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议林总几句话(10)--梁遇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59:02

林总的诗文学上当然没那么好。

兄弟也是把林总的诗当一个线索。林首先是一个军人,而且是一个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中国军人。

兄弟对林的兴趣,也是从军事上开始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基本上就是这种感觉。

有些人口口声声党史、军史的,基本东西都没看过,也不去了解,满脑想像,随口就敢YY。

这首纪念左权的诗是林42年写的,兄弟看也没什么人还敢说那些事是林

林不能正面宣传,很多事就不好说了,最后一笔带过,影响了不少人和事。文艺作品都不好拍了,总不能光拍粟政委和左参谋长如何如何,把林晾一边,或者安排林躲在聂政委后面,如何的愁眉苦脸、一筹莫展。那只能算是赵本山的小品。
 
     左太北认为由于林的原因,对左权的宣传受了影响,也挺应该的。对比一下,粟大将那么点破事,还嚷嚷的沸沸扬扬。
 
     其实象林总这样的人和事迹,多好的宣传题材,那是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的。我党不加以好好宣传,损失实在巨大。
     比如宣传长征,如果只宣传一些跟着走的人,部队要去哪、到了什么地方都不太清楚的,那事迹不外乎就是今天走了多少里路,脚上起了几个泡,在这吃了顿野菜,在那啃了根皮带,听说前面又打了一场胜仗,心里真高兴,,,,,,效果就不会特别好。虽然能跟着走下来,也是挺不容易的,不过长征毕竟不是一场竞走比赛,也不是光吃野菜、啃皮带就能完成的,还是需要打仗,才能打出来的。

光宣传艰苦,三年天灾人祸时期也挺艰苦的,有些人也硬是活了过来,那也是人间奇迹啊,咋不宣传呢?

个人意见,比较好的宣传方法,一干人等沿着红一军团当年的足迹,来到湘江边、腊子口之类的地方,旁边站两军事专家,还有一些当年参加战役的同志的后人,如林豆豆同志、聂力同志、左太北同志,再引用几个老同志的回忆,如实重现出当年的战斗是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战斗如何激烈、如何残酷,部队领导们在什么位置、遇到什么险情,又是如何指挥的,有哪些生动感人的细节,如此一一娓娓道来。
     最后,领导同志再站出来,总结发言,弘扬一番。这个时候,领导同志讲的也放心,胸挺多高、声音多大,都不用不好意思,可以向大家保证:这次讲的这些都是真人真事。

打油诗云:元帅百战胆气豪,血漫征途志更坚。
上面讲的声情并茂,下面听的如痴如醉,,,,,,,,,
那个教育效果,啧啧啧:愤青如果受教育,试看天下谁能敌,,,,,,,,
传统教育工作并不难做,不过要看用什么人、什么样的事迹来宣传。老想着和啥决议啊、正统认识统一起来,那是靠不住的。

 

是,一口一个亲爱的同志,战友情深啊,还有,

 我却没有亲自在你旁边,
      看着你、
      救护你、
      抚着你,
      握着你脉搏跳动停止了的手,
      马革裹尸还葬你的遗体。
     叶群可能从来都没这待遇,估计林总对叶群经常说的是:老老实实地呆着,不要到处乱动、乱跑。

这个是当着左太的面写的,应该还是要发表的。文章情景交融,又有时代背景,还是挺好的。

马革裹尸还葬你的遗体

军人战死沙场,天经地义。通俗的浪漫说法是,被最后一场战斗中的最后一颗子弹打中云云。

尽管按有的文章的描写,左参谋长有点自杀的意味。

林总这首诗,是一个军人对战友最好的哀悼。

对于林不能正面宣传,反面丑化,也不可行,会闹笑话。最好的办法是略过不提,这样一来,关于林的材料就不太好找。客观、完整的年谱、传记是不会有的,没人弄,就算弄了也出版不了。最后多了些文学历史和历史文学。
 
     不过,完全不提林和林参与的那些事件,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有心,就能发现林总的身影无处不在,所以资料还是蛮丰富的。

只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就能立竿见影,一本万利。兄弟有一点点学习心得:
 
     一是去隐现真。比如某本书中强调一军团首长、东野首长或者一军团、东野决定如何之类的,这些地方把主语用林的名字代替,百分之九十几都不会错的。不会有什么人有勇气来争这个的。
 
     二是对照林的经历,去翻资料。比如某次战斗,有哪些部队参加,再翻翻林的经历,发现林所在的部队有参加,再到处去找对于这些战役的七零八落的描述,找当年经历过战役的人的回忆,七拼八凑,看看林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军事上的事,当然还是要一个战役一个战役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看,比较好。林总军事上的事迹,履历完整、题材丰富、内容全面、脉络清晰、光芒四射,至少能够写十七八本书,能供广大军迷朋友们消费几十年,能让人兴趣盎然,回味无穷。此为有益之事,足以遣有生之涯。
 
     三是曲笔。曲笔是我国党史工作者经常采用的方法,这也很正常:一辈子弄这个,有些心得,却又不能写出来,心里实在难受,憋的慌。兄弟的心理有点阴暗,总是怀疑我国党史工作者的身体都是被憋坏的。所以很多人实在憋的受不了,也会用些曲笔表露出来。
 
     比如兄弟前几年在北京,在西单图书大厦,没事翻书,翻了一本王明传,大半部份的内容都中规中矩,王明同志从小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成长,但是如何如何犯错误,最后为婚姻法做了点贡献之类的。

最后作者讲了一个小故事(大意):某次王明同志和伟大领袖辩论,谈到死人的问题,伟大领袖豪迈地说弄死的人越多就越伟大,比如斯大林还有谁,弄死了多少,所以就伟大云云。王明同志闻言大惊失色,觉得无法理喻。

作者写完后,特别强调了一下:对于这种诬蔑,客观的读者自然不难分辨真伪。
呵呵,不好意思,碰上兄弟这种不客观的读者。兄弟认为这完全符合伟大领袖的伟大思维,是挺真实可信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虽然变的文绉绉了点,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伟大领袖弄死的人确实不少,是不是比的上斯大林,兄弟没数过,估计也数不清。无论如何,伟大领袖终于也能算伟大了。

关于林的曲笔就更多了,比如眼看着前面颂扬了一番,然后突然加上一句后来走向了反面云云。这些曲笔,也反映了不少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