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17:08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或《三百篇》,编成于春秋时

代,其中作品大致产生于西周初期(公元前1066年)到春秋中叶(公

元前541年),前后约涉及500多年的漫长历史。


 一部《诗经》305首诗篇,容纳于“风”“雅”“颂”三个大范围

中。“风”“雅”“颂”三者的分别,“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

就是各国地方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周王朝的音乐称为雅乐。

大雅是西周的诗,小雅里有东周的诗。“颂”是宗庙里祭祀用的歌

舞。

 

本文我们要赏析的是(秦风)中的一首意境和音调两具秀美的《蒹

葭》。

 

(秦风?《蒹葭》jianjia)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我的译文):

 

秋天的芦苇由绿转苍,

叶上的露珠儿由团成霜。

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

在这条河的哪一方?

若是逆流去找她,

道路险阻又漫长;

若是顺流去找她,

好像她又在水中央。

 


春天的芦苇萋萋葳蕤,

叶上的露珠儿未干闪滋滋。

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

是在这河对岸的高陂?

若是逆流去找她?

道路艰阻而又疑;

若是顺流去找她,

 好像她又在水中墀。

 


夏天的芦苇绿得放光彩,


滚在叶上的露珠儿未收回。


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


是在这条河的哪一涯?

若是逆流去找她,


道路险阻偏了汊;


若是顺流去找她,

好像她又在水中崖。

 

 

《蒹葭.》一诗是诗人思慕一个人而竟不得见的诗。诗人或是爱情收

到挫折,或是与相恋者生死契阔,无缘相逢。总之,全诗笼罩着怅惘

失望而又苦苦追寻的情绪。诗人陷入深深的相思之中,不分四时在黎

明前后徘徊水滨,苦苦追寻,痴痴期待,化出“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等等种种幻景。此情此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完美境界,深深打

动着不同时代的读者。

 

我认为《蒹葭》是中国爱情诗的源头,就像巴颜喀拉山对黄河、长江

而言。历代由于它的影响而赋的诗文数不胜数,如宋玉的《高唐

赋》、曹植的《洛神赋》、南齐无名氏的《西洲曲》等等,甚至琼瑶

的小说《在水一方》、金庸《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 无不存在

着“所谓伊人”的影子。

 

 诗分三章,三章只一意,每章换韵。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

一意化为三叠,如王维的《阳关三叠》似也,所谓一唱三叹,读后感

到多有余音绕梁。当今的民歌也好,流行歌曲也好,都继承了这一传

统艺术写作手法。

 

  我是很欣赏《蒹葭》的,上面的译文是我30年前工作之余而译的,

从“秋、春、夏”的时序来翻译此诗,至今可能还是我的一家之言。

此诗飘忽若神,神秘空灵,耐人遐想。在诗三百篇中,可能只有《汉

广》与此诗相仿佛。已是N次读这首诗歌了,但每次读了,都能产生

新的理解,都为之心摇意动,同感共鸣。

 

  蒹葭,又称“荻”,俗称芦苇,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秆很高,

夏秋开花而后逐渐衰败,第二年春天再发芽变绿。蒹葭开花衰败枯萎

到发芽长成的过程,和露转霜、霜转露、露止的天气变化是同步的。

 

“白露为霜”指的应该是深秋初霜时期。春天天气变暖,霜的形成条

件不复存在,蒸发旺盛,夜间必然有露,这就是“白露未”。初夏

时还不很炎热,故夜间仍然有露,即所谓“白露未已”。

 

第一章是深秋。“蒹葭苍苍”并非说蒹葭长得茂盛,因为深秋时节蒹

葭已成衰败,显然“苍苍”应指蒹葭花开得很茂盛。江苏省如东县有

一座小镇——葭镇,有一年我去小镇上探亲,正逢深秋时节,那七汊

八沟的河岸上,开满了芦苇的花,白茫茫的漫无边际,显得苍郁、丰

富和深沉。在3000多年前,大地上到处都是沟河,芦苇遍布平原、山

谷,那是不足奇怪的,蒹葭苍苍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景色本身就足

以勾起人们惆怅伤感之情,它给诗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提供了

抒发愁思的自然环境,愈显出诗人孤独、寂寞。

 

第二章是仲春。“萋萋”,在古人笔下,是用来描写大地春回、绿草

丰茂之景的。例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写的都是春景。所以,“蒹葭凄凄,白露未。”从物候、从天气描

绘了初春的万物欣欣向荣绿草如茵的大地景色。在这充满生机的世界

里,诗人徘徊的身影依然那么孤独,对思念的人上下追寻而无所得,

自然界的希望与内心的失望形成巨大的落差,但诗人并没有灰心,而

是继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章是初夏。本章里的“采采”和第二章里的“萋萋”,可以反复

玩味,你会觉得两词有微妙的差别。“采采”除了茂盛貌而外,还带

有“粲粲”之意,就是发光之意。夏天的蒹葭,秆高数尺,与春天混

同于漫山遍野的绿草不同,已是卓然独立,色彩鲜明。睹物思人,那

“所谓伊人”依然不可企及,诗人还是徘徊在河岸上,在叹息声中作

着不懈的追寻。

 

诗人为什么要把秋天开始走向衰败的蒹葭放在第一章,而不把春天开

始滋生的蒹葭放在第一章?显然,这与《蒹葭》诗要表现的一种悲

凉、凄苦的情绪和气氛有关。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这样说:秋天在

五律中代表商,“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宋玉在《九辩》中喟

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白居易在《琵琶

行》的长诗中,首两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一上来就给全诗罩上了悲凉的气氛。同样,《蒹葭》的作者把秋天的

蒹葭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所以在

这儿,蒹葭作为诗歌中的意象,就很好的渲染和表现了萧条、冷落的

气氛及忧伤、悲哀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