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魔法师写了什么啊:缠丝劲的掌握[太极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14:43





要练好缠丝劲,首先要明白浑身俱要缠丝,即全身上下、左右、内外无一处不缠,而又以躯体的缠丝为主要,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迭运化来带动和贯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缠丝,从而达到周身一家的整体力量。上肢两臂如“麻花”旋拧,下肢两腿似“螺丝”拧钻,而都要以身躯的缠丝为主宰。若胸腹没有折迭,腰脊不作缠绕,则四肢的缠绕便失其本而流于妄动。所以,要想把太极拳练好,就必须先明白基本缠丝法。即: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其关键在于由内到外,顺遂匀称,里缠、外缠是核心,由里及外,由中而发,内缠、外缠相联合一。显于外是螺旋运动,隐于内是缠丝运行,里缠为体,外缠为用,里缠是心神意气,外缠是筋骨皮肉,螺旋抽丝合而为一而成为缠丝劲。拳诀曰:“里缠外缠要合一,由内及外是真诀。”顺缠逆缠是总的缠丝法,因方向的变化而有:上下缠、前后缠、左右缠、进退缠、斜正缠等。其实,无非是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顺逆缠丝的关键在于均衡对称、协调一致,无所偏倚,无过不及,阴阳得中,刚柔并济,虽有主客分,一气甚平均。顺逆缠丝的外部表现是:在手,凡由小指侧缠过手心向拇指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外向里合即沉肩合肘为顺缠。凡由拇指侧缠过手心向小指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内向外开即松肩合肘为逆缠。在腿,凡腿向外旋转为顺缠,反之,凡腿向里旋转为逆缠。两腿缠丝皆为一顺一逆。在身,则胸腹相合为顺缠,胸腹相开为逆缠。身躯缠丝即胸腹腰脊皆为缠丝。


  要练好缠丝劲,首先要知道三节、九窍、十六关。人体体身有三节之分,即梢、中、根节。全身而论,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如臂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之三节: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腹为根节;腿之三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九节之中又有九窍,臂三节三窍:劳宫穴是梢节窍,曲池穴是中节窍,肩井穴是根节窍;身三节三窍:百会穴为梢节窍,玄机穴为中节窍,气海穴为根节窍;腿三节三窍:涌泉穴是梢节窍,鹤顶穴是中节窍,环跳穴是根节窍。梢节主手法,中节主身法,根节主步法。十六关是指人体的十六个主要部位,即:两肩、两肘、两腕、两胯、两膝、两踝、两臀、胸、腹。明三节就是了解和掌握三节劲的运用,即“三节发力螺旋劲,梢领中随根节摧。”明九窍就是了解和掌握按窍用气,敛气入骨的运用,即“以意行气贯九窍,节节贯串中气通。”明十六关就是了解和掌握内缠外绕,周身一家的运用,即:“内缠外绕十六关,混元一体不倒颠。”所以浑身俱要缠丝就是在内外合一,上下相随的基础上,通三节,贯九窍,缠绕十六关,从而形成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太极功夫。


练习螺旋缠丝的方法就是运行中气的方法。何谓中气?即气由中发,不偏不倚,贯通脊骨和四梢骨髓之中。螺旋缠丝时,在心神意念的引导下,内气出于丹田,通达三节,贯注九窍,缠绕十六个关节,入于骨髓,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复归于丹田。如此缠绕不息,回圈不已,长期练习,自然就会形成一股刚柔相济的缠丝劲。


运用缠丝劲时,不论是顺或逆,务使八门劲运到螺旋的弓背上,也就是螺旋的接触面上,切不可有时在弓背,有时在弓腹,这是缠丝最易碰到的缺点,若一经陷在里面,不但削弱了棚劲,同时也会失去缠丝中的摩擦特性。因此,若一有缺陷,劲就不能达到螺旋的接触面上,同时也就失去了缠丝劲的牵动作用。


   缠丝劲在一切运动过程中,无论是顺缠或是逆缠务须一缠到底。所谓“底”就是到达这一拳式表现劲别的落点处,也就是接做下一式的转关处。到了此处,由折迭转换,接做下一缠丝,同时,将劲接到下一式动作中,劲不断,也就不须要续劲,如缠到中途劲断了,再将它接续上去,中间就有一个空隙,这一空隙不但失去应有的牵动作用,而且在推手中会为对方造成得机的机会,这在缠丝运劲上是不允许的。所以,对待缠丝劲必须要做到三个无病,即:“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即使在发劲时,虽然外形似有断续,但仍须有“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的要求。总之,浑身俱是缠丝圈才符合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矩,待到功夫纯熟以后,自然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没圈,由大无外之圈练到小无内之境,此时方可表现出“浑身处处皆太极,无心成化如珠圆,遇到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的上乘太极功夫。


第四特点以腰为轴,转换虚实


腰为一身之主宰,上下沟通之枢纽,左右转换之中轴,全身的中正和平衡全系于腰。所以,太极拳对腰部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视,拳谱有“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和“主宰于腰”“有不得力之处,必于腰腿求之”。武术界又有“八卦腿,形意拳,太极腰”之说,养生家则言:“活腰壮肾”等等。由此足可以见腰的重要。


  太极拳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而虚实的转换全在于腰。练太极拳时,不但双足要分清虚实,双手更要分清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上下相随的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脚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保持立身中正的中心环节。然而虚中要有实,实中要有虚,实要沉,不要重,虚要轻,不要浮。初学时动作可以大虚大实,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虚实的比例


太极拳运动,一切运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就是练拳时要注意,使动作处处都有虚实,为了做到虚实的调整,首先必须认清虚实的正确涵义。所谓虚,不是全然无力,所谓实,亦非全部站煞。以双脚来说,虚不是在这一只脚上全无负重,实也不是全部负荷都放在这一只脚上。虚实一词的产生在力学上来说,是人体总荷重的重心常有偏移,当重心偏移到右边时,则成为右脚实而左脚虚,偏左则又成为左足实而右足虚,太极拳动力本身就产生于重心偏移的倒换中。如果重心没有偏差,就是说重心正摆在中线上,这样就会形成双重(双重是双足不分虚实成为双实,双手也不分虚实,成为双实,因此成为双重,练太极拳如果出现双重则为病象)失去动力而成为滞重的毛病。


  虚实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著拳式变化而变换,在开始学拳时,宜采取大虚大实的姿式,如一九之比或二八之比。也就是说左脚实,则身体的重量应该是九或八分力在左足上,右足虚,应该是一或二分力在右足。随著功夫的升高,就要转为小虚小实的姿势,如两足的重量比例为四六等。由于功夫的纯熟,动作会越来越紧凑。动度也变小,虚实转换就会更加灵活。因而可以做到不滞于某一面,不专于某一点,这样练拳就有如珠滚在盘上的趣味,实战时也能达到左右逢源的效果。从姿势上说,在任何动作的变换中,皆不能使“中土离位”,不离位才能前后左右变换而不受阻,若身体偏于一边来进行变换,就须进行调整才能转换过来,这样就给自己造成一个失势的空隙,并且因为多了一道工序使动作转慢,坐失良机。用太极拳术语来说称为失机,失机失势是太极拳的大病。所以转换虚实必须在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灵活转换的要求。


三种基本虚实


从外形来看,虚实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即:手的虚实,脚的虚实和一手与一脚的虚实。脚的虚实就是一只脚负担重些,而另一只脚负担轻些,若身体重量的重心位于两脚间距的三分之一处,就可以使两脚均有著落。术语称为“半轻半重”。如果重心位置超出了三分之一的范围,则那只虚脚就会因过虚而产生浮摆的现象,成了偏浮偏重的病象。


太极拳对双脚要求做到虚实分明,不论是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有此一虚一实的倒换。尤须逐步收小比例,使虚实的转变加快。如果双脚虚实换得不快,就不能适应手的变化,使上下不能相随,也同时破坏了周身一家的动作要求。


手的虚实是凡劲运到手上棚时,此手为虚,运到下沉时此手为实。太极拳两手的虚实比两足的虚实更难分些。拳论有“每见数年纯功而不能运化者,率皆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由此看来太极拳的练习不仅仅是苦练,最主要的是巧练,如果不讲方法,没有原则的练,就算再下苦功,只不过是在劳动而已。所以除了平时多下苦功夫外,还须要有老师经常指点,直到懂劲后手脚的虚实自然能分清楚,上下也能相随,才渐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懂劲功夫。


太极拳手与足的虚实划分最费功夫,但在医疗健身和技击上也最有作用,这是指步法做到连随的核心。如右手下沉为即时,则右足必须为虚,等到右手转到上棚为虚时,则右足就随著上面的动作转为实。这样才是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太极拳《打手歌》诀曰:“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其上下相随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在练拳时要充分检查每一个动作是否达到了这种上下相随的要求。以练一趟架子来说,拳中的姿势是多种多样的,姿势的变换又是那样的频繁,要做到上下相随就必须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总之,要做到一手一足分清虚实,则重心位置不可超出两腿间三分之一的范围,使左右腿均有著落,内劲才可得到中正,内劲中正了,才能支撑八面。把这种虚实归纳到地面上的足部的落点上来说,是虚中有实和实中有虚,只有具备了这种上下相随的虚实,步法才能轻灵不滞,进退自如,才可以连随于人而不致发生“丢顶”的病象。同时在熟练后推手时,只要注意与对方接触的一只手,则其他一手两足均可以由此养成上下相随的习惯,而不必再分心就能达到自动配合的随动效果。


轻沉与虚实


太极拳是以分清虚实和由重心偏移而产生的偏心力距作为动力源泉的,这是最省力的用力方法,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可使人历久不疲。练太极拳只要挪动一下重心,就可以动作起来,这种以虚实转换来锻炼的程式,首先是双脚的虚实,其次是双手的虚实,最后是一手一足的虚实。


练拳时双手为了能够弧形走圈,必须忽虚忽实地不断变换,从而促使双足必须随著手的虚实而调整虚实。同样,双足在进退时都是虚迈而出,迈到其点再落实而变为实。这是太极拳基本的步法要求。因此,手就要随著足的虚实而变换虚实。这些都属于上随下和的上下相随的要求。练太极拳必须遵循这个要求,并养成这种习惯。一旦用功之久则推手时自然能产生自动的“连”,人走时又可自然地产生自动的“随”,再也用不著多费心意来指挥动作了。


要划分虚实,粗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细致和多式多样的练习过程。因此,为了更好地掌握腰转虚实地原则,就应该进一步了解轻重沉浮四者与虚实的关系。拳论说:“若不穷研轻重沉浮之手,有掘井徒劳不及泉之叹”。


  为了能细致地掌握虚实,应该在各个拳式中细心捉摸,找出缺点,一一纠正,下面列出六个要点,这是掌握虚实的关键,掌握了这六个要点,基本上就可以做到虚实无病的功手了。

  一、要“半”不要“偏”:所谓“半”是指人身重心的偏心距未超出两腿间距的三分之一的范围而言的,这是一种位于方圆圈内的重心,是正确划分虚实的标准。所谓“偏”是指人体重心的偏心距已超出了上述范围,致使偏心出了方圆圈,是虚实分得太过的缘故。所以“半”就是有著落,不为病。“偏”则已无著落,是病。因此分虚实时要“半”不要“偏”。

  二、要“沉”不要“重”:所谓“重”是过于填实而产生滞的现象。“沉”是指虽为下沉,但仍能“自尔腾虚”,也就是说,“沉”是在上下相随之中产生的,如足下沉为实,而手上棚为虚,就可使实中有虚。因此“沉”不为病“重”为病。所以说分清虚实,要“沉”不要“重”。

  三、要“轻”不要“浮”:“轻”是在方圆之内使动作表现出轻而有著落。而“浮”是出了方圆圈使足跟浮起漂渺无著落,也就是虚得太过,因此“浮”是一种病象。所以,分清虚实时,要“轻”不要“浮”。

  四、三个无病的虚实;练拳时应该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三个无病的虚实。在这三个虚实中,又以“双轻”、“双沉”功夫比较细致难做,做不好就有流入“双浮”和“双重”的可能。这是要充分加以注意的。特别是“双轻”、“双沉”的功手和“双浮”、“双重”的病手,在手足转移中仅有毫厘之差,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止这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可能发生。

  五、隅手是补救偏重、偏浮的重要措施:在个人单独练习时,是可以做到变换虚实而不出隅的要求的。也就是不致出方圆而发生偏重、偏浮的虚实。但是与人推手时,已关系到双方的事情,决不能凭主观愿望片面的想不出隅就可以不出隅。如果对方用采、列的隅手来硬拿、硬击,则自己有时也难免要出隅。因此,就不得不用隅手来补救,这种出隅的虚实,使之重新回复到方圆圈来,达到“半轻”、“半重”的虚实。

六、要做好虚实,就要正、隅并用,例如:在推手时,如果对方是一个大开大展的俯仰倾斜者,常想用出隅的手法来制人,那么这时如果不敢采用或不惯于采用隅手来对待他的隅手,而还想用四正来对待他的四隅,与之沾粘划圈的推动不已,这样的动作就违背了隅手对隅手的规定,会使自己不自觉的产生偏重、偏浮的虚实,可以说,这是惯于使用四正的一种缺点。所以拳论说:“采列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机”。这恰好说明了隅手的重要性。若忘却隅手的掌握,就会使虚实的偏重、偏浮得不到纠正,并且还会使自己进一步出隅,这是自己习惯于四正,忘却四隅成为“一条腿”而产生的缺点。


  总之,太极拳主要体现的是虚实,而虚实转换在腰,也就是通过转腰来变换虚实,转换重心,不是不转腰的平移重心。“转”与“移”要分清,此处是关键,不转腰就不能虚实转换,不转腰就不能上下相随,不转腰就不能周身缠丝,不转腰就不能劲由内换;在推手较技时,就无法引进落空,也无法转进如风,也无法沾粘连随,亦无法舍己从人,必然处处被动,时时受制于人。所以,以腰为轴,转换虚实是太极拳的又一法则。


第五特点节节贯串,内外合一


太极拳是全身心的整体运动,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地服从大脑的指挥,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使内劲能由腿而腰而背而肩而手完整一气地节节贯串畅通。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习拳练功时做到“节节贯串,内外合一”。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学习和研练才能达到。不可求速成,欲速则不达。


太极拳的动作要做到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路线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节节贯串和一动全动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能练达周身一家的地步。


   为了明确节节贯串的实质,试举下半身为例加以说明:当劲起于脚跟,通过踝关节,环绕著小腿上升到膝关节,再由膝关节旋转上升,环绕大腿到胯关节,能够做到没有丝毫间断,是谓下半身的关节贯串。所谓贯串,不仅在关节上动,而且应使整个腿环绕上升而动。若不经过大小腿而单由踝关节、膝关节和胯关节动,则属于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动。这样就是“零断劲”。只有经过大小腿而上升的劲,才是真正的“贯串劲”。明确了贯串劲,就找到了著力点。若是使腿前弓后塌而没有左右旋转,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关节与肌肉贯串起来,这时就只能表现出关节的一收一放,与肌肉的放长无直接关系。手臂若是直伸直缩,情况也是如此。因此,这种贯串的要求除运用缠丝式的上升外是无法达到的。


以腰为主宰的一动全动


太极拳动作,首先要求身体各个关节能先后贯串地运动起来,这样既能起到按摩内脏的作用,外部又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为了做到全身关节依次运动,就必须从身上找出它的中心环节,并用它来领导各个关节依次运动,这样周身才会轻松灵活。如果用脑力来照顾各个关节依次俱动,就会造成顾此失彼,不但不能达到贯串全动的目的,并且会失去动中求静的要求。


我们知道,腰居于人身中部,具有中轴的作用,它上与两臂相系,下与双胯相随,以腰为轴的运动就可达到节节贯串的要求。要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内外合一和上下相随。


上与两臂相系其内涵是一开全开,一合全合,开中要有合劲,合中要有开劲,肩与肩、肘与肘、手与手之间似有一线相牵、相系,对称相连。手臂向外开时,内中要有合意,手臂虽开而意气不断;手臂合时,内有撑劲,此为合中有开。


  下与双胯相随,此即上虚时,下必实,上即时下必虚。然而虚中又有实,实中又有虚。例如:单鞭一式,左手上棚为虚,而手下的左脚为实。手虽下棚而掌根下沉,此是虚中有实,无实则浮,而手下之脚为实,但著力点在前脚掌,脚根微虚,此即实中有虚,不虚则为重。重则不灵活,没有变化。所以,这也是太极拳划分虚实的基本法则,一旦能很好的掌握虚实,节节贯串自然就不难掌握了。


要使上下能相随,就必须要做到内外合一。内外合一即自顶而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意气神形合一。内外合一首先要做到外三合与内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内外三合又称六合,而又要内与外合,内合即:心与目合,脾与肉合,肾与骨合,肝与筋合。外合即: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此即内外相合。只有使五官百骸五脏六腑,筋骨皮肉,全体四肢心神意气相合为一,才能使整个运动始终上下相随,也才有太极内劲的完整一气,达到一动全动的周身一家,乃至混元一体。


  总之,周身一家就是在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基础上,使人身上、中、下三节连成一体,意气神形融于一处,在心意的指导下,使内气在体内上下贯通,一气流转,缠绕运行,入于骨髓,出于骨缝,充于肌肤,达于四梢,经丹窍、贯经穴、循经络,通便全身。


 


缠丝劲的掌握[太极社区]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查询的太极资料库 记录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查询的太极资料... 太极牶道 玄中玄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 记录 3-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查询的太极资料... 太极拳道 主义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查询的太极资料库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 - 日志 - 我迷太极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 评论三则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 敲头 说珐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 内功问荅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 内气 内功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 “式”之我见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 太极缠丝劲 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 浅谈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 掌握了简单的医理,你完全可以自我诊断 - 健康问答 - 山药社区 - 中里巴人官方论坛 -... 一个太极隐者对太极的见解 太极的松沉劲 李经悟的太极内功 李经悟的太极内功 “太极腰”的修炼 李经悟的太极内功 “太极腰”的修炼 奇妙的阴阳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