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教育如何: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3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6:02:05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6-09 23:13  
第一百四十一、一百四十二句 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一)
  
  这两句的意思是:有才德的人勤勉努力地工作,这些贤士的辛劳换来了国家的富强和安宁。
  
  
  有点意思,没啥意义
  
  俊乂(读“易”音),也写作“俊艾”,出自《尚书 皋陶谟》中“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一句,整句的意思是说:将对国家有用的人都录用并加以委任,让有德之人都担任官职,那么在职的官员就都是才德出众的人了。
  孔颖达疏解释说:“乂,训为‘治’,故云‘治能’。 马、王、郑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也就是说,马融、王肃、郑玄三位经学大师级的人物都认为“俊乂”是指千里选一、百里挑一的优秀人才。《春秋繁露》中说:“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由此可见,“俊乂”即“俊杰”。
  《尚书大传 虞夏传》中记载:“舜为宾客而禹为主人……于时卿云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縵縵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段记载描绘了一幅为后人无限憧憬的和谐政治氛围:舜禅位给禹,这时候天上出现了卿云,有才德的人聚集到一起,百官和舜帝同唱《卿云歌》,庆祝权力的顺利交接。
  “卿云”是啥东东呢?即庆云,是一种彩云,古人认为这是祥瑞,是好兆头。《史记 天官书》中对卿云的样子和功用进行了具体描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见,喜气也。”
  舜帝唱的几句,大意是这样的:“七彩祥云真灿烂,空中聚集又弥漫,太阳月亮有华光,天天照耀大地上。”1922年,由北洋政府正式将这首《卿云歌》定为国歌,而在此之前的1905年,中国近代教育家马相伯在上海创立了一座学校,取名为“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的前身,一般认为这个校名就出自《卿云歌》。其实,这个校名还有另外一个含义:马相伯在1903年创办了震旦学院,因外国教会势力干预学校教务,全体学生退学,三年后马相伯再创学校取名“复旦”,是“光复震旦”之意。马相伯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仅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还创办了辅仁大学和大公报,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重复一句话:“我是一条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倡导自由和平等理念的马相伯活了99岁,于1939年去世,到现在又过70年,中国在自由和平等方面还是睡眼朦胧迷迷糊糊的。
  “密勿”一词,出自《诗经》。出自具体哪一首呢?好几首诗里都有这个词,让我们逐一列举。
  弃妇诗《谷风》的开头一章有这个词:“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翻译成白话,意思如下:“山谷大风呼呼刮,天空阴沉大雨下。夫妻一心来努力,不该发火打又骂。萝卜要叶不要根,有了新欢忘旧人。你说生死两相依,昔日誓言成狗屁。”
  怨刺诗《十月之交》的第七章中也有这个词:“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全诗是西周一个小官吏表达对当政者腐败行为的不满,这一章翻译成白话,大意如下:“尽心竭力为政府,任劳任怨不诉苦。本来啥错都没犯,有人造谣说我烂。人民群众遭灾难,不是上天不开眼。当面友好背后怨,简直就是王八蛋。”
  求雨诗《云汉》的第六章中还有这个词:“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这是一首周宣王祭神祈雨的诗,这一段翻译成白话,大意如下:“百年不遇大旱天,不辞辛苦求神仙。为何天降大旱灾?百思不解愁满怀。周年祭祀早搞好,没忘山神土地佬。呼唤苍天和上帝,为啥不肯下场雨?向来恭敬诸神明,不该拿我来撒气。
  在这三首诗中,有没有看到“密勿”一词?如果看到就见鬼了。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上面三首诗的片段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词:“黾勉”,它就是““密勿”。这是咋回事呢?
  前面说过,西汉初年保存和研究《诗经》的有四家,相应也就有了四个版本的《诗经》:毛氏叔侄的《毛氏》、齐人辕固的《齐诗》、鲁人申培的《鲁诗》、燕人韩婴的《韩诗》。这四个版本的《诗经》,只有《毛诗》比较完整地流传了下。前面三首诗中的“黾勉”,是《毛诗》的写法,而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在其他版本的《诗经》中,“黾勉”被写做“密勿”。
  “黾勉”和“密勿”这两个长得一点也不像、拆开一点关联也没有的词居然是同一个意思,真是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别急,和这两个词的意思一模一样的词还有还几个呢,我们看看当代语言学家孙德宣在《联绵字浅说》中的一句话:“文莫即《尔雅》之‘蠠没’、《说文》之‘忞慔’、《方言》之‘侔莫’、《毛诗》之‘黾勉’、《韩诗》之‘密勿’、《洛诰》之‘民农’,皆一声之转,强力任事之谓也。”
  在汉语中这类联棉词并不少见,举一个不算特别生僻的例子吧,比如“郭索”这个词,谁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先看清代赵翼的两句诗:“霜天稻熟郭索行,双螯抝折香珠秔。” (秔,通“粳”读“经”音,一种水稻品种。)意思是说:“天气凉了稻子熟了,郭索这种东西到处跑,折断它的两条腿就着白米饭,吃起来喷香喷香的。”看了这两句诗,大家基本上知道“郭索”是什么东西了吧?没错,这东西就是螃蟹,赵翼这首诗的标题为《醉蟹》。看来,清朝时螃蟹满地爬,数量还是比较多的,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变得如此珍稀,寻常百姓想急头白脸吃一顿,恐怕是干不起了,多数时候是在公款吃喝的情况下才敢点螃蟹。不过,作为一个内陆人,我对螃蟹这东西始终没什么好感,也从来没觉得它怎么好吃,费了半天劲,除了嚼一嘴蟹壳渣滓之外,几乎一无所获。“郭索”一词的本意并不是螃蟹,而是古人用来形容螃蟹爬行的样子和声音的,让现在的我们无论怎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也难以理解。和“密勿”一样,“郭索”也有和它一样不可理喻的同义词:“郭素”、“匡禳”。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找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联棉词吧:一列火车经过,你会听见什么样的声音?有很多个不同的词可以形容这种声音:“哐啷哐啷”、“况且况且”、“哭嚓哭嚓”、……
  文字这东西仔细研究起来,有时候觉得很有意思,有时候觉得很没意思,比如“密勿”和“郭索”这样的联绵词,最初是啥意思?各自有何渊源?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应用的?由于时间和环境等原因,这些问题已经很难找到答案。很多类似的联绵字本无定字,我们只要知道这类词所表达的那点意思就可以了,再深入下去就没啥意义了。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需要具体考证研究的问题,都应该留给专家,以免他们闲着没事跑电视上做虚假广告骗人,而且只有他们才有时间、有能力、有脸皮写出那些问题复杂化、语言高深化、数据公式化、结构八股化、全都是废话、就是没人话的学术论文。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6-10 22:48  第一百四十一、一百四十二句 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二)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多士寔宁”一句,出自《诗经》中的《文王》。
  《文王》是一首政治赞美诗,这首诗前面已经提过,调子起得很高,马屁拍得很响,诗写得也很长,全诗共有七章,其中第三章是这样写的:“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翻译成白话,大意如下:“尊贵显赫代代传,深谋远虑不贪玩。优秀人才堆成堆,全是土鳖没海龟。周朝发展要提速,他们就是顶梁柱。人才济济用不完,文王大可把心安。”“多士寔宁”就是取“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一句。寔,通“实”,表示确实、实在。
  “士”是一个社会阶层,崛起于周代,这个群体在当时的社会等级序列中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其生存状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周朝,“士”这一概念大体上经历了三次转变:西周初期,“士”主要是指殷商遗民,《尚书》中有一篇《多士》,就是周成王对于迁居洛邑的殷商遗民进行训话的记录;周公作礼乐后,建立了学校,培养国家的各级管理者,从学校里学成毕业的就是“士”,相当于准贵族,只要已有机会就能钻到贵族的行列里去;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衰微,诸侯做大,官学逐渐演变为私学,“士”成为知识群体的通称,其身份就是与农、工、商并称为“四民”。东周时期的“士”已不完全是一种等级身价的象征,而更多地体现为在社会动荡时期从各个等级游离出来的人的通称,可能有落魄的贵族子弟,可能有发达的平民庶人,也可能包括原有的士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士”这种思想和行动最为活跃的社会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在社会秩序的重新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士阶层在这一时期的活动冲击了原来的等级秩序,并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剧变,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一种动力。
  士阶层给我们的基本感觉多是朝秦暮楚、东拉西扯、投机倒把型的,其实人家也有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的,《论语》中就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归纳起来,作为一个士,应该做到“四个代表”。
  首先,士应该是历史使命的代表。《论语 泰伯》中记载:“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说:士人要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的责任重大路途遥远。你有这样沉重的使命压在肩膀上,能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吗?
  其次,士应该是社会责任的代表。《论语 子路》中记载:“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说一个人处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完成君主的使命,就可以叫做士了。
  第三,士应该是公众利益的代表。《论语 宪问》中记载:“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说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惦记着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样的小日子、农夫山泉有点田那样的小生活,就不能够称为士了,你要站在高处望向远方,以全人类的福祉为追求,思考诸如“怎样解放资本主义国家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这样的大问题。
  第四,士应该是和谐友好的代表。《论语 子路》中记载:“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孔子说能够做到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和睦相处的人就可以叫做士了。
  古代的士阶层与现在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有人甚至认为他们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称之为知识分子呢?《辞海》对知识分子是这样界定的:“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等。”按照这个定义,可以确认袁隆平、赵本山、范跑跑、钟南山是知识分子吧?你觉得把他们几位并列在一起不太协调吗?那我们再从文艺工作者中找四个协调一些的来:毛宁、臧天朔、陈冠希、满文军。按照上面这个界定,你能说他们不是知识分子吗?
  “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最早源于19世纪的俄国,是当时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受现代教育及西方思潮影响,经常对国家落后状况产生不满,知识分子由于对社会、政治思想有强烈兴趣,而沙皇政权的专制独裁和残残酷镇压机构使他们感到沮丧,于是在法律界、医务界、教育界、工程技术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但包括了官僚、地主和军官。这个阶层为20世纪早期俄国革命运动奠定了领导基础。这个词诞生之后,西方学者不断对其进行定义,总结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专业知识,这一点和我国的定义相似。二是要具有对公众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批判意识,这一点是知识分子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突出特点。
  知识分子对一个社会的作用在于他们的启蒙性、批判性和颠覆性,他们就像啄木鸟一样,对于他们生存的社会这棵大树,总是猛烈地敲打和啄食,目的不是为了把大树给搞死,而是为了它更好地成长。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相当一部分合格的,热别是在东周时期这一宽广的历史舞台上,他们怀揣梦想积极参与到对社会的改造中去,或周游列国搞宣传,或投身政治搞改革,或出谋献策当参谋。不幸的是,从秦始皇那时候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因政治迫害而和精神控制,慢慢地丧失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五四运动之后稍有起色,又被扣上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大帽子,现在,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成了没有嘴的啄木鸟,有心无力,集体失语;也有一部分变成了的八哥,主人说一句它就大声重复一遍;还有一部分变成了画眉,只会发出主人喜欢听的叫声。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6-17 15:45  鸡零狗碎的时间,
  猪狗不如的差事,
  猫一天狗一天的计划,
  狼心狗肺的某些烂人!
  ……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6-22 21:11  第一百四十三句 晋楚更霸
  
  你方称霸我登场
  
  我们都知道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有五位霸主,但“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位,历来说法不一,不过其中有三位霸主基本是公认的,他们就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桓公匡合”一句说的是第一位霸主,这一句说的是另外两位。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带着齐国的霸主地位一起去见阎王了,楚国总算松了一口气,最大的拦路虎已经倒下,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向中原进发了。就是这时,宋襄公跳出来充老大,经常欺负周围的小国,还邀请楚成王、齐孝公会盟,并希望楚国支持他成为盟主。楚成王在会盟的时候把宋襄公给绑架了,并要挟宋国投降,宋国还真有股子倔劲,就是不肯投降,楚成王也没办法,只好羞辱了宋襄公一番,放他回去。第二年,宋襄公为了报仇,纠集了几个小国攻打亲楚的郑国,楚成王带兵来救援,双方战于泓水(现河南柘城一代),宋军惨败,宋襄公受伤后病死,即位的宋成公只好归附楚国。
  收拾了宋国之后,楚国因势利导、势如破竹地征服了陈国、灭掉了夔国,颇有点霸主的意思。此时,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国的护送下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晋文公。已经一大把年纪的晋文公明显感觉到时不我待,赶紧进行国内改革,图谋霸业。晋国自晋献公以来已经积累了比较雄厚的家底,等晋文公这一折腾,把活力给激发出来了,晋国成为强国。公元前632年,宋成公见晋国发达起来了,就背楚归晋,致使楚成王气呼呼地派兵攻宋,晋文公则派兵救宋,楚晋两国在城濮开始了第一次争霸战争,结果是楚军败退,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成为齐桓公之后的中原霸主——具体内容,我们在“践土会盟”一句中会详细介绍。
  楚国兵败之后,此前征服来的同盟国一股脑跑到晋国那边去了,只剩下一个小小的许国,因为离楚国太近而不背叛。楚成王只好主动派人去晋国讲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嘛。不过,楚国报城濮之战的仇,却等了近三十年,报仇的是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
  《史记 楚世家》中记载,楚庄王即位头三年光顾吃喝玩乐,什么正事也不干,后来在大臣的劝说下才说出了“一鸣惊人”这一成语,而在《史记 滑稽列传》中,这一成语又被齐威王重复了一遍。事实上,楚庄王即位头三年并没有闲着:即位的第二年,楚国有两位大臣造反,挟持着楚庄王离开都城,好在不久叛乱就被平定;即位的第三年,楚庄王亲自出征,消灭了庸国,解除了戎蛮的威胁,可以一心一意北上与晋国争霸了。
  此时晋国的国君是晋文公的孙子晋灵公。人家楚成王的孙子在走上坡路,而晋文公的孙子则在走下坡路了。这个晋灵公,完全是个小农,作为中原霸主,晋国理应给诸侯国主持公道,但他却先后收受齐国和宋国的贿赂,颠倒黑白,引起了各诸侯国的不满。公元前608年,郑国首先叛晋归楚,随后楚庄王发兵攻打陈国和宋国,晋国为了救援这两个盟国而发兵攻郑。晋军和楚军在北林(今河南新郑)相遇,晋军败退。第二年,晋灵公因为吃了八分熟的熊掌而杀了厨师,又不听劝,被大臣杀死,他的黑屁股叔叔(晋文公的小儿子黑臀)当上了国君,即晋成公。
  楚庄王乘胜北上,讨伐在晋国势力范围之内的阴戎部落,胜利班师时路过周朝国都。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强大,楚庄王在周都近郊举行阅兵仪式。周定王在城里一看,好家伙,欺负到家门口了,赶紧派王孙满出城,以慰劳楚军的名义来进行交涉。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镇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在逼迫周天子让天下于楚国。王孙满说:“统治国家在德不在鼎。”楚庄王说:“什么意思啊?你不要倚仗那九个破鼎,楚国只要把刀剑的尖拿下来就够铸成九鼎的了。”王孙满给楚庄王讲了一番道理,说周王室虽然衰微,但还有没到灭亡的时候,所以鼎的轻重还不能问。楚庄王一琢磨,觉得周天子还不能取代,只好留下了“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带兵回国。
  楚庄王回国后,平定了楚国执政贵族若敖氏的叛乱,任用叔孙敖为令尹,楚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增,继续与晋国争霸。楚晋争霸的焦点集中在对位于两国之间陈、郑、宋三国的争夺上,这三个诸侯国那一方都得罪不起,虽然经常做墙头草,谁势强就跟谁,但难免得罪另一方,挨揍是在所家常便饭。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因为陈国夏征舒杀掉了陈灵公自立而出兵伐陈,扶植了一个亲楚的傀儡政权。第二年,郑襄公被楚军打败,投降楚国,晋国前来质问,又和晋国结盟。郑襄公本以为这种两面讨好的办法可以保证郑国不挨揍,可惜,楚庄王知道后马上率军打了过来,将郑国都城围困了十七天,郑国没辙了,使出了杀手锏:让老百姓爬到城墙上和守军一起大哭。哭得楚庄王眼圈都红了,心一软,下令大军后退,等郑国人把城墙修补完毕,再次实施包围。三个月之后,郑国支撑不住了,楚军破城而入。郑襄公屈服,表示愿意归附楚国,恳求不要灭了自己的国家,楚庄王应允,大军后退三十里。
  郑国在都城被困之初就向晋国求救,此时晋景公刚上台三年,晋国内部对于是否救援郑国意见不统一,争论了好几个月才发兵。这么一耽误,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了:当晋军赶到时,郑国已经投降楚国了。为了不白跑一趟,晋军统帅决定与楚军打一仗。双方在邲(今河南荥阳一代)相遇,结果晋军大败。
  经过这一番折腾,陈国和郑国都被楚国打老实了,只有宋国还是不服。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途中要经过宋国。出于对宋国的反感和藐视,楚庄王没有按照当时的规矩事先向宋国借道。申舟此前得罪过宋国,不想跑这趟差事,他对楚庄王说:“我要是经过宋国,必死无疑。”楚庄王说:“如果宋国敢杀你,我就带兵给你报仇去。” 申舟没办法,只好出发,结果,宋国执政大夫华元真的把他给杀了。楚庄王大怒,率兵包围宋国都城,宋国赶紧向晋国求救。晋国内部还是意见不统一,最后晋景公决定不去救援了,但派解扬去宋国报信,谎称晋军已经出发,告诉宋文公挺住——这不是糊弄傻小子呢吗?
  宋国人听了解扬的话,相信晋国援军不久就会到来,于是卯足了劲守城,不肯投降楚国。楚庄王没了脾气,想退兵,但是申舟的儿子跪在他的马前请求为父报仇,楚庄王只好继续坚持围困宋都,并让士兵在城外建房种地,表明要打持久战的决心。宋国惧怕,派孤胆英雄华元深夜潜入楚军营中,劫持了楚国主将子反,对子反说:“我们现在处于绝境,但是你们要是逼着我们投降,我们宁可亡国也不答应,除非你们后退三十里,我们什么都答应。”子反很害怕,只好答应了,然后向楚庄王汇报。楚庄王同意军队后退,两国签订了盟书,约定:“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说互不欺骗、互不设防,实际上是宋国投降了楚国,成语“尔虞我诈”就此诞生。自此,楚军对宋国都城九个月的围困终于结束了。
  楚国把陈、郑、宋三国都争取过来了,而晋国不派救兵、欺骗宋国的行径更是让其他诸侯国看不起,诸侯国开始和楚国套近乎了,比如鲁国,特别有眼力见儿,楚庄王还没从宋国撤离,鲁国使臣就带着财宝跑过来送礼了,楚国的霸业也达到了全胜时期。
  楚国的霸业建立之后,晋景公知道难以在短期内削弱楚国,就听从了从楚国跑过来的申公巫臣的歪点子,命他去帮助楚国南面的吴国发展军事,开辟对付楚国的第二战场。申公巫臣奔晋,完全是为了一个女人,她就是陈国卿士夏征舒的老妈夏姬。
  夏姬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女之一,她是郑穆公的女儿,嫁给了陈国大夫夏御叔,后来老公死了,寡居的夏姬与大夫孔宁、仪行通奸,陈灵公听说后也加入了,君臣一起玩4P。夏姬的儿子夏征舒是陈国的卿士,已经老大不小了,实在看不下去,一气之下把陈灵公给杀了,自己当国君,楚国借机伐陈。楚庄王杀了夏征舒,见夏姬貌美,想纳其为妃。大夫申公巫臣在一旁劝谏说不行,讲了一番大道理,强调“贪色为淫,淫为大罚”,楚庄王志存高远,不在乎个把女人,就宣布弃权。楚国司马子反想趁机捡漏把夏姬娶回家,申公巫臣吓唬他说“凡娶夏姬者,将有不得好死之恶”,子反特怕死,也放弃了。楚庄王把夏姬赏给死了老婆的武将襄老,没想到捡了个大便宜的襄老不久之后在晋楚邲之战中战死了,尸体被晋军当做交换筹码拖了回去。襄老的儿子黑腰顾不上老爹的尸体,先把后妈占为己有。申公巫臣先给夏姬一个海誓山盟的承诺,然后安排她回到郑国娘家静待佳音。六年后,楚庄王去世,楚共王即位,第二年,楚国派巫臣出使齐国,申公巫臣带上家室与财产出发,半路领着夏姬到晋国享福去了。子反这才知道自己被道貌岸然的申公巫臣给耍了,差点气死,把申公巫臣家族全都杀了。申公巫臣发誓报复,于是向晋景公建议扶植吴国,在楚国背后埋一颗地雷。
  据推算,夏姬入楚之时,年约四十,而与巫臣奔晋之时已经年近半百,这个岁数尚能如此吸引男人,不知道是天生丽质还是精于保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了一个夏姬美容养颜的秘方:“古方用杏仁修治如法,自朝蒸至午,便以慢火微烘,至七日乃收之。每旦空腹啖之,久久不止,驻颜延年,云是夏姬之法。”吃杏仁果真有这么奇特的效果吗?李时珍随后提醒大家不要轻信这种鬼扯的说法:“然杏仁能使人血溢,少误必出血不已,或至委顿,故近人少有服者。或云服至二、三年,往往或泻,或脐中出物,皆不可治也。”
  晋景公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后期,晋国打败楚国,取代楚国成为霸主。不过,晋景公设立六卿制度为后来晋国的分裂打下基础,而且他死得也忒窝囊。《左传 成公十年》载:晋景公梦见厉鬼,对他又骂又追,从此一病不起,于是请了一个名气很大的神巫进宫解梦。神巫通过占卜说出的梦境居然和与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这个鬼能不能制服?”神巫说:“这鬼是先世功臣,是个正在发怒的大力鬼,谁也制不了。”晋景公请秦国的良医高缓来医治,高缓说:“您已经病入膏肓,没法治了。”到了六月,晋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子,命人割下新麦穗煮好粥,把神巫招来,指着麦粥对说:“你不是说我吃不到新麦子吗?”然后命人把神巫杀了。晋景公刚要吃麦粥,忽然腹部胀痛,肛门告急,赶紧起身上厕所,结果不小心跌入茅坑,陷于粪池中,连淹带熏,喝了好几口新鲜的有机肥之后,一口气没上来憋死了。(“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晋景公那么大一领导,厕所修得那么简陋,怎么不用马桶呢?没办法,那时候条件就那样,马桶是汉代才发明出来的。
  楚晋争霸依然在继续,晋景公的儿子晋厉公与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展开了苦战。公元前575年,晋楚在鄢陵(今河南鄢陵一代)展开了一场大战,楚共王的一只眼睛被射瞎,楚军大败。经过这一仗,晋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但从此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楚国对中原的争夺从此走向颓势,转而对付南方日益强大的吴国;晋国藉此得以重整霸业,但晋国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了。
  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晋楚争霸给中原各国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而楚晋两国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楚国几乎被吴国所灭,晋国被赵、魏、韩三分。辉煌荣耀转眼去,争来争去一场空。列宁说:“战争虽然引起种种灾祸和苦难,但它也会带来相当大的好处,它无情地暴露、揭穿和破坏人类制度中许多腐朽、衰颓和垂死的东西。”但是,战争带来的伤害是长期的、确定的、深刻的,战争带来的促进却是短暂的,不确定的,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103.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