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八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2:14:11

养生八穴 

十二正经以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脉之气犹如江河之水,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水库,

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需要存储起来,生命力才能持久,人才会长寿。

八脉就是存储人体元气的大药库。
有人会想,这么多脉络,我怎么找到它呢?

其实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

古人留传下来一首"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这八句话讲了八个穴,每个穴的功效,打个比方来说,相当于“核反应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在用法上,中医多以两穴一组配用:

公孙与内关;治心胸、上腹部疾病;

后溪与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胛及上肢疾病;

外关与临泣;能治目外眦、耳后、颊、颈和肩部疾病;

列缺、照海;能治咽喉、胸膈疾病。

所以,病痛来临时我们完全可以按“穴”索“药”,救身体于危难之间。
这八大穴古人是有严格的开穴时间的,

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穴位,不在开穴时间内的穴位就不能使用,这样在临床上就造成了诸多不便。

丹道医家中有些前辈则不拘泥于时间限制,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书中所讲的灵龟八法,采用了丹道医家的经验,随时随地可以应用,

原则只有一个:对症用穴,按穴索药。这样,灵龟八法就成了简便易行的养命八招。
疾病与奇经八脉之间的微妙之处在我们身体上的映像比比皆是,

奇经八脉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触摸八脉上的大穴,

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到日光照耀着整个身体,

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万应灵丹。
公孙、内关: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后溪、申脉: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临泣、外关: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痛、高血压等症。
列缺、照海: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征,其指导思想是《内经》。

1.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

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主要功效: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坐在床上,把两只脚心对齐,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用力往下摁,

要闭嘴不能说话,感觉到有津液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咽下去.如果感觉嗓子不舒服,

就用手揉摁照海穴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嗓子干痛,每天用金环石斛10克泡水喝,长期坚持服用,可保嗓子无忧。
为什么嗓子痛点揉照海穴就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

因为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跷,与足少阴肾经交会,

为八脉交会要穴之一,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既补益又清热。

点揉这一个穴位既可以调理阴跷脉又可以调理肾经,可谓一举两得的妙法。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

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

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

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
透露一个小窍门,以便于更好地使用照海穴来保养自己的身体,

就是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

一般来说,点揉3到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

古代修炼家都讲究炼津化精,津液升发多了,人体的肾精自然充盈,

客观上也起到了滋阴固肾的作用,是真正调动了人体的大药。

闭口不说话,并没有什么玄机,只是为了使升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

阴跷主人一身的水液,交会于照海穴,既滋肾清热,又能通调三焦,

所以揉按照海穴会激发肾中精气,引水液上行,滋润喉咙,

虚火得到肾水的滋润则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按揉照海穴不仅能治疗嗓子干痛,还能治肩周炎。

坐在床上,屈膝,脚底平踏在床面,自己用双手拇指分别揉摁两侧内踝下的照海穴2~3分钟,

刺激量以自己产生酸胀的感觉为宜,每天坚持按揉1~3次。
在临床中使用这个穴位治疗一些经久不愈的失眠患者,居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后来我把它作了一个变通,建议有被失眠困扰的朋友,睡前揉几分钟照海穴,

不仅可以滋阴降火,补肾益气,而且还可以让你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何乐而不为呢?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

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2.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适用人群:寒性体质;中老年朋友;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一患者脸上、两眼有些浮肿,额头上也湿淋淋的,典型的阳虚症状。

灵龟八法中关于申脉的一句歌诀:“腰背屈强腿痛”,遍身肿满汗头淋。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

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

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

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

配上小青龙汤服用,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使患者体内的寒邪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又能恢复自身的阳气。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祛寒回阳的妙穴。
有的人会说,我又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穴位的妙用,也是纸上谈兵啊。

其实,道家医学所讲的八脉交会穴,既能针又能灸,“针刺则治病,灸治则养命”,使用起来一点也不复杂。

针刺需要很系统地学习很多专业的知识,不可能人人掌握,

灸法却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自我保健治疗方法,可以不拘时间场地地随时进行调养,

及时补充我们耗损的阳气,同时祛除体内的寒邪、湿邪。
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

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

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

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

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

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

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地灸一灸此穴。
人老腿先衰,实际上就是阳气不能通达人体末端的表现,申脉穴通畅可以有效地延缓这一过程,有回阳保命之功。

做儿女的可以有很多方法来孝敬父母,这个方法既安全又简单,

回家后静心给父母灸上一灸,一家其乐融融,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实惠。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看似平常的一个穴位,

如果我们能够时常用心来呵护它,真积历久,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当身体受了风寒,点按申脉穴的时候会感觉有点酸胀,

熏灸时身上有些微微出汗,是身体阳气升发祛除风寒的表现。

3.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

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

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

只能笼统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

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
《黄帝内经》里记载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黄,发枯委,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耳。

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

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

所以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

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

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

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道家秘传的养颜方: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

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

过了一段时间,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它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

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

女人在生活工作里最容易受情绪左右,有些女性朋友过早出现衰老迹象,主要跟自己的心情有关。

所以大家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点揉几分钟内关穴。

那些爱美的人,或者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更要多按摩内关穴。

调心养心、气血充盈才是真正的养颜之秘,用再名贵的化妆品也比不上自身气血足啊。
内关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

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

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按摩内关还可治疗心脏病,内关穴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必用穴。

对某些心脏病有立竿见影之效,比如说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发作时,

用力不停点按内关穴,每次3分钟,间歇1分钟,就能迅速止痛或调整心律。

但重症急性发作的心脏病患者,病情发作时应立即服药或去医院,以免耽误病情。
打嗝是因为气逆造成膈肌痉挛引发的。打嗝算不上病,但是嗝起来还是挺难受。

想必大家都受过打嗝之苦。这就关系到内关穴的另外一个妙用了,

我们知道内关穴有益气安神、治疗心脏病的功效,却往往忽略了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

这也是内关穴治打嗝灵验的奥秘所在。

4.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坐飞机出差的朋友,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就是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感到两耳发闷、疼痛,有鼓膜要被穿破的感觉,听到的声音也会变小。

这是因为飞机升到一定高度,大气压会对人体产生一种压力,导致听力陡然下降造成的。
在坐飞机感觉耳塞的时候,就试验性地点揉了几分钟外关穴,感觉听力缓解了很多。
后来我又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老师,他肯定了我的方法。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

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外关”顾名思义,“外”指外部;“关”指关卡。

外关通阳维,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是手少阳与手厥阴脉气相通的部位。

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

这个穴位瘀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

老师顺便还告诉我一个中医耳科里的方法:

就是先深吸一口气,捏住鼻子,闭住嘴,然后用力向两个耳朵的方向鼓气。

此时耳朵里会“轰隆”一声,这是塌陷的耳膜回复到正常位置时产生的声音,瞬间听力就恢复常态了。

后来,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总是轻轻拨动这个“开关”,引导阳气贯穿全身,

再结合鼓气的动作,基本上就可以解除空中“失聪”之忧了。
平时坐火车、汽车旅游,也可能会感觉耳朵堵得慌,揉一揉外关穴也会缓解。

还有的人身体虚弱,反复感冒,有时感冒好了以后也容易造成耳膜塌陷,

耳朵出现暂时性的听力下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调理,免去吃药之苦,

另外点揉外关穴还可以预防老年人的听力下降。
外关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我经常将它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

可采用针刺和推拿来治疗。先用手法来帮他放松局部僵紧的肌肉,然后在双外关穴针刺,

同时让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转活动,十几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活动如常,随后这位病人步行回家。

临走时我告诉他回家后在扎针的地方,也就是在外关穴进行点揉,以巩固疗效。
有人觉得很奇怪,腰痛却从手上来治,其实这正是我们祖先高明的地方。

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

外关通于阳维脉,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

所以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一个内关穴,一个外关穴,它们之间有什么微妙的联系吗?

传统武术里还有一个很好的单操训练方法,叫做“双关并打”,

就是两只手腕交替击打内外关部位,外关打内关,内关打外关。

这样既能治外关的病,也能治内关的病,还具有防身的作用。
不过,取这两个穴位治疗疾病时,要先看看体质。

如果体质比较虚弱,我不建议用单纯的按摩穴位的方法来治疗,而要先补脾胃,再行穴位疗法。

使用外关穴时,最好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手自然地垂下来,

这样按揉下去就能让气血运行顺畅,使三焦经的阳气分布于人的体表,功效更佳。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本文所讲的听力下降是指暂时性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耳聋,属于非器质性病变。

如果耳科方面发生器质性病变,还请尽早去医院检查治疗。

5.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

随身医师列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

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落枕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苦不堪言。

落枕还是颈椎发生病变的一个前期信号,经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时调理预防,多半会导致颈椎病。

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效果。
人的身体可以说是一部最精密的仪器,自身就具备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一般的小病通过休息,自己就能调节过来。

但是在发生病变之后,自身的修复系统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个外在因素来启动它。
老子说:“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一团和气的婴儿是没有病的,人的先天本来健康,病都是后天得的。

成人之后,后天生长中的各种不良因素,导致自身修复机能发挥不出本能作用,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经络穴位按摩是帮助人体启动自身大药的方法之一。

人体这部机器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某一部件出了问题,一定有一个相对应的修复部件。

这也是中医治疗的奥妙之处。
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

《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

《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

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

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它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列缺穴,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

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

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

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6.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

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有位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中医名家,每次给病人治疗时,都会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扎上几针,

然后贴上一种特制的膏药,最后在后溪穴上扎上一针。

有些经年不愈的重症患者,经过这番治疗,短时间内就恢复健康了。

其实在腰部局部扎针、贴膏药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辅助疗法,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后溪穴上的那一针。

扎针有个小窍门,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腰部。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

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

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

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

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

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

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

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

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

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作滚揉后溪穴。

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
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

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

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

人体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

眼睛也需要靠阳气来温煦,仅仅是眼睛疲劳,可能不能导致近视;

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在缺少阳气温煦的情况下过度疲劳。
这一系列问题,出于同一原因,那么,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我们说的后溪。

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

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

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年轻人驼背不是因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节一节的,是活动的,

怎么可能随便定型呢?关键是你背上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才出现驼背的迹象的,

一旦这个气机通畅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来了!
养成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

比如,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

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很舒服,甚至很潇洒。

这时候,别人在着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无穷。

一不起急,二不发火,精神振奋。
从颈椎病的致病过程来看,预防它最主要的方法还是避风寒。

有的人喜欢把办公室里的空调调到最低,结果出门以后便浑身发僵、脖颈发紧,慢慢地也会形成颈椎病。

所以天冷的时候,我们出门要戴个围巾,保护好我们的风池、风府跟风门,

不要让风寒轻易地袭击到人体,这也是预防颈椎病的方法。

7.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很少有人知道黄帝叫什么。

《史记》记载,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此穴以黄帝的姓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统治四方之意。

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与冲脉相通。

脾主土,在人体的正中央,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是人的后天之本,谙合统御之道。

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

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

冲脉有“五脏六腑之海”之称,《灵枢经》说,冲脉乃“十二经之海”,是人体的“血海”。
公孙穴的妙用,重点是治疗胸腹的众多疾病。这个穴还有其他的重要作用,比如治疗痛经。
痛经是妇科发病率很高的一个病种,这种病大多为后天不良的饮食和着装习惯造成的。

现在很多时尚女孩穿衣服只讲究漂亮,衣服多紧身短小,更有的露脐露背,很不注意保暖。
有很多有痛经经历的女孩都知道,痛经目前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治疗,只能靠吃一些止痛药来缓解。

不仅不能根治病痛,还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

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得不到很好的调养,那么很有可能对怀孕生子带来一个很大的隐患。

道家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应该首先调胃。

脾统血,主运化。痛经时血色发暗并伴随有血块,两三天血块排出后疼痛的症状就会缓解,但每月都会复发。

小腹受凉或贪吃冷饮导致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

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
为什么公孙穴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

在中医里,公孙穴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

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调理公孙穴,等于是对人身上十二经的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

我建议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

再喝一点女儿红(不是酒,"用之有道"有介绍),治疗痛经效果更好。
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

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如下图)。
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

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

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

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

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
公孙穴堪称我们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只此一个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们需要去医院吃药打针之苦。

平时只要我们对公孙穴多多关注,必定能养足自己的后天之本。

女儿红配方:红糖50g、姜粉5g、胡椒粉2g,泡温开水喝就可以。

主治:小腹发凉、全身怕冷、手脚冰凉型的痛经。

因为痛经基本上都是寒症,红糖色红养血,味甘甜,姜辛温发散,入脾胃,胡椒粉辛辣祛寒。

阳虚偏寒的都可以用它来治疗。

这个方子还可以做加减法:有腰酸的加枸杞;脾虚、大便稀的加红枣;

行经量多时加乌梅,而加黄酒则可以温经、活血、暖胃。

8.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临泣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四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要功效:可治疗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等症。
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叫小柴胡汤。

这个方子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有治疗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之功。

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大药,就是足临泣穴。
足临泣穴往往被历朝历代的医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视这个穴位。足,指穴在足部。

临,居高临下的意思。泣,就是泪。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从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

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临泣。
道家认为少阳胆经之气是人的原始祖气,主升发。

阳气升发不足,人体的气血就不能正常地供应全身,从而引发很多疾病。

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

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

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

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一老者,早晨起床后感觉口苦咽干,我给他开了小柴胡汤,并告诉他每天睡觉前点揉足临泣穴三五分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复诊时,他告诉我口苦症状基本没有了,

而且走路时也感觉轻盈有劲了,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岁。

他好奇地问:“您这方子里也没有补药啊?怎么就好了呢?

‘我说:’方子里是没有补药,但是让您点按那个穴位,是启动了您身体里的大药啊。”

说罢两人开心地笑了。有上述症状的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近几年流行足疗,说明足底按摩确实对人体保健效果不错。

经过一天的工作,大多会感觉浑身皱巴巴的,做做足底按摩,能够有效地缓解疲劳。

但是足疗需要去专业的机构,费时费钱,不是人人都可以作为日常保健之用的。

对于没时间做足疗的朋友,我建议睡前不妨点揉一会儿足临泣穴,很快就通体舒泰,一身的疲劳就缓解了。

身体有湿的朋友,还能通过点揉此穴起到祛风除湿的效果。

因为足临泣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经常点按会比专业的足疗效果还好。
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的功能。

平时点按足临泣穴,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

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少阳病,体内有热,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

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

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颗粒配合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9.仙家入手第一招:打开人体最大药库的秘匙
前文所讲的八个养生穴,只是抛砖引玉。

大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再面对密密麻麻的经络孔穴图时,

自然会触类旁通,找到最适合自己体质的防病治病的窍门。

只要好好去使用它们,自然就会感到阳气升腾,精力充沛。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如何将养生保命的阳气固藏在体内使之不失,这才是我在这里给大家“渔”的真经,就是道家的“种阳之法”。
关于这一方法,道家的历代祖师奉为绝密。

无论是各部丹经,还是无数道书,其中都没有泄露,甚至还有“轻泄者必受天殃”之类的威吓言语。

今把打开奇经八脉的入手方法奉献给了大家。
八脉里有一个道家特殊的修炼穴位;阴跷穴,

这个穴位历代修炼家都视为珍宝,自古就有“阴跷一穴秘不宣”的说法。

为什么这个穴位如此重要?这还要从庄子的一句“真人呼吸以踵”说起。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但有些话却被无数人越解释越含糊。“踵”是脚跟的意思,

所以有的人说要用脚跟来呼吸,当然这在生理上讲不通;

还有的人说“踵”是“接踵而来”的意思,比喻呼吸的连绵不断,如此将养生真言文学化,更是小看庄子了。
为了不再让众人猜来猜去,延误养生时机,

在前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踵”其实就是阴跷穴。

我们的脚跟处正是阴跷脉的起始端,

再结合上古丹诀“当呼吸之机,则从阴跷迎归炉”的说法,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阴跷穴在人体的前阴与后阴之间的凹陷处(这个部位也叫会阴穴)。

这个穴位与我们头顶上的百会穴是一条直线上的,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

它统摄着真气在全身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

所以说,阴跷穴发生作用,连带阴跷脉,在脚跟一定会有感应。

其实何止脚跟,全身都有感应,“真人呼吸以踵”这句话其实是借脚跟来暗讲阴跷穴的。
有的朋友会想,既然阴跷脉的开端就在脚跟那儿,为什么意守脚跟又不行呢?

我们说养生要抓核心,阴跷脉的核心就在阴跷穴,舍本求末肯定不对,

如果仅仅意守脚跟上的阴跷脉,将意念放在脚后跟、腿肚子上,日夜守住,时间长了身体会出毛病。
阴跷穴如何保养呢?实际上,激发阴跷穴最大潜能的方法就在静坐的时候。
静坐的姿势,是所有的门派共同的,道家、佛家,都是一样。

静坐的方法是先找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坐在地上或普通椅子上都可以,

然后下面垫一个坐垫,可以保证身体不后仰;

百会(头顶)、颈椎、尾椎成一条直线,可以调整头的角度,体会一下全身放松的感觉。

打个比方,好比橡皮筋,不是扎得很长,也不是松松垮垮,而是略微扎一下,

这样的松紧度就是整个身体略微往上抬一下,再往回收一点的那个状态,这样我们就坐好了。
就这样每天静坐15~20分钟,不要追求身体的反应,一切顺其自然。

待用功日久,真气充裕以后,就会感觉腰间像有个暖水袋捂着一样,热乎乎的,异常舒适。

这时只要把这似有还无的一物以意送入阴跷穴即可。

不要纠缠什么腰间到阴跷的路线,更不要琢磨路线的宽窄。

人身原本就是处处贯通,并不存在什么特定路线。

只要一闪念,腰间热力便已到阴跷,如同在山中一叫,四处都有回声。
当真气已经灌注到你的阴跷穴时,会感觉像小草发芽般有微微的动感,

说动却不对,又像是下小雨时阴阴静静的光景,那种感触非动非静,在动静之间。

只要阴跷中感觉一到,你就不要去管它了,只安安稳稳地坐下去,阴跷中的感觉自然会反射到全身。

这时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腹内的感觉好像刚饮了酒,这是精气神在蒸腾互化,

此时只管静心享受,自然就有源源不断的阳气升起,这便是古人不传六耳的种阳法了。
当我把这套种阳秘法教给朋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阴跷种阳之法是非常独特的。由于阴跷穴与身体肾经的部位非常接近,

如果我们仅仅按摩揉推这个穴道,肾阳强盛后,性欲也跟着旺盛,普通人十之八九都按捺不住,

于是阴跷功能就成为了发泄的资本,在情欲的催促下,一损再损,反而伤害身体。

比起那些意守脚跟的荒唐做法伤害更大,当我们将阳气引入到阴跷穴后,

贵在能平心静气,不生邪念意淫,方能免阳旺施淫,方补即泄的危险。

这也是古人对于阴跷一穴秘而不宣的缘由。(此文编辑自《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统治众病
                  

               1.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2.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3.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4.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5.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6.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7.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8.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