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怎样教子治家防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14:03

朱元璋是怎样教子治家防腐的?

[来源:华声在线][作者:郑直]时间:2011-10-14 08:59:40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复制链接 我来说两句(368)

  领导干部的子女教育,历来是官家十分重视的问题,不仅今人是如此,古代也这样。只是由于时代不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形式颇有些不同罢了。

  曾有朋友撰文说,明代朱元璋自视为最勤勉、最努力、最负责任的君主。关于这一点,他无数次对子女和臣下自夸,很为骄傲。而且,他还自视为天底下最善教子治家的严父。他特别喜爱以伟大父亲自居,在这方面留下的记载比比皆是。笔者很是赞同。故今天我们想就他是如何教育孩子、怎样治家防腐,作些粗浅探讨。

  通过分析史料,笔者认为,朱元璋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其一,“择学”与“择师”摆在同等重要位置

  一般来说,学习什么内容与选择怎样老师,是关系到学习目的成效作用的决定因素。朱元璋也是如此。他以最正宗的儒家思想为教育内容,为诸皇子择师亦慎之又慎。《明史》说:“明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这些教师笃诚职守,原则性很强,诸皇子若不听教训,不仅会严加责备,甚至敢于体罚(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并不提倡体罚)。其中有个叫李希颜的皇家教师,就以“规范严峻”著称,诸皇子顽劣不学的,“或击其额”----即不再是一般性的打打掌心,而是敲打不认真学习之学生的脑袋。这种做法,由于未免有犯皇家尊严,朱元璋起初也难以接受,不过,他最终还是能体谅李希颜做法虽然粗暴,但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严教,所以后来朱元璋不仅没有责罚这位教师,反而提升了他职位。

  其二,知识学习与品德提升“两手都要硬”

  在朱元璋的精心安排下,诸皇子除从书本和老师那里接受正统儒家教育外,还常常以多种形式培养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做法,竟与当代人所能想到做到的相差无己。朱元璋经常命诸皇子出城下乡,接触农村生活。一是开拓眼界,体验生活;二是走出宫殿,了解民生;三是锻炼性格,磨练意志,等等。据记载,那时不仅让皇子们在宫殿周围活动,还常常安排到远处走访,最远曾让诸皇子从南京一直行至朱元璋老家临濠(今安徽凤阳),不可谓不路途迢迢,风尘仆仆。史料记载,1376年在送别诸皇子启程仪式上,朱元璋说:“今使汝等于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因道途之险易,知鞍马之勤劳;观小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察民情之好恶,以知风俗之美恶。即祖宗陵墓之所,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之不易也。”足见朱元璋在教育子女方面之用心良苦。

  其三,现身说法与典型教育结合相得益彰

  朱元璋对于子女的“反腐防变”不仅抓得紧、抓得实,还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曾经亲领世子走访农家,察看农民居住饮食条件和日常生活;亲自在大内辟地种菜,召来诸皇子进行现场教育,告诉他们“此非不可起亭馆台榭为游观之所,今但令内使种蔬,诚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耳。” 甚至有一次,朱元璋在外出途中,路见一小僮幼小年纪就供人役使,奔来走去,汗流不止,便领进宫中,命人把诸皇子都叫来身边,指着这孩子说:“此小僮与尔等年相若,已能奔走服役。尔曹不可恃年幼,怠惰不学。”

  据说,朱元璋为使诸子习于勤劳,不滋骄惰之性,还曾命内侍特制草鞋分发给他们,并规定,只要出城走稍微远一点的路,皇子们只能乘马行其中三分之二路程,另外三分之一必须穿上草鞋步行。放眼望去,中国大大小小几十个王朝,这样来搞皇家教育,恐怕只有朱元璋一人了。

  这就难怪大明王朝能够成为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又一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我们说,历史的发展规律尽管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存在,但参与治国安邦的皇家政权继承人及其中坚骨干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教育事业,利在现代,功在千秋,决不是口头说说的,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我们从朱元璋的教育观、反腐观中,能够得到些什么启发呢?我想已经无须再多言。大家都能从中找到答案,获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