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在动物园:逍遥至尊宝卷》三重法之七层法修炼·九珠育婴大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5 04:47:02

逍遥至尊宝卷》三重法之七层法修炼·九珠育婴大法


元婴已成,法已无相。
法无定法,心意妙用。
自悟其法,行法有法。
法法皆空,养育元婴。
卯、辰二时行功于山之巅,面东趺跏坐,睁目返先天之势,观己为一婴孩。平展双手,右掌对天,左掌对地,以意开三心,身之万万毛孔,以缓、细、匀、长之吸势,采纳摄取宇内之灵光秀气。其气于三心、目鼻二窍、万万毛孔而入体,吾纯阳之躯随纳入之灵光秀气而增之、扩之。其光气源源而入;呼之时,意吾体小之。纳入之气布遍全身,万万毛孔、万万毛发皆有之;至呼止。纳入之光气亦于吾体吸毕,此谓一息。合行八一息。此时婴成体虚,乃“养、补体”之法。
八一息后,止二息时,意纳入之气滋养莲上之元婴。其莲自传其婴止。其元婴为先天之体。百脉俱通,万穴皆开,可意元婴是立、是趺跏,其手姿无拘。其纳入之光气于吾坤宫、元婴之围。意其气于元婴之任一处而入,养育元婴。养身、养婴,二法合行一时辰。
其时元婴已饱,行其法观婴半刻。迁元婴至膻中心轮之处,意照其一刻。斯时,旭日之光华正盛,变手于腹轮抱球,目微闭之。吾纯阳之体之光华与旭日之光华相感之、相应之,以缓、细、匀、长之吸纳旭日之精华,于目、口、脚心、顶心之百会而入归坤宫;宇内万物之精气于吾躯身之万万毛孔而入,亦聚归坤宫。二精华容之、生之,坤宫扩之。双手于其前,坤宫之气精华,俨如机簧,将其左右拉之、压之,斜拉之压之,每行八一息。变手以手轻轻抚坤宫,圆旋匀转之,其气于小而大,于大而小逐凝为一光华四射之混圆球,将其置一莲瓣之端而旋之。
复行其法,凝八珠,皆于莲瓣之端随旋而旋之,其上层每瓣皆有之。复行法凝三珠运行于全身,复养躯体。意观神照其元婴一刻,引元婴下坤宫于莲坐、于混元九珠之中,其婴不旋,随其于以养育元婴。不时行功,其不养自养也!合三心,闭万孔,观吾体于婴孩逐还原状,功可止矣!此谓“九珠育婴”大法。
上为抚养之法,要其婴灵上。每九日须以意育元婴一次,法为:
深居静室趺跏坐,双手交加捣二耳。坤宫之元婴亦为趺跏坐于莲花中,其双手亦捣二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不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大定。内舍意念,外舍万缘,忘天地粉碎形骸。万念俱止,自然太虚中有一婴孩生于天地之前,长于万物之先。圆陀陀,光灼灼,静赢赢,赤洒洒一尘不染。以眼观眼,以耳听耳,以鼻闻鼻,一口缄口,潜藏飞跃,在正一心。任运自如,体若空虚,空空荡荡,晃晃明明,无有无往,婴居轻灵之境。斯境斯意持一天,复行“精气九珠养婴”之法。不可止矣,循而行之。
日常之间,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一吸一呼一息之间,时照常养其婴方为上!是矣!于常间、行下之法:
行间:步履之间不可奔、不可急,急则动息伤其婴。须安详缓慢而行,可得心定气和。意照其婴于一投足之间,意天地之灵气聚坤宫,归其婴体。
立间:引天地之元气,于涌泉、于鼻、于万万之毛孔而入,降聚坤宫,滋养其婴。
坐间:其坐非趺跏也,乃如常之趺跏坐也。静坐少思、寡欲,似照非照,非照是照;似存非存,非存是存;似觉非觉,意如止水,心无所往,目无所见,耳无所闻。空空明明,无天、无地、无我。无我、无地、无天,唯有其婴,调之意养也。
于卧间:止妄想,心虚明,人眠意未眠。神清气悟,为克睡魔,防走火。法为他法,其曰:东首而卧侧其身,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直擵脐腹,一手曲肱枕头;其一脚伸,其一脚缩,未睡其心止,其念除,目至虚极,于呼于吸而育其婴。息不调自调,气不伏自伏。
上为日常之法,常行之法,时炼之法。
收之法为:意身之窍穴,万万毛孔皆闭、封之,体之气不出焉、不泄焉!
【题名解】
当培育元婴的功德圆满,所有攻防功法皆处在无形无相的无极境界;这时就达到法无定型之法,用便是法的艺境;而无形之法就是心意之妙用耳!这是已经到了心想事成、事由心造的自悟其法的“铸法”艺境了;自然是行法则有法,而处在法法皆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无中妙有的境界。这时候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培育元婴”,不断的增强其攻防功夫能力,即进入了艺无止境的境界了。
而培育元婴的说法,就是与后来之修炼家无形法身道体完善时所说的:“十年练拳,十年养气”的意思是相同的。

【注解】
①、元婴已成,法已无相。法无定法,心意妙用。自悟其法,行法有法。法法皆空,养育元婴:
这时元婴的功德能力已经培育的功成艺就了,诸种功法已经达到无形无相的无上艺境。所实施的攻防方法皆能见境生情随机而施的无预定之形的法式之境界了,完全体现的是“心到意到”之妙用的遂心所欲之艺境了。此时已然达到无师智通的自然智领悟其法而能铸法的艺境了,故而行法则必有法,而法法皆呈现的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无中妙有的艺境,即有无两不立的艺境。此时最关键的问题是,还要继续内功修炼以“养育元婴”的功德能力,也就此而进入了艺无止境的境界了。
②、卯、辰二时行功于山之巅,面东趺跏坐,睁目返先天之势,观己为一婴孩。平展双手,右掌对天,左掌对地,以意开三心,身之万万毛孔,以缓、细、匀、长之吸势,采纳摄取宇内之灵光秀气。其气于三心、目鼻二窍、万万毛孔而入体,吾纯阳之躯随纳入之灵光秀气而增之、扩之。其光气源源而入;呼之时,意吾体小之。纳入之气布遍全身,万万毛孔、万万毛发皆有之;至呼止。纳入之光气亦于吾体吸毕,此谓一息。合行八一息。此时婴成体虚,乃“养、补体”之法:
在清晨五点到九点的四个小时内修行功法于山之巅顶处,面东趺跏坐,睁目返先天之势,观自己为一婴孩。平展双手,右掌对天,左掌对地,以意念打开顶心百会、手心劳宫、脚心涌泉之三心及身上之万千毛孔,以真人呼吸法缓、细、匀、长之吸势,采纳摄取宇内之灵光秀气。其气于顶心、手心、脚心之三心、目鼻二窍、万千毛孔而不断的进入体内,吾纯阳之躯随纳入之灵光秀气而增之、扩之。其光气源源而入;呼之时,意念吾体小之。纳入之气布遍全身,万千毛孔、万千毛发皆有之;至呼止。纳入之光气亦于吾体吸毕,此谓一息。合行八十一息。此时婴儿已经成为身体虚空的景象了,此乃“养、补婴儿之体”之法也。
③、八一息后,止二息时,意纳入之气滋养莲上之元婴。其莲自传其婴止。其元婴为先天之体。百脉俱通,万穴皆开,可意元婴是立、是趺跏,其手姿无拘。其纳入之光气于吾坤宫、元婴之围。意其气于元婴之任一处而入,养育元婴。养身、养婴,二法合行一时辰:
行功八十一息后,止二息的时间,意念纳入之气不断的滋养莲座上之元婴。其莲自传其婴止。其元婴为先天之道体。百脉俱通,万穴皆开,可意念元婴是立、是趺跏,其手姿无拘。其纳入之光气于吾坤宫、元婴之围。意念其气于元婴之任一处而入之,滋养蕴育元婴。养身、养婴,二法合行两个小时的时间。
④、其时元婴已饱,行其法观婴半刻。迁元婴至膻中心轮之处,意照其一刻。斯时,旭日之光华正盛,变手于腹轮抱球,目微闭之。吾纯阳之体之光华与旭日之光华相感之、相应之,以缓、细、匀、长之吸纳旭日之精华,于目、口、脚心、顶心之百会而入归坤宫;宇内万物之精气于吾躯身之万万毛孔而入,亦聚归坤宫。二精华容之、生之,坤宫扩之。双手于其前,坤宫之气精华,俨如机簧,将其左右拉之、压之,斜拉之压之,每行八一息。变手以手轻轻抚坤宫,圆旋匀转之,其气于小而大,于大而小逐凝为一光华四射之混圆球,将其置一莲瓣之端而旋之:
其时元婴已经饱满,行其功法观婴儿半刻时间。意念迁移元婴至膻中心轮之处,意念观照其一刻时间。斯时,旭日之光华色泽正值旺盛,变手形于腹轮处作抱球式,目微闭之。以吾纯阳之体之光华与旭日之光华相互感应之、相应之,以真气呼吸法的缓、细、匀、长之吸纳旭日之精华,于目、口、脚心之劳宫、顶心之百会而入归坤宫;宇内万物之精气于吾躯身之万千毛孔而入,亦聚归坤宫。二精华容之、生之,坤宫圆融扩展之。双手于其前,坤宫之气精华,俨如机簧,将其左右的真气吸拉之、呼压之,斜拉之、压之,每行八十一息。变手以手轻轻抚摸坤宫,圆旋均匀转之,其真气于小而大,于大而小逐凝为一光华四射之浑圆球状,将其置一莲瓣之端而旋转之。
⑤、复行其法,凝八珠,皆于莲瓣之端随旋而旋之,其上层每瓣皆有之。复行法凝三珠运行于全身,复养躯体。意观神照其元婴一刻,引元婴下坤宫于莲坐、于混元九珠之中,其婴不旋,随其于以养育元婴。不时行功,其不养自养也!合三心,闭万孔,观吾体于婴孩逐还原状,功可止矣!此谓“九珠育婴”大法:
九珠育婴大法
复行其法,凝八珠,皆于莲瓣之端随旋而旋转之,其上层每瓣皆有之。复行法凝三珠运行于全身,复养躯体。意念观神照其元婴一刻钟时间,复引元婴下归坤宫于莲坐、于混元九珠之中,其婴不旋,随其于以养育元婴。不时行功,其不养自养也!合三心,闭万孔,内观吾体于婴孩逐渐复还原来状态,功可止矣!此谓“九珠育婴”大法也。
⑥、上为抚养之法,要其婴灵上。每九日须以意育元婴一次,法为:
深居静室趺跏坐,双手交加捣二耳。坤宫之元婴亦为趺跏坐于莲花中,其双手亦捣二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不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大定。内舍意念,外舍万缘,忘天地粉碎形骸。万念俱止,自然太虚中有一婴孩生于天地之前,长于万物之先。圆陀陀,光灼灼,静赢赢,赤洒洒一尘不染。以眼观眼,以耳听耳,以鼻闻鼻,一口缄口,潜藏飞跃,在正一心。任运自如,体若空虚,空空荡荡,晃晃明明,无有无往,婴居轻灵之境。斯境斯意持一天,复行“精气九珠养婴”之法。不可止矣,循而行之:
[size=5][b]“精气九珠养婴”之法
[/b][/size]以上只为九珠“抚养”婴儿之方法。要想其婴儿灵性增强达到上乘艺境,就必须每九日以意念真气精华培育元婴一次,方法为:
深居静室趺跏坐,双手交加捣二耳。坤宫之元婴亦为趺跏坐于莲花中,其双手亦捣二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不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大定。内舍意念,外舍万缘,忘天地运用虚空粉碎的功法粉碎形骸。万念俱止之时,自然太虚中有一婴孩生于天地之前,长于万物之先。圆陀陀,光灼灼,静赢赢,赤洒洒一尘不染。以眼观眼,以耳听耳,以鼻闻鼻,以口缄口,潜藏飞跃,在正一心。任运自如,体若空虚,空空荡荡,晃晃明明,无有无往,无行无住,婴儿居处在轻灵之境。斯境斯意持守一天的时间,复行“精气九珠养婴”之法。不可功止矣,反复循序而行之。
⑦、日常之间,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一吸一呼一息之间,时照常养其婴方为上!是矣!于常间、行下之法:
行间:步履之间不可奔、不可急,急则动息伤其婴。须安详缓慢而行,可得心定气和。意照其婴于一投足之间,意天地之灵气聚坤宫,归其婴体。
立间:引天地之元气,于涌泉、于鼻、于万万之毛孔而入,降聚坤宫,滋养其婴。
坐间:其坐非趺跏也,乃如常之趺跏坐也。静坐少思、寡欲,似照非照,非照是照;似存非存,非存是存;似觉非觉,意如止水,心无所往,目无所见,耳无所闻。空空明明,无天、无地、无我。无我、无地、无天,唯有其婴,调之意养也:
日常生活之间,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一吸一呼一息之间,时照常养其婴儿方为上法!是矣!然而于平常时间、修行下面之功法:
行间:也就是步履之间不可奔跑、不可急剧,急剧则动息伤孩其婴儿。须安详缓慢而行之,可得心定气和。意念观照其婴于一投足之间,意念天地之灵气聚于坤宫,归其婴体。
立间:引天地之元气,于涌泉、于鼻、于万千之毛孔而入,降聚坤宫,滋养其婴儿。
坐间:其坐非趺跏也,乃如常之趺跏坐也。静坐则少思、寡欲,似照非照,非照是照;似存非存,非存是存;似觉非觉,意如止水,心无所往,目无所见,耳无所闻。空空明明,无天、无地、无我;无我、无地、无天,唯有其婴,调之意念平和滋养也。此乃不养之善养之法者也!
⑧、于卧间:止妄想,心虚明,人眠意未眠。神清气悟,为克睡魔,防走火。法为他法,其曰:东首而卧侧其身,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直擵脐腹,一手曲肱枕头;其一脚伸,其一脚缩,未睡其心止,其念除,目至虚极,于呼于吸而育其婴。息不调自调,气不伏自伏:
于卧间:止妄想,心虚明,人眠意未眠。神清气悟,为克服睡魔的侵扰,止妄念、心虚明乃防走火的妙法。法为他法,其曰:东首而卧侧其身,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直擵脐腹,一手曲肱枕头;其一脚伸,其一脚缩,未睡其心止,其念除;目至虚极,于呼于吸而以真气滋育其婴儿。此时息不调而自调,气不伏亦自伏矣,此乃睡功“伏炼”之妙法也!
⑨、上为日常之法,常行之法,时炼之法:
以上乃为日常之功法,常行之方法,时炼之法式也。
⑩、收之法为:意身之窍穴,万万毛孔皆闭、封之,体之气不出焉、不泄焉:
收功之方法为:意念身之窍穴,万千毛孔皆闭、封固之,体内之真气不复出焉、不漏泄焉!

【译文】
这时元婴的功德能力已经培育的功成艺就了,诸种功法已经达到无形无相的无上艺境。所实施的攻防方法皆能见境生情随机而施的无预定之形的法式之境界了,完全体现的是“心到意到”之妙用的遂心所欲之艺境了。此时已然达到无师智通的自然智领悟其法而能铸法的艺境了,故而行法则必有法,而法法皆呈现的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无中妙有的艺境,即有无两不立的艺境。此时最关键的问题是,还要继续内功修炼以“养育元婴”的功德能力,也就此而进入了艺无止境的境界了。
在清晨五点到九点的四个小时内修行功法于山之巅顶处,面东趺跏坐,睁目返先天之势,观自己为一婴孩。平展双手,右掌对天,左掌对地,以意念打开顶心百会、手心劳宫、脚心涌泉之三心及身上之万千毛孔,以真人呼吸法缓、细、匀、长之吸势,采纳摄取宇内之灵光秀气。其气于顶心、手心、脚心之三心、目鼻二窍、万千毛孔而不断的进入体内,吾纯阳之躯随纳入之灵光秀气而增之、扩之。其光气源源而入;呼之时,意念吾体小之。纳入之气布遍全身,万千毛孔、万千毛发皆有之;至呼止。纳入之光气亦于吾体吸毕,此谓一息。合行八十一息。此时婴儿已经成为身体虚空的景象了,此乃“养、补婴儿之体”之法也。
行功八十一息后,止二息的时间,意念纳入之气不断的滋养莲座上之元婴。其莲自传其婴止。其元婴为先天之道体。百脉俱通,万穴皆开,可意念元婴是立、是趺跏,其手姿无拘。其纳入之光气于吾坤宫、元婴之围。意念其气于元婴之任一处而入之,滋养蕴育元婴。养身、养婴,二法合行两个小时的时间。
其时元婴已经饱满,行其功法观婴儿半刻时间。意念迁移元婴至膻中心轮之处,意念观照其一刻时间。斯时,旭日之光华色泽正值旺盛,变手形于腹轮处作抱球式,目微闭之。以吾纯阳之体之光华与旭日之光华相互感应之、相应之,以真气呼吸法的缓、细、匀、长之吸纳旭日之精华,于目、口、脚心之劳宫、顶心之百会而入归坤宫;宇内万物之精气于吾躯身之万千毛孔而入,亦聚归坤宫。二精华容之、生之,坤宫圆融扩展之。双手于其前,坤宫之气精华,俨如机簧,将其左右的真气吸拉之、呼压之,斜拉之、压之,每行八十一息。变手以手轻轻抚摸坤宫,圆旋均匀转之,其真气于小而大,于大而小逐凝为一光华四射之浑圆球状,将其置一莲瓣之端而旋转之。
复行其法,凝八珠,皆于莲瓣之端随旋而旋转之,其上层每瓣皆有之。复行法凝三珠运行于全身,复养躯体。意念观神照其元婴一刻钟时间,复引元婴下归坤宫于莲坐、于混元九珠之中,其婴不旋,随其于以养育元婴。不时行功,其不养自养也!合三心,闭万孔,内观吾体于婴孩逐渐复还原来状态,功可止矣!此谓“九珠育婴”大法也。
以上只为九珠“抚养”婴儿之方法。要想其婴儿灵性增强达到上乘艺境,就必须每九日须以意念真气精华培育元婴一次,方法为:
深居静室趺跏坐,双手交加捣二耳。坤宫之元婴亦为趺跏坐于莲花中,其双手亦捣二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不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大定。内舍意念,外舍万缘,忘天地运用虚空粉碎的功法粉碎形骸。万念俱止之时,自然太虚中有一婴孩生于天地之前,长于万物之先。圆陀陀,光灼灼,静赢赢,赤洒洒一尘不染。以眼观眼,以耳听耳,以鼻闻鼻,以口缄口,潜藏飞跃,在正一心。任运自如,体若空虚,空空荡荡,晃晃明明,无有无往,无行无住,婴儿居处在轻灵之境。斯境斯意持守一天的时间,复行“精气九珠养婴”之法。不可功止矣,反复循序而行之。
日常生活之间,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一吸一呼一息之间,时照常养其婴儿方为上法!是矣!然而于平常时间、修行下面之功法:
行间:也就是步履之间不可奔跑、不可急剧,急剧则动息伤孩其婴儿。须安详缓慢而行之,可得心定气和。意念观照其婴于一投足之间,意念天地之灵气聚于坤宫,归其婴体。
立间:引天地之元气,于涌泉、于鼻、于万千之毛孔而入,降聚坤宫,滋养其婴儿。
坐间:其坐非趺跏也,乃如常之趺跏坐也。静坐则少思、寡欲,似照非照,非照是照;似存非存,非存是存;似觉非觉,意如止水,心无所往,目无所见,耳无所闻。空空明明,无天、无地、无我;无我、无地、无天,唯有其婴,调之意念平和滋养也。此乃不养之善养之法者也!
于卧间:止妄想,心虚明,人眠意未眠。神清气悟,为克服睡魔的侵扰,止妄念、心虚明乃防走火的妙法。法为他法,其曰:东首而卧侧其身,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直擵脐腹,一手曲肱枕头;其一脚伸,其一脚缩,未睡其心止,其念除;目至虚极,于呼于吸而以真气滋育其婴儿。此时息不调而自调,气不伏亦自伏矣,此乃睡功“伏炼”之妙法也!
以上乃为日常之功法,常行之方法,时炼之法式也。
收功之方法为:意念身之窍穴,万千毛孔皆闭、封固之,体内之真气不复出焉、不漏泄焉!

【点评】 
历代修炼大家,皆谈到过内功修炼的行、立、坐、卧的形式及功法景象内容,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三步睡功
又有三步睡功夫。一曰仰卧,两腿直,十足指回勾腰控,存想涌泉,双手搭扣撑住;二曰左偏卧,头枕左足尖,左手搬左足跟,右换如之;三曰伏卧,双手抱头,足跟朝天,十足指尖用力向地,存想泥丸。随便卧时,头腰腿要三直。立时足勿实踏,双手齐垂,目光四射,时或垂帘。行步必活稳轻急,宜自跟撤尖碾,行非无跟之轻跳。闲息时,有引气下行之法,乃六字诀,连念到下丹田存在。久则气不涌出,亦能久而无倦,用力少而成功捷。
  前所云六字诀,传列于后——
    提催灵闰(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彻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却疾,添益精气,培补下元,活涌泉穴。此穴开通,则身中筋骨血络,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当时习之即觉也。提者,自涌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绕头三转,自左而右;灵字,至玉枕,归一度喉间;闰字,分入两肩,从臂内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夹脊,横穿前后心,降脐中少停;妙字,自腰眼小小穴三转,少停至海底(丹田)气海多住,降肛前肾后(海底)少住,至尾闾多住;工字,入环跳穴多住,至膝胫达涌泉,反上胫间,膝后多停,升到肾前九转,至下田停住。九转为满,此坐功完也。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刚刚讲完手法运用之精髓,又讲桩功练用之精髓。桩功者,内功修法之形式。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使内劲生成、运行,可外形脱拙换灵而能建浑元道体之法也。桩功有站、坐、卧三种基本形式。
  站桩:有形体桩功和意念桩功的分别。站桩形态,多种多样,数不胜数。可一桩之形态、练多种功夫内容;亦可多种桩之形态,练一种功夫内容。故意念桩随意性强。而形体桩则是固定内容之修炼,主要是抻筋拔骨、展筋伸骨。亦可配合意念功法修之。
  坐、卧桩功,多以内练为主。
  凡桩功所练,皆基础功夫。桩功所出乃动手较技应用的功夫之基础。有此基础功夫,方可言说技击之修炼。技击之技的修炼后,方可言动手较技之运用的能力。此乃练功顺序也。不要认为站了桩功,就有了技击之技术、功夫的应用能力了。如果这样认为,就不觉而进入认识上的误区了。
  此文所论,三步睡功夫,即三种睡卧形式的练功方法。以现今而说,乃三个卧桩修炼功法。
  一曰仰卧:两腿直、十足指回勾,用腰控制,存想涌泉,双手插花手心向头顶方向撑住。此乃足向下、手向上的全身对拉拔长的练法。只在用意,不能用力,存想涌泉,内气从涌泉向上,沿身体内部向腿腹胸头手臂劳宫穴运行,再复返而降至涌泉穴,周而复始,内气循环往复。此乃卧式的“天一生水”沐浴法。即可修炼内气运行,又可修炼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亦属气形双修之法。
  二曰左偏卧:此乃双腿劈叉坐地,复侧身头枕足尖。左侧身则头枕左足尖,左手搬左足跟;右侧身则头枕右足尖,右手搬右足跟。此桩又名“仙人睡觉”亦属气形双修之法。
  三曰伏卧:双手抱头,左右手大拇指按住左右玉枕穴,双肘落地,百会前顶势,足跟朝天,十足用力向地,身体悬空。如体力不支,亦可腹部着地,存想泥丸宫,此乃使涵神壳开之法,亦有“不空桩”之效果。即“不空而空,空中自有妙有生出”。此谓“不空桩”之精义,只是具体练法形式稍有区别。
  随便卧时,头腰腿要三直,头为一身之梢节、腰为中节、足为根节,直则内气运行流畅,自然有利于气形匹配之用。
  站桩时,足勿实踏,即双足敷平在地,劲意莫落在双足底版处,要含蓄在双足踝处,就是足没有实踏之义,双手齐垂,此乃无极桩的站式。如睁眼练功,目光四射,乃罩眼功法,是桩功后期练法。时或垂帘,乃桩功初期练法。如动练法,行步必灵活、稳健、轻捷、急敏,宜自跟撤用足前掌碾转,行走擦地而行,进步低,退步高,非无跟之轻跳法也。
  闲着没事休息的时候,有引气下行之方法,亦应随时而练,就是“六字诀”。用意以气为念,行“念住不住”之功。连念到内气在下丹田存住。久则“气不涌出”,是为“伏练”。值此而能“结胎”于下元,行“胎息”之法。继而,由此胎息,可内生玄窍,外开玄府。自可与天地之气相通矣。其说“亦能久行而生无倦怠之功”,乃精髓矣!此乃花费工夫少而成诸功之捷径而。此言不假。下面将六字诀,传列于后。此六字为“提、催、灵、闰(音按)、妙、工”。
  其言为“通天彻地”之功夫,宜得闲在之时即可用之,久可却疾,添益精气,培补下元,活涌泉穴。涌泉穴开通,则身中筋骨血络,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法。亦是开通七壳之功法,所述之感觉,宜当时习之即可觉知也。
  提:意以气为念,吸提内气由涌泉穴沿腿、腹、胸、颈、头中,直至泥丸宫。
  催:意念内气由泥丸宫至天目中少停,即稍住。然后意念内气绕头三转,自左向右,即顺时针方向。为何名“催”?即意导引法的意在后跟随催动之练法。
  灵:意导引内气由头中直至玉枕穴,由玉枕穴再至喉之上节历尽喉中。为何名灵?无有入于无间之妙。故曰:灵。
  润(音按):意导引内气分两支直入两肩、从臂内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夹脊、横穿前后心,降脐中少停。此乃有滋润五脏六腑之意。故为润字,读按之音;因意导引下行之意味。
  妙:由脐中至腰眼小小穴三转,少停至气海海底,即会阴穴;小小穴,可谓之命门穴和肾脏的统称;此中之妙,妙不可言,故立为“妙”字。再由会阴穴至尾闾穴,在尾闾多住。可有开通脊柱内,直可上头入脑,确实功效妙不可言。
  工:再由尾闾直入左右环跳穴,可有开胯之功。内气在环跳穴多住,再至膝、胫达涌泉穴。复反上胫骨间,在膝后多停。升到内肾前,天枢处,九转,至下丹田停住。九转为满,此坐功完也。
  然“九转为满”,应如何理解?可有两解:一曰内气至丹田后转九圈收功。一曰此六字诀乃“提、催、灵、润、妙、工”。是为六字一转,共作九转,也就是做九次为满之数。
  因以坐功而言,此六字一轮的周期快可3分钟。慢可6分钟,如坐九转,快则半小时,慢则1小时。以普通练功者而言,皆能做到。
  这样,九转:小说乃丹田中气转九圈收功;大说,乃六字法由始至终为一转,共作九转,也就是连续九回,可称为坐功法了。
我按此法修炼,一做便知其妙不可言。后文所论“开七壳”之景象。多由行此法之功也。结合前文之睡功,后面介绍的行走之间的三字诀:“清、净、定”。可知,传统手战之道的内功法,自古相传法法具实。然现今习拳者能从师处所得内功法却寥寥无几,甚至不知有之。而有者,亦不知其功用为何?致使空谈习武练拳之健身、技击的不良风气盛行,不知“健”者,乃“内气”功夫之说,造成练则崇尚后天有为力法。因此而疾病缠身、不能长生而促死者,屡见不鲜。习武者,五六十岁就逝世了。在当今社会生活条件如此良好的环境,长寿乃自然的。为什么修炼者倒不能长寿?甚或练拳者至老年时体弱多疾病?应该引起广大习武者的反思了。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手战之道的精髓了,不要盲目练功,不明理法而妄为了。这一点,精熟《浑元剑经》之理法,人们应当醒悟了。应当明白传统手战之道的内修外练之宗旨、功法、至用之道理了。
行走功法
夫行走之间,更有三字诀,乃“清、静、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净字,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定字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诱难挠,如松之茂,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坚如刚,其柔如絮。再合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
气愈下兮身愈轻
神居上兮心生灵
精常固兮法术行
形自空兮玄妙通
外固则内壮,心静则神安。欲为人上人,且莫行捷径。
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
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
何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此“夫行走之间”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接上文的六字诀之功法,在行功意走之间要随功所行到之处,还要有“清、净、定”三字功法融于其中。如:
提字诀的内气由双足踝升提至泥丸时,要有“清”字诀,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之念。效果更佳。此即“元神朗照巅顶”的说法。又是“西山悬磬,海阔天空”之精义。
润字诀的内气降至脐中少停,要用“净”字诀的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莲花本出淤泥而不染,乃洁净之品。故思看莲花取净之意。练功者,守身如玉,亦取玉之洁净。古有“涤除玄览,能无尘乎”?即“净”之意。净无杂质则精纯。但静则能净,古有“静之徐清”一说。而此以“净”论“静”之精义。即静则净矣。即是内气“天得一以清”和外形“地得一以宁”的“脱拙换灵”和“脱壳换相”的精义。
妙字诀,内气至气海海底多住。要用定字诀。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边诱惑难于干扰了。自觉有如松之茂盛,如秋日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此乃“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情景,“弄壶中之日月”的结晶,定则景象万千,此情此景,如历仙境,一尘不染、一念不生、精、气、神、形,坚固如钢,柔软如絮,坚融一体,成于此中,此乃养之成,非练之成。正是“精于练者,善于养”。以养为练者,乃此功诀所述之意尔。再精气神形合而为一,即工字诀中的至膝胫达涌泉,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全体透空;无停,一气不停,一念不住,无所思、无所想,只住此情此景之中。又是“定”字诀之功夫,久则“神光聚明”,全体通明。
由此可知:以气为念的意练桩功之法,甜蜜蜜之精义,于此可知矣!此乃内功六字诀再结合“静、清、定”三字诀之妙义尔。
  一是随时散步行走之间,也可用“静、清、定”三字诀的功法内容来练功。有云:“百练不如一走,百走不如一站”。如果在练、走、站的修炼功法中,皆能运用此三字诀,则不是更好吗!今以走而言,在走时,存想神居泥丸,则虽然在走着,自身内亦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定于此情此景之中,自得元神照巅顶之功。如果在行走中,一气到脐,用静定诀,思念看取莲花,自然有净之意。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的不练自练,以养精气神形的坚融之功德了。在行走中,再合精气神形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自然全体透空,气行无碍,气自不停变化,久则神光聚而明也。一如桩功之修。所得无异也。推而广之,以此“清、静、定”三字诀,揉合于练法中,练套路、练单操等诸练法中,所得艺境是相同的、一样的。于此可知:练功之形式,不在于是站、走、练,关键是否有此内功法,及“清、静、定”三字诀中所述内容之修。如果没有内气运行和清、静、定三字诀之内容,就是站桩也不会有所获得。如练法不对,落入空境,则成顽空,是名“枯桩”;如果欲妄之心不绝,凡想凡念,则多妄动,已入歧途;再有欲望不止,私念为患,难免不入魔境矣!由此论而知:习练传统手战之道,要拜明师,无明师指导引渡,不知径矣。还要知道明理,按法而修,方得浑元虚无之妙境,才有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修炼传统手战之道,本是灭己欲,唯道是从之事。故不能以私欲度之而妄为,期盼能成功者,绝无此理。因有一己之私欲,便生“贪、邪、巧、吝”之四病。简论之如下:
  贪:犯之者,乃沽名钓誉,习得雕虫小技,籍以人前夸耀,沽名一时,貌似功能盖世,最终手眼身法步,不见章法;肩肘腕胯膝,不得功夫,自认为通,其实样样稀松。此种人可笑亦可怜,此其一也。
  邪:邪者,不入正道,功乎弊端。踏入歧途,盲从瞎练,想入非非,狂妄自大,不求实学,竟抱幻想:一指可伤人命,半日就可登峰造极。招惹事端,无是生非,谎言实事,颠倒本末,故多积怨成仇,反伤生害病,整日忧心忡忡,无片刻之安宁。此其二也。
  巧:指的是奸巧者,独裁自专,一味占便宜、取捷径,学些零零碎碎,不能一而贯之,反觉为美。孰不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不知“君子行无为之事,尚不言之教”的道理,反而投机取巧,结果一无所成,什么也不是,落得跟着别人跑,自成个混混儿。不知天文,不晓地理,不通人情世故,完全一个习武中的“瘪三”。只能惹人一笑而已。此其三也。
  吝:不肯用功曰吝,用功不用心思曰吝。不勤练、不勤思、不明道、不知理、不懂法,皆曰吝。此种“吝”人,对于名声,向来贪得无厌。明明于拳学无知,反要神秘而摆阔,还要愿为人师者造场面、捏事实,结果: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做些欺人而自欺的事而已。大损自己功德而已。于人于己皆不利,此其病之四也。
凡习手战之道,犯此四病中之一者,皆不知艺为珍宝。仁人珍之宝之以自享用。彼匪人之所畏惧者,此也。故喜好传统手战之道,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能知其中“恶习弊病而不为之者”方是最可贵的。是真修炼者,必具超人之功夫。其处事练达,为人温文尔雅,必能逢凶化吉,趋福避祸,自无是非之言行。乃具大功德者,如其问世立言,必以利他为己任,不以名利而能改之。剖析已明,再阐诀言之精髓妙义。
气愈下兮身愈轻
  阐释:
气无上下内外,经云:“其下不昧,其上不徼;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言气之体也。至柔而纯刚,是言其体象,其至用之性也。而此诀言“气下”,乃在“外形”而说上下也。此气即真气,其下则体空,故身轻,而此轻,亦应有“清”之意。此乃言说“六字诀”的“引气下行”之妙用。即“下到外形”中之为下。乃从全部修炼的角度立言的。
神居上兮心生灵
  阐释:
即存神泥丸,乃言“提”字法之妙用。俗云:“精神要提的起”、“提提神”。都说明神要提,才具其妙用。一气灵明不昧,谓之神。正是“神居泥丸”,“一神朗照巅顶”的“西山悬磬”之景象。自然居高临下,明而灵通。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即此妙旨。古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说的是高明之意思。所谓之天神:天者为上,上而又高,神所居之,乃指人之神在头中。头乃诸阳之首,阳者气也,气之首领,谓之神。古云:一气灵明不昧者,谓之神。心藏神,然只有神居头中,心方灵明。又居一身之中则体轻灵。
精常固兮法术行
  阐释:
气依神,神依气。虽真气流行周身,然其归宿,乃丹田气海。固守丹田:即工字诀之至下丹田停住之旨,乃固精之法。肾藏精,肾之神,志也。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故固精则肾之功能健全。既有刚健之勇,又能技巧变化之谋化。乃以柔用刚是谓之法术行。
形自空兮玄妙通
  阐释:
此乃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全体透空之象,外形不空,真气不通透。全体透空,真气通透,久则神光聚,则外形内感通灵可致玄妙之境。即外形具有内顺内劲之用。又具有外顺他人拳势之能,具有内顺外从之功能,可谓之玄妙了。即通玄入妙的功能,只有外形全体透空之境界时,通玄入妙的功能具全。而外形之所以能全体透空,是真气在体内运行周流,乾之体健全完善之所至。即修炼内功的洗髓所致的外脱换之易筋骨。功有内气运行,效在外形脱胎换骨。此即“真形合真象”的“体太一”之太极艺境。故曰:“练拳始练气,练气要首在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实乃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炼神还虚是言说“神还虚空之体内”。虚空之体内就是全体透空。只有全体透空,才是精足气满神充功德完备之景象,即拳诀所说的“真形合真象”之艺境。所以说形自空兮玄妙通。即交手较技通玄入妙,神化之功,此境界方为其真。故知道外形之状态亦可表明其功夫艺境如何。
  此四句歌诀,实乃藏头诗,即“精气神形”,又寓藏尾“轻灵行通”。而“精气神形”说的是自身修炼的内容;“轻灵行通”讲的是修炼后的功果状态;而中间嵌入的“身心法玄”,又论的是“身心”二物,法于玄观。只有通过“无生有、有化无”之修炼,才能具“浑合归一之体,具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此正是批讲“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之精旨妙义的。可见此歌诀精妙之极,将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之因果关系、修炼法则、功法境界、系统过程,基本全部纳入其中。无一缺欠,可谓周全。非亲身修炼、体认、证验,如何能成此诀。可见前贤对传统手战之道的修炼求真,治学严谨,真乃后人之师也。学以至用,大匠之学业也。
  外形坚固:乃言坚融的双重艺境。即外形至全体透空之时,其坚则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融则周身一家,善变无形又无穷;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之能。此两者乃外形的“钢者如柱,柔若绳束”之功夫。故简曰“外固”。为何不言“外强”?以避免与崇尚后天有力之力法相混淆,故不用强,而用固。《易筋经》有言:“外强则内伤”。即外形聚劲力凝形或尚血气的肌肉爆发力,称为外用强。此法在传统手战之道中称为“有为、人力、注血之力”等等,皆非先天自然之力也。正是老子所云:以心使气曰强的不道早已之强。古人行文,将先天自然之力称为“气力”,将崇尚后天有为力法称为“力气”。基本上是这样的。如内家拳法尚气力;外家拳法尚力气。这样,习练传统手战之道者便可分辨清楚了。气力者,刚健也;力气者,强壮也。习拳者,要刚健,不要强壮,此之谓也。
  外形的坚融,其根本原因在于内壮。即内气在体内健运不息,独立存在而不改所致。内气乃精之所化,神者,乃气之所化。一气聚而为精,化而为神。精气神三者为内,内壮者:精固、气足、神充,乃真壮者也,极至则光明。乃内真壮之景象。
  欲求内壮,心静为法,静则混者可以徐清。清净则神明,心静神安宁则自明。静者,一念不生。清者,一尘不染。则净矣!皆内功修炼之法则。“降心为不为”,即静心。心静之法,乃言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事的准则。即此文中所言“六字诀、三字诀”之准则。唯依此中方法、准则,循序渐进而修,自然顿悟而进升有阶,终得正果。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能艺高他人一筹,就要按部就班、层层递进、苦练精修,期可功成艺就。本是一项系统修炼工程,由始至终,有根、有本、有末,本无捷径而言。故从心里就不要寻觅捷径,实言修炼历程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即“三一一三”之旨义的。此乃嘱咐后人,修养健体,修炼至用。养体至中至正;练用至精至纯。哪有捷径之言。只有至诚者方能得之。故又作诗诀以明之。
工夫要在学愚鲁
  阐释: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内功、外功,内外合一之功夫,喂手、盘较等系列过程中,更要学习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之毅力,不怕困难之精神。难从易处起,大从小处做,高从低处登,多从少处积,最终必能成功。此虽然看似笨拙,实乃成功之捷径。此正是“诚之者”人道之行。莫要偷机取巧,偷机取巧实乃自欺、愚弄自己之事,最终会一事无成。古人云:“诚于内,形于外。”即诚心诚意之修炼,最终的神化之功定会显达于外。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铁杵磨成针”全在精心励志之所为而能成之。正是“工夫要在学愚鲁”的“愚”之精义。没有大志以得道,只图小技者,又不可能成之。又如何能此而修炼呢?
  上文只解了“愚”字之精义。而“鲁”字之精义,乃是鲁班的典故之借用。除鲁班的对技术精益求精之外,尚有鲁班的善于借物创造之能力。如其上山采木,爬山时被茅草割破手掌,鲜血流淌,鲁班不顾割肉流血之痛苦,而产生了为何小小茅草割破手掌之肉如此厉害?原因何在?随手将茅草拔起仔细观察,原来茅草叶的边缘生些锯齿状的利刺,随一手拿茅草用其倒刺向另一手拉去,轻轻一拽,茅草刺便有入肉割裂之感。鲁班悟到:如用铁片做成齿状,便可锯断木头,可比用斧子砍断木头省材、省时、省力得多了。回去后便投入制锯的实验,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修改,最后制成了第一把锯。果然达到预期的效果了。后来“锯”就成为木工的得力工具了。学拳除了精心励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前人的宝贵功法经验之外,还要有创建的铸法之悟性,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终于铸法之能以传世。
上述两种学习精神,综合观之,就是“功夫要在学愚鲁”之精义的深刻内涵。
神常生兮心如腐
  阐释:
修炼内功者,心死神活。欲心死,元神活。元神活跃,以主修炼、攻防之事。欲心不灭,道心不生,精神不真。人能无所畏惧,神明则见之真,真知则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因其神明,故能应无不当,故无所畏惧。此并非莽撞行事者可比。知止止者,是为神明。神明,则君子有所不为,如“君子不站危墙之下”,是谓无所畏惧。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止皆至善,是无所畏惧。行止皆至善,就是行于当行之时、之地;止于当止之时、之地。无所畏惧者,则战无不胜,是谓之神明,神明缘于“心死”。此“神常生兮心如腐”精练地概括了“道心、理心”和“凡心、欲心”的因果、本质之区别处,乃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基本法则。
不见不闻身形固
  阐释:
紫阳真人云:修炼一事,本无诀窍。乃是:
始于有作无人见,
及至无为众始知①。
但信无为为要妙,
孰知有作是根基。
【注释】
①、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唯道是从”的概念。就是“不先物为,因物之所为”的法式,名之曰:“无为而无不为”。以传统拳术攻防技法论,就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静以待动,后人发先人至之“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避向击背”之“静以制动”的法式。
此歌诀之言语正说明了“不见不闻身形固”之精义。正确的修炼之要妙,他人不能见,亦不能知,外表征象与他人无异,实乃法无为而修,即始于有作之意。及至功成,达到不先物为,能因物之所为的无为无不为艺境之时,众人才知道此艺境之精妙。精妙在何处?法“无为”尔,既不与人争,天下莫与之能争尔。
不动不牵意诚笃
  阐释: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巧妙自然,以柔用刚,不撄人之力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丝毫不差,乃是我神、气、形三者浑化归一的功夫纯静自然、不妄动、无牵挂。是意气诚于内而实实在在坚志不移的顺势借力之用,除此而不为也。意之精诚笃实于此,神化之功必得矣!
何非大效何非功
  阐释:
具此攻防较技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以柔用刚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神化之功,已见其真矣,何非需要大可赞育天地之效果,何非需要经纶之功德证验,就在攻防较技中已经证验无误、效果无差了。见此小效,便知大功可成,大事可为之的能力了。
务远贪高徒自误
  阐释:
此一句总结,言明上五句所论内容,实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诚之者”之所应为。不如此而修炼,而好高务远,见异思迁,一暴十寒,妄为妄动,投机取巧,有始无终,不知本末、根由,犯者皆徒劳无功。自己耽误自己之举措。此正严厉地批评了那些犯有贪、邪、奸、巧、滑、吝等诸种不诚之修炼者的弊病之根源。修炼者应引以为戒。唯道是从,不逞私欲,乃谓之修炼。
从所引之文章的论述中清楚的知道,内功修炼形式的站、坐、卧、行之诸种方法都要运用得当,才能最终功德艺境圆满。这是历代修炼大家一致的认识!
然而,此文之“九珠育婴大法”和“精气九珠养婴”之法,却是妙不可言!丹道经典著作所论述的功法没有此精彩实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