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0:23:21
一、课题研究的缘由及价值

  (一)基于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基础教育发展新趋势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组成的社会系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在全面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认识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和谐社会的中心是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和谐关系。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就是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民主政治,没有政治的民主,构建和谐社会就会落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难以实现;同样,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教育,没有教育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又只能是画饼充饥。

  和谐教育的内涵主要是追求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的教育价值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调控教育系统结构中诸要素的关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的教育条件和氛围;实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因此,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创建密不可分。而和谐教育涉及很多层面,从学校角度来说就是建设和谐学校,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和谐校园的主要表现是校园干群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关系和谐、教育环境和谐,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发展个性,健康成长。和谐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从学生现时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特点和需要出发,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的教育影响活动,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

  (二)和谐课堂成为创建和谐教育核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坚持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中心,做到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服从学生进行探究的需要。例如:对课堂座位的排列不作整齐划一的硬性规定。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围坐成一圈,在进行活动时便于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探究性学习气氛的形成。又如课堂中对某些内容、某些实验操作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作临时调整,增加一至数倍时间,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而不应该让课堂四十分钟捆住了手脚,不顾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了赶进度,草草收场了事。

  和谐的课堂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出发,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

  在和谐课堂中,师生平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按照现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一定的与现实相同或相近的教学情境下,利用自己的已经经验来内化新知识、新理论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以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实现自主意义建构。

  美育化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符合审美规律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体现为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能和谐互动,它是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美育化学习氛围的重要保证,而美育化学习氛围又正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前提。一直以来,我校在小学课堂教学美育化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国家“十五”规划课题《以美育为核心的小学教学过程模式的研究》的各项研究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开展得如火如荼。该课题是基于现有教学过程过分严谨性和科学化从而造成教学过程的人文性丧失的现象提出的,目的在于改进和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教师和学生知识观、学习观。通过研究,已形成了“悬念与猜想、移情、第一接触、反复、综合”等六种教学策略,有关美育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师们的课堂中也有一些体现。从这不长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这种思路是可行和有效的。所有这些,不管是从理论水平还是实践操作能力上来看,都为《构建和谐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我们认为和谐课堂就是在审美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注重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再说,和谐原本就属于美学范畴,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因此,原有美育课题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课堂理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而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是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课堂的革新是新课程理念得到落实的基本体现。也许是我们对课堂太熟悉了,以致于课堂中师生存在的现实状态很少引起大家的关注。如果你稍稍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当前主流的课堂形态是一种“秧田式”的布局,学生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目视前方;当前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多为教师是权威,学生为听众,或者说是一只只接受知识的“容器”;当前的课堂交往更是存在着严重的“话语霸权”,虽然有的课堂也明显增加了学生的言语权,但是往往存在着“虚假交往”的嫌疑。这样的种种现象已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因此,我们需要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课堂,对“课堂”进行概念重建,转变传统课堂观。

  (四)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课堂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课堂依然是儿童间接学习人类文明,感知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儿童有意义学习的起点,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儿童潜能的“舞台”。因而,课堂的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们应该将课堂作为儿童通向未来的中转站,将课堂作为儿童驶向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的入口;将课堂作为儿童生命成长的沃土;将课堂作为领略知识魅力的百花园……总之一句话,我们要让课堂成为“把一切知识教授给一切人类的理想殿堂”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心灵的净化)的得力场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谈何容易!但并非不可企及。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教师、教材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并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这样的和谐课堂。

  (五)当前课堂教学中和谐现象的缺失

  一直以来,我们过于重视传统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总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结果是本末倒置,为了形式好看,秩序井然,却让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当了配角。那么,现在课堂不和谐有些什么表现呢?

  首先是信息的不对称,什么信息呢?学生的反馈信息。一个班级50、60个学生,基础、智力等各不相同,而老师的讲课是一样的,每个同学到底学得怎样呢?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仅仅限于察言观色,个别提问,家庭作业、考试等等,不准确,不全面,不及时,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只有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才有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其次是课堂参与的不和谐。每节课与老师互动交流的都是优等生,学困生总是成为“被遗失的角落”,几乎没有机会和老师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环境条件的限制,造成教育的不平等,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剥夺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更不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过程和表现机会。

  第三是快乐学习的问题。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时比让孩子学到多少东西更重要,是高兴地学,还是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完全不一样。快乐学习效率更高,对于孩子们的心智和谐发展更加有利,这个显而易见的。以前我们常反对填鸭教学,其实现在更危险,因为用现代化的工具来灌,更可怕,更高效。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缺失:

  1、教学目标单向性,缺层次。教学目标的单向性主要表现为目标的制定者为教师,学生没有目标制定权。因此,这样目标表现为笼统、单一,缺少层次。

  2、教学资源开发运用不充分,较呆板。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如:教材资源、环境资源、错误表现资源、社会资源等等。但是,现实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一些适当的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3、师生课堂参与度不均,效率低。大班额教学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比较多的学生为接受学习,体验不到学习过程的探究快乐和满足感。

  4、教学过程作秀色彩较重,不真实。很多时候,特别是公开课教学,真实、质朴的课堂鲜见。课堂往往多了作秀的成分,给人以不真实感。

  5、课堂管理统得过死,放不开。传统的教学,要求学生坐的端端正正,手放好,脚摆好。其实,这正是“灌输式”教学所作的要求。学生参与面广泛的课堂是不可能受制如此约束的。

  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思考,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之课题,以期望通过几年的研究,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理论基础及概念的界定

  1.和谐。

  《现代汉语》和谐条目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和谐这一概念,中西皆有之。和谐,英文里写作harmony,源自古希腊的harmonia一词。

  在西方思想史上,毕达哥拉斯说过“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可能是最早提出的和谐概念。后来西方思想家大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例如,黑格尔的三段式推理:正题,反题,合题。在合题中两个命题走向统一与和谐。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率谐和的整体”等等。作为社会理论概念,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过“和谐大厅”、“和谐制度”等概念。马克思建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提倡社会和谐”。
和谐,在中国古代作“和”。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史伯说的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概念不断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除了儒家,释家和道家都有非常深刻的和谐思想。

  2.和谐课堂。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环境、生活的环境,存在者多重关系,如: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并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以及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等。余文森指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 

  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余文森认为,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体现。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为教学生,教师必先教自己,以促进学生的学为落脚点,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也是同步发展的。教师通过学习,可以汲取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营养,并把这种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既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又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之,和谐课堂的根本在于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和而不同”的促进学生学习;要点在于处理好需求(学)和给予(教)的关系;难点在于保证教学的长效(影响教师和学生一生),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构建和谐课堂的新理念、新体系,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2.具体目标。

  (1)解读和谐课堂的基本理念,探索和谐课堂的新体系。立足审美教育,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重新考察课堂教学之现状。为构建和谐课堂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支撑点。

  (2)探讨和谐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改变传统课堂多种不良现象(知与能失调、文道不一、教师讲学生听等),创建一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得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新型课堂,让其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幸福生活的场所。

  (3)设计和谐课堂教学典型的教学片断、教学案例、教案等,并验证其合理性。

  四、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一)明确和谐课堂的价值取向

  和谐课堂坚持以人为本,学生、教师、教材及环境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使课堂内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1)提升教学品位     

  和谐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在课堂的多元“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和谐的课堂充盈着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民主、多向交流、互动的融洽氛围。师生之间的思想能够碰撞和交流,情感能够渲泄和沟通,信息能够交换和共享,经验能够分享和整合。

  和谐课堂是一个自主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和谐的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的意识、自理的能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以及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潜都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其中核心是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意义的学习、生活、发展的主动权。

  和谐课堂是一个共享的课堂。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和谐的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课堂。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就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和谐课堂是一个生命的课堂。叶澜教授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的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对教师而言,课堂不只是知识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对学生而言课堂学习不只是接受知识,形成能力,更是展示自我的场所。

  和谐课堂从关注人生的高度出发,注重课堂师生的互动,将教学过程视为动态生成,呈现给人们的是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尊重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禀赋得以发挥,教师的智慧与才能得到展示,教材和传媒得到科学、合理、灵活地处置和利用。每堂课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愉快的生命历程。

  (2)促进整体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新课程也明确提出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这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和谐的课堂秉持的是一种整体教育观,这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整体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涵义: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人的生成的完整性。从本质上来讲,首先,人的存在是个体、自然、社会彼此水乳交融、整体和谐共处的有机整体;其次,人是完成着的人,个体生成的终极价值是学会做人,人的发展是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过程。
因此,和谐的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发展学生综合性素养的角度出发,进行教材、教法、学法,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评估,发展能力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不同方面的综合性课改实验,不搞单线独进。叶教授还指出:“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

  这种整体性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学生的主体性外部活动主要是指导学生的感知、操作、言语等活动,如听讲、观察、操作、练习、交往、社会实践等。学生的内部活动指内部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课堂教学的各项目标都应既有与认识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些方面的综合,才构成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当然,这不是一两节课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它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与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存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完整人的教育才能成为可能。

  (3)优化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而我们追求的和谐课堂既能推进新课程的改革而且着力营建优化的课堂文化。主要表现为:“对话文化”,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是一种课程建构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人的生活之中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质疑文化” ,和谐的课堂,要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对科学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对此,教师应敢于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还应乐于支持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 “团队文化”,就是要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生态文化,我们应创建一种符合人文精神的和谐生态课堂,使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和谐课堂气氛中得到提升,从而促进的正常进行。

  (二)制定和谐课堂的基本指标

  构建和谐课堂基本指标旨在对和谐课堂提出具体的细化要求,使和谐课堂具有相对的标准,提高课堂管理质量,从而促进课堂的和谐化,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

  (1)构建指标的基本原则:

  ▲本质属性原则

  遵循教学规律,适应素质教育和培养目标要求,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相关要求,抓住本质属性的东西,筛选出影响课堂教学和谐性及教学质量的关键因子。

  ▲客观性原则 

  是指评价指标要以符合课堂实际,以课堂教学各因素客观实际为依据。

  ▲导向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促使评价对象形成继续努力或在进一步的活动中改善不足之处,提高活动效果的动机或期望。

  ▲可测性原则

  是指用操作化的语言加以定义,规定的内容是可通过实际观察加以直接测量以获得明确结论的。

  ▲可行性原则

  是指指标体系的信息易于获取,指标简单明了,具有简约性。

  (2)和谐课堂基本指标

  和谐课堂基本指标设一级指标四项,分别为目标共有、资源共生、人际共成功共享,在其又设二级指标十二项,分别为目标制定、目标表述、目标导控、课内与课外资源、教师与学生资源、文本与媒体资源、师生民主意识、课堂参与文化、信息对称思想、目标达成、师生状态、课堂氛围等,根据各项要求又制定了相应的三十六项评估标准,以便老师们根据指标标准进行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具体的和谐课堂指标(评估)表见附件一。
(3)和谐课堂基本指标说明

  为了更好地指导老师们进行和谐课堂指标的操作,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又对各项指标作出了详细的说明,比如目标共有这一指标我们是这样说明的:

  一级指标:目标共有(下设二级指标三项)

  课堂教学目标为课堂要素共同所有。其中课堂要素主要指: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以及教学环境等。这里的共有是指各课堂要素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化的、程度不一的发展目标。

  二级指标一:目标制订(下设三级指标三项)

  教学目标的制订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环境、媒体等课堂要素,使彼此之间和谐统一。

  三级指标一:师生讨论、共同制订

  指标意义:学生参与制订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体现其学习的主体性。教学目标的制订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制订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观察重点:Œ学生能说出一、二点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

  以教学内容中的教学难点与重点作为确定三维目标的基本点。

  观察示例:上小学美术第一册《好吃的水果》一课时,老师问:“小朋友想在这一课学习什么呢?”让小朋友自己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大多数小朋友的目标有重点的实施教学。

  三级指标二:考虑学习内容及学生能力,决定教学目标

  指标意义:老师能考虑教材的性质、难易度、学生成熟度以及对教材的熟悉度,决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指示学习,例如积极的回答问题或正确的作业练习等等。

  观察重点:Œ透过和老师在教学前的讨论,确定任课老师能了解学习内容及学生能力。

  判断任课老师所列教学目标能配合学习内容及学生能力。

  观察学生对于老师教学的反应情形,确定教学目标难易适中。

  观察示例:学生学过tree、flower、puddle等字,但程度个别差异大,因此该堂仅要求学生认识cloud以及wind两个新字,以及会用How many的用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级指标三:整体性思考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联系。

  指标意义: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前提是教师有清晰的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同时能确定教学内容的性质,是事实的、规则性的内容,还是概念的、定理的内容。

  观察重点:Œ教学三维目标是否与教学重难点相适应。

  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的层层递进关系。
观察示例:比如“取近似值的练习”课,重点与难点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生活中的些实际问题。教学目标为:

  ① 能根据生活实际,独立选择运用恰当的取近似值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并能说出理由。

  ② 展现不同生活问题,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将内在的思维转化为外显的数学语言表述学习成果。
二级指标二: 目标表述

  教学目标中的学习成果,必须具备为可衡量、可评估性。这是教学行为清晰所必须的。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语、行为经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模糊性,与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清晰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也是教学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

  三级指标一:教学目标内含学习成果形式

  指标意义: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本教时学生的学习成果。
观察重点:教学目标表述中呈现学生学习成果。

  观察示例:如正确选用一种近似法(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

  三级指标二:教学目标内含学习活动条件

  指标意义:明确的学习条件,有助于学生能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观察重点:教学目标表述中呈现学生学习条件。

  观察示例:如在上例中,增加“不同的生活情境”,就是条件。

  三级指标三:教学目标内含学习水平标准

  指标意义:学习的主体性发挥要求教学目的必须有明确具体的学习标准。

  观察重点:教学目标表述中呈现学生学习标准。

  观察示例:如:用5分钟(量化标准)独立阅读(学习条件)第四段,用一句话(量化标准)概括
主要意思(学习成果)。

  二级指标三:目标导控

  教学目标是三维的。课堂教学中不是将三维目标都用文句表述出来就万事大吉了,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导控程度表现得如何。

  三级指标一:教学目标导控教学情境

  指标意义:“导控”首先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掌握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观察重点: 有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观察示例:现在就金字塔的建造有种种猜测,教师与同学们共同说一说,为什么会众说纷纭呢?(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公布一组数字,周长达千米,高达147类角锥形,重达2。5吨的石块,靠人推畜拉,无现代的测量仪器,先进的起重设备,要准确无误的结顶,这在科学相当落后的古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会出现各种假说。我们课文中对金字塔的建造解说也只是其中的一种。

  三级指标二:教学目标导控教学过程与方法

  指标意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用哪些学习方式展开学习过程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就架起了三维教学目标桥梁。因为如果过程与方法合理合情,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实现了,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就能实现了。

  观察重点:“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什么,懂得什么”是否在教学目标中体现,使更具体、丰富,具有了可操作性。

  观察示例: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课《美丽的南沙群岛》(菜单式) 

  1.用直观法、替换法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读绿线中的11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图片理解“星罗棋布”、“合壁”等词语的意思。 
     
  2.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录象、图片和语言文字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能声情并茂地读好第3节,摘抄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

  三级指标三:教学目标导控教学评价

  指标意义: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观察重点:评价过程是否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观察示例:教师与学生进行评价时,以目标导控形成性测试题的编制。

  另外各项指标的说明见附件二。
(三)确定和谐课堂的基本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想生存必须用规则来管理,一个游戏想运行必须用规则来执行;一所学校想发展必须用规则来规范;一堂课的教学想有效也必须用规则来指导……所有的一切事物,只有有了规则才可能有序,按规则办事是和谐的基础。因此,我们所创建的和谐课堂必须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规则,并以此来规范课堂,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来促进教师的教学,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1)课堂目标的制定规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并恰当地陈述目标,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测与反馈矫正,实施对课堂教学的定向调控,这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教学目标的制定可遵循以下规则

  ●共同和个体相结合

  课堂目标要依据各学科课程目标,依据各课时教学内容来制定共性目标。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个体目标。师生共同制定目标,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目标,针对某一个问题,应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各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知识和情感相结合。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面对童趣十足的学生,教师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摒弃繁琐和分析、机械的记忆,要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有滋有味。比如教学《开国大典》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以南,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段文字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如果仅仅是体会连用四个“传到”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含义,通过朗读比较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那种磅礴的气势,那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的自豪感以及毛主席这一宣告的庄严和雄伟。从而真正颔悟到语言所蕴含着的作者的丰富情感。又比如:学完《家乡的秋白梨》,可以让孩子们结合自己平时结累的经验,为秋白梨设计广告词,也可以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某种特产。

  ●显性和隐性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以显性目标为中心的,但是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往往会出现一些显性目标以外的有价值的非预期的目标,而正是课堂的自然流动和学生可能出现的有创造性的“节外生枝”。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隐性目标,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任务。

  (2)课堂内容的安排规则

  课堂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其主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同时也包括跟教科书有关的作业练习、知识拓展及视听软件等教学辅助材料。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可遵循以下规则:

  ●有序和变序相结合

  小学生的思维经常同直观的材料相联系,只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周围事物表象的积累,才能促进其语言的发展。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季节、时间有关,我们在有序进行教学的同时可适当进行变序。如:为配合时令,可在春天桃花、油菜花开时学习《我的家乡》、《我是一条小河》等,包括《笋芽儿》、《燕子》也可以调到一起学。《节日的大街》可以移至国庆节过后来学,学生刚刚亲身感受过节日的气氛,对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尽管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但是在课内,学习时间和阅读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还要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这一规则。比如说语文教学,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九年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还罗列众多的阅读材料,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这就是要求广大的语文老师必须将课外知识有机地融入课内,把课内必须掌握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广泛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增补和删减相结合

  当代学生,不仅要了解古今中外灿烂的人类文化,还要了解反映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经济、文化知识的科技动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鉴于这些情况,教材中没有、而在实践中又经常用到的内容,教师就进行适当增补。同样的,教材有些内容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教学内容,并且脱离学生的实际,那么教师就可以进行适当地删减。

  (3)课堂程序的操作规则

  课堂教学活动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如教师讲授、运用教学媒体、学生讨论、学习效果检测、保持课堂秩序等,而这些活动的安排和选择受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思想的影响和限制,因此,课堂教学程序的操作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选择课堂教学程序时,我们建议老师们注意以下三点规则:

  ●常式和特色相结合。

  根据教学原理,按要一般的教学程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进行教学(常式)是有意义的,但是课堂内有许多不平衡因素(学生的差异、老师的习惯、环境的变化等),这些因素要求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比如:坚持“课始礼”,但提倡多样化的起立问好;学生可以自由发言,但要示意,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学生的坐姿要端正,但双手可以随便放,只要求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迟到的学生不走前门,可以从后门悄悄入坐;提倡合作,但也鼓励讨论、争论和辩论;有“收”有“放”,注意收、放调控技巧等。

  ●严谨和灵活相结合

  课堂教学活动虽然受单位时间或学习环境的严格控制,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特殊有情况的作出适当的调整。如:语文也可以到阅览室、会议室、教室外面去上课;教学内容量较大可以两节或几节课连续进行;当学生出现疲劳状态或心思不集中时,可适当缩短教学时间,增加一些活动或游戏等进行调节等。力求在严谨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各环节的教学行为,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预设和生成相结合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方法需要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一种教学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内意料之外的事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课堂演绎得更加和谐。

  (4)课堂方法运用规则

  所谓课堂教学方法,是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采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进行教和学.具体地讲,是指教师和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复现再现教材内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感知、记忆、理解教材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如何促进师与生的互助作用。一般地,我们要注意以下几项规则:

  ●传统和创新相结合

  在古今中外在教学史上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各种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通过学习、模仿,加以继承。继承不是目的,继承是为了创新。在和谐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中,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语言和非语言相结合

  每一堂上,教师的语言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口头讲授语言和书面板书语言,同时也会充分利用一些体态、音响、动画、实验等手段,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把这些称之为非语言行为。但是并不是非语言行为越多越好,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只有将两者合理配合,才能使课堂和谐统一。

  ●训练和感悟相结合

  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即语感,而语感有培养单靠理性分析、训练是无法达到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训练和感悟相结合,特别是加强朗读训练,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5)课堂评价激励规则

  课堂评价是教学工作的生要组成部分,它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即时和延时相结合

  即时评价是指在学生做出或说出某一种想法之后,及时对其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延时评价是指在学生做出和说出某一想法后,不急于做出评价和做出结论,而是让它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即时评价能及时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或适度的鼓励,能够及时地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时评价能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时的角度、不同的侧在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两者各有利弊,我们要互相结合,合理运用。

  ●单一和多项相给合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意志水平等均有差异,这就使得评价不能采用单一的一种模式。所以,老师要选择对学生个体或群体发展有导向作用的学习状态进行因人而异的评价:对自卑型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树立信心,大胆参与;对冲动型的学生,评价应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训练他们先慎重考虑,重有条理地作答;对智能型的学生,评价应重在激励他们发展创新。

  此外,评价方式也应由单一和多项相结合,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互评,也可以是学生自评,还可以是家长评价等。

  ●团体和个体相结合

  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还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的特点进行团体和个体的评价。一般地,在复习环节,以团体评价为主,因为这样可以避免逐个,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而在新授环节,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要从学生思维的深度、准确度、灵敏度以及语言表达的正确性、连贯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和谐课堂的协调思路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组织运行过程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在和谐课堂教学活动中,应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注重对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知情意行和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和谐地发展。我们认为应着重做好五个协调:

  1、协调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舒适的物理环境是和谐课堂的前提,设想在一个垃圾成堆,课桌零乱,灯光灰暗的教室里上课,能和谐吗?相反,如果把教室布置得很花哨,物品摆放得很多,但不讲究和谐的美,学生注意力常常因为环境的问题而分散。环境不和谐,必然要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学校积极进行采取有利措施,为孩子们创建舒适的物理环境。有了良好的物理环境就更需要令人愉悦的精神环境。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互动,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活动而进行的思想、情感、信息的交流,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教学内容,并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极其重要。

  1、教师应该有良好的素质,注重外在、内在形象。广博的知识,流畅的表达,良好的形象,优雅的举止,因为这些是学生喜欢一位老师的基本条件,一旦学生喜欢教师,他们会“爱屋及乌”,喜欢上你的课。同时教师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能诱发学生焦虑心理,压抑课堂气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如果教师将不良情绪迁移至课堂,责骂学生、发泄不满,将会诱发学生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既影响当堂课的教学,又波及学生以后长时间的认知活动。如果师生关系恶劣,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就会受到抑制,各种潜力就会被埋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教师要有现代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  

  2、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 “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绝对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现在这种靠压制、奴役学生的个性而实施教育的传统观念已不适应当今教育。 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 教师要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需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做起。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尊重。当学生有了进步或成绩时,心里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一般害怕老师批评;特别是不希望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教师要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该表扬的表扬,满足学生的欲望,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批评学生要注意方式方法,能不在同学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同学面前批评,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而发展自尊、自重,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当师生之间实现了平等对话,我们就会发现师生之间也是可以弹奏出和谐的音符的。
3、教师要爱学生,而且要一视同仁,不偏爱尖子生,不歧视后进生。教师可以用爱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温馨的叮咛,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使教与学互相融合。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当然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所犯的知识错误,教师要给予耐心指正并正确引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减轻运用知识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或学习落后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要为一些正面引导,少一些反面的挖苦讽刺。教师应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热爱、信赖学生,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平等,让学生清除各种心理障碍,降低他们的“情感过滤”,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尊重、相信教师,把教师看成自己的朋友。 
    
  师生之间的互爱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起点,而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终点。学生喜欢你,就会对你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就会将他们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创造出生机勃勃的课堂。那么充满生机、兴趣的课堂不就是和谐的课堂吗?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益于师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益于学生智育的形成和提高。我们要力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构建和谐的课堂迈出重要一步。

  2、协调课堂内容。

  由于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处理好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和谐课堂具体内容包括在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时要立足整体,注重发展,兼顾差异,做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方面以学生的需要与爱好为基点,充分让学生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课内外知识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整合。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协调课堂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废止满堂灌,教师不要唱“独脚戏”,要把全班教学,小组学习和独立自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地组织起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容易满足个别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一般认为,提供灵活的分组和个别化教学的机会,是教学的最大优点。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指出:“需要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把接受较慢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带上来。”小组学习形式,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有利于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和引入竞争机制。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可以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讲,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更新,它是将学生视为学习主体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大力营造小组合作氛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体验,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笔者执教《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先提出问题,明确要求:“同学们,请大家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统计一下329国道线3分钟内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然后用课件模拟生活情境。开始时并没有提出合作要求,结果因为情境中出现的车辆多、速度快,学生感到个体学习方式无法解决问题:“老师,车辆太多又太快,我们记不下来。”师:“那怎么办呢?”生:“我们可以同桌合作,一个人观察报数,另一个人记录。”于是合作学习的需要水到渠成。又如:在《商不变的性质》课始,老师创设情境引出一系列算式,要求学生寻找规律,学生个体学习感到有明显的局限性,主动与周围的同学展开讨论。这样的合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需要的,合作的效果不言自明。

  (4)协调课堂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或意外事件,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种机遇。如果处理不当给课堂带来负面效应,如果处理得好,这极可能会成为课堂的亮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谐课堂要求教师正确面对课堂失误和课堂意外,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及时地转化为课堂机遇,化错为妙,为我所用。 

(5)协调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巩固新知识的有效手段。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时,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又得开拓教材,适当补充一些能开发学生智力、发展能力的补充作业。一般来说应遵循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多样性、典型性、趣味性、渗透性基本原则。同时,作业的安排也很有讲究,要把各项作业放在最需要、最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做到适时适量,恰到好处。

  (五)和谐课堂基本模式

  和谐的课堂,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与合作,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题欲围绕“促进体验,促进情感,促进积极性”这三个思路创设多种教学模式,力求体现课堂结构合理化、课堂形式美育化、课堂关系平等化、课堂评价多元化。

  (1)人文关怀式

  从唯知识转向认知、情感、态度价值以观的整体发展,以一种超越功利的思想对学科教学进行合理的定位,由“关心分数”转向“人文关怀”,从纯理性的智育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考、创造性才能,唤起学生对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学科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忠诚、责任、勇气、正义、谦逊、宽容、真诚及利他)放在首位。

  (2)移情共鸣式

  通过扩展学生的情感经验、引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理解问题。

  (3)第一接触式   

  第一接触通过给学生提供独特的观察视角,以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表象,通过储备各种审美表象,触发学生的进一步想象和思考。

  (4)反复回旋式

  反复回旋式强调一种循环和反复的体验,这也是由体验的非线性和反复的特征所决定的。在教学方式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为这种反复和回味提供相应的内容组织和结构,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来体验和感受。

  (5)合作竞争式

  合作和竞争都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现实社会特别需要的人的基本素质。通过课堂中一次次的合作与竞争,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与竞争能力。

  (6)悬念猜想式 

  通过悬念与猜想的设置,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并且由于结果的不可知性,使得人们必然产生对各种情感的期待和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卷入感。

  (六)和谐课堂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我们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可以有多种不同方式的评价措施,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和谐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遵循的评价理念是:人人都是优秀的学生,个个都是成功的孩子。

  (1)互动评价

  把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成为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并且互相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老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在评价中发现不足或是长处,然后再在课堂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使学生自主改进或改正不足之处,教师改进自己教法,从而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教师自己也就受到了教育。

  (2)发展评价

  成功的教育不在于使学生得到高分,而在于学生将来能否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能否在这个社会上更好的生存。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它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反复性。

  (3)个性评价

  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的能力也存在着差异。教师的评价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各自的优点或长处,该评价方式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出色,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以优势带动弱势,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4)即时评价

  顾名思义,即时评价是随机生成的评价。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过去,评价的是结果。而即时评价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点,有利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外,我们在课堂中还进行了无等级评价、激励评价、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探索。

  五、研究成效

  (一)教师观念不断更新,科研含量日益提升。 

  在为期二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课题组老师在汪潮教授及校领导的指导下,寻求构建和谐课堂理论与实践的支撑点,逐步实现了由经验向理论的提高,确立了“和谐课堂”的新课程理念,凸现了教学的科研含量。教师们在实验中用行动去反复实践,用心去认真思考,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视为创造性的事业,从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支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教师队伍正在茁壮成长。如王红、方卫成老师撰写的论文《追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徐晖老师撰写的论文《一曲激起千般情》、陈海芬老师撰写的论文《从不和谐走向和谐》在核心刊物  《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发表;徐晖老师撰写的课题报告《一路书香  与书共舞——构建书香家园的实践与研究》获杭州市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杨青的《有效信息为我所用  信息有效为我所动  ——第一学段中解决问题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林潇老师的《从“滥竽充数”到“个性发展”  ——器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曹京蓉的 《精彩练习,激活课堂》和《理智地解决问题》等12篇论文分获2007学年区论文评比一、二、三等,这是我校历史上最好的一年。还有单群群等老师撰写的9篇论文在全国核心教育期刊《小学语文教师》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科研推动了学校的发展,近两年来,学校发展很快,获得众多荣誉,社会知名度日益提高。近日,学校已被区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二)立足课堂,改善课堂,教学相长。

  本课题的研究,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的价值、课堂规则、协调思路、课堂兼容等方面进行探索,边实践与研究,以实录、叙事的形式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感悟和反思。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课题研究改变原来的课堂现状,和谐的语文课堂正在构建。实验教师也正在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评比和研讨中脱颖而出。如曹京蓉老师代表区第二层次骨干教师赴义乌艺术学校、临安玲珑镇中心小学上课,还在区‘百人百课’和杭州市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上课,杨青老师也在区‘百人百课’中展示,朱红霞老师在省英语课堂教学观摩中上课,周洁老师参加杭州市语文小管会的赛课。方卫成老师和单群群老师在黄山休宁教育代表团来校交流活动中执教《真心朋友》和《杨树和柳树》。郑黎萍老师和金莺老师参加了“省长工程”录象课的拍摄,蒋炜飞、朱红、柳斌杨等老师在区课堂教学评比中均获得好成绩。2005年6月,姚瑾、王洁、陈敏等老师荣获区“教坛新秀”称号;2007年10月,王红、徐晖两位老师被确任为杭州市学科带头人,2007年10月,方卫成、沈忆来两位老师荣获杭州市“教坛新秀”称号,二年中,我们还派出陈莹、杨青、张俭、沈忆来、方卫成等16人次到淳安临歧小学和桐庐桐君小学、温州洞头实验小学等地送教下乡。这些活动,不光是对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检验、展示、交流、研讨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而且提高了学校的科研实力,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科研工作。

  (三)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我们的实验教师正在努力地实践着。

  在课堂目标上,教师注重目标共有,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制定目标,考虑学习内容及学生能力,整体性思考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资源共享,教学过程从以往单纯地听教师讲变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在合作中分享,在探究中学习、体验。学生敢于大胆质疑,能够发表独到见解,学习兴趣、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在师生关系上,我们注重和人际共和,学生和教师之间平等共处,同学与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师生、生生互动而和谐的课堂氛围正在形成。

  (四)初步形成和谐课堂支持系统和操作系统。

  在未开展课题研究之前,我们对和谐课堂只是模糊的认识,缺乏完整的理论系统。通过二年的研究,本课题已初步建成和谐课堂支持系统和操作系统,为树立课堂教学新理念,揭示课堂教学新的特征,明确课堂教学新作用奠定了基础。
六、研究后的反思及今后设想 
   
  随着和谐课堂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改变,从改变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了明显提高,应该说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实验成果令人欣慰的同时,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我们的反思

  (1)如何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需要实验教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它是课题正常开展的前提,本课题的研究也不例外。可是,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部份教师由于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缺乏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研究工作比较被动,有时也会因为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等原因,实施时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教学不尽人意。所以,设法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2)如何正确处理好和谐理念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传统课堂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同时它也有许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听课和研讨中发现,有些老师会偏面地认为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和谐课堂,从而摒弃传统课堂教学,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出现过多的虚荣和随意。

  (3)如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两年的实验,我们更多的精力化在理论学习层面上,实际的操作和分析还不够透彻,特别是有推广价值的有效教学模式还没有形式,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2、今后的设想

  为了更好地将课题深入地进行研究,下一阶段,我们设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开展一系列和谐课堂条件下的教学专题研究

  (2)探索和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3)以点带面,促进学校整体发展,为提升办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湖北教育出版社 

  3、《教学新理念》         汪潮   文汇出版社

  4、《构建和谐课堂的方法和案例》  总编 陈永明    华龄出版社

  5、《课堂教学论》,袁金华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6、《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柳夕浪

  7、《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8、《教学最优化实施通论》,光明日报出版社 
  
                                                                课题组
                                                           2007、12

《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 优化课堂结构 构建优质高效的“小组互助合作”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1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xin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基于构建和谐家庭下的相亲理论及实践研究 构建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的研究》中期报告2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央电教馆课题:<信息技术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运用的探索与研究> 寓情于教 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以生为本 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体验快乐,小学梯度作文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一 中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中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一) 构建高效课堂的内涵与策略 构建高效课堂的内涵与策略 构建高效课堂的内涵与策略 初中阶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的三个基本问题 基于“快乐、动态、合作”的中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