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例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8:07:26

高考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例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象征、衬托(烘托与反衬)、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渲染、抑扬变化、铺陈描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虚实结合。等。

⑶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

(1)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2)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

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3)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4)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5)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6)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7)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

(8)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9)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一)抑扬结合

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诗景色清新明丽,轻尘不飞,远离友人应是心情轻松畅快;杨柳叶绿,生机一片,友人的情绪也该亢奋激昂,精神饱满。可是,景虽好,无奈友人将是他乡之客,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先扬后抑,景衬伤感。

高诗景色雄浑悲怆,灰黯昏黄,雪飘雁飞,真让人痛绝肝肠。但诗人看着友人将远离自己,想到的却是更多的“知音邑者要识君”,心胸开阔,气势豪放,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先抑后扬,景衬豪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二)动静结合

“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鸟的鸣唱反而把深山密林的那种寂静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动与静的艺术辩证关系。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三)情景交融

“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本小令题为“秋思”,它指的是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这种情思之所以冠以“秋”字,就因为“秋”是触媒剂。秋思是秋景触发的,所以秋景得选好。小令选了“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的秋景,最有利于表现秋思。前三句出现的九种秋景,构成一系列意象,表现“断肠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很好地体现了人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在“断肠人”的眼中,秋天的植物是“老”而且“枯”的,它的荒凉“古道”上吹着寂寞的“西风”,就连自己的那匹坐骑也已成“瘦马”。而黄昏时看到的“小桥流水”旁的“人家”更勾起了他的思乡思家之情。但他回不了家,那“人家”也不是可以投宿的客店,于是他只好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继续飘泊的旅程。因为“断肠人”的“情”与秋天的“景”结合得天衣无缝,所以,此首小令成了表现“秋思”的千古绝唱。

(四)衬托(烘托)与对比

“衬托”就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映衬)和反衬两种。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颔联、颈联写妻子儿女的思念,反衬诗人思念亲人的惆怅痛苦之情情

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又还,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二首》)

在此二首元曲中,前一首前三句用典:一是秦始皇在骊山造阿房宫以宴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三是隋炀帝“筑堤植柳”,修大运河下扬州游乐。而后三句则写的是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这与前三句的繁华盛事形成一番强烈对比,一热一冷,一兴一衰,一有一无,一乐一哀,令人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后一首也先选三例:霸王别姬、吴蜀破曹、班超从戎。后两句“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的却是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前后联系来想,作者其实意欲揭示一个现实: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翻遍二十一史,哪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呢!在这种对比的基础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生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在这两首元曲中,对比形式的运用可以说产生了显著的艺术效果。

(五)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六)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七)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八)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九)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十)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沁园春·长沙》

《山居秋暝》

(十一)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十二)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十三)正面侧面

“正面”,指直接描写,就是制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画,也可理解作“实写”。“侧面”,指间接描写,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也可理解作“虚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百花常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吴融《杨花》)

同是写杨柳,白诗运用的是正面描写。首句写的是杨柳枝条之盛,舞姿之美。在春风吹拂之下,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两句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吴诗写了对杨花的赞美,但他没有直接写杨花如何美、如何特别,而是写与之形成对比的百花,他侧重写了百花的喜欢争春斗艳、表现自我又个性脆弱、易于为风所折。百花的这种轻浮懦弱正好从侧面反衬出杨花淡泊而坚定、勇于迎接挑战的美好情操。这种手法很好地达到了作者要赞美与众不同、高傲不羁的杨花的目的。

(十四)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十五)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诗歌教学的要求

1.把握诗歌的形象。

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选修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1) 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2)诗中的主人公形象;(3)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选修教材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爱民惜才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奋发进取的形象等。

2.感知诗歌的意象。

诗歌重视意象、意境的创造。“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情”和“景”的统一。“意境”,有时又称为“境界”,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外,又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引发人们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诗歌的“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学习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选修诗歌作品中常见的意象的含义有:月亮代表思乡,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等等。而泰戈尔的《〈诗选〉三首》则表现出梦幻一般的意境。

3. 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文学语言。用较少的字句来抒情写景,表现广阔无限的自然、社会和人生,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诗歌的语言又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优美的音乐性。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然而诗人情感隐含着的生命的节律又是通过诗歌的音乐节奏来表现的。要通过有声的语言有感情地诵读,感受到诗歌的语音美、节奏美,传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鉴赏诗歌,古人有知人论世的方法。即要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创作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欣赏诗人的作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选修教材中的诗歌涉及的思想内涵是多方面的:有忧国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有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 赤诚献身的心声);有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革命战友的思念、难舍难分的惜别);有寄情山水(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有感时伤逝(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有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有人生梦幻(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有吟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大地的景观)等等。

5.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阅读欣赏诗歌要了解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选修的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客栈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2)托物言志。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如陆游的《咏梅》就是借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3)对比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燕歌行》中用达官贵人的歌舞来对比前方战士的苦战。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但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诗歌选修中的不少诗词都运用了这种手法。(4)化用典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的词就成功地运用了多个典故,凝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5)联想想像。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像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大胆丰富的想像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6)比兴象征。比,就是打比方,用一个形象来表现有相似点的另一个形象。兴,就是先说一个形象,然后借此引出所要表现的另一个形象。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诗歌的形式技巧,如:押韵、对仗、反复、顶真、回环,篇章结构上的建筑美和与此相关的语言变形,语言的跳跃,以及因跳跃而空缺,因空缺而断裂,因断裂而多义等等。由于诗歌特殊的表达需要,诗人还常通过倒装、错落、夸张等语言的变形技巧,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主谓倒置以后,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律诗上的严谨无误,而且因动词“归”、“下”前置,增加了形象的动态效果。

6.了解诗歌的风格流派。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成熟的诗家词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选修教科书中的古代诗人: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李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王维:恬淡优美,李贺——奇诡谲幻,白居易——清浅可爱,杜牧—— 旷达俊爽,李商隐——悱恻缠绵。选修教科书中的现代诗人:舒婷——余韵悠长,徐志摩——忧郁柔美,戴望舒——舒缓优美,闻一多——谨严深刻,艾青——深沉淳厚,何其芳——热情浪漫,顾城——迷离梦幻,泰戈尔——美好纯真,等等。阅读欣赏诗歌作品要了解不同内容的诗的不同的风格。如: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送别诗――意蕴深远,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沧桑,怀古诗――幽深绵长。

阅读欣赏诗歌作品要了解评价诗歌艺术风格常用到的一些词语。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传统诗论常用的术语有:(1)雄浑。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王昌龄的《出塞》、孟浩然的《临洞庭》、王维的《使至塞上》都可以以雄浑称之。(2)豪放。豪迈奔放,唐诗中的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3)沉郁。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5)冲淡。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6)旷达。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代表作家如苏轼。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大诗人往往是多面手,其诗歌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苏轼的词以豪放为主,但也有《唐诗宋词选读》所选的《江城子》和《水龙吟》之婉约。李清照的词风固然多为婉约凄切之作,但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样豪迈的诗句。因此在赏析的时候应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诗歌流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诗人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诗的流派在唐诗中最为典型,有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有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词的流派在宋词中最为成熟,有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有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诗人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词,则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则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不严格遵守音律。但同一流派的诗人不只有一种风格,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同为豪放派,苏词旷达洒脱,辛词则慷慨愤世。到了现代,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格律诗派)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主张, 而当代有以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人,也有以艾青、李瑛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人。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