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未來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1:04:54
華爾街日報》—中國政府宣稱的將該國變成全球研發中心的宏偉目標引發了不小的質疑。畢竟,創新並非一個官僚能夠突發奇想、憑空而造的東西。揭開中國令人矚目的數據(比如專利申報數據)表面後,真正的創新常常比人們看到的要少。儘管如此,質疑和嘲諷是有區別的。在參觀過上海以北距離市中心約一小時車程的一個大型化工廠後,我體會到了一味忽視中國的創新雄心為何是個錯誤。

我參觀的是德國化工公司巴斯夫(BASF)旗下的一家工廠。該公司正在中國大力投資研發。這個面積有數英畝的園區已經建滿了展示廳、製造設施和實驗室,再加上一個造價5,500萬歐元(合7,500萬美元)的新建研究設施和一個新總部,園區將變得更加擁擠不堪。巴斯夫預計這個中心明年啟用後,將招聘450名專業人士。

即使在新的設施上線之前,研究已經在進行中了。該公司在這裏製造高科技塑料和聚合物(比如可以提高水泥防水性能的化學添加劑或防塵油漆)。身穿白色工作服的中國技術人員根據客戶的要求微調化學混合物,對現有產品進行細小的調整。這就是「研究開發」中所指的「開發」。

那麼「研究」又是甚麼呢?這正是德雷爾(Stefan Dreher)負責的工作。他是巴斯夫的一位科學家兼管理者,負責設立這個新的創新中心。我在參觀完工廠後,和他通電話聊了聊,因為我在上海時他正好去了印度(新聞 - 網站 - 圖片)

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鑒於存在的挑戰,為何選擇中國?德雷爾說,這是因為我們需要在客戶所在的地方進行研發。靠近客戶這種老式做法是收集市場情報、對客戶需求迅速做出反應的一個重要途徑。出於類似的考慮,巴斯夫增大了在印度、馬來西亞(新聞 - 網站 - 圖片)的研發投資,甚至是印尼的研發投資。由於預測中國會實現強勁的經濟增長,巴斯夫等公司斷定他們不能不在這裏進行研究。

與此同時,這樣做的代價(或德雷爾可能更願意用「挑戰」這個詞)是甚麼呢?

德雷爾的一些顧慮聽起來很耳熟。中國培養了大量優秀的理科大學畢業生,但中國的教育體系往往沒有讓這些學生做好在一家現代化研究中心進行工作的準備。德雷爾指出,儘管最近有所改善,但還是有太多畢業生仍然只關注化學的一個分支,這令他們喪失了成功的研究所需要的廣泛視野。另外,英語不夠流利也是個大問題,尤其對於外資企業來說,其中國研究人員必須能和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共同合作。

接下來則是人事管理。員工流失率較高的問題困擾著許多企業,這一問題也不會輕易得到解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僅僅是薪酬競爭,德雷爾認為企業文化的根本差異才是「罪魁禍首」。

在西方國家,研究員在考量職業路徑的時候,不僅關注職稱,還很在意一些不太有形的指標,比如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是否能承擔更高層次的非正式領導責任。中國職員往往更加關注在一個層級明晰的企業里能否快速升遷。西方企業正在努力適應中國員工的這種心態。

這繼而成為企業擔憂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原因:企業擔心員工離職時可能帶走甚麼樣的內部信息。德雷爾指出,和五年前相比,中國如今的知識產權保護做的更好。人員流動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對知識產權構成威脅,但德雷爾說,他在中國得更加小心,因為中國的人員流動率很高。在設計新的創新中心時已經考慮到如何設置員工接觸各類信息的權限,這樣當任何一位員工離職時,能降低信息泄漏的風險。

德雷爾提出的另一大問題則是所有顧慮中最令人驚訝的:政府。德雷爾指出,儘管有中國政府的明確支持,但在實際操作中建設創新中心仍頗具挑戰,這是因為在中國建造任何東西都要涉及繁瑣的審批。他指出,為了從地方政府的各個部門獲得建設許可和其他牌照,他們費了不少周折。

這意味著中央政府鼓勵創新的指示並不能總是下達到地方政府,或是地方官員並不總是能理解「支持創新」和建築許可這類看上去無關的事情之間的聯繫。事實上,從德雷爾的講話中我們得知,政府支持創新的政策可能不如一些人想象的重要。儘管同任何一家理性的公司一樣,巴斯夫不會去極力爭取稅收減免或其他好處,但德雷爾堅持說是市場力量推動該公司的中國研究。

當我們結束談話時,德雷爾告訴我,儘管面臨挑戰,但在中國進行研發就是這個情況。他說的基本沒錯,這或許能解釋跨國企業轉移至中國的研發工作大量激增的原因。基於這一事實,即使沒有任何進一步改革,中國仍將可能獲得大量好處。但這個案例(普遍認為巴斯夫絕非個案)告訴我們,中國想要從一個企業不得不在此設立創新中心的國家變身令人向往的創新樞紐,不是幾個「五年計劃」就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