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三国演义》、《三国志》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33:55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毛泽东终生都喜欢读的两部书。据有关书刊记录,毛泽东早在1906年(13岁)就接触到了《三国演义》。他在少年时代就是“三国迷”,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手不释卷。四川成都武侯祠馆长谭良啸曾对盛巽昌说:“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开会期间,来武侯祠参观。他问讲解员:‘你知道诸葛亮一生坐过几次车,骑了几次马?’” 这说明他读书很仔细,那些往往为人所忽视的细节他也注意到了,并且提出新颖的见解和观点。
  • 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1)
  • 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2)
  • 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3)
  • 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4)
  • 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5)
  • 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1)
  • 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2)
  • 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3)
  • 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4)
  • 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5)
  • 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6)
  • 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7)
  • 读《三国志》也有60多年(1)
  • 读《三国志》也有60多年(2)
  • 读《三国志》也有60多年(3)
  • 《三国演义》“不看是不行的”(1)
  • 《三国演义》“不看是不行的”(2)
  • 到哪里都忘不了三国(1)
  • 到哪里都忘不了三国(2)
  • 到哪里都忘不了三国(3)
  • 对三国中的人物如数家珍(1)
  • 对三国中的人物如数家珍(2
  • 对三国中的人物如数家珍(3)
  • 对三国中的人物如数家珍(4)
  • 对三国中的人物如数家珍(5)

    毛泽东如何品评《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道三国故事是很少的。华人知识群不读三国也是不多见的。毛泽东曾经表示,读《三国演义》这类有动感的书,能使人聪明,能“对社会多了解一些,也会对事物增加分析能力”。毛泽东向高级将领和普通战士都提出读《三国演义》,并指导他们:“不要去注意那些演义式的描写,而要研究故事里的辩证法。” 毛泽东说:“要学会当评论员。”“《三国演义》很有意思,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打仗,怎么布置兵力的。”“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 《三国演义》“很有意思”(1)
  • 《三国演义》“很有意思”(2)
  • 《三国演义》“很有意思”(3)
  • 《三国演义》“很有意思”(4)
  • 《三国演义》“很有意思”(5)
  • 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1)
  • 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2)
  • 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3)
  • 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4)
  • 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5)
  • 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6)
  •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不可等同视之

    毛泽东如何品评《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人物

    历史唯物观,是根据时空的客观环境来臧否人物的。封建史家的笔法:“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三国演义》里的好人坏人,通常是以对“汉室”忠心与否而界定的。千古评说,是是非非。毛泽东是以统一、进步为标准的。他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他指的是三国创建人曹操、刘备、孙权和他们的文臣武将。毛泽东高度评价曹操,他赞同鲁迅的评曹操,“总是非常佩服他”。为曹操翻案,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一大热点。毛泽东多次称赞曹操。在北戴河高歌《观沧海》时,他写下了《淘浪沙》。在此前后,他还以如椽大笔,抄写《龟虽寿》乐府两份,分别赠与正在养病的林彪和胡乔木。

  • 曹操“这个案要翻”(1)
  • 曹操“这个案要翻”(2)
  • 曹操“这个案要翻”(3)
  • 曹操“这个案要翻”(4)
  • 曹操“这个案要翻”(5)
  • 曹操“这个案要翻”(6)
  • 曹操“这个案要翻”(7)
  • 曹操“这个案要翻”(8)
  • 曹操“这个案要翻”(9)
  •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1)
  •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2)
  •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3)
  •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4)
  •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5)
  •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6)
  •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7)
  •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8)
  •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9)
  •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10)
  •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11)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1)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2)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3)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4)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5)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6)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7)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8)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9)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10)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11)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12)
  • 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13)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1)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2)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3)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4)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5)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6)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7)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8)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9)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10)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11)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12)
  • 华佗“读的是几年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