬畏神,尊重牧养的责任,具备好的常识、正确的判断力、清晰深入的思想、喜好读书、殷勤学习和默想,以及好的记忆力;能运用优美的词句,对社会有认识及了解等,这些特性都是传道人需具备的。”

欧福德牧师说到一个传道人的准备,他引用了提摩太前书二  15“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指出传道人必须有三方面的准备:

( 1)个人的准备:传道人在道德、思想及婚姻生活上都要无可指责。

( 2)牧养的准备:传道人必须与他的会众认同,而且注意到教会的需要。

( 3)实际的准备:在知识、时间及节制上,学习作主的工人。

1.传道人的成长

作神的传道人,必须分外殷勤,在生命、知识及祷告上竭力追求长进(彼后一  5)。

a.传道人生命的长进

有人问一位讲员:“你用多久时间预备讲章?”答复是:“一生的年日。”此位传道人所说的准备,包括了他生命的经历,故此预备讲章必先预备讲员。一个传道人自己应该就是他所传的信息。讲道并不是一小时中的事,乃是一生的流露,故此要廿、卅年才能写成一篇讲章,因为廿、卅年的时间才能造就一个合用的传道人。讲章是生命与生活的流露,讲章是日渐成长的,因为传道人必须日渐成长。

生命的道必须用生命来体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拼凑而成。生活的体验亦需要有属灵的操练,在灵修方面下功夫、在读经上努力及在真道上造就自己。而祷告尤其重要,要真正在圣灵里祷告。故此,人生经验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现身说法,为真理作见证。

麦希真博士在《工人的讲道》一书中说:

“讲道者不但需要有重生得救的经历,也必须与主保持紧密的关系,接连于活水泉源,不断地得到活水的供应。讲道者要不断地有更新的生命,必须跳出自我的局限,体会别人的需要,才能显出讲道者的热忱和迫切。讲道者也要热爱生命,看见基督所看见的,体会基督所体会的,帮助基督所帮助的,如此讲道才会有真挚的感情,且伴随着强大的感召力!”

因此,传道人应该在生命上追求,以期具备以下的品格。

( 1)谦卑

传道人必须谦卑,不可有“属灵”的忧越感。传道人只是不断地为基督作见证,而非高举自己;若不存谦卑的心,他就不能被神使用。梅胡( Richard R. Mayhue)说到传道人的谦卑是“强烈地只愿作仆人,而非作主人(太廿26~27);愿意居后,而非居前(太廿16);满足生活于卑微之中,而非尊贵(腓四11~12);从施比受中更得满足(徒廿35);宁愿饶恕而不愿计算人(太十八21~35);只求由神的手使他升高(太廿三12)。”这些品质显示了世上最谦卑的榜样—主耶稣基督。故此主说:“你们当学我的样式。”让我们象祂一样,“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太五5)。

( 2)诚恳

传道人的真诚有两方面:在讲台上他要句句真实,在讲台下他要活出自己所讲的,成为人的榜样(提前四  12)。我们无法掩饰自己的真相,所传的信息与行为必须合一。完全真诚的人,带有一种令人着迷的奇特能力且具有影响力,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信息。

( 3)圣洁

麦克阿瑟说:“你被神所用与否,完全在于你是否有圣洁的生活,因为你的讲章不过是一两个钟头的事,但是你的生活却时时在发声讲道。”服事主的传道人必须圣洁,欧德福也说:“圣洁的神,不能使用不圣洁的器皿作祂的出口。”因此,我们必须祈求神的灵,保守我们和我们的家不被世界玷污,使我们讲道的服事不致受损。

( 4)爱心

爱的激动力,必须在传道人的心中成为一种突出忘我的推动力量。保罗说:“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林前十三  2)因此,惟有爱才能使人受感动得帮助。

( 5)舍己

一个传道人必须抱着倒空自己与牺牲自我的心,才能投身于救人的圣工中。

( 6)勇气

传道人要有“讲该讲的道”的道德勇气,如此才能将神的信息传讲完备。传道人的任务就是领受传达神的话语,因此不能随意偏离。当传道人渴慕有勇气,忠于神的话语,就常会发现自己处于非常不利的状况,不仅会众离弃他,甚至其他传道人也会与他隔绝。此时就必须付出代价,尽上全力,忠于神,选择神的称许,放弃人的夸赞。有一位神的仆人说:“我最担心的一件事,是我敬畏人甚于敬畏神。”传道人也无法逃避扰人安舒的信息,有时也必须忠心传讲主指责的话,正如先知耶利米般。美国圣公会牧师华尔施( Chad Walsh)为讲道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传道人真正的功用,是令安舒的人不安,而令不安的人得安慰。”约翰牛顿(John Newton)也说:“打碎刚硬的心,医治破碎的心。”所以传道的人应当具备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智慧与勇气。

( 7)坚忍

能忍耐也是讲道者所当具有的美德之一,尤其当所讲的道不被人接受时,更要存着不灰心、不气馁的忍耐态度。就算我们处在人们都不信的环境,仍然要不灰心,不气馁地讲出真道,才能将神的信息传讲完备。

此外,我们也要小心一些拦阻圣灵自由运行的各样罪恶,包括缺乏敏锐及诚实(指传讲的动机)、骄傲(喜欢受人重视)、懒惰(疏于研习和私祷,缺少规律),以及一颗空洞贫乏的心。所以修养自己能有高尚品格,立志作信徒的榜样,求圣洁的灵保守我们的一切,是讲道者当有的装备。因此邦兹( E. M. Bounds)说:“传道人应该把他最锐利、最强烈的讲章先向自己讲,而最困难、最细微、最艰难、最彻底的工作,乃是要对付自己的功课。因为讲道是繁重而劳苦的,且需要舍己、钉死自己,甚至殉道的一件事。”

b.传道人知识之长进

一个在各方面将自己装备好的人,可以更多方面地被神使用;一个期待自己被神使用的传道人,除依靠神在自己的生命上长进外,更要在知识上殷勤地装备自己。加尔文说:“人若不先作个好学者,就无法作个好传道人。”斯托得也说:“任何知识领域中,最好的老师就是那些毕生研究不辍的人,就传讲神的道而言,这点格外真确。”

讲道者要不断寻求真理,蕴蓄丰富的生命,使讲章充满气息与活力,如水泉涌出。一个释经讲道者一定是殷勤研究的好学生,因为释经讲道需要忠实地下功夫。因此,他必先在圣经上下许多功夫。

( 1)圣经的研究

彼得前书四  11:“若有讲道的,要靠着神的圣言讲。”既然传道人主要是蒙召传讲神的道,研究圣经就是他首要的责任之一。倪柝声说:“我们要知道,人如果在神的话语上肤浅、马虎、轻浮,这个人就不能作话语的执事。”坎伯摩根将一卷圣经最少读五十遍,才着手解释它。此外,他熟记经文,让熟记话语成为他生活的习惯,这些都能作为我们最好的榜样。因传道的基本动机是把神话语的真理传给人,所以传道人应该学习按照神话语的意义来讲道,也就是必须有相当的神学教育背景,及在解经的知识上充实,使他的道及解经更正确、深入和生活化。

( 2)读书的生活

传道人应该每天读书,作为日常生活的操练。在提摩太后书二  1~15,保罗提到士兵要锻炼耐力,比武者要遵守规矩,农夫要竭尽劳力,都是强调工人要注重操练和装备。接着以二15节作整段经文之重点:“你要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作一个释经讲道者,必须殷勤地充实知识,培养研究的习惯,且作有系统广泛的阅读。这样尽责研究的结果会使我们的讲道更加丰富。

c.传道人在祷告上长进

邦兹在《祈祷出来的能力》一书中,对传道人与祈祷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他说:“讲道人应该也是一个祈祷人,祈祷是讲道者最强有力的武器。……祈祷造就品格,祈祷造就合用的讲道人,祈祷也造就好牧人。”他又说:“传道人若不将祈祷成为他生活与工作中的主要动力,他就软弱无力,不能在世界上推展神的工作。”多祷告就多有能力,少祷告就少有能力,不祷告就没有能力。所以我们需要祷告,一个不以祈祷为其生活重心的传道人,他的信息就失去显著的生命和能力。据统计,今日美国的传道人,每周平均花在祷告上的时间是七分钟。英国名传道人钟马田( D. M. Lloyd-Jones)每天花八个钟头读书,八个钟头祈祷。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这正是圣经对传道人的吩咐(徒六4)。圣灵也是一个“代求和圣洁的灵”,教导我们为自己、为那些听神话语的人祈求。因此认真、权威的讲道,就需要充满圣灵的祷告。

司布真说:“祷告的习惯是好的,祷告的灵却是更好。我们应有定期的退修,但最重要的乃是要与神保持不间断的交通。传道时之首要原则,不应只作事,而要在祈祷中向神举起我们的心。我们应不停地向神诉说,这不是责任,而是一种本能反应,是新的天性,就象婴孩向母亲呢喃一般。”

2.传道人的责任与挑战

摩根( G. Campbell Morgan)说:“神的仆人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讲道,今日教会最大的危机,就是神的工人们专注于一些不重要的事工,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奉—讲道。”

斯托得也说:“今日被呼召作讲道,尤其是作释经讲道者,是个极大的特权。当他站立在讲坛上,神的话在他的口中,神的灵在他的心中,神的百姓在他眼前时,他要等候听神的声音,并且遵守。”

百年前沈美慎( Mattew Simpson)在他的《论讲道》(Lectures on Preaching)中对讲道者有如此的定位:“他站在基督的位置上,他的座位是讲坛;他的信息是神的话;不朽的灵魂围绕在他的四周;看不见的救主在他身后;圣灵运行在全会众之中;天使们注视着整个会场;而天堂和地狱也正等候着宣判。这是何等奇妙的聚会,何等大的责任!”

柯甘( Donald Cogan, 1974~1980坎特布里大主教)致力于促进英格兰教会的讲道复兴,他在一本论讲道的书《恩惠的管家》中,也说明传道人职责的重要:

神行了一件奇事,就是:

站在神的赦免与人的罪之间的是—传道人;

处在神的供应与人的需要之间的是—传道人;

处在神的真理与人的追寻之间的是—传道人;

他的工作是将人的罪与神的赦免、

人的需要与神的全能、

人的追寻与神的启示连结起来……。

传道人不仅解说圣经的真义,且要将神的话语应用在人的心里,为真理争辩。传道人也要教导真理,将神奥秘之事解说,并说服顽梗的心灵,夺回人的情感与意志。把光照在黑暗中,以除去迷惑、无知、反抗、偏见、试探、虚伪及诡诈。传道人能探查出听众的错误,使人由无知的营垒中得释放,说服他们的良心,拦阻他们的口,完成传扬神全备的旨意。所以传道人的首要任务是将神的话正确且有权能地传扬,且要让神透过我们直接说出祂自己的话,使人的生命彻底地改变和过敬虔的生活。我们须有这样寻求神的心,藉着释经讲道传扬神的道,且藉着圣灵的光照来喂养群羊,如此才不致亏欠主的托付。

麦克阿瑟对传道人的挑战说:

当你走上讲坛,

代替神作祂话语的出口时,

让这些劝告铭记于心:

传道是尊荣神的话语;

传道可触及未信的人;

传道讨神的喜悦;

传道可装备信徒起来事奉;

传道可使丧志者复活;

传道带来认罪悔改;

传道也是对自己宣讲,使自己更努力向前;

传道使灵里软弱的得刚强;

传道赞扬并高举主耶稣基督!

传道人责任重大,而且试探频临,标准甚高,作为解经者和永生神之出口的我们,实在需要谨慎,随时祈求圣灵保守我们。求神带领帮助我们,作神忠心的仆人,并叫我们每次传讲神的话语时,都能将祂的权能表彰出来。

二、圣灵与传道者

传道人最大的需要,是要“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路廿四  49),这样我们就能象使徒们一样,靠着从天上差来的“圣灵(参彼前一12),将神的福音及信息,透过我们的传讲,临到众人。保罗说:“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帖前一5)

司布真在对神学院学生的讲道中,曾严厉地警告传神话语的人:“对我们传道人来说,圣灵是绝对不可少的。没有圣灵,我们一切的工作都是徒然,我们并不能比一般神的儿女尽更多祭司的职分。我们虽然承受神的感动传祂的话语,及指责罪恶的职责,但除非先知的灵住在我们身上,否则我们所披戴的,只不过是粗陋的外袍而已。”

我们从圣灵的大能、圣灵的光照及圣灵的恩膏三方面,来看圣灵与传道者间密切的关系。

A.圣灵的大能

保罗强调:“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林后四  7)

戴德生( Hudson Taylor)曾说过:“所有属神的巨人都是软弱的。”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神的能力。

斯托得说:“所有的基督教传道人,都是有限、堕落、脆弱、会跌倒的受造之物,圣经形容为‘瓦器’。能力完全属于基督,由祂的灵运行出来。我们在人的软弱中所说的话,圣灵以大能深印在听众的思想、心灵、良知与意志中。”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一  17~二5,对论到传道人传讲的话语之来源有最好的教训,他提到“能力”或“神的大能”共出现五次。他在二4~5说:“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保罗说“圣灵大能的明证”能叫我们贫乏、无力的话语带着神的能力。

信息来源单纯,采用的方法也正确,仍然不够。即使我们已忠心地尽了解经者的职分,但要使神的话语超越时空,并唤起听众即刻的回应,及在他们身上产生影响力,我们就需要圣灵将那些话语放进听者的心里,来改变他们的生命。所以我们需要在信息的传讲上,有圣灵明显的同在及大能的工作,而不是依靠自己。

B.圣灵的光照

保罗为以弗所教会祈祷,求“将那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祂。并且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弗一  17~18),因此除了圣灵光照外,人不可能了解神在圣经中真正的启示。圣灵的光照乃是圣灵的工作,可开启传道者与听众属灵的眼睛,来理解神话语的真正意义。哥林多前书二11保罗说:“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保罗也知道,需要圣灵的光照信徒才能成圣,故常为他们祈祷(腓一9~11;西一9~11)。使徒约翰也教导我们这内住的圣灵会光照并教训我们。他说:“你们从那圣者受了恩膏,并且知道这一切事。”(约壹二20)他又说:“你象从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们心里,并不用人教训你们,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训你们,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们要按这恩膏的教训住在主里面。”(约壹二27)

那么传道人的责任是什么呢?诗篇一一九  130说:“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藉着研读发现神的话语,清楚地对我们解开;藉着殷勤地学习神的话,而解开神的真理;藉着默想,应用真理加深了它的力量;使圣灵在我们心中产生极大的亮光。当我们学习圣经,预备信息时,传道人不可忽略圣灵光照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我们必须了解,除了藉着圣灵对传道人、对会众的工作外,我们的信息并无多大作用。圣灵也是“智慧的灵”,圣灵会赐下所需的智慧,使传道人懂得表达各种真理的方法,包括经文应用的能力,或将真理准确地运用出来。圣灵也会赐给会众能认识及应用神之真理的智慧。

C.圣灵的恩膏

主耶稣在约但河受洗,被圣灵充满,受魔鬼的试探以后,满有圣灵的能力,祂就来到拿撒勒,这是祂长大的地方,在安息日,……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祂打开先知以赛亚书,找到一处写着说:“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祂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四  16~19),使徒行传十38说:“神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神与他同在。”

主耶稣有圣灵的恩膏,为了要使贫穷的、心碎的、被掳的、瞎眼的、受伤害的及受压制的得恩典,使他们得到神的福音,让在撒但捆绑下的人得到释放。恩膏之目的,乃是为了使人得到福音。神怎样膏主耶稣基督,祂也照样膏祂的门徒,使他们把福音传到地极。今天传道人传扬神的道,有权柄,也有责任,同样地需要圣灵的恩膏,带着先知使徒燃烧的权柄,使这一代的人能听见神的声音,并使圣徒及罪人的心被神的话刺透。

邦兹在《祈祷出来的能力》一书中,对恩膏解释得非常透彻,他说:“恩膏就是圣灵的膏抹,使人与事物分别为圣,完成主的工作;使人获得事奉神的条件与资格,它是由神而来的能力,传道人可以藉之而完成讲道的特殊目的与救人的使命。”“没有这恩膏在传道人身上,福音就象其他的学说理论一样,就无广传的力量。它是神所加在福音上的印记。传道人所蒙的恩膏就是把神放入他的福音里。没有恩膏,就没有神的同在,福音真理就以人的巧妙计划、兴趣及才能,作为它的力量与宣传的桥梁。”“这自神而来的恩膏,使有恩膏的讲道人传福音,与没有恩膏的讲道人用其他方法宣讲福音的分界线。”“简单地讲,恩膏就是把神放在祂的话中,也放在祂的讲道人里面”。

恩膏对传道人既是如此重要,那么这恩膏从何处、如何而来?邦兹说:“这恩膏不是传道人在书房里获得的,而是在内室里获得的”,是藉祈祷直接从神那里得来的。它因祈祷而从天上滴下来,只有多祈祷的心灵,才能成为被这膏油所充满的心灵;只有祈祷的嘴唇,才能被神的油所膏抹。“它是神的恩赐,是祂所加于祂的使者身上的印记。它是天上的爵位,加于那些被拣选的,真实而勇敢的人身上。他们曾藉长期的、流泪的、摔跤的祷告,来寻求这尊贵的恩膏。”他又说:“这恩膏不仅是过去时代所有,它也是现在可获得,可实现及可觉触的事实。它是传道人心灵上与讲道上的经验:它使他渐渐变化成为主的形象,也使他大有能力地把基督的真理传出。它是事奉主的主要力量,其他的一切在比较下,便显为微弱而虚空,而它的同在却可以补偿其他一切较弱的因素。”“恩膏是完全奉献的人所具有的力量;恩膏的存在与否,就是测验奉献是否持续的尺度。”只有恩膏的同在,才能证明他是真正的奉献者,藉着圣灵的能力,分别为圣归与神的工作,是神所认为惟一正确的奉献。所以神的恩膏—属天的恩膏—是讲道人需要且必备的。

只有让圣灵恩膏的讲道才有神的能力,是神自己的话藉着传道人的口说出来。如果一个传道人没有恩膏,他的一切工作及努力都要成为虚空无益。但让圣灵恩膏是有条件的,首先我们要重视这恩赐,必须要倒空自己、洁净自己,在祂的大能下自卑、虚己,一心求告神,让祂的灵来洁净、充满并赐下恩膏。传道人也要继续保有它、重视它,并且一生热切寻求神,向神不停地祷告,作一个被主膏抹的流通器皿,把神的话语流露出来。

三、释经传道者应具备的七大资格

释经讲道信息之来源是神,故传道人必须和神有亲密的灵交,这是使信息最准确、清楚且最具感情的惟一方法。释经讲道者至少应有七方面的装备,才能宣告说:“这是全能的主说的”。

A. 传道人必备的第一个属灵的条件是,他是一个重生的人。他必须是蒙神拯救家中的一份子(约一12~13),“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即不能了解神国的性质,也不能分享神国的福分)。如果一个人要有效地传讲从天父来的信息,他必须是属灵之子,不然信息必完全被扭曲。

B. 传道人必须是神所拣选及赋与教导恩赐的人(弗四11~16;提前三2;提后二2)。一个人除非有神所赋与的能力来宣讲,否则只拥有人的能力,他必定是不适合的。

C. 传道人必须渴慕主话语及愿谦卑受教,否则他不能执行提摩太后书二15之命令:“正确”分解神道的真理。亦即必须有热切追求认识神话语的精神,又肯付上努力,如此他才能心存敬畏。

D. 传道人必须是成熟的信徒,他能表现出神圣的美德及品格(提前三2~3)。诸如柔和、谦卑和忍耐乃是活出圣经所教导的基本美德,而这些美德皆是传道人敬畏神的表现。

E. 传道人要完全依靠圣灵的引导和指示,才能有属灵的透视力,并且了解神的话(林前二14~15)。没有圣灵的光照及大能,信息必定无力。此外,释经者应对内在的圣灵具高度的敏感性,因为圣经乃是这位圣灵所默示的。

F. 传道人需不断地祷告与神灵交、领受神话语的奇妙(诗一一九18)。因为惟有向最原始的作者请教,才可得到最清楚的答案。对研究圣经的人,有一实用的座右铭:“好的祷告就是好的研究。”故当神学家阿奎那(Aquinas)遇到难解的经文时,他就禁食、祷告。举凡研究圣经的学者中,能够造就教会的,大部分都是以充分的祷告伴随着他们所作的研究。

G. 传道人必先让信息在他自己的思想及生命中过滤后才讲出。以斯拉作了最好的榜样,因他“立志考究、遵行耶和华的律法,又将律例、典章教训以色列人”(拉七10)。

回到最前一页

第  3章  什么是释经讲道

一、释经讲道的定义

A.释经讲道有关字汇的解释

1.释经学(Hermeneutics)

释经学( Hermeneutics)源自希腊文    一字,该字及其相关字在新约中约出现廿次,其中有一半是“翻译”的意思。同字在马太福音一23说到希伯来文的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而马可福音五41将亚兰文的大利大古米“翻出来”作闺女。

相关字    意思是“说明”或“解释”,常用在对与原先不同的听众讲述“旧约”经文的时候。例如,耶稣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将所有关于自己身分工作的事都“讲解明白”了(路廿四27)。

故释经学有“讲解”、“解释”、“说明”之意。传统上“释经学”及“解经”都专注于经文本身,要断定经文的内容及其原始目的之意义。

著名学者兰姆( Barnard Ramm)解释释经学说:

“释经学是一门属于神学的学问,是一种正确解释圣经的科学,因为它能发现文献资料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把一些规则列出来,并且每条规则间都有相互的关联。释经学也是一种艺术,因为这些原则或规则,并不是机械式的添加,而是要运用技巧来使用它们。”

2.解经(Exegesis)

英文的“解经”( Exegesis)一词是由希腊文的    音译而来,原意是“叙述”或“解释”。其动词形式是?ξηγ?ομαι ,直译作“领出”(注意字首    )(ex),乃“抽出来”、“挖出来”的意思。把一段文字的意思抽出来,即含有“领出”、“表明”、“解释”、“说明”之意。此字的加强式意为“叙述”、“告诉”或“宣称”。新约中“解经”此一动词在约翰福音中出现过一次,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中共出现四次。(a)约翰福音一18,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父)“表明出来”。(b)路加福音记载主在以马忤斯路上显现之后,当晚革流巴和他的同伴将这些事向其他人“解释”、“讲解”或只是“叙述(路廿四35)。(c)哥尼流向其他人“解释”他所看见的异象(徒十8)。(d)保罗和巴拿巴“讲解”神当初怎样眷顾外邦人(徒十五14)。(e)保罗也“一一讲解”神藉着他向外邦人传教所成就的事(徒廿一19)。

从新约仅有的这几处经文中,就可清楚看见,解经( Exegesis)和释经学(Hermeneutics)有密切之关系,它是一门解释的科学。

释经学不是“解经”,但是“解经”应该运用“释经学”。“解经”包括了研究个别的字词及经文的原文,由它们的背景、来源、用法、同义字、反义字、象征用法及其他语句的形式,来断定解明经文原文之意义及目的。“解经”是一种鉴定性或技术性的应用,将解经的原则用于圣经经文,仔细研究它的原来语文,并能正确地了解作者之原意。

3.诠释、解释(Interpretation)

“诠释”或“解释”( Interpretation)一词在新旧约圣经中皆出现过。希伯来文“解释”一词的动词形态是pathar,而名词形态则是pithron。在旧约中“解释”一词通常指解梦言,因为这些字汇出现时,常具有象征性的意思,所以意义不易确定。

a.创世记四十5—讲解

b.但以理书二25—讲解

c.但以理书五17—讲解

d.但以理书七16—讲解

在新约圣经中,“解释”一词以许多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形式出现( Hermeneia名词,解释;Hermeneuo动词,解释;Diermeneuo动词,解释,说明;Methermeneuomai动词,解释,翻译;Dysermeneutos难以解释;Diermeneutes解释者;Epilusis名词,解释)。这些有关经文大部分是由希伯来文,或亚兰文翻译成希腊文的。

“解释”定义为:找出圣经作者藉着文字、语句与段落所要表达的意义。它要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

“经文的意义是什么?”

4.详述、说明、解道(Exposition为名词;动词为Expose, Expound)

“释经讲道”乃须经过“解经”( Exegesis)的过程,找出经文的意义及神话语真理的原则,使它们与听众的生活产生关连,并且可以应用出来。一个“讲道者”(Ecpositor)的任务是要彻底了解“释经学”及“解经”的原则和方法,并将神的话正确地解说传扬,并与听众之间有互动的讯息,使会众可以应用于生活中。

“释经讲道”必须要先经过“解经”之过程。何文顿( Nolan Howington)用比喻来说明“解经”与“释经讲道”的关系。他说:“圣经解经家正如一个潜水夫由海底找出珍珠,而释经讲道家则如一个珠宝商,把这些珍珠设计搭配得合乎时尚。”

5.讲道学(Homiletics)

讲道学( Homiletics)的原义,是“说与圣经所说相同的”的艺术和科学(homo即“相同”,lego即“说”的意思)。

讲道学是准备信息及传讲信息的学问,而信息的结构与传讲的动机应根源于经文,信息必须藉着“解经”( Exegesis)作根基,才不至于偏差。

而“说教”( Sermon),由拉丁文Sermo而来,意义为“会话”或“谈话”。从广义而言,讲道、说教、释经讲道(Homiletics,Sermon,Exposition)三字词的意义相同。

讲道必须注意经文的“意义”( Meaning),将其“旨趣”(Significance)阐明,并带出“应用”(Application),而这三字的意义分别如下:

a.“意义”(Meaning):藉“解经”(Exegesis)由文章中的文法及言词等,来表达真理,从而领受作者的原义。

b.“旨趣”(Significance):由“释经讲道”对经文意义的体认,表示该意义和其他人物、时间、状况或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体会经文对我们今日的意义,且将信息融入听众的生活中。

c.“应用”(Application):是基于对经文的认识及真义的体会,并愿意有回应的行动,且对不同的听众群有不同的应用。

综合以上之“释经”与“讲道”各字汇的意义及关系于下:

“释经学”( Hermeneutics):设立释经的原则(或规则)的学问。是一门解释圣经之原则的科学,也是一门教导人如何应用这些原则的艺术。有“讲解”、“解释”、“说明”经文原义及内容的意思,重实用教义。释经学的目标是要明白本来作者的意思是什么?而目的则是指出当时作者之意思对我们现今有何关系?

“解经”( Exegesis):应用释经学之原则及方法去解释圣经的工作。而分析经文字词及背景,通常指解明原文的意思而言,注重原作者之写作原义。

“解释”( Interpretation):习惯用法较为广泛,可包含“释经”(Exegesis)与“释经讲道”(Exposition)的意思及应用,为要找出经文所要表达之意义。

“讲道学”( Homiletics):应用释经学解明经文的意义,提出其中的真理教训及原则,并将之传达于他人的学问。

“释经讲道”( Exposition)是综合释经与解经的结果,找出经文原义,系统及彻底地解释,并加上应用而传讲宣告之。故释经讲道是释经(原作者原义)加解经(原文字义),加讲道(运用)。

总结:可用黄子嘉院长所解说的  ----

“释经”和“解经”之意义相近,然有人视“解经”更重原文解析,而“释经”则略重实用教义。“释经”、“解经”乃引出原义,注重经文对当时人原本的意义,有解明的功能。而‘讲道’则加入应用,如经文对现代人的实用意义,有牧养的功能。所以‘释经’与‘讲道’二者应当相连。释经不等于讲道,讲道不等于释经,释经加上讲道等于释经讲道。兹举例说明两者之关系:

a.路加福音廿四27、44~48

( 1)主耶稣“讲解”旧约的原义。

( 2)主耶稣“应用”在门徒身上(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

b.使徒行传八30~38

( 1)八30“你所念的,你‘明白’么?”、“没有人‘指教’,怎能明白呢?”

( 2)八35腓利由这经文开始“传讲”耶稣。

( 3)八36~38这经“应用”在太监身上(信而受洗)。

B.学者们对释经讲道的定义

到底什么是“释经讲道”?以下为诸学者的定义:

1.“释经讲道是在经文文脉中,从历史、文法、文学研究所衍生,传达圣经概念的一种沟通,圣藉此先应用于讲员的人格和经验上,然后透过他传递给他的听众。”—罗宾森(Haddon Robinson)

2. 释经讲道是透过传道人为媒介,来转达、宣告神的真理。”钟马田(D. Martyn Lloyd-Jones)

3.“释经讲道:仅当神的话被传讲时,听众得以视其所处的时代,正如圣经中的世代一样,以致他们能回应神的话,这才是真正的释经式讲道。”—汤姆森(William D. Thompson)

4.“释经讲道是诚恳迫切地、善于说服地把圣经经文准确地、完全地用现代人所能了解的说法传达出来,目标是帮助人能明白及遵守神的真理。”—达拉斯神学院课堂笔记(from DTS class notes)

5.“释经式讲道是基于圣经的一段经文—通常长于一、两节经文;而讲章之主题、重点与分点,均采自此段经文。整篇讲章忠实地分析,表明文法、历史、经文的意义,并且使其意义藉组织、辩论、例证及应用,使与今日的情况产生关连。”—韦德塞(Faris D. Whitesell)

6.“释经讲道是圣灵授权及赋与能力,来解释并宣告神的话语,对既定的一段经文,作适当、充分的注意,及尊重其历史、文脉、文法和教义的意义,带出明确的目标,以激起听众的感应,能改变其生命象基督一般。”—欧福德(Stephen F. Olford)

7.“释经讲道的真正概念,是讲员应该成为经文的代言人,把神的话传给听众,并且使经文之论旨得以被彻底了解、应用及传扬,使听众可以领悟并认识神的声音。”—--巴刻(J. I. Packer)

8.“我深信释经讲道是最有意义的讲道。讲道不仅要说出经文之所说的,且指出经文的意义,如果我能使听众认真地思想经文,那它本身必须具有信服力。因此讲道的任务,即是使人能彻底了解经文,并且使听众能牢记在心。”—-- 巴默(Earl Palmer)

9. 最后引用吉布上(Alfred P. Gibbs)为释经式讲章之说明如下:“释经式的讲章,可以比作一个轮子,经文的主题好比是轴心,经文中解释主题的意念,或由主题引发的思潮,如同自轴心向外辐射的轮辐,两者并成一个整体。准备释经式讲章时,首先应找出经文的中心思想,用个人的言辞来表达,然后将解释或有关连于主题的资料,顺理成章地整理出来。这样的讲道方式,可将一段经文中全部的真理都加以详细分解,合适地应用在听众身上。如此,人人都清楚这段经文中心主题为何,或神在这一个特殊的题目上要向听众说些什么。”

C.释经讲道的定义

综合以上之要点,笔者试为释经讲道作一定义:

释经讲道必须用现代解经及神学的方法,仔细研究经文,根据经文书卷背景及上下文脉,再经过解经过程作文法、上下文、历史、句法、神学、文化的分析后,找出圣经原作者之意义及其中心概念。释经讲道也是“道成肉身”的讲道法,先将神的话放在讲员心中,经过反复默想至成熟后传扬出来,圣灵亦藉着“道”在讲员生命中成长,并使“道”与讲员的生命结合。讲员可以藉由经文中稳固的真理、知识及本身之经历,忠实地传讲神的话,并且将此信息与会众的生活产生关连且能应用。释经讲道者是神的信差,能有权威的、可靠地传达神的话给人。讲道者必须坚持信息要与经文的主题一致,以传扬圣经中神全备的教导。正如保罗所说:“我们不象那许多人混乱神的道,乃是由于诚实,由于神,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林后二  17)

二、圣经中释经讲道的范例

圣经中释经讲道者的榜样及教导,分别出现在旧约及新约中,可让我们效法学习。

A.旧约中之范例—以斯拉

旧约中最著名释经讲道的范例,是以斯拉学习与教导神的律法(拉七  10)。尼希米虽是省长,但他异常尊崇律法,深信只有神的律法,方能将选民归回爱神的正轨上,所以他安排了一次“讲经大会”,敦请以斯拉为特约讲员(尼八1)。十三人在台上,十三人在台下分工合作,使众人明白神的话(尼四4~8)。台上的是祭司,他们依序恭读神的律法,台下十三人则在会众中,穿插行走,务使他们能明白所听的,正如尼希米记八8所说“台上的人,清清楚楚的念;台下的人讲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这句话有精采的涵义:

1. 清清楚楚:希伯来文meporas,意“分开”,它的字根parash与但以理书五25的peras(中译法耳新,乌字是连接词)相若,意为“分开”;与提摩太后书二15的“分解”神的话之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2. 讲明意思:以斯拉记四18同字译为“读明”、“讲明”。希伯来文som,意谓“放置”、“定位”与“意思”一字放在一起,可以作“决定意义”解,即中译的“讲明意思”。

3. 使明白:希伯来文字根binhiptc与尼希米记八9的“教训”、以斯拉记八16的“教习”为同字。

“清楚”、“讲明”、“使明白”此三个字词,为一套释经法的雏形,整个过程可能是指:“将经文用通俗语词复述之。”这就是犹太人他尔根( Targum)的一个历史起点(圣经记录上言),也是释经学的历史起源。

B.新约中之范例—主耶稣及门徒

主耶稣基督自己是释经讲道的最高权威,祂是最好的模范,也是讲道的信息。主在拿撒勒的会堂解释以赛亚书六十一  1~2(路四16~19)。在马太福音5章,主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只是我告诉你们。”(五21~22、27~28、33~34、38~39)祂教导及启发听众,并详细述说经文,令众人都希奇祂口中所出的恩言(路四21~22)。

路加福音廿四  25~35节记载,主从死里复活后,对往以马忤斯路上的两个门徒,清楚讲解凡经上指着自己的话,使这两个门徒的心再次火热起来,信心得到更新。由此我们可以学到:

1. 释经讲道的主(The Master of Biblical Exposition)。主道成了肉身,祂所说的一切,使福音得以完全表明,祂也将父表明(诠释)出来(约一18)。主耶稣是解经的主,亲自对以马忤斯两门徒解经,祂引用经文,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即“释经”一字)明白了。

2. 释经讲道的方法(The Method of Biblical Exposition)。祂讲解圣经又叙述、引用圣经(recited),祂重述及宣告圣经的真理(restated),将圣经中的主题向听众阐明(related)。主是用神的话来释经、讲道、举例及应用。

3. 释经讲道的果效(The Marvel of Biblical Exposition)。使门徒的心火热,当祌的话被听到时,人的心即被融化,带来与主的交通与祝福。主与门徒一同进入屋内,坐席时,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他们,带给他们希望,并使他们明白圣经,他们就去见十一个使徒说:“主果然复活……。”耶稣对他们说:“这就是我从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于是耶稣开了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路廿四44~45)。

从主耶稣的身上及传道中,我们可以确认:

a. 主说话带着权柄(太七29)

b. 主仔细地引用、解释圣经(路廿四27、44)。

c. 主活出祂所教导的(路二40、52)。

d. 主的教导平易近人却意义深长(可十二37)。

e. 主的教导使某些人惊措及引起争议(路四28;太十35~37),但也使其他的人喜悦(太十五15)。

今天释经讲道家应当效法耶稣基督释经的工作,从基督的教导中,显示出释经讲道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只要它的目的是清楚又忠实地解释圣经。

在初期教会中,使徒及教会的领袖们,亦使用释经讲道。

彼得:   在五旬节的时候,彼得叙述及解释“约珥书”和“诗篇”里所记载的预言,并要求听众悔改(徒二14~36)。

司提反:司提反的讲道,如宣读一篇释经论文,包括了“创世记”和“出埃及记”里的一些历史记载,加上一段叙述以色列民被掳至巴比伦的简史,加以解释,最后也带出对当时以色列人严厉的教训(徒七  2~53)。

腓利:   腓利根据“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向埃提阿伯太监传讲耶稣,并为他施洗(徒八26~35)。

雅各:   雅各在耶路撒冷大会争辩时,引用阿摩司书九11来证明外邦人归主乃是神早预定的,以解决所争辩的(徒十五13~18)。

保罗:   保罗本着“圣经”与帖撒罗尼迦人辩论,“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又说,我所传与你们的这位耶稣,就是基督。”(徒十七3)到了庇哩亚,保罗看见那地方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徒十七11)。保罗献上他的生命来传扬基督,彰显主的荣美,解释主的事。在他事奉的末期,保罗仍然向人讲论天国及基督的事(徒廿八23)。

提摩太:保罗嘱咐提摩太“务要传道”(提后四  2),要教训人、劝勉人这些真理(提前六2),要嘱咐人(提前六17),又吩咐提摩太以宣读、劝勉、教导为念(提前四13)

当然,我们要牢记“新约”不仅有宣讲式的释经,也包括神给新约作者们有新的直接启示,故他们有“启示性”也有“解释性”的讲道。而现代的解经家则无启示性的讲道,因此在初期教会将结束的时期,传道者传讲圣经的工作,则均为解释性,而非启示性的。所以在圣经完成后之世代,是要继续解释及说明已完全启示的信息(来一  1~3),这是神对我们的命令,因此所有的传道人必须学习圣经的榜样,以释经来传讲神的话,这也是将旧约和新约中的释经讲道者之空间延伸至现在。

三、释经讲道的六项特点

A.释经讲道的基本要素

释经讲道有下列几个要素:

1. 释经式信息之惟一来源是经文,它引用圣经中的一段基本经文。即使参用了他处的经文,亦仅仅是附属性的,且必须与这段基本经文的教训有直接的关连,或是只用来说明和支持论点。

2. 释经式信息是经过详细解释这段选用的经文后,所抽提出来的原则和教训。

3. 释经式信息是忠于经文的,要清楚地解释神在原来经文中的意思,也就是要认知与尊重原作者之目的,叙事或讨论的方向,及其意义和应用。故释经式信息应具备释经上的忠实性,且准备信息时用上下文脉的关系,及合理的背景观念,来正确地解释经文。换言之,是由经文来支配讲章,是由圣经的作者来决定释经讲道的讲章本质。

4. 释经式信息需具中心概念,将教义及亮光凝聚整合成为动力,并传达出来,并把会众推引到圣经原作者想要引领的方向上去。

5. 概念来自经文,传道人藉着研经而明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再将观念的意义传递给听众,如此传道人可避免将主观的意识加入经文中。解释神的话是要基于基本意(exegesis),而非将自己的意思或观点解释到经文里去(eisegesis)。

6. 传道人应将研读经文所获得的真理,融入自己的心思、情感及意志里,并应用于本身的经验中。释经式讲道在整个过程中要包括传道人自身的生命历程。

7. 释经式信息是将经文的意义应用于今日的会众与身上,如果未能应用,则只是解经,而非释经讲道。一篇与听众生活攸关的讲章,是需要将当前的处境,与永生神的永恒真理紧密结合,且能改变人的生命及教导人过得胜生活。神的灵既然乐意引导会众在生活中应用听到的真理,因此讲员怎可忽视释经讲道的重要性?

B.释经讲道的特性

释经式讲道的观念难以界定,我们可以用释经讲道的“是”与“不是”两方面来解释它的特性。

1.释经讲道的“不是”

a. 释经讲道不是“逐节解经”,或呆板的按着经文次序逐句讲解,象一本活动的注释书,而无整体性与合一性,缺少结构组织及方向,也不知要把会众引领到何处。

b. 释经讲道并不是“象主日学式的教导”,将目标集中于经文的细节,注重内容的知识及讯息;也不是重述古老的故事,而缺乏讲道中的结构、内容、目的、应用成分及激动性。

c. 释经讲道不是“引用经文作跳板”,不按圣经作者之原义,不按经文之背景,不作深入解经、析经等工作,而随个人之主观随意注释,漫天扯谈来延伸经文的意思。

d. 释经讲道不是“只严谨地处理单字和文法上的细节”,却缺乏经文的主题、重点、概念及教义,最终未将圣经作者想要教导的和应用的加以阐明。

e. 释经讲道并不是“只将经文列成大纲方式,再配合一些注释”,却未在信息的修辞,或讲道的结构及传达上带出和谐、流利、有趣的,且能帮助人的信息。

f. 释经讲道并不是“一堆无关联的建议和推论”建立在经文表面的意义上,而未深入地研究该经文。也不是仅仅“把一些相同主题的经文凑合在一起阅读”,也缺少明确的目标、清楚的教训与实际的应用性。

g. 释经讲道并不是“个人属灵思想的综合教导,或个人主观的解释”,却忽视了经文之基本方向与教训,且无逻辑性。

2.释经讲道的“是”

a. 是合乎圣经、根据圣经的讲道,及以圣经为最高权威,忠实地传达出圣经经文中的基本信息。

b. 是概念的沟通,即传道人将某种“观念”传给信徒。是有定论(定见、命题)式的讲道,具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c. 是解经式的讲道,要透过历史文化背景、文法、文体的研究,来发掘圣经的本意,得出永恒不变的属灵原则。

d. 是个人性的,能先应用在传讲者身上—体验、感动、领受、信服了之后,再应用在听众身上,使生命长进,并且使行为及生活改变。

e. 是可应用的,是符合实际的,能在现实的人生中满足会众的需求。

f. 是有目标的。

C.释经讲道的目标及目的

1.释经讲道的目标

释经讲道是有目标的,它讲道的重心乃是要把圣经中原作者(包括圣灵)的意思,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以切合现代人的需要。故释经讲道之目标(方向)有三:

它使神的话被听见,能够叫人:

a. 重新认识(Re-cognized):叫人重新认出所听到的是神今天对我们所“说的话”(What God is SAYING to us.)。

b. 重新呈现、表达出来(Re-presented):以致叫人听到的是“神”说话(What GOD is saying to us.)。

c. 关联到现代人的生活(Re-lated):叫他们看见神对“我们”说话(What God is saying to US.)。

所以释经讲道之目标正如筑一座桥,把经文的世界与听众的世界联结起来,使神的话被人听见、了解后实行出来。

斯托得说:“传道人需要跨越文化的鸿沟,把圣经连到当代的世界,即圣经的信息必须与日常的生活相关。”他又说:“将神的话与现实相连,不可或缺,这乃是基督教讲道的特色。”所以释经讲道者之目标,是要将圣经古代的信息,经过“解经”的方法,找出其“属灵”的原则,并透过“讲道”应用在今日的听众中,此即讲道的目标(解经→神学→讲道〔  Exegetical→Theological→Homiletical〕。

2.释经讲道的目的

释经讲道之目的,就是把由圣经而来的神之信息,用以下的方法传递:

a.正确地讲解神所说的话。

b.使听见的人明白。

c.并使听见的人有适切的回应。

释经讲道也可为特殊之目的,如针对一个特别的聚会,找出特定经文,来传讲一个特定的信息及唤起回应。正如尼希米记八  1~17释经讲道带来了效果,众民都哭了(八9),守住棚节(八14),认罪悔改(9章),由内心至外表的改变。

所以释经讲道者之目的,不是按个人之看见来讲解神的话,也不是提出个人鼓励的话,或自己对圣经的意见,乃是把会众面对面地带到神的话语前,因为神的话不论在过去、现在及将来都是神的话。今天人们需要的是神的话,神的话是至高无上的,它能使人改变,所以呼召释经讲道者,要把神的话向世界及教会传讲,这就是释经讲道之目的。

D.释经讲道的优点

释经讲道的优点不胜枚举,谨将学者们的意见归纳如下:

1. 释经讲道最能依据圣经的意思来传讲信息。因它能正确地传扬全能者的旨意,让神说话,而非人说话,且尊神的话为大。

2. 释经讲道是神自己的话语,带有神圣的权威。因讲章依圣经本意解释,故个人主观减到最低,使所讲的道具有权威力、信服力及感召力。

3. 释经讲道带着圣灵的能力,因为圣灵是圣经的作者,并给予讲道者信心,使讲道者的思想直接建立在神的话语上,使讲道者更有能力地传讲信息。

4. 释经讲道使讲员宣扬神全备的启示,且能传讲出真理的“全面教训”。释经讲道能逐卷、有系统地探究神的话,使讲道者脱离定型、老套、狭窄及肤浅的讲道。也因能提供不同类别的信息,而增添了信息的色彩,使讲道者有丰富的讲道题材,能传讲不同的信息,供应及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5. 释经讲道能提供明确的主题,以经文为根据,发挥其中的真理。因主题明确,使讲道有单一的目标,适当的范围及布局的依据,且能自然地结束。因经文本身经常提供了文体的结构,形成讲章的基本大纲,故释经讲道容易准备,也使听众容易明白,并记得所听的道。

6. 释经讲道使讲员生命改变,并带领会众生命改变。因着神话语的能力使人改变,使会众的注意力引向圣经,而逐渐活出神话语的要求,使信徒的生活行为,符合圣经的教训及要求,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及伦理习惯,因此具有应用性。

7. 释经讲道能藉着连续有系统的讲道,把一些敏感、棘手的题目包含进去,也强迫讲道者去解释困难的经文。

8. 释经讲道用正确解经,及文法的原则来建立完整性,防范错误的解经,才不致断章取义或谬解圣经。

9. 释经讲道提供讲道者学豕研经的良机。

10.   释经讲道可以帮助会众,重新发掘圣经的真理与宝藏,开阔会众的眼界,导引他们在圣经知识上,有系统地长进,并培养信徒研经的兴趣。

最后,我们引用美国圣经无误论国际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Biblical Inerrancy)于一九八二年在芝加哥发表的有关释经学的宣言,作为释经讲道之优点及其重要性之结论:“我们确认(定)只有一种传道的方式,能全备地传达神的启示,和适切地将它应用在人的生命中,那就是忠实地解释经文,把它当作是神的话。若传道人传讲信息时偏离了圣经经文,却说有从神而来的信息,这是我们不能苟同的”。

E.释经讲道的困难

上文提到了释经式讲道的多种优点,但亦存着些困难。兹分析如下:

1. 好的释经讲道需要对经文有透彻的研究。释经讲道者必须对经文下功夫,应用释经学的原则来解释。必须要忠于原文、经文的文学形式(叙事体、诗歌体或是比喻等等),以及了解作者写作时代之历史背景、目的及对象。故一篇讲章若是未适当地引用经文,则必有所偏差。

2. 释经讲道需要留意整卷书,或甚至整个体系的书卷。我们需要对圣经有透彻的了解研究,才可以准确合宜地传讲圣经作者的教训,而不只是描述经文表面的事物,以免传讲出错误的结论,并且所传讲的信息不只正确而且丰富。

3. 释经讲道要把握经文中的中心思想,要有主题。所谓主题是指“讲道者要讲什么”?释经讲道要有正确、合宜、清楚的主题,而非东拉西扯地讲解圣经而无确定性的主题。

4. 释经讲道的第四个困难,是要有确定之目的。这是指“讲道者为什么要解释这段经文”?讲道者并期待信徒听完道后,所当产生的回应。无目的又杂乱地解释某段经文,不能称为释经讲道,充其量只可称为讲解圣经(只有解经不等于讲道)。

5. 释经讲道者要清楚讲解所选用的经文,这并非说释经讲道只是照本宣科地作圣经经文的释义,或是刻板枯燥的经文注释。而是在讲道中且心中充满热切,应用生动活泼、富想象力、切合实际、有例证的信息。

6. 释经讲道的另一困难是,如何使经文配合会众的实际需要,顺时势讲道。若要解决此问题,需注意下列三点:第一,在开始选择一卷书时,就要谨慎考虑这卷书所著重的主题。第二,要细察每段经文的当时背景。第三,切记,一段经文在解经原则上,虽只能有一种基本的解释,但却可以有多种的应用方式。

所以一个释经讲道者,需多充实自己的圣经知识,努力学好解经知识,且有系统地研经,阅读并多听、多读释经讲道的讲章。他必须用心地准备信息,了解会众的需要,将客观的真理,讲述成“我们的真理”。如此才能中肯而实际,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产生关联及应用。

F.释经讲道的形式

释经讲道是否只局限于一种以解释整段经文讲道的形式?麦克阿瑟在他的《释经讲道再探》一书中说道:“释经讲道平常是集中于一段经文,但有时亦可是一个‘专题式释经’或‘神学式’的讲章,或者是‘历史性’、‘传记性’的信息,只是带有解经的性质,故一个释经信息可以不拘于任何经文的长度。”

斯托得说:“我认为真正的基督教讲道都是释经式讲道。若‘释经’讲道指的是逐节解释一段冗长的经文,那么就误会其意了。正确地说,‘解释’含有更广的意义,它所指的是讲道的内容(圣经真理),而不是讲道的方式(逐节的说明)。解释圣经是要清楚地呈现经文的原义,而予以阐明。”解释的经文可以是一节、一句,甚至一个字。它亦可以是一段、一章或整卷书。无论经文的长短,解经者的责任乃是阐明它的意义,使它得以清楚、明白、正确、适切地传达信息,且毫无增删或曲解。

真正合乎圣经的讲道必须是释经讲道,但是逐节的传讲经文并不一定就是释经讲道。释经讲道是一个思想方式和态度,而非方法。伊安比特( Ian pitt)在《讲道原理》中指出:“有关释经讲道有二种意思:较狭义的是指一篇讲章的格式,而较广义的则是指讲章的内容。”故释经讲道可以是“专题式释经”、“神学性”、“历史性”或“传记式”的(Thematic, Theological, Historical, or Biographical)。但这些释经讲道的信息必须完全合乎圣经,不仅根据圣经,同时也要依循圣经的思想结构。换言之,不论这些专题是主题式、神学式、历史式或传记式的信息,都应以神的话来解说,圣经必须是主要的依据,也必须照原作者的意向,竭力地按其形式将它们应用出来。讲道者绝不能以自己个人的看法、观念、原则或世界观来发展主题,否则就不是释经讲道了。

回到最前一页

第  4章  如何准备释经讲道

前言

释经讲道是传递经文本身的信息,传讲者常以一整段圣经来发挥思想和主题。换言之,即用圣经经文来掌控全篇讲章。故有效进入释经讲道的关键,乃是谨慎勤奋地研究圣经。因为圣经是神的圣言(彼前四  11),必须被尊重,不能轻率随便地解释。神的话是活泼的(有生命的)、是有功效的(有辨明力的),如同两刃的剑(来四12),是有拯救的力量(罗一16),也是使人成圣之道(约十四17),所以传讲神的道一定要准确、严谨,要按正意来分解真理之道(彼后二15)。

华德凯瑟谈论由解经到传讲时,强调研究圣经及解经的重要。他说:“首要的原则即是在预备讲道时,必须从经文开始,持定目标,忠于原着,敏锐且坚定地针对现况传讲神的道。”他又说:“要达成此目标,方法有二:( 1)预备研究将传讲的经文;及(2)慎选讲道的方式。”

释经讲道必须既不失经文原貌,又要能供应渴慕生命之道的现代人;既能了解圣经的原义,又能传讲切合时代需要的信息。因此它的预备必须应用解经原则及步骤,才能正确地阐明经文,应用于生活中。

如何准备释经讲道

根据著名释经讲道学者们如:罗宾森( Dr. Haddon W. Robinson)、欧福德(Dr. Stephen F. Olford)、麦克阿瑟(Dr. John MacArthur)、鲍会园院长及黄子嘉院长等的宝贵见解,笔者综合成释经讲道预备过程,列述如下:

1. 选择决定经文:作为讲道的依据。

2. 研究默想经文:观察、阅读,并作详细的解经工作(exegetical works),及分析以明白经文。

3. 决定经文主题(exegetical idea):由经文中找出数点有意义的论点,并思考其关联性,凝聚这些论点产生该段经文之主题(中心思想)。

4. 决定信息主题(homiletical idea):依经文主题之永恒不变真理的原则,及对现代人的意义及适切性,用准确完整的句子陈述出来。

5. 确定信息目标:希望透过此篇信息,能在听众中达到何种果效,及如何达到此目标。

6. 构筑信息大纲:按主题组织架构,并按逻辑、先后、轻重等次序,确定信息的架构,带有合一、进展及目标性。

7. 发展及完成信息内容:按听众之需要,来决定申论的次序,用重述、解释、证明或应用之方法来发挥内容。

8. 完成引论、结论与例证。

9. 拟定题目,撰写讲章文稿,使思路清晰,选择适切、文雅、简短的词句。

兹按上述的九个步骤详述如下──

一、选择经文( Select the Text)

释经讲道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我要讲什么?我要引用圣经中的哪段经节来发展我的讲章?所谓“经文”乃是指以圣经中的一段,作为一篇信息的根据。选择讲道经文一般可按下列五大因素来决定:

1. 圣经段落思想单元(units of thought)帮助你决定“讲道经文”。

2. 时间的限制,帮助你决定经文的长短。

3. 主题(专题)发展或教义性真理的讲道,以决定经文(如:信心、义、试探……)。

4. 场合、节期帮助决定经文(复活节、圣诞节……)。

5. 其他(自己读经的感动、领受启发、安慰、扎心、忏悔的;或针对教会的需要及一些特殊的问题)。

罗宾森指出最重要的两因素:一是经文思想段落的单元,选择经文为一完整的叙述;二是所允许的传讲时间。

A. 经文的思想“段落”单元(Determin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Text)

通常讲员会逐章逐节查考圣经中的一卷书,并且多次详读,然后将要讲解的各部分分段。因此他要寻找圣经作者的概念,就应该按自然的分段选择经节,并需完整的而不是勉强地分段。段落是表达并发展一个单独思想的骨架,它通常只包含一个主题,再加上相关联的一系列事件。总而言之,段落是由一个包含主旨、议题及支持议题的论点所构成的。罗宾森说:“新约书信中的经文分段,描绘了思想的层次,故释经讲道者要选择分段来讲解,并把它们引入连接到作者的概念中。”

他并且解释:“勤快的释经讲道者,会检验原文版本和翻译版本的分段,对所有的分段作审慎的研判后,再定其思想发展和转接的中心原则,将它分类,并且用它们作为解经的基础。”

华德凯瑟也说:“作为传神话语的人,需要深究经文。经文如果超过两三段,就很难解析得完备。故研究教导用的材料,以六到八节为宜;如果作为研究历史事件,查考较多之资料当然比较容易,也许可以多到二十甚至三十节。”

黄子嘉院长也建议新约释经讲道之经文选择,“故事”以二十节以下,“教导”以十节左右较妥。

思想之段落经文例如:  a.哥林多前书常用“论到……”(七1、25,八1,十二1,十六1),及“风闻”(五1)的结构来开始保罗所要讲的下一个段落单元。b.罗马书五1~11主要是讲“因信称义的福分”的段落单元。c.马太福音六9~15“主祷文”等。

B.讲章长度(Sermon Length)

选择讲什么的第二个因素,与时间有关。讲员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传讲信息。释经讲道者必须裁剪讲章,以便配合时间,且必须有所选择。很少讲员会告诉他的听众,他从经文中发现的“所有”东西。所以,对于讲章的内容必须有所取舍。透过经验,讲员学习如何处理经文,他会知道何时必须概括地看待一段经节,而不是详细地分析它。

二、研究经文( Study the Text)

麦克阿瑟说:“释经讲道可以用三个字来总括:归纳式( inductive)、解经式(exegetical)以及释经解说式(expositional)。”

“归纳式”的方法,就是依据圣经,找出经文本身的意义,并且让它说出该说的话。肯斯勒( F. Ross Kinsler)说:“归纳式查经是一种从圣经着手,取材于圣经,以归纳出圣经原义的查经途径。”

A.阅读、探究经文(Reading and Observation)

释经讲道的准备,应当是有系统地归纳的预备方式。首先,应先读整卷书,了解全书的概念、大纲、主旨及目的,以全面掌握本书的内容,并进一步地熟悉整卷书,如此才能把经文的信息融入整卷书的内容中,并正碓地表露出来。其次是详读该段经文,可透过研读不同版本(译本)来帮助我们了解,并仔细观察经文,以作为讲道的根据。耶稣曾说:“你们查考圣经。”(约五  39)按“查经”一字乃有“寻找、调查、考察、观察”之意。观察经文是研读的第一步,不要读得太快,要用时间思考,并要详细研读整段经文,及对该段经文作全盘的研究(overview),包括各段给拟定的标题、导论问题、历史背景、作者是谁、说话的是谁、读者对象是谁、写作日期、说话的场合和环境、该段经文的主题为何、作者为何如此说,以及所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等。所以要先观察,然后才开始参考其他的注释书。

圣经是神所默示,且用人所能了解的话语记载的经典,所以解释经文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先照字面的涵义去了解圣经,细读经文,并将经文中主要的、次要的分辨清楚,不可本末倒置,或有所偏废。如有不明白的文词,则可参考各种不同的圣经译本。

其次要分辨是字义或涵义。按着字面解释经文是解释的基本原则,但也有例外;当字面的意思不能解释时,要注意文字背后作者,或说者所要表达的涵义,抛弃字面的意义。例如:马太福音五  29~30剜出眼睛、砍下肢体;马太福音十42一杯凉水给人;路加福音六41~42眼中有刺及梁木……等之涵义。

另外还要分辨是叙述、教训或是命令。圣经记载的不一定都是教训我们去遵行的,当我们读圣经时,要分辨这是叙述、榜样或是命令,命令一定要遵行,叙述则要从事件中汲取教训。例如:约翰福音十三  12~17彼此洗脚,是谦卑服事的榜样,而非命令;榜样是作参考,而教训、命令是一定要去做的。又如使徒行传四32“凡物公用”,是叙述生活榜样的例子而非命令。观察时,也要注意一些连接词或副词,例如:于是、因此、所以、但是、虽然、这时……等转换,且具关键性的词句。更要分析出整段经文中的主词、副词、形容词及动词,这些都有助于对该段经文的了解。

B.解经(Exegete the Passage)

华德凯瑟说:“在预备讲道之初,查经的工作包括确定经文的中心或焦点;确定其蕴涵的神学、历史、文化、神学方面的上下文,以及它应用的方向等。这一切要作得精简而有计划。此外,由于讲道不只反映出解经的成果,也要评定它的正确性,及能阐述出该段经文的焦点。因此只有解经技巧和说话的艺术仍嫌不足,还必须增添释经学的知识和实践法则。”

麦克阿瑟也说:“释经讲道是‘解经式’的讲道( exegetical),释经讲道者必须对经文下功夫准备,也就是要遵从适当的释经法、解经法的方法及原则来实行。一个释经讲道者必须是一个能‘正确分解真理之道’的人(提后二15)。”

在详细观察经文之各部分后,下一步乃是决定经文之意义。“观察”告诉我们“这段经文讲什么”,而“解释”则告诉我们“这段经文有何意义”。“解释”是根据所观察的事实去探究经文的原义。由于圣经写于远古异邦,所传达的信息与今人有时空的差距隔阂,解经的目的乃是要确定所选定该段经文的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解经之功用有如一座桥梁,把圣经世界和我们现代的世界连接起来。藉着“句法—神学”( Syntactical-Theological)的解经方法,解经者要设法减少圣经背景,与今人之时间、地理、文化、语言及属灵的差距,才能准确地明白圣经真理,发现圣经中的意思并且应用出来。

释经讲道的读经,首先需在解经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对该段经文作全盘的研究并搜集资料,详细作解经的工作( exegetical process)。对该段经文作逐字逐句以及全盘的研究,经过解经过程—彻底分析细节(intensively)—并作广泛的、综合式(extensively)及逐段要义的研究(exposition)后,找出其中心思想(exegetical idea)。故解经者需要全盘研究圣经书卷的作者、年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等基本资料,来确定书卷信息的时间和空间。

以下就解经的过程:辨认文体、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上下文脉分析、字义文法句法、神学分析及以经解经等,简述于下,并解释经文的应用与原则,默想及找出经文概念。

1.辨认文体(Literary Analysis)

在深入研究一段经文前,需先确定其文体,仅粗略、概括地分析,可看出圣经有不同的文体:如叙事、散文、诗歌智慧、预表和预言、启示文学式等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它独特的形态和风格,往往决定了圣经中所叙述的涵义,其解释方法也有分别。所以我们解释圣经,大部分要靠它的文体形式来决定,要分辨它是按字面解释或是象征语、比喻体裁或诗歌体裁,如此才不致于作错误的解释。

2.历史文化背景分析(Historical-Cultural Analysis)

圣经是神的话,是作者在当时对特定的读者所传递的信息。圣经之着成是在遥远的古代,史地环境与今极为不同,如果要了解圣经,就要了解当时时代的地理、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文化等,这是了解圣经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经应注意:

a. 考虑近东当时一般历史文化背景。注意当时的国际局势、内政外交、社会状况、特殊风俗习惯,以及当代的属灵光景、文化差异及生活处境(life setting)等。例如:创世记卅一15~35拉结偷“神像”(当时继承家族财产权)。创世记廿五31雅各夺“长子”的名分(因当时有继承权及属灵之福分)。列王纪上二19~25亚比煞欲娶书念女子为妻(娶前王之妻,表示作王)。又如:列王纪上18章先知以利亚在迦密山上向巴力的假先知挑战,要证明耶和华是真神,或巴力是真神。以利亚讽刺说巴力去“旅行”了(当时迦南宗教背景说巴力是喜欢旅行的)。

b. 研究经文或书卷写作处境。包括作者生平、身分、学识、经历、读者或信息对象,以及著书目的等。例如:哥林多前书十一6“妇女蒙头”(当时文化传统顺服之美德)。约翰福音十三14“彼此洗脚”(表谦卑服事之态度)。罗马书十六16“亲嘴问安”(当时问候礼节)。罗马书十二20“把炭火堆在他头上”(古人表忏悔之意)。

3.上下文脉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

上下文( context)一字,是由拉丁文的con(即“一起”)和textus(即“被编织”)组成。故当我们提起上下文,意即贯穿整篇思想的衔接者,是把全文编织成一体的环节。良好的解经,是以整篇经文的亮光来看细节部分。林道亮院长说:“你可以不懂得原文,但不可以不懂上下文。”

上下文脉之分析是掌握经文信息最重要的关键,因为“上文”与“下文”提供了作者思想上之连贯性及相关性( contextualization),由上下文中可以帮助了解该段经文的意义,而把握住经文的中心。忘记或忽略紧临上下文是严重的错误,是企图分割经文,并假定子句、句子(甚至段落)可以独立,而与其上下文无关。所以解经者必须找出这些穿梭在各篇大小部分中的思路。如果解经者弄错或忽略了这种衔接关系,他就误会了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范围、目的和整体的计划。

那么,如何进行上下文的研究呢?首先需研读此卷书以查验它主要的构思和特征。所以应注意作者有否在个人的序言、结论或内容中,明白指出其目的。如:路加福音一  1~4及约翰福音二十31。然后有系统地略读著作的其余部分,以了解其目的或计划的全貌。认识上下文实在重要,所以应考虑四方面的上下文:a.紧临的上下文,b.大段的上下文,c.同类书卷的平行经文,d.不同书卷的平行经文。

a.紧临的上下文

例如:

( 1)  马太福音七21~23“……作恶的人离开我去罢!”这里“主阿、主阿”之人是否真是基督徒?当注意上下文时,就知道哪些是“假信徒”。因为上文主耶稣劝勉信徒要防备假先知(披羊皮的狼、坏树)。而下文主又说到房屋建造在盘石和沙土的比喻,暗示教会里有些人只重外表,但根基却很不一样。

( 2)  马太福音十34~36“我来……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如果不注意上下文,就容易误解耶稣来是要世人不太平,使家庭不和睦。但看上文十16~33及下文十37~39时,就会清楚看出,这里讲的是现象,而不是主来世上的目的,是世人对祂的反应所造成的一些结果。人会因信仰缘故引起争论,甚至信者可能被逼迫至死地(十21)。主在此乃提醒、劝勉门徒要为此付代价,作好心理准备,才能爱主更深。

( 3)  罗马书八28“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必须看上文廿六节圣灵照着神的意思替圣徒祈求,不按我们的意思祈求,故每件事都有神的美意,目的是叫爱主的人得益处。而益处乃指下文之29~30节的“得效法神儿子模样得荣”之益处。

b.大段的上下文

例如:

哥林多前书十二、十三、十四章是一个主题;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是“爱的恩赐”在十二、十四章之间,有其连贯性。保罗提醒信徒在追求属灵恩赐时,不要忽视“爱”。

c.同类书卷的平行经文

例如:

四福音中马太福音十  24“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与约翰福音十五20“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等经文可相比较。又如腓立比书四4与同书三1“靠主喜乐”之经文作比较。

d.不同书卷的平行经文

例如:

“属灵恩赐”在以弗所书四  11、哥林多前书十二28~31,与罗马书十二6~8。

所以上下文的研究,不仅是在一卷书,也可包括同类书卷,再从整体看部分,由部分看整体,如此就不会有偏差了。黄子嘉院长也指出上下文的关系,应由:直接→广泛→全卷→作者全集→新(旧)约神学→全本圣经。

也要留心注意经文间的连接词如:“所以”、“但是”、“因为”、“既然”等的上下文间之关系,而一起研读。例:罗马书十二  1“所以,弟兄们……”

4.经文字义、文法、句法分析(Lexical-Syntactical Analysis)

圣经是神藉文字写作的形式来启示传达真理,是透过语文( words)及字句来表达思想与概念,所以研究圣经必须明了字句语文的表达方式,才能把握信息传递时的意思,并且彻底而切实地明白经义。解经者可以参考解经式的解经书,以帮助分析字词之意思、句子结构、词句字义及文法句型。

a.个别字词的意思(words)

判定经文中所有字词的意思,追寻字源,考查字根的意义。例如“信徒”字根为动词“我差遣”、“去传信息”,查考字根知其有“奉差遣去传达讯息”之意。又如“教会”之字根为“呼叫”、“召出来”之意,直译为“呼召出来的人”。

研究字与字之关系,找出它在经文中确实的用法,其中可参考圣经作者之用法,或著作时的风俗和一般习惯用法。有些字的意义,需要与上下文相映或对比后才能断定。譬如:哥林多前书九  27“弃绝”乃指无用之意,而非灭亡。

圣经中的“字”或“句子”,其意义往往受上下文的限制与影响,因为圣经是整体的,不可忽略此原则,以免断章取义。例如:加拉太书二  16凡有“血气的”,指一般未信主之人;而哥林多后书十3保罗凭“血气”行事,指带着人的性情。

一个字的意思,可能在相邻的所有格片语、同位片语或别的定义性描述中有所解释。譬如:约翰福音二  19耶稣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翰在21节解释道:“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

此外,仔细比较“平行句”及“平行经段”也是有利的途径。例如:路加福音十四  26“人……若不恨自己的父母……”以及马太福音十37“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b.分析句法、句子的构造(syntax)

了解句子的构造、文法的结构及词句间彼此的关系,可助断定经文的意义。

( 1)  分析句子中字与字之关系:字形(form)、辨认连接词、介系词与所连接段落之思想关系。注意“词性”:名词、动词。“时态”也很重要(例如约壹三9之“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犯罪”原文为“现在进行式”动词,表不停地、习惯性之犯罪)。形容词及名词之“格”;找出主格、受格、同位格,使得经文更容易了解。

( 2)了解经文段落里各句子(sentence)的意思,并该句子在经段中的功用,其中包括了解片语、子句和句子中之句法和文法。

作句法分析经段,可使文法结构更加清晰,藉着找出经文句子间之结构,可以辨认出经文中重要的文思、布局、段落及中心思想。

句法分析如下:

15./…/所以,要留意,  1.善用自己的时间(16)

谨慎/…/你们怎样行                   2.明白上主的旨意(17)

不要象愚昧人,              3.常得圣灵的充满(18~21)

倒要象智慧人,                   a. 藉灵交(19上)

16.争取时间,         b. 藉灵歌(19下)

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  c. 藉恒常感恩(20)

17.故此                            d. 藉彼此顺服(21)

不要作糊涂人

倒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

18.也不要醉酒,

其中有放荡,

倒要被圣灵充满

19.(藉)彼此对说

用诗章

颂词

灵歌

歌颂

并      在你们心中献与主,

咏赞

20.感谢

常常

为凡事

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

向父神。

21.顺服

彼此

存敬畏基督的心。

5.神学分析(Theological Analysis)

神学分析是以信仰体系为根据来解经,并规范解经的结论。作神学分析为要回答一个问题:所讨论的这段经文,它的涵义是什么?在神整个的启示里,它占有什么地位?与整体有何关联?因为圣经是由一位神所启示的,虽然透过许多思想背景不同的人表达出来,但整部圣经所有的教义、神学观是一贯的,并且融合一致,不相冲突。所以也需运用“以经解经”来解释圣经。

释经者需先决定自己所持的信仰(神学立场),认清此立场之涵义( implication),并确定该经文对当代人的涵义(Analogy of Scripture)。

例如:  a.罗马书九11“神的主权”与希伯来书十二16~17“人的责任”,需有神学观点的协调。b.加拉太书二15~16、罗马书三20~28的“因信称义”与雅各书一22~25,二8“因行为称义”的协调。c.有关“末世论”的神学观点。(4)又如新旧约之间的:“应许”、“恩典”、“国度”、“约”、“救赎”、“神的计划”等的连续性、一贯的解释,但又不可忽视其间的差异。

6.以经解经(Scripture Interpreting Scriptures)

兰姆说:“‘以经解经’这个‘经’字有双重的意思,第一个‘经’字是指全本的圣经,第二个‘经’字是指部分的、一节或段的经文。换句话说:‘以经解经’的意思是‘以整本圣经作为背景和指引,来了解部分的经节’。”

圣经互不冲突,圣经本身是最好的解经者,人们喜爱看全面性的图画( picture),故将这段经文与其余圣经之经文连接,让人知道每件事如何连在一起。“以经解经”之方式,是对照经文,先查同卷书,然后再查同一作者的其他书卷,之后才查整本圣经,使真理叙述得最完全,并可增加解释的正确度。

“以经解经”要注意圣经中别处的平行经文,注意到“同词”之经文,即将同样之字及其用法作类似的组合。也要注意到“同类”或“同件事”描写之经文,即具有相似的事实、主题、意见或教训。例如在四福音书中查同一故事的平行记载。

“以经解经”可用涵义清楚的经文,来解释涵义不明的经文,并以对照之经文来支持、解释你的论点,以增加可靠性及加强教义,也可显出经文间之和谐性,和教导之一致性。例如:哥林多前书十五  29为死人受洗,彼得前书三19耶稣去阴间“传道”等经文。经文研究得透彻,才有最好的经训,这是真实又纯正的道。故惟有从圣经而来的,才能看到完整的真理,而这完整是从部分合成的,就不致以偏概全。

此外也要注意圣经的连贯性和各卷的独立性。圣经各卷之间的关联是不可分割的,整部圣经有一共同的主题及整体性,必须注意到综合的研究和分析。也要明白神的启示乃是“渐进性”的( progressive revelation),从旧约到新约,真理虽一脉相承,可是神的启示却是“渐进性”的,神在不同的时代,向不同的人启示。在神的启示过程中渐渐趋向最明白之意义,且内容之广度及深度也是一层层加上去,故使后来启示更加完全。

7.应用与原则化(Application and Principlizing)

在观察、研究及解释经文后,要如何把经文应用在自己和会众的生活上。研究圣经,不仅是要发现真理,使经文中之“当时性”( timely)之信息,用在“超越时间性”或“永恒性”里(timeless),也就是应用在今日的各种情况中,使经文对此时、此地有适切的应用(relevance),如此才算完全。

麦克阿瑟说:“好的圣经研究是好的释经讲道的基础,释经讲道者是一个有技巧的圣经研究者,他能正确地解经,将真理应用在自己的生命中,并且传给会众。”

华德凯瑟说:“有些圣经材料本身就有直接教导的形式,譬如罗马书中就有许多,这些就不必‘原则化’。解经者只要把书中的教训和义理,转变成能引起听者回应的议题形式即可。但大部分经文并不具直接教导的形式,解经者就需完成解经程序的最后工作‘原则化’,使经文能转变成应用及讲道之一部分。所谓‘原则化’( principlizing),乃指从任何一段历史记录中,寻找出其基本的属灵、道德或神学的原则。这些原则隐藏在经文之中,必须把它们挖掘出来。藉着‘原则化’,我们可以从圣经中找到灵修和属灵的真理。换言之:‘原则化’是以永恒不变的真理来陈述作者的意见、论点、叙述和例证,特别是应用这些真理,以针对教会当前的需要。并且现代的应用应常与圣经原作者当时的应用相类似。”

例  a:  民数记廿二章巴兰的故事,按历史的事件可分为三大点叙述:

( 1)巴兰的求问(廿二1~20)

( 2)巴兰的责打(廿二21~27)

( 3)巴兰的受教(廿二28~38)

但可合当今之需要,使之原则化为:寻求知道并遵行神的旨意:

( 1)持守真道(廿二1~20)

( 2)顺服神言(廿二21~27)

( 3)查验拦阻(廿二28~38)

同样的材料,却较广阔,使此信息更适合现代的人。

例  b: 约拿在鱼腹的故事,可找出原则为:违背神命之工人,神会管教。

例  c: 马太福音五29~30记载:“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那么左眼、左手如何?变成原则,就如“身体何处犯罪,就割去何处”。但找出原则是:犯罪是严重的事,所以不要犯罪,要远离罪恶,要断然弃绝。

经文原则化之步骤为:

a.辨认经文里永恒不变的因素: 注意分辨

( 1)规范性真理与描述性真理

( 2)历史及文化的因素

( 3)本体的陈述与现象的描述(noumenological and phenomenological statement)

( 4)经文之教导中心与附带细节

( 5)注意经文训诲指示的对象

b.有系统地陈述经文所蕴含的原则:

( 1)试着列出经文所具有的一切真理及原则

( 2)将同范畴的原则,组合书写成一简单句子

c.以新约的启示查核所得的结果:

( 1)信仰教义体系为根据

( 2)新约圣经教训为依据

找出原则化的方法:

a. 集中在普世不变的原则上,找出在不同世代及文化之下,适用于所有人在道德和灵性行为上可靠的指引。

b. 从故事引申到原则时,此原则必须是作者之原义且有历史、文化之分析为根据,注意故事中作的“判断”、“评语”、“意义”等(如创十五16;士十七6)。

c. 此原则必须与圣经他处的教训协调。

d. 找出之原则可能是规范性(normative),即明显规定必须遵行的;也可能是非规范性的(non-normative)劝勉榜样。

e. 经文只有单一意思,但可有许多应用。

8.经文默想(Contemplation of the Text)

在作了一切解经的功夫后,要回到经文本身,不然就偏离了研究的中心。

华德凯瑟说:“我们研究背景,如经卷作者、文化、时代、文体、组织原则等,这是研究经文的‘预备工作’,此步骤虽然重要,但终究要回到经文本身。‘经文本身’至少要占解经工作的百分之七十五。惟有经文的片语、子句、句子、段落或诗段,才是应该竭尽心力去研究分析的。当然需要找出所查经文的正确原义,但也要平衡,不可偏废。背景的研究对深入查考圣经而言,乃是独立的基本预备工作,必须先行着手,但不能过于强调,以致取代了经文本身的直接研究。”

此外,默想可以把所研究的经文串连起来。麦克阿瑟说:“默想非常重要,也是研经的最后阶段。默想使心思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包括了思考、推理、想象力以及情感的激动。它是研究发掘圣经过程中之自然流程。全神贯注默想神话语的真理,并把这些真理编织在我们生命中,正如保罗在提摩太前书四  6教导提摩太,要在真道的话语上,和你向来所服从的善道,不停地培育。”

当你选定某一段经文作为解经之后,在任何环境、时刻及地点,都可以思考和默想。不停地思考并内化( internalized)成为你的一部分,便会给你丰富且宝贵的生命。要思想经文的涵义、作者或经文中的人为何如此说、经文的背景等。默想时,要逐字逐句详细反复思考,熟悉该经文,直到将经文重点存记在脑海中,牢记在心里,使这段经文的信息充满在自己整个的思想、生活中,并且从自己的生命、言行中活出这段经文。

三、决定经文主题( Determining the Exegetical Idea)

鲍会园院长说:“真正的释经讲道,要先明白经文的意思,再来决定主题。”

罗宾森说:“有效的讲道需要单一的‘主题’,……术语可能不同(中心概念、命题、定见、定论、主题、论点的陈述、主要思想等),但概念总是相同的。一篇有效的演讲集中于‘特定的事务’、及‘中心概念’。”“释经讲道是圣经概念的沟通,释经讲道者的目的,是为了把神话语中某一特定单元的信息带给他的听众,概念是在经文文脉中,藉历史、文法及文学研究所衍生和传达的。”有关单一概念之重要性,罗宾森再强调:“一篇讲章应该是一颗子弹,而非四散的铅笔。每篇讲章应是一个单独而显著之概念的阐明、解释和应用,并由一处或数处经文所带出来的其他概念所支持。”

欲把道讲得有果效,就必须集中圣经概念,成为涵括的统一体。也就是每篇讲道都以其中心主题为焦点,讲道中的每一事物,都是引导、发展、跟随此单一或统合之主题。释经讲道者依靠圣灵,通过圣经概念之传讲,把这思想传递并应用在会众身上。

所以,需找出这主题成为解经的目标,而整个释经信息亦是说明、阐释一个单一整合的概念,而非漫无目的在经节中游移。

主题、概念、定见、定论、命题、议题、立论、论点、主要思想、中心概念( theme, idea, concept, proposition)等术语可能不同,但均指讲章的中心思想。以下本文将以“主题”与“命题”之名词互换使用。

命题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命题包括了两个基本要素:一个主语和一个补语(述语),两者都是一个完整概念所必具备的。

1. 主语(subject)告诉我们经文或讲章“说的是关乎什么”,但是一个主语不可单独存在,它需要补语来帮助回答—我如何描述自己所要说的。

2. 补语(complement)告诉我们经文或讲章“对于所说的东西,说了什么”。补语是补助支持的话,会使主语更为完整,并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是一个思想的概念。

写出命题—中心思想,即用一句话把经文之精华讲出,命题是由经文引伸而来的,是完整的句子。要注意词句的表达要清楚具体,避免用抽象字句、譬喻字句,且尽量用正面表达,避免用负面的。

华德凯瑟也强调主题应由单一句子组成,他说:“解释者应将他所选定之经文的各段意义,以一个简短的句子综合之。解释者必须把他的重点,跟作者的真理指向一致。因此,段落综合成的短句,应与作者的主旨句或议题相同。主旨句或议题应说出该段的重点,因此解释者要找出单一而清楚的主旨,之后再将这两三段要讲说的主旨组合起来。如此,就可以着手把主旨原则化,同时解经者必须将段落主旨不加删添地重新陈述,并要特别注意重述的主题。”

当释经讲道者研读圣经时,要寻找出主语和补语。如果挣扎于作者的真义时,虽然其他门题也会浮现,但要切记两个基本问题,即“作者在说些什么”以及“他提到什么有关他自己所说的东西”(也就是作者在他所论之主题里是在“回答什么问题”)。一个概念完整的陈述,是要把主语与补语连结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或称为主旨命题。而段落中其他的每件事,都是来支持或扩展此概念,使听众有合一、整体的概念。

例如:雅各书一  5~8之主语是“如何在试验中得着智慧”,补语应是“凭着信心向神求智慧”。完整的概念“在试验中的智慧,是凭信心向神祈求而得来的”。

命题可以指引讲道的方向。藉着经文的结构、重复的用字、动词的出现、同义的词句、对比的用法、因果的关系、作者的要求与禁诫等,均可找出一些主要之论点。思考与其他论点的相互关系后,凝聚成明显的主题,而各小点经文是配合主题的。

当你了解了作者的概念,就要辨明他如何在段落中发展思路,列出概念发展的大纲,也就是从概念发展的方向中分别出概念的结构,并以精确的话语陈述一段经文或一篇讲章的概念。要能清楚表达所研究的段落的主语和补语,否则听道的人不可能明白你在说什么。

例如:以弗所书一  3~14

a.赞美圣父因祂拣选我们—在创世以前(一3~6)。

b.赞美圣子因祂救赎我们—藉着基督(一7~12)。

c.赞美圣灵因祂用印膏我们—为保证(一13~14)。

所以以弗所书一  3~14之经文命题述说“赞美神因祂预定拣选,藉基督完成救赎,又赐圣灵为印记,保证我们的救赎”。

四、碓定信息主题( Determining the Homiletical Idea)

由解经到传讲之路,解经者需找出经文主题,并把经文的教训转达给现代的会众,也就是使“听众”与圣经作者所表达的意义,达成联系,亦即阐述这主题对现代会众的意义何在,不然就不能供应教会的需要。

华德凯瑟说:“我们在此所说‘释经式讲道’的目的,就是在决定信息的形式、逻辑和发展时,要以圣经作为主要(甚至完全)的根据。我们要把圣经本身,以及信息的挑战、安慰和指示,都放进神子民的心中。我们期望神的儿女在听完信息后,若有感动,自己再读同样的经文时,即使不记得大纲,也能藉着经文的结构样式来思考,就如已经在其中遇见了神一般。因此,那段经文就不断地对他们说话。”

如何使信息深入神子民的心中呢?就是信息之核心,无论何时都要能应用于任何人身上,如此才有永恒的价值。也就是经文所有的重点、应用、呼吁以及盼望、警戒、审判等都具有现代的意义。

所以讲道者要将“解经的概念”发展至“讲道的概念”,也就是将古代经文的意义与教训,先转变成经文永恒不变的神学教训,再发展成现代而个别性的传讲教训。也就是由“解经概念”( exegetical),转变为“神学概念”(theological),再发展到“讲道概念”(homiletical),这是解经到讲道最重要且必经之路。总之,信息命题要陈述讲章的命题,因讲道命题是你要传达给会众的“信息”(message, point)。故:

1.这一句话(或同样意思的话),必须出现在你的讲章之中。

2.讲道命题必须忠于经文,反映经文之主旨。

3.讲道命题要能紧扣会众的心弦。

4.讲道命题须包含或暗示目的及应用。

兹就“解经概念”、“神学概念”、“讲道概念”这三种概念之性质解释如下:

1. 解经概念:乃是根据原作者、原读者之立场,陈述经文中的思想(原义)。

2. 神学概念:把经文中不变之真理陈述出来,比较不重细节。乃是综合的、永恒不变、放诸四海皆准、普世性、绝对性的真理,以之来陈述经文的观念与结构(意义)。

3. 讲道概念:当神学透过精确的修饰和个人化后,便可成为讲道概念。讲道式概念应当比较简单和直接,以可沟通的词句来陈述,它的表达方式是依会众而定(应用)。

当一个概念成为一个能在任何时候,应用于任何人身上的普世原则时,解经概念的陈述便可以和讲道概念相同。

例  a、哥林多前书八~十章:

( 1)  解经概念:是细节性的。“保罗劝勉哥林多信徒对吃祭物的事情需有所节制,目的是叫他们不至于绊倒信心软弱的弟兄,引致他们犯罪。”

( 2)  神学概念:是普世性及一般性的。“爱心限制自由,爱心使人甘愿限制自己的自由。”

( 3)  讲道概念:是现代化且特殊性的,是延伸出来的原则。“我们应注意不作绊倒人的事,例如:喝酒、跳舞等。”

例  b、歌罗西书一9~十二

( 1)  解经概念:保罗不住地为歌罗西的信徒代求,愿他们能清楚明白神的旨意,目的是要他们在生活上有所节制,讨神喜悦。

( 2)  神学概念:信徒彼此代求,可以带出蒙神喜悦的生活。

( 3)  讲道概念:我们应当彼此代求,可以活出蒙神喜悦的生活。

例  c、哥林多后书十二7~10,保罗身上的刺

( 1)  解经概念:保罗不再恳切祷告,求神挪去身上的刺,因他学习了刺对他有益,免得他自高,并依靠神刚强。

( 2)  神学概念:信徒应当知道,不要坚持神拿去难处,因难处使人谦卑并依靠神。

( 3)  讲道概念:常常我们求神要挪去的难处,反而是最造就我们的。

例  d、哥林多后书8~9章:保罗劝哥林多信徒收集奉献救济耶路撒冷教会

( 1)  解经概念:保罗劝勉哥林多信徒在奉献上热心,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悦的,可以帮补缺乏的圣徒。

( 2)  神学概念:信徒应当彼此帮补。

( 3)  讲道概念:以上原则可按不同的对象来引伸讲道主题。如:帮助教会、家人、差传、建堂等……。

兹再将这三种概念之性质及发展列表分析如下:

 

解经的(原义)( Exegetical)

神学的(意义)( Theological)

讲道的(应用)( Homiletical)

1

圣经的词汇

无时空性的词汇

当代的词汇

2

古代作者→读者

无特定听众对象

当代讲员→会众

3

专门性词汇

清楚性词汇

应用性词汇

4

提供资讯

原则真理

资讯、推动性

5

细节

整体真理

具适切性,满足需要

6

按经文次序陈述

按逻辑次序陈述

按逻辑、心理的次序

7

具体、个别

(圣经处境)

普遍、全面

(古今适用)

具体、个别

(当代处境)

信息之主题及大纲,应以解释性而非以应用性为依归,有了主题,讲道才有目标,才有内容。因以经文及各类资料去说明,会使信息内容更丰富,而不会言而无物。所以无论题目、分段、结语皆要与主题思想有关,如此才能讲得紧凑有力。

最后以罗宾森的见解为结论:“由于讲道概念是经过深度的经文研究,和对听众的广泛分析而产生的,因此获得了概念并有创意地将它陈述出来,此为准备讲章时最困难的步骤。当概念如同皓月当空清晰地出现在讲员的思想中时,他就有可讲的信息了。

五、认定信息目标( Determine the Purpose of the Sermon)

释经讲道不是要解释经文的细节,它乃要达成一个目标,即根据经文的教训,能使人信服。所以讲道中的解经是为了达到讲员所定的“目的”。

一篇讲章无论多么辉煌或合乎圣经,若是没有特定的目标,就不值得传讲。讲员无适当的概念,就不知道为何要讲此篇信息,因为概念叙述真理,而目标却是表明真理所当成就的,亦即讲员希望透过这篇讲章,在听众心中激起回响。全部的圣经以及书中之经段,都是为了使读者的思想和行为能有改变。因此,一篇释经讲道的目标,是与圣经中的目标并行的。讲道者必须找出,为何这一段特定的经文要包含在圣经里,并要把它放在思想中,然后让神藉着这篇讲章对听众说话。

所以罗宾森说:“一个目标的陈述,不仅是叙述我们的目的地,及如何达到该目标的路线。而且要知道自己是否已达到该目标。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要去的地方,无疑地,我们将会漫无目的地徘徊。”

因此一篇讲章应该有一个清楚而符合圣经的目的,“目的”能使讲员对该次讲道所预期的结果具体化(欲使听众有何行动,或挑战)。圣经的真理不仅是思想的真理,同时也是感受和行动的真理。“目的”应该反映出讲道的大目标—改变生命,并且讲道的人必须清楚自己的目的,然后才开始构筑讲章。摩根说:“所以讲员在精心编写讲章之前,必须先定下这篇讲章的目的。在准备讲章时,要先把目的想清楚。其次,在准备的过程中亦要把此目的牢记在心。等到传讲信息时,在一开始就把此篇目的告诉会众。”

讲章的目的可以在引言、本论(应用的部分)或结论中,明显或隐藏地出现。订定一个合宜具体的讲道目的,可以使讲章具有催逼性,使讲员不会过分专注于经文字句、会众及自己。同时目标也应与讲章之概念(中心思想)相互平行发展,藉着解释、证明或应用,可以将概念加以发展,并达到讲章的目标。

苏伟来博士( Roy B. Zuck)列举一系列叙述目标的动词,这些动词有助于处理知识、了解(认知的领域)、态度和行动(情感的领域)之测量,亦可帮助我们较具体地确定讲章之目的。

目标类别

可测量的动作(可以使听众)

知识

想起、辨识、记住、认识、知道、熟悉、定义、描述。

例如:救赎、恩典、因信称义、神的义、属性、律法等。

了解

辨别、比较、选择、分开、评估反应、思考、审断、发现。

例如:认识自己、罪、圣经等。

态度

决意、对……有信任感、委身于、信服、渴望、表同情、计划、满意于、对……具敏锐度……。

例如:信、望、爱、圣灵九果、生命等。

行动

应用、产生、研究、解决、经验到、阐明、传达、协助……。

例如:如何祷告,如何传福音、如何教养孩子,夫妻相处之道等。

六、构筑信息大纲( Sermon Outline)

讲员既已从圣经资料和听众的需要中引伸出某个概念,也有了讲章目标后,就必须画出一张蓝图,亦即“信息大纲。”大纲如同建筑物之骨架,为讲员提示了讲章概念间之关系,从大纲中可得知哪些概念是最主要的、次要的和对等的。同时它也如地图,带领听众经过经文逻辑的流程,再到达教义的目的地。所以大纲的结构应能使讲章层次分明,并使进展的方向清晰。

大纲应具四个目的:

1. 帮助讲员认清此篇讲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看清楚论点的次序。

2. 讲员要把讲章当作整体来看,并加强它的一致性,而写大纲的过程中,可帮助讲员注意到逻辑及结构的问题。

3. 讲员可以从大纲中,看出需补充之资料或加强重点。

4. 大纲也能使概念的次序具体化,使听者能在有条不紊中,获得讯息。因为有次序的信息容易被吸收及记忆。

藉着大纲的扩展,讲章的内容便更加清楚了。一个未曾读过该段经文的人,亦可由此大纲中获知讲员对讲章所要表达的概念。

写大纲应注意之事项:

1. 大纲应有合适的组织,且对该论题的中心,有相互的关系。

2. 大纲之间要有平衡的关系,大纲分段对听众有帮助,且使听者容易记忆。

3. 大小点应依据内容、资料、时间或逻辑等依次排列,并带有合一、进展及目标性。

4. 为使听众易于明了、记忆及受感动,大纲的措辞如能在彼此平行、相符或对偶更佳。

5. 大纲的措辞不应太简略,以致意思不明;亦不应太繁琐,以致纠缠不清。每一点尽量用一完整的句子。

6. 审查大纲内容的大解释、应用和激发是否足够。

7. 讲章的大纲不一定与经文之文法结构完全相同,可按主题及听众的需要,合适地选择并组织。

大纲之拟写,必须由经文中找出。讲员在找出经文的中心主题、文思展向后,应按经文的结构分出段落;讲员也可参考圣经之注释书、解经书,找出其大段分段之“解经命题及大纲”,再发展“神学命题及大纲”,及“讲道命题及大纲”。为了教导这段经文,讲员必须把大纲建立在经文的主题上,并指出每段大纲与中心主题的关系。大纲也必须与经文的结构平行。

兹将“解经的”、“神学的”、“讲道的”( Exegetical, Theological, Homiletical)命题及大纲分述如下:

1. 解经命题及大纲:陈述经文中的思想(观念)、结构—根据原作者、原读者的立场而写。

因此,这种大纲比较倾向于技术性语言( technical language),能把经文的主张(assertion)更有效、有力地在内容、原因、结果、目的等方面表达出来。

2. 神学命题及大纲:以永恒不变,放诸四海皆准,普世性、绝对性的真理来陈述经文的观念及结构。把经文中不变的真理陈述出来,比较不重细节,但综合清楚。

3. 讲道命题及大纲:以现代可沟通的词句(term)来陈述,关联到生活,它的表达是依会众之需要而定。

解经大纲是历史性( historical)。

神学大纲是无时空性( historical)。

讲道大纲是当代性( contemporary)。

例如:   以弗所书一13~14解经命题大纲、神学命题大纲、讲道命题大纲举例如下。

1.解经命题:   保罗颂赞神的原因,是因为以弗所的信徒受圣灵的印记且内住,成为将来得赎产业之凭据。

大纲:   a. 保罗和以弗所信徒,当他们听见,相信接受福音时,就被圣灵所印记(13节)。

b. 保罗和以弗所信徒,因圣灵内住在他们心里,成为将来得救赎之凭据(14节上)。

c. 圣灵的印记和内住,使得保罗和以弗所的信徒称赞神(14节下)。

2.神学命题:   神是应当被称颂的,因为信徒被圣灵所印记,得到保证,祂的内住成为信徒将来得救赎的凭据。

大纲:   a. 信徒听见,相信接受时,就被圣灵所印记(13节)。

b. 信徒因圣灵的内住,成为将来得救赎之凭据(14节上)。

c. 因着圣灵的印记及内住作保证,信徒应当赞美神(14节下)。

3.讲道命题:   神真是奇妙啊!因祂自己在我们身上印上了记号,并且赐给我们预尝天恩的滋味。

大纲:   a. 神用祂的记号印在我们身上(13节)

b. 神使我们预尝将来的滋味:圣灵作凭据使我们现在可享受,圣灵作保证使我们将来完全得赎(14节上)。

c. 既然神用祂自己在我们身上作记号,并使我们预尝天恩,我们应当赞美祂(14节下)。

至于大纲的编排,可依:

1. 根据经文次序,发展讲章思路。

2. 逻辑推理:归纳由已知的内容推论到不可知的原则,由许多特定例子中的共同处引伸到一般性。

3. 内容区分:

a. 地区事件:如耶稣生平在加利利事工、在犹太事工、在耶路撒冷事工,及保罗三次布道旅行由亚西亚到马其顿、亚该亚。

b. 时间先后:如摩西生平第一个40年,第二个40年,第三个40年。

c. 专题:圣灵在基督徒身上的工作,如称义、成圣、得荣。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

4. 心理性:

a. 因果型:由原因到结果。也可先提出结果再追查原因,使会众明白。

b. 题解型:以“是何(what)→为何(why)→如何(how)为大纲。

5. 内容渐进:

由浅入深,由小而大,由简而繁,由内而外,频频升高。

6. 比较异同:用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使真理突出,校正错误或增加果效。

7. 模拟型:用性质相同的故事、角度来解释真理。

有果效的大纲能掌握整个主题,而不是断简残篇地处理细节;由于大纲中的每一点都代表一个概念,因此它应当是文法上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不是单字或片语。因为单字或片语的意思含糊不清,易误导会众,故要应用“原则化”,即用一般性的词汇撰写讲道大纲。而大纲的每一点应以命令句或陈述句来表达—尽量不要用问句(因为问题不是观念,它不能显出其间的关系)。大纲中之要点应该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每一点大纲尽量用简单句(单一命题)避免复合句(复杂的句子)。所以一篇讲章的大纲,应当是简明的,先有信息之主题、目标,再发展出大纲及加上例证,最后才完成信息的本文。

大纲通常包含引论、主题和结论。引论是介绍题目、概念或讲章的第一个重点;主体则是详细扩展该概念;而结论(后文详述)则是把观念带到某个焦点后即结束该篇讲章。讲道时,周期性的复习大纲,可以提醒听众,并帮助他们很快地由神游中,转回到信息的思想中。

七、发展信息内容( Develop the Sermon)

鲍会园院长说:“在决定经文,有了解经的基本材料后,再找出主题,确定讲道目标,并撰写大纲等基本工作后,讲员下一步就要把研究的资料编写成讲章,把圣经的信息传达给听众,并与会众之思想联结在一起,也就是要让圣经作者生活的世界、讲道者的世界和听众的世界,连贯在一起,因此讲员必须了解会众的思想模式,并且满足听众的需要。”

他更进一步指出,为了要让听众明白讲员所传讲的信息,因此必须注意几个步骤:

1.陈述—要把信息的根基讲明。

2.解释—要把信息的意义解释清楚。

3.证实—要证实信息,使听众信得过。

4.应用—要应用信息,使与听众的生活发生关系。

罗宾森也说:“听众不会对抽象的概念产生反应,同时也无人会因读大纲而受感动。所以,倘若大纲未加以发展,听众便可能误解其意义而不能被说服。当讲章在发表时,听众会在自己心中提出几个问题:‘这是什么意思?’、‘那件事有什么证据?’、‘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如何在生活中实行呢?’为要澄明、扩展、证实或应用讲章的概念,并使它们易于了解且引人注意,讲员应常使用各类的辅助材料。”

讲道之目的是要人有所行动,但人必须先信服,才会有行动;而信服之先,必要了解。因此讲章之内容必须要按听众的需要,以重述、解释、证明或应用等方法,再添加辅助材料,生动地阐明,藉以打开讲章的通路。所以发挥一篇讲章的内容,可以有四个方法:

1.重述(State):

作者或讲员用“不同的词句”来陈述同一个概念,以便清楚或加强它对听众的印象。重述与重复不一样,重复乃是用同样的话说同样的事,而重述却是用不同的话来说同样的事。藉着重述把主要的信息清楚地讲出且强调出来。

为了扩大信息之中心思想的,可用三个发展式的问题,以帮助讲员发挥信息的内容:

a. “这是什么意思?”—是关于解释说明的问题。

b. 若是这个意思,那么“这是真的吗?”—是关于证实信息的问题。

c. 若果是真的,那么“这有何意义?”(知道了又怎样?)—是关于应用实践的问题。

2.解释(Explain):

解释乃是将信息中的意义、各概念之间彼此的关联性,及圣经中词句的意义加以说明,使会众易于明白而不致误会。而完成“解释”则是把一物、一事,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根据特征周延( universal)地说明出来。“这是什么意思”,圣经作者有否解释此概念?此概念或其中一部分是否需要解释?解经讲道者必须预估听众所不知道的,并加以解释。

“这是什么意思”的发展式问题,可以缩短经文和人们的距离。解经讲道者应该假想在他讲道时,会众会发出那些问题。例:哥林多前书  11章“蒙头”、“讲道”、“说方言”、“重生”,哥林多前书十二14“圣灵之洗”,以弗所书五18“圣灵充满”。如此,他就明白哪些是必须传讲的事情,且能正确传达他的信息。新约中如罗马书、以弗所书均为说明型。

3.证实(Approve):

“这是真的吗”,是问关于信念的证实或确认的问题。当我们明白(或以为已经明白)一个陈述的意思后,我们常会问:“这是真的吗?我可以相信它吗?”我和会众相信圣经作者这个概念吗?会众会接受此概念吗?所以我们不仅需要证据,且需藉着推理、证明及例证来说服人相信。

例如:哥林多前书九  4主的工人是否有权领薪?保罗藉举例来说明求证。又,哥林多前书十五35死人如何复活?保罗用比喻来证明。

4.应用(Apply):

“这有何意义”,是问关于行为或应用实践的问题。圣经是一本高度实践的书,圣经的信息不但要叫人明白,更要人顺服它。所以讲员须先思想圣经作者有无应用信息的概念。若听众接受了此信息概念后,会有什么结果?他该做什么?应用要与圣经本身的立场及教义符合,并分辨听众能了解的程度。应用时,首先要决定真理的原则、教训和听众的关系、生活与事奉之准则,宣讲一些对他们有实际帮助的重点,并具推动性,使听众带出行动及坚持做下去。有人说:“礼拜日早上传讲的真理,必要在礼拜一实行出来。”在讲道中,清楚讲明如何在生命中实行。例如哈该书乃鼓励推动归回之犹太人建造圣殿;哥林多后书  8~9章乃劝勉哥林多信徒奉献。

例  a、以弗所书五18,“乃要被圣灵充满”得着能力,事奉才有果效。

解释:   “圣灵充满”是何意?

证实:   圣灵充满后真的有能力、有果效?

应用:   如何能被圣灵充满?

例  b、罗马书八28,“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解释:   “万事”—是一切的事,“爱神的人”—信徒,“益处”—是灵命成长。

证实:   万事如何效力?信徒如何得益处?(例:约瑟的故事)

应用:   信徒当存感恩的心,在灵命上长进,效法基督。

这三个发展式的问题会激荡解经讲道者的思想,并且帮助他们决定,对于采用的经文必须讲些什么内容,而且也决定信息所要探取的方式。此三个问题亦可根据圣经原作者、原读者,并今日信徒之立场来发问,如此可帮助解经讲道者提出主要概念,对会众传出中心信息,使会众明白信息所要表达的。所以这些发问不只在主要点上问,也要在次要点上问,并在信息中心上问,如此才能发掘所需要之支持材料、例证及说明、证实及应用,藉此充实了信息的内容。

信息中的支持材料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用来解说(或示范)论点,一是提供证据来证实论点。讲章中事实的资料有:

1. 范例、榜样:圣经故事、历史记载、人物传记、信徒见证、生活见闻等,都将事实呈现证明,并与信息关联及产生意义。

2. 统计资料:是事实的一种特殊形式,引用时应当尽量简单,且注意资料来源之可靠及准确性。

3. 引用权威:包括引经典据典、专业人士、属灵前辈、文学名著等。在一篇讲章中,引用句应当越少越好,且需鲜明简洁。

4. 叙述:描述圣经记录中,谁对何人作了何事,以及它的用意如何。

5. 类比:例如在福音书中,记载同一件事,但在不同书出现。对比:为反面的解释。

6. 例证:用来说明、解释,指出来源、描述处境及论证。

八、   引言、例证、结论(Introductions, Illustrations and Conclusions)

撰写引言及结论,是释经讲员的最后步骤,只有在信息都准备好了,才能知道如何作介绍及结论。罗宾森说:“引言和结论在一篇讲章中的重要性,不能与长度成正比。”一个讲员如在引言中不能吸引听众的兴趣,就可能失去会众对整个信息的注意力。如果讲章主体无好的例证来讲解清楚,则此篇信息不会长留在会众心中。如果讲员忽视了结语,也就是他的总结、劝告,则信息的目的亦不能达到。

以下就引言、例证、结论作一解释:

A.引言

引言是整篇讲道的媒介与先锋,是个开场白。引言的目的是把听众引介到信息的主题和申论中。斯托得说:“好的引言能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它能引起兴趣,激发好奇心,使人胃口大开。第二、它能引导听众进入主题,因此是真正的‘导论’。”

有效之引言应有以下四特征:

1. 掌握注意力:引言必须掌握住听众的注意力。如果讲员在前三十秒内,抓不住听众的注意力,接下来也可能抓不住了。所以讲员应该慎用开头的二十五句话,牢牢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2. 显示需要:在讲章的开头,讲员应提出一个问题,探测难题,指出需要,开启一段经文的重要问题,使每个人觉得与他有切身关系。正如筑一座桥,把听众的需要带出来,使每个人觉得有听的需要,而不是尽义务来听。

3. 引进主题:引言应当引导会众溶入讲章的主题及其申论中,使听众能在信息之主要论点中能得到答案,并引导听众进到主要的概念上。另外亦要建立与会众之间的亲和力,赢取听众的好感,使他们有兴趣听所传讲的信息。

简言之,引言是要引起会众的注意力、兴趣及需要( attention, interest, need)。

4. 引言应注意的地方:必须对讲员及会众有明确之目的,对讲道之场合要适切;引言的性质和讲题必须相符,对信息的主题要有关联,且尽可能简短,不要喧宾夺主,也不要把信息内容讲得太多。同时引言也不应夸大其词,使人觉得不坦诚;讲员应当自然庄重,以轻松、适切、诚恳的方式开始。开场白活泼些,不要墨守成规,并要注意场合的特殊性及说明讲题的重要性,才能消除讲员与听众彼此间的心理障碍,以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引入神的话。

例如:一九九五年一月日本神户大地震,规模七.二级,逾六千人死亡,一万一千多幢房屋损毁。

如果用以下的话来开始岂不自然些:“今天早晨我们聚集一起,心中十分悲伤。看见这许多人失去了亲人或朋友,有些人失去了他们的房子和财产。为什么神容许这样的灾祸发生?我们怎能相信祂是一位慈爱的神呢?”这时才宣读经文,而且经文直接与神的恩佑和确信神的慈爱有关,如此人们的注意力就不会失去了。

有关引言之类别及性质可以有:

1. 以解释经文背景,或以解释经文上下文为引言。将上下文的关系有系统地指出来,可吸引会众注意。

2. 以会场情况、聚会之目的为引言。

3. 以个人生活经历为引言,如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或见证。

4. 以教义格言为引言。

5. 以提出一个问题为引言。

6. 以新近发生的事或时事为引言。

7. 以题目的解释为引言。

8. 以人们熟悉的故事为引言,以引起共鸣。

9. 以祷告为引言。

此外,统计数字、幽默、传记人物生平、引用句、诗歌故事等,均可作信息之引言。

B.例证

例证对一篇好的释经讲道非常重要,在讲道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理性的讲解及抽象的分析,若能贴切地使用例证,必能使所讲的道发挥最大的果效。

例证( illustrate)意即照明(illumine),把光投射于原本漆黑的物体上。司布真比喻它们是屋子的窗户,它们不是用来支持结构,而是让光进来。他说:“一栋没有窗户的建筑是‘监牢,而非住宅……同样地,没有比喻的讲道则沉闷乏味,使人困倦。’”

斯托得也说:“例证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把古代的变成现代的,把不熟悉的变成熟悉的,把一般的变成特殊的,把含糊的变成明确的,把不真实的化成真实的,把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

可见例证在讲道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阐明一个观念,使人们看到它的真实性,且把真理植入人们的生命中。总言之,例证的主要功用有:

1.引起听道者的兴趣,及保持听众的注意力。

2.可以使真理解释得更清楚,容易了解。

3.可以使内容更充实完全,加强感受,增加说服力。

4.可以使信息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5.可以使原则具体化,使真理显明易见,进入现实。

使用例证时,必须在过与不及之间取得平衡。使用例证有三个危险:第一是它们可能太突出,太过突出的例证,使人忘掉原来要说的真理,只记得例证。第二是在讲道中使用太多的例证,会导致信息本身被遮盖。第三是可能有推理应用方面的错误,或用得不恰当的危机。所以在讲道中使用例证,要注意以下的原则:

1. 要选用与该次讲道有关的例证,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为了表达和解释某一真理。

2. 要用具有水准之例证,并且仅陈述重点,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以免破坏讲道的果效。

3. 要选用新鲜的例证。

4. 要选用正确的例证。资料要正确,内容要清楚,如使用数字,则要把资料来源交待清楚,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

5. 要选用适合听众的例证,以适合其理解程度。

讲员在讲例证时,要有想象力,且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加以体会,才能生动地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并打动听众之心,使人产生共鸣。

那么如仃获得讲道中的例证呢。斐约翰( Dr. John Phillips)提出他传道四十年搜集例证的方法,他说:“例证可以从各方面而来,最主要的是时时注意,阅读时随时拿只笔,注意例证故事,不停地搜集,并有系统的归类,需要时易于找出,作为讲章之用。”

罗宾森提到搜集例证时说:“搜集例证是我的嗜好,别人集邮或集棒球卡,我则搜集例证。我认为搜集的过程与结果一样重要,当你在寻找时,整个世界好象变为神的画册,并且激发你的想象力。我从任何地方寻找例证,从阅读的杂志、书籍、报纸、漫画等;也从深印我心的交谈,或我认为足以构成一则例证的事情之中。有时则是从传道人的讲道(或读他们的讲章)中‘窃取’。’

至于讲道例证搜集的方法有:

1. 由圣经中:圣经中有极丰富的例证、故事、预表、预言等。

2. 由个人信仰经历中:个人轶事、经历、体验。

3. 由自然界中:天空、日月星宿、海洋、四季、植物、花草、树木、动物……。

4. 由科学知识中:医学、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地理等。

5. 由历史典故中:世界历史、教会历史、人物传记、名人轶事等。

6. 由文学艺术中:深具震撼力、想象力之小说、诗歌、戏剧、寓言、故事等。

7. 由其他传道人的讲道中:可获得很好的例证。

8. 由所见所闻之中:信徒的生活、感触、例子(要注意私隐权)。

9. 由解经书、文法书、字根字义之中。

10.由统计数字中。

11.由引用语:名人名言或专家之言。

12.由报章、杂志、时事、环境之中。

13.由他人的谈话资料中。

14.由讲道人自己藉想象力而编成的故事或比喻。

C.结论

结论可以说是讲道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综合信息的主要论点,能带给人们挑战、鼓励,并将所听见的信念在生活中实行出来。

有人说:“引论是撒种,本论是浇灌、施肥与整修,而结论是收成!”斯托得说:“结论比引言更难,……好的结论可以把整篇信息连贯起来,一个强而有力的结论,常常可以补偿信息内容的缺乏。”

摩根在讲道法中,谈到结论的目的及方法,他说:“结论是用来结束一篇讲章的。所以在结束一篇讲章时,要把一切所讲过的做一个总结,它必须包括我们已讲述的,使它在听众心中,能产生灵性及道德的影响。它也可用来弥补人们,在听道时没有把信息真正地听进去。”

例:罗马书十二  1~2,“神的慈爱要求我们回应事奉”。神的慈爱叫我们自罪中得救,因此我们应当以事奉神来回应神的恩典。我们的事奉必须:1.献上自己,2.更新自己,3.察验神旨,4.配搭协调。

我们要把自己全然献上,更新心思,察验主旨,按着恩赐事奉神。

所以结论是让听众的心灵有所回应,是向听众提出挑战,呼唤他们行动。总之,结论的功效有五:

1. 使听道者能领悟讲章的主要信息,藉着复述,摘要信息重点,将真理“钉”入会众心中。有人描写美国伟大讲员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讲道时的教义部分,充其量不过是把枪瞄准,而他在结论时所提到的实用部分,则是对着敌人真正地射出枪弹。

2. 激起听道者的决心与行动,敏锐地对准焦点,且打动会众的心,以达到讲道之目的。

3. 使听道者获得清楚的方向及指引,知道如何去做,解释实行之途径。礼拜日早晨之真理,必须在礼拜一实行出来。

4. 使听道者获得鼓励或安慰,满足会众的需要。

5. 使讲道的影响力继续蔓延。结论的目的不是停止,而是要总结,有人说:“焚烧的火能否继续蔓延,要看最后的五分钟。”

讲道是说明教义的部份,结论是应用的部分,直达人心最好的方法,必须是结合人的知识和感情,因为讲道绝不能只是合于逻辑及理性,而不带感性。讲道是要唤起全人的心思、情感及意志。运用教训,设法激动人的感情,对着他意志的城堡大力轰炸。由此可见结论之重要性。

至于讲章结论的方式,依照讲章、听众和讲道的人,罗宾森列举了七种:

1. 一个总结:讲员重新陈述重要的论点,联结其间的关系,使它们成为讲章的主要观念,这样的总结可以把松散的重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 一个例证:一个例证可以为观念作总结,或显示出它能在生活中运作,如此会使结论更有功效。例证必须能击中目标,好使听众迅速掌握其意义,而不需多加解释。说完例证,就当结束讲章。

3. 一句引用句:在结论中选择一句合宜的引用句,有时比讲员自己陈述讲章概念更为有力,也更清楚。

4. 一个问题:一个合适的问题或一系列的问题,都能有效地为一篇讲章下结论。

5. 一个祷告:当由讲章产生反应而对神的工作有热诚时,我们可以用诚恳的祷告来表达。

6. 确定的指导:当讲员提供如何把真理化为经历的实际指导时,讲道就更能融入会众的生命中。

7. 摹想与愿望:讲员说出对听者的期望,或讲员想象在某种情况发生时:“我不知道何时会发生在你身上,或是它会怎样发生。”摹想必须够清楚,使得任何人在该情况尚未发生之前,便可以事先想象得到。

从引言开始,在结论结束。结论要完全地显示出整篇讲章信息之整体性。结论要具体、个人化,把自己的信念强烈地表达出来,然后收网,要听众作决定,邀请他们回应神的话语。结论宜精采有力,不必太长,有时突然停止,反而有深入人心之功用。作结论时不可再加新的论点,须于片时达成所宣讲的目标。应把“结论”放在准备整个信息之中,常常在脑海中思想。组合信息时,亦应不断地将焦点集中瞄准在结论上,如此才可使结论与本论自然相连,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九、拟定题目,撰写文稿( Sermon Title and Preaching Notes)

讲章的题目应能反映信息主要的讲论内容,为了正确描述信息的主题,必须找出信息的中心,将内容浓缩在一句话里。题目是讲道前给听众的预告及指示,以引起其兴趣;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却能揭露全篇讲道的意义。

讲道者慎选信息的题目,题目应具简短、准确及生动性。选用圣经经句及内容作题目,是拟定题目的好方法。华德凯瑟说:“题目若从经文中抽出,而非自己加上去,就更能把握神话语对人所具备的权威性。这权威不是我们所有,而是得自经文。”

有些经题本身就有极大的奥秘,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及兴趣,使道深入人心。例如:“坛上的火”(利六  12)、“务要认识神”(何六3)、“与神同行”(弥五8)等。

为讲章加上引言与结论、拟定题目之后,最后的工作即是撰写信息。写作是有益的操练,因要把正确的语言与直接传讲结合起来。第一、它使讲员有深入的思想,进而传讲出正确清楚的概念。第二、写作避免讲道者落入陈腔滥调,它激励我们用新方法来表达旧真理。而事先书写文稿能使讲员选择适切的词句、注意修辞运用,并使用简洁子句,使之明朗、有力、易记。紧凑有力的讲道方式,使会众更容易接受。所以拟妥讲章是明智之举,且亦可作日后参考之用。

回到最前一页

第  5章  释经讲道传讲的十大要点

经过详细的解经及准备讲章后,在登上讲台前,这预备好要传讲的信息,应当注意的十大要点。

一、根据圣经( Be Biblical)

“神的话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想和主意都能辨明。”(来四  12)故事、见证、轶事、类比和时事讨论,都不及神话语的能力及权柄,故释经讲道的能力是由神的话而来。惟独圣经是讲道的基础,是让人得救的生命信息,是使人产生敬虔的知识及真理,得到长进的属灵食物,也是使人得到永生盼望及忍受苦难的力量。因此我们要让神的道发挥、推展及应用,这是传道人的责任,因为讲道就是要宣扬神的话,将神在基督里向人所启示的一切真理讲明出来。

二、充分准备( Be Prepared)

神话语的真理是丰富且无穷尽的,是我们信息的来源。杰亚当( Jay Adam)认为一个差劲的传道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及精力去准备信息。

缺少准备使得信息贫乏,得罪神,且使得会众软弱无力。甚多传道人未在解经研究上下功夫,因此无法产生释经信息,结果是他们不确定要讲什么,信息没有中心。所以传道人一定要透彻地预备,花时间研究默想经文来准备信息,才能在讲坛上把神的圣言详细解说。

如果讲员对自己传讲的主题不熟悉,听众也同样会感到茫然;讲员没有抓住自己信息中的主题,听众也同样不知所云;讲员不熟练自己的信息,便难以传讲得清楚,因为连他自己都缺乏信心。

所以彻底地研究释经及清楚的结构,便能决定一篇讲道是否有果效。

三、用归纳法( Be Inductive)

释经讲道是归纳性的方法,也就是以圣经本身为依归,找出经文的意义,让圣灵引导我们的思想及学习方向。研究圣经,不是听别人怎样讲解圣经,乃是要客观地探索,不怀先入为主的观念,且细心考查经文的原义,让圣经本身说出神要说的话。观察、解释及应用是归纳性的步骤,从经文中找出问题,解释问题,找出恰当的证据,以所找到的资料来回答问题,且帮助听众认识、了解及应用。

罗宾森说:“归纳式的讲章能在听众中产生新发现的感受,如同自己一起经历一样。归纳法在一些不感兴趣或含有敌意的听众中特别有效,因为他们极易拒绝讲员在开始时所作的命题。当彼得在五旬节,向一群刚把耶稣钉上十字架的群众讲道时,他采用了归纳法,而神就用它带领了五千人接受耶稣为弥赛亚、为救主。”

四、合乎逻辑( Be Logical)

适当的信息传讲,须带领会众经过一个逻辑、系统和紧凑的进展性过程。所以信息的组成内容,首先要注意到逻辑性,讲员应带领着会众一步一步地走过经文之解释过程,使会众不单知道其正确的意义,也知道为什么是那个意义,因此讲员需清楚剖析,并给会众理由来支持他的解释。

讲章之段落需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内容清楚有逻辑性,前后连贯,方向统一,且以讲道的中心思想为核心,如此才能使会众容易领受。

五、   富趣味、创意、想象力(Be Interesting, Creative and Imaginative)

具体、趣味、感人、信服力及实用是信息中需具备的。有人戏谑说:“讲道令人沉闷是罪。”神的话永不会使人沉闷,只有传讲的人才会。

避免沉闷,要多在准备上下功夫,不要只传讲经文中浅显的表面意义,因为明显的意义会众可自己去看,所以讲员要传讲经文中深藏的意义,使你的信息对听众有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

每篇讲道亦应具有创意性。传道人需持守圣经原义,但力求以富创意的方式来阐述。一个好讲员需有想象力,及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此才能使他传讲的圣经真理触摸人心。司布真说:“一位牧师要保持他的教会满座,第一必须传福音,然后要记住三个副词:恳切地、兴趣地、完全地。”罗宾森也指出:“要除去陈腐和令人厌烦之演讲,需要有想象力。”所以在释经讲道中,“想象力”可以弥补释经讲道枯燥的一面。

六、权柄( Be Authoritative)

圣经是神权柄的话语,因此传讲时必须带着确信及权柄。讲员若相信所讲的是真实的,就该带着确信及权柄来传讲。因为若讲员在传讲时带着坚定的信念,那么会众一定会感觉到。

保罗要提多在传道时带有各样的权柄:“这些事你要讲明,劝诫人,用各样权柄责备人。”(提多二  15)

摩根说:“讲道时,主带着权柄(太七  29)。人们发现耶稣的教训带有权柄,与文士在教导时所用的权柄不同。……主耶稣的权柄是从祂所讲论之事上显明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听众对主话语的顺从中,看出祂的权柄。”

传道者的讲章中包含了对真理的解析、诠释和应用,它必然是带有权柄的。

七、热诚( Be Enthusiastic)

摩根说:“任何一篇实在的讲章,都能从中发现真理、清楚和热诚这三样东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及准备,神的话应当如烧着的火在骨中,含忍不住,不能自禁(参耶二十  9)。倪柝声说:“神的话在讲员身上,变作一个重担,这重担能卸出去,生命就出去。这个重担越重,如果能卸出去,那个力量越大。”

讲员要怀着热诚、兴趣、迫切的心来传讲他的信息,如果讲员不能对自己要说的感到兴趣,又如何能挑起会众的情绪。一篇真正的讲道,自始至终都要有热诚,因热诚可以打动人心。所以摩根说:“这种热诚并不是故意制造出来的,它必须从我们所看见的真理中自然产生,是我们心理确实体验到的。今天有许多失败的讲章是因为讲员本身对它缺乏热诚的缘故。”

有一天,一位有名的讲员对英国著名的演员麦克基底说:“盼望你能为我解答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我不知道我能为讲道的人解答些什么?”

“请问你我之间不同的地方究竟在哪里?每天晚上你站在观众前,讲的全是一些虚构的故事,但他们却非常的欢迎你。而我所传讲的都是重要和不变的真理,却无法赢得他们的心。”

麦克基底回答说:“这问题倒是简单,我马上就可以告诉你原因。因为我把虚构的故事当作真的来讲,而你却把你的真理,讲成好象是虚构的一样。”

一个传道人若是被自己的讲章所慑服、所吸引,且经历了真理的能力,深信他必会热诚地宣讲他的信息。

八、适切( Be Relevant)

释经讲道不只是解经,也是沟通;不只是诠释一段经文,也是将神所赐的信息传达给活生生的人。所以释经讲道的主要目的,是忠实地解释圣经,使它与日常生活相关,显明神的话可以满足人一切的需要。因神的话语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真理,能触摸现代人的心。

斯托得以著名的筑桥比喻,说明讲道使圣经世界与现代世界间的鸿沟,藉着传道人的沟通—筑桥工作,使神启示的真理能从圣经中涌流出来,且与现实世界完全结合。

钟马田说:“讲道的要务,就是把圣经的教训,与当代发生的事连贯起来。”

释经讲道是现在式时态( present tense),由神而来的话语,可以使过去和现在衔接起来。因为信息存于永恒的话语与今日的生命中,每一篇信息都应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使听众清楚了解,信息与生活关联及有所回应,进而激发人们思想、生活,向人们发出挑战,使耶稣基督成为生命的主宰,并说明主与此时代的关系。所以一篇与听众生活攸关的讲章,是要将永生神永恒的真理,与当前的处境紧密地连系在一起。

九、应用( Be Applicable)

圣经是要人遵行的,真理不但要人听见,而且要人实行;不但被相信,而且要被顺从;所以合神心意的讲道必有其特性,就是每篇讲道必有其“效用”,或“应用”。当讲道结束时,讲员不仅期待人们会了解、喜欢或记得所教导的,而更期待会众采取行动。布鲁得说:“没有呼召( summons),就没有讲道(sermon)。”

释经讲员主要之目的是要正确地、完全地教导神的话,并清楚地把信息要点解释出来;他不但要引领会众明白该段经文,且引导会众如何实际应用该段经文;当会众了解经文之意义,且对神圣真理有所理解时,就会从他们的生活中反应并应用出来。

所以真正的释经讲道是一种最有效的应用式传讲。当圣经正确地被解释,及有能力地被传讲,圣灵就会将信息运行在每一个听众的心中,并在他们的实际需要上,对他们说出适切的话。

十、清晰( Be Clear)

“一篇讲章既然包含了神的真理,又加上创造性的分析真理,再藉着讲章具有的权威性,使神的真理藉着清楚的言辞、比喻和文采,将神的道理表达完全。”摩根在讲道法中又说:“每篇讲道都应当清楚有焦点,且必须包含清晰的信息,使它能吸引听众。”所以讲道当以此为准。

论到清楚的讲道,讲员除了要有周密的思考,完整的组织,更需要有明晰的传讲。斯托得说:“首先,传道人的措辞必须尽量简洁明白。”所以要使用简洁的字词,精确的字眼,慎选适切具体而且简朴熟悉的字。“除了简洁外,传道人的措辞应当生动”,使听众心中产生意象。“它们也必须诚实,不可夸大其词。讲道亦如描绘一幅图画。斯托得说:“用明显活泼的表达方式,使用简短的句子、简单句型、简单用字,且用直接的词汇,使听众产生合一感。也可用图画方式,将描写之细节予以视觉化,透过具体的话语,藉着生动、准确的动词,明确逼真的描写,使人们以既有的感觉去联想,以激起想象力,提高生动切题、适时的效果。”

具备了清楚的思想、语言、热诚和权威等好信息的要素外,再来就是要使讲章宣讲得清楚,使人易于了解,如此不单靠人,也是圣灵的工作。当传道人,把神的道按神的旨意讲出来时,他就是与圣灵同工,圣灵就能使神的话被传得清楚流畅。总之,释经讲道可以被定义为:全能的神自己藉着圣灵的工作,说出祂的话到人心中,使人能够明白了解祂的旨意,并且遵行。所以传讲者应带着祷告的心,祈求圣灵在人心里运行,使人心预备好来倾听,及清楚了解神要藉着祂仆人所传达的话。

回到最前一页

第  6章  结论

一、释经讲道对今日教会的需要

华德凯瑟指出,今天教会最可怜的光景莫过于缺乏能力。教会在其所处的国家社会中的影响力不大(甚至毫无),教会外的大众对她也毫不在意,更毋论教会中还有丑闻呢!其问题在于讲台没有能力。若要完全根治这种无能,必须要释经者能传讲有权柄的信息—根据经文的单一意义,通解经神学,又肯花时间等候神,直到传信息的“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路廿四  49)。惟有如此,教会才能再次看见“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罗一16)。他又说:“目前教会光景软弱实不足奇,因为她所吃的为‘劣等食品’,充斥着各种人工防腐剂和添加物。结果导致教会健康受损,乃是神学和圣经养料的缺乏所致。普世性的属灵饥荒,实在是由于缺乏真正神话语的供应(摩八11),这种景况,几乎弥漫了每个教会。”

麦克阿瑟也说:“现代教会失去了以圣经作为基础,是讲道衰退的最主要原因。而讲道的衰微是教会软弱及世俗化的最大因素。假如教会要重新恢复属灵的康健,讲道必须要回归以圣经作为基础。”所以今日教会的危机,是主的羊群缺少食物的供应而饥饿,信徒生命肤浅,属灵生命低落,很少人真正能在基督里长成,因为他们没有神的话语来帮助成长,而此情形在今日的华人教会更甚。

钟马田说:“教会的衰弱时期就是讲道最衰弱的时期吗?”教会历史上的大复兴都是由讲坛的复兴而起。近年来美国教会中发展极快之马鞍山峰教会的华理克牧师( Rick Warren),在其畅销书《直奔标竿》中指出:“改变人生命的讲道是透过‘应用’神真理的话语。逐节(卷)解经和以经解经(主题),两者都是教会健康增长的必要方法。逐卷释经讲道是教导最好的方法,主题释经则是布道最有果效的方法。最深刻的讲道,是那种能使人的生命天天改变的讲道。”

今日教会的许多传道人,敬虔地传达圣经真理,建造信徒的灵命。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就是许多传道人的讲坛无法传讲适当的信息帮助听众,原因是缺少以圣经为基础,深入研究神话语的释经式讲道。也就是未将圣经客观的真理,适当地、全面地、系统地和深入地教导会众,及应用于现代信徒生活的需要上。

二、针对今日华人教会的需要

过去近两百年的华人教会历史中,华人自着的优良解经书不多,亦缺乏良好的神学、伦理学等著作。在实际教牧学方面,亦缺少有关“如何从事释经式讲道”的书籍。

一九七六年,世界华人福音会议汇报中,《世界华人福音会议宣言》曾提及,在华人教会各层面与各种专长中,缺乏华人的著作者。这段文章如此说:“神学研究与写作—教会对圣经知识领受的程度,常能反映出教会成长的光景。中国教会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一般说来,对神话语的认识仍嫌不够深入。直到如今,基督教的著作,特别在研究性的论述和参考性的工具书方面,绝大部分仍是来自西方。由此显出,中国教会始终未能如西方国家以自己的文化,来发扬光大神的话语。”

鲍会园院长在同一书中的另一篇文章《天国的使命》中亦指出:“大家都知道外国人来华传道已二百多年,但是今天我们用中国人的思想、背景、文化,有分量地解释神话语的中文书籍,又有多少呢?中文神学图书,有多少可以给我们应用?圣经辞典、百科全书、经文汇编、注释等,很多的材料,都是外国人的著作(中国人翻译修改的),我们中国人在这方能够有贡献的人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怎样能鼓励整个教会,在这方面完成这个使命?否则华人教会将永远站在不成熟的阶段。如果教会不透过她的文化思想,真实地、有分量地、有力量地解释神的话,这教会是不成熟的。二百年了,中国教会应该成长了。”

周联华牧师在他的《讲道法》中指出,今日教会中缺少释经式讲道的原因是:“释经式讲章是三种讲章形式中(题目式、经文式与释经式)最难的一种,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和传道人的真材实学。这一种方法,是古时伟大的传道人所熟用的,如“金口”屈梭多模就是擅长释经式的传道。可惜到了近代,释经式的讲章渐为人所遗忘。释经式讲章之所以被人淡忘,一方面是传道人认为今天的教友对圣经不熟,而释经式讲章需用较长的章节,因此容易使听众进入五里雾之感;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那是传道人的懒惰。因为释经式的讲章,是吃力不讨好的‘真功夫’,花了很多时间,可能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传讲者不但要碓实地了解经文的真理,还要讲得生动,稍一枯燥,可能就无法引起会众的注意。因之,这种徒劳无功的讲章便逐渐减少,不为传道人所采用了。”

由以上所言,可见今日华人教会的传道人,极少使用释经式讲道方法的事实,原是对神话语之认识未能深入,没有分量地解释神的话,而且也因华人教会受到寓意式讲道法、经验情感式讲道法、主观的神秘感觉的讲道法的严重影响。这些方式摒弃了圣经原作者的历史处境和涵义,忽略了圣经作者的原义,也摒弃了圣灵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新加坡神学院李振群博士在一九九八年五月<教牧分享>中所写之<敬拜的五大陷阱>一文中也指出,华人教会崇拜对讲道不重视深度的释经,“许多人都会认为,谁能在讲坛上讲得眉飞色舞、颠倒众生,使会众如痴如醉的,谁就是神重用的仆人了!因此在邀约讲员时,并不着重于其神学信仰如何,只要他能够挑起会众的情绪,令听者动容就行了。相反,那些较有深度的解经,较为深刻的分析,往往被评为‘学术性太浓’。结果能在六、七个故事之间巧妙地加上连接词的便成了‘好’讲员。神圣的讲坛上人的话语高涨,神的声音也就只好让步了。人意取代神的话语的敝病出在讲台的安排上。结果是人意取代了神的声音。”

所以今日华人教会极需正确的讲道方式—释经式讲道,如此可以纠正华人教会过去传统重寓意,与过分灵意的解经与讲道方式。若我们多利用正确的释经讲道方式,相信下一代的华人教会,必能更多蒙受神话语的祝福;教会亦因有正确地传讲、解释圣经,可以正常地成长。深盼今日的传道人,能够彻底、有系统、客观地了解圣经—神的话,并且积极地使用释经式讲道法,以传递神的真理。

三、如何推动释经讲道

近年来华人教会的传道人,逐渐采用释经讲道来讲道。在北美华人教会中,沈保罗牧师成立了“释经讲道研习会”( Institute of Preaching),发行《讲坛分享》月刊,并先后于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九年多次举办“北美华人教牧同工释经讲道研习会”。研习会中邀请美国及中国著名释经讲道学者主讲,参加之北美教牧同工每次均有三、四百人。

该机构并于一九九五年六月一连五日,首次在台湾与中华福音神学院合办举行“释经讲道研习会”,共有七百多位牧者及神学生参加。此次释经讲道研习会堪称台湾教会空前大规模的讲道学课程。在学习中,有些资深牧者以“茅塞顿开”来形容他们的学习感受。一位从神学院毕业了八年,在牧会与植堂均有成就的牧者,摇着头说:“很惭愧,牧会这么多年还要被教导如何读圣经。”可见华人教会已知道释经讲道的重要性,并且正积极地训练传道人。

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于一九九六年开设之首届教博士班,亦以“释经讲道”为首堂课程。美国基督工人神学院也于一九九六年度开“释经讲道”课程,应用释经原则于讲章的准备和宣讲上。以上各神学院及机构均为帮助教牧传道人认识及学习,在教会中积极推展释经讲道。

若神学院能训练一批优秀的传道人,以针对今日华人教会的需要,就应当训练他们能使用释经式讲道法,来传讲完备的真理。并且也只有在教会中恢复真正的以圣经讲道,才能使教会重得属灵的能力,这是神对传道人最高的呼召。所以我们应在神学院或训练传道人的机构中,大力推介释经讲道法,以及介绍有关释经讲道学的书籍、讲员、好的讲章及训练机构,并在教会中推行,才能“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二  15)。

最后以华德凯瑟《解经神学探讨》一书的结尾作为结语。他说:“因此我们下定论说,我们确实需要一方面听取永生神对当代的呼声,一方面进行上下文、文法、历史、文化和句法的分析,二者并驾齐驱,并同时努力。愿神拯救新一代的释经讲道者,并拯救祂的教会,使我们不再如乡愿般地使用圣经。我们不能仅满足于纯学术的解经,而要经过鉴别、细心的分析后,进一步带领教会明白如何回应神的话语。如此,我们的任务才算圆满达成。”

回到最前一页

附录      释经讲章范例

一、舍弃一切跟从主

鲍会园院长

读经:路加福音九  57~62

A.勿贪安逸与享受

主耶稣知道祂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因在  51节说:“他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但在祂离开以后,人要继续祂去作传扬福音的工作。什么样的人才能负起这样的责任呢?因此祂讲出这段非常重要的经文,提醒门徒所要负的责任。当我们读这段经文的时候,或者常有这样的感觉,以为耶稣好象说祂在世上的生活非常可怜,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但是人子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

我觉得主耶稣讲这句话的时候,祂心里的感觉刚好相反,祂不是觉得自己可怜,乃是带着一种充满喜乐的心来讲。“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狐狸的洞,飞鸟的窝,都是它们在世上拥有的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它们不能够没有这个东西,它们一定不舍得离开或放下。但是主耶稣说,我在世上没有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这样一件东西,没有一个洞,没有一个窝,是我看来太宝贵而不肯放弃的。地上没有一件东西吸引主耶稣,拦阻主耶稣不能走上神要祂走的道路。后来主耶稣差遣七十个门徒出去为祂传福音,祂在差遣他们出去以前,对他们说,他们应该思想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有一个洞,或者一个窝,是你们看为极其宝贵而不肯离开的?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样东西拦阻了你们,使你们不能去做主所要你们去做的工作?

今天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面临这样的考验。我们知道,主要我们走的道路是什么,我们应当做的工作是什么。但因为在世上我们有这么一个洞,这么一个窝,有一样东西在那里吸引我们的心,拦阻我们不能够快乐地走上神所要我们走的道路,后来主耶稣就为我们解释了这一点。

B.勿虑家庭与亲人

祂所说的这种狐狸的洞,或者飞鸟的窝,在我们生活里面是指什么东西?首先在第  59节,主耶稣对一个人说,跟从我来。那人说:“主,容我先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

这句话听起来好象主耶稣很不讲情理。这人不是说不愿意去跟从主耶稣,他只是说要先去埋葬他已经死去的父亲,连这样都不可以吗?其实当时的情形大概不是这个意思。在当时犹太人口里面所说,我去埋葬我的父亲,大概不是说他的父亲已经离开世界,在那里等待人去埋葬。这句话的意思恐怕就如同我们中国人有时候说,我们要给父亲送终。如果一个人说要给他的父亲送终,他的父亲这时候可能仍很健康地活着,不过为了表示他对父亲的孝心,他不愿意离开父亲,要在那里服侍他的父亲,直等到他的父亲离开了世界,办好了后事,这才完成了一个做儿子的给父亲送终的责任。这人对主耶稣说,我回去埋葬我的父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时他的父亲大概仍然健在,但是他就用这个来作为理由,或是这件事情成了一个原因,拦阻了他去跟从主耶稣。主耶稣说:“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

神今天给了我们一个责任,就是要去传扬神国的道,要把主耶稣救恩的福音传扬出去。我们会不会有时候因顾及对家人的责任,而不能去完成神给我们的托付?在家里面,尽自己的本分,尽对家人的责任,这个是我们应当有的态度。但是如果为这个原因,拦阻了我们去顺服神的旨意,去走神要我们走的道路,家庭的责任就成了一个真正的拦阻。主耶稣说,“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不要让世界上家庭或家人的责任成为我们跟从主的拦阻。如果我们清楚了神的呼召,知道是神的旨意,神一定会给我们预备一个方法来照顾我们自己的家人。我们不是对家人不尽责任,乃是知道,如果是神要我们走上祂要我们走的道路,祂一定为我们的家人有适当的安排。在今天这个紧急末日的时代,不要让我们对家庭的责任成为我们顺服主的拦阻。这不是不孝顺,乃是对神的顺服。在过去神所使用之人的生命里面,我们看到有多少这样的情况。他们要听从神呼召的时候,为了家人的缘故,为了自己家庭的责任,心灵里曾经有过很多挣扎,很多考虑。但是最终,他们按着神的呼召顺服了,神给他们有特别丰富的恩典,有特别美好的安排,使神的旨意可以在他们身上得以成就,让神的名字可以藉着他们的顺服得到荣耀。

C.勿随风俗与人情

另一方面,在  61~62节,“又有一人说,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这里说到去辞别家人的意思,也牵扯着当时的一种生活风俗。这个辞别并非见了面,说声再见就完了。这个辞别有时候要用很长的时间,很多的安排,很多的功夫,这是当时的生活方式。

在旧约士师记的利未人生活中,我们看到这个情形(看士师记十九章)。那个利未人带着自己的妾,去到他岳父的家里,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要走,他岳父就留他说:“你先不要走,等我给你预备饭吃,好让身体得着力量,然后你再走。”于是他在那天吃完饭后,天已经晚了,只好在那里再住一天。第二天他起身的时候又要走,他岳父再按照这热诚挽留他,结果又再停了一天。就这样,一连停留了好几天,结果他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那个极悲惨的结局。

这里主耶稣所讲的乃是,不是为了责任,也不是为了必要,乃是为了情感的缘故,或者风俗习惯,使这个人暂时不能去跟从主耶稣。他觉得,我现在不是不顺服,不是不要跟从主,只不过是先去满足一点人情上的需要,然后我就转过来跟从主。但是主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一方面要顺从主耶稣,但另一方面却回过头来顾及自己的情感,就让情感成了一个跟从主的拦阻。主耶稣说这样的人不能够完成神在他身上的托付。对自己所爱的人,应当有的情感是一件非常美好和神圣的东西。情感是神的一个恩赐,但是如果让情感成为我们跟从主的拦阻,这个情感就成了一个丑陋的东西,可怕的东西。在另外一个地方,主耶稣说,人的仇敌就是他自己家里的人。为什么呢?莫非他家里的人对他不好,或是故意要反对他,敌挡他?可能不是如此,但是有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太爱自己家里的人,所以家里的人就成了我们遵行神旨意的拦阻,一个仇敌。我们不会为了爱一个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人,而违背神的命令。但是我们却会为了爱我们家里的人而去违背神的命令。多少时候,我们看见这种情形。为了爱家里的人,爱自己所爱的人而拦阻了我们走上顺服神的道路。

在这里,神好象对这个人说,你把你对家人的情感需要暂时放下,把它交在我的手中。当我们要去跟从神的时候,如果我们把情感这个问题交在主的手里面,主耶稣会把这个情感接过来,然后把它分别为圣,再赐还给我们,使它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真正分别为圣的情感;使这情感成为我们生命里面的一个祝福,成为我们跟从主的一个额外力量。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跟从主,将那个情感交在主的手里面,主耶稣也许把它接过来,就把它从我们生活中挪开,使我们可以毫无拦阻地去跟从主耶稣,去完成祂所给我们的托付。

我们是否愿意付上这个代价?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一方面要走神所要我们走的道路,去做神要我们去做的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却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所喜好的那个情感。主耶稣说这样的人不配进神的国。

“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这些东西都是他们在地上所爱好,所看为宝贵的东西。很多时候属主的人就让这些东西成了他们的拦阻,不能够去完成神所要他们走的那条道路。主耶稣说,我人子没有一个枕头的地方,没有这么一个属世的洞或窝,拦阻我去走神要我走的道路。今天主耶稣说:你要来跟从我,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你能够不顾一切地,不让任何东西拦阻你去走上神所要你走的道路吗?你是否还为了那个狐狸的洞,飞鸟的窝而被拦阻,不能够去走神要你走的道路?

 (本文原载于《基督工人神学院通讯》  1998年3月号,

 承蒙鲍院长同意转载,谨此致谢)

二、超越的生命

马有藻牧师

读经:腓立比书四  1~13

A.导言

1.腓立比教会的成立

在保罗所创立的众教会当中,有两间是很特别的,一间是哥林多教会,一间是腓立比教会。每逢想到哥林多教会时,保罗就伤心流泪,但想到腓立比教会时,他就充满喜乐与安慰。神藉着保罗的忧伤,有感而发地写了哥林多前后书的真理;神又藉着保罗得安慰,写了腓立比书的真理。因此,这两卷书是保罗最真情流露的书信。腓立比书不象哥林多书那样地具责备和严厉,全书充满了安慰和喜乐,让人在研读时,心中觉得异常甜蜜与满足,因此能以喜乐洋溢的心来接受书中给我们的真理。

在使徒行传十五章记载,保罗带着耶路撒冷教会大会议的结果,也带着欢喜的心,再度出发旅行布道,经过了马其顿,来到了腓立比。在腓立比的经历,于使徒行传十六章中有详细的记载,我不用多言,但有一、二点我必须指出:( 1)腓立比教会是在喜乐中建立的、在困苦中建立的、在祷告中建立的。(2)腓立比教会最初有三种人,一个是作生意的吕底亚与她的一家,一个是从前被鬼附行法术的使女,一个是管理监牢的禁卒与他的家人。他们的环境不同,有富有的商人,有为奴仆的人,也有公职人员;他们的种族也不同,吕底亚是亚洲人,使女是希腊人,禁卒是罗马人。他们的信仰也不相同,有信犹太教的,有拜鬼神邪教的,有信奉罗马宗教的。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上中下三个阶层的人物。福音在欧洲一开始就传给了这三种人,意义是何等地深远,可见福音可以深入任何不同的背景、阶层和宗教的人。

2.腓立比书信的特色

保罗创立腓立比教会后,不久他又往其他地方去了。七年后,在他第三次旅行布道的回程中,他又经过腓立比,在那里他作了短暂的停留(徒廿  3)。圣经记载保罗后来再与腓立比教会接触时,是五年后的事。那时,保罗已被囚在罗马的监牢里。虽然保罗与腓立比教会的弟兄姊妹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彼此间的情谊是深厚的。一方面是保罗对他们的爱不是普通的爱,而是象父亲对儿女的爱,是亲切关怀,无微不至的爱;另一方面腓立比的信徒对主及对主的仆人,也有很真挚与单纯的爱。因此当两方面的关系都是建立在真爱的时候,他们之间就产生了一份珍贵的情谊。

这份在主里面的情谊,在腓立比书里可明显地看出。在本书内,保罗所用的文字比其他的书信有更多感情的流露。在书里面,我们看到保罗的心,也看到基督的心;看到保罗的喜乐,也看到基督的喜乐;看到保罗的满足,也看到基督的满足;看到保罗的工作,也看到基督的工作。在保罗书信中,再没有其他书信比腓立比书更亲切、更温暖、更喜乐、更真挚动人的了。难怪有人说,“阅读腓立比书,你就能听到保罗的心跳动的声音,也听到腓立比信徒的心跳动的声音,更听到主耶稣的心跳动的声音,因为他们都是心心相印的一群。

3.腓立比信徒的优点

为什么保罗一想到腓立比教会,他内心就涌出甜蜜的感觉?为什么腓立比教会能够让保罗的心常思念他们?原来腓立比教会是一个有各种优点的教会,他们一开始就与保罗有极紧密的同工联系,且同心合意兴旺福音。他们是一个与保罗同工的教会(一  5),是一个传福音的教会(一2),是一个肯为主受苦的教会(一2上),也是一个挂念主的工人生活需要的教会(二25,四16、18),这些已经非常好、非常重要。但我认为最特殊的是,根据腓立比书一9、10,我发现腓立比的信徒有三个优点:

a. 他们是一个大有爱心的教会—其实他们的爱心已经是很大了,看他们与保罗同工、为主受苦、努力传福音、供应保罗的需要等,但保罗所盼望的,就是他们的爱要多而又多。爱,他们已经有了,但爱是从来不嫌多的,爱需要进深就如灵命需要进深一样。而且保罗要他们的爱心,不是在表面的感情上,而是要有知识和见识作基础,真正的爱需要增长成熟的。

b. 他们是一个大有知识的教会—“知识”,是指理论上、伦理上的知识。而“知识”与“见识”是二个很特别的字,是指实用与运用的知识。这二个字指出信仰与生活、神学与实践彼此间的关系。保罗所关注的是他们不单在神学基础上要稳固,要多而又多,在实用知识方面同样也要多而又多。神学加上实用,爱心加上知识和见识,才是美上加美,荣上加荣。

c. 他们是一个追求超越的教会—“使你们分别是非”的“分别是非”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分别”这个字在罗马书十二2译成“察验”,这个字也可翻成“赞同”、“跟随”;“是非”在马太福音六26,翻成“贵重得多”以及在马太福音十31,十二12翻成“贵重”。在这里中文圣经的小字翻成“喜爱那美好的事”,美国最新标准圣经(NASB)翻成“赞同超越”,我们可以把它翻成“追求超越”。我认为这种翻译最能表达全书的中心思想,因为整本腓立比书就是讲到一个超越的人生。在第一章里,保罗说:他活着就是基督(一21),这是他拥有超越环境而来的喜乐,是超越的喜乐。在第二章里,他说若被浇奠在其上为祭物,他也认为是喜乐(二17),这是一个超越的决心。在第三章里,他以许多的字句来表达他有一个超越的人生观,譬如“靠主不靠肉体”、“先前、现在”、“有益、有损”、“认识、丢弃”、“至宝、粪土”、“万事、基督”、“律法的义、基督的义”、“得着基督、基督得着我”等相对的字句来突显他认识基督的超越。在第四章里,他以六个德行来劝告信徒要追求一个超越的人生,进入美好卓越的境界。所以他就在一10祷告时表示,也盼望腓立比教会的信徒灵命更长进,追求一个多而又多,更超越先前的人生;也就是更成熟的人生,一个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坚定不移的人生。

B. 超越生命的特征(四1~9)

保罗非常关心腓立比信徒追求超越的人生,所以他在书信结束的时候,就列出超越生命的特征,其中共有七点:

1.站立得稳(四1)—坚定不移的生命

四  1开始第一个字是“所以”(中文漏译),这个“所以”的“所”,把前面的主题连接过来。首先保罗用四个最亲切的词句来称呼,来形容他与腓立比信徒的亲密关系。因有这个亲密关系,所以保罗就放胆地劝告他们:“所亲爱所想念的”,表达了保罗想再见腓立比信徒的热望。“我的喜乐,我的冠冕”,说明他何等盼望在教会事工上所付出的代价,可以有收获;信徒能在患难中站稳,成为他努力所得的冠冕。

冠冕是优胜的奖赏,是因工作而有的一种荣誉的承认。我们常在医生的医务所里看见“仁心仁术”、“再世华陀”、“医术精湛”等的匾额,那是他们的冠冕。大家都知道,有一位牧师六十岁寿辰时,他的学生撰写专文,记念老师对他们生命的影响,那些专文汇编成书,书名叫《事奉的人生》。这位牧师就是我们“敬爱”的滕近辉牧师,“事奉的人生”是他的冠冕。因为保罗与他们有这个亲密的关系,所以腓立比信徒在患难中,在信仰中“站立得稳”或“站立不稳”,对保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三章内,保罗提到有些异端侵入了教会,他们是推行犹太主义的割礼派(三  2),及推行纵欲主义的希腊罗马浪漫派(三18~19)。因为这两派异端在信仰上、道德上败坏信徒,所以保罗警告他们要站立得稳,千万不要跌倒。

同样在每一个时代中,撒但也用尽了方法,要在信仰上破坏基督徒纯正的信仰,叫我们离开神的话语;在生活上,叫我们失去分别为圣的地位。所以我们务要在真理上扎根,在信仰上超越世界的宗教与理论,在生活上超越世界的引诱,过一个坚定不移的生活。

2.同心相爱(四2~3)—事奉合一的生命

第二件事是保罗留意到教会肢体中的生活,教会肢体彼此间的关系异常重要,一旦有微小的罅隙,教会内部不能团结,福音的工作就无法开展。

首先我们要感谢主,在事奉时,神顾念我们的软弱,知道我们恩赐的有限,所以兴起同工来帮助我们。同工的兴起是神祝福我们的明证,若没有同工,我们多么孤单;若没有同工一起配搭,不管我们的恩赐如何,我们也作不成什么。没有一个人可以单独地工作,我们的背后需要许多弟兄姊妹的关心、祷告、支持,才能共同完成一件事。感谢主,我们不是孤单的人,我们也不是惟一奉献的人,因有许多属主的人,同样被主的爱激励、被主复兴起来一同配搭事奉主。事奉时与同工一起生活,实在是一个大祝福和大享受。

不过同工之间,有时也许因为意见不合,或某些误会,受撒但的挑拨离间,使主的工作大受亏损。教会不同心,一定会影响信徒;教会不同心,一定会剥削教会的力量;教会不同心,一定会毁坏教会的见证。腓立比教会就有这个情形,有二个姊妹,本来是教会的领袖,是保罗的福音同工,但彼此不同心,使保罗非常难过,所以他劝她们“要在主里面同心”,为主的缘故同心;又劝一个真实同负一轭的“你”帮助她们。这个“你”是谁,信中未提及,有解经家说她是吕底亚,有说他是路加,有说他是西拉,有说他是以巴弗提,更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把“同负一轭”这个字的原文“苏子各”  SUZYGE的字义翻成一个人名,因为前面两个女人都有名字,下面革利免也有名字,这里应该是一个有名的领袖,可能他是一1的监督或执事。那么全句就变成“我恳求你,你这真实的苏子各去帮助她们”,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帮手,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同负一轭”的意思(象巴拿巴是名正言顺“劝慰子”的意思)。

无论怎样解释,保罗所强调的就是,一个靠主站立得稳的生命,是一个事奉合一的生命,也是一个超越的生命。我们都是一群事奉神的人,让我们能在这方面显出我们的超越。

3.常常喜乐(四4)—喜乐洋溢的生命

保罗在这里两次强调要喜乐,因为喜乐就代表信仰的真实。当保罗说此话的时候,他自己仍被囚禁在狱中,但他却有喜乐。“喜乐”在全书中一共出现了十七次之多。按我们堕落的天性,我们是不容易喜乐的,天晴说天气太干燥,下雨又太潮湿;没有钱买不到东西,有了钱又怕别人来藉;没有伴侣觉得孤单,有了伴侣又觉得没有自由。难怪有人说“人是最不容易快乐的生物”。

喜乐是从哪里来?是从朋友?财富?学问?其实很多时候朋友、财富都是我们的十字架。我们的喜乐不在那里,我们的喜乐是在喜乐的源头里,在那里我们找到永无止境的喜乐。所以保罗说“靠主喜乐”,原文是“在主里面常常喜乐”。

约翰福音十七  13主耶稣的祷告,主对父神说“现在我往你那里去,我还在地上说这话,是要叫他们心中充满我的喜乐”。主耶稣临别前为我们祷告时,祂把喜乐放在第一位,放在真理的前面、放在成圣的前面、放在传福音的前面、放在祷告的前面、放在合一的前面、放在爱的前面。如果是我们的祷告,我们会把真理放在前面、把传福音放前面,把合一、爱、成圣、祷告放在前面,我们总不会把喜乐放在前面。但为何主一开口祷告就先说:要叫他们充满我的喜乐,原来喜乐是个信心的见证,喜乐是个交托的见证,喜乐是个顺服的见证。无论什么环境,是晴天、雨天、得时、不得时,我都相信有主的旨意、有主的带领,于是我就安心,处之泰然,我就喜乐。因为喜乐是神真实存在的见证,喜乐是从内心来的,是建立在与主亲密的关系上,靠主喜乐、在主里面喜乐,主是我的喜乐,我是主的喜乐,真是有主万事足。所以,喜乐的人生是超越的人生。

4.谦让宽宏(四5)—谦逊待人的生命

保罗劝告腓立比的信徒要有“谦让的心”。“谦让的心”( epieikes)这个字的意义极为丰富、非常甜美、大有弹性;包括“宽大、宽容、宽恕、忍让、忍受、忍耐、恩惠、恩慈、温和、温柔、良善、慷慨、大方、友善、款待、好意、为别人着想”等类同的意义,我们实在很难用一、二个字去形容它。

根据苏格兰新约学者巴克莱( W. Barclay)的研究,“谦让”在古典希腊文里面,是形容当一个人若知道在什么时候,不需引用严苛的法律去处理一件事情,或者把公正稍为放宽而施行仁慈,他便可以称为一个有“谦让”素质的人。神如果要我们付上神法律的责任,我们没有办法找到出路,但神会为我们预备一条出路,使我们能逃生。同样,对人我们应该有谦让的心,有宽恕、饶人的心。人犯错时,以宽厚对待他;有争论时,以恩慈对待人;对人对事不求自己权利的满足,不求是否公平合理,更要富有人情味。信徒应处处为他人着想,作领袖者尤其需要这种“谦让的心”。在“让”、“宽”、“恕”三个字下,显出你是成熟且超越的基督徒。保罗说,因为“主已经近了”,所以我们要有谦让的心。为何谦让这个字跟“主已经近了”这句话拉上关系?“主已经近了”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时间上的近,就是说,主就快回来了,因为主很快就回来,所以不要斤斤计较。有人毁谤你,算了;有人逼迫你,算了;有人亏负你,算了。忍受一点、容忍一点。为何你要忍让,因为你有主,他没有;因为你的主很快就要回来,祂回来时你就有赏赐。另一方面的意义是指空间上的近(诗1四十五18),就是说,主与我们十分接近,祂在我们身旁,看见我们的遭遇,晓得我们的困苦,于是我们不需要寻求公义的报复,因主必定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的困难,只要用忍让、宽宏的心对待人,因为忍让宽宏的人就是超越的人。

5.一无挂虑(四6上)—交托顺服的生命

“挂虑”是对神的保护和照顾缺乏信心的结果,在有神的人生里,忧虑是多余的,因为一个超越的基督徒,深信主从不会让我们失望。忧虑不能改变事实,忧虑是变相的小信,忧虑的后果可能导致怀疑、埋怨,甚至不信的地步,所以保罗说,应当一无挂虑。“挂虑”的原文有“分开”的意义。“挂虑”将人的思想与事实分开,也把人与神分开,所以保罗说,应当“一无挂虑”的背后涵义就是“交托与顺服”。

6.祈求感谢(四6下~7)—知恩报恩的生命

尽管忧虑有损无益是个事实,但“不要忧虑”这种劝告永远是无用的,除非我们知道克服忧虑的方法。所以,保罗说解决挂虑的秘诀是:靠着祷告、祈求、感谢,将你的需要告诉神来克服挂虑。祷告将人与神间的距离拉近了,祷告就是将人的困难恭敬地放在神面前,于是人的问题也成为神的问题,这是个信心的交托。如果神能看顾野地的花草,天空的飞鸟,那神必定看顾人的问题。世上没有一个问题大过神,有人说:“感谢是一个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忧虑,当一个人感谢神的时候,他心中就没有埋怨、忧愁,而只有赞美。”芝加哥三一神学院心理学家柯盖瑞( G. Collins)博士在他写的《胜过忧虑》(Overcoming Anxiety)一书中指出,“一个常挂虑的人,就是不懂得感恩的人,因他所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困难、自己的环境和无能,他看不到神的大能、神的怜悯和看顾。如果你相信神的大能,你就用神的能力,不是自身的能力,去克服你的困难。神的解决方法必定超越我们所能测度,祂赐下的平安是超越的平安,平安是困难得解决后的心情,平安是没有烦躁,平安是从交托顺服而来,是超越的、是出人意料的,只要把心中的难处告诉祂,信靠祂就好了。”

7.思念超越(四8~9)—思行高超的生命

在腓立比书四  8~9节,保罗把我们带到一个高峰,这是达到超越生命最后一个劝告。所以他说“我还有未尽(最后)的话”,真是意犹未尽、舍不得停口、舍不得收笔,象一个父亲在临别前,再三叮咛他的儿女。他用两个“要”字作最后的劝告:(1)“要思念”四8,(2)“要去行”四9。

a.要思念(四8)

保罗列出六样的超越,要腓立比的信徒思想。当中“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是全段中最主要的句子。“德行”在原文中意思即是“超越”,与“称赞”是平行相对的字。即是“可值得赞赏的超越事,我们都要去思念”。比方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美名的,这些事都是高超值得称赞的,我们要好好地去思想它们。但“思想”在今天这个“快餐时代”是一个遗失的美德,今天我们的生活非常紧张、紧凑,我们上班下班、开车走路都是用高速度进行,我们很少停下来,好好去思想一下,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什么是普通的、什么是平凡的、什么是超越的、什么是暂时的、什么是永恒的,难怪我们的思想都是肤浅的、不够水准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很多人离开世界时,他的脑细胞大概还有百分之八十五没有用过。换言之,人一生之中只用百分之十五的思想能力,真是可惜。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一九五三年临终前接受访问:“成功的秘诀何在?”答:“要多思想。”对的,我们要思想得对,不要胡思乱想。保罗说:凡真实的—指真理,神的话;凡可敬的—指有榜样;凡公义的—指公正、正确、正直;凡清洁的—指圣洁、与众不同、不凡、非凡、超凡、没有世俗的、没有情欲的;凡可爱的—指值得真爱;凡美名的—指有见证等,都要仔细思想,使它们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一个人的成败与他的思想生活有很大的关系。难怪有人说:“撒但得着我们的思想生活,他就得着了我们的一切生活。”所以我们要“保守我们的思想,胜过保守一切”(箴四  23)。一个超越的生命胜过罪恶,需要先认识真理,靠正确的思想保守警戒自己的思想及行为。腓立比书四8提醒我们要好好地思想天上的事。

b.要去行(四9)

思想是行为的动力,沈保罗牧师说的好,他说:“思想好象艺术家手中的刀,我们的人格是由思想雕刻出来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可以稍微加一点,“思而不行则殆”,就是只有思想没有行动都是死的,没有思想的人,就是没有行为的人;一个人有好行为,就是因为他有好思想的缘故。

保罗象一个成功的父亲,要他的第二代跟随他的脚踪行,他说:“凡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领受的、听见的、看见的,都要去行。”注意这个次序与层次—教导学习(最基础的、单程的),领受(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听见的话(更多的吸收、领受),看见(生活的实际榜样),一步步去学、一层一层加深,这样,超越的学习是我们一生追求的准则。一个基督徒的失败不是一下子的软弱,那只是近因,是根植在他不洁净与情欲的思想里面;同样一个得胜的基督徒,也不是他灵性一时的振作,而是长年累积思想与学习神的话所产生出来的结果。

C.超越生命的榜样(四10~13)

1.“如今又发生”(四10)—思念生喜乐,喜乐生思念

在收笔时,保罗用自己的经验作见证,从四  10~13节里,他从前面的“你们”转到“我”。他说:“我”靠主喜乐、“我”没有缺乏、“我”学会知足、“我”能随事随在、“我”凡事都能做等,都显出保罗是个超凡的传道人,他用他一生怎样经历神超越的同在,来作结束的劝勉。

第一件事,保罗表示他靠主喜乐,他喜乐的来源固然是主,但也有人的一份,就是腓立比教会的信徒。腓立比信徒的爱心,也是保罗喜乐的来源,所以当保罗知道当腓立比教会想念他的时候,那个喜乐的心就生出来,好象一对年轻的恋人,想到对方心中就生出喜乐。“如今又发生”的“发生”是个非常优雅的字,是指植物再次开花、再度萌芽;愈多思念,就愈多喜乐;愈多的喜乐,就愈多的思念;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主爱在两地方运行,真是甜美无比。

喜乐是建立在与主的关系上,也建立在与人的关系上。有人说:“最深度的神学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方能实现,信仰的真实在与人相处时才能显大。”这是很正确的话。

2.“学会知足”(四11~12)—随遇而安,超越境遇

腓立比教会很爱保罗,在物质上一直供应保罗的需要,但为了某种原因而中断了一段时期,现在又开始供应保罗。但保罗表明立场,他不贪恋他们的供应,也不是不感谢他们的供应。他表达得真好,他说:“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学会知足。”

“知足”是古代司多亚派的人形容当一个人知足时,他就能攀上人生的颠峰,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知足的人是不受环境左右的人,且在不同的遭遇下能控制自己的人。保罗说他学会知足。知足是一种高贵的人生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学习操练的,是从人生各种不同的际遇中,紧紧地依靠主去应付各种困难。因以基督作整个人生的中心,所以就不埋怨、不贪求、不嫉妒、不仇恨、不争竞、不毁谤,只要有主的同在就满足的态度,是人生最高尚的一面,也是人生最灿烂的一面。

3.“凡事能作”(四13)—超越秘诀,靠主力量

“凡事”指一切讨神喜悦的事,也是在一切的困难之中。保罗在人生百态中学到处事的秘诀,就是靠主的力量去办事,这是保罗秘诀中最主要的关键。

自古以来有多少的信徒,他们做了惊天动地的事—如堵住狮子的口、灭了猛烈的火势、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受严刑、忍受戏弄、受鞭打、被监禁、各种的磨难等,若不是全能的主与我们相通,我们会一事无成。

感谢主,三个“都”字就写尽了人生的喜乐。四  11“都可以知足”,四12“都得了秘诀”,四13“凡事都能做”。

我们要有这三个“都”字:靠主凡事知足、靠主随事随在、靠主凡事能做,这就是一个超越的人生!

 (本文承蒙马牧师同意转载,谨此致谢)

三、跟从主的传道人

黄子嘉牧师

经文:约翰福音廿一  15~22

这一段记载,可以说是彼得担任传道人的“按牧礼”,是牧长主耶稣亲自主持的。主耶稣先追问爱祂之心,再托付牧羊之责,并指示荣神之道,最后,重复叮咛:“你跟从我吧!”从此之后,三十多年间,彼得除了竭力寻找迷失的羊,也是尽心牧养主的群羊,不但谦卑服事,更作群羊的榜样,最后甚至为主殉道,真实地作了一位跟从主脚踪的传道人。但愿我们每一位事奉主的人,也都一生爱主、尽责、荣神、益人,紧紧地跟随主的脚踪。

“跟从主”其实是主耶稣最重要的信息之一,从祂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要求门徒们:“来跟从我!”(约一  43)也许门徒们不太上道,故经过一年多的相处之后,主耶稣在加利利海边,再次慎重地呼召门徒们:“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太四19)接下来,主耶稣一再地提醒门徒们,要专心跟从祂:“不可手扶着犁向后看”、“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路九57~62)。又要求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十六24)也应许道:“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父必尊重他”(约十二26)最后,当升天之前,托付彼得圣工的结语时,再重复强调:“你跟从我吧!”可见主耶稣对祂仆人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跟从祂”。你我真是一个跟从主的传道人吗?

由约翰福音廿一  15~22的经文中,可以分析出四项基本的原则,是主耶稣对传道人的期望,是一个跟从主的传道人所应当持守的准则,但愿你我都实行之!

A.爱主重于工作

主耶稣不但要彼得爱主胜过世界(“这些”所代表的),更是要彼得爱主重于工作。主不是先问彼得“你愿意牧养我的羊吗”,乃是先弄清楚“你爱我吗”。必须要先爱主,然后才可为主牧羊。也就是说假若非因爱主,则不必为主作工,即使作了,主也不喜悦,主所看重的乃是因爱祂而服事祂,且要爱祂胜过工作。因为,第一,因爱而作的事才是最真、最善、最美、最有价值的,例如:母亲辛劳服事儿女,不因报酬,乃因着爱;父亲勤奋作工养家,不因利害,乃因着爱;同理,传道人尽心传道事主,不因名利,乃因着爱主,这才是美事。

第二,因爱而作才可能甘心牺牲、乐付代价,正如父母因爱愿为子女舍己,夫妇因爱肯为对方付出,传道人也因着爱主而欢然为主受苦付上代价。主耶稣深知事奉的道路艰难,彼得若不真心爱祂,一定走不下去的,因时候要到,别人要把他束上带子,带他到自己不愿意去的地方,甚至要受苦舍命以荣耀神。若不是因爱主的缘故,这么大的代价甘愿付出吗?

第三,因为爱主才会爱主的羊,才会尽心竭力地喂养并牧养主的羊群。有些温驯的羊固然可爱,但也有些乖僻顽梗的羊,可能会顶你一角,惹你麻烦,若不是因爱主的缘故,可能棍子会重重地乱打一通,但若心中充满爱主之心,则打法必大不相同。所以主耶稣要求所有作祂圣工的人,必须先爱祂胜过一切,也包括工作本身在内。当然,我们之所以会爱主,是因主先爱我们,祂是先为我们舍命流血的好牧人,祂的爱激励我们去爱祂,三次否认主的彼得是如此,迫害基督徒的保罗是如此,所有被神使用的人皆是如此,这才是一个跟从主的传道人,我们是如此吗?

B.榜样重于教训

牧人对于羊群有两项重大的责任,一是走在羊的前头,一是找到青草与水源。走在前头是榜样,找到水草是喂养;榜样是生活的见证,喂养是灵粮的教导。前者是身教,后者是言教,身教应当重于言教,榜样必须重于教训,如此的牧者才能得主的喜悦,他所牧养的羊群也才能健壮增长。

“教训神的真道”是主耶稣大使命中最后的一项嘱咐,是传道人必须终身致力的事工。传道人不但要为自己而读经读书,以吸取神的真道,也要为神的羊群而努力进修,不断充实,因为若想作到“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按时机按分量地分粮喂养”,绝不是轻轻松松敷衍两句就可达成的,必定要殷勤读书、加倍努力,时时让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同时不断地渴慕、追求、操练讲道恩赐之长进,以致神的教训能充充足足、源源不断地由口中发出,去满足群羊的需要。

不过,比教训更重要的是有美好的榜样,牧人在前头走,羊群在后面跟;牧人上山坡,过小桥,羊群也上山坡,过小桥;牧人跳下坑,羊群也跳下坑;牧人的榜样更远重于他的教训。群羊的大牧人主耶稣基督,祂不但教训门徒们许多真道,更是亲身作美好的榜样给他们看。主强调祷告之重要,祂自己常常儆醒祷告;主要求门徒殷勤工作,祂自己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主教训人谦卑服事,祂自己去洗门徒们的脚;主劝勉人宽容饶恕,祂在十字架上第一句话就说:“父阿!赦免他们!”主耶稣留下了美好的榜样,也留下了美好的教训。彼得跟从了主耶稣的脚踪,直到晚年,他劝勉众长老说:“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作群羊的榜样。”(彼前五  2~3)保罗也深深明白这一点,曾力劝青年传道人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四12)。但愿我们为主传道的人,都有丰富的教训,更有美好的榜样。

C.荣神重于生死

接着主耶稣对彼得慎重地宣告:“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要怎样死荣耀神。……你跟从我吧!”彼得年少时,可自己随意往来,但年老时,要按神旨殉道而荣耀神。这是一个荣耀天家的宣告,也是一个可怕死期的预告。若是普通人听完后,可能不愿意接受,可能会问道:“一定要死么?”“可否让我考虑一下这个要求?”或者干脆回拒说:“对不起,我辞职不干了!”

彼得也曾经因爱惜生命而三次否认主耶稣,但是现在彼得改变了,他为了神的旨意,为了荣耀神,已定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什么时候主耶稣要他去死,他就去死;什么时候为了成就神旨意能荣耀神,他就会甘心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使徒行传中,彼得多次被下监牢面临生命的危险,但他勇敢地对大祭司说:“顺从神不顺服人是应当的。”他已把自己的生死交在神的手中了,这就是跟从主耶稣脚踪的传道人。主耶稣自己岂不也是为了荣耀神而甘心顺服地死在十字架吗?据教会传说,在尼禄王逼迫之时,彼得真是为主受苦而殉道了。

虽然主耶稣不一定要每一位传道人都殉道,但凡能心存“荣神重于生死”而顺服神旨的人,神必大大使用之。例如:以斯帖的“死就死吧”(斯四  16),尼希米的“一手作工,一手拿兵器”(尼四17),但以理三朋友的“即或不然”(但三18),但以理的“与素常一样”(但六10),保罗的“不以性命为念”(徒廿24)……等等,这些人都顺服了神旨,荣耀了神,为主作了美好的见证,被神大大地使用。我们也是这样地跟从主,存这样的心志吗?

D.跟主重于看人

彼得一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好强、好争第一、好出风头、好与同伴比较。他第一个要在海面上走,第一个回答主的问题,他自夸永不跌倒,他带头一刀削去马勒古的耳……他总想比别人积极些。现在听完主耶稣牧羊的托付,老毛病又犯了。他一眼看到约翰,不禁又想略作比较,他自忖道,如果我是如此,则这人将来如何呢?如果我要死,这人死不死?他要求主耶稣给他们作个比较,没想到主耶稣却回答说:“与你何干!”你管他的道路作什么?你为什么要和他比较?“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最要紧的事是:“跟从我吧!”的确,主耶稣对不同的传道人赐不同的托付、领不同的道路、给不同的恩赐、有不同的责任。同工之间互相配搭事奉是好事,但千万不可互相比较;不可因别人的恩赐多而心存不平,不可因别人的道路成功而自艾自怜。中国俗语:“人比人,气死人”是很有道理的。比来比去不是产生嫉妒,便是增加灰心。为何扫罗嫉妒大卫,就是因“千千”、“万万”之比;为何以利亚灰心求死,因他比不胜于他的列祖(可能指摩西或撒母耳)。王与王比,先知与先知比,传道人也很会和传道人相比,这也应验中国俗语:“同行是冤家”的道理。一个卖猪肉的人,不会去和一个写文章的书生相比,但二个文人相轻则自古皆然。传道人最忌讳的就是常常看别的传道人而与之相比,主耶稣要责备说:“与你何干!”如果一定要比,就和主耶稣自己比较一下吧:“你跟从我吧!”主耶稣由天降世、柔和谦卑、服事众人、殷勤尽力、顺服至死、舍己救人……我们应当一辈子与主耶稣相比之,跟从祂的脚踪行才是正当,而不是时常看人互比高下长短,而嫉妒灰心。务要永远牢记“跟主重于看人”的原则。

亲爱的同工们,主托付我们传道牧养的职责,这是我们的荣幸,是我们一生欢然努力从事的圣工;但我们是否照着主耶稣期盼的原则来事奉祂、来讨祂的喜悦、来成就祂的事呢?请不要忘记重要的原则:“爱主重于工作,榜样重于教训,荣神重于生死,跟主重于看人。”

 (本文承蒙黄牧师同意转载,谨此致谢)

四、试探中的得胜

约翰麦克阿瑟牧师

经文:哥林多前书十  13;雅各书一2~4,12~15

最近我有一个感动,想与弟兄姊妹分享有关基督徒受“试探”的问题。“试探”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每一天都要经历,要对付的,因为试探会引起犯罪。我们过去曾面对试探,将来也会有试探。我们过去曾在试探中失败跌倒,但将来我们一定要立志,学习在试探中得胜。

每次我们来到主前,向祂祷告,我们真愿说:“主啊!我永远不要再犯罪得罪祢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我们每次来到主面前,总是带着同样的罪,来求主赦免,一再犯罪却不能胜过,我们一定也很惭愧很难过。在主面前,我们一面要求主宽恕所犯的罪;另一面,要求主帮助我们,在将来更少犯罪。但是,“试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是继续不停且无法抗拒。那么,我真的能胜过试探不犯罪吗?撒但魔鬼不是有超自然的能力,比我们有力量吗?他的诡计、狡猾的武器,不是我们无法识透的吗?他的手下鬼魔们不也是用熟练的方法来破坏属神的儿女,使我们失去作用吗?这些仇敌鬼魔不是藉着我们这败坏软弱的肉体、心中的虚假私欲,让我们上当受骗吗?我们要如何装备自己来抵挡这些恶势力呢?属灵的领袖们以及传道人又怎么样来抵挡呢?我们见到许多失败的传道人,难道他们也不能抵挡魔鬼的攻击?没有能力胜过试探?难道他们没有可以依靠的源头,来过得胜的生活吗?

今天,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何等地重要,关乎我们基督徒一生的灵程。我们可以用哥林多前书十  13的这一节经文来回答如何胜过试探。

这一节熟悉的经文,令我们兴奋!因这节经文应许及鼓励,我们可以期待过一个得胜、圣洁的生活。

哥林多前书十十三“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能受的。”这句话表示,没有任何的试探是可以打倒我们的;撒但不是那么有能力,鬼魔不是那么有势力,撒但的工作,也不是那么狡猾难辨。我们的肉体不是那么软弱,内心也不是那么容易受迷惑,而使我们不可避免地成为试探下的牺牲品。

哥林多前书十  13教导我们一些原则,我们必须了解,才可找到一条胜过试探的途径。可分四点来解释:

A.了解试探的目的

“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试探”要人不能忍受,换句话说:试探要支配你,要控制你。

我们先要了解“试探”这个字。在圣经希腊原文中,“试探”、“试验”和“试炼”( peirasmos)是同一个字。这个字含有正面及负面的意思。从正面,这个字可以翻成“试验”、“试炼”或“证明”,其中没有不好的涵义。而“试验”或“验”的目的,是使受验者可以更坚强、更纯洁。

但这个字也有负面的意思,可以翻成“试探”,也就是引诱,使人跌倒犯罪的意思。

“试验”及“试探”原是一件事的两面,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试验”与“试探”乃是一体的两面。生命中充满了“试验”,而每一件“试验”,都有可能成为你的“试探”。而在“试探”中有“试验”,在“试验”中有“试探”。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人在一家很好的公司里找到了新工作,他非常喜欢这个工作。上班后不久,有天下班时,他在抽屉中看见一大笔的钱,他立刻把钱收起来,放在手提箱中,心里想着要尽快地把它送还回去。

第二天一早,他迫不急待地到老板的办公室,把钱放在桌子上,说:“昨天晚上不知道是什么人?在我的抽屉中留下了一大笔钱,现在我把它送回来,免得那个人因丢了钱而着急。”

老板看着他说:“是我放的,这是一个‘试验’,你通过了。”

我们的生命中有不同的试验。如果这个人,回家以后把钱拿出来,心里想:“哇!这么一大笔钱,没有人知道。”于是内心开始交战,说:“我可以用这钱买这个,买那个;我可以去这里,去那里。如果有人问到钱的事,我可以用十种不同的方法来掩盖搪塞……。”那么,这外在的境遇就成了他内心的试探。

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的试验,当我们面临不同的境遇,它可以成为我们的“试验”,来证明我们的信心及良善;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试探,使我们受诱惑而犯罪;这都在于我们对这事的反应。如果我们依靠神的恩典和能力来抵挡,这就是一个“试验”,来证明我们对神的信心。反之,如果我们没有去抵挡它,就会被“试探”引诱以致犯罪。神常藉着外面的环境,在我们的生命中试验我们。

马可福音一  12告诉我们,当主耶稣在约但河受了洗,被圣灵充满,圣灵就立刻催促他去旷野接受撒但的试探。耶稣受了神的呼召,圣灵的恩膏、祝福及能力,将要开始祂在地上的工作;但必须先受试验,证明祂有能力,有资格,配得祂的职分。神要藉着这试验来证明祂儿子的公义,能承担托付,完成使命。而撒但也是藉着这些来试探耶稣。他用了最恶毒的方法,要引诱耶稣滥用神权。他攻击耶稣想要打倒祂,但是耶稣信靠神,站稳了立场,遵行神的旨意,靠着圣灵及神的话语,击败了仇敌。

约伯受试验的故事也是相似的。神允许约伯受苦,是为了证明祂的仆人是纯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伯一  8)。但魔鬼的目的正好相反,他要证明约伯忠心爱神是因为要得到神的祝福,假使他失去了这一切,他就会弃绝神。约伯虽然失去了财富、健康,甚至他的妻子都要他弃绝神,但最后他的考验及格了,他对神的真信心得到了证明。

当我们遇见了财务困难时,我们便紧缩开支,不贪不取不义之财,并且相信神会供应,会带领度过难处,那么我们就在试验中成功了,也证明了我们的信心。反过来说,如果因有缺乏,就在生意上欺骗不诚实、作奸犯科等,这就由外面境遇的“试验”变成了内心的“试探”。

同样地,在面对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你爱一个人,他却让你失望,或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但因着爱他,你相信神的大能,所以对他包容,存着盼望和忍耐;或是你心中产生了苦毒、痛恨,而变成了你的试探。

有时人对你不公平、不仁慈、误会,甚至恶待你;或者身体受伤、健康不佳、学校有问题、生意失败、遇见灾祸、至亲离世、希望破灭,或面对无法解决的难处等,这些是试验我们的信心,驱使我们来依靠天父,恳求祂帮助;或是我们因这些境遇而痛苦、仇恨、生气,而埋怨神、远离神。所以我们所遇见的这些人、事、物等,会证明我们的本性是义、或是不义、软弱的,会帮助我们属灵成长;反之,则使我们属灵的退后。这二种不同的结果,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回应。

雅各书一  2~4,雅各对这个回应,有很清楚的解释。请我们一同来念:“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雅各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基督徒会遭遇到无数的试验。但我们必需认定这些试验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我们跌倒或挫败,而是锻炼我们的心思意念,并加给我们力量,使我们作一个成熟的基督徒。雅各说,试验使我们“信心”产生“坚忍”,坚忍使人“成全”,就是成熟成长,“完备”就是十全十美,“毫无缺欠”,没有缺陷。如此才可负起更重的责任,完成神所托付的工作。当人受试炼时,滋味是苦的,过程是艰辛的,但结果却是美好的。如果人能够有正确的态度面对试验,那么他的忍耐、恒心便能增长,每天都能过很胜的生活,达到神所要求的标准。困境的试验,也能除去我们生命中的渣滓,把我们性情中的缺点炼掉,使我们更纯洁刚强,生命比从前更绚烂美丽,这是通往荣耀的途径。将来也必能得到生命的冠冕,就是永生。

神给我们试炼有许多的目的:

1. 神给我们试炼,可以查证我们有没有得救的信心。是为了我们的益处,使我们可以确信,我们在试炼中有真正得救的信心。

2. 可以使我们与世界渐渐断绝,减少依靠世上的事物。

3. 可以使我们把盼望多放在永恒的天上。

4. 显出我们到底真正爱什么?是神?还是更爱世上的人、事、物?

5. 可以教导我们顺服。

6. 教导我们紧紧依靠神的恩典、能力、慈爱与怜悯。

7. 使我们灵命成长,为神所用。

8. 使我们可以同情、安慰及帮助其他在患难中的人。

彼得在彼得前书一  6~7也说:“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原文:真实)。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著称赞、荣耀、尊贵。”彼得告诉我们,等我们暂受苦难以后,主必使我们完全。神允许我们生命中受试验,使我们更刚强,但神永不会使用这试探来引诱人犯罪行恶。

那么你会问:我们在试验中,怎么又变成了试探呢?雅各书一  13中,雅各对这个问题有清楚生动的描写。他说:“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神允许试验发生,但神的用心绝对是良善、恩慈,不会用试探来使人跌倒。神的目的,乃是要使神的儿女永远属于神,藉试炼来锻炼祂的儿女,使他们纯洁无瑕。“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一14~15)我们会犯罪,是因我们肉体被私欲引诱而行出来。人在试探中跌倒,是因为被自己的私欲,例如:贪恋、享受、眼目肉体的情欲、心中之骄傲、自我为中心、争竞分争、世界之逸乐等,所牵引、所诱惑的。人对自己的罪要负责任,如果我们内心常存洁净,罪恶就无计可施。人的欲念是可以生长,遏制的。当欲念初发动时,人可以靠神的恩典及顺服神来控制。但是人如果要满足自己的肉体,放纵其欲念,就会被情欲所操纵,欲念的火焰,就会被煽动而炽旺,以致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至终产生死亡的后果来。

“私欲牵引”也如同人用鱼饵来引诱鱼上钓。撒但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弱点,就用不同的饵来引诱、吸引我们,当我们肉体私欲被吸引而不能拒绝,他就被拉到罪恶里。雅各描述犯罪的过程,也正如妇人生产,先是私欲怀了胎,有了欲念,就逐渐孵出罪来。罪一步步长大到了成熟地步,就控制不住而生出来了。可见罪是有过程的:先有“欲望”( desire)想要满足,再有“迷惑”(deception)以致受吸引,然后“计划”(design)想如何满足,最后“不顺从”(disobedience)就产生死亡来。

主耶稣教导门徒的祷告说,我们应当求天父不要叫我们陷入试探,救我们脱离恶者(太六  13)。换句话说,我们应当向神祷告,求主帮助我们抵挡撒但,并拦阻我们,不要让试验变成试探,让我们受引诱而犯罪。

我们不但要了解“试验”、“试探”的目的,并记得当我们面对试验时,知道“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  29),凡事临到都有神的美意及目的,为的是造就我们。如此,我们就应坚忍相信神,而胜过试探。我不知道今天你有何试探?但相信神必使你得胜,作一个刚强的人。

B.了解试探的性质

“你们所受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试探”是人类所共有的,是属人性的,而试探的性质不是什么超自然的能力,是我门不能抵抗的,而是一般平凡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凡是人都会受到试探,没有例外的。所以当我们受到试探时不要以为稀奇,我们所受的试探也是千万的信徒们曾经经历的。也许遭遇的景况不同,但试探本身的原则却是相同的。甚至神的儿子耶稣“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来四  15)而且“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来二18)。因为我们都会有相同遭遇,所以属灵软弱的,可以请属灵刚强的牧长来为你祷告,使你恢复刚强,正如经上所言,“应当彼此认罪,互相代求(雅五16);而且“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用温柔的心将偶然被过犯所胜的人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加六1~2)。

我们基督徒都要在每天的生活中,学习应用神所赐属灵的美德、武器及教导,来过正常得胜的基督徒生活。

C.了解试探的限度

“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受的。”神认识我们每一个人,祂对你我都有祂独特的计划与美意。我们的生命在基督里,永远得到保证,神永不会允许任何的试探,在任何时候,超过我们属灵生命的能力所能承担的。我们一切的试探,都是神所允许、所度量过的。

有一个人在杂货店买东西,他的小儿子拿着一个大篮子紧紧地跟着他,他的父亲在这个篮子里一件一件地放下东西。旁边有一位太太,看不过去地说:“这些东西对一个小孩来说,不是太沉重了吗?”小孩子转过身来对那位太太说;“哦,你不要担心,我爸爸知道我能够拿多少的!”同样的,神知道我们的限度,祂不会让我们担负超过我们所能承担的担子。

约翰福音十八  4~9记载:当兵丁到客西马尼园捉拿耶稣时,耶稣二次问他们说,你们找谁?谁是要捉拿的对象?他们二次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罢。”约翰在这里解释说,主耶稣不要门徒们被抓,因为“这是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因为当时门徒还没有准备好来面对这试验。如果他们被捉拿,他们的信心太软弱,就会跌倒失落,但是主耶稣不允许这事发生。从教会历史中,我们知道,除了使徒约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岛外,其余的十个门徒都为主殉道,他们都经历了逼迫监禁,以及为福音的缘故受尽苦难。但是除非等到他们预备好了,不然就不会经历这些事情。主永不允许让我们的试验超过我们属灵生命的成熟度,而使我们无法处理。

神在我们受试验时,定下了疆界,因此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神的信实作我们的保障。

D.了解试探中的出路

“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忍受得住。”

神在你受试探的时候,必给你提供一条“出路”,就是“出口”的意思( exit)。永远有一条可以到达胜利的道路。

那个“出路”是什么?请注意,那个出路就是经过它、走过它。当神给我们“试验”来证明我们的公义,而撒但来试探要引诱我们犯罪时,只有一条路,我们可以得胜通过。这条路不是我们找一条容易、快速的方法来解决,而是要经过它、要忍受它。神不是要把我们从试验中取出,而是要我们能够坚忍、经过它。神知道你我的限度,祂会用这些试验来使你我得到成熟。

圣灵引领耶稣到旷野受试探,是父神的旨意,主耶稣并没有离开旷野,直等到三次试探完成。祂正面地面对试探,藉着父神的大能来忍受试探,而得到出路。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二  7~10诉说他自己的经历。他说有一根刺,是指一个很大的木桩(stake)用力打击他的肉体,就是撒但的差役在攻击他。这是指着撒但所差来的人来打击,来折磨欺负保罗,使他非常痛苦难过。保罗为这事三次求告主,叫这刺离开他,但是神却没有为他去掉困难。神要他的儿女忍受、经历困难,使他谦卑。并且神给祂儿女在试验中有足够的恩典及能力,来得胜、刚强及喜乐。

在试验时的出路就是忍受,而永远不要让它成为我们的试探来犯罪。“出路”就是把这些境遇当作“试验”而忍受,而不是使它成为内心的“试探”引诱而犯罪。

当你被人误解,被不公平地指责,不仁慈地对待时,接受它,以喜乐的心来接受,你忍受这些,这就是出路。如果有人使你失望,应许你要作某事却没有作,对这种期待的失望,接受它,了解它是试验你的信心。

“出路”是经过它,持久地忍受它,不向它屈服,认定它是“试验”,是使我们成熟,永不使它成为我们的“试探”。没有人喜欢困难试炼,但是忍受经历过,就能喜乐地得到坚忍、美好的性格和盼望。

神给了我们忍受试探的方法:

1. 当试验来时,你转向神的话语。诗篇一一九:11:“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默想主的话语,而不要听引诱的话。

2. 祷告:来到主前祷告。主耶稣教导门徒说:“总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试探)迷惑。”(可十四38)来到神前,向祂呼求,不使这试验成为试探。

3. 信靠:“拿着信德当作藤牌。”不论恶者的火箭如何来攻击你,相信神会帮助你。神允许这事临到你,有祂的美意来证实我们对神的信心。为了祂的荣耀和我们属灵的成长,我们应当存喜乐的心,在祂的大能里忍受。

4. 要仰望主耶稣。希伯来书十二2~4:“仰望那以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你们为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主耶稣忍受试验到了极限,祂是我们忠实的大祭司,祂知道我所经历的,祂会加给我力量来胜过。

5. 远离恶:我们要把犯罪的机会切除。要避免可能会引诱我们犯罪的场合、报章、杂志、电视、电影或朋友。不要沉溺于眼目的情欲,必须要在我们心思上常常留心谨守。常默想神的话来事先防守,不给魔鬼留地步。当试探一再逼近时,不要自己去开门,而让主耶稣替你开门。我们要对罪说“不”,而且关起门来,藏身在基督里就能胜过了。

没有一个试验会大过我们所能承担的。当我们跌倒时,试验就变成了试探,试探成为罪。不是我们不能胜过,而是我们作了坏的选择。我们必须选择:是满足一己的私欲呢?还是顺服神的旨意?如果我们失败,是因为我们选择没有听神的话,而听我们心中的私欲引诱我们;如果我们失败,是因不来向神呼救,求神拯救我们,而去追求恶,想要满足肉体的私欲;如果我们失败,是因不信任神,祂有美好的旨意来试炼我们。在试炼时要有喜乐,因为知道会产生美好的结果,造就我们。我们不要求神立刻拿走试验,更不能对神愤怒而离开祂。如果我们失败,是因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主基督身上,而把目光看重别的过于看重过神。

如果我们已经上了钩失败了,甚至让罪成了习性,我们只有来到主面前,恳求祂赦免,继续洗净我们的污秽,使我们洁净。保守我们不再让罪再辖制我们,也永不让“试验”成为我们的“试探”,因祂为我们上了十字架,尝了罪恶及死亡的毒钩。但愿我们藉着“试验”使我们蒙祝福,而不落在“试探”中遭到主的责打。

作者:  Dr. John MacArthur, Jr.《Tape 80-108, I Corinthians 10:13, Triumphing over Temptation》Grace to you, Panorama City, CA

"(c) 1999, by John MacArthur. All rights reserved. Used by permission."

译者:张西平

 (本文承蒙麦克阿瑟牧师授权翻译,谨此致谢)

五、奉献的实例

欧福德牧师

经文:哥林多后书八  1~9

保罗的奉献观是庄严的。对他而言,奉献是种恩典,是圣灵在个人心中动工后,又藉实际的行动将之表达显露出来。保罗每到一处,设立教会,就把忠心管家的教义教导神的百姓,以此为其职志。结果马其顿的众教会,如帖撒罗尼迦、庇哩亚,特别是腓立比教会均以大方施舍而出名。

在前面的一段经文中,使徒特别提醒哥林多众圣徒注意这件事,然后以主耶稣自我奉献的典范作结论。显然地,哥林多教会具备了各种恩赐,例如:信心、口才、知识和所有的热心,然而却在奉献的事上有亏欠。因此保罗以两个实例,来激励他们要尽基督徒管家的责任。以下让我们一起来查考这些实例,学习神所要我们学习的功课。

A.生命奉献的实例

“弟兄们,我把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告诉你们。”《新英文圣经》( The New English Bible)的译意更清晰:“朋友们,我必须把神赐给马其顿教会的慷慨恩典向你们告知。”正如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一封信中指出,这次各地教会发起的捐款运动,是为耶路撒冷犹太信徒的需要。由于逼迫与穷困,使得耶路撒冷教会处于困境,迫切需要外界的支持。这消息传到马其顿众教会的信徒耳中,他们立刻起而回应这项挑战。因此保罗说:“哥林多弟兄们,现在你们也当照样行!”他接着继续描写马其惴人奉献的实例。

1. 牺牲的奉献。“再者,弟兄们,我们要使你们知道,神向马其顿众教会所显的恩典,就是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保罗在此特别指明,马其顿的信徒并非富足有余因而能慷慨奉献。相反的,当时这些教会也遭到极大的逼迫与患难,处于“极穷”的光景,或者更真确地说是处于“赤贫的光景”。然而在穷乏与试炼中,他们仍然喜乐,慷慨乐捐,这才是真正的牺牲。他们这种精神,是从主耶稣身上学来的:“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来十二2)

劳罗林博士说:有一位基督徒生意人在韩国旅行,一天他看见路旁的田野中,有一个年轻人拉着粗陋的犁,另一位老年人推着扶手。这生意人觉得很有意思,就照了一张相。他对领队兼翻译的宣教士说:“这真是一幅奇怪的景象,我想他们一定很穷。”对方却安静地回答说:“是的,这两个人是基督徒,他们的教会正在建堂,他们渴望能奉献一点钱财,但是他们没有钱,所以决定卖了他们仅有的一条牛,将换得的钱奉献给教会,结果今年春天他们必须亲手犁田了。”生意人听了,沉默了好一会儿,说:“这真是莫大的牺牲!”宣教士回答说:“他们并不认为如此,他们反认为很幸运,因为他们有一条牛可卖。”不消说,这生意人又沉寂了好一会儿。后来他回到家乡,将照片拿给牧师看,又告诉他这故事,然后他说:“我以后愿意加倍奉献给教会,并作一些实际的‘耕地’工作。直到目前为止,我还未曾献给神任何含有真正牺牲的东西!”

马其惴人以喜乐慷慨的心奉献,这就是牺牲的奉献。但请注意,它是自动自发的奉献—“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的捐助。再三地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圣经清楚地显示,奉献的恩典不在外面的强迫而应是内在的催逼,才能产生果效,其真谛是“内在热烈的温情所产生的推动力”。所以保罗承认他没有权柄“要求”哥林多信徒奉献,但他可以提供机会给他们,以“证明他们爱心的真诚”。他以马其顿教会的信徒慷慨好施的精神为例,来激励哥林多教会。马其顿的信徒所以能献出超额的奉献,其秘诀极简单,是他们“自己甘心乐意的捐助”,或说乃是随着“自由意志而奉献”,正确的翻译是:“他们自己情愿。”此外,他们更主动地求保罗,并且“再三地求”保罗能接受他们的礼物,以作为他们与耶路撒冷圣徒相交的标记。

因此,我们要明白自由的奉献并非轻率的奉献,而是因神圣灵的催逼,以及神话语的引导而作的奉献。对今日的教会而言,这些马其顿圣徒的奉献是何等美好的榜样啊!当我们奉献时,我们是否知道什么是牺牲且甘心乐意的奉献呢?

2. 在这些管家的榜样中,我们还可学习到其他的功课,就是属灵的奉献。“并且他们所作的,不但照我们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换言之,是内在完全奉献给神的外在表现,或正如人说的:“他们慷慨捐献的极致,就是完全的顺服。”

有一种不属灵的奉献,是带着不纯的动机,其目的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在登山宝训中,主耶稣曾说:“你们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太六  3~4)另一种不属灵的奉献是出于不情愿或勉强,这种奉献当然与使徒教导—甘心乐意的奉献—相互矛盾。“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林后九7)最糟的奉献动机是想藉着奉献换取神的赦罪,或者说尝试用钱弥补个人对神的亏欠。

然而马其顿的信徒是何等地不同啊!他们不仅毫不虚假地捐献,而且是捐得甘心乐意,以“完全的顺服”伴以行动。这节经文显示:先将自己献给主,并且献给使徒,这是更进一步的奉献行动。“先”字并非暂时性的,而是含有“优先重要性”的观念在内。“他们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意指:他们在乐捐之前,已将自己奉献给神,并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在使徒手中,学习他们的榜样,忠心地服事基督,然后再为耶路撒冷圣徒金钱上的需要慷慨奉献。这才是属灵的奉献,这些经文是何等地强调对生命的奉献!假如我们愿更深一层知道他们的秘诀,答案就是:他们的奉献是他们对救主基督之爱的表示。

当年英国政府想奖励戈登将军对中国辉煌的贡献,戈登拒绝一切金钱与名誉头衔,只接受一枚金质奖章,上面刻着他三十三年来服务的记录,这成为他生平最宝贵的财产。但他死后,他的家人竟找不到这枚奖章。最后得知,当曼彻斯特遭大饥荒时,他捐出了这枚奖章,将它融化成金,购买食物分给穷人。在这枚奖章被送走的那日,他在日记中写着:“在这世界我拥有的最后一件属世之物,也是我所珍爱的,我已经奉献给主耶稣基督了。”这个富有人情味的奉献真是感人。

B.神圣奉献的实例

保罗并没有停止,他继续地描写:“你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在这句无比深意的句子里,保罗使我们看见,催促马其顿人奉献的圣灵,也是与救主同在的永生圣灵,使祂能“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来九  14)。换言之,基督的奉献是舍己的,是甘心自愿的,是属灵的。所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来思考:

1. 基督的奉献是舍己的。“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由这句经文的动词时态,我们知道保罗所强调的乃是基督道成肉身的事实,而非耶稣生活的贫困情形。对使徒而言,基督为了道成肉身而变为贫穷,这是保罗永远无法测透的。基督降卑舍己,虚己与人同等,这是何等的奥秘!所以他在提摩太前书三16说:“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想想看,基督有如此的富足与权能,然而却谦卑降服于人性的软弱;祂满有荣耀,却甘愿把自己的荣耀放置一旁而成为人的样式;祂满有智慧,然而为了顺服天父的旨意,甘愿屈服于“有限制地运用祂的心思”;祂满有财富,然而出生时却没有安身的地方(路二7),一生颠沛流离(太八20),死时无坟可葬(太廿七59~60)。

对于保罗及那些有感觉的人而言,这是恩典,是人不配得的恩宠,是无比的慈爱,是至高无上的牺牲奉献,如此恩典与牺牲令我们高唱:

无比的恩典,

耶稣独自在加略山的十架,

为了救赎罪人;

向这位人类的朋友、救主与君王,

我们欣然献上生命的服事。

 何贵富( T.L. Hargrave)

2. 基督的奉献是出于自愿的。“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与天父、圣灵的旨意取得协调,祂主动地来到世间,献上自己成为人的赎价。“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保罗在这段经文中说出了基督自动自发的奉献。换言之,无论是道成肉身的谦卑思典,或是由死里复活的得胜恩典,均是出于基督的。这是天上的奉献标准,没有任何可替代。

3. 再注意,基督的奉献是属灵的,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这是完全舍己,使别人成为富足的崇高目标,这是属灵的奉献。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位住在宾州俄发罗他城,名为米勒彼得的浸信会牧师,他与华盛顿将军是好朋友。另外一位非常恶毒专门与牧师作对的人名叫威米歇,也住在同一镇上。有一天威米歇因叛逆罪被逮捕,且定了死罪。这位老传道人远涉七十哩到费城去替威米歇求情。他获准见华盛顿一面,以期挽回卖国者一命。华盛顿说:“不行,我无法答应让你的朋友获赦。”传道人说:“不!他不是我的朋友,而是我的死对头!”“什么!”华盛顿喊着说:“你为你的仇敌远涉七十哩路,为的是要挽回他的性命!那么我要改变我的决定,我愿下令赦免他。”米勒彼得将威米歇由死亡的幽谷中救出来,回到俄发罗他城,从此他们不再是仇人而是朋友了。

同样地,耶稣为了你我而牺牲自己,祂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成全天父的荣耀,完成救恩,并赐福给人类。

我们对这样的教训有何感想?我们已经看见慈爱的救主倒空自己,成为我们最高的奉献榜样;我们也讨论过马其顿信徒牺牲的、甘心的、属灵的奉献榜样,我们岂可作得比这更少吗?绝对不行!我们承受了如此丰盛的属灵祝福、和物质上的富裕。愿我们能毫无保留,且毫无犹豫地献上一切。

我们的诗歌与祷告永是:

每逢思想奇妙十架,

铭感救恩,虔诚顶礼。

从前所慕势利虚荣,

如今愿意完全抛弃。

觐见宝架,仰瞻圣范,

寸心了解救恩浩大。

莫容我为别事矜夸,

生死安危,惟夸十架。

作者:  Dr. Stephen F. Olford,《你也能甘心奉献》(The Grace of Giving)台湾校园书房,1991年9月

译者:陈骝、阮大玲

 (本文承蒙陈牧师、师母同意转载,谨此致谢)

六、看哪!神的仆人

巴克利牧师

经文:马可福音一  1~45

前言

马可福音是一本简洁、活泼有力的福音书,也是一本行动的福音书。它把一切人、事、物、地点、事情的发生,记述得详尽、细腻,且趣味无穷,有如今日二十世纪新闻记者对新闻现场的目睹感受。马可福音是彼得为主殉道离世前,把他一生陪伴主、事奉主,亲眼见到的及亲身体会的,这位伟大之神仆人耶稣基督的生平,口述给他属灵的儿子马可,由他记载下来。介绍这位神的仆人,祂是何等忠心来到世上服事,且如何谦卑辛勤地工作。祂对人的爱心、同情、受苦,最后为世人舍身流血,牺牲死在十字架上,为救赎我们脱离了罪。

写作马可福音时,正是罗马暴君尼禄开始逼迫基督徒的时候( AD 64~67),因此马可福音安慰了当时受苦、受逼迫的基督徒。

今天,你我在这一个邪恶不安的世代中,这位伟大的神仆仍然继续在工作。主耶稣大能的话语和工作,更能安慰、满足你我内心的需要。让我们从马可福音第一章中,再一次来认识主耶稣,思想祂在地上美好的作为,并且学习来跟从祂。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神仆人工作的开始”,可从四方面来解释:

A.神仆的介绍—“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一1)

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带来了福音,福音就是“好消息”。我们人生在世没有好消息,世上充满了混乱,经济不景气,社会不安定,政治不稳定,再加上人心灵的空虚,和疾病及前途的茫然,生活中也受到了罪恶、痛苦、死亡之捆绑。但马可福音一开始就宣告说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来到地上,带来了好消息,就如在黑夜中,突然见到了光明一样。

主耶稣在地上生命的头三十年,祂住在以色列北边一个叫做拿撒勒的小乡村里,那是祂童年生长的地方,也是祂亲身体验世人生活的地方。在那里祂忠诚且辛劳地工作,伺候家人,也殷勤地学习预备、服事。

祂蒙神的恩典,充满智慧,深得神人的喜爱。但在祂心中有一个异象,一直等候着那个外出事奉的时刻来临。因为祂以父的事为念,所以祂顺服等候,祂等候一个征兆记号,来指示祂在地上工作事奉的开始。当那个决定性的时刻一出现,主耶稣即毅然接受呼召,展开祂神圣的使命。

1.神仆的仆人(一3)—“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一3)

第一个给耶稣的记号,就是施洗约翰的出现及工作。

古时东方国家,当一位尊贵的人驾临某城时,都是先修道路,且有先锋在前喝道开路。施洗约翰的出现,正应验了神持着先知们的应许,为这位君尊的救世主预备人心,在人心灵的旷野开了道路。

施洗约翰穿着一件用骆驼毛编织的宽大外衣,并以皮带束腰,一如古时先知以利亚的装束(王下一  18;亚十三4),也是当时穷人的衣着。他吃的是蝗虫野蜜,是穷苦人家吃的简单食物,蝗虫野蜜在当地春夏之间到处皆是。他住在旷野,远离虚荣浮华的社会。他不求享受,以简单的生活方式,来抗拒世界之诱惑及败坏。他所传的信息充满了急迫性,他传悔改的洗礼,要人悔改,及宣告弥赛亚救世主之快要来临。当他把自己与“那将来的”一位作比较时,他深觉自己的不配与卑微。他说那位将来的、大能者、拯救者,我就是弯腰给祂解鞋带也是不配的。替主人将鞋脱下来是当时奴隶卑贱的工作。约翰看见主的尊贵、伟大,深觉自己的不配,他对人说:他的洗礼是用水来施洗,但“那将要来的”,是用圣灵给人施洗的。水只能洁净人的身体,但圣灵能够洁净人的整个心灵,改变人的生命。

约翰的信息是大有功效的,“犹大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但河里受他的洗”(一  5)

施洗约翰的异象、心志、使命感,及不顾生活享受的圣洁方式,为我们树立了美好的榜样。并且他的信息是指向耶稣,领人到主面前,最后他为真理殉道。约翰以生命来传讲,以生活来印证他所讲的道,世界在他心中毫无地位,他尊主为大,以主为中心。这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2.神仆的主人—“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一11)

第二个给耶稣的记号,是祂在约但河里受了约翰的洗礼,有一个声音从天上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一  11)约翰给人所施的洗礼,乃是赦罪悔改的洗礼。那么主耶稣为何要受约翰的洗?并非祂有任何的罪,而是祂愿意“尽诸般的义”(太三15)。

一个犹太人要成为义人,必须遵行洁净礼,才能完成律法的要求。耶稣为了认同罪人的需要,站在与那些需要悔改之人相同的地位上受洗,一个无罪的替代我们成为了罪。祂顺服了神的旨意,所以当祂由约但河里上来时,有声音从天上来公开宣布:“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天父说:“我认可、证实你,我喜悦你及与你同在。”今天一个顺服的人,也同样为父神所喜悦,你愿意作一个神所喜悦的人吗?

3.神仆的能力—“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一10)

当耶稣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天打开了,神的祝福倾倒而下;天打开了,神与人联结在一起;天打开了,神接纳祂。祂看见圣灵好象鸽子降下,不仅降在祂身上,而且进入祂里面(原文是“进入”  eis),这是给耶稣的第三个记号。圣灵进入祂心中,膏抹祂、充满祂,是为了摆在祂前面的工作。耶稣的生命是圣洁的(路三22)、是顺服的(太三15)、是祈祷的(路三21),圣灵充满祂是无限量的。

“鸽子”在圣经中有四个象征意义,是平安(创八  11)、洁净(太十16)、能力(结七16)、热情(路三22)(peace, purity, power, passion)。一个为圣灵所充满的人,都充满了这种平安、洁净、能力和热情,才能在地上为神工作。圣灵膏了耶稣,去同情、帮助,满足那些“心碎的人”(brokenhearted)、“被捆绑的人”(bound)、“瞎眼的人”(blind)、“受伤的人”(bruised),并去报告神悦纳人的好消息(路四18~19)。

主耶稣的事奉,有了公开的确认,充满了圣灵的恩膏,也作了一切服事之人的榜样及模式。

B. 神仆受试探—圣灵立刻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他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一12~13)

主耶稣接受了呼召、工作之职分及被圣灵充满后,圣灵就立刻催逼祂到旷野去,面临撒但的试探。

1.试探的原因—“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去”(一12)

“催”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字,与耶稣赶鬼之“赶”是同一个字,这是圣灵的主动,要神仆受试验。圣灵膏了耶稣,现在则催赶耶稣到一个地方,去受恶者的攻击。耶稣受了恩膏、祝福和能力,将要开始祂在地上的工作,但必须先受试验,以证明祂有能力资格,配得上祂的职分,经得起考验。一个仆人要为主人工作,接受托付,首先要试验他是否能承担主人的托付,完成工作。“撒但”是对手、拦阻者、毁谤者、中伤者之意,主耶稣来到地上为了除去撒但。所以撒但用最恶毒、最激烈的方法来试探耶稣、攻击耶稣,要把耶稣击倒。但是耶稣信靠神,站稳了立场,遵行神的旨意,不靠自己,靠着圣灵及神的话语,击败了仇敌。这也是信徒属灵生活的原则:先有祝福,后有打击,再加祝福,再打击(英文是  blessing, buffeting; blessing, buffeting)。

2.试探的结果—“且有天使来伺候他”(一13下)

耶稣受试探时,有天使来服事耶稣、伺候、陪伴、照顾、帮助祂。虽然祂是独自一人处在痛苦之中,并在缺乏中,忍受饥饿与疲倦。但祂却得着最大的安慰及力量,有天使来服事。圣经说:神差使者安营,在敬畏祂的人中帮助保护。所以不要担心惧怕,神不会忘记我们的。每一个属神的人在最大磨练时,也必有神圣的力量来帮助支持。

3.试探的胜过—“他在旷野四十天……”(一13上)

四十天在圣经中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例如摩西在西乃山上与神四十天,以利亚行了四十昼夜。耶稣在旷野里四十天中有魔鬼密集不停地试探,但祂却能坚忍不屈。有人说犹大的旷野是世上最难忍受的沙漠地带,那是一个石灰岩的沙漠,光秃、草木不生、崎岖不平。白天太阳曝晒、蒸气上腾、岩石发热,人走在上面,就象在热锅上爬行。并且有凶恶险阻之峭壁,隔绝人烟;夜晚又有野兽出没;在那里耶稣孤单地度过了四十昼夜。耶稣的坚忍、毅力胜过这些难处,成了我们信徒的榜样。

有人说:“钻石是煤经过长期、剧烈之压缩而成的。”一个成熟人的标记,即无论何时、何处都有标竿,有重心,使他能完成他的职分。得胜的军人,常常在战争的紧要关头时,充满信心,严守纪律且奋战到底,使他们能战胜敌人。

我们相信主耶稣被在试探时,祂的心境是平安的,是有把握的,有信心的,因此能胜过这些试探。

试探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但我们必须认定,试验不是叫人跌倒,而是锻炼我们的心思和意念,并且加强我们的力量。它不是摧毁我们,而是替我们作好准备,好让我们在试探完毕之后,变成一个更勇敢刚强且成熟的战士,和更优秀的运动员。撒但的打击也不能越过神的界限,在信徒属灵的战争中,我们一直站在神这一边,至终我们会看见撒但的击打,但却带来神更大的祝福与力量,使我们更象耶稣。我不知道今日你有何试探?但相信神必使你胜过试探,做一个刚强的人!

C.神仆的服事

一切都预备好了后,耶稣自前三十年隐居的生活中走出来,神的圣灵充满、膏抹祂,在撒但猛烈攻击之中,祂坚强地站立。接着祂开始了有权柄、有能力的福音工作来服事神,服事人。

我们从本章的后半段,看到详细记载了许多耶稣的工作。耶稣传福音的大能,在不同情况下接触了不同的人。在会堂的众人、被污鬼附着的人、西门的岳母、合城的人以及痳疯病人。也在不同的地方。在会堂之中、在人家里、在门前、在路边。主耶稣随时随处,满足了不同人之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一日之内的早晨、中午、晚上所发生的事,藉此显出祂的权能,以及耶稣随时随地地帮助人。

1.权柄之教训—“到了迦百农,就在安息日进了会堂教训人。众人很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象有权柄的人,不象文士。”(一21~22)

耶稣在安息日的早晨,进了会堂教导人。耶稣的教导,带着一种肯定的、确定性的权威,使百姓明白并且遵守。耶稣的教导,句句都是从永恒真理来的权威,是神的话语,也带着神最高的权柄。当百姓听到了,心中就受了强烈的冲击及感动。祂的教导与文士的教导,成了鲜明的对比。文士之教训,动辄引经据典,拘泥字句;人的传统、人的教训这些都不能帮助人。而耶稣的教导,却满足了人心的干渴。因为祂的话语带着生命、真理及安慰。

2.污鬼的被逐—“在会堂里有一个人,被污鬼附着,他喊叫……”(一23)

马可记载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污鬼折磨他,使他伤害自己之身体,他的心里充满了黑暗愁苦,过着非人的生活。这个被污鬼附着的人,用一种凄厉可怕的声音,昼夜大声地喊叫着,此种景况不但折磨他,也折磨他的家人。

耶稣责备污鬼,不准污鬼出声,并且吩咐鬼出来。污鬼惧怕耶稣来除灭他们,于是污鬼把那人摔倒在众人中间,使他大大抽了一阵疯,就离开了。耶稣使这人得了新生命。

3.热病退去—西门的岳母,正害热病躺着。有人告诉耶稣。耶稣进前拉着他的手,扶他起来,热就退了,他就服事他们。”(一30~31)

中午,耶稣进了彼得的家,医治了西门彼得的岳母。西门的岳母,正害热病躺着,热病是当时加利利海边一种常见的病症。耶稣却进前拉着她的手,扶她起来,热就退了,这真是一幅何等美的图画。  31节中描述,她立刻起来,服事他们。西门的岳母一康复后,立刻起来,一点也不自私地为别人工作,服事主,她真是我们的榜样。“立刻”在本书共用了43次,代表了行动以及爱。

4.多人被医好—“天晚日落的时候,有人带着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门前。耶稣治好了许多害各样病的人,又赶出许多鬼,不许鬼说话,因为鬼认识祂。”(一32~34)

耶稣早上在会堂,中午在彼得家医病,黄昏的时候连续不断地有人潮拥来,聚集在西门的房门前。圣经说,合城的人,凡有病的,不论害什么病都带到耶稣那里,都来到耶稣面前,等祂出来。当耶稣一出来,祂就立刻按手在他们各人身上,医好他们,祂治好了许多有病的人,使人得益处且享受神的恩典。

5.痳疯得洁净—“有一个长大痳疯的,来求耶稣,向他跪下说,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一40)

大痳疯在耶稣的时代是最可怕和最可怜的一种病。在当时是无药可医。且病者被视为不洁。他们的身体失去知觉,没有疼痛之感,外型受到腐蚀,手足及脸上的器官溃烂而脱落。长大痳疯的人需远离人,穿着撕破的衣服,用布盖着自己的上唇,当人经过他们时,必须喊着说:“不洁净,不洁净”,叫人不可接近他,免得被传染。生了这种病的人因必须被隔绝,他们被社会遗弃,自己也失去了盼望,受尽了屈辱。人看痳疯病人,是肮脏的如同已死之人。

有一个人满身长了大痳疯,看见了耶稣,他就来到祂身前跪下,俯伏在地来拜祂,求祂说,祢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这一个长大痳疯的人,他惟一的希望,是来到耶稣面前,他存着何等的期盼、尊敬、哀求和何等的信心,来到耶稣脚前拜祂。

主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主的爱就在此显明了。大痳疯的人,别人都远远地离开他,也都不愿接近这病人。但主却伸手摸他,主用慈爱之心来接纳一个没有人爱的、没有人要的、被人看为不洁净的、人所抛弃的,主用慈手去安慰他、抚摸他、医治他,大痳疯就立刻离开他,他就洁净了。今天你我有否来到耶稣面前,求祂摸我们?来医治、拯救我们?

D.神仆的呼召—仆人变成世界的主人!

从马可福音第一章,我们看见了主耶稣的权柄和大能胜过了试探,胜过了疾病,也征服了人心,祂成为人心的主人,祂也是一切万有的主宰,从仆人变成了世界的主人!

当祂在地上开始工作时,祂邀请人来与祂一起同工。“耶稣看见西门,和西门的兄弟安得烈……,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耶稣稍往前走,又见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在船上补网。耶稣随即招呼他们。他们就把父亲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从耶稣去了。”(一  16~20)

这是何等大的特权,主给了他们异象,给了他们生命的意义,以属灵的事奉作为人生的目标,叫他们去作比现在所作更伟大的工作,就是领人相信福音,得着救恩。当他们听到主的应许和呼召后,他们就立刻有所回应和行动,舍了网、舍了家人及享受,来跟从主,一同作工。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耶稣今日也同样在地上工作,要人与祂一同工作,祂在呼召你,你愿意来跟从这位大能慈爱的主耶稣吗?你愿意立刻舍弃自己的网来答应祂的呼召吗?你愿意效法祂作一个忠心的仆人与祂同工,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吗?让我们每个人安静在神面前祷告,答应祂的呼召!

作者:  Ian Barclay《The Work Commencing: Mark 一1~45》

Ian Barclay, The Institute for Biblical Preaching, vol. 4, qtr. 3, pp.6-12.   Copyright (c)  1984 by Stephen F. Olford and used by permission of the Stephen Olford Center for Biblical Preaching, Memphis, TN.

译者:张西平

 (本人承蒙欧福德释经讲道中心授权翻译,谨此致谢)

本书参考及引用书目

戈登费依( Gordon D. Fee)《新约解经手册》(New Testament Exegesis),赖添祥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3。

李斐德( Walter L. Liefeld)《新约解经式讲道》(New Testament Exposition),陈绥等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9。

邦兹( E. M. Bounds)《祈祷出来的能力》(Power Through Prayer),滕近辉译。香港:宣道出版社,1990。

周联华《新编讲道法》。台北: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1987。

施达雄《实用讲道法》。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 1994。

麦希真《工人的讲道》。香港:福音证主协会, 1994。

倪柝声《神话语的职事》。台北:福音书房, 1989。

唐佑之《在讲坛边》。香港:基道书楼, 1983。

唐佑之《惟独圣经》。香港:宣道出版社, 1995。

康培摩根( Campbell E. Morgan)《摩根讲道法》(Preaching),刘逾瀚译。美国:更新传道会,1993。

陈大卫《讲道的落实—解经讲道与路加的比喻》。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 1988。

陈济民《认识解经原理》。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 1992。

曾霖芳《讲道学》。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 1992。

华德凯瑟( Walter C. Kaiser Jr.)《解经神学探讨》(Toward An Exegetical Thelolgy),温儒彬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8。

斯托得( John R. W. Stott)《讲道的艺术》(I Believe In Preaching),魏启源、刘良淑合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

赖若瀚《实用释经法》。香港:福音证主协会, 1994。

罗宾森( Haddon Robinson)《实用解经讲道》(Biblical Preaching),施尤礼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1。

罗宾森( Haddon Robinson)《实用解经讲章》(Biblical Seermons),谢钊龙、万海生合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2。

兰姆( Bernard Ramm)《基督教释经学》(Protestant Biblical Interpretation),詹正义译。美国:活泉出版社,1989。

伊安比特.华特森( Ian Pitt-Watson)《讲道原理》(A Primer for Preachers),李秀玉译。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出版部,1995。

华理克( Rick Waren)《直奔标竿》(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杨高俐理译。美国:基督使者协会,1997。

陆苏河<解经学入门>美国基督使者协力会, 1989。

萧建之<释经学>台北基督教达尔康梅中心, 1990。

Cox, James W. ?《A Guide to Biblical Preaching》Nashvill: Abingdon, 1976.

MacArthur, John Jr., and The Master's Seminary Faculty. 《Rediscovering Expository Preaching》Dallas: Word Publishing, 1992.

MacArthur, John Jr., and the Master's Seminary Faculty. 《Rediscovering Pastoral Ministry》Dallas: Word Publishing, 1995.

Olford, Stephen《Preaching The Word of God》Memphis: Institute for Biblical Preaching, 1989.

Olford, David L. 《A Passion for Preaching-Reflections On The Art of Preaching》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89.

Olford, Stephen and Olford, David 《Anointed Expository Preaching》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8.

Sangster, W. E. 《The Craft of The Sermon Construction》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51.

Virkler, Henry A. 《Hermoneutics-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of Biblical Interpretation》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93.

马有藻。课堂讲义《基督工人神学院:圣经释经学》,加州柏克莱市, 1979年。

于力工。课堂讲义《基督工人神学院:创意讲道法》,加州柏克莱市, 1994年春季。

鲍会园。课堂讲义《基督工人神学院:讲道学》,加州柏克莱市, 1995年秋季。

沈保罗。课堂讲义《北美华人教牧同工释经讲道研习会:释经讲道》。  1992年秋季。

林道亮。课堂讲义《北美华人教牧同工释经讲道研习会:如何准备神学讲坛》。  1992年秋季。

胡至谊。课堂讲义《基督工人神学院:讲道法》,加州柏克莱市, 1994年秋季。

胡至谊。课堂讲义《基督工人神学院:释经学》,加州柏克莱市, 1994年春季。

唐佑之。课堂讲义《北美华人教牧同工释经讲道研习会:旧约释经讲道》。  1992年秋季。

黄子嘉。课堂讲义《北美华人教牧同工释经讲道研习会:新约释经讲道》  1992年秋季。

张子华。课堂讲义《讲道法进阶》。  1993年夏季。

滕近辉。课堂讲义《美国  ATS讲道学》。1993年秋季。

MacArthur, John. Jr., Exopsitory Preaching.

Olford, Stephen. The Esentials of Expository Preaching. Biblical Preaching Institute. July, 1994.

Olford, Stephen. Evangelistic Preaching. Biblical Preaching Institute. July, 1994.

Vold Larry. Excellence in Preaching. Bass Convention.

张子华《牧师与教会的讲台》教牧分享。  1983年3月。

林荣洪《初期教会的释经》今日华人教会。  1986年12月。

邵庆彰《漫谈讲台事奉》教牧分享。  1989年7月。

《讲道者的艺术》信望爱专题报导。  1989年7月。

孙伟光《扣人心弦的信息》教牧分享。  1992年7月。

许道良《重建讲坛的事奉》教牧分享。  1992年7月。

曾立华《时代危机与讲台事奉》教牧分享。  1992年7月。

黄彼得《解经与神学思想》今日华人教会。  1992年7月。

吴勇《讲道的秘诀》基督教论坛报。  1992年九月。

唐崇荣《传道人的信仰》道生院讯信念与信息。  1993年3月。

卢益敬《讲道的首要》教牧分享。  1995年9月。

张永信《合神心意的敬拜》教牧分享。  1998年5月。

李振群《敬拜的五大陷阱》教牧分享。  1998年5月

沈保罗《解经讲道的需要》教牧分享。  1998年9月。

Stott, John 《释经讲道的信念》教牧分享。1985年3月。

Olford, Stephen 《布道者的读经生活》教牧分享。1987年9月。

White Richard 《当心讲道的陷阱》教牧分享。1989年7月。

Padilla, Reni C 《处境释经的反思》今日华人教会。1989年12月。

回到最前一页

附录      释经讲章范例

一、舍弃一切跟从主

鲍会园院长

读经:路加福音九  57~62

A.勿贪安逸与享受

主耶稣知道祂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因在  51节说:“他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但在祂离开以后,人要继续祂去作传扬福音的工作。什么样的人才能负起这样的责任呢?因此祂讲出这段非常重要的经文,提醒门徒所要负的责任。当我们读这段经文的时候,或者常有这样的感觉,以为耶稣好象说祂在世上的生活非常可怜,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但是人子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

我觉得主耶稣讲这句话的时候,祂心里的感觉刚好相反,祂不是觉得自己可怜,乃是带着一种充满喜乐的心来讲。“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狐狸的洞,飞鸟的窝,都是它们在世上拥有的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它们不能够没有这个东西,它们一定不舍得离开或放下。但是主耶稣说,我在世上没有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这样一件东西,没有一个洞,没有一个窝,是我看来太宝贵而不肯放弃的。地上没有一件东西吸引主耶稣,拦阻主耶稣不能走上神要祂走的道路。后来主耶稣差遣七十个门徒出去为祂传福音,祂在差遣他们出去以前,对他们说,他们应该思想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有一个洞,或者一个窝,是你们看为极其宝贵而不肯离开的?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样东西拦阻了你们,使你们不能去做主所要你们去做的工作?

今天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面临这样的考验。我们知道,主要我们走的道路是什么,我们应当做的工作是什么。但因为在世上我们有这么一个洞,这么一个窝,有一样东西在那里吸引我们的心,拦阻我们不能够快乐地走上神所要我们走的道路,后来主耶稣就为我们解释了这一点。

B.勿虑家庭与亲人

祂所说的这种狐狸的洞,或者飞鸟的窝,在我们生活里面是指什么东西?首先在第  59节,主耶稣对一个人说,跟从我来。那人说:“主,容我先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

这句话听起来好象主耶稣很不讲情理。这人不是说不愿意去跟从主耶稣,他只是说要先去埋葬他已经死去的父亲,连这样都不可以吗?其实当时的情形大概不是这个意思。在当时犹太人口里面所说,我去埋葬我的父亲,大概不是说他的父亲已经离开世界,在那里等待人去埋葬。这句话的意思恐怕就如同我们中国人有时候说,我们要给父亲送终。如果一个人说要给他的父亲送终,他的父亲这时候可能仍很健康地活着,不过为了表示他对父亲的孝心,他不愿意离开父亲,要在那里服侍他的父亲,直等到他的父亲离开了世界,办好了后事,这才完成了一个做儿子的给父亲送终的责任。这人对主耶稣说,我回去埋葬我的父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时他的父亲大概仍然健在,但是他就用这个来作为理由,或是这件事情成了一个原因,拦阻了他去跟从主耶稣。主耶稣说:“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

神今天给了我们一个责任,就是要去传扬神国的道,要把主耶稣救恩的福音传扬出去。我们会不会有时候因顾及对家人的责任,而不能去完成神给我们的托付?在家里面,尽自己的本分,尽对家人的责任,这个是我们应当有的态度。但是如果为这个原因,拦阻了我们去顺服神的旨意,去走神要我们走的道路,家庭的责任就成了一个真正的拦阻。主耶稣说,“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不要让世界上家庭或家人的责任成为我们跟从主的拦阻。如果我们清楚了神的呼召,知道是神的旨意,神一定会给我们预备一个方法来照顾我们自己的家人。我们不是对家人不尽责任,乃是知道,如果是神要我们走上祂要我们走的道路,祂一定为我们的家人有适当的安排。在今天这个紧急末日的时代,不要让我们对家庭的责任成为我们顺服主的拦阻。这不是不孝顺,乃是对神的顺服。在过去神所使用之人的生命里面,我们看到有多少这样的情况。他们要听从神呼召的时候,为了家人的缘故,为了自己家庭的责任,心灵里曾经有过很多挣扎,很多考虑。但是最终,他们按着神的呼召顺服了,神给他们有特别丰富的恩典,有特别美好的安排,使神的旨意可以在他们身上得以成就,让神的名字可以藉着他们的顺服得到荣耀。

C.勿随风俗与人情

另一方面,在  61~62节,“又有一人说,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这里说到去辞别家人的意思,也牵扯着当时的一种生活风俗。这个辞别并非见了面,说声再见就完了。这个辞别有时候要用很长的时间,很多的安排,很多的功夫,这是当时的生活方式。

在旧约士师记的利未人生活中,我们看到这个情形(看士师记十九章)。那个利未人带着自己的妾,去到他岳父的家里,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要走,他岳父就留他说:“你先不要走,等我给你预备饭吃,好让身体得着力量,然后你再走。”于是他在那天吃完饭后,天已经晚了,只好在那里再住一天。第二天他起身的时候又要走,他岳父再按照这热诚挽留他,结果又再停了一天。就这样,一连停留了好几天,结果他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那个极悲惨的结局。

这里主耶稣所讲的乃是,不是为了责任,也不是为了必要,乃是为了情感的缘故,或者风俗习惯,使这个人暂时不能去跟从主耶稣。他觉得,我现在不是不顺服,不是不要跟从主,只不过是先去满足一点人情上的需要,然后我就转过来跟从主。但是主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一方面要顺从主耶稣,但另一方面却回过头来顾及自己的情感,就让情感成了一个跟从主的拦阻。主耶稣说这样的人不能够完成神在他身上的托付。对自己所爱的人,应当有的情感是一件非常美好和神圣的东西。情感是神的一个恩赐,但是如果让情感成为我们跟从主的拦阻,这个情感就成了一个丑陋的东西,可怕的东西。在另外一个地方,主耶稣说,人的仇敌就是他自己家里的人。为什么呢?莫非他家里的人对他不好,或是故意要反对他,敌挡他?可能不是如此,但是有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太爱自己家里的人,所以家里的人就成了我们遵行神旨意的拦阻,一个仇敌。我们不会为了爱一个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人,而违背神的命令。但是我们却会为了爱我们家里的人而去违背神的命令。多少时候,我们看见这种情形。为了爱家里的人,爱自己所爱的人而拦阻了我们走上顺服神的道路。

在这里,神好象对这个人说,你把你对家人的情感需要暂时放下,把它交在我的手中。当我们要去跟从神的时候,如果我们把情感这个问题交在主的手里面,主耶稣会把这个情感接过来,然后把它分别为圣,再赐还给我们,使它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真正分别为圣的情感;使这情感成为我们生命里面的一个祝福,成为我们跟从主的一个额外力量。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跟从主,将那个情感交在主的手里面,主耶稣也许把它接过来,就把它从我们生活中挪开,使我们可以毫无拦阻地去跟从主耶稣,去完成祂所给我们的托付。

我们是否愿意付上这个代价?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一方面要走神所要我们走的道路,去做神要我们去做的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却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所喜好的那个情感。主耶稣说这样的人不配进神的国。

“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这些东西都是他们在地上所爱好,所看为宝贵的东西。很多时候属主的人就让这些东西成了他们的拦阻,不能够去完成神所要他们走的那条道路。主耶稣说,我人子没有一个枕头的地方,没有这么一个属世的洞或窝,拦阻我去走神要我走的道路。今天主耶稣说:你要来跟从我,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你能够不顾一切地,不让任何东西拦阻你去走上神所要你走的道路吗?你是否还为了那个狐狸的洞,飞鸟的窝而被拦阻,不能够去走神要你走的道路?

 (本文原载于《基督工人神学院通讯》  1998年3月号,

 承蒙鲍院长同意转载,谨此致谢)

二、超越的生命

马有藻牧师

读经:腓立比书四  1~13

A.导言

1.腓立比教会的成立

在保罗所创立的众教会当中,有两间是很特别的,一间是哥林多教会,一间是腓立比教会。每逢想到哥林多教会时,保罗就伤心流泪,但想到腓立比教会时,他就充满喜乐与安慰。神藉着保罗的忧伤,有感而发地写了哥林多前后书的真理;神又藉着保罗得安慰,写了腓立比书的真理。因此,这两卷书是保罗最真情流露的书信。腓立比书不象哥林多书那样地具责备和严厉,全书充满了安慰和喜乐,让人在研读时,心中觉得异常甜蜜与满足,因此能以喜乐洋溢的心来接受书中给我们的真理。

在使徒行传十五章记载,保罗带着耶路撒冷教会大会议的结果,也带着欢喜的心,再度出发旅行布道,经过了马其顿,来到了腓立比。在腓立比的经历,于使徒行传十六章中有详细的记载,我不用多言,但有一、二点我必须指出:( 1)腓立比教会是在喜乐中建立的、在困苦中建立的、在祷告中建立的。(2)腓立比教会最初有三种人,一个是作生意的吕底亚与她的一家,一个是从前被鬼附行法术的使女,一个是管理监牢的禁卒与他的家人。他们的环境不同,有富有的商人,有为奴仆的人,也有公职人员;他们的种族也不同,吕底亚是亚洲人,使女是希腊人,禁卒是罗马人。他们的信仰也不相同,有信犹太教的,有拜鬼神邪教的,有信奉罗马宗教的。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上中下三个阶层的人物。福音在欧洲一开始就传给了这三种人,意义是何等地深远,可见福音可以深入任何不同的背景、阶层和宗教的人。

2.腓立比书信的特色

保罗创立腓立比教会后,不久他又往其他地方去了。七年后,在他第三次旅行布道的回程中,他又经过腓立比,在那里他作了短暂的停留(徒廿  3)。圣经记载保罗后来再与腓立比教会接触时,是五年后的事。那时,保罗已被囚在罗马的监牢里。虽然保罗与腓立比教会的弟兄姊妹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彼此间的情谊是深厚的。一方面是保罗对他们的爱不是普通的爱,而是象父亲对儿女的爱,是亲切关怀,无微不至的爱;另一方面腓立比的信徒对主及对主的仆人,也有很真挚与单纯的爱。因此当两方面的关系都是建立在真爱的时候,他们之间就产生了一份珍贵的情谊。

这份在主里面的情谊,在腓立比书里可明显地看出。在本书内,保罗所用的文字比其他的书信有更多感情的流露。在书里面,我们看到保罗的心,也看到基督的心;看到保罗的喜乐,也看到基督的喜乐;看到保罗的满足,也看到基督的满足;看到保罗的工作,也看到基督的工作。在保罗书信中,再没有其他书信比腓立比书更亲切、更温暖、更喜乐、更真挚动人的了。难怪有人说,“阅读腓立比书,你就能听到保罗的心跳动的声音,也听到腓立比信徒的心跳动的声音,更听到主耶稣的心跳动的声音,因为他们都是心心相印的一群。

3.腓立比信徒的优点

为什么保罗一想到腓立比教会,他内心就涌出甜蜜的感觉?为什么腓立比教会能够让保罗的心常思念他们?原来腓立比教会是一个有各种优点的教会,他们一开始就与保罗有极紧密的同工联系,且同心合意兴旺福音。他们是一个与保罗同工的教会(一  5),是一个传福音的教会(一2),是一个肯为主受苦的教会(一2上),也是一个挂念主的工人生活需要的教会(二25,四16、18),这些已经非常好、非常重要。但我认为最特殊的是,根据腓立比书一9、10,我发现腓立比的信徒有三个优点:

a. 他们是一个大有爱心的教会—其实他们的爱心已经是很大了,看他们与保罗同工、为主受苦、努力传福音、供应保罗的需要等,但保罗所盼望的,就是他们的爱要多而又多。爱,他们已经有了,但爱是从来不嫌多的,爱需要进深就如灵命需要进深一样。而且保罗要他们的爱心,不是在表面的感情上,而是要有知识和见识作基础,真正的爱需要增长成熟的。

b. 他们是一个大有知识的教会—“知识”,是指理论上、伦理上的知识。而“知识”与“见识”是二个很特别的字,是指实用与运用的知识。这二个字指出信仰与生活、神学与实践彼此间的关系。保罗所关注的是他们不单在神学基础上要稳固,要多而又多,在实用知识方面同样也要多而又多。神学加上实用,爱心加上知识和见识,才是美上加美,荣上加荣。

c. 他们是一个追求超越的教会—“使你们分别是非”的“分别是非”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分别”这个字在罗马书十二2译成“察验”,这个字也可翻成“赞同”、“跟随”;“是非”在马太福音六26,翻成“贵重得多”以及在马太福音十31,十二12翻成“贵重”。在这里中文圣经的小字翻成“喜爱那美好的事”,美国最新标准圣经(NASB)翻成“赞同超越”,我们可以把它翻成“追求超越”。我认为这种翻译最能表达全书的中心思想,因为整本腓立比书就是讲到一个超越的人生。在第一章里,保罗说:他活着就是基督(一21),这是他拥有超越环境而来的喜乐,是超越的喜乐。在第二章里,他说若被浇奠在其上为祭物,他也认为是喜乐(二17),这是一个超越的决心。在第三章里,他以许多的字句来表达他有一个超越的人生观,譬如“靠主不靠肉体”、“先前、现在”、“有益、有损”、“认识、丢弃”、“至宝、粪土”、“万事、基督”、“律法的义、基督的义”、“得着基督、基督得着我”等相对的字句来突显他认识基督的超越。在第四章里,他以六个德行来劝告信徒要追求一个超越的人生,进入美好卓越的境界。所以他就在一10祷告时表示,也盼望腓立比教会的信徒灵命更长进,追求一个多而又多,更超越先前的人生;也就是更成熟的人生,一个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坚定不移的人生。

B. 超越生命的特征(四1~9)

保罗非常关心腓立比信徒追求超越的人生,所以他在书信结束的时候,就列出超越生命的特征,其中共有七点:

1.站立得稳(四1)—坚定不移的生命

四  1开始第一个字是“所以”(中文漏译),这个“所以”的“所”,把前面的主题连接过来。首先保罗用四个最亲切的词句来称呼,来形容他与腓立比信徒的亲密关系。因有这个亲密关系,所以保罗就放胆地劝告他们:“所亲爱所想念的”,表达了保罗想再见腓立比信徒的热望。“我的喜乐,我的冠冕”,说明他何等盼望在教会事工上所付出的代价,可以有收获;信徒能在患难中站稳,成为他努力所得的冠冕。

冠冕是优胜的奖赏,是因工作而有的一种荣誉的承认。我们常在医生的医务所里看见“仁心仁术”、“再世华陀”、“医术精湛”等的匾额,那是他们的冠冕。大家都知道,有一位牧师六十岁寿辰时,他的学生撰写专文,记念老师对他们生命的影响,那些专文汇编成书,书名叫《事奉的人生》。这位牧师就是我们“敬爱”的滕近辉牧师,“事奉的人生”是他的冠冕。因为保罗与他们有这个亲密的关系,所以腓立比信徒在患难中,在信仰中“站立得稳”或“站立不稳”,对保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三章内,保罗提到有些异端侵入了教会,他们是推行犹太主义的割礼派(三  2),及推行纵欲主义的希腊罗马浪漫派(三18~19)。因为这两派异端在信仰上、道德上败坏信徒,所以保罗警告他们要站立得稳,千万不要跌倒。

同样在每一个时代中,撒但也用尽了方法,要在信仰上破坏基督徒纯正的信仰,叫我们离开神的话语;在生活上,叫我们失去分别为圣的地位。所以我们务要在真理上扎根,在信仰上超越世界的宗教与理论,在生活上超越世界的引诱,过一个坚定不移的生活。

2.同心相爱(四2~3)—事奉合一的生命

第二件事是保罗留意到教会肢体中的生活,教会肢体彼此间的关系异常重要,一旦有微小的罅隙,教会内部不能团结,福音的工作就无法开展。

首先我们要感谢主,在事奉时,神顾念我们的软弱,知道我们恩赐的有限,所以兴起同工来帮助我们。同工的兴起是神祝福我们的明证,若没有同工,我们多么孤单;若没有同工一起配搭,不管我们的恩赐如何,我们也作不成什么。没有一个人可以单独地工作,我们的背后需要许多弟兄姊妹的关心、祷告、支持,才能共同完成一件事。感谢主,我们不是孤单的人,我们也不是惟一奉献的人,因有许多属主的人,同样被主的爱激励、被主复兴起来一同配搭事奉主。事奉时与同工一起生活,实在是一个大祝福和大享受。

不过同工之间,有时也许因为意见不合,或某些误会,受撒但的挑拨离间,使主的工作大受亏损。教会不同心,一定会影响信徒;教会不同心,一定会剥削教会的力量;教会不同心,一定会毁坏教会的见证。腓立比教会就有这个情形,有二个姊妹,本来是教会的领袖,是保罗的福音同工,但彼此不同心,使保罗非常难过,所以他劝她们“要在主里面同心”,为主的缘故同心;又劝一个真实同负一轭的“你”帮助她们。这个“你”是谁,信中未提及,有解经家说她是吕底亚,有说他是路加,有说他是西拉,有说他是以巴弗提,更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把“同负一轭”这个字的原文“苏子各”  SUZYGE的字义翻成一个人名,因为前面两个女人都有名字,下面革利免也有名字,这里应该是一个有名的领袖,可能他是一1的监督或执事。那么全句就变成“我恳求你,你这真实的苏子各去帮助她们”,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帮手,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同负一轭”的意思(象巴拿巴是名正言顺“劝慰子”的意思)。

无论怎样解释,保罗所强调的就是,一个靠主站立得稳的生命,是一个事奉合一的生命,也是一个超越的生命。我们都是一群事奉神的人,让我们能在这方面显出我们的超越。

3.常常喜乐(四4)—喜乐洋溢的生命

保罗在这里两次强调要喜乐,因为喜乐就代表信仰的真实。当保罗说此话的时候,他自己仍被囚禁在狱中,但他却有喜乐。“喜乐”在全书中一共出现了十七次之多。按我们堕落的天性,我们是不容易喜乐的,天晴说天气太干燥,下雨又太潮湿;没有钱买不到东西,有了钱又怕别人来藉;没有伴侣觉得孤单,有了伴侣又觉得没有自由。难怪有人说“人是最不容易快乐的生物”。

喜乐是从哪里来?是从朋友?财富?学问?其实很多时候朋友、财富都是我们的十字架。我们的喜乐不在那里,我们的喜乐是在喜乐的源头里,在那里我们找到永无止境的喜乐。所以保罗说“靠主喜乐”,原文是“在主里面常常喜乐”。

约翰福音十七  13主耶稣的祷告,主对父神说“现在我往你那里去,我还在地上说这话,是要叫他们心中充满我的喜乐”。主耶稣临别前为我们祷告时,祂把喜乐放在第一位,放在真理的前面、放在成圣的前面、放在传福音的前面、放在祷告的前面、放在合一的前面、放在爱的前面。如果是我们的祷告,我们会把真理放在前面、把传福音放前面,把合一、爱、成圣、祷告放在前面,我们总不会把喜乐放在前面。但为何主一开口祷告就先说:要叫他们充满我的喜乐,原来喜乐是个信心的见证,喜乐是个交托的见证,喜乐是个顺服的见证。无论什么环境,是晴天、雨天、得时、不得时,我都相信有主的旨意、有主的带领,于是我就安心,处之泰然,我就喜乐。因为喜乐是神真实存在的见证,喜乐是从内心来的,是建立在与主亲密的关系上,靠主喜乐、在主里面喜乐,主是我的喜乐,我是主的喜乐,真是有主万事足。所以,喜乐的人生是超越的人生。

4.谦让宽宏(四5)—谦逊待人的生命

保罗劝告腓立比的信徒要有“谦让的心”。“谦让的心”( epieikes)这个字的意义极为丰富、非常甜美、大有弹性;包括“宽大、宽容、宽恕、忍让、忍受、忍耐、恩惠、恩慈、温和、温柔、良善、慷慨、大方、友善、款待、好意、为别人着想”等类同的意义,我们实在很难用一、二个字去形容它。

根据苏格兰新约学者巴克莱( W. Barclay)的研究,“谦让”在古典希腊文里面,是形容当一个人若知道在什么时候,不需引用严苛的法律去处理一件事情,或者把公正稍为放宽而施行仁慈,他便可以称为一个有“谦让”素质的人。神如果要我们付上神法律的责任,我们没有办法找到出路,但神会为我们预备一条出路,使我们能逃生。同样,对人我们应该有谦让的心,有宽恕、饶人的心。人犯错时,以宽厚对待他;有争论时,以恩慈对待人;对人对事不求自己权利的满足,不求是否公平合理,更要富有人情味。信徒应处处为他人着想,作领袖者尤其需要这种“谦让的心”。在“让”、“宽”、“恕”三个字下,显出你是成熟且超越的基督徒。保罗说,因为“主已经近了”,所以我们要有谦让的心。为何谦让这个字跟“主已经近了”这句话拉上关系?“主已经近了”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时间上的近,就是说,主就快回来了,因为主很快就回来,所以不要斤斤计较。有人毁谤你,算了;有人逼迫你,算了;有人亏负你,算了。忍受一点、容忍一点。为何你要忍让,因为你有主,他没有;因为你的主很快就要回来,祂回来时你就有赏赐。另一方面的意义是指空间上的近(诗1四十五18),就是说,主与我们十分接近,祂在我们身旁,看见我们的遭遇,晓得我们的困苦,于是我们不需要寻求公义的报复,因主必定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的困难,只要用忍让、宽宏的心对待人,因为忍让宽宏的人就是超越的人。

5.一无挂虑(四6上)—交托顺服的生命

“挂虑”是对神的保护和照顾缺乏信心的结果,在有神的人生里,忧虑是多余的,因为一个超越的基督徒,深信主从不会让我们失望。忧虑不能改变事实,忧虑是变相的小信,忧虑的后果可能导致怀疑、埋怨,甚至不信的地步,所以保罗说,应当一无挂虑。“挂虑”的原文有“分开”的意义。“挂虑”将人的思想与事实分开,也把人与神分开,所以保罗说,应当“一无挂虑”的背后涵义就是“交托与顺服”。

6.祈求感谢(四6下~7)—知恩报恩的生命

尽管忧虑有损无益是个事实,但“不要忧虑”这种劝告永远是无用的,除非我们知道克服忧虑的方法。所以,保罗说解决挂虑的秘诀是:靠着祷告、祈求、感谢,将你的需要告诉神来克服挂虑。祷告将人与神间的距离拉近了,祷告就是将人的困难恭敬地放在神面前,于是人的问题也成为神的问题,这是个信心的交托。如果神能看顾野地的花草,天空的飞鸟,那神必定看顾人的问题。世上没有一个问题大过神,有人说:“感谢是一个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忧虑,当一个人感谢神的时候,他心中就没有埋怨、忧愁,而只有赞美。”芝加哥三一神学院心理学家柯盖瑞( G. Collins)博士在他写的《胜过忧虑》(Overcoming Anxiety)一书中指出,“一个常挂虑的人,就是不懂得感恩的人,因他所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困难、自己的环境和无能,他看不到神的大能、神的怜悯和看顾。如果你相信神的大能,你就用神的能力,不是自身的能力,去克服你的困难。神的解决方法必定超越我们所能测度,祂赐下的平安是超越的平安,平安是困难得解决后的心情,平安是没有烦躁,平安是从交托顺服而来,是超越的、是出人意料的,只要把心中的难处告诉祂,信靠祂就好了。”

7.思念超越(四8~9)—思行高超的生命

在腓立比书四  8~9节,保罗把我们带到一个高峰,这是达到超越生命最后一个劝告。所以他说“我还有未尽(最后)的话”,真是意犹未尽、舍不得停口、舍不得收笔,象一个父亲在临别前,再三叮咛他的儿女。他用两个“要”字作最后的劝告:(1)“要思念”四8,(2)“要去行”四9。

a.要思念(四8)

保罗列出六样的超越,要腓立比的信徒思想。当中“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是全段中最主要的句子。“德行”在原文中意思即是“超越”,与“称赞”是平行相对的字。即是“可值得赞赏的超越事,我们都要去思念”。比方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美名的,这些事都是高超值得称赞的,我们要好好地去思想它们。但“思想”在今天这个“快餐时代”是一个遗失的美德,今天我们的生活非常紧张、紧凑,我们上班下班、开车走路都是用高速度进行,我们很少停下来,好好去思想一下,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什么是普通的、什么是平凡的、什么是超越的、什么是暂时的、什么是永恒的,难怪我们的思想都是肤浅的、不够水准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很多人离开世界时,他的脑细胞大概还有百分之八十五没有用过。换言之,人一生之中只用百分之十五的思想能力,真是可惜。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一九五三年临终前接受访问:“成功的秘诀何在?”答:“要多思想。”对的,我们要思想得对,不要胡思乱想。保罗说:凡真实的—指真理,神的话;凡可敬的—指有榜样;凡公义的—指公正、正确、正直;凡清洁的—指圣洁、与众不同、不凡、非凡、超凡、没有世俗的、没有情欲的;凡可爱的—指值得真爱;凡美名的—指有见证等,都要仔细思想,使它们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一个人的成败与他的思想生活有很大的关系。难怪有人说:“撒但得着我们的思想生活,他就得着了我们的一切生活。”所以我们要“保守我们的思想,胜过保守一切”(箴四  23)。一个超越的生命胜过罪恶,需要先认识真理,靠正确的思想保守警戒自己的思想及行为。腓立比书四8提醒我们要好好地思想天上的事。

b.要去行(四9)

思想是行为的动力,沈保罗牧师说的好,他说:“思想好象艺术家手中的刀,我们的人格是由思想雕刻出来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可以稍微加一点,“思而不行则殆”,就是只有思想没有行动都是死的,没有思想的人,就是没有行为的人;一个人有好行为,就是因为他有好思想的缘故。

保罗象一个成功的父亲,要他的第二代跟随他的脚踪行,他说:“凡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领受的、听见的、看见的,都要去行。”注意这个次序与层次—教导学习(最基础的、单程的),领受(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听见的话(更多的吸收、领受),看见(生活的实际榜样),一步步去学、一层一层加深,这样,超越的学习是我们一生追求的准则。一个基督徒的失败不是一下子的软弱,那只是近因,是根植在他不洁净与情欲的思想里面;同样一个得胜的基督徒,也不是他灵性一时的振作,而是长年累积思想与学习神的话所产生出来的结果。

C.超越生命的榜样(四10~13)

1.“如今又发生”(四10)—思念生喜乐,喜乐生思念

在收笔时,保罗用自己的经验作见证,从四  10~13节里,他从前面的“你们”转到“我”。他说:“我”靠主喜乐、“我”没有缺乏、“我”学会知足、“我”能随事随在、“我”凡事都能做等,都显出保罗是个超凡的传道人,他用他一生怎样经历神超越的同在,来作结束的劝勉。

第一件事,保罗表示他靠主喜乐,他喜乐的来源固然是主,但也有人的一份,就是腓立比教会的信徒。腓立比信徒的爱心,也是保罗喜乐的来源,所以当保罗知道当腓立比教会想念他的时候,那个喜乐的心就生出来,好象一对年轻的恋人,想到对方心中就生出喜乐。“如今又发生”的“发生”是个非常优雅的字,是指植物再次开花、再度萌芽;愈多思念,就愈多喜乐;愈多的喜乐,就愈多的思念;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主爱在两地方运行,真是甜美无比。

喜乐是建立在与主的关系上,也建立在与人的关系上。有人说:“最深度的神学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方能实现,信仰的真实在与人相处时才能显大。”这是很正确的话。

2.“学会知足”(四11~12)—随遇而安,超越境遇

腓立比教会很爱保罗,在物质上一直供应保罗的需要,但为了某种原因而中断了一段时期,现在又开始供应保罗。但保罗表明立场,他不贪恋他们的供应,也不是不感谢他们的供应。他表达得真好,他说:“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学会知足。”

“知足”是古代司多亚派的人形容当一个人知足时,他就能攀上人生的颠峰,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知足的人是不受环境左右的人,且在不同的遭遇下能控制自己的人。保罗说他学会知足。知足是一种高贵的人生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学习操练的,是从人生各种不同的际遇中,紧紧地依靠主去应付各种困难。因以基督作整个人生的中心,所以就不埋怨、不贪求、不嫉妒、不仇恨、不争竞、不毁谤,只要有主的同在就满足的态度,是人生最高尚的一面,也是人生最灿烂的一面。

3.“凡事能作”(四13)—超越秘诀,靠主力量

“凡事”指一切讨神喜悦的事,也是在一切的困难之中。保罗在人生百态中学到处事的秘诀,就是靠主的力量去办事,这是保罗秘诀中最主要的关键。

自古以来有多少的信徒,他们做了惊天动地的事—如堵住狮子的口、灭了猛烈的火势、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受严刑、忍受戏弄、受鞭打、被监禁、各种的磨难等,若不是全能的主与我们相通,我们会一事无成。

感谢主,三个“都”字就写尽了人生的喜乐。四  11“都可以知足”,四12“都得了秘诀”,四13“凡事都能做”。

我们要有这三个“都”字:靠主凡事知足、靠主随事随在、靠主凡事能做,这就是一个超越的人生!

 (本文承蒙马牧师同意转载,谨此致谢)

三、跟从主的传道人

黄子嘉牧师

经文:约翰福音廿一  15~22

这一段记载,可以说是彼得担任传道人的“按牧礼”,是牧长主耶稣亲自主持的。主耶稣先追问爱祂之心,再托付牧羊之责,并指示荣神之道,最后,重复叮咛:“你跟从我吧!”从此之后,三十多年间,彼得除了竭力寻找迷失的羊,也是尽心牧养主的群羊,不但谦卑服事,更作群羊的榜样,最后甚至为主殉道,真实地作了一位跟从主脚踪的传道人。但愿我们每一位事奉主的人,也都一生爱主、尽责、荣神、益人,紧紧地跟随主的脚踪。

“跟从主”其实是主耶稣最重要的信息之一,从祂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要求门徒们:“来跟从我!”(约一  43)也许门徒们不太上道,故经过一年多的相处之后,主耶稣在加利利海边,再次慎重地呼召门徒们:“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太四19)接下来,主耶稣一再地提醒门徒们,要专心跟从祂:“不可手扶着犁向后看”、“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路九57~62)。又要求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十六24)也应许道:“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父必尊重他”(约十二26)最后,当升天之前,托付彼得圣工的结语时,再重复强调:“你跟从我吧!”可见主耶稣对祂仆人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跟从祂”。你我真是一个跟从主的传道人吗?

由约翰福音廿一  15~22的经文中,可以分析出四项基本的原则,是主耶稣对传道人的期望,是一个跟从主的传道人所应当持守的准则,但愿你我都实行之!

A.爱主重于工作

主耶稣不但要彼得爱主胜过世界(“这些”所代表的),更是要彼得爱主重于工作。主不是先问彼得“你愿意牧养我的羊吗”,乃是先弄清楚“你爱我吗”。必须要先爱主,然后才可为主牧羊。也就是说假若非因爱主,则不必为主作工,即使作了,主也不喜悦,主所看重的乃是因爱祂而服事祂,且要爱祂胜过工作。因为,第一,因爱而作的事才是最真、最善、最美、最有价值的,例如:母亲辛劳服事儿女,不因报酬,乃因着爱;父亲勤奋作工养家,不因利害,乃因着爱;同理,传道人尽心传道事主,不因名利,乃因着爱主,这才是美事。

第二,因爱而作才可能甘心牺牲、乐付代价,正如父母因爱愿为子女舍己,夫妇因爱肯为对方付出,传道人也因着爱主而欢然为主受苦付上代价。主耶稣深知事奉的道路艰难,彼得若不真心爱祂,一定走不下去的,因时候要到,别人要把他束上带子,带他到自己不愿意去的地方,甚至要受苦舍命以荣耀神。若不是因爱主的缘故,这么大的代价甘愿付出吗?

第三,因为爱主才会爱主的羊,才会尽心竭力地喂养并牧养主的羊群。有些温驯的羊固然可爱,但也有些乖僻顽梗的羊,可能会顶你一角,惹你麻烦,若不是因爱主的缘故,可能棍子会重重地乱打一通,但若心中充满爱主之心,则打法必大不相同。所以主耶稣要求所有作祂圣工的人,必须先爱祂胜过一切,也包括工作本身在内。当然,我们之所以会爱主,是因主先爱我们,祂是先为我们舍命流血的好牧人,祂的爱激励我们去爱祂,三次否认主的彼得是如此,迫害基督徒的保罗是如此,所有被神使用的人皆是如此,这才是一个跟从主的传道人,我们是如此吗?

B.榜样重于教训

牧人对于羊群有两项重大的责任,一是走在羊的前头,一是找到青草与水源。走在前头是榜样,找到水草是喂养;榜样是生活的见证,喂养是灵粮的教导。前者是身教,后者是言教,身教应当重于言教,榜样必须重于教训,如此的牧者才能得主的喜悦,他所牧养的羊群也才能健壮增长。

“教训神的真道”是主耶稣大使命中最后的一项嘱咐,是传道人必须终身致力的事工。传道人不但要为自己而读经读书,以吸取神的真道,也要为神的羊群而努力进修,不断充实,因为若想作到“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按时机按分量地分粮喂养”,绝不是轻轻松松敷衍两句就可达成的,必定要殷勤读书、加倍努力,时时让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同时不断地渴慕、追求、操练讲道恩赐之长进,以致神的教训能充充足足、源源不断地由口中发出,去满足群羊的需要。

不过,比教训更重要的是有美好的榜样,牧人在前头走,羊群在后面跟;牧人上山坡,过小桥,羊群也上山坡,过小桥;牧人跳下坑,羊群也跳下坑;牧人的榜样更远重于他的教训。群羊的大牧人主耶稣基督,祂不但教训门徒们许多真道,更是亲身作美好的榜样给他们看。主强调祷告之重要,祂自己常常儆醒祷告;主要求门徒殷勤工作,祂自己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主教训人谦卑服事,祂自己去洗门徒们的脚;主劝勉人宽容饶恕,祂在十字架上第一句话就说:“父阿!赦免他们!”主耶稣留下了美好的榜样,也留下了美好的教训。彼得跟从了主耶稣的脚踪,直到晚年,他劝勉众长老说:“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作群羊的榜样。”(彼前五  2~3)保罗也深深明白这一点,曾力劝青年传道人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四12)。但愿我们为主传道的人,都有丰富的教训,更有美好的榜样。

C.荣神重于生死

接着主耶稣对彼得慎重地宣告:“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要怎样死荣耀神。……你跟从我吧!”彼得年少时,可自己随意往来,但年老时,要按神旨殉道而荣耀神。这是一个荣耀天家的宣告,也是一个可怕死期的预告。若是普通人听完后,可能不愿意接受,可能会问道:“一定要死么?”“可否让我考虑一下这个要求?”或者干脆回拒说:“对不起,我辞职不干了!”

彼得也曾经因爱惜生命而三次否认主耶稣,但是现在彼得改变了,他为了神的旨意,为了荣耀神,已定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什么时候主耶稣要他去死,他就去死;什么时候为了成就神旨意能荣耀神,他就会甘心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使徒行传中,彼得多次被下监牢面临生命的危险,但他勇敢地对大祭司说:“顺从神不顺服人是应当的。”他已把自己的生死交在神的手中了,这就是跟从主耶稣脚踪的传道人。主耶稣自己岂不也是为了荣耀神而甘心顺服地死在十字架吗?据教会传说,在尼禄王逼迫之时,彼得真是为主受苦而殉道了。

虽然主耶稣不一定要每一位传道人都殉道,但凡能心存“荣神重于生死”而顺服神旨的人,神必大大使用之。例如:以斯帖的“死就死吧”(斯四  16),尼希米的“一手作工,一手拿兵器”(尼四17),但以理三朋友的“即或不然”(但三18),但以理的“与素常一样”(但六10),保罗的“不以性命为念”(徒廿24)……等等,这些人都顺服了神旨,荣耀了神,为主作了美好的见证,被神大大地使用。我们也是这样地跟从主,存这样的心志吗?

D.跟主重于看人

彼得一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好强、好争第一、好出风头、好与同伴比较。他第一个要在海面上走,第一个回答主的问题,他自夸永不跌倒,他带头一刀削去马勒古的耳……他总想比别人积极些。现在听完主耶稣牧羊的托付,老毛病又犯了。他一眼看到约翰,不禁又想略作比较,他自忖道,如果我是如此,则这人将来如何呢?如果我要死,这人死不死?他要求主耶稣给他们作个比较,没想到主耶稣却回答说:“与你何干!”你管他的道路作什么?你为什么要和他比较?“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最要紧的事是:“跟从我吧!”的确,主耶稣对不同的传道人赐不同的托付、领不同的道路、给不同的恩赐、有不同的责任。同工之间互相配搭事奉是好事,但千万不可互相比较;不可因别人的恩赐多而心存不平,不可因别人的道路成功而自艾自怜。中国俗语:“人比人,气死人”是很有道理的。比来比去不是产生嫉妒,便是增加灰心。为何扫罗嫉妒大卫,就是因“千千”、“万万”之比;为何以利亚灰心求死,因他比不胜于他的列祖(可能指摩西或撒母耳)。王与王比,先知与先知比,传道人也很会和传道人相比,这也应验中国俗语:“同行是冤家”的道理。一个卖猪肉的人,不会去和一个写文章的书生相比,但二个文人相轻则自古皆然。传道人最忌讳的就是常常看别的传道人而与之相比,主耶稣要责备说:“与你何干!”如果一定要比,就和主耶稣自己比较一下吧:“你跟从我吧!”主耶稣由天降世、柔和谦卑、服事众人、殷勤尽力、顺服至死、舍己救人……我们应当一辈子与主耶稣相比之,跟从祂的脚踪行才是正当,而不是时常看人互比高下长短,而嫉妒灰心。务要永远牢记“跟主重于看人”的原则。

亲爱的同工们,主托付我们传道牧养的职责,这是我们的荣幸,是我们一生欢然努力从事的圣工;但我们是否照着主耶稣期盼的原则来事奉祂、来讨祂的喜悦、来成就祂的事呢?请不要忘记重要的原则:“爱主重于工作,榜样重于教训,荣神重于生死,跟主重于看人。”

 (本文承蒙黄牧师同意转载,谨此致谢)

四、试探中的得胜

约翰麦克阿瑟牧师

经文:哥林多前书十  13;雅各书一2~4,12~15

最近我有一个感动,想与弟兄姊妹分享有关基督徒受“试探”的问题。“试探”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每一天都要经历,要对付的,因为试探会引起犯罪。我们过去曾面对试探,将来也会有试探。我们过去曾在试探中失败跌倒,但将来我们一定要立志,学习在试探中得胜。

每次我们来到主前,向祂祷告,我们真愿说:“主啊!我永远不要再犯罪得罪祢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我们每次来到主面前,总是带着同样的罪,来求主赦免,一再犯罪却不能胜过,我们一定也很惭愧很难过。在主面前,我们一面要求主宽恕所犯的罪;另一面,要求主帮助我们,在将来更少犯罪。但是,“试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是继续不停且无法抗拒。那么,我真的能胜过试探不犯罪吗?撒但魔鬼不是有超自然的能力,比我们有力量吗?他的诡计、狡猾的武器,不是我们无法识透的吗?他的手下鬼魔们不也是用熟练的方法来破坏属神的儿女,使我们失去作用吗?这些仇敌鬼魔不是藉着我们这败坏软弱的肉体、心中的虚假私欲,让我们上当受骗吗?我们要如何装备自己来抵挡这些恶势力呢?属灵的领袖们以及传道人又怎么样来抵挡呢?我们见到许多失败的传道人,难道他们也不能抵挡魔鬼的攻击?没有能力胜过试探?难道他们没有可以依靠的源头,来过得胜的生活吗?

今天,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何等地重要,关乎我们基督徒一生的灵程。我们可以用哥林多前书十  13的这一节经文来回答如何胜过试探。

这一节熟悉的经文,令我们兴奋!因这节经文应许及鼓励,我们可以期待过一个得胜、圣洁的生活。

哥林多前书十十三“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能受的。”这句话表示,没有任何的试探是可以打倒我们的;撒但不是那么有能力,鬼魔不是那么有势力,撒但的工作,也不是那么狡猾难辨。我们的肉体不是那么软弱,内心也不是那么容易受迷惑,而使我们不可避免地成为试探下的牺牲品。

哥林多前书十  13教导我们一些原则,我们必须了解,才可找到一条胜过试探的途径。可分四点来解释:

A.了解试探的目的

“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试探”要人不能忍受,换句话说:试探要支配你,要控制你。

我们先要了解“试探”这个字。在圣经希腊原文中,“试探”、“试验”和“试炼”( peirasmos)是同一个字。这个字含有正面及负面的意思。从正面,这个字可以翻成“试验”、“试炼”或“证明”,其中没有不好的涵义。而“试验”或“验”的目的,是使受验者可以更坚强、更纯洁。

但这个字也有负面的意思,可以翻成“试探”,也就是引诱,使人跌倒犯罪的意思。

“试验”及“试探”原是一件事的两面,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试验”与“试探”乃是一体的两面。生命中充满了“试验”,而每一件“试验”,都有可能成为你的“试探”。而在“试探”中有“试验”,在“试验”中有“试探”。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人在一家很好的公司里找到了新工作,他非常喜欢这个工作。上班后不久,有天下班时,他在抽屉中看见一大笔的钱,他立刻把钱收起来,放在手提箱中,心里想着要尽快地把它送还回去。

第二天一早,他迫不急待地到老板的办公室,把钱放在桌子上,说:“昨天晚上不知道是什么人?在我的抽屉中留下了一大笔钱,现在我把它送回来,免得那个人因丢了钱而着急。”

老板看着他说:“是我放的,这是一个‘试验’,你通过了。”

我们的生命中有不同的试验。如果这个人,回家以后把钱拿出来,心里想:“哇!这么一大笔钱,没有人知道。”于是内心开始交战,说:“我可以用这钱买这个,买那个;我可以去这里,去那里。如果有人问到钱的事,我可以用十种不同的方法来掩盖搪塞……。”那么,这外在的境遇就成了他内心的试探。

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的试验,当我们面临不同的境遇,它可以成为我们的“试验”,来证明我们的信心及良善;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试探,使我们受诱惑而犯罪;这都在于我们对这事的反应。如果我们依靠神的恩典和能力来抵挡,这就是一个“试验”,来证明我们对神的信心。反之,如果我们没有去抵挡它,就会被“试探”引诱以致犯罪。神常藉着外面的环境,在我们的生命中试验我们。

马可福音一  12告诉我们,当主耶稣在约但河受了洗,被圣灵充满,圣灵就立刻催促他去旷野接受撒但的试探。耶稣受了神的呼召,圣灵的恩膏、祝福及能力,将要开始祂在地上的工作;但必须先受试验,证明祂有能力,有资格,配得祂的职分。神要藉着这试验来证明祂儿子的公义,能承担托付,完成使命。而撒但也是藉着这些来试探耶稣。他用了最恶毒的方法,要引诱耶稣滥用神权。他攻击耶稣想要打倒祂,但是耶稣信靠神,站稳了立场,遵行神的旨意,靠着圣灵及神的话语,击败了仇敌。

约伯受试验的故事也是相似的。神允许约伯受苦,是为了证明祂的仆人是纯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伯一  8)。但魔鬼的目的正好相反,他要证明约伯忠心爱神是因为要得到神的祝福,假使他失去了这一切,他就会弃绝神。约伯虽然失去了财富、健康,甚至他的妻子都要他弃绝神,但最后他的考验及格了,他对神的真信心得到了证明。

当我们遇见了财务困难时,我们便紧缩开支,不贪不取不义之财,并且相信神会供应,会带领度过难处,那么我们就在试验中成功了,也证明了我们的信心。反过来说,如果因有缺乏,就在生意上欺骗不诚实、作奸犯科等,这就由外面境遇的“试验”变成了内心的“试探”。

同样地,在面对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你爱一个人,他却让你失望,或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但因着爱他,你相信神的大能,所以对他包容,存着盼望和忍耐;或是你心中产生了苦毒、痛恨,而变成了你的试探。

有时人对你不公平、不仁慈、误会,甚至恶待你;或者身体受伤、健康不佳、学校有问题、生意失败、遇见灾祸、至亲离世、希望破灭,或面对无法解决的难处等,这些是试验我们的信心,驱使我们来依靠天父,恳求祂帮助;或是我们因这些境遇而痛苦、仇恨、生气,而埋怨神、远离神。所以我们所遇见的这些人、事、物等,会证明我们的本性是义、或是不义、软弱的,会帮助我们属灵成长;反之,则使我们属灵的退后。这二种不同的结果,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回应。

雅各书一  2~4,雅各对这个回应,有很清楚的解释。请我们一同来念:“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雅各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基督徒会遭遇到无数的试验。但我们必需认定这些试验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我们跌倒或挫败,而是锻炼我们的心思意念,并加给我们力量,使我们作一个成熟的基督徒。雅各说,试验使我们“信心”产生“坚忍”,坚忍使人“成全”,就是成熟成长,“完备”就是十全十美,“毫无缺欠”,没有缺陷。如此才可负起更重的责任,完成神所托付的工作。当人受试炼时,滋味是苦的,过程是艰辛的,但结果却是美好的。如果人能够有正确的态度面对试验,那么他的忍耐、恒心便能增长,每天都能过很胜的生活,达到神所要求的标准。困境的试验,也能除去我们生命中的渣滓,把我们性情中的缺点炼掉,使我们更纯洁刚强,生命比从前更绚烂美丽,这是通往荣耀的途径。将来也必能得到生命的冠冕,就是永生。

神给我们试炼有许多的目的:

1. 神给我们试炼,可以查证我们有没有得救的信心。是为了我们的益处,使我们可以确信,我们在试炼中有真正得救的信心。

2. 可以使我们与世界渐渐断绝,减少依靠世上的事物。

3. 可以使我们把盼望多放在永恒的天上。

4. 显出我们到底真正爱什么?是神?还是更爱世上的人、事、物?

5. 可以教导我们顺服。

6. 教导我们紧紧依靠神的恩典、能力、慈爱与怜悯。

7. 使我们灵命成长,为神所用。

8. 使我们可以同情、安慰及帮助其他在患难中的人。

彼得在彼得前书一  6~7也说:“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原文:真实)。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著称赞、荣耀、尊贵。”彼得告诉我们,等我们暂受苦难以后,主必使我们完全。神允许我们生命中受试验,使我们更刚强,但神永不会使用这试探来引诱人犯罪行恶。

那么你会问:我们在试验中,怎么又变成了试探呢?雅各书一  13中,雅各对这个问题有清楚生动的描写。他说:“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神允许试验发生,但神的用心绝对是良善、恩慈,不会用试探来使人跌倒。神的目的,乃是要使神的儿女永远属于神,藉试炼来锻炼祂的儿女,使他们纯洁无瑕。“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一14~15)我们会犯罪,是因我们肉体被私欲引诱而行出来。人在试探中跌倒,是因为被自己的私欲,例如:贪恋、享受、眼目肉体的情欲、心中之骄傲、自我为中心、争竞分争、世界之逸乐等,所牵引、所诱惑的。人对自己的罪要负责任,如果我们内心常存洁净,罪恶就无计可施。人的欲念是可以生长,遏制的。当欲念初发动时,人可以靠神的恩典及顺服神来控制。但是人如果要满足自己的肉体,放纵其欲念,就会被情欲所操纵,欲念的火焰,就会被煽动而炽旺,以致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至终产生死亡的后果来。

“私欲牵引”也如同人用鱼饵来引诱鱼上钓。撒但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弱点,就用不同的饵来引诱、吸引我们,当我们肉体私欲被吸引而不能拒绝,他就被拉到罪恶里。雅各描述犯罪的过程,也正如妇人生产,先是私欲怀了胎,有了欲念,就逐渐孵出罪来。罪一步步长大到了成熟地步,就控制不住而生出来了。可见罪是有过程的:先有“欲望”( desire)想要满足,再有“迷惑”(deception)以致受吸引,然后“计划”(design)想如何满足,最后“不顺从”(disobedience)就产生死亡来。

主耶稣教导门徒的祷告说,我们应当求天父不要叫我们陷入试探,救我们脱离恶者(太六  13)。换句话说,我们应当向神祷告,求主帮助我们抵挡撒但,并拦阻我们,不要让试验变成试探,让我们受引诱而犯罪。

我们不但要了解“试验”、“试探”的目的,并记得当我们面对试验时,知道“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  29),凡事临到都有神的美意及目的,为的是造就我们。如此,我们就应坚忍相信神,而胜过试探。我不知道今天你有何试探?但相信神必使你得胜,作一个刚强的人。

B.了解试探的性质

“你们所受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试探”是人类所共有的,是属人性的,而试探的性质不是什么超自然的能力,是我门不能抵抗的,而是一般平凡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凡是人都会受到试探,没有例外的。所以当我们受到试探时不要以为稀奇,我们所受的试探也是千万的信徒们曾经经历的。也许遭遇的景况不同,但试探本身的原则却是相同的。甚至神的儿子耶稣“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来四  15)而且“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来二18)。因为我们都会有相同遭遇,所以属灵软弱的,可以请属灵刚强的牧长来为你祷告,使你恢复刚强,正如经上所言,“应当彼此认罪,互相代求(雅五16);而且“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用温柔的心将偶然被过犯所胜的人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加六1~2)。

我们基督徒都要在每天的生活中,学习应用神所赐属灵的美德、武器及教导,来过正常得胜的基督徒生活。

C.了解试探的限度

“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受的。”神认识我们每一个人,祂对你我都有祂独特的计划与美意。我们的生命在基督里,永远得到保证,神永不会允许任何的试探,在任何时候,超过我们属灵生命的能力所能承担的。我们一切的试探,都是神所允许、所度量过的。

有一个人在杂货店买东西,他的小儿子拿着一个大篮子紧紧地跟着他,他的父亲在这个篮子里一件一件地放下东西。旁边有一位太太,看不过去地说:“这些东西对一个小孩来说,不是太沉重了吗?”小孩子转过身来对那位太太说;“哦,你不要担心,我爸爸知道我能够拿多少的!”同样的,神知道我们的限度,祂不会让我们担负超过我们所能承担的担子。

约翰福音十八  4~9记载:当兵丁到客西马尼园捉拿耶稣时,耶稣二次问他们说,你们找谁?谁是要捉拿的对象?他们二次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罢。”约翰在这里解释说,主耶稣不要门徒们被抓,因为“这是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因为当时门徒还没有准备好来面对这试验。如果他们被捉拿,他们的信心太软弱,就会跌倒失落,但是主耶稣不允许这事发生。从教会历史中,我们知道,除了使徒约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岛外,其余的十个门徒都为主殉道,他们都经历了逼迫监禁,以及为福音的缘故受尽苦难。但是除非等到他们预备好了,不然就不会经历这些事情。主永不允许让我们的试验超过我们属灵生命的成熟度,而使我们无法处理。

神在我们受试验时,定下了疆界,因此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神的信实作我们的保障。

D.了解试探中的出路

“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忍受得住。”

神在你受试探的时候,必给你提供一条“出路”,就是“出口”的意思( exit)。永远有一条可以到达胜利的道路。

那个“出路”是什么?请注意,那个出路就是经过它、走过它。当神给我们“试验”来证明我们的公义,而撒但来试探要引诱我们犯罪时,只有一条路,我们可以得胜通过。这条路不是我们找一条容易、快速的方法来解决,而是要经过它、要忍受它。神不是要把我们从试验中取出,而是要我们能够坚忍、经过它。神知道你我的限度,祂会用这些试验来使你我得到成熟。

圣灵引领耶稣到旷野受试探,是父神的旨意,主耶稣并没有离开旷野,直等到三次试探完成。祂正面地面对试探,藉着父神的大能来忍受试探,而得到出路。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二  7~10诉说他自己的经历。他说有一根刺,是指一个很大的木桩(stake)用力打击他的肉体,就是撒但的差役在攻击他。这是指着撒但所差来的人来打击,来折磨欺负保罗,使他非常痛苦难过。保罗为这事三次求告主,叫这刺离开他,但是神却没有为他去掉困难。神要他的儿女忍受、经历困难,使他谦卑。并且神给祂儿女在试验中有足够的恩典及能力,来得胜、刚强及喜乐。

在试验时的出路就是忍受,而永远不要让它成为我们的试探来犯罪。“出路”就是把这些境遇当作“试验”而忍受,而不是使它成为内心的“试探”引诱而犯罪。

当你被人误解,被不公平地指责,不仁慈地对待时,接受它,以喜乐的心来接受,你忍受这些,这就是出路。如果有人使你失望,应许你要作某事却没有作,对这种期待的失望,接受它,了解它是试验你的信心。

“出路”是经过它,持久地忍受它,不向它屈服,认定它是“试验”,是使我们成熟,永不使它成为我们的“试探”。没有人喜欢困难试炼,但是忍受经历过,就能喜乐地得到坚忍、美好的性格和盼望。

神给了我们忍受试探的方法:

1. 当试验来时,你转向神的话语。诗篇一一九:11:“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默想主的话语,而不要听引诱的话。

2. 祷告:来到主前祷告。主耶稣教导门徒说:“总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试探)迷惑。”(可十四38)来到神前,向祂呼求,不使这试验成为试探。

3. 信靠:“拿着信德当作藤牌。”不论恶者的火箭如何来攻击你,相信神会帮助你。神允许这事临到你,有祂的美意来证实我们对神的信心。为了祂的荣耀和我们属灵的成长,我们应当存喜乐的心,在祂的大能里忍受。

4. 要仰望主耶稣。希伯来书十二2~4:“仰望那以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你们为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主耶稣忍受试验到了极限,祂是我们忠实的大祭司,祂知道我所经历的,祂会加给我力量来胜过。

5. 远离恶:我们要把犯罪的机会切除。要避免可能会引诱我们犯罪的场合、报章、杂志、电视、电影或朋友。不要沉溺于眼目的情欲,必须要在我们心思上常常留心谨守。常默想神的话来事先防守,不给魔鬼留地步。当试探一再逼近时,不要自己去开门,而让主耶稣替你开门。我们要对罪说“不”,而且关起门来,藏身在基督里就能胜过了。

没有一个试验会大过我们所能承担的。当我们跌倒时,试验就变成了试探,试探成为罪。不是我们不能胜过,而是我们作了坏的选择。我们必须选择:是满足一己的私欲呢?还是顺服神的旨意?如果我们失败,是因为我们选择没有听神的话,而听我们心中的私欲引诱我们;如果我们失败,是因不来向神呼救,求神拯救我们,而去追求恶,想要满足肉体的私欲;如果我们失败,是因不信任神,祂有美好的旨意来试炼我们。在试炼时要有喜乐,因为知道会产生美好的结果,造就我们。我们不要求神立刻拿走试验,更不能对神愤怒而离开祂。如果我们失败,是因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主基督身上,而把目光看重别的过于看重过神。

如果我们已经上了钩失败了,甚至让罪成了习性,我们只有来到主面前,恳求祂赦免,继续洗净我们的污秽,使我们洁净。保守我们不再让罪再辖制我们,也永不让“试验”成为我们的“试探”,因祂为我们上了十字架,尝了罪恶及死亡的毒钩。但愿我们藉着“试验”使我们蒙祝福,而不落在“试探”中遭到主的责打。

作者:  Dr. John MacArthur, Jr.《Tape 80-108, I Corinthians 10:13, Triumphing over Temptation》Grace to you, Panorama City, CA

"(c) 1999, by John MacArthur. All rights reserved. Used by permission."

译者:张西平

 (本文承蒙麦克阿瑟牧师授权翻译,谨此致谢)

五、奉献的实例

欧福德牧师

经文:哥林多后书八  1~9

保罗的奉献观是庄严的。对他而言,奉献是种恩典,是圣灵在个人心中动工后,又藉实际的行动将之表达显露出来。保罗每到一处,设立教会,就把忠心管家的教义教导神的百姓,以此为其职志。结果马其顿的众教会,如帖撒罗尼迦、庇哩亚,特别是腓立比教会均以大方施舍而出名。

在前面的一段经文中,使徒特别提醒哥林多众圣徒注意这件事,然后以主耶稣自我奉献的典范作结论。显然地,哥林多教会具备了各种恩赐,例如:信心、口才、知识和所有的热心,然而却在奉献的事上有亏欠。因此保罗以两个实例,来激励他们要尽基督徒管家的责任。以下让我们一起来查考这些实例,学习神所要我们学习的功课。

A.生命奉献的实例

“弟兄们,我把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告诉你们。”《新英文圣经》( The New English Bible)的译意更清晰:“朋友们,我必须把神赐给马其顿教会的慷慨恩典向你们告知。”正如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一封信中指出,这次各地教会发起的捐款运动,是为耶路撒冷犹太信徒的需要。由于逼迫与穷困,使得耶路撒冷教会处于困境,迫切需要外界的支持。这消息传到马其顿众教会的信徒耳中,他们立刻起而回应这项挑战。因此保罗说:“哥林多弟兄们,现在你们也当照样行!”他接着继续描写马其惴人奉献的实例。

1. 牺牲的奉献。“再者,弟兄们,我们要使你们知道,神向马其顿众教会所显的恩典,就是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保罗在此特别指明,马其顿的信徒并非富足有余因而能慷慨奉献。相反的,当时这些教会也遭到极大的逼迫与患难,处于“极穷”的光景,或者更真确地说是处于“赤贫的光景”。然而在穷乏与试炼中,他们仍然喜乐,慷慨乐捐,这才是真正的牺牲。他们这种精神,是从主耶稣身上学来的:“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来十二2)

劳罗林博士说:有一位基督徒生意人在韩国旅行,一天他看见路旁的田野中,有一个年轻人拉着粗陋的犁,另一位老年人推着扶手。这生意人觉得很有意思,就照了一张相。他对领队兼翻译的宣教士说:“这真是一幅奇怪的景象,我想他们一定很穷。”对方却安静地回答说:“是的,这两个人是基督徒,他们的教会正在建堂,他们渴望能奉献一点钱财,但是他们没有钱,所以决定卖了他们仅有的一条牛,将换得的钱奉献给教会,结果今年春天他们必须亲手犁田了。”生意人听了,沉默了好一会儿,说:“这真是莫大的牺牲!”宣教士回答说:“他们并不认为如此,他们反认为很幸运,因为他们有一条牛可卖。”不消说,这生意人又沉寂了好一会儿。后来他回到家乡,将照片拿给牧师看,又告诉他这故事,然后他说:“我以后愿意加倍奉献给教会,并作一些实际的‘耕地’工作。直到目前为止,我还未曾献给神任何含有真正牺牲的东西!”

马其惴人以喜乐慷慨的心奉献,这就是牺牲的奉献。但请注意,它是自动自发的奉献—“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的捐助。再三地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圣经清楚地显示,奉献的恩典不在外面的强迫而应是内在的催逼,才能产生果效,其真谛是“内在热烈的温情所产生的推动力”。所以保罗承认他没有权柄“要求”哥林多信徒奉献,但他可以提供机会给他们,以“证明他们爱心的真诚”。他以马其顿教会的信徒慷慨好施的精神为例,来激励哥林多教会。马其顿的信徒所以能献出超额的奉献,其秘诀极简单,是他们“自己甘心乐意的捐助”,或说乃是随着“自由意志而奉献”,正确的翻译是:“他们自己情愿。”此外,他们更主动地求保罗,并且“再三地求”保罗能接受他们的礼物,以作为他们与耶路撒冷圣徒相交的标记。

因此,我们要明白自由的奉献并非轻率的奉献,而是因神圣灵的催逼,以及神话语的引导而作的奉献。对今日的教会而言,这些马其顿圣徒的奉献是何等美好的榜样啊!当我们奉献时,我们是否知道什么是牺牲且甘心乐意的奉献呢?

2. 在这些管家的榜样中,我们还可学习到其他的功课,就是属灵的奉献。“并且他们所作的,不但照我们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换言之,是内在完全奉献给神的外在表现,或正如人说的:“他们慷慨捐献的极致,就是完全的顺服。”

有一种不属灵的奉献,是带着不纯的动机,其目的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在登山宝训中,主耶稣曾说:“你们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太六  3~4)另一种不属灵的奉献是出于不情愿或勉强,这种奉献当然与使徒教导—甘心乐意的奉献—相互矛盾。“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林后九7)最糟的奉献动机是想藉着奉献换取神的赦罪,或者说尝试用钱弥补个人对神的亏欠。

然而马其顿的信徒是何等地不同啊!他们不仅毫不虚假地捐献,而且是捐得甘心乐意,以“完全的顺服”伴以行动。这节经文显示:先将自己献给主,并且献给使徒,这是更进一步的奉献行动。“先”字并非暂时性的,而是含有“优先重要性”的观念在内。“他们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意指:他们在乐捐之前,已将自己奉献给神,并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在使徒手中,学习他们的榜样,忠心地服事基督,然后再为耶路撒冷圣徒金钱上的需要慷慨奉献。这才是属灵的奉献,这些经文是何等地强调对生命的奉献!假如我们愿更深一层知道他们的秘诀,答案就是:他们的奉献是他们对救主基督之爱的表示。

当年英国政府想奖励戈登将军对中国辉煌的贡献,戈登拒绝一切金钱与名誉头衔,只接受一枚金质奖章,上面刻着他三十三年来服务的记录,这成为他生平最宝贵的财产。但他死后,他的家人竟找不到这枚奖章。最后得知,当曼彻斯特遭大饥荒时,他捐出了这枚奖章,将它融化成金,购买食物分给穷人。在这枚奖章被送走的那日,他在日记中写着:“在这世界我拥有的最后一件属世之物,也是我所珍爱的,我已经奉献给主耶稣基督了。”这个富有人情味的奉献真是感人。

B.神圣奉献的实例

保罗并没有停止,他继续地描写:“你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在这句无比深意的句子里,保罗使我们看见,催促马其顿人奉献的圣灵,也是与救主同在的永生圣灵,使祂能“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来九  14)。换言之,基督的奉献是舍己的,是甘心自愿的,是属灵的。所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来思考:

1. 基督的奉献是舍己的。“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由这句经文的动词时态,我们知道保罗所强调的乃是基督道成肉身的事实,而非耶稣生活的贫困情形。对使徒而言,基督为了道成肉身而变为贫穷,这是保罗永远无法测透的。基督降卑舍己,虚己与人同等,这是何等的奥秘!所以他在提摩太前书三16说:“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想想看,基督有如此的富足与权能,然而却谦卑降服于人性的软弱;祂满有荣耀,却甘愿把自己的荣耀放置一旁而成为人的样式;祂满有智慧,然而为了顺服天父的旨意,甘愿屈服于“有限制地运用祂的心思”;祂满有财富,然而出生时却没有安身的地方(路二7),一生颠沛流离(太八20),死时无坟可葬(太廿七59~60)。

对于保罗及那些有感觉的人而言,这是恩典,是人不配得的恩宠,是无比的慈爱,是至高无上的牺牲奉献,如此恩典与牺牲令我们高唱:

无比的恩典,

耶稣独自在加略山的十架,

为了救赎罪人;

向这位人类的朋友、救主与君王,

我们欣然献上生命的服事。

 何贵富( T.L. Hargrave)

2. 基督的奉献是出于自愿的。“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与天父、圣灵的旨意取得协调,祂主动地来到世间,献上自己成为人的赎价。“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保罗在这段经文中说出了基督自动自发的奉献。换言之,无论是道成肉身的谦卑思典,或是由死里复活的得胜恩典,均是出于基督的。这是天上的奉献标准,没有任何可替代。

3. 再注意,基督的奉献是属灵的,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这是完全舍己,使别人成为富足的崇高目标,这是属灵的奉献。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位住在宾州俄发罗他城,名为米勒彼得的浸信会牧师,他与华盛顿将军是好朋友。另外一位非常恶毒专门与牧师作对的人名叫威米歇,也住在同一镇上。有一天威米歇因叛逆罪被逮捕,且定了死罪。这位老传道人远涉七十哩到费城去替威米歇求情。他获准见华盛顿一面,以期挽回卖国者一命。华盛顿说:“不行,我无法答应让你的朋友获赦。”传道人说:“不!他不是我的朋友,而是我的死对头!”“什么!”华盛顿喊着说:“你为你的仇敌远涉七十哩路,为的是要挽回他的性命!那么我要改变我的决定,我愿下令赦免他。”米勒彼得将威米歇由死亡的幽谷中救出来,回到俄发罗他城,从此他们不再是仇人而是朋友了。

同样地,耶稣为了你我而牺牲自己,祂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成全天父的荣耀,完成救恩,并赐福给人类。

我们对这样的教训有何感想?我们已经看见慈爱的救主倒空自己,成为我们最高的奉献榜样;我们也讨论过马其顿信徒牺牲的、甘心的、属灵的奉献榜样,我们岂可作得比这更少吗?绝对不行!我们承受了如此丰盛的属灵祝福、和物质上的富裕。愿我们能毫无保留,且毫无犹豫地献上一切。

我们的诗歌与祷告永是:

每逢思想奇妙十架,

铭感救恩,虔诚顶礼。

从前所慕势利虚荣,

如今愿意完全抛弃。

觐见宝架,仰瞻圣范,

寸心了解救恩浩大。

莫容我为别事矜夸,

生死安危,惟夸十架。

作者:  Dr. Stephen F. Olford,《你也能甘心奉献》(The Grace of Giving)台湾校园书房,1991年9月

译者:陈骝、阮大玲

 (本文承蒙陈牧师、师母同意转载,谨此致谢)

六、看哪!神的仆人

巴克利牧师

经文:马可福音一  1~45

前言

马可福音是一本简洁、活泼有力的福音书,也是一本行动的福音书。它把一切人、事、物、地点、事情的发生,记述得详尽、细腻,且趣味无穷,有如今日二十世纪新闻记者对新闻现场的目睹感受。马可福音是彼得为主殉道离世前,把他一生陪伴主、事奉主,亲眼见到的及亲身体会的,这位伟大之神仆人耶稣基督的生平,口述给他属灵的儿子马可,由他记载下来。介绍这位神的仆人,祂是何等忠心来到世上服事,且如何谦卑辛勤地工作。祂对人的爱心、同情、受苦,最后为世人舍身流血,牺牲死在十字架上,为救赎我们脱离了罪。

写作马可福音时,正是罗马暴君尼禄开始逼迫基督徒的时候( AD 64~67),因此马可福音安慰了当时受苦、受逼迫的基督徒。

今天,你我在这一个邪恶不安的世代中,这位伟大的神仆仍然继续在工作。主耶稣大能的话语和工作,更能安慰、满足你我内心的需要。让我们从马可福音第一章中,再一次来认识主耶稣,思想祂在地上美好的作为,并且学习来跟从祂。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神仆人工作的开始”,可从四方面来解释:

A.神仆的介绍—“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一1)

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带来了福音,福音就是“好消息”。我们人生在世没有好消息,世上充满了混乱,经济不景气,社会不安定,政治不稳定,再加上人心灵的空虚,和疾病及前途的茫然,生活中也受到了罪恶、痛苦、死亡之捆绑。但马可福音一开始就宣告说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来到地上,带来了好消息,就如在黑夜中,突然见到了光明一样。

主耶稣在地上生命的头三十年,祂住在以色列北边一个叫做拿撒勒的小乡村里,那是祂童年生长的地方,也是祂亲身体验世人生活的地方。在那里祂忠诚且辛劳地工作,伺候家人,也殷勤地学习预备、服事。

祂蒙神的恩典,充满智慧,深得神人的喜爱。但在祂心中有一个异象,一直等候着那个外出事奉的时刻来临。因为祂以父的事为念,所以祂顺服等候,祂等候一个征兆记号,来指示祂在地上工作事奉的开始。当那个决定性的时刻一出现,主耶稣即毅然接受呼召,展开祂神圣的使命。

1.神仆的仆人(一3)—“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一3)

第一个给耶稣的记号,就是施洗约翰的出现及工作。

古时东方国家,当一位尊贵的人驾临某城时,都是先修道路,且有先锋在前喝道开路。施洗约翰的出现,正应验了神持着先知们的应许,为这位君尊的救世主预备人心,在人心灵的旷野开了道路。

施洗约翰穿着一件用骆驼毛编织的宽大外衣,并以皮带束腰,一如古时先知以利亚的装束(王下一  18;亚十三4),也是当时穷人的衣着。他吃的是蝗虫野蜜,是穷苦人家吃的简单食物,蝗虫野蜜在当地春夏之间到处皆是。他住在旷野,远离虚荣浮华的社会。他不求享受,以简单的生活方式,来抗拒世界之诱惑及败坏。他所传的信息充满了急迫性,他传悔改的洗礼,要人悔改,及宣告弥赛亚救世主之快要来临。当他把自己与“那将来的”一位作比较时,他深觉自己的不配与卑微。他说那位将来的、大能者、拯救者,我就是弯腰给祂解鞋带也是不配的。替主人将鞋脱下来是当时奴隶卑贱的工作。约翰看见主的尊贵、伟大,深觉自己的不配,他对人说:他的洗礼是用水来施洗,但“那将要来的”,是用圣灵给人施洗的。水只能洁净人的身体,但圣灵能够洁净人的整个心灵,改变人的生命。

约翰的信息是大有功效的,“犹大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但河里受他的洗”(一  5)

施洗约翰的异象、心志、使命感,及不顾生活享受的圣洁方式,为我们树立了美好的榜样。并且他的信息是指向耶稣,领人到主面前,最后他为真理殉道。约翰以生命来传讲,以生活来印证他所讲的道,世界在他心中毫无地位,他尊主为大,以主为中心。这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2.神仆的主人—“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一11)

第二个给耶稣的记号,是祂在约但河里受了约翰的洗礼,有一个声音从天上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一  11)约翰给人所施的洗礼,乃是赦罪悔改的洗礼。那么主耶稣为何要受约翰的洗?并非祂有任何的罪,而是祂愿意“尽诸般的义”(太三15)。

一个犹太人要成为义人,必须遵行洁净礼,才能完成律法的要求。耶稣为了认同罪人的需要,站在与那些需要悔改之人相同的地位上受洗,一个无罪的替代我们成为了罪。祂顺服了神的旨意,所以当祂由约但河里上来时,有声音从天上来公开宣布:“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天父说:“我认可、证实你,我喜悦你及与你同在。”今天一个顺服的人,也同样为父神所喜悦,你愿意作一个神所喜悦的人吗?

3.神仆的能力—“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一10)

当耶稣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天打开了,神的祝福倾倒而下;天打开了,神与人联结在一起;天打开了,神接纳祂。祂看见圣灵好象鸽子降下,不仅降在祂身上,而且进入祂里面(原文是“进入”  eis),这是给耶稣的第三个记号。圣灵进入祂心中,膏抹祂、充满祂,是为了摆在祂前面的工作。耶稣的生命是圣洁的(路三22)、是顺服的(太三15)、是祈祷的(路三21),圣灵充满祂是无限量的。

“鸽子”在圣经中有四个象征意义,是平安(创八  11)、洁净(太十16)、能力(结七16)、热情(路三22)(peace, purity, power, passion)。一个为圣灵所充满的人,都充满了这种平安、洁净、能力和热情,才能在地上为神工作。圣灵膏了耶稣,去同情、帮助,满足那些“心碎的人”(brokenhearted)、“被捆绑的人”(bound)、“瞎眼的人”(blind)、“受伤的人”(bruised),并去报告神悦纳人的好消息(路四18~19)。

主耶稣的事奉,有了公开的确认,充满了圣灵的恩膏,也作了一切服事之人的榜样及模式。

B. 神仆受试探—圣灵立刻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他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一12~13)

主耶稣接受了呼召、工作之职分及被圣灵充满后,圣灵就立刻催逼祂到旷野去,面临撒但的试探。

1.试探的原因—“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去”(一12)

“催”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字,与耶稣赶鬼之“赶”是同一个字,这是圣灵的主动,要神仆受试验。圣灵膏了耶稣,现在则催赶耶稣到一个地方,去受恶者的攻击。耶稣受了恩膏、祝福和能力,将要开始祂在地上的工作,但必须先受试验,以证明祂有能力资格,配得上祂的职分,经得起考验。一个仆人要为主人工作,接受托付,首先要试验他是否能承担主人的托付,完成工作。“撒但”是对手、拦阻者、毁谤者、中伤者之意,主耶稣来到地上为了除去撒但。所以撒但用最恶毒、最激烈的方法来试探耶稣、攻击耶稣,要把耶稣击倒。但是耶稣信靠神,站稳了立场,遵行神的旨意,不靠自己,靠着圣灵及神的话语,击败了仇敌。这也是信徒属灵生活的原则:先有祝福,后有打击,再加祝福,再打击(英文是  blessing, buffeting; blessing, buffeting)。

2.试探的结果—“且有天使来伺候他”(一13下)

耶稣受试探时,有天使来服事耶稣、伺候、陪伴、照顾、帮助祂。虽然祂是独自一人处在痛苦之中,并在缺乏中,忍受饥饿与疲倦。但祂却得着最大的安慰及力量,有天使来服事。圣经说:神差使者安营,在敬畏祂的人中帮助保护。所以不要担心惧怕,神不会忘记我们的。每一个属神的人在最大磨练时,也必有神圣的力量来帮助支持。

3.试探的胜过—“他在旷野四十天……”(一13上)

四十天在圣经中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例如摩西在西乃山上与神四十天,以利亚行了四十昼夜。耶稣在旷野里四十天中有魔鬼密集不停地试探,但祂却能坚忍不屈。有人说犹大的旷野是世上最难忍受的沙漠地带,那是一个石灰岩的沙漠,光秃、草木不生、崎岖不平。白天太阳曝晒、蒸气上腾、岩石发热,人走在上面,就象在热锅上爬行。并且有凶恶险阻之峭壁,隔绝人烟;夜晚又有野兽出没;在那里耶稣孤单地度过了四十昼夜。耶稣的坚忍、毅力胜过这些难处,成了我们信徒的榜样。

有人说:“钻石是煤经过长期、剧烈之压缩而成的。”一个成熟人的标记,即无论何时、何处都有标竿,有重心,使他能完成他的职分。得胜的军人,常常在战争的紧要关头时,充满信心,严守纪律且奋战到底,使他们能战胜敌人。

我们相信主耶稣被在试探时,祂的心境是平安的,是有把握的,有信心的,因此能胜过这些试探。

试探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但我们必须认定,试验不是叫人跌倒,而是锻炼我们的心思和意念,并且加强我们的力量。它不是摧毁我们,而是替我们作好准备,好让我们在试探完毕之后,变成一个更勇敢刚强且成熟的战士,和更优秀的运动员。撒但的打击也不能越过神的界限,在信徒属灵的战争中,我们一直站在神这一边,至终我们会看见撒但的击打,但却带来神更大的祝福与力量,使我们更象耶稣。我不知道今日你有何试探?但相信神必使你胜过试探,做一个刚强的人!

C.神仆的服事

一切都预备好了后,耶稣自前三十年隐居的生活中走出来,神的圣灵充满、膏抹祂,在撒但猛烈攻击之中,祂坚强地站立。接着祂开始了有权柄、有能力的福音工作来服事神,服事人。

我们从本章的后半段,看到详细记载了许多耶稣的工作。耶稣传福音的大能,在不同情况下接触了不同的人。在会堂的众人、被污鬼附着的人、西门的岳母、合城的人以及痳疯病人。也在不同的地方。在会堂之中、在人家里、在门前、在路边。主耶稣随时随处,满足了不同人之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一日之内的早晨、中午、晚上所发生的事,藉此显出祂的权能,以及耶稣随时随地地帮助人。

1.权柄之教训—“到了迦百农,就在安息日进了会堂教训人。众人很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象有权柄的人,不象文士。”(一21~22)

耶稣在安息日的早晨,进了会堂教导人。耶稣的教导,带着一种肯定的、确定性的权威,使百姓明白并且遵守。耶稣的教导,句句都是从永恒真理来的权威,是神的话语,也带着神最高的权柄。当百姓听到了,心中就受了强烈的冲击及感动。祂的教导与文士的教导,成了鲜明的对比。文士之教训,动辄引经据典,拘泥字句;人的传统、人的教训这些都不能帮助人。而耶稣的教导,却满足了人心的干渴。因为祂的话语带着生命、真理及安慰。

2.污鬼的被逐—“在会堂里有一个人,被污鬼附着,他喊叫……”(一23)

马可记载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污鬼折磨他,使他伤害自己之身体,他的心里充满了黑暗愁苦,过着非人的生活。这个被污鬼附着的人,用一种凄厉可怕的声音,昼夜大声地喊叫着,此种景况不但折磨他,也折磨他的家人。

耶稣责备污鬼,不准污鬼出声,并且吩咐鬼出来。污鬼惧怕耶稣来除灭他们,于是污鬼把那人摔倒在众人中间,使他大大抽了一阵疯,就离开了。耶稣使这人得了新生命。

3.热病退去—西门的岳母,正害热病躺着。有人告诉耶稣。耶稣进前拉着他的手,扶他起来,热就退了,他就服事他们。”(一30~31)

中午,耶稣进了彼得的家,医治了西门彼得的岳母。西门的岳母,正害热病躺着,热病是当时加利利海边一种常见的病症。耶稣却进前拉着她的手,扶她起来,热就退了,这真是一幅何等美的图画。  31节中描述,她立刻起来,服事他们。西门的岳母一康复后,立刻起来,一点也不自私地为别人工作,服事主,她真是我们的榜样。“立刻”在本书共用了43次,代表了行动以及爱。

4.多人被医好—“天晚日落的时候,有人带着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门前。耶稣治好了许多害各样病的人,又赶出许多鬼,不许鬼说话,因为鬼认识祂。”(一32~34)

耶稣早上在会堂,中午在彼得家医病,黄昏的时候连续不断地有人潮拥来,聚集在西门的房门前。圣经说,合城的人,凡有病的,不论害什么病都带到耶稣那里,都来到耶稣面前,等祂出来。当耶稣一出来,祂就立刻按手在他们各人身上,医好他们,祂治好了许多有病的人,使人得益处且享受神的恩典。

5.痳疯得洁净—“有一个长大痳疯的,来求耶稣,向他跪下说,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一40)

大痳疯在耶稣的时代是最可怕和最可怜的一种病。在当时是无药可医。且病者被视为不洁。他们的身体失去知觉,没有疼痛之感,外型受到腐蚀,手足及脸上的器官溃烂而脱落。长大痳疯的人需远离人,穿着撕破的衣服,用布盖着自己的上唇,当人经过他们时,必须喊着说:“不洁净,不洁净”,叫人不可接近他,免得被传染。生了这种病的人因必须被隔绝,他们被社会遗弃,自己也失去了盼望,受尽了屈辱。人看痳疯病人,是肮脏的如同已死之人。

有一个人满身长了大痳疯,看见了耶稣,他就来到祂身前跪下,俯伏在地来拜祂,求祂说,祢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这一个长大痳疯的人,他惟一的希望,是来到耶稣面前,他存着何等的期盼、尊敬、哀求和何等的信心,来到耶稣脚前拜祂。

主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主的爱就在此显明了。大痳疯的人,别人都远远地离开他,也都不愿接近这病人。但主却伸手摸他,主用慈爱之心来接纳一个没有人爱的、没有人要的、被人看为不洁净的、人所抛弃的,主用慈手去安慰他、抚摸他、医治他,大痳疯就立刻离开他,他就洁净了。今天你我有否来到耶稣面前,求祂摸我们?来医治、拯救我们?

D.神仆的呼召—仆人变成世界的主人!

从马可福音第一章,我们看见了主耶稣的权柄和大能胜过了试探,胜过了疾病,也征服了人心,祂成为人心的主人,祂也是一切万有的主宰,从仆人变成了世界的主人!

当祂在地上开始工作时,祂邀请人来与祂一起同工。“耶稣看见西门,和西门的兄弟安得烈……,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耶稣稍往前走,又见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在船上补网。耶稣随即招呼他们。他们就把父亲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从耶稣去了。”(一  16~20)

这是何等大的特权,主给了他们异象,给了他们生命的意义,以属灵的事奉作为人生的目标,叫他们去作比现在所作更伟大的工作,就是领人相信福音,得着救恩。当他们听到主的应许和呼召后,他们就立刻有所回应和行动,舍了网、舍了家人及享受,来跟从主,一同作工。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耶稣今日也同样在地上工作,要人与祂一同工作,祂在呼召你,你愿意来跟从这位大能慈爱的主耶稣吗?你愿意立刻舍弃自己的网来答应祂的呼召吗?你愿意效法祂作一个忠心的仆人与祂同工,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吗?让我们每个人安静在神面前祷告,答应祂的呼召!

作者:  Ian Barclay《The Work Commencing: Mark 一1~45》

Ian Barclay, The Institute for Biblical Preaching, vol. 4, qtr. 3, pp.6-12.   Copyright (c)  1984 by Stephen F. Olford and used by permission of the Stephen Olford Center for Biblical Preaching, Memphis, TN.

译者:张西平

 (本人承蒙欧福德释经讲道中心授权翻译,谨此致谢)

本书参考及引用书目

戈登费依( Gordon D. Fee)《新约解经手册》(New Testament Exegesis),赖添祥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3。

李斐德( Walter L. Liefeld)《新约解经式讲道》(New Testament Exposition),陈绥等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9。

邦兹( E. M. Bounds)《祈祷出来的能力》(Power Through Prayer),滕近辉译。香港:宣道出版社,1990。

周联华《新编讲道法》。台北: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1987。

施达雄《实用讲道法》。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 1994。

麦希真《工人的讲道》。香港:福音证主协会, 1994。

倪柝声《神话语的职事》。台北:福音书房, 1989。

唐佑之《在讲坛边》。香港:基道书楼, 1983。

唐佑之《惟独圣经》。香港:宣道出版社, 1995。

康培摩根( Campbell E. Morgan)《摩根讲道法》(Preaching),刘逾瀚译。美国:更新传道会,1993。

陈大卫《讲道的落实—解经讲道与路加的比喻》。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 1988。

陈济民《认识解经原理》。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 1992。

曾霖芳《讲道学》。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 1992。

华德凯瑟( Walter C. Kaiser Jr.)《解经神学探讨》(Toward An Exegetical Thelolgy),温儒彬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8。

斯托得( John R. W. Stott)《讲道的艺术》(I Believe In Preaching),魏启源、刘良淑合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

赖若瀚《实用释经法》。香港:福音证主协会, 1994。

罗宾森( Haddon Robinson)《实用解经讲道》(Biblical Preaching),施尤礼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1。

罗宾森( Haddon Robinson)《实用解经讲章》(Biblical Seermons),谢钊龙、万海生合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2。

兰姆( Bernard Ramm)《基督教释经学》(Protestant Biblical Interpretation),詹正义译。美国:活泉出版社,1989。

伊安比特.华特森( Ian Pitt-Watson)《讲道原理》(A Primer for Preachers),李秀玉译。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出版部,1995。

华理克( Rick Waren)《直奔标竿》(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杨高俐理译。美国:基督使者协会,1997。

陆苏河<解经学入门>美国基督使者协力会, 1989。

萧建之<释经学>台北基督教达尔康梅中心, 1990。

Cox, James W. ?《A Guide to Biblical Preaching》Nashvill: Abingdon, 1976.

MacArthur, John Jr., and The Master's Seminary Faculty. 《Rediscovering Expository Preaching》Dallas: Word Publishing, 1992.

MacArthur, John Jr., and the Master's Seminary Faculty. 《Rediscovering Pastoral Ministry》Dallas: Word Publishing, 1995.

Olford, Stephen《Preaching The Word of God》Memphis: Institute for Biblical Preaching, 1989.

Olford, David L. 《A Passion for Preaching-Reflections On The Art of Preaching》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89.

Olford, Stephen and Olford, David 《Anointed Expository Preaching》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8.

Sangster, W. E. 《The Craft of The Sermon Construction》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51.

Virkler, Henry A. 《Hermoneutics-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of Biblical Interpretation》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93.

马有藻。课堂讲义《基督工人神学院:圣经释经学》,加州柏克莱市, 1979年。

于力工。课堂讲义《基督工人神学院:创意讲道法》,加州柏克莱市, 1994年春季。

鲍会园。课堂讲义《基督工人神学院:讲道学》,加州柏克莱市, 1995年秋季。

沈保罗。课堂讲义《北美华人教牧同工释经讲道研习会:释经讲道》。  1992年秋季。

林道亮。课堂讲义《北美华人教牧同工释经讲道研习会:如何准备神学讲坛》。  1992年秋季。

胡至谊。课堂讲义《基督工人神学院:讲道法》,加州柏克莱市, 1994年秋季。

胡至谊。课堂讲义《基督工人神学院:释经学》,加州柏克莱市, 1994年春季。

唐佑之。课堂讲义《北美华人教牧同工释经讲道研习会:旧约释经讲道》。  1992年秋季。

黄子嘉。课堂讲义《北美华人教牧同工释经讲道研习会:新约释经讲道》  1992年秋季。

张子华。课堂讲义《讲道法进阶》。  1993年夏季。

滕近辉。课堂讲义《美国  ATS讲道学》。1993年秋季。

MacArthur, John. Jr., Exopsitory Preaching.

Olford, Stephen. The Esentials of Expository Preaching. Biblical Preaching Institute. July, 1994.

Olford, Stephen. Evangelistic Preaching. Biblical Preaching Institute. July, 1994.

Vold Larry. Excellence in Preaching. Bass Convention.

张子华《牧师与教会的讲台》教牧分享。  1983年3月。

林荣洪《初期教会的释经》今日华人教会。  1986年12月。

邵庆彰《漫谈讲台事奉》教牧分享。  1989年7月。

《讲道者的艺术》信望爱专题报导。  1989年7月。

孙伟光《扣人心弦的信息》教牧分享。  1992年7月。

许道良《重建讲坛的事奉》教牧分享。  1992年7月。

曾立华《时代危机与讲台事奉》教牧分享。  1992年7月。

黄彼得《解经与神学思想》今日华人教会。  1992年7月。

吴勇《讲道的秘诀》基督教论坛报。  1992年九月。

唐崇荣《传道人的信仰》道生院讯信念与信息。  1993年3月。

卢益敬《讲道的首要》教牧分享。  1995年9月。

张永信《合神心意的敬拜》教牧分享。  1998年5月。

李振群《敬拜的五大陷阱》教牧分享。  1998年5月

沈保罗《解经讲道的需要》教牧分享。  1998年9月。

Stott, John 《释经讲道的信念》教牧分享。1985年3月。

Olford, Stephen 《布道者的读经生活》教牧分享。1987年9月。

White Richard 《当心讲道的陷阱》教牧分享。1989年7月。

Padilla, Reni C 《处境释经的反思》今日华人教会。198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