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八十年代看过的书,现在感受颇深(很黄很暴力慎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2:43:06
晒晒八十年代看过的书,现在感受颇深(很黄很暴力慎入)  



查看原图


一,诗歌与青春并行


像现在很多论坛里的清纯美女一样,我那个时候也是发疯的整天沉静在爱意情愁里面,好像世界上所有的帅哥都该来爱我,而我也要爱上该爱的所有男人,所以看诗写诗成了每天的专项,这只是顺手找出几本当时翻得风中凌乱的关于诗歌的书籍。


旁边那个没有拍全的《诗歌的构思》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因为可以按着书里的说法构思那些虚无缥缈的爱情诗歌,就在那五六年时间,我写的关于爱与不爱的诗歌差不多上千首,男生总对我说:“女天才,诗人!”可是后来我发现没一个男生娶了我,二十年以后在一次同学会上,我问一个当时似乎爱着我还喜欢我写诗歌的男生:“我那么能写诗,你怎么不娶我呢?”他说:“没钱给你买书!”


现在看来,整天卿卿我我的愿意写诗歌的女孩未必让男人喜欢,结婚是要过日子,又不是天天“关关雎鸠”,如果你家里突然停水,就是高喊:“黄河之水天上来”也是白费。今天我再一次审视自己无数次看过的一堆诗歌诗集,真想烧了它们,这些东西真是害人不浅!!!



查看原图


二,关于对世界的认识


八十年是中国转型的时代,我一直困扰在一个问题里——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前苏联为什么那么深刻的影响着中国,马克思真的对中国很有用吗?


《保卫马克思主义》这本书,让我在里面的所谓理论中得出一本结论:马克思绝不是完全适合中国,而作者和很多人试图用一种似乎宗教似的精神崇拜已经只是中国人的纯意淫,同时就是这本书把我引入“基础理论的多元化时代即将到来”的思维,任何人和集团都阻碍不了时代的发展。


《全球人口趋势》看着像一本只谈人口学的问题的书籍,其实读后才知道统治者独裁和非理性化的现实才是人口的变化的重要结症,希特勒和斯大林以及毛泽东都是用政治手段制造了人口问题的走向,人口问题绝不是简单的人类自然现象,希特勒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斯大林和毛泽东在农业问题上的“集体农庄和人民公社”几乎是异曲同工,其实所有的书最终看完得到的结果都是:政治历史现实的不同分析手段,只是切入点在哪里!!




查看原图


三,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韩国


这本韩国诗集是一个去韩国留学的同学送给我的,这本诗集采取的是韩汉并齐印刷的方式,虽然我不懂韩文,但是在能看懂中文的基础上,第一次读到韩国诗人的杰作,就中国的古代诗歌而言,后人对其保护和继承似乎没有韩国人做得更好,当然中国本身在49年以后自我破坏的很严重。


读了这本韩国诗集,得到的结论是韩国人好像在诗歌上意境更加具有哲学化和理性化,而不像中国诗人大多寄情山水,即使是李白那么伟大的诗人也是写景居多。我想文化是不是能够渗透一个国家的先进科技呢?现在一个个几千万人的韩国制造出来的科技品牌很多似乎比中国更加站住脚。


中国人总有一种骨子里的“大国情结”,对微乎其微的小国比较鄙视,其实何为小?何为大?当韩国的电子产品占据了我们自己五分之一市场之后,你对“大小”的概念是虚伪的形象化?还是真实的现实化?其实即使把三百首唐诗和五百首宋词背得嗷嗷叫,你在今天的人文和科技领域依然是模糊一片的时候,自我为是只是国际化的小儿科故事而已!



查看原图

四,服装的思想化和精神化


八十年代还没有对服装的美感大面积的探讨,那个时候大多数人穿衣打扮还分不出年龄,我穿的衣服和五十多岁的母亲穿的是一样的,可是理论和书籍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因为文化是超前的,人的行动是滞后的。


看到这本书,我第一次知道了服装的场景定位,比如职业装这个名词就是在本书里看到的,就因为这本书,我做了一套灰色西服,然后把里面的白衬衣领子翻在外边,现在看来不算什么,那个时候就是很时尚。


去年在校庆的时候,一个学生走到我身边说:“老师,你那件灰色西服真漂亮,还有翻出的白色衣领,也许是因为西服领子长些,白色衬衣的前两个口子还没系,我真喜欢看你的脖子......”说完,他还补了一句话:“那时候你真是我们的青春偶像!”看出服装的魅力了!!




查看原图


五,关于法律的思考


有一段时间,我想离开学校,而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公检法,八十年代公检法大扩编,从学校转到那三个部门都会轻而易举。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的法律方面书籍,没想到看完之后却不想调转工作了。因为在这些书里,我真的知道了法律没有健全的概念是什么,然后自己的虚弱立刻显现出来。


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什么,至少还没有参与什么,读完了这些书我决定还是好好教我的语文课吧!!让我闭着眼睛说瞎话,好像很违心;让我制造假像,似乎没有这种思维的细胞;让我游走在边缘的境地,大概还有那种欺上瞒下的本事......于是,我从此变得平静了,继续开始循规蹈矩的工作。


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一些书对自己没有用,其实那只是很懒的看的一种表象,很多书会让我们改变自己,其实微乎其微的我们在这个世界经常被忽视,而我们自己要看明白自己,这样就活的更加安稳一些。





查看原图


六,书画让你变得寂静


学国画的都知道,临摹芥子园的全集应该是必须的,他的笔势和墨的淡绸绝对是超群绝伦,在民国时代,这套书其实就是小学生的教材,这是我在八三年买的,年轻我的当时有些跃跃欲试,设想自己有一天一旦失业了,就去马路上卖画,于是整天爱不释手的翻阅着这套画集。


画家的或者画匠的梦没做成,于是成了茶余饭后的悠闲,有人说我怎么可以在房间里呆一天不动?书画教会人寂静,寂静是什么?寂静是一种别人无法给与的心灵休息。人不可能整天招摇于世,也不会整天热闹非凡,更不会整天呼朋唤友,寂静的时候是自己和自己说话,虽然没有声音,但是你可以慢慢审视自己的对与错。


日本小学生每天都有书画课,所以他们的现代日用科技可以细腻到叫你目瞪口呆,虽然因为历史原因,日本这个名词让很多人反感,可是你能否认他们的现代科技产品的先进性吗?于是由书画的寂静到了现代科技,越说越远!!!





查看原图


七,看理论的《金瓶梅》后看懂了小说的框架


一般都是先看小说,再看评论和分析,可是在看《金瓶梅》之前,我是先看到这本《金瓶梅考证》的。因为在八十年是不可能看到《金瓶梅》的全本,也就是未删除本,也许是因为先读了关于《金瓶梅》的历史考证和人物分析,等我在看到全本的《金瓶梅》之后,脑海里只是剩下的人物框架,而很多人关注的具体描写似乎没有记住。


记得德国汉学家顾斌说过:“沉湎在小说的人物情节里面,是看小说的第一步;沉湎在小说的历史构思里面,是看小说第二步;沉湎在小说的发展具体结构,那是看到了小说的精髓。”我好一阵子为自己骄傲,感觉自己不是一般的在读书,于是开始没看小说之前就找评论来欣赏方式来读书。


在看高兴建的《灵山》之前,我至少看了中外文学评论的上百篇,最后当翻开《灵山》之后,一种轻松中沉重油然而生,我立刻明白了高行健能够获得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这部小说的单一人物视觉和众多的市井面容自然融合一体,看出一个曾经美术家的文学小说框架是多么精彩——高行健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作家!!







查看原图


八,涉黑与电影的手段


休闲的时候,我也看过一些这种类型的书,看看热闹也是未必不可。这本《旧中国的黑社会》看着有点像现代的香港电影《无间道》,看来文学的超前性再一次披露出来,这本书比电影《无间道》至少早出来二十年。


我一直认为写什么侦探小说是作家一种江郎才尽的显露,你认为从文学价值上讲,有任何一个作家的侦探小说可以比托尔斯泰的小说人文精神更深刻吗?看侦探小说让人兴奋,但是思维完全围着作者的思路在走,读者没有对原作在阅读中的扩展思维,是读者的悲哀,而作者需要的是稿费,你越围着他的思路走他越高兴,因为这样他的下集就要出版了,而你兜里的钱越来越少了。


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法》让我知道了很多电影里的造假,这是在画面上处理蒙蔽观众的一种巧妙过程。于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不太愿意看电影了,觉得被“特殊处理”的不单单是电影,还有我曾经正常的思维。【杰尔文森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