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1:57:23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毛泽东
第一章 唯心论与唯物论
本章讨论下列各问题:
一、哲学中的两军对战;
二、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
三、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四、唯物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一、哲学中的两军对战
全部哲学史,都是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个互相对抗的哲学派别的斗争和发展的历史。一切的哲学思潮和派别都是这两个基本派别的变相。
各种哲学学说,都是隶属于一定社会阶级的人们所创造的,这些人们的意识,又是历史地被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决定。所有的哲学学说,表现着一定社会阶级的需要,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阶段。哲学的命运,看哲学满足社会阶级的需要之程度如何而定。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社会根源,存在于阶级的矛盾的社会结构中,最初唯心论之发生是原始野蛮人类迷妄无知的产物。此后生产力发展,促使科学知识也随之发展,唯心论应该衰退,唯物论理应起而代之。然而从古至今,唯心论不但不曾衰退,反而发展起来,同唯物论竞长争高,互不相下,原因就在于社会有阶级的划分。一方面压迫阶级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发展与巩固其唯心论学说,一方面被压迫阶级同样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发展与巩固其唯物论学说。唯心论和唯物论学说都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在阶级没有消灭以前,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战是不会消灭的。唯心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代表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起着反动的作用。唯物论则是革命阶级的宇宙观,它在阶级社会内,从反动哲学的唯心论之不断的战争中生长与发展起来。由此.哲学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始终反映着反动阶级与革命阶级在利害上的斗争。哲学中的某一倾向,不管哲学者自身意识到与否,结局总是被他们所属阶级的政治方向所左右的。哲学上的任何倾向,总是直接间接助长着他们所属阶级的根本的政冶利害。在这意义下,哲学中的一定倾向的贯彻,便是他们所属阶级的政策之特殊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法唯物论的特征,在于要明确地理解一切社会意识(哲学也在内)的阶级性,公然声明它那无产阶级的性质的向有产阶级的唯心论哲学作坚决的斗争,并且把自己的特殊任务,从属于推翻资本主义组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任务之下。在中国目前阶段上,哲学的任务,是从属于推翻帝国主义与半封建制度,彻底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并准备转变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去的一般任务之下。哲学的理论与政治实践是应该密切联系着的。
二、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
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根本区别在那里呢?在于对哲学的根本问题,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相反的回答。唯心论认精神(意识,观念,主体)为世界一切的根源,物质(自然界及社会,客体)不过为其附属物。唯物论认物质离精神而独立存在,精神不过为其附属物。从这个根本问题的相反的回答出发,就生出一切问题上的分歧意见来。
在唯心论看来,世界或者是我们各种知觉的综合,或者是我们的或世界的理性所创造的精神过程。对外面的物质世界,或者完全把它看成虚构的幻想,或者把它看成精神元素之物质的外壳。人类的认识,是主体的自动,是精神的自己产物。
唯物论相反,认宇宙的统一就在他的物质性。精神(意识)是物质的本性之一,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发生的。自然,物质,客观世界,存在于精神之外,离精神而独立。人的认识,是客观外界的反映。
三,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唯心论认物质为精神的产物,颠倒着实在世界的姿态。这种哲学的发生与发展的根源何在?
前面说过,最初唯心论之发生,是原始野蛮人类迷妄无知的产物。但在生产发展之后,促使唯心论形成哲学思潮之首先的条件,乃是肉体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社会发生分工,分工再发展,分出了专门从事精神劳动的人们。但在生产力贫弱时期,两者的分裂还没有达到完全分离的程度。到了阶级出现,私产发生,剥削成为支配阶级存在的基础之时,就起了大变化了。精神劳动成为支配阶级的特权,肉体劳动成为被压迫阶级的命运。支配阶级开始颠倒地去考察自己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劳动者给他们以生活资料,反而是他们以生活资料给与劳动者,因此他们鄙视肉体劳动,发生了唯心论的见解。消灭肉体与精神劳动的区别,是消灭唯心论哲学的条件之一。
使唯心论哲学能够发展的社会根源,主要的进在于这种哲学意识地表现剥削阶级的利害。唯心论哲学在一切文化领域的优越,应该拿这个去说明。假如没有剥削阶级的存在,唯心论就会失掉它的社会根据。唯心论哲学之最后消灭,必须在阶级消灭与共产主义社会成立之后。
使唯心论能够发达,深化,并有能力同唯物论斗争,还须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寻找其根源。人类在使用概念来思考的时候,存在着溜到唯心论头的可能性。人类思考时,不能不使用概念,这就使我们的认识分裂为二方面,一方面是个别的与特殊性质的事物,一方面是一般性质的概念(例如“延安是城”这个判断)。特殊和一般本来是互相联系不可分裂的,分裂就脱离了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是表现于一般与特殊之一致的,没有特殊,一般就不存在,没有一般,也不会有特殊。把一般同特殊脱离开来,即把一般当作客观的实体看待,把特殊只当作一般之存在的形式,这就是一切唯心论者所釆取的方法。一切唯心论者,即是拿意识,精神或观念来代替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的。从这里出发,唯物论便强调着人类意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性,他们不能指出意识受物质限制的这种唯物论的真理,却主张只有意识是能动的,物质不过是不动的集合体。加上被阶级的本性所驱策,唯心论者便用一切方法把意识的能动性夸张起来,片面地发展了它,使这一方面在心智之中无限制的胀大成为支配的东西,掩蔽着别一方面,并使之服从,而把这一人工的胀大的东西确定为一般的宇宙观,以至化为物神或偶像。经济学上的唯心论,过分夸大交换中非本质的一方面,把供求法则提高到资本主义的根本法则。许多人看到科学在社会生活上发生了能动的作用,不知道这种作用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所规定与限制,而作出科学是社会发动力的结论。唯心论历史家把英雄看成历史的创造者,唯心论政治家把政治看成万能的东西,唯心论军事家实行拚命主义的作战,唯心论革命家主张白朗基主义,蒋介石说要复兴民族惟有恢复旧道德,都是过分夸张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我们的思维不能一次反映出当作全体看的对象,而是构成一个具有接近于现实的一切种类的无数色调的,生动的,认识之辩证法的过程。唯心论依据于思维的这种特性,夸大其个别方面,不能给过程以正确反映,反把过程弄弯曲了。列宁说:“人类的认识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这一曲线之任何一段,都可以变为一段单独的完整的直线,这段直线就有引你陷入迷阵的可能。直线性和片面性是见树不见林和呆板固执性,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一一这些就是唯心论的认识论的根源”。哲学的唯心论是将认识的一个片段或一个方面,片面地夸张成为一种脱离物质、脱离自然的神化的绝对体。唯心论就是宗教的教义,这是很对的。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机械唯物论)没有强调思维在认识上的能动性,仅给以被动作用,把它当作反映自然的镜子看。机械唯物论对唯心论采取横暴的态度,不注意其认识论的根源。因此不能克服唯心论。只有辩证唯物论,正确地指出思维的能动性,同时又指出思维受物质的限制。指出思维从社会实践中发生,同时又能动的指导实践。只有这种辩证法的“知行合一”论,才能彻底地克服唯心论。
四、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承认离意识而独立存在于外界的物质是唯物论的基础,这一基础是人类从实践中得到的。劳动生产的实践,阶级斗争的实践,科学实验的实践,使人类逐渐从迷信与妄想(唯心论)脱离,逐渐认识世界之本质,而达到于唯物论。
屈服于自然力之前而只能使用简单工具的原始人类,不能说明周围的事变,因而求助于神灵,这就是宗教同唯心论的起源。
然而人类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同周围的自然界接触,作用于自然界,变化着自然界,造衣食住用的东西,使之适合于人类的利益,使人类深信物质的客观地存在着。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人同人之间互相发生关系与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并且实行着阶级斗争。被压迫阶级考虑形势,估计力量,建立计划,在他们的斗争成功时,使他们确信自己的见解并不是幻想的产物,而是客观上存在着的物质世界的反映。被压迫阶级因为釆取错误的计划而失败,又因为改正其计划而成功,使他们懂得只有主观的计划依靠于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及规律性的正确的认识,才能达到目的。
科学的历史给人类证明世界的物质性及规律性,使人类觉悟到宗教与唯心论的幻想之无用,直到达于唯物论的结论。
总之,人类的实践史一一向自然斗争史,阶级斗争史,科学史,在长久年月中,为了生活与斗争的必要,考虑物质的现实及其法则,证明了唯物论哲学的正确性,找到了自己斗争的思想工具一一唯物论哲学。社会的生产发展越发进到高度,阶级斗争越发发展,科学认识越发暴露了自然的“秘密”。唯物论哲学就越发发展与巩固,人类便能逐渐从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迫之下解放了出来。
资产阶级在为了向封建阶级斗争的必要、及无产阶级还没有威胁他们的时候,也曾经找到了并使用了唯物论作为自己斗争的工具,也曾经确信周围的事物是物质的产物。而不是精神的产物。直至他们自己变成了统治者,无产阶级的斗争又威胁着他们时,才放弃这个“无用”的工具,重新拿起另一个工具一一哲学的唯心论。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戴季陶,吴稚晖,在一九二七年以前及其以后思想的变化一一从唯物论到唯心论的变化,就是眼前的活证据。
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一一无产阶级,他们本质上是唯物论的。但由于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就使得无产阶级的唯物论不同于资产阶级的唯物论,是更彻底更深刻的,只有辩证法的性质.没有机械论的性质。无产阶级吸收了人类全历史中一切实践的成果,同时又由于自己的实践,经过他们的代言人与领导者一一马克思、恩格斯之手,造成了辩证法唯物论。不但主张物质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而且主张物质是变化的,成为整个完整系统的崭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第二章 辩证法唯物论
这个题目中准备讨论下列问题,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一一辩证法唯物论;
二、过去哲学遗产同辩证法唯物论的关系;
三、在辩证法唯物论中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
四、哲学对象问题;
五、物质论;
六、运动论;
七、时空论;
八、意识论;
九、反映论;
十、真理论;
十一、实践论。
下面简述这些问题的观点.
一、辩证法唯物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这个问题在第一章中已经说过.这里再简单地说一点。
辩证法唯物论,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历史给予无产阶级以消灭阶级的任务,无产阶级就用辩证法唯物论作为他们斗争的精神上的武器,作为他们各种见解之哲学基础。辩证法唯物论这种宇宙观,只有当我们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去认识世界的时候,才能够被我们正确地和完整地把握住;只有从这种立场出发,现实世界才得真正客观地被认识。这是因为一方面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最先进与最革命的阶级;又一方面,只有辩证法唯物论才是高度的和严密的科学性,同彻底的和不妥协的革命性密切地结合着的、一种最正确的和最革命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中国无产阶级担负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达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历史任务,必须采取辩证法唯物论作为自己精神的武器。如果辩证法唯物论被中国无产阶级、共产党、及一切愿意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们之广大革命分子所采取的话,那末,他们就得到了一种最正确和最革命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他们就能够正确地了解革命运动的发展变化,提出革命的任务,团结自己的同盟者的队伍,战胜反动的理论,釆取正确的行动,避免工作的错误,达到解放中国与改造中国的目的。辩证法唯物论对于指导革命运动的干部人员,尤属必修的科目,因为主观主义与机械观这两种错误的理论与工作方法,常常在干部人员中间存在着,因此常常引导干部人员违反马克思主义,在革命运动中走入歧途。要避免与纠正这种缺点,只有自觉地研究与了解辩证法唯物论,把自己的头脑重新武装起来。
二、旧的哲学遗产同辩证法唯物论的关系
现代的唯物论,不是过去各种哲学学说之简单的继承者。它是从反对过去统治哲学的斗争中,从科学解除其唯心论和神秘性的斗争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一辩证法唯物论,不但继承了唯物论的最高产物一一黑格尔学说的成果,同时还克服了这一学说的唯心论,唯物地改造了他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又不但是一切过去唯物论发展的继续和完成,同时还是一切过去唯物论的狭隘性之反对者,即机械的直觉的唯物论(主要的是法国唯物论与费尔巴哈唯物论)之反对者。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一辩证法唯物论,继承了过去文化之科学遗产,同时又给此种遗产以革命的改造,形成了一种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正确最革命的、有最完备的哲理的科学。
中国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无产阶级自觉地走上政治舞台及科学水平之提高,发生了与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运动。然而在它的第一时期,中国的唯物论思潮中,唯物辩证法的了解还很微弱,受资产阶级影响的机械唯物论,和德波林派的主观主义风气占着主要的成分。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进了一步,唯物辩证法的思想逐渐发展起来。到了最近,由于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严重性,也由于苏联哲学清算运动的影响,便在中国思想界发展了一个广大的唯物辩证法运动。这个运动目前虽还在青年的阶段上,然从其广大的姿态来看,它将随着中国与世界无产阶级同革命人民的革命斗争之发展,以横扫的阵势树立自己的权威,指导中国革命运动勇往迈进,定下中国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进入胜利之途的基础。
由于中国社会进化的落后,中国今日发展着的辩证法唯物论哲学思潮,不是从继承与改造自己哲学的遗产而来的,而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而来的。然而要使辩证法唯物论思潮在中国深入与发展下去,并确定地指导中国革命向着彻底胜利之途,便必须同各种现存的反动哲学作斗争,在全国思想战线上树立批判的旗帜,并因而清算中国古代的哲学遗产,才能达到目的。
三、辩证法唯物论中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辩证法唯物论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同时又是无产阶级认识周围世界的方法和革命行动的方法;它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唯心论的马克思主义修正派认为辩证法唯物论的全部实质只在于它的“方法”,他们把方法从一般哲学的宇宙观割裂开来,把辩证法从唯物论割裂开来。他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一一辩证法,不是如同黑格尔一样的唯心的辩证法,而是唯物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丝毫也不能离开它的宇宙论的。另一方面,机械唯物论者却又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般哲学的宇宙观,割去了它的辩证法,而且认为这种宇宙观就是机械的自然科学之各种结论。他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不是简单的唯物论,而是辩证法的唯物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这两种割裂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辩证法唯物论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
四、唯物辩证法的对象问题一一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什么的
列宁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理科学来看的)唯物辩证法看做关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法则。及(在辩证法的各范畴中反映这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法则的学问。他说:论理学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问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及精神的事物之发展法则的学问,即关于世界的一切具体内容及其认识之发展法则的学问。换言之,论理学是关于世界认识之历史的总计、总合、结论。列宁虽然把作为一般的科学方法论看的唯物辩证法的意义强调起来,然而这是因为辩证法系由世界认识的历史中得出来的结论。因此他说:“辩证法就是认识的历史。”
上述列宁对于当作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及其对象所给予的定义,他的意思是说:第一,唯物辩证法与其他任何科学同样,有它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便是自然、历史和人类思维之最一般的发展法则。并且研究的时候,唯物辩证法的任务,不是从头脑里想出存在于各现象间的关系,而是要在各现象本身中观察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来。列宁的这种见解同少数派唯心论者把(事实上离开了具体科学及具体知识的)范畴的研究当做唯物辩证法的对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因为少数派唯心论者企图建立一个认识历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现实发展中游离了的各范畴的哲学体系,这样他们就事实上放弃唯物辩证法。第二,各个科学分析(数学、力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及其认识之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各个科学的法则是狭隘地片面地被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所限制了的。唯物辩证法则不然,它是一切具体科学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一般内容,及人类的其他一切科学认识之总计、结论、加工和普遍化。这样,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判断和法则,是极其广泛的(包含着一切科学的最一般的法则,因此也包含着物质世界的本质的)各种规律性和规定。这是一方面,在这方面,它是宇宙观。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是从一切空想、僧侣主义和形而上学解放出来的真正科学认识上理论学和认识论的基础,因此,它同时又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唯一确实的有客观真实性的方法论。我们说唯物辩证法或辩证法唯物论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在这里更加明白了。这样对于否认哲学存在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者和庸俗化者的错误,也可以懂得了。
关于哲学对象问题,马克思、恩格思和列宁,都反对使哲学脱离实在的现实,使哲学变为某种独立实质的东西。指出了那根据实在生活和实在关系的分析而生长出来的哲学之必然性,反对单单以理论观念和理论观念的自身做研究的对象,如同形式理论就是少数派唯心论的那种干法。所谓根据实在生活和实在关系的分析生长出来的哲学。就是唯物辩证法这种论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解说唯物辩证法为论发展的学说。恩格斯称唯物辩证法为“论自然社会及思维之运动和发展的一般法则”的学说。列宁把唯物辩证法看作“最多方向的、内容最丰富的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他们都认为在这种学说以外的其他一切哲学学说所述一切发展原则的公式,概属狭隘的、无内容的“失去了自然和社会之实际发展过程的东西”(列宁)。至于唯物辩证法之所以被称为最多方面的、内容最丰富的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原故,乃是因为唯物辩证法是最多方面地和最丰富地、最深刻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变化过程中的矛盾性和飞跃性,而不是因为别的东西。
在哲学对象问题中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辩证法、论理学、认识论的一致性的问题。
列宁着重指出辩证法论理学及认识论的同一性,说这是“极其重要的问题”,说“三个名词是多余的,它们只是一个东西”,根本反对那些马克思主义修正派把三者当做完全各别独立的学说去处理的那种干法。
唯物辩证法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论,也是唯一科学的论理学。唯物辩证法研究吾人对外界认识的发生及发展,研究由不知到知,由不完全的知到更完全的知的转移,研究自然及社会的发展法则在人类头脑中日益深刻和日益增多的反映,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的一致。唯物辩证法研究客观世界最一般的发展法则,研究客观世界最发展的姿态在思维中的反映形态,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研究现实事物的各过程及各现象的发生发展消灭及相互转化的法则,同时又研究反映客观世界发展法则的人类思维的形态,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与论理学的一致。
要彻底了解辩证社论理学认识论三者为什么是一个东西,我们看下面唯物辩证法怎样解决关于理论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之相互关系这个问题,就可以明白了。
恩格斯说:“对于一切哲学家的思维方法来说,黑格尔思维方法的长处就在于横亘在根底面的极其丰富的历史感,他的形式虽说是抽象的唯心论的,然而他的思想的发展却非常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平行着的。并且历史原来就是思想的检证。历史常常在飞跃地错杂地进行着。因为有这两种情形,所以假若常常要依从历史的话,不但要注意许多不重要的材料,而且会不得不使思想行程中断。这时唯一适当的方法,就是论理的方法。然而这一论理的方法权本仍然是历史的方法,不是舍去了那历史的形态与偶然性罢了。”这种“论理发展与历史发展一致”的思想,是被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充分注意了的。“论理学的范畴,是外的定在与活动之无数个别性的简约”。“范畴就是分离的阶段,帮助我们去认识这一个网和网的结节点的”。“人的实践活动,把人类的意识几十亿次反复不息地应用到各种这样的论理学式子里面,这样,这些式子就得到了所谓公理的意义了”。“人类的实践,反复了几十亿次,才当做论理的式子固定在人类意识中。这些式子,都有着成见的永续性,因为是反复几十亿次的结果,才有着公理的性质。”上述列宁的那些话,指明唯物辩证法的论理学的特点,不象形式论理学那样,把它的法则私范畴看成空虚的、脱离内容而独立的,对于内容无关心的形式,也不象黑格尔那样,把它看成脱离物质世界而独立发展的观念要素,而是把它当做反映到和移植到我们头脑里并且经由头脑加工制造过的,物质运动的表现去处理。黑格尔立脚在存在和思维的同一性上,把辩证法,论理学,和认识论的同一性当做唯心论的同一性去处理。反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里,辩证法、论理学和认识论的同一性,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只有照唯物论解决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只有站在反映论的立场上,才能使辩证法论理学和认识论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用辩证法唯物论去解决论理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相互关系的最好的模范,首先要算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论中包含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同时又包含了这一社会的理论发展。资本论所分析的,是那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及消灭、反映出来的各经济范畴的发展的辩证法。这问题之解决的唯物论性质,在于他以物质的客观历史做基础,在于把概念和范畴当做这一现实历史的反映。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历史的一致,资本主义的社会的论理学和认识论的一致,模范地表现在资本论里面,我们可以从它懂得一点辩证法论理学和认识论一致的门径。
以上是辩证法唯物论的对象问题
五、物质论
马克思主义继续和发展哲学中的唯物论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彻底唯物地指出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或意识对于存在的依赖关系)。
承认物反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是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客观存在为前提的。隶属于唯物论营垒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承认物质世界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一一人类出现以前它就存在,人类出现以后也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承认这一点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前提。
拿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证据是多得很的。人类时刻同外界接触,还须用残酷的手段去对付外界(自然界同社会)的压迫和反抗;还不但应该而且能够克服这些压迫和反抗一一所有这些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人类社会实践的实在情形,就是最好的证据。经过了万里长征的红军,不怀疑经过地区连同长江大河、雪山草地以及和他作战的敌军等等的客观存在,也不怀疑红军自己的客观存在;中国人不怀疑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同中国人自己的客观存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也不怀疑这个大学和学生自己的客观存在;这些东西都是客观地离开我们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的东西,这是一切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也就是哲学的物质观。
哲学的物质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是不相同的。如果说哲学的物质观在于指出物质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就是说的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感觉,并在感觉中得到反映),那末这种说法是永远不起变化的,是绝对的。自然科学的物质观则在于研究物质的构造,例如从前的原子论,后来的电子论等等,这些说法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变化的,是相对的。
根据辩证法唯物论的见地去区别哲学的物质观与当然科学的物质观,是彻底贯彻哲学的唯物论方向之必须条件,在向唯物论和机械唯物论作斗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唯心论者根据电子论的发见,宣传物质消灭的谬说,他们不知道关于物质构造之科学知识的进步,正是证明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论之正确性。因为表现在旧的物质概念中的某些物质属性(重量、硬度、不可入性、惰性等等),经过现代自然科学的发现即电子论的发现,证明这些属性仅存在于某几种物质形态中,而在其他物质形态中则不存在。这种事实,破除了旧唯物论对于物质观念的片面性与狭隘性,而对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客观存在之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观,却恰恰证明其正确。原来辩证认唯物论的物质观,正是以多样性去看物质的世界的统一,就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物质观,对于物质由一形态转化到另一形态之永久普遍的运动变化这一种事实,丝毫也没有矛盾。“以太”、电子、原子、分子、结晶体、细胞社会现象、思维现象一一这些都是物质发展的种种阶段,是物质发展史中的种种暂时形态。科学研究的深入,各种物质形态的发现(物质多样性的发现),只是丰富了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观的内容,那里还会有什么矛盾?区别哲学的物质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观是必要的,因为二者有广狭之别,然而是不相矛盾的,因为广义的物质包括了狭义的物质。
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观,不承认世界有所谓非物质的东西(独立的精神的东西)。物质是永久与普遍存在的,不论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从来如此”与“到处如此”的东西(就其统一性而言),那就是哲学上的所谓客观存在的物质。用彻底的唯物论见地(即唯物辩证法见地)来看意识这种东西,那末,所谓意识不是别的,它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是人类物质头脑的一种特殊性质,是使意识以外的物质过程反映到意识之中来的那种物质头脑的特殊性质。由此可知,我们区别物质同意识并把二者对立起来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只在认识的见地内有意义。因为意识或思维只是物质(头脑)的属性,所以认识与存在的对立就是认识的物质同被认识的物质的对立,不会多一点。这种主体同客体的对立,离开认识论领域,就毫无意义。假如在认识论以外还把意识同物质对立起来,就无异于背叛唯物论。世界上只有物质同它的各种表现,主体自身也是物质的,所谓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永久与普遍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这是这个意思。一句话,物质是世界的一切,“一切归于司马懿”,我们说“一切归于物质”,这就是世界的统一原理。
以上是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论。
六、运动论(发展论)
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在于它的物质论,即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客观实在性和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这种世界的统一原理,在前面物质论中已经解决了。
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二个基本原则,在于它的运动论(或发展论),即承认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是物质多样性的表现,这就是世界的发展原理。世界的发展原理同上述世界的统一原理相结合,就成为辩证法唯物论整个的宇宙观。世界不是别的,就是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或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辩证法唯物论的运动观,对于(一)离开物质而思考运动,(二)离开运动而思考物质,(三)物质运动的简单化,都是不能容许的。辩证法唯物论的运动论,就是同这些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及机械的观点作明确而坚决的斗争建立起来的。
辩证法唯物论的运动论,首先是同哲学的唯心论及宗教的神道主义相对立的。一切哲学的唯心论及宗教的神道主义的本质,在于他们从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出发,设想世界的运动及发展是没有物质的,或在最初是没有物质的,而是精神作用或上帝神力的结果。德国唯心论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现在的世界是从所谓“世界理念”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周易哲学及宋明理学都作出唯心论的宇宙发展观。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世界,佛教及中国一切拜物教都把宇宙万物的运动发展归之子神力。所有这些离物质而思考运动的说法都和辩证法唯物论根本不相容。不但唯心论与宗教,就是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论及现在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机械唯物论,当他们说到自然现象时是唯物论的运动论者,但一说到社会现象时就无不离开物质的原因,而归着于精神的原因了。
辩证法唯物论坚决驳斥所有这些错误的运动观,指出他们的历史限制性一一阶级地位的限制与科学发展程度的限制,而把自己的运动观建设在以无产阶级立场及最发达的科学水准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论上面,辩证法唯物论首先指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内在的属性(不是由外力推动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同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样不可思议的事。把唯物的运动观同唯心的及唯神的运动观尖锐地对立着。
离开运动而考察物质,则有形而上学的宇宙不动论或绝对平衡论。他们认为物质是永远不变的,在物质中没有发展这回事,认为绝对的静止是物质的一般状态或原始状态。辩证法唯物论坚决反对这种意见,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最普遍的形式,是物质内在的不可分离的属性。一切的静止与均衡仅有相对的意义,而运动则是绝对的。辩证法唯物论承认一切物质形态均有相对的静止或均衡之可能,并认为这是辨别物质因而亦即辨别生命的最重要条件(恩格斯),但认为静止或均衡只是运动的要素之一,是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离开运动而考察物质的错误,就在于把这种静止要素或均衡要素夸张起来,把它掩蔽了并代替了全体,把运动的特殊情况一般化,绝对化起来。中国古代形而上学思想家爱说的一句话:“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样的宇宙不动论。他们也承认宇宙及社会现象的变动,但否认其本质的变动,在他们看来,宇宙及社会的本质是永远不变动的。他们之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阶级限制性,封建地主阶级如果也承认宇宙及社会的本质是运动与发展的,就无异在理论上宣布他们自己阶级的死刑。一切反动势力,他们的哲学都是不动论。革命的阶级同民众,却眼看到了世界的发展原理,因而主张改造这个社会及世界,他们的哲学是辩证法唯物论。
此外,辩证法唯物论也不承认简单化的运动观,就是说把一切的运动都归结到一种形式上去,即归结到机械的运动,这是旧唯物论宇宙观的特点。旧唯物论(十七八世纪的法国唯物论,十九世纪的德国费尔巴哈唯物论)也承认物质的永久存在和永久运动(承认运动的无限性),但仍然没有跳出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不去说他们在社会论上的见解依然是唯心论的发展观,就在自然论上,也把物质世界的统一,归结到某种片面的属性,归结到运动的一个形态一一机械的运动。这种运动的原因在外力。象机械一样由外力推之而运动。他们不从本质上也不从内部原因上去说明物质或运动,或关系的一切多样性,而从单纯的外面的发现形式上,从外力原因上去说明它,这样在实际上就失掉了世界的多样性。他们把世界一切的运动,都解作场所的移动与数量的增减。物体某一瞬间在某一场所另一瞬间则在另一场所,这样就叫做运动。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增减的转化,没有性质的变化,变化是循环的,是反复产生同一结果的。辩证法唯物论与此相反,不把运动看作单纯的场所移动及循环运动,而把它看作无限的质的多样性,看作由一形态向他一形态的转化,世界物质的统一和物质的运动,便是世界物质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与运动。恩格斯说:“运动的一切高级形态必然同力学的(外的或分子的)运动形态结合着,例如如果没有热和电气的变化,化学的作用就不可能,如果没有力学的(分子的)热量的,电气的,化学的变化等等,有机的生命也不可能,这当然是不能否认的。然而如果只有某些低级运动形态的存在,是决不能包括各种状况中主要形态的体质的”。这话是千真万确地合于事实。即使就单纯机械运动而论,也不能从形而上学的观点去解释它。须知一切运动形态都是辩证法的,虽然它们之间的辩证法内容的深度与多面性有着很大差异。机械运动仍然是辩证法的运动,所谓物体某一瞬间“在”某处,其实是同时“在”某处,同时又不在某处,所谓“在”某处,所谓“不动”,仅是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根本上依然是在运动。物体在被限制着的时间内和被限制着的空间内运动着。物体总是不绝地克服这种限制性,跑出这种一定的有限制的时间及空间的界限以外去,成为不绝的运动之流.而且机械运动只是物质的运动形态之一,在实在的现实世界中,没有它的绝对独立的存在,它总是联系于别种运动形态的。热、化学的反映、光、电气,一直到有机现象与社会现象,都是质地上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交界时期的自然科学的划时代的大功劳,就在于发现了运动转化法则,揩出物质的运动总是由一形态转化成为另一形态,这样地转化的新形态是与旧形态本质上不同的。物质所以转化的原因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是由于外部机械力的推动,而是由于内部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互相矛盾的两种因素相争相斗,推动着物质的运动和发展。由于这个运动转化法则的发现,辩证法唯物论就能够把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扩大到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上去,不但把世界当作永远运动的物质去考察,而且把世界当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无限前进运动的物质去考察,即把世界当做发展、当做过程去考察。做一句话来说:“统一的物质世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样就把旧唯物论的循环论击破了。辩证法唯物论深刻地多方面地观察了自然及社会的运动形态,认为当作全体看的世界之发展过程是永久的(无始无终的),但同时各个历史地进行的具体的运动形态又是暂时的(有始有终的),就是说,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消灭的,认为世界的发展过程由低级的运动形态生出高级的运动形态,表示了它的历史性与暂时性,但同时任何一个运动形态都不是绝对最初的,也不是绝对最后的,它是处在永久的长流中(无始无终的长流中)。依据着对立斗争的法则(自己运动的原因)。使每一运动形态总是较之先行形态进到了高一级的阶段,它是向前直进的,但同时就各个运动形态来说(就各个具体的发展过程来说),却也会发生转向的运动或后退运动,前进运动同后退运动相结合,在全体上就成为复杂的螺旋的这动,认为新的这动形态是作为旧的运动形态的对立的(反对物)而发生的,但同时新的运动形态又必然保存着旧的运动形态中的许多要素,新东西是从旧东西里面生长出来的。认为事物的新形态新性质新属性的出现,是由连续性的中断即经过冲突和破坏而飞跃地产生的,但同时事物的连结和相互关系又决不会绝对破坏。最后,辩证法唯物论认为世界无穷尽(无限),不但就其全体来看是这样,同时就其局部来看也是这样的,电子不是同原子分子一样表现着一个复杂而无穷尽的世界么?
物质运动的根本形态又规定根本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科目。辩证法唯物论把世界的发展当作无机界经过有机界而达到最高物质运动形态(社会)的一个前进运动去考察,这一运动形态的从属关系就成了和它相应的科学(无机界科学,有机界科学,社会科学)的从属关系的基础。恩格斯说:“各种各类的科学是把特定的运动形态或相互关系相互推移的一联的运动形态拿来分析,因此科学的分类就在于要依从着运动的固有顺序去把各个运动分类排列起来,仅在这一点来说,分类才有意义”。
“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是采取质地不相同的各种形式的物质的这动,因此也就不能忘记物质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这个问题。所谓“物质一般”与“运动一般’是没有的,世界上只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具体的物质与运动。“物质”和“运动”这些字眼只是一些简写的名词,在这些名词中,我们依照它们的共同特性是把各种不同的被感觉的事物一概包括在内”(恩格斯)。
以上就是辩证法唯物论的世界运动论或世界发展原理。这个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与方法论,无产阶级及一切革命的人们如果拿着这个彻底科学的武器,他们就能够理解这个世界并改造这个世界。
七、时空论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空间和时间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运动的物质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并且物质的运动本身是以空间和时间这两种物质存在的形式为前提的。空间和时间不能与物质相分离。“物质存在于空间”这句话,是物质本身具有伸张性,物质世界是内部存在着伸张性的世界,不是说物质被放在一种非物质的空虚的空间中。空间和时间都不是独立的非物质的东西,也不是我们感觉性的主观形式,它们是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形式。它们是客观的,不存在于物质以外,物质也不存在于它们以外。
把空间和时间看作物质存在的形式的这种见解,是彻底的唯物论的见解。这种时空观,同下列几种唯心论的时空观是根本相反的:(一)康德主义的时空观,认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的实在,而是人类的直觉形式;(二)黑格尔主义的时空观,认发展着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日益接近于绝对观念;(三)马赫主义的时空观,认时间和空间是“感觉的种类’,“使经验和谐化的工具”。所有这些唯心论观点,都不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都不承认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自身发展中反映着物质存在的形式,这些错误理论,都被辩证法唯物论一个一个地驳了。
辩证法唯物论在时空问题上,不但要同上述那些唯心论观点作斗争,而且要同机械唯物论作斗争。特别显著的是牛顿的机械论,他把空间看做同时间无关系的不动的空架子.物质被安置到这种塞架子里面去。辩证法唯物论反对这种机械论,指出我们的时空观念是在发展的。“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便没有别的东西,而运动的物质若不在空间和时间中便无运动之可能。人类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是相对的,但是这些相对的概念积集起来就成为绝对的真理。这些相对的概念不断发展着,循着绝对真理的路线而前进,日益走近于绝对真理。人类关于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变动性,始终不能推翻二者的客观实在性,这正和关于物质的运动形式及其组织之科学知识的变动性,不能推翻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一样的”(列宁)。
以上是辩证法唯物论的时空论。
八、意识论
辩证唯物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发展之一形式,是一定物质态的形特性。这种唯物主义同历史主义的意识论是和一切唯心论及机械唯物论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根本相反的。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见解,意识的来源,是由无意识的无机械发展到具有低级意识形态的动物界,再发展到具有高级意识形态的人类。高级意识形态不但同生理发展中的高级神经系统不可分离,而且同社会发展中的劳动生产不可分离。马克思、恩格斯曾着重指出意识对物质生产发展的依赖关系,和意识同人类言语发展的关系。
所谓意识是一定物质形态的特性,这种物质形态就是组织复杂的神经系统,这样的神经系统只能发生于自然界进化的高级阶段上。整个无机界,植物界和低级的动物界,都没有认识在它们内面或外面发生着的那些过程的能力,它们是没有意识的。仅在有高级神经系统的动物体,才具有认识过程的能力,即具有自内反映或领悟这些过程的能力。吾人神经系统中的客观生理过程,是同它之内部取意识形式的主观表现相随而行的。凡就本身论是客观的东西,是某种物质的过程,它对于具有头脑的实体却同时又是主观的心理的行为。
特殊思想实质的精神是没有的,有的只是思想的物质一一脑子。这种思想的物质是有特别质地的物质,这种物质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中言语的发展而达到高度的发展。这种物质具有思想这一种特殊性质,这是任何别的物质所不具备的。
然而庸俗唯物论者却认思想是脑子分泌出来的物质,这种见解歪曲了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观念。须知思想、感情和意志的行为,.不具有重量和伸张性的东西,意识同重量伸张等是同一物质之不同的性质。意识是运动的物质之内部状态,是反映着在这动的物质中所发生的生理过程的特殊性质。这种特殊性,同客观的神经作用过程不可分离,但又不与这过程相同,把这两者混同起来,推翻意识的特殊性,这就是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和这同样,冒牌的马克思主义的机械论,附和心理学中某些资产阶级的左翼学派的见解,实质上也完全推翻了意识。他们把意识解作理化的生理的过程,认为高级实体的行为之研究可以由客观生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去执行。他们不了解意识的本质之质的特殊性,看不到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他们把客观和主体之具体历史一致代之以主客的等同,代之以片面的机械的客观世界。这种把意识混同于生理过程的观点,无异取消了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个哲学中的根本的问题。
孟塞维克的唯心论企图用一种妥协理论去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把唯物论同唯心论调和起来。他们拿客观主义同主观主义的“联盟”的原则,去对抗辩证法的原则,而这种原则既非机械的客观主义,也非唯心的主观主义,而是客观和主观之具体历史的一致。
可是还有怪议论,这就是普列汉诺夫关于意识问题的物活论的见解,在他的“石子也是有意识的”一句名言中充分表现着。照他的意见,意识不是发生于物质发展过程中的,而是从最初就存在于一切物质的,石子及低级有机体的意识和人的意识之间,仅仅在于程度上的区别。这种反历史的见解,对于辩证法唯物论认为意识是最后发生的具备着质的特殊性的见解,也是根本相反的。
只有辩证唯物论的意识才是意识问题上的正确的理论。
九、反映抡
做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单承认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是不够的,还须承认意识对于物质的可认识性。
关于物质能否被认识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切过去哲学都觉得无力对付的问题,只有辩证法唯物论能够给予正确的解决。在这个问题上,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即同不可知论相反,又同直率的实在论不同。
休谟同康德的不可知论,把认识的主体从客体隔离开来,认为越出主体的界限是不可能的,“自在之物”和它的形象之间存在着不可跳过的深沟。
马赫主义的直率实在论,则把客体同感觉等同起来,认为真理在感觉中就已经成就了完成的形态。同时,他们不但不了解感觉是外界作用的结果,而且不了解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即外界作用在主体的感觉机关和思想的脑子中所做的改造工夫(取印象和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
只有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肯定地答复了可认识性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灵魂”。根据这一理论,指明我们的印象和概念不但被客观事物所引起,而且还反映客观事物。指明印象和概念,既不象唯心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主体自动发展的产物.也不是不可知论者所说的那样是客观事物的标准,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照像和样本。
客观的真理是不依靠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它虽然反映在我们的感觉和概念中,但不是一下子就取完成的形态,而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认为客观真理在感觉中就已经取着完成形态而被我们获得的那种直率实在论的见解,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客观真理在我们感觉和概念中,虽不是一次就取完成的形态,然而不是不能认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的见解,认为意识是能够在认识过程中反映客观真理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未被认识的“自在之物”,反映到我们的感觉印象概念上来时,就变成“为我之物”了。感觉和思维,并不是如同康德所说的那样把我们同外界隔离开来,而是把我们同外界联系起来的,感觉和思维就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思想的东西(印象和概念)并非别的,不过是“人类头脑中所转现出来和改造过来的物质的东西”(马克思)。在认识过程中,物质世界是愈走而愈接近地、愈精确地、愈多方面地和愈深动地反映在我们的认识中。向着马赫主义和康德主义作两条战线的斗争,揭破直率实在论和不可知论的错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任务。
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认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无限度的,这和不可知论者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那种见解根本相反。但我们之接近绝对真理,却每一次有其历史上的确定界限。列宁这样说:吾人知识之接近客观的绝对真理,是历史地有限度的.但是这一真理的存在是绝对的,我们不断地向真理接近也是绝对的。图画的外形是历史地有条件的,但这张图画描绘着客观上存在的模型则是绝对的。我们承认人的认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真理是不能一次获得的。但我们不是不可知论者,我们又承认真理能够完成于人类认识的历史运动中。列宁还说:对于自然在人类思想中的反映,不要死板板地或绝对去了解它。认识不是无这动的与无矛盾的,认识是处于永久的这动过程中。即矛盾之发生和解决的永久过程中。认识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着矛盾与斗争的运动,运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之见解。
一切哲学在认识论上的反历史观点,都不把认识当作过程看待,因此都带着狭隘性。感觉主义的经验论之狭隘性,在感觉和概念之间挖开了深沟。理性主义学派的狭隘性,则使概念脱离了感觉。只有把认识当作过程看待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反映论),才彻底除去了这样狭隘性,把认识放在唯物的与辩证的地位。
反映论指出:反映过程不限于感觉印象,也存在于思维中(抽象的概念中),认识是一个由感觉到思维的运动过程。列宁曾说:“反映自然的认识,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整体的反映,而是许多抽象的思考、概念,法则等等之形成过程。”
同时列宁还指出:由感觉到思维的认识过程,是飞跃式地进行的,在这一点上,列宁精确地阐明了认识中的经验元素和理性元素相互关系之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许多哲学家都不了解认识的运动过程中即从感觉到思维(从印象到概念)的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突变。因此,理解这一由矛盾而产生的飞跃式的转变,即理解感觉和思维的一致为辩证的一致,便是理解了列宁反映论的本质之最重要的元素。
十、真理论
真理是客观的,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真理论。
真理首先是客观的。在承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之后,就等于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所谓客观真理,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我们的知识或概念的内容之唯一来源,再也没有别的来源。只有唯心论者否认物质世界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一一这一唯物论的基本原则,才主张知识或概念是主观自生的,不要任何客观的内容,因而承认主观真理,否认客观真理。然而这是不合事实的。任何一种知识或一个概念,如果它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它就不是科学的知识,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主观的自欺欺人的迷信或妄想。人类以改变环境为目的之一切实际行动,不管是生产行动也罢,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的行动也罢,其他任何一种行动也罢,都要受着思想(知识)的指挥的,这种思想如果不适合于客观的规律性,即客观规律性没有反映到行动的人的脑子里去,没有构成他的思想或知识的内容,那末这种行动是一定不能达到目的的。革命运动中所谓主观指导犯错误,就是指的这种情形。马克思主义所以成为革命的科学知识,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实际规律,它是客观的真理。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都是错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们不根据于正确的客观规律,完全是主观的妄想。有人说,一般公认的就是客观真理(主观唯心论者波格达诺夫就这样说)。照这种意见,那末,宗教和偏见也是客观真理了,因为宗教和偏见虽然实质上是谬见,可是却常常为多数人所公认,有时正确的科学的思想反不及这些谬见的普及。唯物辩证法根本反对这种意见,认为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性的科学知识,才能被称为真理,一切真理必须是客观的。真理与谬说是绝对对立的,判断一切知识是否为真理,唯一的看它们是否反映客观的规律。如果不合乎客观规律,尽管是一般人都承认的,或革命运动中某些说得天花乱坠的理论,都只能把它当作谬说看待。
唯物辩证法真理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的问题,它的答复是否认前者而承认后者。唯物辩证法真理论的第二个问题,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它的答复不是片面地承认或否认某一方面,而是同时承认它们,并指出它们正确的相互关系,即指出它们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在认识客观真理时,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的。因为当我们说知识的内容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时,这就等于承认了我们知识的对象是那个永久的绝对世界。“关于自然之一切真理的认识,就是永久的无穷的认识,因此它实质上是绝对的”(恩格斯)。然而客观的绝对的真理不是一下子全部成为我们的知识,而是在我们认识之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相对真理的介绍,而到达于绝对的真理,这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的表现。人类的思维,就它的本性说,能给我们以绝对真理,绝对真理乃由许多相对真理积集而成,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增加新的种子到这个绝对真理的总和中去。但是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界限却总是相对的。绝对真理仅能表现在无数相对真理之上,如果不经过相对真理的表现,绝对真理就无从认识。唯物辩证法并不否认一切知识之相对性,但这只是指吾人知识接近于客观绝对真理的限度之历史条件性而言,并不是说知识本身只是相对的。一切科学上的发明,都是历史地有限度的和相对的,但是科学知识和谬说不同,它显示着描画着客观的绝对的真理,这就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关系之辩证法的见解。
有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另一种是唯心论的相对论,对于绝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之相互关系问题都是不正确的。
形而上学的唯物论者,根据于它们“物质世界无变化”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认为人类思维也是不变化的,即认为在人的意识中这一成不变的客观世界,是一下子整个被摄取了。这就是说,他们承认绝对真理,而这个绝对真理是一次被人获得的。他们把真理看成不动的、死的、不发展的东西。他们的错误不在于他们承认有绝对真理一一承认这一点是正确的,而在于他们不了解真理的历史性,不把真理的获得看成一个认识的过程,不了解所谓绝对真理者,只能在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开发出来,而每一步向前的认识,都表现着绝对真理的内容,但对于全部真理说来,它具有相对的意义,并不能一下子获得绝对真理的全部。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关于真理的见解,表现了认识论的一个极端。
认识论中关于真理问题的再一个极端,就是唯心论的相对论。他们否认知识之绝对真理,只承认它的相对意义。他们认为一切科学的发明,都不包含绝对真理,因而也不是客观真理,真理只是主明的与相对的。既然这样,那末一切谬说都有存在的权利了,帝国主义侵略弱小民族,统治阶级剥削劳动群众,这些侵略主义与剥削制度也就是真理,因为真理横竖只是主观与相对的,否认客观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结果,必然到达这样的结论,并且唯心论的相对论,它们的目的本来就是为着要替统治阶级作辩护的,例如相对论的实用主义(或实验主义)之目的,就在于此。
这样看来,不论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或是唯心论的相对论,都不能正确解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只有唯物辩证法,既给思维与存在相互关系问题以正确的解答,并且随之而来又确定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再则,还同时给了绝对与相对真理以正确的理解。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真理论。
十一、实践论(略)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前面简述了“唯心论与唯物论”及“辩证法唯物论”两个问题。关于辩证法问题,仅有概略的提到,现在来系统地讲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或叫宇宙观),是辩证法唯物的唯物论,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或叫机械的唯物论),这一点区别,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大问题。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从古至今有三种主要答案。第一种是唯心论,(不管是形而上学的唯心论,或辩证法的唯心论)说世界是心造的,引申起来又可说是神造的。第二种是机械唯物论,否认世界是心的世界,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但物质是不发展的,不变化的,第三种是马克思主义答案,推翻了前面两种,说世界不是心造的,也不是不发展的物质,而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就是辩证法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看世界,把世界在从来人眼睛中的样子翻转了过来,这不是天翻地覆的大议论吗?这世界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种议论,在西洋古代的希腊就有人说过了,不过因为时代限制,还只简单地笼统地说了一说,叫做朴素的唯物论,没有(也不可拢有)科学的基础;然而议论是基本上正确的。黑格尔创造了辩证的唯心论,说世界是发展的,但是心造的,他是唯心发展论,其正确是发展论(即辩证法),其错误是唯心发展论。西洋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法德等国的资产阶级唯物论,则是机械观的唯物论,他们说世界是物质世界,这是对的,就是象机械一样的运动,只有增减或位置的变化,没有性质上的变化,这是很不对的。马克思继承了希腊朴素的辩证唯物论,改造了机械唯物论与辩证唯心论,创造了从古以来没有过的、放在科学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论,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人民的革命的武器。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认识的方法,是论理的方法,然而它就是世界观。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也是一个东西。
我们要系统地来讲唯物辩证法,就要讲到唯物辩证法的许多问题,这就是它的许多范畴,许多规律,许多法则(这几个名词是一个意思)。
唯物辩证法究竟有些什么法则呢?这些法则中那些是根本法则,那些是附从于根本法则而又为唯物辩证法学说中不可缺少、不可不解决的方面、侧而或问题呢?所有这些法则为什么不是主观自造的,而是客观世界本来的法则呢?对于这些法则的学习、了解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完整的革命的唯物辩证法学说,创建于马克思与思格斯,列宁发展了这个学说,到了现在苏联社会主义胜利与世界革命时期,这个学说又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更加丰富了它的内容,这个学说中包含的范畴首先如下各项:
矛盾统一法则。
质量互变法则。
否定之否定法则。
以上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除古代希腊的朴素唯物论曾经简单地无系统地指出了这些法则的某些意义,及黑格尔唯心地发展了这些法则外,都是被一切形而上哲学(所谓形而上哲学,就是反发展论的学说)所否定了的,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才唯物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法则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之最基本的部分。
唯物辩证法所包含的范畴除了上述根本法则外,同这些根本法则联系着的,还有如下各范畴:
本质与现象。
形式与内容。
原因与结果。
根据与条件。
可能与现实。
偶然与自由。
链与环等等。
这些范畴,有些是从来形而上学及唯心辩证法所着重研究过的,有些是从来哲学片面地研究过的,有些则是马克思主义新提出的。这些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家与实践家手里,揭去了从来哲学唯心的及形而上学的外衣,克服其片面性,发现了它们的真实形态,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它们的内容,成为革命的科学方法论中重要的成份,拿这些范畴同上述根本的范畴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深刻的辩证唯物法的系统。
所有这些法则或范畴,都不是人的思想自己造出来的,而是客观世界本来的法则。一切唯心论都说精神造出物质,那末,在他们看来,哲学的法则、原则、规律或范畴,自然更是心造的了,发挥了辩证法系统的黑格尔,就是这样去看辩证法的。在他看来,辩证法不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中抽取出来的法则,而是纯粹思想上的理论系统,人的思想造出了这一套系统之后,再把它们套到自然和社会上去。马克思、思格斯揭去黑格尔神秘的外衣,丢弃了他的唯心论,把辩证法放在唯物论的地位。思格斯说:“辩证法的法则是从自然和人类历史抽取出来的,但它们并非别的,就是这两个历史发展领域的最普遍的发展法则,就实质论,可以归纳为质量互变、矛盾统一、否定之否定这三个根本法则。”辩证法法则是客观世界的法则,同时也是主观思想里头的法则。因为人的思想里头的法则不是别的,就是客观世界的法则通过实践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是一个东西,前面已经讲过了。
我们学习辩证法是为了什么呢?不为别的,单单为了要改造这个世界,要改造这个世界上面人与人、人与物的老关系。这个世界上面的人类大多数都过着苦难日子,受着少数人所控制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的压迫。在我们中国这个地方生活着的人类,受着惨无人道的双重性制度的压迫一一民族压迫与社会压迫,我们必须改变这些老关系,争取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
要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的,为什么要学习辩证法呢?因为辩证法是自然与社会的最普遍的发展法则,我们明白它,就得到了一种科学的武器,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革命实践中,就有了同这种实践相适应的理论同方法。唯物辩证法本身是一种科学(一种哲理的科学),它是一切科学的出发点,又是方法论。我们的革命实践本身也是一种科学,叫做社会科学或政治科学,如果不懂得辩证法,则我们的事情是办不好的,革命中间的错误无一不违反辩证法,但如果懂得了它,那就能生出绝大的效果。一切做对了的事,考究起来,都是合乎辩证法的,因此一切革命的同志们首先是干部,都应用心地研究辩证法。
有人说,许多人懂得实际的辩证法,而且也是实际的唯物论者,他们虽没有读过辩证法书,可是做起事来是做得对的,实际上合乎唯物辩证法,他们就没有特别研究辩证法的必要了。这种话是不对的。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完备的深刻的科学,实际上具有唯物的与辩证的头脑之革命者,他们虽从实践中学到了许多辩证法,但是没有系统化,没有如同已经成就的唯物辩证法那样的完备性与深刻性,因此还不能洞察运动的远大前途,不能分析复杂的发展过程,不能捉住重要的政治关节,不能处理各方面的革命工作,因此仍有学习辩证法的必要。
又有人说,辩证法是深奥难懂的,一般人没有学会的可能,这话也是不对的。辩证法是自然、社会与思想的法则,任何有了一些社会经验(生产与阶级斗争的经验)的人,他就本来了解了一些辩证法;社会经验更多的人,他本来了解的辩证法就更多些,不过还处在零乱的常识状态,没有完备的深刻的了解。就将这种常识辩证法加以整理与深造,是并不困难的。辩证法之所以使人觉得困难,是因为没有善于讲解的辩证法书,中国许多辩证法书,不是错误就是写得不好,或不大好,使人人望而生畏。所谓善于讲解的书,在于以通俗的言语,讲亲切的经验,这种书将来总是要弄出来的。我这个讲义也是不好的,因为我自己还在开始研究辩证法,还没有可能写出一本好书,也许将来有此可能,我也有这个志愿,但要依研究的情形才能决定。
以下分述辩证法的几个法则。(略)
毛泽东是意境玄高的哲学家                         罗四夕
杨春贵说:毛泽东是意境玄高的哲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谭若思说:毛泽东是中国的圣哲。中央党校哲学教授许全兴在《为毛泽东辩护》一书中说:毛泽东确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确实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毛泽东作为一个业余哲学家(他的主要职业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对天、地、人、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有限与无限、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生与死……都进行过哲学思考,并提出一些石破天惊的哲学见解,令一些职业哲学家折服、政治家钦佩、物理学家惊奇。这就难能可贵了,就凭这点,就值得中华民族骄傲与自豪了。
第一节   意境玄高的哲人
杨春贵等著《哲学家毛泽东》中说:“经过长期的哲学探索和修炼,毛泽东获得很高的哲学素养,进入了很高的哲学境界。他娴熟地灵活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运用到政治实践的各方面和他所生存的世界的一切领域。可谓运用自如、炉火纯青、出神如化。他的血管中无疑融注着流淌着哲学的智慧,哲学无疑是他思考一切问题的思维基因和密码。
“建国后,毛泽东不但对社会主义矛盾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等重大建设问题进行哲学思考,而且他对宇宙、人生等一系列形而上问题作过思考,他不仅在党内的会议上有意地、自觉地谈哲学,用哲学智慧解决实践中的疑难,而且还在1957年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作了洋溢着哲学气息的精彩发言,嬴得各国共产党、工人党领袖们的赞赏。他不但在同哲学家、科学家的交往中谈过许多哲学问题,而且在接见各国政治家时也谈哲学。他的脑海中充满世界风云,而他的视野却往往超越了眼前的时空。……不但他的文章充满哲学味、深刻,而且他的诗词也无不渗透着他对天、地、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哲学思考,折射出他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感受和体验,充满着哲理。即使是平常的只言片语,也闪烁着哲学家的智慧之光,有着神谕般的深邃和耐人寻味,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中,充满历史感和幽默感的思想不断出现。他无疑是一个意境玄高,充满魅力的圣哲。这样一位充满魅力的哲学家曾经使许多政治家为之折服。尼克松、基辛格、希思、施特劳斯……布什等西方政治家都无不佩服他那深邃的智慧。
“当然,作为一个对自然和社会、主体和客体,人和世界的关系从总体层面上实现了理性把握和深刻体验的哲学家,对于他个人的荣辱、毁誉和生死看得是很淡的和十分理智的。他曾经说:'我是为来访者准备的一件陈列品,我已经收到上帝的请柬。’他也曾经说过:'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1965年在同斯诺的谈话中他曾经用低沉的声音说:'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的处境变化越来越快了。从现在起一千年之后,所有我们这些人,甚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内,大概会显得相当可笑吧!’这就是毛泽东这位有着超越时空的巨大孤独意识的哲学家对自己一生的业绩所作的哲学总结。
“ 巨人已逝,圣哲已走。但他的哲学思想却重铸了一个中华民族,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生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杨春贵、李火林著《哲学家毛泽东》325-326页)
美籍华裔物理学 家杨振宁 博士曾回忆到:“使我感到惊奇的是,他显然是一直密切注意着当代高能物理学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基本粒子是否可分的问题”。“我觉得毛主席对物理学的兴趣确实是浓厚的。我估计他在哲学方面的兴趣同他对于我们在实验室里弄清楚的东西的了解和好奇心有关系。”
(杨春贵、李火林著《哲学家毛泽东》第324页)
书中还说:“毛泽东关于物质无限可分性的思想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64年坂田昌一曾说,可惜原来不知道毛泽东曾多次讲过这些意见,如果早知道,他的文章一定会引用的。坂田后来多次写文章讲到毛泽东的这一见解。毛泽东逝世后,1977年在夏威夷举行的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格拉肖在追述物理学家如同剥洋葱一样逐层深入研究物质结构的历程之后,说了这样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洋葱还有更深一层吗?夸克和轻子是否都有共同的更基础的组成部分?许多中国物理家一直维护这种观念。我提议把构成物质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已故的毛主席,因为他一贯的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
“ 1979年,格拉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再次明确地说明了他所以这样建议命名'毛粒子’的原因。他指出,这是'因为这与中国的毛泽东主席有联系。按照他的哲学思想,自然界有无限的层次,在这些层次内,一个比一个更小的东西无穷的存在着。因此,我想取用他的名字’”。
(杨春贵、李火林著《哲学家毛泽东》324-325页)
赵永茂在《毛泽东哲学研究在国外》中说: “作为世界伟人,毛泽东已被载入中华民族英雄史册;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生机;引导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毛泽东及其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以超越时空的能量、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传播,影响全球。……
“……今天,毛泽东的名字被光荣地载入《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时刻,我们理解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世界意义,不仅仅世界各个角落都熟知毛泽东的名字;重要的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开创了中国现代社会革命和建设的新局面。同时毛泽东思想中所包含的具有中华民族底蕴、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方法论,机动灵活、决胜千里的军事领导艺术,独具特色的政治发展战略,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诗词书法,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以外世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毫不夸张的说,毛泽东思想不仅教育薰陶了中国几代人,也在国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毛泽东的个性特征和伟大风范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极富感染力的历史性话题。……”
(赵永茂等著:《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在国外》第1-2页)
“ 日本著名物理学家坂田昌一说;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经过中国革命考验的卓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科学研究也必然是强有力的武器。”
( 赵永茂等著:《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在国外》第98页)
美国霍勒布尼奇指出:“毛的认识论的特点有以下六个方面:(一)特别怀疑和厌恶一切纯观念上的东西;(二)同时明确认定他自己的哲学不是一种思想体系,而是对真理的正确反映;(三)作为典型的中国人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论者,认为真理是相对的,绝不是静止和永恒的,真理总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着的,总是不断地来自外部世界,而其自身也是包含着矛盾;(四)要求不间断地实践和实验,探求真理必须持之以恒、永无止息,因为世界上绝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五)相信实践是发现真理的唯一途径,实践本身就蕴含着真理;(六)承认实践和实验在其完全无法进行的情况下存在着局限性。”
(赵永茂等著:《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在国外》161-162页)
曹广胜;“毛泽东哲学思想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理论的哲学根据。我们要永远坚持和发展。
“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它的理论基础,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曹广胜著《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第6页)
“在中外哲学史上,毛泽东不愧为杰出的辩证法大师。他不但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有独创性的见解,而且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辩证法的典范。”
(曹广胜著《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第79页)
“ 法国卢瓦:'毛泽东的全部著作都是一种哲学“实践’,是一种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并正在改造世界的认识论。然而无可争辩地说,正是《实践论》给我们提供了那种深刻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全部著作连成一体,并保证运用这种认识论的全部实践前后一贯。”
( 曹广胜著《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第183页)
周培源:“毛主席从太阳到地球,从水的合成到细胞的产生,举了很多事例来论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毛主席说:'一切个别的、特殊的东西都有它的产生、发展和死亡。……我们人类灭亡、地球灭亡,是有比人类更进步的东西来代替人类,是事物的最高阶段。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也有它的发生、发展与灭亡。这好像是怪话。但既然马克思主义说的一切发展的东西都有它的灭亡,难道这话对马克思主义就不灵?说它不会灭亡是形而上学。当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灭亡是有比马克思主义更高的东西来代替它。’毛主席这里所说的是彻底的辩证法。……
“毛主席在论述哲学和科学问题时,知识渊博,涉及许多方面。毛主席讲到:《光明日报》上前两天有一篇文章,讲氢、氧化合成水要经过几百万年。北大付鹰教授说要几千万年。不知《光明日报》那篇文章的作者同付鹰教授讨论过没有?事后我问付鹰教授,这个问题是在哪里讲的?他说是在讲议中提到的。可见,毛主席连北京大学化学系印发的讲议都看过,真是博览群籍!”
(《中外名人谈毛泽东》第446-447页)
卢之超:“哲人毛泽东,是一位站在中国历史前列、站在世界历史高度的伟人,是当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战略思想家。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仍需要重新学习。
……
“ 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那里是一回事,在毛泽东那里也是如此。毛泽东没有写出有关历史唯物论或唯物史观的专著,但必须把《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同样看作是历史唯物论的著作。而且,毛泽东的全部著作,……都贯串着唯物史观的阐述与发挥。……他提出的许多石破天惊的结论,在同时代的许多智者中有时也显得不可理解,但历史却证明其正确,因为他看得更深、更透一些。
“总之,广义的、深刻的唯物史观,就是全部毛泽东哲学,它包括知行关系上的实践论、辩证法的发展观和矛盾分析方法。……
“总的说来,毛泽东的哲学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与20世纪的世界历史息息相关的,是真正的时代精华。我们必须善于按照毛泽东哲学的本质精神来学习和理解它,用以分析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实现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繁重的斗争任务。”
(《光明日报》1991年年12月26日第五版)
肖诗美说:“ 毛泽东是公认的哲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谭若思甚至把他称为'中国的圣哲’。……
……
“毛泽东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谋略家。”
( 肖诗美著《毛泽东谋略》第9、12页)
许全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两颗闪耀着异彩的明珠。这是历史地确定了的。”
( 许全兴著《为毛泽东辩护》第174页)
许:“《实践论》、《矛盾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不是中国人自吹呢?不是的。这一点,苏联理论界在50年代是承认的。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在1950年12月18日发表的题为《论毛泽东的〈实践论〉》的编辑部文章说:’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中简洁和明晰地概述了唯物论的认识论--反映论。在他的著作中,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关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关于革命理论在实际革命斗争中意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这一著作的特点就是:’对复杂的哲学问题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分析与叙述的形象性和鲜明性结合在一起。’编辑部文章还说:'作者全面地考察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并论证和发展了每一个原理。’关于《矛盾论》,1958年出版的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这样写的:'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这篇杰出的、深刻的、有重大价值的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卓越贡献。’”
(同上184页)
许:“毛泽东同志对辩证法最主要最重要的贡献是继列宁之后对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系统地、深刻地说明和发挥。毛泽东同志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说明和发挥,他的整个辩证法思想又集中体现在《矛盾论》中。《矛盾论》可以说是在此以前的毛泽东同志辩证法思想的总结,是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的哲学概括,也是尔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指导。在这篇著作以后的毛泽东哲学、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著作,可以看着是它的继续、运用、证明和发展。《矛盾论》是理解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思想以至整个毛泽东思想的钥匙。所以,《矛盾论》(以及它的姐妹篇《实践论》),不仅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而且在整个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思想(不仅如此,而且包括研究整个毛泽东思想),首先要研究《矛盾论》。事实也正是这样。不论是敌人,还是同志、朋友,不论是拥护、赞成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人,还是反对、否定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人,都很重视《矛盾论》的研究。”
(同上186页)
许:“《实践论》是毛泽东的认识论专著。以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为基础,综合人类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同上第232页)
许:“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而且是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大师。在《矛盾论》中,他综合了前人和同时代人辩证法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的说明和发挥,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矛盾论》是人类辩证法史上一颗闪射着异彩的明珠。”
(同上第244页)
许:“重新发表后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很快就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世界人民和进步人士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1955年出版的苏联《简明哲学辞典》(第四版)指出:《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部著作是根据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具体材料创造性地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问题的卓越的典范。’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康福斯在他的1956年出版的俄文本的《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说:毛泽东主席在《矛盾论》中对矛盾特殊性概念'作了现时在马克思主义著述中最完备的探讨。’康福斯的该书唯物辩证法部分曾九次引证《矛盾论》,在认识部分分别十二次引证《实践论》。
“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把《实践论》和《矛盾论》当作党内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教材,当作引导本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他们之中有人说:'每一个共产党人联系生活和实践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将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巨大发展。’又说:'为了锻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工作方法和作风,需要学习和反复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一些头脑清醒、比较注重事实的资产阶级学者也承认《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巨大价值。美国人霍勒布尼奇在《毛泽东的辩证唯物主义》一文中说:'毛泽东对矛盾本质的研究,也是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而他关于矛盾差别性和矛盾内部处于不平衡、不势均力敌状态的独立见解,对恩格斯以后的辩证法和中国辩证法来说,都是特别新颖,别具一格。’他认为《实践论》和《矛盾论》'不论从文体还是从哲学的内容方面,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多数同样的著作相比,都不见得逊色。’'它们都是短小而又简洁,既丰富而又透辟,更主要的是那样完整和明析。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只能把它们同马克思那篇有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来相提并论。’”
(同上265--266页)
许:“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核心的内容,是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钥匙。毛泽东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社会基本矛盾概念作出了明确的科学规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到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中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的时候,考察这一过程,将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评价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所作的贡献。”
(同上第304页)
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明确地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规定为社会基本矛盾的是毛泽东。”
(同上309页)
第二节  毛泽东在哲学上的四化
毛泽东的哲学成就不仅博大精深、意境玄高,而且,还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把中国的传统哲学现代化;把群众的点滴哲学思想集中起来理论化;把复杂深奥的哲学大众化。
1,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赵永茂说:“毛泽东早年就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最后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洋哲学”。毛泽东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欧洲形式和欧洲语言,变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语言,使它具有中华民族的色彩,以便人民大众学习、掌握。这一转变,既给中国传统哲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又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日本哲学家,岩崎哲二: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涉及的认识论过程的辩证法问题,客观实在的认识的辩证法道路,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过渡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用'二次飞跃’精堪地做了解释和说明,从而发展了认识论。”
(赵永茂等著《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在国外》第105-106页)
“ 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因为毛泽东是人,作为人,他是有错误的。但不管怎么样,可以肯定的说,毛泽东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首先,……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及成立后,为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作的努力,可以说维持了半个世纪。”
( 赵永茂等著《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在国外》第145页)
美国霍布尼奇:“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恰如其分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普遍性规律。毛认为辩证法所有其它规律和法则都是对立统一这一根本规律的演绎。--《矛盾论》中这样的阐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献中还是前所未有的。恩格斯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辩证法的规律之一,……唯有毛泽东将对立统一作为唯一大法和根本规律。“
( 赵永茂等著《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在国外》第108页)
日本一些学者认为:“列宁提出了马克思未曾提出的问题,而毛泽东提出了列宁未曾提出的问题;同时毛泽东继承列宁已经解决的至今依然有效的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了列宁开始解决但未彻底解决的问题。”
(叶卫平著《西方“毛泽东学”研究》第28页)
日本松村一人:“……毛泽东的《矛盾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果不学习毛泽东的哲学,我们就不能谈马列主义哲学。如果不学习毛泽东的著作,我们也就不能充分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哲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马列主义哲学具体地应用于中国革命的特殊实际,并且有中华民族的形式,而且还具有国际意义。
“ 毫无疑问,……今天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的整个毛泽东理论,正是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专心思索而创造出来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马列主义理论基础的辩证唯物论,也大大前进了一步。
“ 他又说:哲学同革命理论相结合,这就是毛泽东哲学的第一根本特征。”
(《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文选》205、207页)
“日本柳田谦十郎:毛泽东写的《矛盾论》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不仅在于他给辩证唯物论的发展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还在于他明确地提出了在中国人民斗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要由过去因国内的阶级斗争转变为与国外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展开民族斗争的理论根据。……在这一点上,他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仅仅限于理论上的概念,而是具有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兴衰有直接的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似乎可以说,着眼于这一点的毛泽东,其作为革命家的眼光极为锐利,极为准确。”
(野村浩一著《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第278页)
郭化若:“……今天,当我们重读上述哲学著作时,可以看到《实践论》发展了“反映论”,《矛盾论》提出了辩证法的宇宙观,并且系统地精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照列宁的说法,这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论》中许多精辟的论述,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许多哲学问题可说是对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新发展,是至今为止的哲学界的未曾提出过的。”
(《中外名人谈毛泽东》第434页)
肖诗美:“首先,毛泽东找到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他把欧洲“产”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农民的翻身愿望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庞大思想体系,并用这种思想去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使千百万党员、数亿民众都自觉不自觉地按他的思想方法去思维,按他生活方式去生活,甚至按他的表达方式去表达。中国历史再没有一个像他一样'不仅掌握世俗权力,而且还具有精神力量的领袖人物’”。
( 肖诗美著《毛泽东谋略》第1页)
石仲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三大贡献是: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作了重大的丰富和发展。……
……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实践论》、《矛盾论》还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绚丽珠宝,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璀烂明珠。
第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在理论上的统一性、实践活动中真正溶于一体。
……
第三,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里解放出来。使之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逐渐为人民大众所掌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哲学又一个特殊贡献。”
(石仲泉著《毛泽东艰辛开拓》第274-277页)
2,把中国的传统哲学现代化。
毛泽东不仅善于吸收外来的新思想,而且也善于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他不像有些人那样,接收一点新思想,就把祖宗的优秀文化全部抛掉,而是珍惜祖国的优秀遗产,要“古为今用”,去其糟泊,取其精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滕复:“在毛泽东留给世人的文化遗产中,哲学的成分尤为突出。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为中国民族哲学的现代化提供了思路。他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创造性的发展。因而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凤贤著《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第55页)
他又说:“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思维的结晶,它包罗万象,由历史上无数个学派、人物的哲学思想和体系所构成。……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杰出代表,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充分批判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中优秀方面,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仍是沿着毛泽东哲学的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发掘和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优秀内容,不断开阔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通过中国哲学的繁荣,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也促进中华民族的智慧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未来作出贡献。
“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的“社会实践”概念不仅在内涵上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一个更鲜明的界定,同时在外延上,毛泽东更具体阐明了人的社会实践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并进一步将它概括成“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基本形式,这些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
“ 毛泽东以社会实践为核心建立了他的实践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说,其理论内涵具有重知行、重实践之主体性的思想特色,这些思想特色主要来自中国哲学传统,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深化与发展。
“……毛泽东的实践论从社会实践出发,着眼于知行关系,发扬了中国哲学传统重实践重主体的思想和精神,使之融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并经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改造,升华为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路线和方法,这就是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和思想方法。
“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的思想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和思想方法,他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在:第一,突出和深化了社会实践的意义。传统哲学的实事求是思想体现了其特有实践理性,它提倡求实务实的学风,主张学术着眼于经世致用和人的社会道德践履,故其着眼点即是社会实践。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继承了这一特点并将之提高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它要求人的认识都应从社会实践出发,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在毛泽东的实践看来,任何脱离了社会实践的研究和认识,都不是实事求是的也都是不可能的。对于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的突出与强调,这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最大特点。第二,它是对毛泽东哲学实践论思想精髓的高度概括与体现。我们从毛泽东哲学实践论强调社会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则以及重知行、重实践和重主体性的特点来看,这些思想特点最终可以归纳为“实事求是”四个字。这是一种概括,也是一种升华。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以中国文化特有的简洁语言和思想表达形式融会贯通起来。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有自己特色的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路线和方法,是反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锐利武器。
“毛泽东的矛盾论是他的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在唯物辩证法方面有着独创的见解,他的辩证思想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也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精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经验教训,并经过哲学的抽象使之上升为理论,他的思维创造体现了中华民族思维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宝库。
毛泽东1937年在理论的研究与创造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不仅写了《实践论》,而且还写了《矛盾论》,从而完成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体系的构造。……
毛泽东关于矛盾特殊性的研究大大超越了马、恩、列等经典作家,尤其是他在其中所提出的关于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有独创特色的思想方法和
工作法。
毛泽东哲学的整体思维特点并不只限于对事物矛盾运动的整体与个体关系的辩证理解,更重要的,他发扬了传统思维的精华,体现为一种对客观世界运动尤其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大趋势作战略思考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毛泽东无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总体发展与世界的总体格局及其变化常常能适时提出富有创见的深刻的看法。这些看法不仅在当时证明是正确的,而且作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对今后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凤贤著《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66、70、71、74、83、84、89、101、112页)
“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具有中华民族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继承了中国优秀的哲学传统,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欧洲形式和欧洲语言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语言,使它具有中华民族的气派和风格。”
(曹广胜著《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第3页)
“ 毛泽东哲学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之中,不仅赋于而且注入了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精华,从而使毛泽东思想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语言,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和气派,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曹广胜著《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第13页)
“ 就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来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与产生,不仅标志了一切旧的传统哲学的解体或终结,而且是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根本性的变格和划时代的发展阶段。”
(杨春贵著《毛泽东哲学思想新论》第16页)
“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无疑标志了中国哲学从传统哲学开始向现代化的飞跃,也就是向世界一体化的飞跃,就此而言,毛泽东哲学思想不是什么别的,而是以崭新面貌出现的中国哲学的最新发展。”
(杨春贵著《毛泽东哲学思想新论》19页)
许全兴:“……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不仅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且善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遗产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继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文明活的灵魂。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经验的哲学总结。同时,它又融进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成果,是现代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20世纪中国社会伟大变革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是这一伟大变革的科学指导,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 许全兴著《为毛泽东辩护》316、434页)
3,把群众的点滴哲学思想集中起来理论化。
毛泽东的哲学智慧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中国传统哲学;三就是群众的点滴哲学思想。来自这三个方面,高于这三个方面,青出于兰,而胜于兰。他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如徐寅生《关于如何打乒乓球》一文,他就当成辩证唯物论的文章来读,他说:“讲话全文充满辩证唯物论,处处反对形而上学”。他对一些基层干部总结工作时,谈成绩和错误,优点与缺点,他认为:“这就是辩证法,就是自觉地对自己一分为二。”他还用一些民间谚语来说明一些深奥的哲学问题。如说:“中国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也是真理。”他还说:“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
日本松村一人:“毛泽东在著作里反复强调要学习群众的智慧和语言,批判地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遗产,而毛泽东本身在这方面就做出了榜样。同时他在哲学论文里,也引用了可以称之为群众智慧结晶的谚语,并巧妙地引用了《水浒》、《孙子兵法》等著作。在毛泽东所有的著作中都贯串着对中国思想遗产的继承。从这点可以看出毛泽东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与民族血肉相联的哲学的。
“哲学同本国革命理论相结合,哲学贯串于以解放为目标的经常的斗争之中,哲学同民族的智慧相结合,就是毛泽东哲学的第一个根本特征。”
(《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文选》207页)
4,把复杂深奥的哲学大众化。
在没有学习毛泽东哲学以前,人们认为哲学深奥无比,有人说,哲学就是“玄学”、“难学”。我国古代的哲学的确难学。毛泽东的哲学就大众化,文化高的人容易学,中等文化的人经过努力就能学懂,文化低的人通过辅导也能学懂。如谈矛盾的普遍性时,他引用了列宁的话之后,还补充说:在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这样的解释,在当时,即便是不识字的八路军战士也能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日本哲学家岩崎哲二:“毛泽东的哲学著作通俗易懂好理解,故此,要研究哲学必须先从毛泽东的两部哲学开始。”
(赵永茂、李峰华、卢洁著《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在国外》第134页)
英国的琼斯:“从他的著作看,我认为他是一位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通情达理的思想吸引了我。”
( 同上书第150页)
滕复:“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里解放出来。使之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逐渐为人民大众所掌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哲学的又一个特殊贡献。”
(王凤贤著《毛泽东与中国文化》第277页)
杨春贵:“……毛泽东不仅身体立行带头钻研哲学、运用哲学,而且大力号召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哲学,运用哲学,是普及哲学的伟大倡导者。正是在他的倡导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认识工具,'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在中国哲学的群众化,不论就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其它国家所不可比拟的,这是毛泽东哲学活动的一个伟大成果。”
(杨春贵、李火林著《哲学家毛泽东》第3页)
黄方平:“毛泽东的'一分为二’的命题,使矛盾范畴从哲学家的圈子里走到了广大人民群众中。'一分为二’的思想,在我国,对于防止和克服片面性,对于普及辩证法思想,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也真正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作用。
……
“深入浅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优点。它既体现了“深”和“浅”的辩证统一,而这种统一又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一期107、108页)
第三节  国外对毛泽东军事哲学的研究
赵茂林说:“ 欧美军界除了对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实践有许多正确论述之外,主要认为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建立在深刻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巧妙地运用了辩证法,认为他的军事学说是在他的哲学基础之上产生的。
……
“欧美许多人认为,毛泽东的军事哲学之所以正确,使日本、蒋介石失败,使美国在朝鲜的失败,就是因为他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就是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最伟大的政治家又是最伟大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并未因为现代战争条件的变化,而轻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就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思想家的著作:《孙子兵法》也十分重视,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这是有远见的。”
(《毛泽东思想研究在国外》178一182页)
第四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点
赵茂林说:欧美对毛泽东哲学思想有什么特点讨论很多。一是从毛泽东著作大量内容看问题,二是从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看问题,三是从中国革命实际相联系看问题。有些研究是有启发的。
第一,有不少学者指出,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同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毛泽东的全部著作都是一种哲学'实践’,是一种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并正在改造世界的认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实践范畴,不仅是认识论范畴,而且是唯物论范畴,历史唯物论范畴,使用非常广泛。实践不但是认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真理的检验标准。毛泽东十分强调哲学的实践目的,改造社会、改造自然和改造人。这和马列主义哲学精神是一致的,但是在人怎样把物质反映到头脑来的,他是强调实践的作用。其实,毛泽东认为应当把物质和实践统一起来。认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但是没有人的实践,物质是不能反映到头脑中来的,所以,毛泽东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和马列主义强调物质对认识的根源性,是一致的。
第二,有的作者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充满着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现人间的矛盾,解决人间的矛盾。美国学者弗朗西斯.苏指出;“毛的著作的内容的中心就是关于人和人道主义……毛的著作,尤其是他的辩证法理论的目的,是改造社会,通过改造社会结构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他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人的因素,人的作用和人的力量”。因此,毛泽东哲学思想可以称为一种人本主义或“积极的革命人道主义”的哲学。
特别是毛泽东总是强调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给欧美学者以深刻的影响。他们从哲学高度来概括毛泽东哲学这一特点。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他的方法是一种哲学家和教师的方法,他激发人们思考问题,自己也参加思考,从中获得知识。他相信有一种乐意与人共享而不强加于任何人的基本哲学,相信这种哲学最终得到证明。”这正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大特点。
强调人的因素、人的作用和人的力量,自然就是注意人的能动性,所以自觉的能动性问题又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必然的特点。欧美学者把自觉的能动性仅仅说成是思想、意识能动性,这是一种误解。毛泽东所讲的“人的自觉能动性”,是指的思想和行动,即实践,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只有正确的思想,没有实际的行动,自然、社会是不能改造的,同样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的行动,也是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他在实践中的作用是不大一样的。因此,毛泽东强调思想的能动作用。但他的自觉能动性,不就是思想、意识的能动性,不就是欧美学者所说的“思想改造”、“政治教育”。不仅要强调思想、意识,而且更要强调思想、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这才是毛泽东的“人的的能动性”思想。
第三,欧美一些学者从毛泽东哲学的产生发展,总是和分析解决革命内部和党内倾向分不开的事实,断定政治性是毛泽东哲学的一个特点。30年代写信批判林彪对根据地的悲观主义,毛泽东从哲学上解释了这种政治倾向来自于非辩证的认识观,因此就不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部分而深入到他的本质,而把事物非本质的现象当作本质,从而停留在经验主义上。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用哲学批判极“左”的教条主义的例证,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抗日战争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结合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从哲学上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表明“哲学问题与政治问题”密切联系。政治性,成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点。有的人公开说,毛泽东哲学就是“政治哲学”。
“政治性”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特点,说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和中国革命的紧密联系性,是合乎实际的。但是把毛泽东哲学思想说成是“政治哲学”,未必确当。毛泽东哲学联系政治问题,但他所得出的结论不限于政治问题。它具有普遍意义。……
第四,有的作者还根据毛泽东哲学思想反对教条主义的历史运动,这就促使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殊性、个性、特殊道路的观点非常突出。……
(同上182-185页)
许全兴;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时代的哲学。哲学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民族的哲学。民族总是一定时代的民族。因此,哲学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内在地统一在一起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它内在的必然逻辑。每一时代的哲学又是整个人类哲学思想大发展的一环,是它内在的必然表现。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中国的具体化。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因此,本文所说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特点,并不是指表现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的基本内容。这种特点不仅为它所处的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和时代特点所规定,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必然表现。就此而言,把握了毛泽东哲学的主要特点,也就把握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最基本的内容以及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贡献。
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哲学相比,毛泽东哲学思想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及贡献:
(一)把哲学同共产党的实践活动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着重反对以主观主义为特征的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
(二)紧紧抓住认识与实践的矛盾,阐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规律。
……
(三)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作系统的说明和发挥。
……
(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创造性地运用于革命战争,形成了完整的军事辩证法理论。
(五)把人民群众看成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革命实践活动,形成了系统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六)致力于哲学的解放,把哲学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为毛泽东辩护》第493--443页)
赵永茂在《毛泽东思想研究在国外》一书中:西方作者对于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的平等、自由的思想很重视。有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毛泽东在更深的程度上探讨了自由的丰富含义,在人的平等理论和实践上是现代领导人中最成功的人。的确,毛泽东著作中很多论述关于人的自由、平等问题,反映了丰富的伦理学思想。在国内仍缺乏深刻的研究,而欧美学者注意了这个问题题,值得欢迎。
关于社会平等问题。可以说,毛泽东历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争取社会平等而斗争。他历来讲革命队伍中的人是平等的,互助友爱的。讲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强调领导者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资格出现,平等待人,强调反对官僚主义,和群众打成一片。弗朗西斯.苏指出:“关于社会平等,我要说,毛是所有现代领导人(包括中西方)中第一个认真从事社会不平等问题(也常用英雄史观和官僚主义化来表述)的解决并有所成功的人。”“毛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如果生活于其中的人民,根据财富、权力,特别是教育来结成相互关系,形成不同等级,那么这种社会是不公正的,应该被改变。”“尽管他在实现社会平等方面的努力只获得了部分的成功,也没有得到全面的评价,但他对社会平等这一原则的洞见,则使他走在了他的时代的前面,同时也走在了一些现代社会哲学家的前面”。这一评价是实事求是的,不若一些人把他污为“乌托邦”的诽见。
关于人的自由,弗朗西斯.苏的评论也是有价值的。他指出:“作为一种道德概念来考察自由,毛在更深的程度上探究了自由的丰富涵义。”
“毛的自由观包含着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之间的辩证能力。不可否认,在探讨自由问题时,毛确实似乎用社会自由来解释个人自由,这似乎可以从他的三个基本前提得到确证。这三个前提是:第一,国家的美好或共同的美好总是同个人的美好等同的;第二,个人应该为共同的美好牺牲自己的自由;第三,个人在行动时应以道德激励为动机。这种强调社会自由高于个人自由的思想导致了这样一种观点:毛否定西方世界的那种个人自由。在西方世界个人从而个人自由总是被强调突出,社会自由要以个人自由来说明,而非相反。”“在中国,被强调的总是团体而非个人,个人的自由要用社会的自由来说明。这种观点在强调自由重点时,显然是不同于西方观点的。换句话说,在中国、朝代、家庭、社会或国家等方面的共同美好是获得优先权,因为它是实现个人自由和美好的必要条件。这样,从理论上来说,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应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我认为,这正是毛试图要做的事。正是基于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人绝对自由,并不否认西方世界的那种个人自由。总的看,作者对毛泽东的平等、自由观的评论是正确的。
(《毛泽东思想在国外》第176~178页)
《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读后感
韩西雅
最近我学习了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人民日报》社论说:《意见》“深刻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指导方针和目标,对进一步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作出全面部署,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前瞻性,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意见》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
通读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意见》全文,确实感到这是中共中央的一个重大举措。《意见》的贯彻必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且也将给世界以影响。
不过,当读到《意见》中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工作”这部分时,却使我产生了问题,不好理解了。
《意见》这部分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立足新的实践,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准确阐述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发展。要组织编写全面反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教材,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
这是《意见》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也就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方面的规定,是《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毛泽东思想不见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不包括研究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恐怕谁也不能这样看,也不该这样看吧?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已经研究完成,不需要再研究了?情况能是这样吗?不见得吧?
把毛泽东思想包含在马克思主义里边了,不必单独再讲了?从《意见》的行文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单独讲了,独不提毛泽东,可见也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包含在马克思主义里边。
能是无意疏忽,把毛泽东思想漏写了?那怎么可能?决不会吧?
百思不得其解。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当然不可以主观瞎猜。
好在《意见》指出:“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
我就作为一家之言,说说我的认识,作为学习思考,求教于高明者。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体现。这不仅因为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并且在中国以至世界的实践中取得了光照千秋的胜利,从而发展丰富了马列主义。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之于中国,就更加重要。整个毛泽东思想宝库,才真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我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用少许具体内容来证明它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仅就马克思主义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具体实践、同中国的实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系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言,不都是由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付诸实践,证明其正确,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吗?这也在最根本之点上,证明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晶和典范。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时,不提出加强对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经典著作的研究工作,究竟出于什么考虑?
第二,《意见》提出要“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准确阐述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毛泽东著作是否也是经典著作?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吧?在我们党的文献中既然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晶和典范,毛泽东著作理所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连邓小平主导形成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写道:“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一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这次《意见》竟然不把毛泽东著作列入经典著作当中,会不会使一些人以为我们党自食其言,如今不把毛泽东著作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了?二是毛泽东著作是否也应加强编选研究工作,准确阐述其基本观点?回答也应当是肯定的吧?《意见》不提,又出于什么考虑?
关于准确阐述基本观点,有人提出要“回答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然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需要做这种阐述,对毛泽东著作不同样应当这样做吗?更何况多年来在有些人看来,毛泽东著作中有许多早已过时,并且还有许多错误;社会上反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逆风,长期泛滥而未得到应有的批评,在群众中造成了思想混乱。在此情况下,不更需要加以准确阐述,分清是非吗?
应当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都有不可含糊的无产阶级性质。进行准确阐述的前提条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首先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如果不然,是不可能正确阐述的。
第三,《意见》“要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在中国,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正是毛泽东同志、毛泽东思想,首先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奋力实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基础。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终其一生,又不断进行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的探索和实验。实践、实验、探索,既取得胜利,也碰到挫折;既取得经验,也得到教训。正是这些胜利和挫折、经验和教训,构成一个具有正反两方面重大意义的基地。后人正是从这个基地出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实践、实验、探索,从而取得新的进展和新的认识。后人在实践中,也既取得成绩、又碰到挫折;既得到经验,又得到教训。无产阶级政党的可贵之处在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好了,所有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后人的宝贵财富,是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源泉。
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更为我们作出了颠扑不破的理论贡献和提供了宝贵经验,毛泽东思想的党建学说,今天仍然是我们党规党法的根基。
在中国,要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必须包含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精神、有关论述和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历史的、完整的体系,才能研究清楚。
第四,《意见》要求“要组织编写全面反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教材,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
《意见》首先提出的是“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有人把这个体系称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体系。”既然要“全面反映”、“充分体现”、“形成”的是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材体系,为什么落实到编写教材的时候,又不把毛泽东思想编写在内呢?既然不编在内,当然也就不“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了。
这样,在《意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这部分中,完全没有毛泽东思想。这样行吗?
实际情况是:毛泽东思想实在博大精深,它不仅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广泛涉及了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领域;而且毛泽东同志深邃透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给予自然科学研究以深刻的影响。《意见》提出要编写教材的这些学科,毛泽东著作中都有很重要的论述。以哲学为例,学习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等哲学著作又学什么呢?教材怎么能不予编写呢?关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都有重要著作。又如文学,毛泽东同志不仅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不朽的文学理论著述,推动了中国革命文艺的繁荣发展,使文艺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力武器,成为革命和建设总战线中一条重要战线;毛泽东同志还以他自己的诗词创作来证明,在毛泽东文学思想指导下,就可以创作出文采焕发,气贯长虹,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学精品,产生千古绝唱。学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不学习毛泽东的文学理论和作品,又学习什么?教科书不编写毛泽东文学思想又怎么行?
《意见》开列的学科中没有军事学。军事学应当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军事理论著作,又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军事学是经过伟大的革命战争实践证明是战无不胜的真理,不仅指挥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并且包含许多具有普遍意义、对人类正义战争都有重大作用的军事学说。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又深刻地贯穿着哲学思想,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哲学著作。无论是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军事学或哲学,都必须学习毛泽东的军事学。作为要进教材、进课堂的马克思主义的教材,当然也应当把毛泽东军事学编写进去。
现在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取得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情况既然如此,编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当然也必须把这三大理论成果都包括在内,缺一不可。并且从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应当把毛泽东思想放在为首地位。谁都清楚,邓小平同志是在学习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用于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他自己的政策主张或者说思想体系,才由党确定为邓小平理论,并明确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毛泽东思想,不先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何况那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体系只有包含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放在首要地位来编写才能体例完整、脉络相通、顺理成章、符合科学。
《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学习体会
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通过在党校老师们的生动全面的讲授和自学下,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实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近代以来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对中华民族的理论贡献是巨大的。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党》中所说:“毛泽东思想,一方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中国的,是中国民族聪明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可以说,在中国有了毛泽东思想,才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毛泽东领导全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才有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和国家的强大辉煌。
虽然以前也学习过毛泽东思想,但对它的理解仅限于字面上,学习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教条的、分散的,喜欢用一些毛泽东的经典语句评说现实生活中新事物。而不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和理解毛泽东思想,甚至于有时就毛泽东某一具体的做法来评判毛泽东思想。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真正了解到毛泽东思想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和关于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这就使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了全面系统正确的了解和把握。也理解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要求我们在今后学习宣传和运用时掌握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也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而不是毛泽东的个别论断。断章取义、教条地把毛泽东思想当作本本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思想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至今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对现在和今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十分宝贵而又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牺牲奋斗换来的理论结晶,是一面光辉旗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习毛泽东思想就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就是要学他的根本,掌握他的精神实质,要把毛泽东思想同我们现在的社会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毛泽东思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毛泽东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论著,《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著作都是毛泽东在仔细考察和分析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撰写的。他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等也都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强调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不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还要学习历史知识,要对实际情况有深刻的了解。正确认识国情省情和所在地的地情是我们做领导工作的同志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要很好地认识国情省情和地情离不开踏踏实实的调查研究工作,离不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毛泽东指出,要作好调查,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即要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有求知的渴望,有放下臭架子、甘当群众小学生的精神。目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道路上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好,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精神和意志、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考验。问题是具体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不深入实际做一番调查研究下一番真功夫,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就拿不出有针对性的思路和办法。然而,这些年来我们的许多干部已经习惯于听汇报做指示,缺乏调查研究的勇气和本领。更有部分在基层工作的领导整天沉湎于具体事务中,自以为很了解实际不愿和群众交朋友,对待问题先入为主,抱着框框找证据,到了下边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不够。如此这般高高在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没有满腔热忱为民负责之心又缺乏对事物的宏观把握和求真务实的真本领,必然难有作为,有负党和人民的重托。那些决策只做可行性研究不听不同意见不做不可行性分析的“拍脑袋工程”大都是这样出笼的。
三、毛泽东思想是紧密联系群众的思想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丝毫的特殊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存在的全部依据。这就要求每一名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想问题,办事情,时时刻刻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就坚决加以改正,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汲取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虚心向群众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甘当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我们制定任何一项政策,做任何一项工作,必须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并反复进行比较、鉴别和论证,使人民群众中多数人的意见得到体现和表达,使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干任何事情都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为标准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牢固树立这种意识,心系群众,提高接受群众监督的自觉性。
当前,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恪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坚持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和作风。他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发挥着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群众称为“平时能看出来,困难面前能站出来,生死关头能豁出来”。总的看,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好的。但是,在这方面确实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当前影响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的突出问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官僚主义者不愿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决策不讲科学、盲目蛮干,“情况不明决心大”、“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形式主义者忙于迎来送往,兴奋于觥筹交错,“全力搞接待,抽空抓工作”。检查布置工作,往往是看会议开了没有,文件发了没有,“一把手”到会讲话了没有,看起来轰轰烈烈,忙忙碌碌,实际上没有多少效果。更有个别干部贪图虚名,心态浮躁,瞒报浮夸,热衷于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结果劳民伤财。如果任由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发展蔓延下去,势必极大地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甚至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四、学习毛泽东思想要同学习毛泽东精神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总结和研究,但忽视了对毛泽东精神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应当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精神,弘扬毛泽东精神,把毛泽东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在他身上最为集中地闪烁着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精神。毛泽东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
要学习毛泽东的学习创新精神。毛泽东一生坚持学习,直到去世前还在病床上读书。毛泽东是“新学风”的倡导者。他极力反对教条主义,强调学以致用。毛泽东在其战争理论中提出“十六字”方针以及“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在国防建设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等,都集中体现了他的学习创新精神。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领导干部不好好学习没有创新精神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完成国家和人民赋于的职责和使命。
要学习毛泽东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力更生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国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毛泽东从不依靠外援,一贯坚持了自力更生的方针。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毛泽东在全党全军一贯强调艰苦奋斗。在革命时期他身体力行,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也作出了表率。尤其是,在革命即将取得成功之时,他高屋建瓴提出了“两个务必”,告戒和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坚持艰苦奋斗。我们国家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各级领导干部必需带头艰苦奋斗,廉洁勤政。
要学习毛泽东不怕困难不畏强敌的爱国主义精神。毛泽东一生遇到过许多重大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抱着必胜的信念,无所畏惧。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积弱积贫,但照样视美帝国主义为“纸老虎”,在朝鲜战争中充分展示了他无所畏惧,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文革中间,我们的国力也十分贫弱,但仍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当前,大到我们国家小到一省一县一厂,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和发扬红军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以及蕴藏在这些精神之中的毛泽东精神,在自己的领域一展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
总之,对于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掌握蕴含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掌握其活的灵魂,同时学习好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来指导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的实践。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答案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中国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个代表”三句话,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三个代表”的系统展开。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思考习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古代成语“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2.邓小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哪些贡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他还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经过一段思考的过程,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进入21世纪,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2004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被提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6.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7.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第三章思考习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此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也使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思考习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先后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1)">
您已欣赏本作品 分秒  感谢光临健君文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