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职业学院贴吧:中国股市中的博弈生存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52:00
日期:2009-9-4 21:38:00

  今日起正式开始建楼!
  股市归根到底是资金的博弈平台(说白了就是风险最小,最合法的赌场)。所谓的“企业融资平台”、“经济晴雨表”,“价值投资工具”不过都是一些看似有道理的“伪命题”。
  1、“企业融资平台”。企业发行新股,实际上是效益的负信号。效益好的企业,现金流充裕,何必发行股票让别人来分享自己丰厚的利润呢?如果是为了扩张,发行企业债,定向向财团融资等都是手段,何必一定要发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流通的股票呢?
  2、“经济晴雨表”。中国经济保持8%以上的高增长,已经快三十年了,为什么中间只有偶尔几段牛市?2005年以前哪年经济不是稳定增长了,为什么会有长达5年以漫漫熊市?
  3、“价值投资工具”。所谓的PE值,30倍也罢,15倍也罢,不过是泡泡大,还是泡泡小的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泡泡。不要忘了,那些成天拿着PE值讲故事的专业人士,也正是他们研究出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让整个世界走向了金融危机!

  既然是博弈平台,搞清楚博弈的主体,判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方式与准则,发现均衡点,找到自己的优势策略才可能在股市中立于不败之地。

日期:2009-09-04 21:56:05

  凯恩斯曾举过一个“选美”的例子来说明人们选择股票的策略。
  某报刊组织一次读者选美比赛,报纸刊登候选人的照片,由读者投票选出他们认为的最美,如果你的投票结果和最终结果相同,投票者将得到一笔奖金。这个时候,作为一个经济人,在奖金的诱惑下,投票者的投票将不再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标准,他还要考虑到别人会如何投票。每个参加者必须挑选的并非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而其他的参加者也以相同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参加者需要运用个人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凯恩斯说“这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你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是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

  当买卖股票的价差取代股票的分红成为最可能赚钱的生意以后,炒股其实就是一场标准的“博傻游戏”——如果股票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你买下它,你就是傻子,但只要还有更大的傻子,愿意花更多的钱来买,这个傻就值得博。所以和上面选美的例子一样,股市里每个投资者都希望选中的股票能赚钱,这个选择并不取决于这家公司赢利状况是否“漂亮”,更取决于其它的投资者是否会选中他,不管基于什么理由。凯恩斯曾举过一个“选美”的例子来说明人们选择股票的策略。

  某报刊组织一次读者选美比赛,报纸刊登候选人的照片,由读者投票选出他们认为的最美,如果你的投票结果和最终结果相同,投票者将得到一笔奖金。这个时候,作为一个经济人,在奖金的诱惑下,投票者的投票将不再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标准,他还要考虑到别人会如何投票。每个参加者必须挑选的并非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而其他的参加者也以相同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参加者需要运用个人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凯恩斯说“这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你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是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

  当买卖股票的价差取代股票的分红成为最可能赚钱的生意以后,炒股其实就是一场标准的“博傻游戏”——如果股票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你买下它,你就是傻子,但只要还有更大的傻子,愿意花更多的钱来买,这个傻就值得博。所以和上面选美的例子一样,股市里每个投资者都希望选中的股票能赚钱,这个选择并不取决于这家公司赢利状况是否“漂亮”,更取决于其它的投资者是否会选中他,不管基于什么理由。凯恩斯曾举过一个“选美”的例子来说明人们选择股票的策略。

  某报刊组织一次读者选美比赛,报纸刊登候选人的照片,由读者投票选出他们认为的最美,如果你的投票结果和最终结果相同,投票者将得到一笔奖金。这个时候,作为一个经济人,在奖金的诱惑下,投票者的投票将不再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标准,他还要考虑到别人会如何投票。每个参加者必须挑选的并非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而其他的参加者也以相同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参加者需要运用个人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凯恩斯说“这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你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是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

  当买卖股票的价差取代股票的分红成为最可能赚钱的生意以后,炒股其实就是一场标准的“博傻游戏”——如果股票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你买下它,你就是傻子,但只要还有更大的傻子,愿意花更多的钱来买,这个傻就值得博。所以和上面选美的例子一样,股市里每个投资者都希望选中的股票能赚钱,这个选择并不取决于这家公司赢利状况是否“漂亮”,更取决于其它的投资者是否会选中他,不管基于什么理由。


日期:2009-09-04 22:16:39

  以我们A股常见的短期翻番的牛股为例。
  某只牛股启动初期,这个时候会出来一些传言,但也会有声音告诉你这些都是谣言,就好象选美的投票过程中,有人会在传播某某候选人被广泛看好,也会有一些民意调查结果告诉你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在这个时候,该股极有可能已经悄悄涨停,而其于对信息真实性的怀疑,以及该股已经涨停的事实,大多数人选择了旁观。
  在第一个涨停之后,牛股会开始第二、第三个涨停。这个时候,投资者的判断也随之起了变化,他可能会想,能够有第二个涨停,说明已经有人相信之前的传言,并且跟进,那么我也可以跟进,毕竟才两、三个涨停,相信的人还不多,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相信,我也一定可以有更高的点可以卖出。这样的想法在前期观望者之间流传,推动着股票进入第三个、第四个以至更多的涨停。

  在经历多个涨停,股价已经有较大涨幅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继续买入呢?(这种现象在中国股市出现的几率大大高于在欧美市场,这也是中国股市博弈的均衡点与欧美市有不同的根本原因,以后再专门分析。)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的人们已经不在乎传言是不是真实,而更重要的理由是“主力还没走!”,这一极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就像选美比赛到了公布结果前夜,某某被主办方内定是冠军比大多数人更看好某某的消息更有吸引力,也更有说服力。


日期:2009-09-04 23:29:59

  不好意思,天涯发贴实在是麻烦。前面是一不留神粘贴了几次,刚才又写了一堆,点“发表”后什么都没了,郁闷ing!只好重新输过。
  前不久,耶鲁的陈志武在一篇分析中国股市成熟度的文章中,写到中国股市上市公司公开信息的发布频率远远小于美国股市的上市公司。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们知道,股票价格实际上是由短期供求关系决定的,而短期供求又是投资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后作出的。如果没有变化的信息,仅仅是企业财务数据等相对静态数据的话,大家得到的信息基本一致(都是F10里面的,三个月才变化一次的那些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基本只能根据个人需要或偏好来做出决定,市场交易将极不活跃。

  但奇怪的是,我们的A股在企业公开信息披露数量极少的情况,交易依然十分活跃。其原因就是,相对于企业公开信息而言,我们的市场另两类信息却十分活跃!一类是所谓的小道做庄消息,另一类是主力资金流入与流出信息。这两类信息的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的,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
  这就是中国股市与欧美国家股市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中国股市各类博弈主体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以及所可能达成的均衡与欧美股市根本不同的原因。

日期:2009-09-04 23:31:31
 天涯发贴实在是麻烦。前面是一不留神粘贴了几次,刚才又写了一堆,点“发表”后什么都没了,郁闷ing!只好重新输过。
  前不久,耶鲁的陈志武在一篇分析中国股市成熟度的文章中,写到中国股市上市公司公开信息的发布频率远远小于美国股市的上市公司。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们知道,股票价格实际上是由短期供求关系决定的,而短期供求又是投资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后作出的。如果没有变化的信息,仅仅是企业财务数据等相对静态数据的话,大家得到的信息基本一致(都是F10里面的,三个月才变化一次的那些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基本只能根据个人需要或偏好来做出决定,市场交易将极不活跃。

  但奇怪的是,我们的A股在企业公开信息披露数量极少的情况,交易依然十分活跃。其原因就是,相对于企业公开信息而言,我们的市场另两类信息却十分活跃!一类是所谓的小道做庄消息,另一类是主力资金流入与流出信息。这两类信息的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的,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
  这就是中国股市与欧美国家股市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中国股市各类博弈主体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以及所可能达成的均衡与欧美股市根本不同的原因。

日期:2009-09-05 13:43:08

  天涯发贴真的很麻烦,昨晚最后一个贴发了几次以为没发出,结果今天看到居然重发了三次。
  前面的内容有点乱,稍微总结一下:
  1、股市是资金博弈平台。
  2、炒股是标准的“博傻”游戏,选股如选美一样,不是要选(业绩)最漂亮的,而是要去预计这个市场博弈主体主流的选择,这样才有可能更多人的人在你之后“博傻”。
  3、分析判断选股的依据是信息,但中国股市来自于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少之又少,人们更多的依据是企业基本面以外的信息来作出判断,如各类小道消息和资金流入流出信息。
  博弈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对手的策略,所以了解这个市场中参与的主体是谁,你的真正对手是谁就非常重要。博弈论一个著名的概念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前提是两个囚犯是理性的、经济人,也就是说他应该理性的站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来做出选择。但在实际生活中,尤其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下,“囚徒困境”可能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中国市场和他们的想象完全不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完全非理性的市场,假货、信用缺失等等充斥市场,教科书上的经典市场营销理论完全没有用武之地。而我们自己的切身体会是,骗局、谎言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受骗某种程度是就是一种理所应当!我印象中两个很经典的受骗例子,一个是某年中央台315晚会报道的,武汉某家庭妇女陷入中奖汽车的骗局后,连续七次汇款达二十余万,而且在第三、四次后已经意识到是骗局,但侥幸心理让其继续汇款。另一个是在天涯看到的,江浙某人收到骗子信息,在银行、警察等好意多次劝告,并且多项证据证明该信息是骗局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把钱汇了出去。这样的例子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

  上面一段话看起来似乎与炒股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其实关系重大。类似的人,类似的行为,在股市中同样屡见不鲜。谁在48元买入中国石油,谁又在今年三月份积极支持了"武钢行权行情"?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将中国特色的“博傻游戏”发挥得淋离尽致!
  那么可能有人会说,我根本不是你说的那样的人,为什么我一样没赚到钱?这就要提到博弈论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了——“纳什均衡”。均衡不是博弈的最优结果,但却是最“稳定”的结果,或者说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由于均衡是稳定的,所以均衡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
  临时有事要出门,今天不一定有时间写了,改天吧。

日期:2009-09-08 23:19:10

  晾了两天,以为天涯网友都喜欢“神棍”(特指对大盘点数进行预测,对个股价位进行预测的人,没有贬义,),对理性思考与分析不感兴趣,所以本来不准备再写。今天看到还是有些共鸣的,那就不好意思不继续下去,半途而废不是本人的风格。
  上面提到“纳什均衡”,先做个名词解释,仅对不熟悉博弈论的朋友。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都面临这样的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收益将会降低.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约翰-纳什首先提出这个概念,因此被称为“纳什均衡”。

  用“纳什均衡”打一个通俗的比方,为什么现在“见义勇为”越来越少,因为现在的社会环境是人人为己,“各人自扫门前雪”是一种均衡,你要见义勇为,就是单独改变策略,大多数情况下你会为此付代价。当你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后,你所做出的理性决策同样是不见义勇为。(当然,作为一名热血青年,还是经常会凭感性做出决策的)。

  炒股是零和博弈,博弈各方的利益是严格相悖的,有人赚钱,就必然有人亏钱。因此要分析它的均衡会比较复杂一些。从宏观来讲,股市没有一个稳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点,因此对于股市的指数,股票未来的价格,我们无法预测。但在微观角度,对于每一笔交易,对于某一支个股,却存在着局部的纳什均衡,这也就是股市的神奇之处。

  比如说,你希望在48元卖出1手中国石油,同样有另一个人愿意在该价位买入1手中国石油,这是一种均衡,但我们会发现,这种均衡参与的两个人之间不是零和博弈,也就是说你们的买卖成交,你并没有赚到他的钱,他也没有赚到你的钱。但是这似乎和炒股是零和博弈这一点又自相矛盾了。那钱给谁赚去了呢?

日期:2009-09-09 00:03:17

  按股市最早的设计思路,购买某公司股票后,你可以获得分红,而根据货币的时间价值,这笔未来的分红折现使得股票面值产生溢价,也因此产生了交易需求。从这个基本思路来看,48元买入中石油的投资者,获得了连续N年获得企业分红的权利,这样他实际上是赚购买中石油产品的消费者的钱。从这个角度看,股市完全不是零和博弈,卖出股票的投资者和买入股票的投资者达到了一种均衡。一个人赚未来的钱,一个人将未来的钱变现而已。根据上面的理论,均衡是稳定的,所以均衡的结果是可预测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股价是可以预测的。

  上面的均衡在现实中却永远无法达成。因为:
  一、企业经营存在风险,尤其经济全球化的现在!理由不用多说,像通用这样的百年老店也会走到破产的边缘,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使得企业未来的分红回报是不确定,也是不可控的。
  二、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理论的虚伪性。货币只是以物易物交易的一种符号,本身并不具备任何价值,又何来时间价值。这就如同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华尔街的天才们设计出来的无数的所谓金融衍生产品,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字“赌”。
  设计股市这样一个体系的先哲们,是否心里早就清楚,它将发展成一个披着华丽外衣的“赌场”,我不得而知。但索罗斯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已经讲出所谓成熟市场玩家的真心话“投机是成功的投资,投次是失败的投机”。
  回到开始的比方,买入中石油的投资者发现未来的分红并不真实的可获得的时候,他必然会想办法以比买入价更高的价格将其卖出,但这个时候他自己却感觉到无能为力,因为他可以提出卖出的委托,但他却没有定价权,因为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他要么想方设法的影响这个市场,要么通过垄断获得定价权,要么听天由命。当每个后来进入市场的人都这样想时,“博傻游戏”开始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想我们就能圆满的解释,到底钱被谁赚去了的问题了。我们基本上可以这么认定,先来的人赚后来的人的钱,接力棒不断传下去,只到传不下去,归零重新开始,看起来很残酷,但事实如此。这样我们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的公司,不管缺不缺钱,要拼命的上市,而上市的新股,不管其定价有多高,大家会抢个头破血流,因为大家都想争第一棒!


日期:2009-09-09 00:12:03
 本文的主题是“生存之道”,前面罗索了一堆,无外乎想为下面的如何求“生存之道”做个铺垫。
  上面提到的争第一棒是一种生存之道,即成为原始股东和打新股,这虽然是最没有风险的生存之道,但对大多数人,尤其是散户而言并不适用。
  争不到第一棒,就要想办法获得定价权,让别人愿意以你认可的价格将你手中的股票买过去,获得收益。这就是做庄。这同样对大多数人不适用。
  作为散户,既争不到第一棒,又没有办法定价,我们能怎么办,又该怎么办呢?
  今天晚了,卖个关子,明天继续!

日期:2009-09-10 17:03:31

  为什么这两天次新股和突破历史最高价的个股炒得火热?因为3000点关口前,3000点上方的巨量套牢盘是摆在多方面前的一道坎,在没有好的策略解决套牢盘的情况下,多方不会贸然选择上攻,而要维持大盘人气,次新股和已创历史新高的个股就是比较理想的攻击点。
  回到前面的接棒理论,上一轮1664起来的行情到3478戛然而止,造就了一大堆的阶段性接最后一棒者。这些接棒者也同时形成了巨额的套牢资金,在没有对等的资金与之进行交棒前,行情是不可能再创新高的。而如果接力资金如果明知道自己是最后一棒,更不可能来主动进行棒。
  这种情况下,如果行情要延续发展的话,应该发生一些什么事件呢?上面的爆炒次新股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件。老股民都知道,创历史新高的个股由于上方没有套牢盘,所以持股的人都处于盈利状态,想象空间无限,这样的股控盘主力拉起来轻松,后来接棒者也心甘情愿,所以这类个股经常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创新高。那么在大盘现在的状况下,出现一大批这样的个股,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那些3000点以上高位接棒者,在自己的股严重套牢而别的股一再创新高这样强烈的反差刺激下,会变得越来越沉不住气,如果这个时候大盘再适时的跌一点,形成上攻无力,而转头向下的趋势,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割肉出逃。这样的结果就解决了两个问题:

  1、新进来的人赚谁的钱的问题。在有人割肉的时候亏损即时形成,也说明这一部分的亏损将变成另一部分人的利润。(另外一部分利润就是不断加入的新股民)
  2、上方套牢盘的压力被逐步化解掉。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种均衡。开始说过,股市从根本上就是零和博弈,一部分人赚钱,必然有一部分人亏钱。因此在所得利益上是不可能有均衡的。但在市场行为上却可能形成均衡,因为如果3000点以上的套牢盘不割肉的话,势必要等到更多的资金、更多的人入市才有可能使股市上行,从而解套,而这明显需要国内政策乃至国际形势的配合。如果大家都不作为,就遥遥无期,实际上形成了一轮熊市。但如果他们选择割肉,大家的持股成本降低,大盘有了重新上行的可能,这个时候他们等待别人接棒,从而赚钱的可能。因此这样的结果最终是大家都有利的,因此这将是一种均衡。

  前面说到过,均衡是稳定的,因此是可以预测的。要让套牢盘愿意割肉,就要在大盘不涨的情况,有新的热点,有不断创新高的个股来形成赚钱效应。那么,在大跌过后,如果你明白上面的道理,不管是空仓者,还是套牢者,其实你应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中国股市到底完全是人为操纵?还是不可能被人为操纵?这个问题经常引来争议,但如果站在多方博弈角度看,这其实也是个伪命题。多方博弈,均衡可预测,抓住这一点,你就明白了能不能操纵,要不要操纵。
  本贴人气还是很差,白天又要看盘,写起来没什么劲。多点支持,本人写作的愿望也可以更强些,这也是一种均衡,呵呵

日期:2009-09-12 10:17:23

  要参与博弈,你首先得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前面提到,只有清楚的了解中国股市各博弈主体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并进而分析出其可能采取的策略,才有可能找出均衡点,实现对股市走向的预测。
  常见的说法是将股市参与者按资金量的大小分为所谓的“超级主力”、“主力”、“大户”、“散户”,这种分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因此认定他们代表某种共同行为方式,并进而进行分析和预测,你就会发现,常常会陷入误区。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此轮从3478点开始的暴跌,从常见的一些软件分析,不少股票已经跌破“主力成本”,而且显然“主力资金”并未“全身而退”,但为什么还是会有这样的暴跌呢?如果仅从资金量的大小来定义博弈主体,显然无法解释各类主体选择不顾后果杀跌策略的真正原因,因此这种暴跌就显然是无法预测的。

  事实上,从博弈的角度看,将参与中国股市的主体分为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个人资本,更有利于我们去从博弈的角度去分析,去寻找均衡,并进而做出预测。
  要对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个人资本进行准确定义,可以写出厚厚的一本书来。这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因此,在这里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来对上述三类资本进行区分,资本都是逐利的,区别在于逐利的方式。
  个人资本:“资本—>资本+红利”
  产业资本:“资本—>物—>资本+红利”
  金融资本:“资本—>资本+红利+头寸”

  原来想一口气把这个主题写完,真正写起来,才发现要写的很多。偏偏本人事务还挺多,静下心来写文章的时间委实不多。只有慢慢来了,希望不至于让感兴趣的朋友等得不耐烦,呵呵
  有事出去,看晚上有没有时间写了。

日期:2009-09-12 14:34:02

  个人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划分并不是因为有股市存在才有,本文的目的不是去研究这些资本的多少,重点在于这些资本的拥有者(决策者)在中国股市中可能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
  个人资本的行为特点:“资本—>资本+红利”,这个“红利”并不特指企业分红,而是代表一种确定的增值,通俗一点,就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润。比如投资企业获得分红,存在银行获得利息等等。这类资本的思维方式是,不参与生产经营环节,但希望分享生产经营所带来的红利,它们抵抗风险的能力差,因此追求短期回报,看重落袋为安。因此,在中国股市中,个人资本的一些鲜明的行为特征是:买入时注重绝对价格,套牢时不愿割肉,卖出时连本带利全部卖出,以求落袋为安。中国股市中这部分资本的代表者就是散户和大户。但这里的大户不包括媒体常提到的“游资涨停板敢死队”(原因在下一节产业资本说明)。用资本属性而不是资本大小来分类,更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博弈参与方的行为特点,因为这类个人资本它可能是拥有资金达数亿的超级大户,但拥有者的思维方式和散户并无不同,对于股市而言,都是将它看成是获得红利的市场。

  产业资本:“资本—>物—>资本+红利”:产业资本的传统获利模式用资本购入用于生产的原材料、生产工具等实物,生产出有附加值的产品,再通过营销方式将产品销售出去,获得资本+红利。这里的红利指销售利润。这类资本的思维方式是,敢于冒险,注重利差,相信营销是获利的重要手段。因为,它们在股市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概述“做庄”。这也是为什么在上一节提到将“游资敢死队”划入产业资本的原因。这里“做庄”并非贬义,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从本质上讲,将普普通通的水,稍做加工,包装成“矿泉水”、“矿物质水”等等以高价卖出,换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做庄”的行为呢?这类资本在中国股市中的代表者就是大小非,游资、部分私募。这里要再做一个说明,为什么说是部分私募,仅特指那些不是按金融资本的运作规律,而是按产业资本的运作规律来运作的私募基金。因为只有产业资本运作股票时,有“出货”的需要,对于金融资本而言,从来就没有“入货”的概念,当然也就不存在“出货”的可能。
 金融资本:“资本—>资本+红利+头寸”。“头寸”是金融运作过程中独有的概念,它也深刻的揭示了金融资本的本质。“头寸”可以是现金,可以是股票,可以是债券等等。金融资本不是以追求短期绝对收益为目的,它的核心目标是对资产进行管理,实现名义上的增值,而增值可以体现在红利,以及各类头寸的增加。对于金融资本而言,是不存在坊间常用的“出货”的概念的!也许有人会说,常用的“加仓”、“减仓”不就是“入货”、“出货”吗?这还是出于对金融资本的不了解。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也不过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对金融资本及其运作的经验极其缺乏,还处于学习过程中,所以部分财经媒体经常用“出货”来形容金融资本的运作,也就不奇怪了。金融资本在中国股市的代表是社保基金及险资、QFII,公募基金,以及部分私募基金。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体的多样化,上述三类资本的行为出现交叉,以及部分资本同时表现出各类特点,也是常见的。比如国际热钱在新兴市场的短期炒作,比如有金融经验的个人资本用金融资本的思路来运作等等。但总体上来讲,上述三大类资本的特点是长期存在的。

日期:2009-09-12 15:46:34

  写到这里,说说题外话。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源于和一个要好朋友的一场讨论。讨论的原命题是,中国股市到底是不是可控的?我们这里的可控,意指对于管理层而言是否可控,他的观点是,随着流通股数量的扩大,随着QFII规模的扩大,中国股市将不再是管理层能控制的,换句话说“炒股要听党的话”将不再适用。我的观点是,越是这样,中国股市对于管理层越可控,因为博弈主体将越来越集中于金融资本间的博弈,博弈各方将越来越趋向于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乃至“理性金融人”,因此重大方向上的博弈是可能达到均衡的。所以管理层的调控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简单粗放的行政命令形式,但调控的效果将越来越明显。因为均衡是可预测的。

  炒股这么多年,发现最常见的观点是两大类。一是股市完全是人为控制,“炒股要听党的话”可以被演变到,大盘具体到某某点位,某股具体到某某价格都是行政命令,或者是幕后操纵者事先的安排,对这类观点,笔者向来是嗤之以鼻的。
  另一类是股市不可预测,顺势而为才是上策。这个观点笔者也极为赞同,但感觉稍显美中不足,因为要对“势”的确认需要一段时间,当判断清楚后总会有些滞后,因此要想有超额收益,基本只适用于牛市。在调整市、弱市中对操作一般只有空仓观望的指导策略。
  作为积极型的市场参与者,在“顺势而为”的基础上,笔者更希望对“势”的形成有较好的预判,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对“势”的预判不是对大盘点位和股票价格的预测,而是对即将形成的趋势,对未来的大势有提前的预判,从而快人一步,以更低的成本入市,获得超额利润。
  预测其实并不神奇,预测的基础是数据和信息,例如天气预报。但天气预报不存在博弈,因此建立一整套数据模型就可以解决问题。但股市的变化是由千千万万的持股与持币者同时所做出的不同决定而产生的,,因此,仅仅根据数据,建立数据模型来对股市进行预测是不可能准确的。这也是股市中的技术派最终都逐步演变成趋势派的原因。要预测趋势,博弈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由于均衡是稳定的,所以均衡可以预测,是利用博弈论对股市进行分析和预判的理论基础。

  博弈论虽然是由西方传入,但在中国历史的经典案例却比比皆是,当年孔明在隆中就断定“三分天下”,奠定其“史上最牛军师”的地位。但当年可以三分天下,未必代表现在可以两分天下,所以近代史国共逐鹿中原,以共产党一统大陆而达成均衡。二战以后,两德可以合并,苏联可以易帜,但中国却是以大陆与台湾的“不统不独”形成均衡,更说明在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与历史传承的国家,“中国国情”的重要性。


日期:2009-09-13 00:45:50

  谢谢上面回贴的诸位!写到这里,实际上本文还只是停留在理念层面,基本没有涉及实际的操盘,就能在这么多朋友中引起共鸣,本人甚感欣慰,也给了我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的动力。
  码字对我来讲不算辛苦,想写的也是这么多年自己的感悟与体会,所以倒不担心没东西可写。真正的难点是希望写出来的东西有条理,逻辑严密。本人将尽量做到使之体系化,也欢迎各位参与点评。
  今晚回来比较晚,就不再写了,明天时间比较充裕,接下来会讲到在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不同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通俗一点就是分别来分析主导大盘和个股运行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大盘和个股在什么情况下是可预测的,在什么情况又是不可预测的。

日期:2009-09-13 12:12:52

  前面讲到按行为特征划分,中国股市的博弈主体可以分为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个人资本。它们具体在中国股市这个平台上的博弈过程又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也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大盘,微观则是针对具体的个股而言。今天先讲讲宏观层面的博弈。宏观的题目谈起来经常会收不住,也许今天都很难把这个话题聊完,尽量吧!

  理论上讲,中国股市大盘的走向是上述三类资本共同博弈的结果,但基于中国国情的特点,我们必须提到一个极其重要而且特殊的角色——“政府”,这里的“政府”指的是在中央宏观经济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国务院的组成部分“央行”“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组成的这个群体。为什么说他们是极其重要而特殊的角色呢?因为从一般意义而言,他们是游戏规则的制定的,也就是这个博弈平台的制造与管理者,他们不应该参与到博弈中间来,但实际上由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事实上在通过特殊的手段和方式参与了博弈。我这里所指的特殊方式不是指央行调整利率等宏观经济决策行为,这种行为在相对成熟的欧美市场也同样会发生,它不是在参与博弈,而是对游戏规则的调整。通俗的比方,可以看成是赌场对赔率的调整,或者说是前文中提到选美那个比方,选举主力单位对中奖数量、奖金额进行调整。

  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即中国股市是不是“政府”在“坐庄”,我不知道《辞海》里对“坐庄”或“做庄”的标准解释是怎样,我个人是这样理解“坐庄”与“做庄”的。当博弈的游戏规则是由参与方共同制订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庄是根据游戏规则而产生出的,它并不一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且为了公平,规则常常支持轮流“坐庄”。但当博弈参与各方并不能主导游戏规则的制订,而只能在游戏规则下寻找自己的优势策略时,这个时候是制订游戏规则的人在“做庄”。所以,毫无疑问中国股市中“政府”的地位是“做庄”而不是“坐庄”。因此,它原本根本不需要通过参与博弈来获得利益。

  但为什么我说他们通过“特殊”的方式参与了博弈呢?这不能不讲讲我们这“五千年文化”的中国人行为处事的特点。“注重面子”、“面和心不和”等等俗语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不记得是哪位高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大到国家,小到企业或家庭,你会发现,越是天天放在嘴上强调的东西,往往是最缺乏的”。因此,当你听到,十七大提出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当你看到,奥运开幕式上张艺谋摆出一个大大的“和”字,你就会明白,“和”在目前的中国,是如此的匮乏!回到股市的话题上,“政府”不需要通过参与博弈来获得利益,不代表“政府”的组成部分,以及其中的某些人不需要通过参与博弈来获得利益,“政府”制订的游戏规则,如果执行,上述的“政府”组成各部门之间因为权力、因为利益,同样需要博弈。了解了这些,“政府”本只应该是“坐庄”,为何却屡屡有“做庄”的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说来,中国股市博弈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欧美股市,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有没有可能把握住大盘的方向呢?对此,笔者的看法是肯定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化繁为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宏观思维来进行宏观分析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用长线的思维来做短线,用短线的方法来做长线”是我对周围很多朋友炒股走入误区的点评。艾略特波浪理论本来是相当经典的宏观分析工具,但一旦被细化,加入诸如大三浪,小三浪,变化浪之后,就完全变味了,其指导意义也大打折扣。

  写到这里,要吃午饭了,下午再写。

日期:2009-09-13 13:42:18
 虽然“政府”内部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使得它会在某个局部参与到股市的博弈中来,但正所谓“历史的潮流是挡不住的”,从宏观来讲,这种参与不足以影响到长期趋势,因为对于中国股市的博弈格局,我们还是可以将“政府”总体看成是游戏规定的制定者,而不是博弈的参与者来看。而“政府”的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其看成了产业资本或金融资本的组成部分。就像前面回复yzg2392网友的意见时,虽然某些个人资本已经具备金融资本的思维与运作模式,但不妨碍将个人资本看成是一支博弈的力量。

  既然市场的走向是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个人资本三股力量博弈的结果,那么三股力量的强弱决定了博弈过程各自的角色。从中国股市的现状来讲,个人资本从总量来讲无疑是最大,但是却绝对不可能成为主导者,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个人资本分属于不同的个人,注定它是一盘散沙,真如yzg2392网友所期望散沙聚合成泥石流的话,他也就不再是个人资本的。一个简单的比方,某支股票,不同的个人资本其成本必定是不同的,而且差别也可能很大,因为利益的原因,不管你以什么形式组织,呼吁,他们都不可能同时在同一个价位采取共同行动的。二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政府”在制定规则的同时,永远不可能将保护个人资本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两点决定了个人资本在中国股市的博弈中一定是处于食物链的末端。但这是不是说个人资本就不是博弈的一支力量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狼要吃羊,羊要吃草,当草被吃完了,羊会饿死,狼的末日也不远了。

  金融资本也不是市场的主导者,原因很简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人才储备,以及经营管理理念、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我国的金融资本都只能说是处于“嗷嗷待哺”阶段。但是他们的前途却是最为光明的,无论是游戏规则制定的目的,还是产业资本的转型,都使得金融资本必将不断发展壮大。
  现阶段的中国股市,产业资本才是真正的主导者!相对于以风险控制为第一要务的金融资本而言,产业资本的冒险精神可以给股市带来活力。也正是因此,2005年股改启动,将产业资本的能量释放到极致,引发了中国股市屹今为止最大的一轮牛市。但产业资本激情有余,稳重不足的特点,也给中国股市烙上了“非典型暴涨暴跌市”的烙印。

  从发展的角度看,扶持金融资本的壮大,使得中国股市逐步走向成熟,真正成为金融资本间博弈的平台,毫无疑问是中国政府为中国股市设计的大方向,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不用怀疑。就像民主一定会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形态一样,都是历史的必然。真正的问题的发展的路径选择。

日期:2009-09-13 14:56:36

  产业资本是主导者,金融资本是追随者,个人资本是奉献者。这就是现阶段中国股市的真实写照。其实,当你真真正正了解近代中国,你就会发现,新中国的诞生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党打下江山,真正领导革命的是小资阶级、中农等具备冒险和创业精神的当时的“中产阶级”,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是坚定的追随者,而广大工人阶级、农民才是实实在在的奉献者。

  我们其实可以看到,政府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对于金融资本一直处于小心呵护并且尽力扶持的状态,但在中国这样一块土壤里,金融资本的成长必然是缓慢和犹疑的。在这个时候,政府又面临国际金融大鳄虎视眈眈,占据全球金融领导地位的美国的咄咄逼人的局面,如果指望还在“襁褓”中的民族金融资本挑起大梁,其后果是难以想像的,可能付出的代价也是政府所不能承受的。这个时候,了解中国国情,深得我党“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真传,敢于不按常理出牌的产业资本才是政府可以信赖与依靠的。

  说到这里,我们来回顾去年9月18日以来的几个重要阶段,看看所有的重大趋势是如何形成与产生的,其中哪些是属于博弈的均衡,因此可以预测,哪些又是不可预测的。
  2008年9月18日,政府公布的单边征收交易税、汇金增持以及支持央企回购股票等利好,造就了9月19日的千股涨停。仔细分析这些利好,不难发现,这些利好主要是针对上面所定义的产业资本而来。当我们明白产业资本才是中国股市的主导者,而政府同一时间拿出多重支持产业资本在股市行为的利好,这个时候不是在宣布中国股市阶段性大底已到,又能是什么呢?产业资本的乖巧也通过第二天的千股涨停充分表现出来,千股涨停既是在展示实力,也让信任者极有面子!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之后的1664呢?还是看看本段最开始的三句话,如果没有1664,主导者和追随者又怎么能得到个人资本奉献出来的廉价筹码呢?如果说9月18日之前的股市还会跌向何方还不可知的话,9月18日政府以修改部分游戏规则(降低印花税)的代价,宣布对于主导者给予如此多实实在在的支持,新的均衡已经达成,未来的趋势难道还够清晰吗?

  在先知先觉者完成布局,而众多的评论还在分析是反弹还是反转时,大盘在2月中悄然接近2400点。这个时期很多问我未来趋势如何的朋友,我只反问一句话“四万亿投资,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的情况你过去30年看到了几次,你未来三十年又可能看到几次”,非常规时期,非常规做法,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日期:2009-09-13 20:50:50

  如果说2008年底开始的行情还只是先知先觉的人参与的话,09年2月4日,大盘以跳空高开的方式突破半年线,4月13日以跳空高开的方式站上年线,实际上说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逐步达到极为默契的程度,他们在用娴熟的控盘技巧呼唤着个人资本的参与,地产、银行等权重板块相继启动,整个A股的人气被彻底激活,在这样的气氛中,行情准时在7月1日站上了3000点。为什么用“准时”这个词,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3000点是管理层认可的可以重启IPO的点位”这一“阳谋”之后变成了事实。整个上半年,各路资金、各方诸候的“和谐共进”造就了A股傲立于世界股市的神奇。

  现在来分析去年9月份发起的这段行情,多少有点马后炮的味道。笔者的重点在于说明管理层的救市政策支持并且强化了产业资本的主导地位,这使得均衡得以产生,一波行情可以预期。同样,进入下半年,产业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先天性缺陷”逐步暴露,给金融资本重新看到挑战产业资本的主导地位的机会,和谐的均衡局面被打破,暴跌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所谓产业资本的“先天性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套现心理,也就是常见的“出货”,大小非减持的数据高居不下今年一直是媒体报道的主题,在7月份更是达到了顶峰。二是急功近利。产业资本最擅长的是营销,用在推动股价上涨上效果绝对是立竿见影。银行板块6月份不同寻常的大涨,真正的幕后推手还是产业资本。这两大“先天性缺陷”从来都是金融资本在管理层面前攻击产业资本的主题,随着IPO重启、中建上市等政策性目标的达成,管理层也意识到风险在逐步累积,而产业资本中不听话、不太可控的一部分(如小非、游资等)也需要敲敲警钟。所以有意识的对产业资本进行压制,而转而支持金融资本。“清理信贷资金违规入市”就是一个狠招,它的象征意义绝对大过实际目的。7月29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决开始,饶有意味的是,这个日期是历史上首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刚刚进行完后的第一天。说这一天是双方过招,而不是携手砸盘,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当天的成交量超过3000亿,创历史天量。而之后三天连续报复性上涨,颇有点产业资本长驱直入,占据上风的味道。在之后缩量下跌后,8月12日金融资本利用新上市的中国建筑刚刚计入指数的时间点,以对中国建筑的疯狂打压成功达到使指数破位,人气崩溃的目的。这之后的惨烈下跌不过是过去中国股市暴跌事件的再一次重复罢了。很多人会认为,调整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一定是以暴跌的形式呢?以本文的观点,关键原因是有人试图打破产业资本主导、金融资本跟随的格局,而中国的现实国情并不支持这种变化,因此必然要为之付出代价。就像当年的中国共产党,当“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被德国、苏联专家所否定,而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攻坚战”以后,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


日期:2009-09-13 21:22:46
  在这里,回到本文开始对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定义。金融资本的逐利目的是“资本+红利+头寸”,打个比较浅显的比方,持有1万股价值10元的股票和1万元现金,同持有10万股价值1.1元的股票,对于金融资本来说,资产是一样的,不过是持有的股票头寸增加了,而现金头寸减少了。所以指数下跌,股价下跌对于金融资本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而对于产业资本来说,同样的情况,却意味着库存增加,现金流减少,这个时候产业资本的习惯思维一定是抛售手中股票,以减少库存,增加现金流。所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得在同样局面下采取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的股市为什么一定要暴跌呢?这里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第三支力量,个人资本了。如果股市只是金融资本之间的博弈,在某一方对股价进行打压的同时,它的股票头寸将减少,由于对手是同样思维方式的金融资本,它所用来打压筹码可能被另一方低位收集,结果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尤其在信息公开透明、博弈各方对信息的获得处于相对公平地地位,纯粹为了低位收集筹码的打压极少会发生。而A股却不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大量非理性个人资本的存在,使得对股价的打压会带来大量的恐慌盘,从而给到打压方在更低位获得筹码的可能。

  因此,每当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的主导地位发起挑战时,基本上是股市的上涨幅度让管理层内部意见产生了分歧,这个时候“维护股市健康发展”的意见将占据主流,而这类意见的持有者的做法就是再次将金融资本推上台面。在这个时候金融资本的做法一定是做空,而不是做多。做空必然导致产业资本的利润减少,如果产业资本能顺利出逃,它可能会选择发动局部的行情,以求脱身,但当产业资本自己也深陷其中,不能脱身之时,必然会采取多翻空的策略,与金融资本之间开展一场多杀多大战,这也算是中国特色的做空机制吧。


日期:2009-09-13 21:44:44

  金融资本做空即使得不到廉价筹码,它可以有股指期货等手段来进行对冲。而这是产业资本所不具备的,所以产业资本只能通过“做庄”来实现对某只股票价格的控制,通过“入货”与“出货”来兑现利润。而相对于它们而言,无论是在信息的获取,还是获利手段等方面,个人资本无疑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这是否意味在这样的博弈中,个人资本完全没有胜机呢?我的回答是,“个人资本是奉献者”这一属性决定了个人资本必定是“剪羊毛”的对象,只有将个人资本变为金融资本或产业资本,这才是“中国股市的博弈生存根本之道”。

  将个人资本变成金融资本或产业资本,并不等于个人将资本用于购买基金或私募,个人在对资本的管理与经营理念与金融资本或产业资本一致时,也意味着这部分个人资本已经转型为金融资本或产业资本。

日期:2009-09-13 22:55:57

  对于下阶段的市场走向,笔者的看法如下:
  产业资本主导市场的格局被打破之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个人资本希望市场有主导者,而金融资本真正主导市场的时机并未成熟,当金融资本试图主导市场,启动一波向上的行情时,必然会遭到产业资本的阻击,也需要面对个人资本的解套压力。而产业资本要发动行情,暂时还不能得到管理层的一致认可。目前没有主导者的博弈格局,不是一种均衡,因此,它必然是不稳定的。表现在大盘指数上,将是一种宽幅震荡。

  但从次新股和国庆概念股的表现来看,产业资本发动局部行情的行为得到了管理层的默许。毕竟按中国传统六十周年(一甲子)大庆一辈子也只有一次机会赶上。
  上周五银行股的集体走强,与之前地产股的大涨,只能看成是反弹。这两大板块产业资本大撤退工作还未完成,是不大可能再引领大盘的新一轮行情的。
  下周航天军工板块会再度成为热点。

日期:2009-09-14 21:43:36

  今天两场再现普涨格局,成交量温和放大,说明市场人气逐步升温,有增量资金入场,但需要注意到几个细节:
  1、两市加在一起不足百股下跌,如此大面积的普涨说明增量资金以个人资本为主,这样的上涨是不具备稳定性的。前面说过,个人资本的特性就是注重短期收益,落袋为安,因此这也预示着本周会因有一次因获利回吐而带来的大幅调整,是以盘中跳水的形式,还是日K线的中阴线,取决于另外两类资本的态度。
  2、受美国对我国轮胎出口征收惩罚性关税影响,前期牛股双钱跌停,对前期暴炒的题材个股有一定心理影响,部分个股有拉高出货迹象,也使得今天虽然放量普涨,但大单净量却呈净流出状况。
  3、早盘三大行的高开低开应证了笔者前一天所说,银行、地产板块这个阶段只可能是反弹,最多只能配合产业资本完成出货行为,不可能引领大盘的新一轮行情。下午两点半左右“两桶油”的一波快速拉升让指数拒绝回调,并在尾盘形成放量收高。按常规的“主力”说法,可以说成是主力拉“两桶油”来护盘,但为什么不继续用前两天带领大盘触底回升的银行,地产板块呢?以笔者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博弈的解读,则可以理解为,产业资本在局部行情的基础上,在做出新一轮的试探。从去年底开始,产业资本先后有序的启动水泥、机械、医药、新能源、地产、银行等板块,7月份更是通过“两桶油”的雄起达到3478的高潮,而有序轮动,在下一轮板块启动的同时,也较好的掩护自己从上一轮板块撤退。而“石化双雄”带动整个化工板块在还没来得及启动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因主导权之争而带来的8月暴跌。“两桶油”能否成功实现反转才是决定下一波行情的关键,因此今天尾盘的小幅拉升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带来尾盘的放量收高,说明资本博弈局面有趋向和谐的迹象。

  因此,本周应该在3000点左右反复,有盘中跳水的可能。板块方面继续关注航天军工以及北京板块。

日期:2009-09-15 19:33:04

  晚上要出去有应酬,提前写写对今天大盘的看法。
  涨停的股越来越多,这不是个好信号。在宏观方面并没有清晰的支持新一轮行情的信号,以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远未达到和谐的情况下,大面积涨停是有人在为撤退做准备。因此,本人调低对这一波反弹力度的预期,长线选手建仓的时机仍未出现,目前还是短线选手一较高下的舞台。
  赌场有一句永恒的名言,对于赌场而言,“不怕你赢钱,就怕你不玩”!

日期:2009-09-16 17:40:58

  今日大盘继续如前文所说,在3000点上下反复,偶而盘中跳跳水,依然是权重股萎迷,依然有数十股个股涨停。这样的局面,天天去做大盘分析与解读意义并不大。笔者一直认为,用宏观的思维看宏观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王道。正如毛泽东临终前对自己的总结“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这件事说不好的没几个,另一件就是文化大革命,这件事说好的不多”,经历了中国近代史最波澜壮阔的大半个世纪,用两件事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才是宏观!

  这段时间的行情,仔细看看,与七月份其实有诸多相似之处。银行、地产平淡,热点转换快,中小盘题材股活跃,有色金属借国际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炒作(七月是铜跟铝,现在是黄金)。最大的不同是,七月指数是一直在3000以上运行,而现在还在进行的艰难的争夺3000点高地之战。而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原来七月份“两桶油”发了飙,光中石化七月份就涨了35%,而中石油也有接近10%。

  横亘在九月与七月之间的,就是那场所谓让很多人看不懂的暴跌!看不懂是因为任何一个对市场进行理性分析的人士在基本面都找不出与暴跌对应的变化,何况期间还出现了以证监会主席发言为代表的政府维稳的声音,关于坊间担心流行性收缩的传言央行也给予了必要的澄清。那为什么还是会暴跌呢?和谐,还是要命的“和谐”。这个和谐首先是管理层面的“和谐”,前面说过,政府本来只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根本不需要通过参与市场博弈来获利,但政府的组成部门,组成人员因为各自的利益,权争,与金融资本或产业资本那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会参与到这场博弈中来,并最终形成对市场的影响。

  其实,想想“麻将”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博弈,“我胡不了,也不让你胡”这样的博弈原则用到股市中来,暴跌就是理所当然了!

日期:2009-09-16 21:14:22

 第二个问题,我一直在说,“政府”和政府里面一个个的人是有区别的。很多政府官员腐败,你不能说成是整个“政府”腐败。“政府”的角色不是参与博弈,金融资本也罢,产业资本也罢,谁赚钱并不是“政府”关心的事,单纯讲利益,政府的利益简单的可以通过调节印花税来实现。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股市跌或涨不应该是政府操心的事。

  但是,中国五千年“家长文化”到了共产党手上,发挥到了极致,共产党把自己当成中国千千万万家庭的“大家长”,类似于家庭里夫妻不和啊,财产分配不公之类的事情,只要吵到这个“大家长”那里去,这个“大家长”不能不管啊,这也是中国特色的“上访文化”的根源。
  本来股市就是零和博弈,有人赚就有人赔。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个人资本大家在股市博弈,互有赢亏,从宏观来讲,“个人资本是奉献者”。一定是个人资本的钱被金融资本或产业资本赚去了,但个人资本从来是一盘散沙,势单力薄,所以没有逼到穷途末路的地步,亏再多也不会形成多大的声音,毕竟,“股市有风险”这句风险警示一早就告诉你的。而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都要赚钱,如果赚得嫌少了,或者本来赚到手又给人抢去了,自然会去“大家长”那里哭诉,“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这个时候“大家长”就会出来作一下姿态了,该打的打,该骂的骂,该哄的哄。这就是中国股市长期“政府”与各类资本之间的关系罗。

  指数到多少点跟资本赚不赚得到钱真的没有关系,如何赚钱还是应该看我开始列的三项定义!现在虽然大盘才3000点,但不是也有100多只股已经突破3478的高点了吗?产业资本该出货也出了至少六成了,现在不过是按照政府“维稳”的要求,撑撑场面罢了。

日期:2009-09-16 21:57:49

  关于三类资本,再做些尽量通俗的说明。
  首先,笔者在这里定义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重点是在于研究资本的行为,而不是资本的所有者。比如说,某央企自有资金十亿,购买了某基金公司一对多理财产品以后,它的管理者与管理方式已经是金融资本的模式,那么这十个亿就不是本文里所定义的产业资本了。同样的道理,某个人资产上亿,在某小盘股上做庄操盘,这笔资金也不能当他是个人资本来看待了。

  对于金融资本而言,资产管理是核心,资产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现金资产、债券、股票等等。对于金融资本是没有“货”这样的概念的,“入多少货,出多少货”这是典型的产业资本的运作。所谓的“货”只是逐利的一种中间状态,入的目的就是为了出,换取现金收入。虽然在财务管理上,“存货”是作为流动资产存在,但这和金融资本管理的流动资产有本质不同。

  个人资本和产业资本的一个共性,是在股票市场,将一支支股票作出货物进出,赚取现金收入。所以他们对于股票的能否迅速变现十分看重,会选择流通市值与其资本金额相符的股票来操作。很有意思的是,他们通过股市赚到的钱,在一部分用于消费后,另一部分可能通过交给金融资本管理来重新进入股市,所以说,股市终将成为金融资本之间博弈的平台!

  个人资本一旦买入某只股票以后,会将它作为作日常消费品一样的物来看待,当市值跌破购入值时,就称为“套住了”,我没有发现英语中有类似的金融名词。其实如果你不将你手中的股票当作物来看待,而是当成现金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无所谓“套”的概念,只不过是损失了一定数量的现金资产。媒体常说,金融资本在“套住了”以后会采用高抛低吸,调仓换股等手段“解套”,这是用个人资本的眼光和知识去解读金融资本的运作。

  金融业的发展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真正深刻理解金融资本的运作规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笔者也不过是一知半解罢了。但笔者知道正是因为它和产业资本、个人资本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试图站在产业资本或个人资本的角度去解读它只会带来更大的误读,从而照成方向上的错误,这也是笔者一时兴起开这个贴子的缘故。日期:2009-09-19 10:03:12

  如果宏观分析解决的是方向性问题的话,微观判断就是解决实际操作的问题。
  前面分析过三类资本博弈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但具体到对任何一只个股的操作其实无外乎就是“买入”或“卖出”。
  个人资本进入股市的目的是赚钱,或者说是赚取超额现金收入。所以人个资本的一般行为模式是在低价买入,在高价卖出,套现利润。买入和卖出之间的因时间周期的不同而被定义为“短线”、“中线”、“长线”。当买入股票的当前价格低于买入价时,卖出意味着亏损的确认,这个时候个人资本一般是不会选择卖出的。中国股市发展这么多年,相对新股民而言,经历过多次暴跌的老股民的操作辞典多了“止损”两个字,也就意味着当某只个股下跌的时候,在亏损情况下仍然会有一定数量的个人资本选择卖出。我在前面说过,股市是一场标准的“博傻游戏”,参与游戏的每个“傻子”都不会相信自己是最傻的,所以,相对于“卖出”的决策,个人资本更容易做出买入的决定。

  产业资本在赚钱这一点上与个人资本是超级一致的。也就是说,低买高卖,也是产业资本的基本行为方式。所不同的是,在特定的个股上(比如产业资本“做庄”的个股或者用于影响指数运行的权重个股等),产业资本会保持一部分的持仓,而且产业资本的“买入”和“卖出”操作还将表现为“拉升”,“打压”,因此产业资本的“买入”和“卖出”的基本行为是低买高卖,但为了营销的需要,在必要的时候也会有高买低卖。之所以说是营销的需要,是因为高买低卖的操作,是为了吸引个人资本的注意力,诱导个人资本作出产业资本所期望的操作。

  金融资本在股市中不是以“赚钱”为基本目标是其与个人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重要区别。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股市里所有的资本都是以卖出获利为最终目标,其必然存在崩盘的风险,其道理和所有人的储户都到银行去提款,造成挤提,银行必然破产一样的。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股市有崩盘的可能,其原因就是中国股市资本组成主要还是个人资本与产业资本这类以卖出获利为第一目的的资金。金融资本“不以赚钱为基本目标”不是说金融资本不需要利润,在国外成熟的市场,有指数期货等丰富的金融衍生品与完善的套利机制。金融资本在股市中就不会表现出完全追逐低买高卖的行为特点,减少了股市的系统性风险。相对于个人资本而言,“卖出”操作比“买入操作”对金融资本而言更容易作出决定。

日期:2009-09-19 10:32:22

  回bob5526294,“请问这股市是资金推动的,但如没有足够的个人资本(散户)之类,所有的大小非及庄等.....拉高股价后,谁来接货???毕竟,人民的全部储蓄(如除去大鳄的,真的不是很多),相比那些大鳄(包括融资)来说,还是不够的...”
  1、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之间也有博弈,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是两大类别,但由于资本所有者不同,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博弈中也互有胜负,不只是个人资本才会亏损。
  2、对于某一支个股而言,如果真的到了绝对高位,如果流通股份的主要控制者是金融资本,它并不需要通过全部抛售来获得现金收入,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一定需要有人高位接货了。如果只是部分抛售,在很多时候,是有足够的办法做到买卖是平衡的。
  3、如果到了绝对高位,而主要控制者是产业资本,它的出货点一定不是这个高位,它会将股价打下去几个台阶,再稍微拉起来一点点,这个时候不愁没人买的。
  对于虚拟经济,不断吹大泡泡再到泡泡破灭,再开始新一轮的吹泡泡的过程,是不以个人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从总量上如果真出现你所说的接货问题时,那就来个自由落体,暴跌过后找到下一个资金平衡点。 日期:2009-09-19 11:25:59

  估值体系
  与“买入”和“卖出”操作密切相关的就是估值体系,无论是个人资本、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作出“买入”和“卖出”的判断的基础是对个股进行价值评估。
  金融资本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其估值体系是最完善,但估值因素相对却最简单,所谓简单,它的主要估值是建立在对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宏观经济趋势分析的基础之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面分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奇怪现象,在某只个股短期涨幅很大的情况下,基金在高位买入,比如七月的中孚实业,最近的海王生物、奥飞动漫等。这其中不排除利益输送的可能,但即使是利益输送,基金经理仍可以安然无恙的话,它的估值体系不能不说是可以帮它开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产业资本的形态比较复杂,从题材股的爆炒可以看出,其估值体系更接近于所谓“注意力经济”的估值模式,有点类似于互联网“访问量和注册人数”比实际盈利能力更重要的阶段。这和我一直所说的,“注重营销手段”向来是产业资本的经营理念!说到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中国股市一直市盈率偏高,在产业资本主导,以“注意力经济”估值为主流的市场,市盈率怎么可能不高?可叹的是有些所谓的“砖家”非要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诸如中国GDP年增长率高,市盈率等于存款利率的倒数等所谓专业分析,纯粹就是在蒙人!产业资本估值的成功还在于它们在传统产业的营销过程中,对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有十分准确的把握!

  个人资本估值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确定性”。这一点,我们可以用台湾的民主选举来打比方,真正的深蓝和深绿选民所占的比例都不高,各约20%左右。60%的是中间选民,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事件的触发而改变原来的决定,上一次陈水扁利用两颗子弹赢得选举就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策划。中国股市里的个人资本也一样,真正坚定以价值投资为本的长线投资股民和完全不看基本面的技术派短线投机者都不多,大部分人的估值是随波逐流,在盘面上经典的表现就是跟风盘和恐慌盘。这也是我一直强调“个人资本是奉献者”的原因,在一个充分投机的市场中,估值都处于“不确定性”中,又怎么可能获得期望的收益呢?


日期:2009-09-19 12:39:55

  股价波动的节奏
  不同资本的估值判断推动其做出“买入”或“卖出”的决定,并进而形成股价的上下波动。由于股价的波动是多方博弈的结果,要想对其做出准确的预测是不可能,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它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诸如波浪理论、MACD、KDJ、OBV等技术指标就是建立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站在不同角度得出来的不同的数学模型,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股价的波动趋势,但完全依靠它们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技术指标的理论基础都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直接参与博弈主体的心理分析。

  这些指标在国外成熟的股市指导价值远大于中国股市,其原因就是国外股市的参与者,即使是个人资本也是相当程度的理性经济人,但在中国,大多数参与股市的个人绝不能当作理性经济人来看待!这也是在前文中为什么会提到两个骗局,提到假货、信用缺失充斥中国市场这些与股市看来毫不相关的原因。

日期:2009-09-20 16:38:05

  谢谢上面回复的各位朋友,也谢谢天涯把本文加入“天涯财经”的头版头条,这都是对本人继续下去最好的鼓励。我一直认为写文章是件孤独的事情,所以生活中是“勤于动口,懒得动笔”的。呵呵,有各位的支持,这个懒毛病看来有望改掉了。
  前面写的东东有点虚,但其实如果真能想通的话,却也会很实用。相对于评论个股而言,我更乐于与朋友分享方法论方面的收获。因为,行动永远比判断更重要。所以,下面想聊聊个人投资者炒股的心态问题。
  教科书上说,买股票是投资行为,但其实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是投机,否则也就不会用“炒”这一中国特色的词语了。既然是投机,就意味着有风险,但是“风险管理”意识的薄弱几乎是绝大多数中国个人投资者的通病。上面有朋友说到“跌幅超过50%”就是这种情况了。为什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问题呢?对于产业资本而言,就像前面“yzg2392”网友说的一样,“炒股就是做生意”,产业资本这些生意场上的老手有亏损的经历,所以当股票跌破预期时,做出斩仓的决定相对容易很多。而金融资本而言,基金经理与交易员的专业化分工更是有效防范风险的手段,交易员根据基金经理指示以及风险控制的有关规定,在股价跌破指定价位时执行减仓操作,完全避免了出现个人资本那种因个人情绪、心态影响而不舍得割肉的情况。而个人资本在很多时候集分析师和交易员于一身,除了少数自我心态控制能力良好的个人以外,大部分人在执行“买入”“卖出”的交易操作时,一定会受到当时情绪(比如贪婪,恐惧、兴奋等)的影响,而使得原来制定的纪律成为一张废纸!所以,碰到这样的朋友,我从来都是建议他们将大头用于购买基金或者交给专业人士操作。

  但是这样的建议大多数时候不被采纳,就像前两天和某家基金公司市场总监聊天时,他在感叹基金不好卖的时候,说“不能承担风险的连股票都不想碰,能承担风险的都更愿意自己操作”,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特点,要赌自己来赌,输了也情愿。
  当大多数人抱着赌的心态参与股市时,这个市场的浮躁与不确定性就可想而知了,其实我愿在这里给朋友一些方法上的指引,目的也是希望我们的市场能有更多的“理性经济人”,这样我们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无理由非典型性暴跌”可以更少看到。
  前面还有朋友提到说“看不懂K线图,在学习炒股”,我的建议是在这样的阶段,选择蓝筹股,看大盘节奏,合适的时候介入建仓,做中长线持有,是归避风险的最佳方案。对于这个阶段的股民而言,选时重于选股,只要白马不看黑马,“龟兔赛跑”的寓言是股市真实的写照。
  对于相对赌性较强,自认为有一定分析能力的朋友,想要积极参与博取“最高收益率”的投机游戏,除了技术指标、博弈理论、财务知识等等必修课以外,心态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成功不只一条路,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策略与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前面有朋友提到希望我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也分析一下,呵呵,我没接这个招,这类文章满天都是,而且很多东西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在一个经济学常识并不普及的国度里,要“选大多数人认为最美的,而不是我认为最美的”,讲政治其实比讲经济管用。


日期:2009-09-20 19:03:15

  回zeleo 和lilyjin2000,
  再次说明,本文里使用的产业资本或金融资本是以行为方式区分,不是按所有者区分。
  比如,按我国基金法规定,目前我国公募偏股型基金都有一个基本的最低仓位限制,这就是标准的金融资本,这也就是说,即使你觉得股市将大跌,你也不能将你持有的股票全部卖掉,变成现金。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避免了所有的人看空股市时,全部抛售,造成股市崩盘的危险。
  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实现全流通以后,它所持有的可流通股份也应看做金融资本。即使是在欧美成熟的市场,大股东的股份虽然可以全流通,但一旦大股东有一点减持动作,都会对市场造成极大影响。因为这部分股份虽然可以流通,但其持有者的目的并不是以卖出来获利的!这也是下一步国企可流通股份首先转社保的重要原因。
  但大小非中间,还有大量的民营资本存在,以及部分省市国企改制的遗留产物。这些资本在中国这个高溢价市场,某些有着强烈变现的欲望。他们会和其它志在炒作的资金合作,将股价炒到一定程度后,逐步减持,这就符合我所说的以卖出获利为目的的产业资本的行为特征。

  券商、私募以及接下来的基金“一对多”产品中,有很多也会是我所提到的产业资本。原因就是他们仍然会以“炒作”的方式来运作股票。
  前文也说,国际热钱从性质上也是属于产业资本,只不过它们的运作方式和我们国内的游资不同而已。
  “是不是十一过后,金融资本(政府) 没什么要求了,产业资本就该砸盘了?难道股价涨产业资本挣不到钱吗?”
  从理论上讲,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都希望股市涨,但是希望涨和想办法让它涨是两回事。例如说,王亚伟潜伏的个股,很多我们都通过公开信息可以知道,但并等于王亚伟的华夏大盘一进驻,股票就会疯涨,它一定是等到该涨的时候才涨,什么时候是该涨的时候呢,比如重大重组,业绩增长等等的情况公诸于众,而让所有投资者对它的估值产生变化,大家争相买入而引致股价上涨。

  但产业资本的做法就不同,他们的信条是“有条件要涨,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涨”,这种条件就包括各种操盘,营销手法了。让股价上涨的最终目标是它在高位出货。
  所以金融资本一般比较难于发动一波行情,除非是宏观经济或企业自身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但产业资本擅长制造热点与营销,所以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手段和手上的资金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也发动一波行情。
  为什么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会有交火,会有博弈。如果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同一只股上相遇,股价在不该上涨的时候狂涨,然后产业资本拍拍屁股就走人,高位下跌,打扫战场的工作交给金融资本,这样的事情金融资当然不会愿意干了!
  所谓的和谐,是产业资本的“制造条件也要涨”的行为得到管理层默许,金融资本在自己的战场上布局板块行情。这个阶段,大家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你拉抬,我增仓,当然是行情节节高升。但一旦管理层有意识抑制投机行为,金融资本只是相应减仓,有意识压压盘,而产业资本就可能“破礶子破摔”,对于他们而言,利润是足够了,既然领导不让往上做,我就兑现撤离。这个时候金融资本也不会在高位接它的盘,双方轮着砸盘,那么股价肯定只能是暴跌了!

  现在维稳的需要,互相比着砸的事是不会干了,但你抬轿子,我走人的情况还是会发生,这时在双方集中的领域,交火就不可避免了。前段时间次新股、创历史新高的个股,物联网概念等能涨起来,关键是这些不属于双方共有的地盘,不会产生大面积交火。但银行、地产、权重一动,大面积交火不可避免,大盘大幅震荡就是必然的了!

日期:2009-09-22 21:03:45

  赌场是标准的零和博弈,对赌双方,一方赢的是另一方输的。十赌九输,是大家所认同的公理。但去过澳门的赌场的朋友,或许听说过这样一类“赌场高手”,他们时常在赌场里转悠,寻找那种输红眼的赌徒,一旦发现,就和其下对手注,下注数量未必相当,但不同注之间的基本比例保持一致。这类另类的“赌场高手”真正做到“十赌九赢”。

  他们为什么能“十赌久赢”呢?和大多数赌徒去选择预测下一注是“大”OR“小”,去试图在50%的概率中寻找获胜机会不同,他们知道,既然绝大多数普通人避免不了“贪妄之念”,十个里一定有九个是输的,在十个赌徒中选择一个输家的概率是9/10,而选择“大”还是“小”的概率只有50%,为什么不选择大概率事件呢?这些“赌场高手”未必懂什么是“凯利指数”,但他们读懂了人性。

  股市同样是零和博弈,但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博弈系统。你赢的不一定是我输的,使得不能用赌场的简单零和博弈来类比。“多空博弈”的前提是在做多机制的同时有做空机制。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又何谈“多空博弈”。因此,在股市中,试图简单的通过找到谁输得最多,就在他的对面下注并不具备可行性。
  在经历价值投资理论,K线技术分析理论,波浪理论,做庄理论等不同阶段,“趋势投资”这个同样来自华尔街的理论成了这两年的时髦用语。“趋势”,听起来很美,但如同数浪高手经常说“往下既可能是某大浪的某小浪的终点,也可能是某大浪的某小浪的某小小浪的起点”一样,“趋势高手”也经常会在势尽之时才猛然醒悟,原来这是一波“下降趋势”啊。

  股市说简单可以很简单,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在06年这一波牛市启动后才进入股市,选了一只当时剩下来的最便宜的个股(不到2元)买入,然后就扔那不管了,两年以后看市值时,已经翻了近10倍。他不懂宏观经济,也不懂波浪或趋势理论,也从来不会浪费时机在研究这些上面,但他是股市中真正的赢家。这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股市说复杂也异常复杂,骗线、骗筹、挖坑,对敲等操纵股价的行为,以及上市公司假报表、假重组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也是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就如行行业业的潜规则一样,只有进入这个圈,你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要么就化繁就简,做个大智若愚的姜太公。虽然利润少点,但也实实在在,不贪心的话养家糊口问题不大。要么就真的提升一个层次(简而言之,就是真正理解了我所说的“将个人资本转换成产业资本或金融资本”),跳出预测的框框,成为更大的赢家。似懂非懂的去跟“时髦”,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日期:2009-09-23 23:22:27

  看多与看空,做多与做空
  字面上,看多、看空是分析,做多、做空是操作。
  分析就不用说了,简单说就是看涨还是看跌,操作上什么是做多,什么是做空,做过期货的都明白,但只玩股票,没碰过期货的朋友可能还真未必搞清楚过。做多、做空是指在期货、外汇等有杠杆机制的交易市场里,一个完整的交易套利流程。换句话说,无论是做多,还是做空,都是一次“买入”+“卖出”过程。所以说“做多”不等于“买入”,“做空”不等于“卖出”,就是这个道理。

  在有做空机制的市场,做空是一样可以赚钱的,因为在借入股票卖出后,当股票跌到你认为合适的价位,你低价买放相同数量的股票,多出来部分现金就是你已经实现的赢利。但不能做空的中国A股,你把股价打下来,即使低位吸货,如果股价只是停留在你吸货的价格区域上,你可以实现资产的平衡(比如说基金净值的不变),但无法带来现金的收入。只有等股价有一定涨幅后,你再卖出,才能完成有做空机制市场所实现的套利。

  对于个人资本,产业资本,很多人都基本能理解或想象到其做法,但金融资本的运作到底又会有什么不同,这也许是大家疑惑的地方。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在A股10元时,购入1000股,这样我拥有市值1万元的A股。将股价上涨到15元时,我可以获利了解,手中有1万5千元的现金。也可以等待股价进一步的变化,如果继续上涨,我可能赚更多,但下跌,我将损失一部分利润。我对上涨和下跌不是太确定,但又不想即时卖出。我可以怎么做呢?
  在有做空机制的市场,我可以在15元时,卖空1000股(注意,这500股是借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这时我就拥有价值15000元的1000股A股和15000元的现金,当股价下跌到10元时,我用1万元现金买买回1000股还掉,还余下5000元现金和价值 1万元的1000股A股,和我在15元时的总资产价值一样。而当股价上涨到20元时,我不得不卖手中250股A股获得现金5000元,以及原来的15000元现金,共2万元买入1000股平仓,这个时候手上余下7500股A股,市值15000元,与股价在15元时一样。

  这仅仅是于打比方的一个例子,实际的操作绝不会这么简单。只是想说明金融资本的一种运作。这种运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御未知的风险,虽然股价上涨到20元,资产仍然与15元时一样,但当股价下跌到10元时,资产也能保持在15元这个水平。
  对于金融资本而言,风险的防范是第一位的,很多人可能不同意这一点。祸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不就是因为没有风险管理吗?恰好相反,如此大的金融危机下,我们看到给美国造成多大的实质性损失吗?没有!它有效的把风险转稼给了全球,这一切都是华尔街的精英们早就预料到的了。
  金融资本的运作是建立在复杂的数理统计与数学模型的设计上的,这也是风险防范的必须。但如我前文所提到,再复杂的数学模型防范不了一点——人性。这改变不了金融资本的运作是以防范风险为首要考虑的。
  产业资本则不然,冒险是产业资本的天性。在上面那个例子中,产业资本不会去设计出如此复杂的操作来保证其资产总值,而会想出一切办法让股价达到20元,使利润最大化。
  至于个人资本,我就不想再多说。其实看看跟贴的很多回复,就明白个人资本想的是什么了!
  产业资本有些是团队运作,但有些也是个人运作,但为什么要将个人运作的这部分与个人资本区分开呢?
  做过生意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精神上会承受巨大的圧力,在很多时候,你都会面临选择,而一旦选择错误将有可能给你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经历过一次次失败后,走向成功的生意人在心态的控制会更加成熟,敢于冒险并不等于不理智。像前面“股市新兵”朋友套了5%就没信心操作的情况在成功的生意人身上是几乎不会发生的。(呵呵,别介意,打个比方,没有贬低之意)。

  个人资本喜欢用价格的绝对高低来判断风险,所以他们常常会和历史最低价进行比较。而产业资本关心的是有没有利润空间,只要相信他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傻子”,他们就敢大胆杀入,博取差价。
  还是举“股市新兵”朋友这个例子,买入的股票跌了5%,对他的打击不仅仅是形成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信心的丧失,对于自己所依赖的选股思路、方法的动摇。这也是他在绩优股没守住以后,本该短线操作的题材股套住后又坚守下去的原因。这样就有可能形成了信心减弱、判断不准的恶性循环。
  将分析与操盘分开,进行专业化分工,是产业资本解决个人资本面对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分析师需要要长期的经验与自信的累积,需有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除上面讲到的那类强者之外,大多数优秀的分析师未必是一个好的操盘手,当判断失误时按纪律斩仓意味着自我否定,这种时候多了,就会出现我上面所说的自信动摇的恶性循环,而不自我否定,存在侥幸心理,就可能让损失扩大到无法收拾的局面。专业化的分析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操盘更多是一种专业技能的培训,操盘手并不需要太强的分析能力(同上的道理,有并不是好事),他的任务是看盘,读盘,在计划内执行操盘任务。我们常说的“顺势而为”不过是操盘手的一项基本功课而已。

  集分析师与操盘手与一身,而能通过自我控制解决其角色错位问题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手了,那些个人操作的产业资本,(其实这里大部分就是我们见诸媒体的“游资“),要么是股市里真正的赢家(像著名的民间股神落升,3年翻112倍,像章建平,肖海东之类的大鳄),要么是一些赚到钱后进入股市的成功生意人。他们和普通的个人资本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心态的控制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控制能力,才有可能坚决的止损与果断的追涨,才可能真正达到“稳、准、狠”的境界。
日期:2009-09-25 17:10:55

  什么样的人民有什么样的政府,什么样的股民也就有什么样的股市。
  开始提到“911”和“成都公交纵火案”,其实并非想讲所谓的人为设计的阴谋。只是想比较一下,同样面临危机时,我们和美国人所表现出来反应。(特此声明,在此没有对于经历两件事情的生者与死者的丝毫不敬,仅仅借此描述一种现象),据说成都纵火案后,某公交有人大呼着火,玻璃即全被打破。这里可以看到大部分中国人性格的几个特点,“敏感”、“冲动”、“听风就是雨”“关键时刻自私表露无遗”,而股市中众多具备这样性格特点的个人投资者,拥有着50%左右的A股流通市值。

  而这些个人投资者大多数又是“卖出获利”型的机会主义者,这个市场的浮躁可想而知。这样的市场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横盘,不能涨就意味着要快速下跌,尤其经历过08年的大跌后,现在的散户普遍如惊弓之鸟,一点风吹草动就抛空离场。如果说这些投资者全部都是专业的“博取利差”的职业投资者也罢,有离场也就会有入场,交易依然会活跃。事实上,大多数离场之后选择观望等待后,其实也就为下一次更快的下跌埋下了伏笔。所以表现在大盘,缩量下跌如果不能在消息面有大的变化的话,这种阴跌绵绵就变成了不可避免。

  个人投资者的这种习性即是投资机构与资产管理机构的机会,也可能成为麻烦。所以投资机构与资产管理机构在和谐的阶段,他们会共同来想办法调控个人投资者的情绪,减少不稳定因素,但如果和谐,他们又会共同的想到利用个人投资者去实现打击对手。这也是本文开篇提出三方博弈的原因所在。
  当某些个股,个人投资者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时,就只剩下投资机构与资产管理机构之间,或者内部的博弈。这种博弈相对于有个人投资者参与的会理性得多。比如说,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常用的刻意砸盘这个招数就不太灵光了。这类个股达到了另一个层面的均衡,其走势可预测性必然远远强于三方势力平均下的个股。
日期:2009-09-25 20:26:40

  博弈论里的具体模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博弈论的思想,博弈论是研究“策略的相互依存状况”理论,简单说,你在行动的时候,别人同时也在行动,你的行动对别人有影响,同样别人的行动对你有影响,你要选择属于你的优势策略,但又要避免陷于诸如“我想他在想我会怎么想他。。。。。”这样的无限循环中去。就如经济学,我国的中小教育是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政治经济学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剩余价值”问题,简单说就是谁剥削谁的,怎么剥削的问题,因此,阶级的划分就是必然的了。这也成了我们现在的领导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难以摆脱的桎梏。而人家西方经济学研究啥,这个世界“有限的资源如何解决无限的需求”的问题,所以人家从头到尾在研究规则,如何建立规则,如何钻规则的空子等等,压根就没像我们一样,会去傻乎乎的想象进入“各取所需”的美好未来!

  股市的波动由成千上万的人买入或卖出的决定形成股价波动,这些人有信奉基本面的,他们根本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选择买入或卖出股票;有信奉技术面的,他们根据K线图的变化来做出决定;有信奉资金流入状态的;还有随大流的等等,各种各样的都有。站在任何一个角度来对股市的走向做出判断,来做出决定,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足,这是必然的。如果有一套所谓绝对正确的体系和方法的话,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股市关门!
  博弈论最有用的工具是什么呢?“纳什均衡”。均衡并不一定是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但所谓形成均衡,就是某一个参与者单独改变策略,其必然收益受损。均衡是稳定的,所以均衡可预测。具体在股市,我也举过这样的例子,“牛市要持股”是一句股谚,具体说,就是在单边牛市中,你经常换股的收益肯定小于你握住一支股的收益(当然,要再细论,肯定不是任何一只个股,这样细究没必要)。因此,这也就符合了博弈理论的均衡原则。那么这个原则对具体操作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在单边牛市中,你一旦选择了一支有潜力的个股,就不能因为一两天的不涨而朝三暮四,换别的个股,这样做只会让你的收益率减少。


日期:2009-09-25 22:03:16

  前面仔细分析过三类资本,(现在用三类投资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也许有很多朋友未必能理解,但我想这些分析帮你走出一些流行的似是而非的误区还是可能的。
  第一:成天陷入“洗盘”还是“出货”的两难判断中。依我看,“洗盘”即“出货”,“出货”也是“洗盘”。对于短线投资者而言,即使是“洗盘”,挖一个15%的坑,停个十天半个月,也不是他所能忍受的。而对于长线投资者,只要股的基本面价值不变,短期A机构“出货”,过段时间自然会有B机构看上它,重新进入的,只不会是等待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第二;对于资产管理机构,是没有出货的概念的。因为他们可能天天在进货,天天也在出货。具体到个股上,如果你连控盘机构的性质都没搞清楚,看到短期有点跌幅,然后有大单净流出,就认为是出货,然后急急卖出,最后该有的行情也完全错过了。
  第三;即使投资机构玩的个股,像今年的浪潮软件、莱茵生物、熊猫烟花、中孚实业等牛股,都是游资接力型,天天有机构在出货,也天天有人在进货,对于这类个股,只站在出不出货的角度来分析判断,是不可能抓住这样的行情的!
  说到这,就聊一聊000997吧。为什么在四个涨停后的周末,我仍然看好它,而在本周三的冲高阴线我没有在贴子里提示卖出,反而在周四的阳线情况下,我急急忙忙在贴里发了一条“宝庆路都介入了,000997的行情到尾声了”呢?相信也会有短线高手看到此贴,就该股节奏的判断精准,有无功力,你们可以下个判断。
  首先,请理解我不能将所有的分析和判断过程和盘托出,开始说了,如果大家都知道并能运用的方法,他必然就不灵了。其次,也诚恳的对看此贴的个人投资者朋友说一句,要参与这样的行情,心理训练和风险控制是第一位的,自己性格上有弱点,而又没有合适的团队可以解决这类问题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参与。
  我在之前的分析就讲过,物联网行情是投资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发起的一次概念炒作,从媒体配合的情况,引发大面积个股涨停等等现象来看,这样的炒作绝对不可能是一两天就完事,所以当时在周末回复的时候我就说出了自己的判断,调整后还会有一波拉升。说到这,也得声明一下,拉升也罢,行情也罢,每个人期望值,理解不同,我在这个阶段用到的,都不可能指的是20%以上的空间,因为“震荡市做短差”是基本原则。(真的挺累,本来是想到哪写到哪,写不同与说,有些内容自己认为很熟悉的东西一句就带过了,但现在老要提防别有用心的人在文字中找碴)。至于为什么第四个涨停才说,我之前就没想过要荐股,而我们操作的另有它票,对000997也只是关注,并不介入,当然是不可能在之前就有意识的去说它了。

  前面用了四个词“均衡可预测”、“对手盘”,“911”,“成都公交纵火案”让大家猜谜。后两个词在前面用到过了,意思就是高位夺路而跳的心理分析。当一只个股,个人投资者、投资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的力量完全平均,没有主导者的时候,这不是一种均衡。前面也有过分析,在大盘脆弱的情况下,这类个股更容易引发恐慌性下跌。但某只个股,三类机构的力量呈一边倒的局势,并且很明显的个人资本力量偏弱,换句话说,就是通常意义的筹码锁定良好的个股,就不容易出现,随大盘单边下跌的局面,即使跌,大部分也是控盘机构的有意砸盘了。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说筹码锁定良好,绕那么一个大圈子,因为确实有不同,不是每只筹码锁定好的个股一定就会有000997的表现。那么000997的另一个特点是什么呢?有“对手盘”,也就是说参与博弈的投资机构中出现了实力相当,并且目标一致的机构。(这种情况好过一家独大,不展开说了),当这样的机构共同参与的博弈,又从数据显出,前几天的涨停中还于加仓阶段时,很显然,会有可能形成一种均衡。也就是说,谁先出货,大家都吃亏,因为大盘弱的情况下,本来中小户追高意愿就不强,你抢先卖,并不见得卖得出,反而可能引起为数不多的短线参与者抢先出逃,这样要么付出更大的代价护盘,要么就会让股价下一个台阶,局面更难控制。这样就达成了短暂的均衡,往上拉是双方共同的优势策略!就说到这吧,至于为什么宝庆路介入,就一定到尾声了,留给有心人自己去想了。

  其实博弈对于个股的分析,最有意思,也是最让人着迷的就是寻找行情启动点,当控盘机构的拉升已经是它的必然策略的时候,参与进去,享受这段行情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呀!

日期:2009-09-26 21:07:16

  读今日的《理财周报》有感
  易方达基金副总裁刘晓艳有这样一段话,“自从牛奶业出现三聚氰氨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和密切关注基金行业的问题,就是说基金行业有没有三聚氰氨,有没有足以毁掉基金行业不适合的做法在里面。第二个我觉得基金经理关注一下,投资行为的异化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关于如何正确认识长期投资的理念”
  之后关于异化,她更详细的说到“所谓的异化,在现象上面,基金的投资行为趋同,别人买什么就买什么,看别人加多少仓位你就加多少仓位,减多少你也减多少。我觉得它背后的动机是整个社会的机制和社会的环境,导致了这样一种现状,我们过于看重中短期的排名......我希望创造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把我们一些异化的投资行为回归到它最本源的状态,我们至少真诚的对待投资者”

  关于投资者教育,她说到“投资者教育都是简单的讲长期投资,这个观点不是不对,但有种过于简单化的趋势,我想最终这个社会是需要有一种多元化的投资理念,多元化的产品,包括投资者的投资理念”。
  和其它众多的基金公司老总们讲的都是套话相比,刘女士算讲了些真话,但毕竟作为对公开媒体的谈话,刘女士显然也是点到即止。但从她敢拿“三聚氰氨”来打比方,她已经点把这个行业面临的危机已经很明显了。
  公募基金,作为近2.3万亿A股流通市值的管理者,也是本文所描述的“资产管理机构”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9月13日的描述中就说到“我们其实可以看到,政府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对于金融资本一直处于小心呵护并且尽力扶持的状态,但在中国这样一块土壤里,金融资本的成长必然是缓慢和犹疑的。在这个时候,政府又面临国际金融大鳄虎视眈眈,占据全球金融领导地位的美国的咄咄逼人的局面,如果指望还在“襁褓”中的民族金融资本挑起大梁,其后果是难以想像的,可能付出的代价也是政府所不能承受的。” 金融资本也不是市场的主导者,原因很简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人才储备,以及经营管理理念、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我国的金融资本都只能说是处于“嗷嗷待哺”阶段。

  管理学里有个名词,叫“劣币驱逐良币”,基金业也正面临这样的状况,公募基金之间的博弈使得“投资趋同化”,这是一个对于所有人都不是优势策略的均衡。而公募基金业的这种局面无疑引起了管理层的重视,也是我开始提到的投资机构主导,资产管理机构跟随格局因此被打破,而新的均衡还没有形成,表现在大盘上,就是处于没有方向感的宽幅震荡的原因了。
日期:2009-09-27 19:13:29

  智慧与聪明
  知道怎么正确的做事,谓之智慧。
  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谓之聪明。  我所讲的对手,最简单而言就是可能将筹码卖给我,以及可能从我手中将筹码买去的人。这直接关系到你的选股,我曾经讲过“股无所谓好坏,关键是适不适合你玩”。比方说,你手上有上千万的资金,又想做一次进出的短线,那么你必须考虑选择流通盘、股价以及日常换手率相适应的个股,如果一个流通盘仅2000万,股价在10元左右,日换手不过5%,也就是说一天的成交额仅1000万左右,这显然无法满足你上千万资金一次性进出的需要。

  通过每天对个股的盘面观察,你可以了解到该个股单笔成交的大致结构,比如十手、百手、千手不同单位的成交数量,所占比例,要更细心一点,还包括其成交时间段,与成交特点(比如是主动性买入还是被动性买入)等。这也是常说的所谓“盘口语言”,我更愿用动态信息这个词来形容。因为“盘口语言”听起来很神秘,同时也容易导入这样一个误区,即所谓的“主力动向”。除非你是共同参与某只个股运作的资本之一,否则从盘面上你看到的只是资金的动作,是不可能看不到资金的“归属”,(真正资金的归属只有盘后才有可能知道),而不知道资金的“归属”,用盘口语言的说法再引入主力动向的假设,容易走入“主观臆测”的误区。“兵无常形、水无常势”,真正的操盘高手是不会常使用单一套路的“盘口语言”的。

  盘中动态的博弈永远是充满着欺骗和被骗的,这和下棋是一个道理,无可厚非。即使是所谓的“绝顶高手”也不可能逃脱被骗的命运。有些短线高手容易走入以战为乐的误区,就像编程高手,在意自己程序编得漂亮不漂亮,而忘了满足客户需求才是第一位的。我个人认为,最高的境界“心中有剑,手中无剑,以我为主,以不变应万变”。比方说,当面临所谓“诱多”还是“诱空”的判断时,不判断就是最好的判断。

  要提高短线的准确率,或者说在动态博弈中真正做到以我为主的话,就必须对个股有更多的了解。我前面说到过“即使是短线热点,如果之前不了解的个股,关注时间不超过三天也绝不下手”。而这就是我说的所谓静态信息。包括F10里面的信息和K线图,以及常用的技术指标。
  F10我最关注的只有三点,股东信息(包括股东研究、股本结构、主力追踪),财务数据(包括分红融资情况)以及公司大事记等。
  每只个股流通股一般掌握在“长住民”和“访客”两类人手中。所谓长住民并不仅仅是长线客,也包括对该股有长期跟踪,波段操作的资金,而访客并不一定是短线散户,也有可能是“涨停板敢死队”这样的不速之客。股东信息,尤其是仔细研究其各项信息的变化趋势,可以有助于把握该股的长住民的大致结构(比如是产业资本主导还是金融资本主导)等情况。

  K线图,是感受该股的节奏,并把握其长住民与访客之间的博弈特点,所以量价的关系尤为重要。
  技术指标我只看MACD、KDJ还是自用的两个判断趋势和资金进出状况的指标。
  不夸张的说,只要大盘不是太差(不是标准的下降通道),有足够的时间去细心研究上述信息,加上合适的资金量,任何一只个股一个月我都可以做出5%的空间来。曾经为了找出真正最有爆发力的个股,我一个通宵以平均半小时一只股的时间扫了近二十只股,( 呵呵,当然这都是为了追求最高收益率的荣耀害的,现在不干这事了,太伤脑细胞了)。融通的一位基金经理曾抱怨虽然拿着百万的年薪,但过的“不是人过的日子”,因此,真正想成为合格的职业投资者,辛勤的付出是必须的!

 “对于2000万元以下的富人,趋利的特点更加明显;2000万元到1亿以内的富人比较注重投资的安全性,而1亿以上的客户基本注重的是本金的绝对安全。”这是某国有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总结出来的。拥有上亿身家的富人知道资产在百万级的中产阶段想的是什么,资产在百万级的中产阶级知道资产不到十万的工薪阶层想的是什么,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拥有财富的人而言,他们走过从贫到富的这个阶段。但反过来,除了因为职业原因具备和更多的富人打交道的条件这部分人以外,大部分拥有低级别财富的人是不知道拥有高级别财富的人脑袋里真正想的是什么。 30页继续  江平,。2007年,他被华尔街著名专业杂志《交易员》评为年度“百强交易员”,入账上亿美元,成为该榜单历史上首位华人上榜者。
  四点忠告
  1.树立劳动致富的人生观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不劳而获。普通老百姓应在本职工作上精益求精,依靠辛勤劳动而致富。炒卖股票不属于劳动。不少人本是勤奋节俭,但总是担心别人不劳而获赚大了,华尔街(泛指) 很善于投其所好,以小利相诱,终将其血汗所得窃为己有。
  2.保卫劳动果实以死守不战为上策
  绝大部分人不可能真正弄清市场规律,不可能识破华尔街圈套,千万不要盲目自信而进入市场,更不要相信华尔街经纪人的花言巧语,自己辛勤所得应守护好。
  然而不战并非不做事,并非将钱压在床底,或是简单存入银行。指数化投资属于防守型的好策略,按月有规律地将部分收入投入股市也是好办法。关键是不要受华尔街影响,不要受媒体影响,不要受左邻右舍影响,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指数化投资。
  有道德的职业投资者拿着别人的钱,也应当成自己的钱一样保守,在弄清情况之前主力资金不要轻易出击。
  3.投资行业是一种特殊劳动
  其特殊性在于,行业门槛很高,很不容易进,但进去后并不难。滥竽充数者不少,日子也都不错。当然,像其他行业一样,做得好也不容易。不过这一行做得稍好一些的,收入之高与其付出似乎不成比例。

  医生要为病人解除病痛,厨师要做出可口饭菜,才能算劳动。华尔街所谓职业投资,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指帮投资者赚钱,而是指从投资者手中圈钱,不管赚了赔了,都大收一笔手续费。华尔街将职业投资美化为每个基金经理都绞尽脑汁为投资者赚钱,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实情更接近于江湖郎中兜售灵丹,自称包治百病,或是厨师画饼与人充饥,账单上却写上美味佳肴的价钱。
  商学院MBA学投资,大部分人并不想像普通投资者那样,将自己的钱来炒作股票,望眼欲穿,期待股票大涨,而是想削尖脑袋,进入华尔街,学会圈钱之术以致富。
  4.九死一生,百炼成钢
  与死守不战的战术相比,业余投资者95%以上亏钱,职业投资者90%以上亏钱。当然,职业亏钱者,仍可靠其“劳动”收取管理费而致富,只不过在行业内,他们得不到尊重而已。
  如何成为那不亏的10%?如何成为1%?天赋、机遇、勤奋都很重要。但在投资这一特殊行业,这些词也许有一些特殊意义。做工种地、教育科研与交易投资所需的聪明都不一样。在自己行业也许已是极为出色,但进入投资业后仍应以哀兵姿态,以守为上。对普通人来说机遇也很难得到,碰上了要珍惜。至于勤奋更不可肤浅地理解。若是死盯屏幕,输了钱想翻本,则越勤奋越糟糕。也可以说一般人的聪明勤奋,在投资这一行未必管用。

  世上很多行业都有“子承父业”之现象。即使是很残酷的打仗这一行,父子名将也不在少数。但投资这一行竟找不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子承父业”。索罗斯的大型对冲基金是由其子接任总裁,但其子什么都管,就是不管投资。美国最大共同基金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s),老板约翰逊曾是明星基金经理,其女也将继承父业,但她只做过很短时间基金经理。她的接位,颇有英国王子也要当一年兵再接位的味道。

  子女不愿承父业,至少不愿承事业中最难、最残酷的那一块,这对想进入这一行,并希望投资赚钱致富而非圈钱致富者,应算一个警钟。想要成功,要有一定的天分、机遇,要废寝忘食,要有韧性,要有顽强的意志,要有耐心,要细致入微。最后万事俱备了,东风也起了,还要做好九死一生的打算。
  如果在看了以上警告后仍想走投资赚钱(而非圈钱赚钱)这条险路,下面我的一些心得可能会有些帮助。
日期:2009-12-12 18:32:45

  如果在看了以上警告后仍想走投资赚钱(而非圈钱赚钱)这条险路,下面我的一些心得可能会有些帮助。

  交易过程需要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反复循环,以至无穷。
  十项平衡术
  有很多关于市场基本分析、技术分析的好书,其交易原则我早年也都看过,不少也同意。有心做交易员的读者,应将这些书全都看了。但必须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法则来。我想要强调的是两个字:平衡。平衡这两个字用于生活,用于交易都有好处,下面仅仅是举些例子。这些原则说起来容易,自己也很难全做到。
  1.人生的平衡
  胸无大志、不求上进固然不可,强求功名也同样不可。投资与交易(不同于圈钱)这一职业,一方面有其惊险刺激、点石成金的魔力,另一方面,世上竟无一人子承父业,可见其必定有得有失。

  2.战略与战术的平衡
  战略上要自信,要有打败一切敌人的信心和勇气;战术上要谨慎,要时刻认识到自己知识与水平的局限性。准备交易时必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
  3.与华尔街的距离保持平衡
  在华尔街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很难。在短线上与华尔街结盟也能赚不少钱,但要长期取得好回报,则必须独立于华尔街之外进行思考。为华尔街做事,有时不得不向钱低头,属于情有可原,但绝不可做出卖国求荣之事。
  4.正与奇的平衡
  初入市场当循正道,防守为上,对市场上流行的交易法则一一研究并试用。待有相当资金与经验的积累,并确信对局部市场有独到发现后,可以寻求机会,以奇兵出击,获取全胜。
  5.长线投资与短线投机的平衡
  长线以价值为本,短线交易以技术分析、资金流动分析为主。长线投资有了利润,须耐心让利润成长,及至价值基本面改变。短线交易若有损失,必须尽快止损,不可有侥幸之心。

  有热门股票,可以少量资金顺势炒作,适可而止, 但需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在做短线。对冷门资产,则当潜心分析,像科学家一样有独创性,找出别人没发现的东西,找出超级价值,不战屈人。
  6.低进高出,还是高进低出?
  乍一看这不成问题,当然是低进高出。然而普通投资者,包括大部分职业投资者失败之处就在这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上。
  普通投资者短线操作时喜欢自作聪明,低进高出。“掉这么多,可以进了” ,“涨了不少,赶快卖掉”。而长线投资时,则受华尔街蒙蔽而高进低出。市场长时间大幅升值后,华尔街祭出其绝招,“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经济腾飞,潜力无限”,怎可手中有钱而不入市? 市场上也并非没有冷静的声音,然而忠言逆耳,投资者听不进去。
  一个职业交易员首先要训练“高进低出”的直觉。一个向上涨的市场,明天多半是不变或继续上涨;一个向下掉的市场,明天多半是不变或再掉。如果自己及周围人都觉得高,则买进,如果觉得太低,则卖出。短线交易,要顺势而行。“逢低吸纳,逢高出售”不可用于短线。
  但职业交易员又容易在短线交易高进低出这一关走火入魔。高进低出,顺应华尔街,对于早期生存很重要。但即使短线技术炉火纯青,也须返璞归真,寻求价值,长线投资,低进高出,顺其自然。市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得长期回报回归平均。要找出长线价值,必须远离华尔街时尚,独立以最基本的道理分析市场。
  业余投资者很难学职业交易员的一套,最好远离短线。但业余投资者可以学做分析起家的投资大师们,不做短线,耐心做长线。
  7.分散风险与集中投资的平衡
  价值平庸而又不得不投资时,分散风险。一旦有独创性研究发现超优价值,可以考虑集中投资,但必须少用或不用杠杆。
  华尔街喜欢用“风险值”(Value at Risk, VAR) 来分析风险。这个概念漏洞很大。用一大堆价值平庸的资产分散风险,再加以杠杆,“VAR”不高,是对冲基金最常见的做法。然而,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资产价格短期涨跌往往与基本面关系不大。同时投看似毫不相干的资产,能够分散经济风险,但未必能够分散市场风险,一旦再与杠杆相结合,则危险极大。

  8.仓位大小的平衡
 市场整体高估时,仓位要小,要灵活,不能眼红别人还在挣大钱。市场整体低估时,尤其是在市场持续多年走低,价值改观,而大部分投资者对经济和政策基本面的改善视而不见,不愿入市时,则当加大投入。
  若是市场整体估值较好,但短线风险较大,则仓位须适中。平衡的关键在于一个赢者心态: 仓位必须足够大,市场涨上去后不要说“我看得很准,可惜没买” ;仓位又不能太大,市场短期续跌后不要说“我知道还得跌,再等等就好了” 。涨是利润,跌是机会;涨不足喜,跌不足忧。
  9.简单性与复杂性之间的平衡

  好的长线投资都较简单。复杂的多头套利对冲交易不是不可以做,但一定要严格跟踪市场流动性。
  初入华尔街的人,千万不要一发现某复杂资产价格与模型不符,便做多做空套利。可以少做一点,同时深入研究。要知道,世界上聪明人有的是,自己所发现的,多半早已有人做过。一旦确实发现套利机会,要制定周密的行动方案。
  10.供与求之间的平衡
  基本的经济学规律告诉我们,供应多,价格会下降,供应少价格会上升。金融市场上长线也是如此。但短期内价格是由华尔街操纵的。比如,1999~2000年,高科技行业内部高管不停地将手中股票甩给华尔街经纪人。供应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出手,华尔街号召全世界投资者买进,市场几乎日创新高,供应多反到引起价格上升。投资者应根据华尔街这一特殊的供求现象制定相应对策。

日期:2009-12-12 18:38:54

  理论方面,我个人从以下几类训练中受益较多。
  六类训练
  1.数学类:

  四则运算;开根、乘方、指数、对数、复合利率;线性优化,基本统计。
  2.经济、金融类:
  微观、宏观及国际经济学;货币市场(Marcia Stigum 经典);衍生物(John Hull经典);经济与金融历史。
  3.实用类:
  彼得?林奇(Peter Lynch,Beating the Street),彼得?林奇很可能是金融史上唯一一个大规模投资靠选股而打败华尔街的投资专家。他并非名校毕业。想模仿他的人应看一看他四十岁时的照片(已白发苍苍),然后问问自己及家人是否也愿意在40岁时变成那样;杰克?许瓦格(Jack Schwager),许瓦格写过很多书,都值得反复看。
  4.其他书籍:
  开卷有益,知识面越广越好。大部分书可速读,但也有些必须精读,各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非专业书中,我喜欢反复看,书翻破了再买了看的,以《毛泽东选集》与《金庸全集》为首。现在没时间看书了,靠锻炼时间反复听两个评书,一个是刘兰芳女士的《岳飞》,一个是袁阔成的先生《三国演义》。以正克邪、将计就计、以弱胜强等人生观和交易观,也得益于这些书籍。精读几十遍的故事,每次再听,都有新的体会。

  5.各类活动:
  现在的教育体制,太注重读书,甚至鼓励读死书。生活中自有学问。打工种地、文娱体育、三教九流,都应尽可能有所了解,有所参与。我小学时功课不重,学校经常组织学工学农学军。这些经历,对于日后以常识分析经济运作,看穿华尔街烟幕,很有帮助。
  即使有些活动不登大雅之堂,只要把握得恰当,也会有益,甚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我做交易,得益于象棋、围棋自不必多言。但从小学至研究生,打牌、打麻将一直没有停过。算牌、记牌、分析对手的习惯,在那时就已养成。麻将桌上,人人想赢怕输,牌内牌外同时下工夫,赢了的想套现,输了的想翻本。我在墨西哥比索交易过程中与对手都很熟,不少对手身上都有当年“麻友”的原型。
  6.高深理论类:
  高深理论有没有用?肯定有用。但我几乎拿了两个博士,所学的高深东西,对找到工作有用,但并未直接对交易起到多少作用。这些理论最大的作用是,当一班华尔街总策略师、总分析师、总经济师抖出他们的名校学位、显赫经历,顺口引用“随机微分方程”、“GARCH”、“多元回归宏观预测”等名词,我可以冷眼旁观其闹剧。这些人当中有少数是高手,而且也算正派。但大部分人并不真懂,且对投资者常怀歹意。这些理论,我当年就学得比他们好,他们骗不了我。只要自己功夫正、功夫深,对手以阴毒功夫来袭,可叫他自受其害。一般人如没学过这些理论也不要怕,华尔街宣传机器开动时,将耳朵塞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