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难受怎么缓解: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5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02:01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7-11 16:40  
  
  第八十九、九十句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1)
  
  孔,从其金文字形来看,是一个小婴儿在吃奶的图形。婴儿没有饱的感觉,吃奶容易过量,这一点人和动物一样。上中学时有个同学家养了一头超级大母猪,一次产了十八个猪崽,可是母猪只有十六个奶头(据说这种多奶头的猪只有百分之三点几),有两只猪崽没奶吃,只好拿到屋子里人工喂养。晚上两只猪崽总叫,我同学觉得很吵,拿了两个灌满奶的奶瓶塞在猪崽的嘴里,然后睡安稳觉去了,第二天早上一看,两只肚子撑得胀鼓鼓的猪崽已经没气了。这个“孔”字,就是过、甚、很之意。
  怀,《说文》解释为“思念也”,这句里指关爱。
  兄,按照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口”,代表天,下为是一个伏在地上的人,意思是一人在对天祈祷,是“祝”的本字。谁才有资格领导这种祈祷仪式呢?当然是一家人中的老大,即兄长。
  弟,字形是绳索围绕于竖立的木桩,出现了一圈一圈的层次,表示次第、顺序。《说文》中说:“弟,韦束之次第也。”后用来指一家人中后出生的那些孩子,《尔雅 释亲》中说:“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同气连枝”这四个字比较简单,在此不分别解释。
  这两句的意思是: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气息相通,同根连枝。
  
  
  
  打仗亲兄弟
  
  “孔怀兄弟”一句,出自《诗经 小雅 鹿鸣之什 常棣》,全诗如下: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常棣,也作“棠棣”,一种植物,有人认为就是现在作为中药的郁李。这种植物的花两三朵凑在一起,因此以之比喻兄弟。脊令,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需要同类帮助时便飞到高处鸣叫,因此也用以比喻兄弟。
  这是一首描写兄弟亲情的名篇,翻译成白话,大致是这样:
  李子树上花儿开,灼灼光华入眼来。茫茫世上人如海,只有兄弟分不开。
  死丧之事多悲哀,兄弟之间最关爱。荒野堆土埋枯骨,兄弟相寻不懈怠。
  水鸟被困在陆地,兄弟有难不遗弃。平时所谓好朋友,只会感叹不伸手。
   兄弟也有窝里斗,外人来侮共仇雠,平时所谓好朋友,关键时候不露头。
  死丧祸乱平息后,日子宁静又安心。虽有兄弟在身边,不如朋友走得近。
  摆好杯盏和盘碗,吃饱喝足肚子圆。兄弟几个坐一起,融洽亲热多温暖。
  夫妻父子都和睦,家里就像音乐屋。兄弟永远不分离,欢快和谐长相聚。
  合家快乐又平安,妻子儿孙都喜欢。仔细考虑认真想,道理真就是这样。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种观念已渊远流长。古人对兄弟之情的重视远胜于现代,这与男权社会中对血缘的重视有关。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理解这种观念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物质文明的发展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亲兄弟也得明算账;从亲缘关系上来看,兄弟之间的亲情远不如妻儿那么直接而深刻,而且,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兄弟亲情成为一种无法体会的虚无。
  早在唐朝,就有人提出通过法律的途径强化兄弟之间的责任感,《新唐书 儒学》中记载:“有司建言:‘谋反大逆,惟父子坐死,不及兄弟,请更议。’”司法部门对于谋反重罪只有父子连坐这种处罚措施表示不满,建议修改法律,把兄弟也作为连坐处罚的对象。皇帝找大臣们来商量这个事,大臣敬播发表了他的看法:“兄弟虽孔怀之重,然比于父子则轻,故生有异室,死有别宗。今高官重爵,本廕唯逮子孙,而不及昆季,乌得荣隔其廕,而罪均其罚?”意思是说兄弟之情远没有父子之情来得实惠,因为一个人官爵的继承没兄弟啥事,如果这个人犯了罪要让兄弟一起承担,这不是权利义务不对等了吗?皇帝认为敬播说的有道理,让有关部门照此执行。
  敬播是个木头人,他曾经跟随唐太宗李世民远征高丽,李世民将自己所驻扎的山命名为“驻跸”,意思是皇帝在此暂停小住。敬播根据这个细节预测说:“銮舆不复东矣,山所以名,盖天意也!”他认为李世民这一仗,也就打到这了,不能再深入下去了。结果证明,敬播还真说对了。后来,敬播与崔行功等人参与了《晋书》的修撰,在此期间,他获得了木头人的光荣称号。隋代侯白在笑话集《启颜录》中记载:“唐崔行功与敬播相逐。播带榈木霸刀子,行功问播云:‘此是何木?’播对曰:‘是榈木。’行功曰:‘唯问刀子,不问佩人。’”说崔行功与敬播这两个人经常互相戏谑,有一次敬播佩带一把榈木把佩刀,崔行功问:“这刀把是什么木头的?”敬播说:“是棕榈木的。”崔行功说:“我只问刀子,没问佩带刀之人是谁。” 崔行功偷换概念,嘲笑敬播是木头人。
  问题来了:侯白是隋代人,他在还没熬到唐代就死了,为什么他的书里记载了唐朝人的事情呢?原来,后人比较欣赏侯白的搞笑方式,硬塞进去一些唐朝的笑话。
  木头人往往比较冷静,敬播的那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兄弟之间在利益关系上的淡薄。从前面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兄弟之间的孔怀之情,也就是在相依为命或抵御外侮等极端情况下才会表现得比较强烈。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7-15 13:51  第八十九、九十句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2)
  
  亲兄弟打仗
  
  “同气连枝”一句,现在已经是成语,比喻同胞兄弟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同气,出自《吕氏春秋 精通》中“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一句,本来是说父母与子女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后用于兄弟。
  连枝,出自《别诗》之一中“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一句。相传《别诗》为苏武和李陵相赠答所作,但据专家考证说不是,此诗产生时期大致在东汉末年,真正作者已经无法找到。这一句后面紧跟着是这样一句:“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辰星,又名商星,前面说过“动如参商”这个成语,长时间的分离难以见面。看来,这首诗说的是夫妻分离了?
  答案是否定的,这首诗说的是兄弟分离。兄弟也能称为“鸳鸯”?当然能,“鸳鸯”最初就是用来比喻兄弟的,晋代郑丰就曾经以之赞美陆机、陆远兄弟:“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直到唐代,鸳鸯才用来比喻夫妻,这种用法的创始人来头不小,他就是“垂拱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卢照邻在其代表作《长安古意》中,用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来描写对爱情的渴望,此后一些文人竞相仿效,“鸳鸯”的喻意也就自此被彻底改变了,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变化可以看作是兄弟之情淡化、夫妻之情加深的一种体现。
  从古至今,兄弟作为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必然会因利益问题发生冲突,诸如财产继承权、赡养义务、财产分割之类,有时冲突还会比同外人的冲突更激烈,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兄弟阋于墙”这种耗子动刀——窝里反的不睦情况。
  《三国志》载,袁绍在官渡之战惨败于曹操之手,回去不久就病死了,临死前让儿子袁尚继位。袁绍的另一个儿子袁谭不干了,说我是嫡长子,袁尚比我小,还是庶出的,凭啥让他继位啊?想找老爸去理论,已经找不到了,因为他老爸已经藏到棺材里去了,一气之下就拉出队伍来与他弟弟火拼。谋士王修劝他别激动:“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袁谭不听,结果一败涂地。之后,袁谭又出昏招,向曹操求助,合力击败袁尚。袁谭总算出气了,这时候才想起给老爸报仇这事来,于是背叛曹操,结果被曹操给消灭了。曹操利用袁氏兄弟之间矛盾将他们一网打尽,彻底消灭了,而曹操自己也差点犯下袁绍的废长立幼的错误,他死后曹丕险些将曹植杀掉。
  近代文坛上有一对名声赫赫的亲兄弟,老大叫周树人,我们习惯叫他鲁迅,老二叫周作人。这哥俩从小感情极好,长大后一起去日本留学。周作人在日本结婚后,鲁迅为了在经济上支持弟弟,自己回国就业,打下经济基础后才将弟弟夫妇接回来,并通过关系给弟弟找了工作,一家人住在北京的一所宅院里。可惜,这样一对和睦的亲兄弟,在1923年却反目成仇、大打出手,原因至今不明。人们根据当事人的关系和一些书信分析,认为这事起因于一个日本女人。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作人与房东的女儿羽太信子结婚,回国后,羽太信子依靠鲁迅哥俩的供养,过上了奢侈的生活。当时鲁迅哥俩算是高收入阶层,但多少钱也经不起羽太信子糟蹋,鲁迅曾经感叹说:我用黄包车拉来的,哪经得起用汽车运出?羽太信子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财政大权受到威胁,便开始在周作人面前嚼舌头,说鲁迅的怀话。周作人对这个日本老婆的话还真信,兄弟二人关系开始紧张,而后,这个日本婆又抛出鲁迅调戏她的大八卦,导致兄弟俩吵架、动手,周作人给鲁迅写了封绝交信,鲁迅搬家走人。
  我们敬爱的大文豪鲁迅会做出这种事吗?作为大学老师的鲁迅周围有不少年轻漂亮的女学生,而据说那个日本女人长相是相当一般,一般到也就勉强是个女的那种程度,就算鲁迅先生有那么一点不恰当的想法,也还轮到她吧?
  一年后,鲁迅回去取书,兄弟见面,再次大打出手,周作人拿铜香炉砸向鲁迅,鲁迅也火了,随手拿起一个陶瓦枕向周作人掷去,好在他们都没练过武术,手头没准星,谁也没打着谁。从此之后,鲁迅和周作人这对兄弟形同陌路,再无往来。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轰炸上海,许多民房被炸毁。炮火过后,日本一支医疗服务队的领队西村真琴在闸北三义里的废墟中发现一只鸽子,便带回日本饲养。一年后,这只鸽子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死去了。西村真琴把这只鸽子葬埋在了庭院中的一棵树下,并在给鲁迅的信中说了这件事,请鲁迅为此题诗。于是,鲁迅写了这样一首诗: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在日本留学多年,有很多日本友人,因此他对中日友好是持乐观态度的,希望有一天中日关系能够像兄弟一样,忘记过去的恩怨。或许,这也是他对自己与弟弟之间关系的一种希望。但是,他和弟弟至死也没有和解,亲兄弟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中日两国能够很快忘记过去的仇恨吗?或许,只有等到“度尽劫波”之后,中日关系才能真正好起来——“劫波”是多长时间呢?这一佛教用语,通常简称为“劫”,分大劫、中劫、小劫,一小劫相当于1600多万年,一中劫相当于二十个小劫,一大劫相当于四个中劫。
  血脉相通,一奶同胞,兄弟之间是其它任何关系也无法代替的手足深情;本是同根,相煎何急?切莫因争一时之气或为了身外之物而使“打仗亲兄弟”变成了“亲兄弟打仗”——除非你认为利益上的获取远比亲情的失落更为重要。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7-17 10:59  第九十一句 交友投分
  
  交,一个人两腿相交,本义为交叉,这里指结交、交往。
  友,甲骨文字形是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说文》中说:“友,同志为友。”现在我们把“朋友”作为一个词,其实最初“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投,表示手拿兵器投掷,这里指相合、迎合。
  分,读“奋”音,指情分、情义。
  这句的意思是: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
  
  
  何谓友谊?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而必须与人打交道,和亲人之间主要靠亲情维系,和其他人则要靠交际。交际中会遇到一些比较合得来的人,关系比较密切,我们称之为朋友。但凡是个正常人,多少都会有几个朋友,别管良友还是损友。
  你能遭遇到什么样的人、与谁做朋友,是完全无法预知的,这完全靠运气,也可以说是缘分。成了朋友之后,这份友谊能维持多久,就要看双方如何对待和维系了,古人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句名言是哪位古人说的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庄子。
  友谊往往会随着受环境的影响,比如我们俩是好朋友,有那么一天你飞黄腾达了,当上了大官,或成了大款,平时接触的都是高层次人群,我一平头百姓再去见你,人家就会嘲笑你:怎么还认识这么一个穷小子啊?你都不好意思搭理我,我也不好意思去找你,这还怎么做朋友啊?
  古人在交友实践中也考虑到了这种身份地位的变化对友谊的影响,就预先做出了约定。汉乐府诗中有一首《古越歌谣》是这样写的: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簦,古代有柄的笠,像现在的雨伞。戴笠、担簦,指失意家贫,你什么时候见过有钱有势的人亲自带斗笠、打雨伞啊?据说中国国民党特务组织头目戴笠之名就出自这里。这首歌谣类似一种口头约定,意思是不管将来你我二人谁发达了、谁失意了,都不要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
  两个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怎么办呢?干脆结婚吧!——两个同性别的人怎么结婚啊?不能做夫妻,就做兄弟吧,于是产生结拜这种方式,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不过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江湖人士、草莽英雄,代表社会主流的官绅名士们不屑于此,他们更喜欢用文雅的方式来表达友谊,比如写诗。尽管方式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差不多。
  晋代有个美男子,名叫潘岳,字安仁,因此又称潘安。《晋书》载:“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正史中也难免有一点八卦,你潘岳长得帅、深受广大妇女同志欢迎、出去不花钱就能弄回一车水果,关人家张载什么事啊?那些孩子都是谁家的啊?小小年纪就以貌取人,太没教养了!张载虽然长得丑点,但是你得让人家出来啊,打打酱油、做做FUWOCHENG总可以吧?(此张载为西晋文学家,北宋有个思想家也叫张载。)
   潘岳和当时全国首富石崇是好朋友,这一年,石崇被任命为征虏将军,监徐州诸军事,临行前,石崇找潘岳等人在自己的超豪华别墅金谷园里喝饯行酒。潘岳写了一首别离诗,结尾是这样写的:“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好景无常,良时不再,我情投意合的好朋友石崇啊,希望我们能够同年同月同日死!潘岳可能为了表达对老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而随便这么说了一句,没想到一语成谶。
  潘岳做地方官的时候,手下有个名叫孙秀的小跟班,潘岳看不贯孙秀狡黠自恋的为人,多次予以惩戒,孙秀怀恨在心。后来孙秀投靠赵王司马伦,当上了中书令,一直想找机会报复潘岳。孙秀爱慕石崇的侍妾绿珠,向石崇索要,石崇说我的女人凭啥给你啊?孙秀火了,索性将石崇和潘岳一起收拾,以谋反的罪名将二人押赴刑场砍头,潘岳“白首同所归”的预言应验了。看来大帅哥潘岳长了一张乌鸦嘴,好的不灵坏的灵。
  友谊是和人性一样,是善变的,兄弟尚且反目,朋友难免绝交。有这么一个人,因为别人兄弟反目而与朋友绝交,最后葬送了性命,这个人就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吕巽和吕安这亲哥俩儿都是嵇康的好朋友,吕巽这个家伙不是人,见弟媳貌美,乘吕安不在将其奸污。吕安知道后,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吕巽害怕了,赶紧请好朋友嵇康从中调停。嵇康觉得丑事已经发生了,就算把吕巽阉了也没用了,何况家丑不可外扬,出于为朋友考虑,他出面调停,把这件事情压了下来。可是,吕巽这家伙想把亲弟弟彻底搞掉,就恶人先告状,说弟弟吕安不孝,殴打亲娘,吕安因而被捕。嵇康知道后,愤然与吕巽绝交,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
  按理说,就算吕安真打了老娘,也没嵇康什么事,但有一个人从中使坏,硬把嵇康给牵连进来。此人名叫钟会,他曾经去拜访过嵇康,嵇康一看他那副耀武扬威的德行,就没搭理他,把他当成鱼干晾起来,搞得钟会很下不来台,讪讪地准备回去,嵇康还不忘调侃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没好气地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一直记着这个仇呢,正好以吕安一案为契机,向当权派司马昭说嵇康的坏话。如果只是一般人,司马昭也许不会放在心上,但嵇康不同,他是曹操的孙女婿,又是当时很有号召力的名士,还不肯与司马家控制的政府合作,这样的人,杀了最安全。
  好在嵇康还比较有远见,他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另一位已经绝交的朋友山涛。按年龄算,山涛在“竹林七贤“中是老大,他选对了政治方向,投靠司马氏,仕途一帆风顺。出于拉兄弟一把考虑,山涛推荐嵇康出来做官,嵇康不但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公然宣布与山涛绝交。但是这封绝交信与给吕巽那封截然不同,嵇康并不是真的想与山涛绝交,而是出于保护朋友、表达政治观点的目的才写这封信的。嵇康没有看错人,他死后,山涛把嵇康的儿女,把嵇康的女儿风光出嫁,把嵇康的的儿子嵇绍培养成人,并推荐到政府当公务员。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何为友谊?酒后轻易的烈焰,说人坏话的自由会谈,闲来无事与虚荣心的交换,还是遮羞的情面。”如果友谊真的是这样,那我们还交朋友干什么呢?我想普希金可能是在告诉我们:这样的友谊不是友谊。真正的朋友,是上天恩赐的机缘,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对待友谊,我们要记住另外两位国际友人的话:“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友谊如金钱,得来容易保住难。”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75.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