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木南雄 海藤:行动起来 爱心护心(健康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1:54:09
本报记者 喻京英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0月14日   第 14 版)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国家心脏急救培训中心的培训师对参加第三届“健康心跳,健康心”普及宣传活动媒体代表,开展了心肺复苏和体外除颤的急救培训,并传授了简单实用的急救方法。
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在我国每年约有54万心脏性猝死患者,居全世界之首,防治形势严峻。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一个世界、一个家、一颗心”,就是要提倡全社会携起手来,同心协力呵护每一颗心。
生活方式要健康
心血管疾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年轻人也会得心脏病。“突发”心脏病往往是“突然发作”而非“突然发生”,由发作到死亡可能只需要几秒钟,而心血管疾病的形成通常要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很多疾病的发作甚至发生本来可以避免。这是在近日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与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办的“世界心脏日专题”活动中,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玉杰提出的。
周玉杰表示,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控,其实冠心病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改变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措施。吃得多动得少,精神压力变大,吸烟、酗酒成为生活常态,以至于血压、血脂、血糖都高了,特别是给心脏供血的三根主管被堵住,心脏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佳良策。“而且,预防必须从娃娃开始。一方面,现在小胖墩越来越多;另一方面,30岁的年龄,60岁的心脏已不是个别情况。长此以往,这两种人群都会成为冠心病的强大后备军。”周玉杰说。
心血管疾病可干预
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前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干预。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王承龙认为,对冠心病的防治可从饮食起居的调节、精神上的修养、环境气候的适应及体格的锻炼等方面着手,从而降低冠心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除了预防,好的药品也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关键。速效救心丸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必备良药之一。它以显著、独特的疗效及其剂量小、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服用方便、安全高效等特点,特别是服用后无明显不适感和毒副作用,无耐药性的优势驰名, 20年来深得广大医患双方的信赖。
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提醒说,心血管疾病尽管是“慢性病”,但从后果来说“慢病”不慢。而在心脏病突发之前,往往经过了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提前干预。一味期待出现某种新技术可以防治心血管疾病是不现实的,而采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态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结合药物预防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就会变得轻松愉快。
防治猝死推“双D模式”
在第三届“健康心跳,健康心”心律失常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上,专家呼吁,要积极利用体内除颤器(ICD)和体外除颤器(AED)相结合的“双D模式”来全面防治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事实上可预可防。
北京阜外医院教授张澍说,对于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植入型体内除颤器(ICD)。它具有显著的社会和医疗经济意义,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工作时间,避免心脏骤停带来的高昂抢救成本直至挽救生命。他说,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大约为每分钟1例。心脏性猝死发生后,如果在5至6分钟内有效抢救,成功率较高,可以说,心脏性猝死的救治主战场在医院之外。因此,只有立足社区,建立体外除颤网络、开展体外除颤培训,才能提高我国心脏性猝死整体的急救水平。
北京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戴研指出,我国应加强全民普及心脏急救、体外除颤的理念,特别是社会服务人员如警察、消防员等,家庭中或身边人有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骤停病史或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病史的患者家属,都应接受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培训。
专家共同呼吁:一方面,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要合理利用医疗科技手段,挽救生命;另一方面,建立以社区、家庭为单位的心脏急救和体外除颤网络,全民动员防范心脏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