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围88是多大:聂师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6:42:31

到唐末期间,这里又来了—位寻访彭、蔡二仙的高道,叫做聂师道。彭、蔡二仙中,彭不知为何人,蔡据传是隋大业八年(612)派来住持九真观的蔡法寿,他后来在洞灵源潜修,要算年龄,怕不有两百七八十岁,真是个“仙人”了。在聂师道访彭、蔡二仙事上,南岳道家敷衍出一个神话,很有点象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或者刘阮上天台的故事。这个神话来自宋代道士陈田夫的《总胜集》,人略是这样的。聂师道来南岳,住在距九仙宫、九真观均不远的招仙观。他辟谷七闩后,取道往洞灵源访彭、蔡二真。他在丛山中曲折盘旋,转来转去,不觉天色近晚。将渡一小涧,却见涧边坐着一位樵采老人。老人问他:“你一个人到哪去?”聂答以“听说彭、蔡两真人隐居在这一带,想去叩见。”老人说:“蔡真人住的地方还远哩,天快黑了,你越过这座山峰东去,那里有人家可以投宿。”说完,挑着所砍柴越涧而去。聂师道略一迟疑,  想跟着过去,涧水骤然大涨,深不可渡,老人隔着涧笑指道:“且莫小看这条涧,你要等五十年才能涉过。”聂师道大惊,便如老人所指,东行五十多里,见茅舍一所,围着篱笆,屋旁鸡啼狗吠,—位三十来岁村民站在屋前。村民问聂傍晚还山行是为了什么,聂又答以寻彭、蔡二真。村民问:你—路来看见位砍柴的老人没有?”又说:“你看见的哪位老人就是蔡真人呵,”仙缘当面错过,聂师道深感惊愕和后悔。当晚只好在这位村民家借宿。室内,卧榻前陈列有炉,炉上有鼎锅,空空无物,只是汤鼎后有一列磁盒,排成环形,不知是什么用途。村民向聂师道表示歉意说:“家人到市上买米还未回,磁盒中的东四可以充饥,请随意取用。”聂师道不好意思地揭开一个盒子看看,是茶,喝了半口,又甜又香,方将盒子盖好,再揭就不能开了,其他的盒子都一样。聂师道人为惊诧,不敢再揭,也不敢动问。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老高,主人似乎还未起来,聂师道只好悄悄地上路,转了十来里,又遇上一位老人,邀他歇息,老人问聂—早山行做什么,聂告诉他来这里的原委。老人笑笑说:“祭真人两父子都隐居在这座山里,你昨晚借宿看到的主人,就是蔡真人的儿子呵。”接着老人又对他说:“你有道气,但道骨还未成。”于是折了一枝象是黄姜样的草茎给师道吃,并让他掬泉水吞送。聂师道吃来深觉甜美。别过老人不久,聂师道忽觉身轻力健,逾于平日,于是复回招仙观。聂在山上只一宿,招仙观却已月余。山中无宿处,招仙观的道士们纷纷诧异。聂师道才发觉自己是三度遇仙。五十年后,聂师道复回洞灵源,从旧时遇樵采老人的小涧中涉水而过,不知所之。


十五岁游南岳,住招仙观,访古隐仙蔡、彭真人。相传仙化后又复返南岳与蔡、彭真人相聚。“酒仙”张白胶,辟谷云隐峰, 日饮深醉,不知酒从何来。尝自作歌吟:“山花头上插,酒向口中倾。醉眼看醉汉,茫茫尽丧真。”后不知所终。

聂师道,唐朝五代时道士。生卒年不详。新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字通微。性聪淳直,言行谦谨,养亲以孝闻。十三岁入道门,十五岁授符篆。后出游各处访道。游绩溪山、南岳、九嶷山、玉笥山。据称遇异人授以《素书》。后居广陵三十余年,传上清法,有弟子五百余人。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

  • 1 基本资料
  • 2 寻仙访道
  • 1 基本资料
  • 2 寻仙访道
  •  

聂师道:中国道教名人,五代道士。生卒年不详。字通微,新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少居问政山师事道士。年十三即披戴冠裳,十五传法箓修真之要。后出游绩溪山、南岳,礼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坛,又游止玉笥山清虚观,据称遇异人谢通修,授以《素书》。后还问政山故地,居三十余年。唐给事中裴枢任歙州刺史期间,田頵、陶雅举兵围之累月,食尽援绝,议以城降,而城中杀外军过多,无人敢领命出城,师道乃自告奋勇请求前去,枢曰:“君道士,岂可游兵革中邪?”令易服以往,师道曰:“吾已受道法科教,不容易服”。乃缒城而出,田頵、陶雅初亦怪之,及与语,大喜曰:“真道人也。”随约誓遣还。

歙州平,吴太祖杨行密闻其名,召至广陵,建紫极宫居之。褒为逍遥太师问政先生。居三十年,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邹德匡、王处讷、杨匡翼、汪用真、程守朴、曾景霄、王可儒、崔繟然、杜崇真、邓启遐、吴知古、范可保、刘日祥、康可久、王栖霞等,皆传上清法,散于诸州府,传道行教,朝廷皆授以紫衣,光其玄门。

聂师道 - 寻仙访道

唐朝道士聂师道,十三岁便入道门,十五岁授了符篆。后来出游各处寻仙访道。某年春天云游到南岳衡山,暂借住招仙观,从观中出发进入洞灵源。当时止值春天,师道曾听人说,早成仙的蔡真人以往隐居在离此不远的地方。那儿长着许多奇花异树,樵夫们常常见到蔡真人仍在那儿。师道为此十分高兴,在观中七天辟谷不吃,早晨起来,独自一人进入由中。

师道在山中徐徐行去,闻到花有异香,不觉天色已晚。忽然来到一条大溪旁,见有位樵夫临水坐在沙滩上,便想上前亲近。樵夫刚挑起樵担准备走过溪去,回头期望能拜谒致敬。”樵夫说:“蔡君住在山中极深处,人迹到不了”。师道说:“我攀着藤萝登上山崖,已经来到这里。只要有山,必定可以通行,哪怕什么远近。”樵夫又说:“天要黑了,暂且先走吧,过了这山,东边有人家,可以借宿。”师道想跟着樵夫走,,樵夫快速下水,那水很浅,但师道想下水,水却极深,因此不敢前去。樵夫说:“你呀,五十年后才能过这水。”目送樵夫涉水过溪没了身影,师道才回头往东走。

走了十多里,远望见前面有三间茅屋,鸡犬在篱笆边闲游。走近才见到一个三十来岁的农夫。见师道一个人来到深山,很是惊讶,问道:“请问你要到哪里去?”师道回答:“是来寻访蔡真隐居处的。”主人说:“路上见到樵夫吗?”答:“见过呀。”主人告诉说:他就是蔡真人,刚才曾从这儿经过。”师道一听,遥向蔡道人隐处礼拜祝告,说:“凡夫俗子,面见仙圣,却认不出,真是命不好。”又对农夫说:“已近晚上了,这儿山深林黑,没其他地方可以投宿,望主人行个方便。”主人又问他从何处来,师道便把自己从新安江边来到南岳寻访仙真的缘由说了,主人这才同意他进屋。又指示师道在火炉边的床上坐,说:“住在山中,偶然吃完了食物,去寻食的人尚没有回来。”师道说:“我已经辟谷绝食多时了,也不想着吃什么。”只见火炉边有汤鼎,又有几个黄瓷盒子。主人说:“盒内的东西可以吃,请任意取。”揭开一盒,见是茶叶。主人说:“可用鼎内开水泡茶。”师道依言,一喝,只觉气味与寻常茶叶不同。隔了一段时间,又想喝茶,再去揭盒子,却揭不开,遍揭其他盒子,也都无法打开。师道心中奇怪,觉得这儿不像平常村野人家,但不敢说出来。第二天,师道一早起床。主人睡在另一间屋,太阳很高仍不起床,只是传话说:“此地素来寂静,不巧我又染上疾病,无法款待你,前村有许多人家,还是往那儿去吧。”

师道依主人指点,往前走了几里,并没有什么人家,全是险峻的山崖,于是回转头来,找旧路,却已辨不清哪儿是昨晚借宿的地方了。又走了三十多里,忽然碰到一位老人,见了师道很是喜悦,邀他在石头上坐下,并问入山的目的。师道便把先前遇到的事叙述了一遍。老人告诉他:“蔡真人父子都隐居在这山中,昨天你所借宿的地方,便是他儿子的家。”又说:“你身上道气很浓,仙骨却还没有修成。入山来又饥又渴,哪能长住呢?”停了一会,老人折一茎草给师道吃,那草形状像生童茵,长有一尺多,嚼在嘴里味道甘美。又让师道取泉水喝。师道才喝着,一抬头,老人已经失去踪影。

师道不由再次悲叹自己遇上异人当面错过。但饮水吃草之后,气力倍增,似乎身子轻快,走起路来也有劲多了。沿着山头再寻原来借宿之处,道路早被荆棘藤蔓遮住,往前再也走不通,只好退出山,回到招仙观。观中道士们见他回来,十分惊异,说道:“南岳附近,毒虫猛兽很多,人极少能在山中独行的,怎么你去了一月多才 回,我们十分为你担忧,盼着你安全回来。”师道听了这话,很是奇怪,答道:“我昨天出去,只在山中经历一宿呀。”并把遇见樵夫,投宿,又遇老人的事述说一遍。有人说:“和蔡真人一道隐居的还有二位彭真人,那老人恐怕就是他。”道士们又叹息说:“我们住在此观中,白白修道一场,虽知道有蔡真人,却没有缘分见上一面。您一入山,很快就遇到了三位仙人,山中一天一夜,人间已一月余丁。真的是幸运呀!”

从此之后,师道更加勤奋修道。这样又感动异人指点,道术越来越精,终于炼成内丹。晚年住在扬州,收有徒弟五百余人。一日忽然化去。弟子将尸体敛入棺木,只觉轻如无人,方知师父已如金蝉脱壳般尸解仙去了。不久,有人从江西、湖南传来讯息,说遇到了聂师道,最后的消息说见到聂师道进入了洞灵源。人们这才想起樵天“五十年后再过此水”的话,想来师道和蔡、彭三位仙人一起在洞府中修真了。


 

聂师道,唐朝末年安徽歙县人,字通微,自小在家乡的问政山出家修行,十三岁就穿戴上道士衣冠,十五岁接受道箓。

       聂师道少年时候与道侣去绩溪百丈山采食松脂的时候,一夜,露宿在岩顶一株古松下,总是不能入睡,到了午夜,忽然听到东南方天上的一朵紫云中,传来阵阵仙乐,缓缓向百丈山飘来,到达与百丈山相邻的石金山上空时就停下了。那仙乐从半夜三更直演奏到五更鸡啼才消失。第二天道侣们醒来,听他讲仙乐之事,大家都羡慕他,说他在采灵药时又听到仙乐,这是得道成仙的先兆。

       一年,聂师道离开家乡和道侣。独自出游南岳,他先礼拜南岳的道教二十四福地青玉坛,和二十五福地光天坛,再拜谒道教的二十六洞天洞灵源和招仙观。这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他在游洞灵源的时候,听一个樵夫说:源上是紫盖峰,是以前蔡真人成仙的地方,有时还看见蔡真人在山上游览。聂师道听了,便在招仙观斋戒沐浴,辟谷七天后,天刚亮就悄悄地独自往那里走去。他从洞灵源往山上走时,忽然闻到一股异常的花香飘来,心想,这一定是个仙人隐真之处,便依花香飘来的方向去找。聂师道找到东边,花香却在西边,他再走到西边时,花香又在东边,一直找到天色快黑了还没有找到,当他走到一条大溪边时,看见一个樵夫坐在溪边的沙滩上,樵夫见他走近,便挑起一担柴跨入溪水,聂师道也想跨过溪去,那樵夫止步问道:“你独自一人要到哪里去?”聂师道说:“听说蔡真人在这里,我特地来拜谒他,想跟他学道求仙。”那樵夫说:“蔡真人住的地方很幽深,恐怕你难以找到。”聂师道说:“我已经攀藤附葛找到了这地方,无论再远再艰险我也要找到。”樵夫说:“现在天色已晚,你不如暂时越过这座山,在山的东坡上有户人家可供住宿”,说罢就跨过溪水去了。聂师道见樵夫过溪时,深的地方,溪水只达到腰部,也想跨过溪水。可是聂师道走下溪水时,溪水就到了他劲项,而且水流很急,站也站不稳,只得退回上岸。樵夫在溪水那边,笑着对聂师道说:“怎么样?还是听我的话,早点到东坡那里去找个住宿处吧,你想通过这道溪水,要再过五十年”。说完就快步绕过山崖不见了。

聂师道无可奈何,只好朝着樵夫指点的东坡走去,又走了十多里山路,才远远看见一座茅草屋。茅草外面围着黎巴,篱中有鸡有狗,一个穿着青白色衣服的农夫正站在门口。农夫见聂师道走近,惊讶地问:“你这道人要到那里去?”

聂师道说:“我是来找蔡真人隐居的地方”。农夫说:“你在来的路上看见一樵夫没有?”聂师道说:“我刚才碰到一樵夫,他挑着担柴跨溪而去,就是他指点我到这里来求个住宿。”农夫说:“你碰到的那个樵夫就是蔡真人。”聂师道听了一怔,叹息道:“可惜我这凡人有眼无珠,看见了仙圣认不出来。”农夫又问:“你是那里来的?”聂师道将自己的身世向农夫说了一番之后,那农夫才邀他进屋。

聂师道随农夫进了茅屋,农夫指着火炉边的床请聂师道坐下,并说:“真抱歉,这几天食物缺乏,无食恭客。”聂师道说:“我已辟谷多日,请不必介意。”谈话间聂师道发现火炉边有个药鼎,还有几个黄色的磁盒,觉得这茅屋的主人不象个农夫,但又不敢问。主人指着一个磁盒说:“这里有茶,要喝请用。”说完就进入另一间房睡觉去了。聂师道取盒用茶,这茶与普通的茶不同,有一股异香,喝下后,爬山一天的疲倦顿时消失。他又想看看其他盒子是装的什么,可是一个个都揭不开。第二天,已日上三竿,主人仍睡在床上不起来,聂师道又不能不辞而别,便去轻轻地叩主人的房门,主人在床上说:“我忽然患了点小病,不能起床,无法招待客人了,恕不相送。”聂师道只好站在房门外向主人道别。

聂师道离开茅屋,走了好几里不曾见到一户人家,到处是悬崖峭壁。他翻过一座大山,又走了一段很远的路程,才看见一位老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聂师道上前向老人询问,老人却反问聂师道为何入山,他将前事说了一遍。老人笑道:“蔡君父子两人都隐居在这一带,听你所说的,你昨晚借宿的那座茅屋的主人,就是蔡君的儿子。”聂师道听了,悔恨自己又失去了一次学道求仙的机会。老人又说:“老夫也略知道术,我看你身上道气很浓,只是仙骨未成,还需要经过一番修炼,这深山里没有吃的又没有住的,不能久留,你还是先回去吧!”接着老人从怀里取出一根象姜苗的嫩芽,叫聂师道吃下。聂师道细细地嚼着嫩芽,清香甘美,满口生津。老人又指着一汪山泉叫他饮用,他喝了几口,抬起头来时,老人就不见了。他想重返东坡去找那座茅屋,来路却不见了,尽是些荆棘丛,无法通行,聂师道只好慢慢摸索着返回招仙观的路。聂师道回到招仙观时,众道士都很诧异,说:“这深山野林中,经常有虎豹出没,没有谁敢一个人入山,你怎么一声不吭竟独自入山,而且一去就是一个月,把我们急坏了。”聂师道说:“我是昨天清晨出发的,只在东坡茅屋里宿了一个晚上,怎么可能去了一个多月呢?”道士们听聂师道说了入山的一段经历后,都很叹息,说他们在紫盖峰住了一 辈子,都无缘见到蔡真人,聂师道却一下子就见到了他们父子两个,真是大有仙缘。道士又告诉聂师道,那个坐在路边石头上的老人,也许就是彭真人,听说他老人家也隐居在这里,想不到入山一次,竟逢三仙。聂师道听了十分感动,于是便留下在招仙观修炼。

聂师道在南岳招仙观住了一年多后,想起了年迈的双亲,打算回去侍奉老人,尽一点孝道,于是便离开了招仙观,回到了家乡。聂师道回家后见父母都很健康,又有兄弟侍奉,便重返问政山修炼。他自从在南岳紫盖峰上食了仙茶仙草,不但身轻体健,而且在山上砍柴采药时,遇到虎豹都向他摇头摆尾,俯伏在地上,让他扶摸,有时把采的药和砍的柴放在虎豹背上,让虎豹送回道观。

又过了多少年,聂师道觉得自己修炼有了一些成效,再度上南岳山,途径九嶷山的时候,听说梅真人和萧侍郎都隐居在玉笥山,不少人曾见过他们。梅真人就是曾任南昌尉的梅福,萧侍郎就是南朝梁代的公子萧子云,在侯景作乱时弃去东阳太守之职,携家入玉笥山,修成真仙。聂师道到了玉笥山,住入清虚观,清虚观里有的道士也说曾在山中郁木坑见过萧梅二位真人。聂师道在清虚观里斋戒沐浴后,独自去郁木坑一 嗲徘徊时,见到一个身穿布袍,头戴乌沙,年纪约五十来岁的人,聂师道便上前施礼,询问道:“前辈可知梅真人和萧真人的行踪?”那人对聂师道已很熟悉,说:“你精诚求道,遍访名山,这种毅力,实在令人羡佩,你想见梅萧二位真人,我很乐意为你带路,只是二位真人,今天被小有天王召去相见,而且短时间内不会回来。你修习已深,宿业已净,定会名列仙籍,虽不会立即飞升成仙,很快要得道了。”接着又说:“我叫谢通修,与蔡、彭二君一起隐居在南岳洞灵源,知道你曾在那里访道;不久前我受东华帝君任命,到这里主管玉笥山,兼任清虚观的土社令,你与我素有道缘,所以今天能够相见。”聂师道听了,便下拜道:“我以一个浊世凡人而妄想探求大道,虽然朝夕凝神思索,总得不到要领,今日见到道君,乃我之大幸。”谢通修又说:“你求道的诚意使我非常感动,只是你还有些世事未了结,仍旧应该送你出山,在出山前,可以先到我的居室去坐坐。”聂师道跟着谢通修走了几里路,到了两间新盖的茅屋,屋内非常整洁,有床席、火炉。炉上正在煎茶,发出一阵阵芬香。谢通道请聂师道坐在一头木雕成的马上,自己在一座用白石雕成的鹿上坐下。一刻,一个童子送上香茶,聂师道喝了茶,只觉得顿时心清气爽,精神振奋。谢通修从书架上取下一卷书递给聂师道说:“这是《素书》,只要你按照书中讲的去不懈修习,就会领悟大道的要旨。”聂师道想留下来向谢通修求道,口里还没有说出来,谢通修就知道了,亲和地对他说:“你还有垂老的双亲,虽有兄长侍奉,但你也不能久离老人膝下,我有个弟子道号紫芝,就住在九嶷山,你去见他,向他转告我的话,拿出这卷《素书》给他看,他就会代我向你传道,如果你找不到他,可将《素书》放置在九嶷山毛如溪的石洞中,在洞壁写上我命他代传真旨的事,到时紫芝会找到你,向你传道。”聂师道听了,还在迟疑不决,忽然眼前的谢通修和茅屋都不见了,自己置身郁木坑外的一处山野中,他转身四顾,清虚观就在不远处。回到清虚观,道侣们说他这次离观走出已有七天了。

聂师道得到《素书》后,从文字上看,是些龟山王母教化众仙的仙真秘诀,说凡人习之可白日飞升。可是书中许多疑义聂师道不能索解。于是他就移居到离毛如溪不远的湘真观住下,以便寻问紫芝的踪迹。附近的人都说毛如溪确是有个隐士,可谁都不知道他的姓名。聂师道在山上找了一个多月,不见这个隐士的影子,只好按照谢通修的吩咐,将《素书》放在山洞里,并在洞壁上写明情况。投书不久,梦见一个神人,自称紫芝,将《素书》的疑义一一向他解清楚。

聂师道在九嶷山得《素书》后,返回问政山旧居,依照《素书》进行修习。后来唐朝将亡,吴太祖杨行密称霸于江淮一带,吴太祖听说聂师道的名声很大,常召他进宫,每次登坛祈思祷雨,都有祥云缭绕,无不灵验。吴太祖赐号称他为逍遥大师、问政先生。

聂师道在广陵居住了三十多年,有弟子五百多人,这期间他胎息已久,炼丹有成,想返问政山故居,终因吴太祖挽留,一 直不能如愿。辛未年秋,他梦见一个黑帽衣的神人对他说:“先生道成已久,上天命我前来迎接。”醒后对弟子说:“我梦有仙官前来迎接,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到是年十月二十三日,便坐化于广陵紫极宫,享年六十八岁。生化那天,异香满室,云鹤集庭,弟子们将他安葬在太平门外。下葬时,忽然棺中发出声音,弟子们打开棺去探视时,棺中只有一件衣衫。

坐化后数天,一些人在豫章看见聂师道带着一个道童,问到那里去,聂师道说:“我已离开南岳多年,想到那里去看看。”后来又有人在南岳洞灵源看到他。蔡真人曾对他说的:“五十年后通过此溪”,算来恰恰是五十年。

 《云笈七签》曰:

聂师道

  聂师道,字通微,新安歙人也。性聪淳直,言行谦谨,养亲以孝闻,深为乡里所敬。少师事道士于方外,即德诲之从兄也。德诲自省郎出牧新安之二年,方外从之荆南书记,早舍妻子入道,学养气修真之术,周游五岳名山,到新安。德诲乃于郡之东山选胜地,构室宇以居之,目为问政山房,而师道事之。辛勤十馀年,传法 修真之要。后出游续溪山,自言尝览内传,见服松脂法。乃与道侣,上百丈山采松脂。崖石回耸百丈,遂以名之,其四望高千馀仞。夜宿于崖顶松下,天清月朗,忽闻仙乐起,自东南紫云上遥遥而来,迟缓过于石金山。石金与百丈,其高相等,虽平地隔三十里,山顶相望咫尺间。乃闻仙乐到彼,辍少时,敲小鼓三通,复奏乐,金石笙箫,丝匏响亮,击鼓而拍,莫审其曲调,声揭①而清,特异人间之乐。自三更及鸡鸣而止。后问于山下人,是夜皆闻之。其同侣叹曰∶方采灵药,遽闻仙乐,岂非有感?此亦君得道之嘉兆矣。

  其后游行归南岳,礼玉清及光天二坛。后泊招仙观,入洞灵源。时当春景,闻蔡真人旧隐处不远,有花木甚异,采樵者时或见蔡真人在其间。师道喜之,乃辟谷七日,晨起独趋山中渐行,见花有异香,不觉日晚。忽到大溪傍,见一樵人,临水坐于沙上。师道骤欲亲近之,乃负薪将下溪,回顾师道,却驻樵檐,问独此何往。应之曰∶学道寻仙,深心所切,闻蔡真人隐此山,愿一礼谒耳。樵人曰∶蔡君所居极深,人不可到。师道曰∶攀萝登崖,已及于此,有山通行,岂惮远近!樵人又曰∶日将暮矣,且行过此山东,有人家可宿。师道欲随樵人去,樵人遽入水,甚浅,及师道入水,极深而急,不敢涉。樵人曰∶尔五十年后,方过得此溪。目送樵人,步水面而去,不见乃回。

  山东行十馀里,遥望见草舍三间,有篱落鸡犬。渐近,见一人青白色似农者,年可三十,独居。见师道到,甚讶师道深山自行。忽曰∶家累俱出何为?主人又问师道∶此来何之?应曰∶寻蔡真人②。居主人③曰∶路上见一樵人否?曰∶见。主人曰∶此蔡道者适过也。师道闻之,礼祝曰∶凡愚见仙圣不识,亦命也。已逼夜,山林深黑,投宿无地。又问曰∶从何来?具以发迹新安,寻真之由以对。乃许入其舍,复指师道,令近火炉边床上坐。曰∶山中偶食尽,求之未归。师道曰∶绝粮多时,却不以食为念。见火侧有汤鼎,复有数个黄瓷合,主人曰∶合内物皆堪吃,任意取之。乃揭一合,是

茶。主人以汤泼,及吃,气味颇异于常茶。复思茶,更揭之,合不可开。遍揭诸合,皆不能开。师道心讶不似村人家,而不敢言。主人别屋睡,日高不起,又无火烛,睡中曰∶此孤寂之处,忽病无以相待,前村人家甚多,可以往彼。

  师道便行,数里不见人家,悉是崖险,乃回,已迷向宿之处。复行约三十馀里,即逢见一老人,欣喜,邀于石上坐,问入山之意,具以前事对之。老人曰∶蔡君父子俱隐于此山,昨夜所宿之处,即其子也。又曰∶尔道气甚浓,仙骨未就,入山饥渴,何能却回?俄折草一茎与师道,形如姜苗而长尺馀,嚼之味甘美。复令取泉水,吃次④举头,已失老人所在。师道悲叹不已,而觉食茶草之后,气力轻健,愈于来时。却欲沿山路寻宿处,其路已为棘蔓蔽塞,前去不通。却回招仙观,众道士忽见师道,惊异曰∶此观地虽灵岳,侧近虫兽甚多,人罕能独行,何忽去月馀日?实久忧望。师道曰∶昨日方去,始经一宿。具言见樵人及宿处,又逢老人。道士皆叹曰∶吾辈虽同居此观,徒为学道,知有蔡真人,无缘一见。吾子夙有仙分,已见蔡君父子。其老人者,昔闻彭真人亦隐此山,岂非彭君乎?子一入见,遽逢三仙人。一日一宿,人间月馀矣。其实积习之命也。师道深自叹异。

  驻招仙观修炼逾年,后以亲老思归,却回问政山。每入诸山,拾薪斸⑤药,或逢虎豹,见师道垂耳摇尾,俯伏于地。师道以手抚而呼之,乃起随行。或以薪药附于背上,负之送归而去。昔郭文泰之居大涤洞,伏虎亦如之歙⑥之。近山颇有猛兽,而不为人之害者,自师道之感也。其亲时问师道游学所益,具陈其事。亲闻之而喜曰∶汝以孝养我,以道资我,亦幸为汝母矣。此盖宿庆⑦之及也。

  后又出游,复思往南岳九嶷山。早闻梅真人、萧侍郎皆隐玉笥山,时人多见之。梅即汉南昌尉福也。箫即子云,字景乔,梁之公子,自东阳太守避侯景之乱,全家入山。二人俱得道于此。师道且止玉笥清虚观,思慕梅、萧,三游郁木坑⑧,或冀一见,坚心以去。山行极深,忽见一人,布衣乌纱帽,颜若五十许人,师道礼敬问之。初自称行者,问师道何往,乃以寻梅萧为答。行者曰∶闻尔精勤慕道,遍访名山,情亦非易。欲见二君,行者可以相引。尔宿业甚净,已应玉籍有名。虽未便飞升,当亦度世尔。行者又曰∶“我谢修通也,恐尔未识,故以自言,本居南岳,与彭蔡同隐,已三百年。知尔常游洞灵源,我适为东华君命,主玉笥山林地仙,兼掌清虚观境土社令⑨,尔与我素有道缘,是时相见。然梅萧日中为小有天王所召,恐未便还,非可俟也。师道于是虔拜曰∶凡世肉人,谬探大道,凝神注想,以朝继夕。未知要妙,若浮于海,讵识其涯。不期今日获见道君,实百生之幸也。修通曰∶丹心恳苦,深可悯哉!尔世事未了,且当送尔出山路,往我所止。随行数里,忽见草舍两间,甚新洁,有床席,小铛然火煎汤⑩,俨若书生所居,而无人。修通命师道入,坐于木兔上,修通自坐白石鹿床上。俄有一总角童,以汤一碗与师道,呷之神气爽然。又指令架上自袖取书一卷,修通曰∶此《素书》也,但习之无怠,当得真旨。师道意欲求住师学,未之启言,而修通已知,曰∶尔有亲垂老,虽有兄能养,若欲更南游,此未可言住。我弟子紫芝在九嶷山,若往彼见之,为我传语,兼出《素书》示之,得尽其旨矣。或不见,但投《素书》于毛如溪上洞中,仍题石壁,记我传语之意,紫芝当自授尔要道。言讫,乃发遣师道回,俄不见修通,已在郁木坑,师道入清虚观矣。众道士惊曰∶一去七日而返,何之也?师道具以对之。有道士二人欣跃,乞与师道共入郁木坑。到旧处,岩石草树,历历宛然,但失其草舍,竟日怅望而回。

  师道得《素书》,文字可识,皆说龟山王母,理化众仙秘要真诀也。他仙习此,当得升天。世人授之,迹参洞府。其间有疑义,不可究也。后到南岳九嶷山湘真观,月馀,寻问紫芝踪迹,咸言毛如溪有一隐士,莫知姓名,人或见者。师道累入山,寻之不见,乃如修通之言,投书题石壁。后常梦神人,称紫芝,教之以释凝滞,意乃醒然。经岁馀,复还问政。居二十馀年,每焚修,即以二蔡、彭、谢真形画像瞻礼,仍自以管幅编异,传于道俗。

  其后吴太祖霸江淮间,闻师道名迹,冀其道德护于军庶,继发召止,及广陵建玄元宫以居之。每升坛,祈恩祷福,水旱无不应。致天地感动,烟云呈祥。是以人情咸依道化,境若华胥⑴,俗皆可封。虽古今异时,实大帝之介⑵君也。乃降褒美为逍遥大师、问政先生,以显国之师也。弟子邹德匡、王处讷、杨匡翌、汪用真、程守朴⑶、曾景霄⑷、王可儒、崔繟然、杜崇真、邓启遐、吴知古,皆得妙理,传上清法,散于诸州府。袭真风而行教,朝廷皆命以紫衣,光其玄门。有秦、吴、荆、齐、燕、梁、闽、蜀之士,咸来逾纪,勤苦奉事。师道常谓之曰∶我无道术,何以远来若此?弟子皆曰∶昔张君居蜀,天下之人,悉往师之。随其所修,各授以道要焉。群弟子执奴仆之役,久而不去者,方得成仙。今悉是枯骨子孙,日逼朽腐,思避短景,希度长生,愿无却恳切也。然师道以仁慈接众,言不阻违,随其性识,指以道要。若久行雾露,馀润渍衣,近罗沉檀,轻香袭体。

  由是居广陵三十馀年,有弟子五百馀人。而师道胎息已久,炼丹有成。一旦,告弟子曰∶适为黑帻朱衣一符吏,告我为仙官所召,必须去矣。顷之,异香满室,云鹄近庭,若真灵所集,爽然言别而化。弟子殓之,棺忽有声,视之若蝉蜕尸解矣。后数日,人自豫章来,见之领一 角童随行,道俗多识之,咸问∶何为远游。曰∶离南岳多年,今暂往尔。所在多泊旧游宫观。而去半年后,有人自长沙来,亦如豫章所见。复言衡阳路见,归洞灵源去。樵人言五十年后过此溪,适足验矣。详其由来,是二蔡、彭,谢之俦侣也。隐化而往,绝世思望,神仙皆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