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血小板低:高考语文在线——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3 探究 板块(考题)精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49:43

第2节  散文阅读

三、探  究

板块1 考点分类训练

考点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祝 勇

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画面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蕴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新如琼浆,天气文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邃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染出幽美的图影。

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路吧。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怆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兀傲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和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的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世界玩味透彻了。

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

1.作者在赏雪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他的这些认识有没有普遍性?请结合文本,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加以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回答第一问时,沿着作者的赏雪思路,由“形”而“神”,由表及里,把文中作者分散表达的人生感悟圈画出来加以整合即可;第二问则要求考生从民族心理的角度进行探究。答题时要紧扣文本,找到文中以及现实生活中其他人的相似的观点。

【参考答案】雪可以简化一切,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明亮、纯净;雪可以让我们放飞心灵,让心灵去远游;雪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兀傲不驯的人格力量;雪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人心的温热、生命的充实,感受到生命的怡静与温馨。作者的这些认识是具有普遍性的。因为,“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这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柳宗元的《江雪》、博物馆内的《寒江独钓图》、胡应麟的点评都与作者的解读有着共鸣;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在赏雪的过程中获得过和作者类似的人生体验……(意思对即可)


考点2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田埂上的精神

张佐香

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光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停下来,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须的元素。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例外的一天,有个人偶然歇息时坐在他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那人只留下了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就不再有踪影。

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吸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当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了不得,小心翼翼地割下这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地自言自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

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麦子。它生长的是田埂上的精神。

2.请结合文本,分析“田埂上的精神”包含了哪些精神,并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考生一定要尊重文本,结合文本进行归纳、概括;即便是探究作者的写作缘由,也要紧扣作品描写的主题形象以及主旨来分析,力求做到有理有据,切忌脱离文本随意阐述发挥。

【参考答案】(1)“田埂上的精神”包含了以下精神:身处逆境仍能自立自强、坚忍不拔的精神;不甘卑微、昂扬向上、奋力进取的精神;争取应有的权利、渴望得到关注和尊重而执著追求的精神。(2)写作本文的缘由:作者借物喻人,借田埂上茁壮成长的麦子的曲折经历启迪人们,尤其是那些遭遇挫折、身处逆境或者出身低微、毫无机会的人,应该具有“田埂上的精神”,不自卑,不抛弃,不放弃,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拼搏进取,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始终保持做人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


考点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游华山

贾平凹

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于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河里却全都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颜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之下,白花花的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们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动感和生命力,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头上跳上那块石头,又从那块石头上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跑动出没,竟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五月,我又去了一趟华山。步行到华山入谷口,忽见谷口外有一处院落,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庙。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坐上去,仰头看见太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用手去抠,草不能抠起,手却染成浅绿。这小草一棵挨着一棵,延续到草场边的斜砖栏上,几乎又生长在树的根部,如汗毛一般。我太喜欢这种环境了,于是盘脚坐起,静静地听着自己呼吸。再看时,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

两次为华山来,却未登山而归。六月初,又邀我的一个学生再次上华山,终于进了谷口,逆一条河水深入。河水惹得我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列石上坐下。河底石子清晰可见,脚伸进去,那汗毛上就显出一层银亮亮的小珠儿,河水在脚下形成无数漩涡,悠悠而去。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地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心轴儿的漩涡。到了拐弯处,水骤起小潭,有几丈深的,依然能看到底。捡些小片石丢下去,片石如树叶一样,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没进水,左一漂,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

这么又玩了半天。学生催我赶路,我说:“回吧。”学生说:“好的还在山上哩!”我说:“是的,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学生便怨我身懒。我说:“不。要是身懒,我能年年想着来吗?能在今年连来三次吗?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何能再享用得了?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学生说:“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说:“天地大自然是知之无涯的,人的有限的知于大自然永远是无知,知之不知才要欲知。可以说,大自然的一切奥秘,全在微妙二字,懂得这个道理,无事不可晓得,无时不产生乐趣和追求。”学生点头称是。并要我将所说的道理写出送他。

3.本文给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文本具体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文本可知,正因为没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作者产生吸引力。作者“三游华山”,虽每一次都是游而不登,但他对华山之美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三游展现出华山的三个不同侧面的美景。既是探究题,考生就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①游玩的关键是在过程中感受、体会到美好的存在,所以无所谓去哪里,重要的是身心愉悦。②保留知之不知才有欲知的欲望,将所见慢慢消化、慢慢品味,则可时时产生乐趣与追求。登山如此,做事与做人也是如此。

 

 

板块2 综合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壮悔堂前独徘徊

阚则思

11月初的归德府商丘,已是落叶飘零的深秋了。青砖勾勒的城墙、褐瓦漫顶的城楼和斑驳古旧的牌楼,无不透出一股遥远而又苍凉的味道;素面朝天的千年古城,像一幅褪了色的画卷,演绎着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见证了那远逝的风雨飘摇的时代。凝望那斑驳的古城墙,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千年归德府,百代风流人,侯方域也许并不是最出名,但肯定是最落寞的,就连那座落在古城小巷里的壮悔堂也显得格外残破、孤寂。正赶上商丘有关部门开始对壮悔堂进行整修,秋风、落叶伴着零落的残砖废瓦,更添感伤怀远之幽情。那是座两层砖木结构的古楼,曾经的雕梁画栋,如今已是物是人非。走进去,一张黑色的书案后,一男子挥毫欲书,旁边一佳人正为其研墨。这便是《桃花扇》中的两位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而今这两座粗糙的泥塑人物神情竟显得那么呆滞,身上早已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一如那段早已尘封的往事。从那一扇扇半开半闭的门窗望去,里面空荡荡的,充满了遗憾和神秘的气息,一如壮悔堂主人那落寞悔恨的神情。壮悔堂右侧重修的翡翠楼(人称香君楼),如今也是大门紧锁,李香君那一缕香魂早已渐行渐远。

孔尚任一出《桃花扇》,使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成为绝唱。《桃花扇》不仅是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更展现了晚明那个风雨飘摇、日渐式微朝代的背影。“时穷节乃见”,在“烂若桃花”的晚明,挺身而出坚守气节的不是以道德文章为标榜的知识分子侯方域、钱谦益之流,而恰恰是那些传统社会最底层的青楼女子李香君、柳如是们。她们将个人的悲剧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一起放到了历史的天平上,体现出了一种完美的民族气节与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在异族入侵、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面前,“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的秦淮名妓李香君尚能保持民族气节,与侯方域相约归隐不成后,抱憾而终,而晚明“四大公子”之一的侯方域,被誉为“文学韩愈,诗追杜甫”,却放弃了先前积极抗清的志向,随风而转,在大清顺治八年“出乡应试”。过去的知识分子缺乏自己独立的经济力量,大多走出仕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因而才会出现怀才不遇、忧郁愤世的文人,一旦国破家亡,他们便无所依托。从大的历史进程来看,对这种做法并不能过多责怪,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不能坚持自己的操守终究令人悲哀,这表现了中国文人孤傲而脆弱的一面。

抚读侯方域的《壮悔堂记》,令人唏嘘不已。我分明从这里听到这位“雪苑侯生”发自肺腑的悔悟和叹息。那个刻骨铭心的“悔”字,写出了明末清初那一代文人的心路历程: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苦闷和彷徨。其沉痛的兴亡之感,已经超越了对旧日裙屐笙歌、繁华往事的缠绵追忆。而“悔”的另一个缘由,便是愧对“血溅桃花扇”的李香君了。正是这位明辨是非的青楼奇女子,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写下了壮美的一页。难怪林语堂会感慨地说:“她的政治志节与勇毅愧煞须眉男子。”然而可叹的是,如今人们更多怀念的是她们美丽的身影,而那富贵不能淫、权势不能屈的人格操守还有多少人在怀想?

【注】 侯方域三十五岁时,李香君去世,侯将书斋改名为“壮悔堂”,两年后侯亦去世。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侯方域将书斋改名为“壮悔堂”,既表达了他对香君之死的愧疚之情,又显示了明末清初一代文人“出乡应试”复杂的心路历程。

B.第二段花了不少笔墨写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泥塑像,既是对他们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也是为了衬托侯方域卑微的人格。

C.作者认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李香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保持民族气节,“愧煞须眉男子”,不能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

D.本文以怀古为切入点,谈古论今,纵横开阖,内蕴丰富,且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典雅流畅,文章气韵生动,可读性强。

E.本文两次涉及孔尚任的《桃花扇》,把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叠合在一起,拓展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思古感怀的主旨,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解析】B项“对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赞美”的说法有误,文中无此信息;目的不是为了“衬托侯方域卑微的人格”。E项“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的说法有误,《桃花扇》是文学作品,引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强真实性。

【参考答案】BE

2.仔细品味第一段画线句“素面朝天的千年古城,像一幅褪了色的画卷,演绎着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见证了那远逝的风雨飘摇的时代”,指出这一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城沧桑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把枯燥的历史事件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又为全文定下了感伤的感情基调。

3.本文记游,却有大量的议论,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参考答案】作者对现代一些人注重浮华外表,不看重内心操守深表担忧,借与壮悔堂相关的两个人物在民族气节、人格操守上的不同表现,发表自己的看法,意在用李香君的壮美警示世人。(如从传统知识分子的经济社会地位、中国文人孤傲而脆弱等方面进行探究,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各题。

海明威的书房

海明威的书房是老海为基伟斯特这座美丽岛城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有意思的是,这间书房并不在旧居的那座主建筑中,而是在房子后面的一个被称作马车库的地方。大概在当初建造这座房舍时,这里曾被当作马车库,但后来便一直用作了储物间。海明威一搬进来就把他的书房安在了马车库的二楼。一个很大的房间,几乎占据了整整一层楼。房间四面都有窗户,每个角落都是通透并且明亮的。我们爬上楼梯在门外眺望老海写作的地方。后来知道当初老海并不需要每天爬上这座楼梯,而只需走过那道架在主楼和书房之间的狭窄通道。这是老海亲自为自己建造的一个从物质通向精神的桥梁。

透过那扇不能打开的门看清了老海写作的空间。圆桌上摆放着一架陈旧的甚至锈迹斑斑的打字机,还有书架上那些老海喜欢读的书。想不到的是那位为我们讲解的研究员竟破天荒地打开了那扇书房的门,让我们进去体验老海的精神领地。我站在门外,有点迟疑。在他的再三邀请下,我才诚惶诚恐地走进了老海这间不对外开放的书房。然后他开始讲述老海写作的故事,说海明威喜欢清晨写作,每天早上6点开始工作。六个小时后便离开这里,或者去海里钓鱼,或者和朋友们一道去他喜欢的酒吧。

就是在这间书房里,海明威创作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午后之死》、《非洲青山》、《获而一无所获》、《丧钟为谁而鸣》等长篇小说,以及《乞力马扎罗的雪》那样令人震撼的短篇。于是那以后漫漫20年的写作生命中,就只剩下一部不朽的《老人与海》了。

是的,有点诚惶诚恐地站在海明威的书房中央。面对四壁摆设的每一件物品。①他的行囊他的烟斗他的画架他的鹿角他的烛台,以及漂亮的顶灯……

研究员突然把圆桌旁的那个椅子指给我,他的意思是问我愿不愿意在海明威曾经写作的这个桌前坐一坐?于是坐下,不知在亲近着一种怎样的激情。紧接着,他又问,愿不愿意尝试着去敲打那台老掉牙的打字机?于是盛情难却地敲击着一个个圆形的字母键。这个旧得不能再旧的英文打字机于是跟随着我的手指。这是唯有在美国黑白电影中才能看到的景象。而我,在那一刻,竟然就坐在海明威的椅子上,敲击着他的键盘。但终于那键盘不再能跟随你的思维,因为被按下的圆键久久地不肯弹起来,于是等待……

当时的那种感觉简直难以置信。还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亲近着一位大师的以往。只是坐在那里,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怯怯地敲击着,海明威曾敲击出无数杰作的打字机。然后起身,退出那种神圣的感觉。只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②能如此触摸这基伟斯特的、美国的、也是世界的,骄傲。_

然后告别海明威。告别这座承载了海明威那么多优秀作品的大房子。在二楼的回廊中,转身就能看到那座照耀着整个海岛的灯塔。海明威的这座房子看不到海,但那灯塔却昭示了,海就在不远处的地方生生不已地涌动着。用了法国作家杜拉的感觉去形容:在特鲁维尔,那里有海。白天,黑夜。即使你看不到海,但那海的意念却始终都在……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讲解的研究员”不仅为“我们”打开了老海书房的门,更为“我们”打开了他的精神领地的门、文学世界的门。

B.海明威是一位令人景仰的世界级文学大师,而“我”竟这么轻易地走进了他的精神领地,所以感到“诚惶诚恐”。

C.海明威清晨写作,六小时后便去钓鱼或去酒吧,说明他是一个创造很有个性而又深谙“一张一弛”之道的作家。

D.“因为被按下的圆键久久地不肯弹起来,于是等待……”“我”等待的过程,也是亲近大师、感受大师的过程。

E.海明威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都是在基伟斯特岛的书房里创作的,所以它也成了他为岛城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解析】C项理解肤浅,“钓鱼或去酒吧”说明海明威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作家;E项以偏赅全,从文本来看,《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有影响的作品,但就不是在基伟斯特岛的书房里创作的。

【参考答案】CE

2. 根据上下文,分析①句为什么不用顿号点断,而②句为什么却要用顿号和逗号点断?

(1)他的行囊他的烟斗他的画架他的鹿角他的烛台……

(2)能如此触摸这基伟斯特的、美国的、也是世界的,骄傲。

【参考答案】(1)第①句不用顿号点断,更能突出海明威书房四壁摆设的物品之多以及“我们”观赏时的迫切感和连续性。

(2)第②句用顿号和逗号点断,更能突出强调“我”在触摸海明威遗物时对他的价值和影响的认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3.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的那座照耀整个海岛的“灯塔”,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①对海明威而言,那座“灯塔”象征着生生不已地涌动的海,成为海明威创作灵感和力量的源泉;②对后人而言,那座“灯塔”已成了海明威的化身,而他所象征的美国(或“硬汉”等)精神将永远光照天宇,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第2节  散文阅读

三、探  究

考  题  精  练

(2010·福州市高三期末质量检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 渡

朱以撒

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动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羊群,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篇以细致的笔触抒写了“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 ”的古渡,为的是与下文“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的所见作铺垫和对比,从而表达对“古渡苍老”、“悄悄逝去”的感伤。

B.古渡之所以能封存在作者的“记忆仓库里”,是因为古渡有着作者“曾经过往的日子”的印记,而且它承载着留念的生存理念和生活理想。

C.文中作者以观看黑白影片《鸡毛信》为例,表明自己对旧片重拍的看法:“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D.本篇散文,抒写的是作者对古朴“古渡”的怀念,雅致的语言使文章散发出怀旧的幽幽情思,而富有哲思的语言又使文章深蕴哲理的意味。

E.乡间“古渡”如今已经废弃,但却泛起作者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因为它寄托着作者对记忆中美好、纯朴生活的恋恋不舍。

【解析】A项手法“铺垫”不当,情感“感伤”不当,C项表明的不仅是“对旧片重拍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表明“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

【参考答案】AC

2.文中画横线处,作者认为“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请指出体现在文中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①怀旧,能使封存在我们记忆仓库里的“生活场景”“久远的记忆”“鲜明而生动起来”;②让我们怀旧的东西里,承载着不同的生存观念和生活理想;③怀旧会使人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时代的变化进步之中,有值得我们回味其中不变和陈旧的成分;④怀旧能使历史的精髓、底蕴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

3.“向前的生活”令我们向往,“过往的日子”又往往让人留恋。请举一实例,探究你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这种矛盾的?

【参考答案】结合例子分析议论,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