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老照片里的故事(特辑)-新六军军官南京照再揭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0:57:46
远征军文史顾问 黄埔后人 晏欢 图文
令人惊喜的新发现再次将我带进这张John Gardner 少校保存的新六军军官南京照。自四年前(2005)在网络上看见它的那一刻起,似乎命运就决定了我要围绕这张‘神奇的照片’以及小红笔记本做一件我一生中最值得做的事,我做了,而且是身心投入地始了我的寻找……。
先是认识了少校的儿子、这张照片的拥有者Neal Gardner,与他建立了跨越大洋的友情;紧接着找到了照片中拍着少校左肩的14师副师长梁直平将军家人,最终安排了Neal来华与已故梁将军的长女梁柏丽见面;接着,照片中的14师42团团长宁伟上校的长子宁祥生从我寄来的放大照片中辨认出了先父的面孔,我母亲的姨丈宁伟上校手端红酒杯蹲在照片中的后上方;随后,仍然健在的40团1营营长赵振英少校出现了,他非凡的经历足以驱使我鼓足干劲去用文字记叙,甚至启动了资源把从这张照片所揭开的史诗般的故事拍摄成了一部纪录片。后来的发现还包括黄慕嶙少校、傅宗良少将、许颖少将在照片中的身影,大名鼎鼎的廖耀湘军长、龙天武师长的位置和面孔就无需费吹灰之力而得以确定。

图1 神奇的照片,由美国Neal Gardner提供。
在过去的半年当中,不论是我主动出击的寻觅还是照片中新六军军官家人们密切关注而提供的反馈,丰硕的成果总是令我兴奋不已,特别激动人心的是,在大洋的彼岸,仍然健在的一位照片中的军官竟然被我找寻到了。
一、14师翻译官潘士敦少校
记得四年前第一次看见潘士敦的名字是在网上一篇由卢国维写的回忆文章《驻印抗日远征军译员生活忆趣》中的一段关于14师的文字:“晚上师长龙天武,副师长许颖、政治副师长梁直平从军部回来,第二天早晨接见了我们。他们几位都热情表示欢迎。龙师长问有无困难,习不习惯,说有什么事随时可找参谋长。我们同时也见到了早期志愿来昆明转派驻印远征军担任师翻译组长的香港藉人士潘士敦。潘在香港某学院文科毕业,曾在一个律师事务所工作。潘先生口语流利,带浓厚的英伦音。除潘以外,全师原已有译员二十余人,其中各团部有一至二人,师部军需处和军械处各一人均为中大同学。”,当时我是由于特别想获得有关14师的抗战史料而将目光盯在龙天武三个字才进行搜索的,没想到当时的抗战国军队伍里还有香港人!潘士敦因此留在我的记忆里。
没多久就赫然发现了John Gardner少校的小红笔记本里,出现了潘士敦的签名留念,当然,和这位英文名叫作Stephan Pan的翻译官与其他的长官们一起,平等地将自己的名字或通信地址,书写在即将分别的美军联络官的红本上,除了军长廖耀湘的签名所占空间梢大以外,其他各级军官并不按职级占用页面。潘士敦还分别用中英文签名,以显示他职务的特色。

图2 丰硕的寻找成果。
今年八月在美国寻找到了已故甘浦中校Lt.Col.Alan Gump(照片中美军军官之一,另文详述对甘浦的寻找)的儿子小甘浦Alan Gump Jr.,他向我展示了大量先父遗留下的与中国新六军14师战友们的照片及物件,当他拿出一根刻有汉字“潘士敦赠”的竹制手杖要我告诉他是什么意思时,我眼前一亮,赶紧说这是Stephan Pan赠送给他父亲的纪念物,时间也正是1945年10月份,密密麻麻的中文是潘士敦写的一首诗,内容和廖耀湘军长的大致类似,都是抗战胜利抒怀之类的豪迈字句。小甘浦一听是Stephan Pan就即刻激动起来:“他在战后回到香港,50年代初举家移民来美国,听先父讲还帮助他办理申请来美,因为Pan在新六军时就是父亲的翻译官。小时候Stephan Pan和妻子Eva经常来家作客,他家住在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我对他印象最深,父亲晚年腿脚不好,总是杵着这手杖,父亲60年代离世后,潘、甘两家的交往逐渐疏离,这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之间已经是渺无音讯。”在我们感叹光阴如梭、往事如烟之际,小甘已经从成箱的父亲遗物中挑选了几幅有在背面注明是Stephen Pan的旧照片给我看。在甘浦中校丰富的收藏中我首次发现了这世界上还有第二个人拥有这张‘神奇的照片’!和Neal Gardner保留他父亲那张一模一样!
本来以为对潘士敦的寻找到此为止,已经算是颇有‘斩获’了,岂料同住旧金山的另一位14师美军少校联络官纽西Carl-Nuesse的后人Don Henvick不甘心于此,发挥了他中情局间谍般的智慧和技能,在我们这次聚会后的一个月里,翻遍了全美叫Stephan姓Pan的住所地址,终于挨门逐户地锁定了潘士敦如今的所在!更大的惊喜接踵而至,Stephan Pan还健在!

图3,05年我整理出来的潘士敦的签名,后登在中国黄埔军校网上:“潘士敦Stephen-Pan,Chinese A.P.O.240此君是由香港志愿回国抗战的翻译员,用的是史缔芬的正宗英文名,留得是中国军方邮政信箱240号,听王楚英说是回香港做律师了。 ”
当我将潘士敦少校留给John Gardner少校签名扫描给小甘浦后不久,收到了他的回信:
"Greetings, Huan.
Many thanks for the copy of the signature book with Steve Pan's signature. Don Henvick actually found him! He is 86 years old, living in Delaware. Unfortunately, he is losing his memory. I plan to write to him this weekend. You may remember that he is the one who gave my father that beautiful carved bamboo cane.
Best regards to you!"
Alan
“欢:多谢传来的潘士敦签名,Don Henvick还真得找到了他!他今年86岁了,住在特拉华州,很不幸,他已经几乎失去了他的记忆,我准备本周写信给他,你应该还记得他送给我父亲的那根雕刻着漂亮诗句的竹手杖吧。致意。阿兰”
Don Henvick也来信详细描述他如何以一字之差找到潘士敦的:
Thanks for ccing me the picture of the autograph book from Huan. That did the trick, because I was looking under "Steven Pon" when I should have been looking under "Stephan Pan". Here is his address:
Stephan Pan
272 Grisscom Ct
Marlton, NJ 08053
Tel:(856) 797-0000 Fax:856-797-0000
“谢谢转来欢的签名本扫描,这下全开窍了,因为我一直在寻找Steven Pon 而忘记了应该循Stephan Pan来找!以下是他的住址:(略)”
显然小甘浦一时搞错了,按照Don Henvick的‘侦察情报’, 潘士敦现在应该居住在新泽西州。Don Henvick更进一步描述潘士敦的现状:
“He's 86, hard of hearing, just had a cataract operation, has remarried,(wife age 45!) remembers stuff in a disordered fashion and has found a book with names and address of soldiers he worked with. I sent him two of your pictures by fax, but urged him to get his wife to use her email for future communications. She works in Wilmington Delaware during the week but will be home on the weekend. Even if he can remember a fraction of what he did and who he knew, we'll be ahead of the game. He's anxious to talk to some of the people he knew, but I think he'll have to be satisfied with talking to their families for the most part. I told him if he can furnish me with what information he has, I will do the legwork and try to track them down. Thanks so much, Alan, you have really put this project back on track. Don”
“他今年86岁,听觉极差,刚刚做过白内障手术,再婚过(妻子才45岁!),仅能支离破碎、不连贯地回忆往事,还翻出一本书来,上面记满了当年战友的名字和地址。我将您的两张照片传真给他,叮嘱他要他妻子帮忙用她的电子信箱作为今后的联络渠道,她在特拉华工作,每周末回新泽西的家。即使他能够回忆起一些往日军旅生涯的碎片和身边的朋友,我们还是大大超前了。他焦急地想同他往日所认识的人交谈,但是我仍然以为他首先必须先与家人倾诉大部分内容直到情况令人满意才行,我告诉他是否可以整理一些他所掌握的信息先给我,我会积极跟进。”

图4 1945年10月,服务于中国陆军新六军14师的甘浦中校Lt. Col.Alan Gump摄于南京。照片由美国Neal Gardner 提供。
至此,我尚未知道更多的关于潘士敦的现状,但寻获得这么多详细的信息已经令我欣慰无比了。毕竟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中国军人于战事一结束就移居到美利坚这块土地上是万分幸运的,对照他那些后来卷入国共内战而不幸留在自己祖国大地(包括宝岛上)的并肩战友袍泽的命运遭遇,我今天只能感慨这块土地没有亏待过潘士敦这样一位曾经的盟军一员,说具体一些,就是定居美国的潘士敦起码能自由保留这么多影像、实物一路到今天,而他大洋对岸的身在祖国的战友们本应该享有同样的荣誉和证物,早已荡然无存,正是为了为他们寻回被埋没的荣誉,我才不远万里、飘洋过海去到异国为他们寻回那怕是一张发黄的纸片、一幅邮票大小的照片归还给他们,那是他们抗日从军的证据。每一位参战的美军官兵都保存有丰厚的战时收藏,看了叫人羡慕不已,他们为什么能完好无损地珍藏大半个世纪,甚至世世代代,那是因为上苍赋予他们收藏个人历史和荣誉的基本权力,他们所生活的国度的制度保护了这些个人荣誉、私人物品不会被没收,更不可能自己被迫销毁,他们根本无法明白他们当年的中国盟友们今天怎么会‘穷’到这样可怜!

图5 这张照片由美国的小甘浦Alan Gump Jr.提供,潘士敦少校于1945年3月摄于湘西,当时担任新六军14师的美军联络官甘浦Alan Gump中校的翻译。
我也很幸运,因为我找到了,我在甘浦中校和纽西少校的家中发现了新六军14师抗日战士赵振英少校、王啓瑞上校、金幼榕少校、黄慕嶙少校、谢济综少校、陈元嘉少校、谢仲良少校、潘士敦少校等等还有众多尚需进一步辨认的中国普通军人的抗战时期照片(更不用说那些从未公开过的著名将领和当年的领袖合拍的照片),我将另以专文记述赵振英老先生收到盟军战友家人慷慨赠送的自己六十多年前所拍戎装照时的喜悦和欣慰。
二、邱中岳将军
Neal Gardner 转来一封英文邮件,是台湾的一位名叫邱仲炎Chung-Yen Chiu的朋友看见这张照片后追踪而来,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Dear Neal,
My name is Chung-Yen Chiu. My father, Chung-Yueh Chiu, was a WII veteran who served in the Chinese N6 Army in Burma.
It is very exciting to find your website especially when I see my father in one of the photo you have. In the photo "Chinese N6A officer's club" he is the fifth to the right of Maj. Gen Liao Yao-Shiang. He was sitting on a rock with both his elbows on his thighs.?Actually, I had seen this photo when I was a kid but I couldn't recall where.?Faces also recognized include Brig. Gen Long, Tian-Wu, Brig. Gen Pan, Yu-Kun, Brig. Gen Li, Tao, Brig. Gen Fu, Zong-Liang, Maj. Long, Ying, Maj. Shiang, Hua-Chao, Lt. Col Tao, Yi. It is a great photo. Can I download it and use it on my Blog?
I have also noticed a little detail in that photo. Some people had put a round things on their shirts right above the left pocket. (John also had one.) Those are probably some kind of pin in honor of service or victory. If you could re-scan the photo with higher resolution, it would probably show more details.
Regards,
C.-Y. Chiu”
“我叫邱仲炎,父亲邱中岳曾经是效力于缅甸战场的中国新六军的老战士。看见您的网站让我格外激动,特别是当看见先父的身影在其中一张照片里出现时。在那张‘新六军军官俱乐部’照片中,他就是从廖耀湘将军往右边数的第5位,他坐在石头上,将两肘放在大腿上;其实我儿时曾看见过这张照片,但记不起在什么地方?其他几位如龙天武少将、潘裕昆少将、李涛少将、傅宗良少将、龙英少校、Shiang, Hua-Chao少校、Tao,Yi.中校的面孔我也能辨认出来,这的确是一张了不起的照片,我能下载下来用在我自己的博客中吗?
我还留意到了照片中的一个小细节,所有人都在军装的左胸口袋上放别了一个圆形的徽章(您父亲也有一枚),这可能是某种胜利纪念章之类的东西,如果您能够重新扫描更高精度的话,它也许会被看的更清楚一些。
致意
邱仲炎”
除了照片中没有我外公潘裕昆将军外,邱仲炎先生所说都正确无误。只是可惜我对新22师的军官并不熟悉,从而也无从知晓他们的模样以及判定出他们在照片中的位置,特别是新22师师长李涛少将在合影中的位置,迄今为止,我仍然没有概念,也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指点。

图6 这张照片由美国的小甘浦Alan Gump Jr.提供,潘士敦与其往日的上司甘浦Alan Gump中校解甲归田后摄于美国,照片背面著明:1955年4月5日。照片中左右还各有一位原14师的美军联络官,以后再详细记述他们的往事。
邱中岳将军大名鼎鼎,两岸研究滇印缅抗战史和熟悉新六军的同道大都知道邱将军在当年的英勇战绩,特别是90年代由他组织编写的《抗战时期滇印缅作战》(一)、(二)两部史书,几乎成了海内外研究者们的‘宝典’, 邱中岳将军更于199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亲率老兵致敬团前往印度蓝姆迦拜祭埋葬在异国它乡的中国远征军亡灵,据我了解,这不仅是两岸政府的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官方祭奠长眠于印缅阵亡将士的活动。

图7 左:邱中岳将军著作扉页登出自己抗战时期戎装照。右:神奇新六军军官南京照中的邱中岳。
邱中岳将军时任新22师65团2营6连上尉连长,1942年2月随第5军出征缅甸,在1943-1944年缅北反攻诸战役中勇敢善战,屡建奇功,特别在大洛一战大获全胜,晋升少校,抗战胜利之时,也就是在这张照片拍摄之时,他已担任新六军学生教导营营长之职。显然,他没在1948年的深秋在东北遭遇他上司廖耀湘、李涛、罗英等的厄运,从而得以退守台岛,后来晋升将官。

图8 潘士敦、邱中岳、陈文林在新六军军官南京照中的身影。
三、投笔从戎的陈文林少校
今年十月,家住江苏的李英援先生看见了中国黄埔军校网上我登出的这张‘神奇的照片(Neal 和我早已经心领神会地称这照片为The Magical Photo)’,李先生对远征军的老照片格外关注是有他特殊缘由的,他的父亲李晓声当年投笔从戎、离开自己就读的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飞越‘驼峰’投身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担任少校翻译员,曾经有过一段远征印缅抗战报国的光荣经历。李先生发现这张照片之后,设法与我取得联系,留给我以下短信:
“晏欢先生:您好!从黄埔网站看到美军GARDNER少校60多年前离华时,新六军部分军官给其的离别签名,昨天我已EMAIL给你们,告诉说我父亲与签名的“陈文林”是武大同学,且又同机飞越驼峰抵印度列多任盟军翻译,解放初期与陈君有过联系。网站上的照片不易辨认,家父已近9旬,如果你们有更大和更清楚的照片,家父也许可以试着找一找。谢谢!李英援电话:13X8454 03XX EMAIL:YINGYUANLEE@163.COM”

图9 照片摘自《抗战时期滇印缅作战》。
我赶紧翻查Gardner少校的小红笔记本,没错,有一位陈文林,留下‘武汉大学历史系’的通信地址,从陈文林留下的短短几个字间,不难看出当年他是一名学生兵,跟随新六军一路从印缅走来南京,抗战胜利后还要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我即刻将一张像素较大的照片邮给他,真希望李老先生能从照片里辨认出老同学六十多年前的模样,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认出陈文林的笔迹,而且能看见他的身影。感谢网络的神速,信息反馈很快就过来了:
“晏先生:您好!
谢谢你寄来的照片。经过仔细的查看,终于在最上一排找到了陈文林,我在上面做了注明。现将该照片连同64年前武大从军同学的合照(已经不大清楚。家父也在上面,Seagrave施贵医院的翻译官)一并附来,
请再核对。谢谢!李英援2009.10.13”

图10 照片摘自《抗战时期滇印缅作战》,邱中岳将军(前方手持鲜花者)于199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亲率老兵致敬团前往印度蓝姆迦拜祭埋葬在异国它乡的中国远征军亡灵。
结果是90高龄的驻印军战士李晓声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就在照片中寻找到了老同学陈文林,一是凭自己的对他的熟悉记忆,另外还附上‘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老照片对证,工作做得相当仔细,到底是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的英才。神奇照片中书生气的陈文林就站在潘士敦的右前方,和14师的众军官聚在一起。

图11 05年我整理出来的陈文林的签名,后登在中国黄埔军校网上:“陈文林 ,Chen Wen-Lin,Historical Department,National Wu-Han Univ.KAI-TING,SzeChwan翻译员?学生兵?还要回去继续读大学。地址是在四川KAI-TING的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 。”
我肯定发来这张残破不全的发黄照片是李家当年的‘烫手山芋’,如今的‘稀世之宝’,如果能有一幅品相稍好点儿的,断不会拿这张出来‘炫耀’。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收获,除了辨认出新六军的学生兵陈文林外,还让我认识了仍然健在的、曾为西格瑞夫(Seagrave施贵)战地医院服务的新一军翻译官李晓声。当然,我更期待李老或李英援先生能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据说50年代还在江苏镇江(或扬州)的陈文林,创造奇迹,再续前缘;如果他还健在,应该同样也90上下了,让他看看自己当年的英姿,没准还能辨认出其他同事来。

图12 李晓声老先生慷慨提供的他自己珍藏六十多年的抗战胜利纪念照。
眼下当务之急,是让全社会都来关爱仍然活着的抗战老兵。谨此向新一军抗日战士李晓声致以崇高敬意!

图13 李晓声老先生从我提供的高像素图片中辨认出老同学陈文林在新六军军官南京照中的位置,并着其子李英援先生标注发还给我。

图14 衷心希望新六军少校翻译陈文林还仍然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