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花甲官网:于丹《论语》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54:59
曾仕强易经的奥秘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10:06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使用各种方法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宇宙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那么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之前,怎么能够得到破解宇宙的密码呢?
《易经》是什么?所有文献都这么记载的,易是群经之首。实际上这句话太客气了,应该是易是群经之始。为什么说《易经》是群经之始呢?因为不管是五经还是六经,都会把《易经》摆在最前面,所以叫群经之首。实际上,它是群经之始,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所以叫做群经之始。所以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一起来探讨。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易经》,是三位古圣先贤共同创造出来的,伏羲创造了八卦图;周文王创造了64卦,后被称为《易经》;而孔子为《易经》作了《十翼》也称《易传》。那么《易经》的首创人伏羲是谁,他又为什么要创造八卦呢?
伏羲八卦图这部无字天书,能够历经7000年的岁月,一直流传到今天,足以证明真理永存的道理。那么在蛮荒的原始时期,伏羲怎么能够发现宇宙的奥秘?又是怎么画出八卦图来的呢?
伏羲八卦图是由数字和图像组成的,而现代高科技的电子计算机,也是由数字组成的,由此而论,中国7000年前的伏羲氏,可以说是电脑的鼻祖。那么古老的《易经》和现代科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为什么后来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我们又如何才能够读懂《易经》?我们现代人学习《易经》,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让我们带着所有的疑问,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来探索:《易经》的奥秘,第一集:何为《易经》。
《易经》中有64卦象,而这些看似复杂的卦象,其实只包含着两个符号,一个是阴,一个是阳。那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为什么说中国人是阴阳合一的?又怎么能够证明,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呢?
大自然包罗万象,千奇百怪,如果进行分类的话,将是一个看不到头的天文数字,但是《易经》却只用了阴阳两个原素,就包含了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类是自然之子,我们想要了解自然,了解人类自己,可以从了解阴阳开始,那么阴阳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由于《易经》源自远古,又是以这些虽然简单但很难记的符号所组成,所以大多数人很难读懂《易经》,而某些略知一二的人,则利用《易经》去算命,其实只要我们懂得了《易经》的道理,《易经》将不再神秘,我们的人生也将更加智慧。
西方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在带动经济迅猛发展了几百年之后,遇到了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许多解不开的难题。于是很多西方学者开始提出,要学习东方古老的智慧。这是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图,那么这张图代表了什么意思?又蕴含着哪些中国古老的智慧呢?
在《易经》的阴阳学说中,天是阳,地是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而在八卦图中,纯阳卦在上,纯阴卦在下,于是就有人说,这标志着男尊女卑。其实这是对阴阳学说的错误理解,那么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什么呢?
《易经》中的64卦,就是阴阳两个符号的排列组合,但是这两个非常简单的符号,却组合出了这么多卦象,我们学习《易经》时最大的困惑,就是记不住这些卦,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组合,那么学习《易经》时,是不是一定要背住这些卦?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读懂《易经》呢?
对于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许多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而曾仕强教授认为,这个一,就是太极。那么这个解释有什么根据吗?而太极和阴阳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继续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一起来探索:《易经》的奥秘,第二集:何为阴阳
链接:"三季人"的故事:
有一位客人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看到他的弟子在扫地,就上去问:你是孔子的学生吗?这位弟子很自豪,说:我是的。客人又问: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弟子很高兴也很自豪地说:那当然可以啊。开始他还以为客人是不是要为难他,问一个深难的问题,就等着问后回答。
客人问:一年有几季啊?弟子懵了,几季?这还用说啊,什么意思啊?可四季这是世人都知道的事啊。问题让他摸不着头脑,也只好回答:四季。客人说:不对,是三季。弟子真的懵了,明明是一年四季啊,怎么会是三季呢?正在说着,对面孔子走了过来,弟子好像找到了救星,赶忙上前对孔子说:这位客人问一年是几季,老师,您说呢?孔子回答:三季。弟子简直摸不着头脑了,是四季啊,孔子又重复一次,三季。
事先,他们说好的,谁输了就给对方磕三个头,这时,弟子无奈,只好给客人磕了三个头,客人很高兴地离开了。
客人走后,弟子对孔子说:一个就是四季为什么非要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他一身绿色吗?这分明是“蚱蜢”(本来记不清楚叫什么了,是朋友告诉我的,感谢!),这动物只有三季,秋后就死了,他不知道有冬天,你给他说四季能说明白吗?这样一说,弟子才懂了。
这个故事,是说明人说话要看对象,随机应变。呵呵,这样的故事在卡耐基的一书中我也读到过。实际上是说,人与人说话,是要看对方的,当他不懂的,你说是没有用的。是告诉人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哪怕吃一点亏,也要看好对方,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想法去说话行事。
细细去想,这是很有道理的。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听起来不好听,可真的是这么回事,能做得来也是不容易的。说的也是一个人如何聪明处世。所以啊,一个人所说的自己最深层的话,有能懂得,又能真说,就更是珍贵了啊。
孔子真正读懂了《易经》,所以他在为《易经》所做的传:《十翼》,也称《易传》中,用了一个十分准确的词,来解释伏羲八卦,这就是:太极。“太”它是两个字,一个叫做“大”,那一点就代表“小”。所以太极告诉我们,大极了,而且又小极了。其大无外,大到没有外面,够大了吧?其小无内,小到找不到里面,够小的吧?孔子他非常了解伏羲,他说世界上有件东西大到没有外面,小到没有里面,那叫什么名字呢?所以他就说,对了,用太极。那么孔子的原话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他用这个生是非常奥妙的,因为什么叫做《易经》,《易经》就是生生不息的一部经典就叫易经。你看果然它生生不息,生出很多经典来,所有经典都是它生出来的。西方人不太用这个生的,他用分。西方人在研究这个宇宙,它总有一个共同的点吧?如果没有共同一个点的话,那所有东西都分割开来,那怎么能够共同生活呢?你看动物跟植物它有它共同的地方,人跟动物也有共同的地方,人跟石头也有共同的地方。我们用现代的话叫做基因。所以太极是什么?太极就是宇宙万物万象共同的基因。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宗教告诉人们,宇宙的一切是神在掌控着。然而伏羲在七千年前,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索,就在宇宙的千变万化之中,找到了大自然的规律和一种代表自然的力量,而伏羲的这一发现,从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那么但是在那个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伏羲是用什么方法,把他的重大发现记录下来的呢?
伏羲氏通过观察大自然,观察人类自身,一画开天,创造出了代表阴阳的符号,又根据阴阳合一,阴阳相对,阴阳互动的变化,创造出了八卦。那么伏羲氏这些伟大的创造,难道仅仅是光凭着脑子想出来的吗?
这个图是后人根据伏羲八卦图而创造出来的,既叫阴阳图,也叫太极图,那么阴阳和太极是不是一回事?阴阳和太极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继续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来探索:《易经》的奥秘,第三集:何为太极。
【问】:
1、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爱。顺其自然,做一个真正自然的人,不管是什么样子,自然最好,该怎样就怎样,把生命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很美妙。
2、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在于自然,我们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解自然法则,不可患得患失。
3、热爱生命,生命才爱你。生命尽管无常,但是,只要活着,就好好过好今天。
【复】:
1、既然生命的意义在于爱。那爱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顺应自然,做一个真正自然的人,因为最自然的也是最和规律的,该怎样就怎样,要把生命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都对,但这一切又应该用什么来支持和实现呢?
2、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的生命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要了解和遵从自然法则,不可在妄心上患得患失。
3、热爱生命,生命才爱你。尽管生命无常,但是,只要智慧的活着,就能够活好当下的每一刻。
【问】:
我觉得无所谓生命的本质。它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思想去诠释生命。智慧也无所谓高与低。找到自己的才是最合适的。
我从没有想过轻生,“小草吐绿于狭窄的石缝,海燕搏击海浪”。我愿做小草,默默守着绿意。
【复】: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态去诠释生命。智慧态也无所谓高与低。找到自我智慧才是最紧要的。
小草吐绿于狭窄的石缝,海燕搏击着惊涛骇浪。可小草与石缝;海燕和海浪等一切,也都是一同依偎在宇宙之母宽广无际的怀抱里。
【问】:
我认为生命是一个过程,漫长又短暂。这个生命有快乐、有痛苦、有成功、有失败。痛苦的过程,是发现山林子智慧学的过程,是磨练生命的过程。忙忙碌碌、有所作为,生命和奉献在一起,是快乐的。自然界的生物既经历了风雨,也沐浴了阳光才可成长。人的生命里,只有阳光才能成长呢?
【复】:
自我智慧给生命带来快乐、幸福和成功,而烦恼、痛苦和失败、失败是没有发现掌握和运用自我智慧的产物,去享受它吧!生命的阳光!
【问】:
我们应该到山上走走看看,那是一种新的感觉。这就像我们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唯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才能看清事物的原貌;否则,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大自然给了我们启示,自然的境界,是不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上面是无,融合在自然里,是不是生命与自然合二为一了?
【复】:
自然界没有境界。因为只有人才需要境界,或者说境界是人发现的东西。生命与自然原本就是一体的,是人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因此,也不需要什么合二为一。
《易经》看起来神秘难懂,其实就是对宇宙间自然规律的探索与揭示,人类是自然之子,当然应该顺从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那么让我们首先来了解隐藏在《易经》中的自然规律:
孔子在《十翼》也就是《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就是宇宙的起源,而两仪,就是阴阳的变化。伏而羲一画开天,这一画,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太极,而这一画所生出来的阴爻和阳爻,就是两仪,那么两仪是怎么生出四象来的?四象又是怎么生出八卦来的呢?
八卦是根据四象的阴阳变化生出来的,曾仕强教授在前面曾多次讲过,这八个卦,就是八个符号,代表了天地间八种自然现象,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八个符号,又怎样才能记住这八个符号呢?
大自然中最主要的元素,就是天和地,所以伏羲首先创造了天的符号,并由天,衍生出了风,火,泽,三个符号,也就是大自然的三种现象。那么地的符号是怎么产生的?由此衍生出哪三个符号?它们又都代表了哪些自然现象呢?
现在我们知道,八个卦象,代表的就是地球上的八种自然现象,天,地,水,火,雷,风,山,泽。但是为什么在八卦中,天被称作乾,地被称作坤,水被称作坎,火被称作离,雷被称作震,风被称作巽,山被称作艮,泽被称作兑呢?
在八卦中,天为乾地为坤,所以在中国的文字中,常用乾坤两个字,来代表整个天下。但是为什么在八卦中,水被称作坎,火被称作离,雷被称作震,风被称作巽,山被称作艮,泽被称作兑呢?
现在我们知道了水为坎,山为艮,火为离的道理,那么根据曾仕强教授的讲解,雷被称为震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打雷时,整个大地都在震动。但是,风为什么被称作巽,泽为什么被称作兑呢?让我们继续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来探索:《易经》的奥秘,第四集:何为八卦。
如何理解八卦中的这八个符号,怎样才能方便的记住这八个符号呢?
八卦是根据四象的阴阳变化生出来的,这八个卦,就是八个符号,代表了天地间八种自然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八个符号,又怎样才能记住这八个符号呢?
三个并排的长横代表天,地是三排中间断开的两小横。
天会有三种可能的变化,一种是天上面起变化,一种是天空中起变化,一种是天底下起变化;地也会有三种可能的变化,一种是地上面起变化,一种是地中间起变化,一种是地底下起变化。这样表述能够说的通么?让我们继续研究《易经的奥秘》吧。
来源央视: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55158769621881
链接:百家讲坛曾仕强妙解易经奥秘:
中国古老智慧《易经》,常常被误解为一本算命的书。其实,易经更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易经》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的书,也称《周易》。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宇宙中的众多秘密仍然没有破解,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以前就做到了。
《易经》,是三位古圣先贤共同创造出来的,伏羲代表创造了八卦图;周文王代表创造了六十四卦,后被称为《易经》;而孔子为《易经》作了《易传》。
《易经》中有六十四卦象,而这些看似复杂的卦象,其实只包含着两个符号,一个是阴,一个是阳。伏羲八卦图,告诉了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天底下的变化就是一个阴一个阳。)
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天是阳,地是阴;春夏是阳,秋冬是阴。大拇指是阳。四个手指头就是阴。阴阳之间的关系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才是有生命的。
你可知道自己的双手就掌握着天地乾坤?如果大拇指是阳,四个手指头就是阴。阳是奇数,单数,阴就是偶数。凡是天底下的数,都是成双成对的,单一的都叫阳,1、3、5、7、9都叫阳,偶数的都叫阴,2、4、6、8、10都叫阴。
大拇指是1,是奇数,是阳,但是却有两个指节,叫做阳中有阴。
其他四个手指是偶数,都是三节,阴的有三指节,叫做阴中有阳。
两只手所有的指节数,双手共28个指节,天上有28个星宿都在你掌握之中的,这也就是袖里乾坤了。
据现代科学考证,地球是在宇宙大爆炸时诞生的。而七千多年前的伏羲们,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一画开天,代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从一个整体中生发出来的。伏羲八卦图是后人根据伏羲的阴阳八卦画出来的,它既被称为阴阳图,也被称为太极图。
中国人其实是最不迷信的人,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宗教告诉人们,宇宙的一切是神在掌控着。而伏羲在七千年前就告诉人们,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大自然内在的规律。而伏羲的这一发现,从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正是因为伏羲当年没有说,是神在主宰,所以我们中国人没有受宗教的约束。我们中国人所信仰的“老天”其实就是自然,老子讲,道法自然。
孔子在《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就是宇宙的起源,而两仪,就是阴阳的变化。伏羲一画开天,这一画,就是孔子所说的太极,而这一画所生出来的阴爻和阳爻,就是两仪,两仪生出四象,四象生出八卦。八卦所代表的,本是地球上的八种自然现象,天为乾,地作坤,水为坎,火为离,雷为震,风为巽,山为艮,泽为兑呢。
如何理解八卦中的这八个符号,怎样才能方便的记住这八个符号呢?八卦是根据四象的阴阳变化生出来的,这八个卦,就是八个符号,代表了天地间八种自然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八个符号,又怎样才能记住这八个符号呢?
三个并排的长横代表天,地是三排中间断开的两小横。
天会有三种可能的变化,一种是天上面起变化,一种是天空中起变化,一种是天底下起变化;地也会有三种可能的变化,一种是地上面起变化,一种是地中间起变化,一种是地底下起变化。
伏羲创造出八个代表大自然规律的卦象之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画出了伏羲先天八卦图。这个伏羲画卦台一直保留直今。其实八卦图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定位。
透过知识,把握智慧,探索宇宙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知识就是经不起长时间的考验,而智慧经得起长时间考验,智慧是真真正正都不会改变的。无论是伏羲八卦,还是文王64卦,都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就象毛泽东思想一样,最后汇集到一个人的身上。而《易经》最后三画为卦,也是因为三画卦揭示出了,宇宙中阴阳共存,阴阳互动,阴阳互变的基本规律。
伏羲创造出八个代表大自然规律的卦象之后,就开始思考,这八个卦象应该如何排列,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传说伏羲坐在一个高台只之上,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思索多日,终于画出了伏羲先天八卦图。这个伏羲画卦台一直保留至今。那么伏羲是根据什么,来安排八卦的位置的呢?伏羲的八卦图,究竟告诉了人们什么秘密?我们的祖先,又为什么如此崇拜八卦图呢?
伏羲画卦台,位于河南淮阳宛丘湖中的一个小岛上,传说伏羲在这里画出了伏羲先天八卦图。但是伏羲先天八卦图,和曾仕强老师所讲的八卦图,在方位上却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人类终于可以飞到宇宙中去看地球,我们发现,地球所呈现出来的,都是美丽的曲线。可是当年伏羲画八卦图时,他是无法看到这一切的,那么他是怎样画出八卦图来的呢?
我们现在常用化字,现代化,企业化等等。化的微妙之处,就是在于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变化。而这个化字,正是出于《易经》。曾仕强教授认为,教化对人类是有好处的,而商业化却会搞垮全人类。那么商业化真的有这么危险吗?
《易经》本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也是一部解开宇宙密码的宝典,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易经》的大作用,渐渐被人们遗忘了,而对《易经》一知半解的人,却把它用来算命,结果把来源于大自然的《易经》,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伏羲当年画八卦图,是想告诉人们宇宙的自然规律,而人类是自然之子,自然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是相通的。那么伏羲的八卦图,告诉了人们哪些道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如此崇拜八卦图呢?
曾仕强教授告诉我们,伏羲八卦图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告诉人们所处的位置,而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定位,那么究竟什么是定位?我们又应该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呢?让我们继续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一起来探索:《易经》的奥秘,第五集:八卦成图。
链接:伏羲画卦台有“天下第一台”之美称
伏羲画卦台,位于河南 淮阳 宛丘湖中的一个小岛上,高出水面六尺有余,广阔十余亩。相传伏羲在这里画下伏羲先天八卦。
淮阳城四面环水,万亩城湖烟波浩淼。在城东北一里处的湖面上突兀着一座土丘,上面亭栏溢彩,古柏苍翠。这里就是太昊 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地方,故名画卦台,亦称八封坛。
淮阳古称宛丘,是太昊伏羲氏建都之地,画卦台则是“伏羲于蔡水得白龟八卦之坛”。台高米,台基大约10亩,环台皆水,惟西南边有一条小道可行人。台上庙宇建于何时已失考,经过历史风雨的剥蚀,如今,作为古陈州 七台八景之一的画卦台上的庙宇已不存在,只有那棵传为伏羲栽的八卦柏依然挺立如故,伏羲封其为八卦柏。
伏羲画卦台,相传中央是伏羲八卦亭,上悬伏羲先天八卦,八卦亭有石龟两只,各有一青石碑。一书“开物成雾”,一书“先天精蕴”。伏羲八卦亭前侧有一方青石算盘。青石算盘散布算盘子。看上去,既象河图,又象洛书。但是细细一看,他既不是河图,又不是洛书。多少年来没有人能够揭开其中的奥妙。“石算盘”是伏羲画卦时的通灵之物,蕴涵的天机又是我们所能够理解的呢。
伏羲八卦亭旁有一棵古柏。人们称为“八卦柏”。八卦柏南看南歪,北看北歪。相传是伏羲画卦泄了天机,害怕天帝知道了搜出八卦来。于是将八卦埋在画卦台中央,为了便于查找,又从台东南角拔了一棵柏树重新栽上,作为记号。就这样左一脚,右一脚的夯实土。结果成了现在的南看南歪,北看北歪的样子。“八卦柏”是不是与伏羲的“八卦阵”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画卦台所以有名,是因为伏羲用一条长横线代表“阳”,两条短线代表“阴”,进而组合图画出的乾、坤、兑、巽、震、坎、艮、离八卦图,一转一动,阴阳消长,变化无穷。八卦之外又可组成六十四卦,再加上六爻的变化,自然界诸多事物的变化规律即可推测出来。八卦中确实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八卦这部“无宇天书”,正在自然科学的各个探索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乾坤谱>中对伏羲画八卦的过程,用图进行展示:
无阴而不生,无阳而不长,阴盛而阳衰,物极则必反
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包括我们自己,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是遵循“无阴而不生,无阳而不长,阴盛而阳衰,物极则必反。”这个规律的。
1、我们建筑的高楼,成为最高的,也就成为最危险的。因为“物极必反”。美国世贸大厦是世界第一高楼,被毁灭是必然的。即使不是“9.11”事件毁灭它,还会有其他方式来毁灭它。
2、前苏联没有解体之前,世界上有两个超级大国。这两个超级大国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又基本相似,就自然构成了一阴一阳,这一阴一阳虽然矛盾重重,但能够交融共存。苏联解体,使世界格局单一化,这在我们的易学里面就成了独阴或者独阳,那么,“无阴而不生,无阳而不长”的规律就会显现出来,美国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最近10年来,我们观察美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美国的国际声望都表现出这一趋势。
3、在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目前的世界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大家都愿意成为最好的,最强的。并且人们还总结了“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新路子,好想这样就能够永远都走在最前面,成为最好的,最强的。
其实,这完全是我们人类的一厢情愿。“阴盛而阳衰,物极则必反”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不可能违背这一规律的。
美国妄想称霸世界,就如同我们国家战国时期秦国的妄想是一样的。世界大同是自然趋势,一枝独秀是不可能的。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昼有阳生,夜有阴长,人同天地,自然就会昼阳动——劳作,而夜阴静——休息。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是最好的,最强大的。这些思想也不符合自然规律。我们只能同周围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很好地生存。一棵树,在它生命力旺盛的是时候是很柔性的,飓风吹折断的是路边的水泥电线杆,而树却安然无恙;军队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把所有的对立面全部都消灭了,那样军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皮革最硬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坏裂的;人在死了以后才能比活着刚强。
我们现在有些人追求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争创一流” 、“不要最好,只求更好”,这些思想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我们不可能离开周围而独立存在。尤其是“不要最好,只求更好”这句话,表面上是避开里了“物极必反”的,但是,总的观点还是要“一枝独秀”。
“独秀”秀于木,“大秀”秀于林。我们古人的智慧不可不察!!
·
于丹《论语》心得第一部分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易中天(1)
·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易中天(2)
·
·                                天地人之道(1)
·                                天地人之道(2)
·
·                                天地人之道(3)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二部分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二部分(1)
·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二部分(2)
·
·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二部分(3)
·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二部分(4)
·
·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二部分(5)
·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二部分(6)
·
·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二部分(7)
于丹《论语》心得 第八部分
·
·                                人生之道(1)
·                                人生之道(2)
·
·                                人生之道(3)
于丹《论语》心得 第三部分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
·                                心灵之道(1)
·                                心灵之道(2)
·
·                                心灵之道(3)
·                                心灵之道(4)
·
·                                心灵之道(5)
于丹《论语》心得 第四部分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
·                                处世之道(1)
·                                处世之道(2)
·
·                                处世之道(3)
·                                处世之道(4)
·
·                                处世之道(5)
于丹《论语》心得 第五部分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
·                                君子之道(1)
·                                君子之道(2)
·
·                                君子之道(3)
·                                君子之道(4)
·
·                                君子之道(5)
于丹《论语》心得 第六部分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有电脑,有网络,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各种形式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  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
·
·                                朋友之道(1)
·                                朋友之道(2)
·
·                                朋友之道(3)
·                                朋友之道(4)
·
·                                朋友之道(5)
于丹《论语》心得 第七部分
孔子的意思是说,他笑子路,不是笑他没有治国理政的才干,而是笑他说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治理对象的大小,不在于它是不是国家,而在于自己的态度。因为冉有和公西华态度谦逊,而他们又有实际的才干,所以孔子没有哂笑他们。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为什么唯独对曾皙给予热情鼓励呢?从孔子对曾皙的支持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
·                                理想之道(1)
·                                理想之道(2)
·
·                                理想之道(3)
·                                理想之道(4)
孝敬之道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
·                                孝敬之道(1)
·                                孝敬之道(2)
·
·                                孝敬之道(3)
·                                孝敬之道(4)
·
·                                孝敬之道(5)
·                                孝敬之道(6)
·
·                                孝敬之道(7)
·                                孝敬之道(8)
·
·                                孝敬之道(9)
·                                孝敬之道(10)
·
·                                孝敬之道(11)
·                                孝敬之道(12)
智慧之道
在一个充满迷茫的世界里,真正深沉的智慧就是我们能够沉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历史,能够顺着他心灵上每一条隐秘的纹路走进他内心深处的那些欢喜和忧伤,那些心灵的愿望。
·
·                                智慧之道(1)
·                                智慧之道(2)
·
·                                智慧之道(3)
·                                智慧之道(4)
·
·                                智慧之道(5)
·                                智慧之道(6)
·
·                                智慧之道(7)
·                                智慧之道(8)
·
·                                智慧之道(9)
·                                智慧之道(10)
·
·                                智慧之道(11)
学习之道
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很多无用、无效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未必有效率,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
·                                学习之道(1)
·                                学习之道(2)
·
·                                学习之道(3)
·                                学习之道(4)
·
·                                学习之道(5)
·                                学习之道(6)
·
·                                学习之道(7)
·                                学习之道(8)
·
·                                学习之道(9)
·                                学习之道(10)
·
·                                学习之道(11)
智慧之道:我看了两遍总结如下:
1\于丹老师是个美女教授,他的讲法应该比较适合年轻人,在我以为三十岁以下的人读论语能悟出学习之道就很了不起了,用于丹的讲法还是大学本科生的教学方法,学习之道如此讲应该问题不大
2\但读论语,智慧之道还是这种讲法我觉得就有一定的问题了,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如果这种讲法真正针对这个阶段的人来讲,可以说引起的共鸣不大,如果对学生来讲,他们能听但能领悟的有几个.
3\所以,我认为智慧之道,人生之道的讲法应该多结合论语,多解释孔子和论语主张,少举那些过于简单的例子,因为需要的人不是一二十岁的学生,应该结合每个道与各个人生阶段相吻合来备课,这样才能引起那些正在迷惑的人的共鸣.
目录及其他
白先勇先生特别为这本新书写序,他说“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继《论语》讲座后及时推出‘昆曲之美’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结到‘风雅’,把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于丹教授的昆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普及效应,对昆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
·                                内容简介
·                                序言
深情之美


细腻婉转的深情之美
前世今生都在一望之间
古人不论弹琴还是听琴,关注更多的往往不是弹拨技巧,而是弦外之音,也就是弹奏者的情怀、心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不少关于琴音透露心声的描写。甚至在最通俗的武侠小说中,也时常会写到琴曲,有时候小说中的人物能从琴曲中听出一个人的杀气或忧怀。懂琴的人,弹一支曲子就如同我们今天写一篇日记,将自己的一腔心事全然托付,为自己的情怀找一个安顿之所。
·
·                                深情之美
梦幻之美


豪迈壮阔的悲壮之美
无奈深远的苍凉之美
在这样一个春天,杜丽娘看到了什么?她说:“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觉得难懂吗?其实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人都读过朦胧诗,汤显祖写的不正是朦胧诗么?春天啊是袅袅地吹来,摇漾得像细细的若有若无的线一样。只有这样细细的线缭绕于心,才会勾起那些剪不断、理还乱、丝丝缕缕的心愁。
·
·                                梦幻之美(1)
·                                梦幻之美(2)
·
·                                梦幻之美(3)
悲壮之美


诙谐之美轻盈、幽默而不沉重
灵异之美同样多姿多彩
梦幻和深情,是那样一种绵渺、精致和从容不迫的过程,细腻的情愫于水磨腔中飘荡,生旦之间秋波流转,意有所属。这,似乎已经是我们习惯的昆曲的情调了,何来悲壮呢?我们一向认为昆曲就应当是纤细的、婉转的,它能够承载悲壮么?
·
·                                悲壮之美(1)
·                                悲壮之美(2)
·
·                                悲壮之美(3)
苍凉之美


风雅是昆曲的特质
昆曲是今生美丽的缘定
苍凉有时候是一个生命的,有时候是一段历史的,有时候是一种文化的。它是将很多美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而这种价值的破灭酿成了悲剧的产生。在戏剧中,最高的审美范畴是悲剧。苍凉,实际上是人在历史中与命运相抗衡之后得到的一个无奈而又不甘的结果。
在昆曲舞台上,苍凉同样可以表现为一种美丽,让人魂牵梦萦。
·
·                                苍凉之美(1)
·                                苍凉之美(2)
·
·                                苍凉之美(3)
诙谐之美
由于角色行当不同,小和尚与小尼姑在表演上的差异很大。《思凡》中小尼姑色空虽然也正值青春年少,憧憬未来的人生,但她是一个俊扮的旦角(色空虽是尼姑,为了扮相上的美丽,被处理成一个带发修行的道姑形象),她的唱念基本上还是要依循常理来表演,而不是诙谐的路数。但是小和尚不同,他是个丑角小花脸,动作都是夸张的,说的话都是口语的、直白的、幽默的,可以毫不遮掩地说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
·                                诙谐之美(1)
·                                诙谐之美(2)
·
·                                诙谐之美(3)
·                                诙谐之美(4)
·
·                                诙谐之美(5)
·                                诙谐之美(6)
·
·                                诙谐之美(7)
灵异之美
鬼在民间的很多讲述中被演绎为恶鬼、厉鬼的形象。其实,在中国文学的主脉中,从先秦的《楚辞》,一直到清代的《聊斋志异》,神或鬼不少都是正面的形象。《聊斋》里面的鬼、仙以及狐精,往往比人间的凡人更懂人情,更有大义,只不过他们可以上天入地,比凡人更为自由。屈原的《九歌》里面有一首《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这个女鬼多么漂亮啊!
·
·                                灵异之美(1)
·                                灵异之美(2)
·
·                                灵异之美(3)
·                                灵异之美(4)
风雅之美
大家看昆曲会发现,几千年的浩荡沧桑、一个人的命运起落,有可能都凝聚于一时一地,展现在一个空空的舞台之上。昆曲之美是一种虚拟之美,写意之美,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延伸。
·
·                                风雅之美(1)
·                                风雅之美(2)
·
·                                风雅之美(3)
后记 当昆曲从生命中穿行而过
在我少女时代的记忆里,戏曲的造型是那样强烈地对立着,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反差:一端是革命现代样板戏,男人如郭建光的十八棵青松、杨子荣威虎山上潇洒英雄、洪常青的烈火中永生,女人如李铁梅的提篮小卖、江水英的龙江精神、阿庆嫂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而另一端,在爸爸的老唱片里还藏着另外一个世界,那里的男人可以为将、可以为相、可以为儒雅巾生,可以扎大靠、可以戴髯口、可以舞翎子、也可以翩翩一扇开合在手,那里的女人裙纱明艳,珠翠满头,玉指纤纤,水袖盈盈,为她们的男人追魂寻魄生死缠绵……
·
·                                前尘往事
·                                汪老师
·
·                                林为林(1)
·                                林为林(2)
·
·                                马东(1)
·                                马东(2)
·
风中的吟唱(1)
风中的吟唱(2)
阳春白雪唱民间,美不胜收愉百姓。
妙词雅曲欸乃歌,曼舞南音再惊梦。
去年末,在海淀剧院欣赏北方昆曲院剧院演出的“牡丹亭<游园惊梦>、西厢记<听琴>、青冢记<出塞>、长生殿<小宴>”,确实体验了于教授所说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风雅之美”、“苍凉之美”。明清之时,昆曲可能是大众之曲,现在却成了阳春白雪。可能是时代变了,生活节奏快了,娱乐形式多了,身忙了,脑乱了,心浮了,气躁了,因此欣赏昆曲,包括京剧等戏曲的人少了。可是,京剧、昆曲给予人们精神上的陶冶,情趣上的娱乐是许多文艺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李瑞环等人对京剧老剧目的音配象,白先勇等人对昆剧的青春版制作,于丹等人对昆曲的普及讲解,实在是功德无量。看完于教授的书,听了她的讲座,是一次美的旅游、美的盛宴、美的享受,更加激起人们欣赏传统艺术的兴趣。-L.读《于丹-游园惊梦》2008.1.20
小的时候没有多少真正的欣赏能力,但老师总在津津有味的逐句的解读文艺作品,所以很多的文学作品都只是会背诵了而已;而现在再听大家解读,就感觉这文笔就像胞丁解牛的刀一样,把牛身上的各个部位都分解的那么清晰、细腻、美!
上学时对《论语》、《庄子》并不怎么感兴趣,但是听了于丹老师的心得之后,渐渐得喜欢上了这些古典圣贤书;对昆曲更是不感兴趣,但是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感觉里面的句子也挺美妙的!
是于丹引领我们重温那几被遗忘的文化金典,从浮浅单一的崇洋媚外中回过头来,重新理解品读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掀起热潮.她是中国文化的先锋,是传统高贵典雅与现代自由奔放完美的结合
是于丹引领我们重温那几被遗忘的文化金典,从浮浅单一的崇洋媚外中回过头来,重新理解品读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掀起热潮.她是中国文化的先锋,是传统高贵典雅与现代自由奔放完美的结合.
于丹是文人中的毫杰,她的功绩在于把古人的思想,文化的精髓用现代方式诠释,以通俗移懂的语言传播使更多的人领悟了古人思想的精髓,是现代社会传播文化的骄傲,支持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
庄子就淡淡地对惠子说:不是这样的啊!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不都没有生命吗?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起来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生命又走向了死亡。这生老病死不就是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吗?现在我妻子又循着这条路回去了,此时此刻她在天地之间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睡了,我却要在这里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谛了吗?
·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1)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2)
·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3)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4)
·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5)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6)
·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7)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8)
·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9)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10)
·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11)
·                                第一部分 庄子何其人(12)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
“依于仁”,指一个人内心要有仁爱的准则。这是一种标准,就像墨盒弹出墨线一样,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定为标准。“游于艺”,就是人的自由境界,就是苏东坡心中的那架琴,可以自由演奏内心的音乐。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一种心游万仞的境界,拥有了这样一种自由欢畅的心灵,他在这个寂寞的世界上还会不果敢吗?他面对所有的纷纭万象时,还不能超越吗?
·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1)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2)
·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3)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4)
·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5)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6)
·
·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7)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
因为人生的变化在不经意之间经过了很多阶段。一个孩子,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在生命成长的初期。等到他可以站立起来了,可以走路了,可以奔跑了,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很多东西需要积累、需要建立,也因此有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离。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所积累的那些财富、声名、情感,一切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就成为了人的第三条腿。
·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1)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2)
·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3)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4)
·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5)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6)
·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7)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8)
·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9)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10)
·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11)
·                                第三部分 感悟与超越(12)
于丹的话讲得似乎很有道理,她把国学讲得似乎很透彻,但她本人还没有走出以经典来糊弄众人的怪圈,她对庄子理解得很深刻吗?没有!庄子淡泊名利,心灵上真正地逍遥,而于丹依靠庄子来获得名利,皮囊上真正地逍遥.她是弄庄子的银子又不付版权的人,这多逍遥!
淡薄名利的人在当代社会里实是罕见,但我们的社会却仍需要庄子这样的人。难道古人的这种品德就不能继承下来么?哎,现在的高官更需要这种品质。
于丹:我最反对将《论语》功利化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4月25日 11:04 南方都市报
昨日上午,由南方都市报、益策(中国)学习管理机构、广州本田汽车联合主办的“南方都市报名家讲堂”系列之“雅阁国学名家讲堂”在珠江宾馆举行,有“学术超女”之称的于丹向一千多名听众讲授了她对《论语》的感悟,讲座时长90分钟。于丹昨日表示,她将不会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不过于丹强调,这并不代表她在其他场所不讲《论语》。
“我最反对将《论语》功利化”
于丹的演讲题目为《阅读经典,感悟成长》,《论语》依然是于丹讲座的例牌,她以《论语》为接触,围绕“功、宽、信、敏、惠”谈论了学习经典与个人成长中的关系。于丹充分表现了她的演说才能,在90分钟的演讲中,她将观点、故事和引用充分地串起来进行讲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
昨日,于丹掐时非常准,提前一分钟入场,在90分钟的讲演结束后,按时结束。在讲演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于丹说,她之所以选择这个看似虚化的题目,有自己的考虑,“如果我选择其中的孝道,或者道德,都会陷入具体的知识解析中,而我更注重在不长的时间里,传递阅读经典的态度和方法。”
这一次的讲座主要面向职场人士,不过,于丹表示,她最为反对的就是对《论语》的功利化解读,“有些人遇到难题了,就想到《论语》,就想从中找到出路,《论语》并不是百科全书,也不能急功近利地、简单地、教条化地搬出来应用,要读懂《论语》,需要将很多观点融合起来来理解。”
于丹不否认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将《论语》作为万金油,也有观点将她讲授论语的影响扩展到国学热的范畴,于丹对此表示,她从来都不喜欢国学热,也从来都不喜欢滚烫、大热的状态,“我喜欢的是温暖,温暖是一个恒温,成长与温暖的关系是怎样的,就是在你一生中的不同阶段,读到典籍的感受都不一样。”
为了请于丹讲演,排队一年
近日以来不断传出于丹不再讲授《论语》的消息,昨日,于丹表示,她不再讲《论语》仅局限在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范畴,“在百家讲坛系列,我讲了心得,讲了感悟,我自己对论语在现阶段能够解读的东西,其实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在这个系列里,我不太想再讲论语。”
于丹认为自己无论是讲授《论语》心得,还是讲授《论语》感悟,“在讲法上都是一以贯之的,我一定要符合传播的规律,一个国家级电视台的频道资源不是用来炫耀和自恋的,你不能去讲一种大家都听不了的东西,你要完成一种有效传播。”而对于最近于丹将继余秋雨之后出任青歌赛的文化评委,于丹对此予以否认,“我自己都不知道有这个事情”。
于丹俨然已成学术明星,在讲演结束中,很多读者称是于丹的粉丝,纷纷要求合影,于丹也都欣然应允。昨日活动组织方告诉记者,为安排于丹的这次讲演,排期就达一年。
于丹告诉记者,她实际上大多时间还是留在北师大,讲演占用的时间并不多。“现在学院里专业的事情压得太厉害了,我不仅仅要带几个博士,我的工作量你大概想象不出来有多大。”于丹告诉记者,她作为副院长,要管八个专业的科研和学科设置问题,并且要给本科生带两门课程,给研究生上一门课,“还有,行政工作太压人了,最近我们在评职称,我在短期内主要是完成本职工作,对于和百家讲坛新的合作,也都是未知的事情。”
于丹下月上海开“大课”讲昆曲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4月18日 09:56  东方早报
2008年,正值上海昆剧团成立三十周年,剧团为此推出为期十天的开幕演出季和团庆盛典。5月18日团庆当天,知名学者于丹将在上海大剧院进行一场“游园惊梦———互动主题讲演会”,为演出季揭幕。之后,云集了上昆几代名家的演出将陆续上演,共庆盛事。
“5·18”对昆曲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引用周恩来总理对昆剧《十五贯》的评价,称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范围遴选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以全票当选榜首。由此,沉寂已久的古老昆曲重回大众的视野。
今年,正值上海昆剧团成立三十周年,剧团为此推出为期十天的开幕演出季和团庆盛典。在5月18日当天,知名学者于丹将在上海大剧院进行一场“游园惊梦———互动主题讲演会”,为演出季盛大揭幕。之后,云集了上昆几代名家的演出将陆续上演,共庆盛事。
在“三十而立”的2008一整年中,上昆除了“老艺术家传承专场演出”与“传统·中国———民俗节庆系列演出”两大品牌演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主题策划演出也将在岁末登场,上海昆剧团甚至将五次进京演出。如此富有创意和策划的密集演出,不仅显示了上海昆剧团坚强的整体实力,更体现了古老昆剧在上海日益繁荣的局面。
于丹讲昆剧配合经典表演
学者于丹曾在央视的《文化访谈录》中开过《游园惊梦》昆曲讲堂,并出版了同名新书,向全国观众解读了600年昆曲的余韵之美。在于丹看来,昆曲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那种细腻、婉转、精致、唯美,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元素进入当下的时尚生活,比如现在流行的“慢活”的生活方式就与昆曲有内在的相连。
继和昆曲结缘之后,于丹此次将为上昆的团庆盛典揭幕造势,在上海大剧院再度设坛开讲,从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带领观众穿越数百年,一起分享昆曲艺术的时尚情怀。特别的是,在这场名为“于丹·游园惊梦———互动主题讲演会”上,上昆艺术家将配合于丹的讲说,现场表演昆曲的经典片断,并和观众有互动环节。
吴双余彬《血手记》领衔演出季
从5月19日至28日,上海音乐厅、兰心大戏院和逸夫舞台将先后上演全国昆剧院团折子戏精品祝贺演出、上昆武戏群英会等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由表演艺术家计镇华、梁谷音主演的新编经典名剧《血手记》此次复排后也将重新亮相。这部改编自莎翁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的新编剧《血手记》,自1987年首演以来在国内外舞台引起不小轰动。此次复排,由青年演员吴双和余彬主演,力求让人耳目一新。
在演出季期间,“海上昆曲五百春———上海昆曲展”暨俞振飞大师铜像揭幕仪式也将于5月18日上午在上海档案馆外滩新馆揭幕,展览回顾了昆曲在上海发展的历史,并展示被誉为“第一流剧团、第一流演员、第一流剧目、第一流演出”的上海昆剧团的发展历程。
新生代担纲《南柯记》《紫钗记》
在10天的演出季之后,上海昆剧团今年将继续自己的两大品牌演出———“老艺术家传承专场”和“传统·中国———民俗节庆演出系列”,以将“传承”与“传统”的文化立意植于演出概念。而今年岁末,以《牡丹亭》为首的“临川四梦”(《邯郸梦》《南柯记》《紫钗记》)将首次被完整搬上舞台。这也是汤显祖“临川四梦”问世400多年后,国内首次有剧团将四剧同时全貌呈现。
据介绍,在全国的昆剧舞台上,“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一直以来都被奉为昆曲经典,其他“三梦”却很少演绎。此次,作为“上昆30年”的压轴大戏,四台剧目将共同组成“临川四梦———寻梦昆曲”的主题演出季。除了四代同堂版的《牡丹亭》和今年白玉兰大奖榜首得主计镇华的封箱之作《邯郸梦》将再度公演之外,全新编排的《南柯记》和《紫钗记》也会同时推出,这两部从未登上过舞台的经典名作将分别由张军、黎安等昆三班的新生代中坚力量担纲主演。
余秋雨、于丹、王立群妙语祭黄帝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 12:14  新闻午报
昨天,2008中国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举行。余秋雨、于丹、王立群等一大批名家纷纷赶来,他们从不同角度发表演说,阐释当代中国今天祭拜黄帝的重要性。
余秋雨:中华文明核心是和谐
前天晚上,身为“青年歌手大赛”评委的余秋雨忙到夜里11点多,不过,昨天早晨五点多他就搭乘飞机赶到河南,上午演讲结束,立即乘飞机赴京。为什么这么辛苦还要来河南新郑呢?用他的话说,“只能说是黄帝的感召力”。
在昨天的论坛上,余秋雨作了《黄帝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主题演讲。余秋雨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绝不是偶然的,也不仅仅因为幸运。他说,首先,中华文明的核心就是和谐、团结,因此,任何局部的分离,都是不道德的,即便三国鼎立时期,打来打去还是为了统一,这个统一一直处于不可被肢解的状态。
其次,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否定中华文明基本的文明坐标。“任何一个人上台,都不会消灭汉字,不会消灭孔子。”余秋雨说,为什么中华文明不会受到外族的毁灭,因为中华民族本身不远征,中国的文明是农耕文明,连郑和下西洋也没有产生过攻打别人的想法。
于丹: 面对祖先要做好自己
“‘黄帝’这个名字就像一面旗帜,他让我们可以追溯到我们文明的起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说。
于丹在主题为《阅读经典感悟成长》演讲中说,古圣先贤给大家一个生命的格局,局限就是因为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你的局限一旦建成,再去拓展就艰难了。”她总觉得人在大学这个年龄,最重要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建立人格大气,把这种心怀建立起来,“有容乃大”,去学什么都可以。
于丹说,每个人都会找到不同的坐标,但有一点不能忘,那就是善待老人,善待祖先。 也许人人不知道黄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大家都知道他是祖先。大家要好好爱自己的父母,不要留有遗憾,这样才会觉得举行拜祖大典,是对每个人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王立群:强调精神功能回归
“祭祀本意是感恩,祭祀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祖先和上告祖先我们今天所做出来的功业,所以祭祀是一种仪式,是一种象征,但它的本质是感恩。”在昨天的论坛上,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开门见山。他认为, 祭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祭祀是一种情感认同和沟通的契合点,祭祀具有维系家庭、维系祖宗、维系整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所以,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作用,促进和平统一,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古代帝王祭拜黄帝,今天我们也祭拜黄帝,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王立群说,今天祭拜黄帝和历代帝王祭拜黄帝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封建帝王对黄帝的祭拜,强调的是它的政治功能,我们今天要强调一种精神功能的回归。祭祀黄帝就是以今天的繁荣以今天的昌盛告慰先祖,并由此获得一个民族发展的广阔空间。”
本色于丹(19)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 17:49
我觉得她这些话都挺支持我。我会看见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在穿越成长,但也没有这么小的孩子的成长让人感到惊讶。我一直是一个对人性抱有信仰的人,因为我看到了单纯的孩子的心。她在一开始,对世界是多么透亮天真。她是无私的,她是有爱的,而且她毫不吝啬地表达。她能够用那么幼小的年龄,那么弱小的躯体,去帮助别人。
张越:你这么一个好玩、好闹的自在的性格,现在你要把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按一个小时半个小时那么计算着去见记者、接受采访、做报告等等,我不知道这样的人生对你自己来说是不是有点??
于丹:无奈,是吧?我觉得现在是这样。可以说,一方面这种生活的节奏是我不喜欢的,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我现在单纯地抱怨或者是停下来什么事都不做了,那也是不现实的。
张越:好,最后我再替观众问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涉及到私人生活,刚才我们也已经说到孩子了。有一个观众称你为女强人,她说,女强人于丹老师,您的爱人生活上会有压力吗?
于丹:如果说我爱人有压力,那也不是因为现在才有的。从他决定娶我的时候起,他就应该有压力,因为我生活自理能力太差,所以他觉得一直对我负有责任。从那个时候到现在,这种压力没有多大改变。这个压力不会因为我后来成为这个或那个什么,再有所增加。
张越:你觉得现在的情况对他有困扰吗?
于丹:现在他顶多觉得我比过去更忙了,而且他跟我妈最担心的可能就是我的身体。除此之外,我估计没有什么压力,但是会有更多的心疼。
张越:下一个问题。请问于教授,听说您现在的工作安排很紧张,作为孩子的妈妈,丈夫的妻子,您如何处理您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
于丹:我现在的办法,就是把我的工作基本上像压缩饼干一样往一块儿压缩,别人觉得这一天压不出空,我可能会压出好多,这样压缩打包以后,再去腾出来一些比较完整和松散的时间,跟我的家人在一起。对我来讲,这个时间表就是早上八点半我孩子出门以后我就可以密集地安排了,比较理想的情况就是我能够在晚饭前回去,孩子也回来了,而且我能陪妈妈吃顿饭,那么整个晚上的时间就会是自己的了。如果这还不行,退而求其次,那就争取在孩子睡觉之前能回去。尽量别让我两头见不着孩子,这是我一天时间表里面的底线。当然,这一天中间的时间,包括午饭的时候,都会被压得很满。
张越:时间不短了。现在我们用一个小朋友的问题,作为最后一个问题来结束今天的谈话。这个小朋友是这么说的,我看到你做讲座,觉得你说话的时候,嘴里面好像有两块糖,脸蛋鼓鼓的,好可爱哦。
于丹啊,你跟我们坦白,你是不是每次都在嘴里塞上两块糖?
于丹:我倒觉得嘴里不一定是含着两块糖,但是我希望我这一辈子心里头永远含着一块没有化尽的糖,一直在化,一直在化。
张越:感谢于丹教授跟我们交谈,也谢谢到场的各位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2008年春节期间,于丹教授将在《百家讲坛》开讲她的《〈论语〉感悟》,欢迎收看。好,谢谢于丹教授。
本色于丹(18)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 17:49
于丹:我当时就去了金沙遗址,在里面走了一大圈,非常震撼,真是鬼斧神工。我心里有很多东西被唤醒了。遗址看完之后,路上我一直在听MP3,听歌。到了重庆,那边还有一批朋友在等着,大家就出去吃喝玩乐了。
你拿出来的可能恰恰是我很紧张的一天,但是我记得在那一天前后还是有一些间隙时间的。那些间隙时间中也有我喜欢的东西。我现在的生活是很紧张,但是我相信,一个人的生活永远都是硬币的两面。大家会看到一种外在的节奏,但是我的心里,一定还有着另外一种节奏,不会耽误。如果这两种节奏实在太冲突,我会把外在的节奏放慢一些,我心里的一些东西有它固定的位置,是不能退却的。
张越:我想知道,对你家人来说,你现在的日常生活成了什么样子?比如你的孩子怎么看,她妈妈整天往外跑?
于丹:我的孩子经常在晚上本能地要藏我的书包,因为她认为我没书包可能就不出门了。我一回家,她总问我的一句话,就是:妈妈,你还走吗?今天我又是紧张的一天,我在这儿聊完,还要去京西宾馆参加政协的会。我今天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忙完这些事后,晚上回去能哄着孩子睡觉。我白天在外面很紧张,但是如果没有卸了妆躺在孩子身边,拍着她给她讲小红帽、大灰狼的故事,那我就会觉得这一天还没安顿。
一个人总有安顿自己的方式,虽然说我在外面可以做很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但是现在对于我而言的安顿,一个是能够哄着我的孩子,让她睡觉,再一个是还能有时间写几笔日记,还有一个就是吃饭的时候能坐下来跟我妈妈好好聊聊天。我希望每天都能够真正实现这样几件事情。
张越:据说你的孩子最恨的人就是你的编辑小祝,因为她认为只要这个人一进门妈妈就要走,所以这个人是“绑架”她妈妈的一个坏人,是吗?
于丹:这还是停留在我的孩子早些时候比较幼稚的那些感受上,这是她一岁多时候的认知。两岁以后,我觉得小孩的智商有了惊人的飞跃。她现在开始知道祝叔叔是好人了,尽管她不喜欢他,但从理智上肯定这个人是好人。当她判断祝叔叔今天来是给她妈妈送点书什么的,不带她妈妈走,她会递给祝叔叔个把橘子。如果发现今天还要带走,估计也没有什么好脸色给祝叔叔。
我女儿的创造性还有了很多自己的发挥。我前几天回去,有一天她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我坐在旁边拍着她,灯全关了。她指着天花板上的影子说,妈妈,你说那是什么啊?我说,那不就是外面投进来的光吗?路灯的那个影子,是圆圆的一个圈,里面还有一个黑点。我两岁七个月大的女儿就胸有成竹地反驳我,不,那是我妈妈的眼睛。我当时就有点蒙,没有说出什么话来。她就翻过身来,用她的小手摸着我的脸,很清晰地跟我说,那就是我妈妈的眼睛,是妈妈的眼睛。她告诉我,她每天都躺在这儿,看着这儿怎么想。
有时候,我觉得孩子的判断力可能永远都会超乎我们的想像。我每一次出来录像,她的表达方式都不同。最早的时候,她不到两岁,我会跟她说,妈妈要讲课去了,你帮助帮助我吧。她说,我给你吹吹吧。她就趴在我胸口吹吹。那个时候,她磕了碰了,大人就是给她吹吹。后来她越来越有力量,等到她两岁多,我说我去讲课,她就会说,我亲亲你。她亲完我了,就说,你不害怕了吧?我说,我不害怕了。一会儿,她会带着姥姥、爸爸,还有看她的小姐姐,一个小小的人儿带着一大堆人鱼贯而入,在那儿指挥若定地说,我妈有点害怕,我们大家一起亲亲她吧。她会率领一堆人来亲亲我,这就是她帮助我的方式。再大一点,她就很有奉献精神,把她那些小猪啊,小兔啊,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卡子都拿出来,逼着我穿上职业正装时要别上一个,说,你戴上我的卡子吧。再说,为什么她后来对祝叔叔不太愤恨了?就是因为她跟姥姥说,不用祝叔叔保护我妈,我长大了保护我妈。
本色于丹(17)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 17:49
自闭长大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其实挺恐惧的,不太想去闯荡。我从小就是一个惰性很强的人。也就是说,对我来讲,心灵生活的质量比物质生活的质量要重要。我一直希望能够拥有一种非常宁静的空间。这就要说到我的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昆曲。现在好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讲昆曲啊?其实,我就是一个拍着曲子,念着诗词,风花雪月这么长大的一个孩子。我喜欢这种缓慢的、精致的、内敛的生活。尽管我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知识分子要有那种使命的担当,但是我一直不希望自己用一种轰轰烈烈的方式去生活,我希望的方式是一种静水流深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让我选择,我会认为我的归宿是在文字的表达上,而不是语言的表达上。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张越:尽管这不是你所期待的方式,但是忽然之间你真的就出名了,而且非常出名。出名之后,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你最突出的生活感受是什么?
于丹:喧嚣啊,就是很喧嚣啊。有时候让我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这有意义,有我做事的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呢,我希望这种价值不要让我违背了自己的本真,就是让我能够真实地去发挥我有限的价值,而不要不真实地去发挥所谓更大的价值。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发展跟社会需求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点,过犹不及啊。我没有指望什么国学热,我对“红”、“热”这些词从来不喜欢,我喜欢的是在我写的《于丹〈论语〉心得》后记里面,题目就叫《〈论语〉的温度》。我说,我喜欢的温度永远叫做温暖,就是一种恒常的温暖,不是火热,因为骤热离骤冷也就不远了。我不希望我就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做出了多大多大的贡献,怎么怎么着出色,我认为那都是虚妄之词,我做不到,我也没有想做到。
我做了什么呢?在天津,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她跑上来跟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是对我比较贴切的褒奖。这小孩说,阿姨,我看完你这书才知道孔子他说的不是废话。够了,这就够了。这么大的孩子,她可能听父母辈说过批林批孔,认为孔老二全是糟粕,但是翻了翻我的书,觉得《论语》不是废话,也许哪一天她就自己去翻《论语》了,这就够了。我一个人无法做到让中国文化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我也没有必要去做到,因为那是所有人用心投入以后才会发生的现象。
张越:我看了你一天的日程表,2007年5月25日,当时你在成都参加一个活动。这一天的日程是这样安排的:早晨九点三十分参加记者见面会,十一点给四川教育界人士做报告,下午一点半到购书中心参加央视一套节目启动仪式,然后是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签售,五点坐车前往重庆。很可怕的一天,经常是这样,是吧?
于丹:经常会这样。这样一个节奏,看起来是非常紧张,但实际上,这里面还有另外一种节奏。比如说,那天早晨我早早起来,先跟成都电视台的几个朋友通通电话,闲聊一下,因为正式活动的开始还是比较晚;再说就在我去重庆的路上,我去了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咱们那次直播的时候看到的金沙遗址。你还记得那个小金面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