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牧场变异龙的配方:明朝缘何大修长城,前防北元后御满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44:41

秦始皇筑长城,其主观意图是用于军事目的,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侵。汉继秦后,仍大修大筑长城。汉以后,除了唐、元等少数王朝没修过长城外,其它各朝或局部或全部整修过长城。比较各代修长城,又以明朝为最。自明太祖洪武14年(1381)筑山海关,迄至崇祯亡国前,明持续修筑长城长达250余年!工程之浩大,修筑之完备,长城之长,都创历史最高记录。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遗迹,几乎都是明代修复的。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分合,总是北方统一南方,而首次实现南方统一北方,则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完成的。朱元璋起于江淮之间,在推翻蒙元帝国后建立明朝,这就决定了明、元相互敌对的关系。正象前人所指出的那样:“元人北归,屡谋兴复。”为防止蒙元(史称北元)卷土重来,明代前后大规模修建长城50余次,峻垣深壕,筑垒建隘,役夫不计其数,使长城防御体系日趋完善,在防范和抵御北元的反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后期对长城的重建和改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但长城的防御重心已经转移,开始防范东北关外的建州女真了:

成化三年(1467)开始修建辽东东部长城;

成化四年(1468)由抚顺至叆阳堡设东州、马根草、清河、碱场诸堡,其间烽堠相望,远近应接,以备女真南侵;

成化五年(1469),又“开拓柴河至蒲河界六十里”增设镇北、清阳(今昌图县城郊青羊)二堡,同时“在柴河堡增立烽堠”;

成化十七年(1481),又修筑了凤凰、镇东、镇夷三堡;

万历初年,建成宽奠、长奠、永奠、大奠、新奠、孤山等六堡。

天启元年(1621),在山海关城东墙之上建“新楼”,以加强东部防线;

天启二年(1622),修筑宁远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九座;

崇祯六年(1633),在山海关关城南、北各二里处建南北翼城,增强关城南北两翼的防御能力,与城关左右相呼应。同年,在城关南老龙头上,修筑宁海城,地势险峻,是一座踞于海防要冲的堡垒城。在关外1公里处的欢喜岭高地上,建造威远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成为山海关东城防守的前哨;

崇祯十六年(1643),在城关西侧建筑西罗城,与东罗城前后呼应,成为关城的前防后卫。与此同时,并加强了附近长城的防御措施,例如位于城关东北三十华里的九门口,也增修加固。

至此,辽东长城的修建基本完成,成为明朝与建州女真的分水岭和主战场。

然而,从努尔哈赤的起兵反明,到皇太极的四入长城,再到顺治的统一天下。腐败与没落的晚明朝廷,外败于辽东,内困于流民。长城这个强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虽然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并未能挽救明王朝的灭亡命运,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