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偷生的苟:四川掀造大城狂飙:欲建8大百万人口特大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7:23:27

    刚刚过去的2010年,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有一项数据值得骄傲:全市城镇登记户籍人口达到108万。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尽管拥有近9000万人的四川,位列中国人口大省前3名,但在此之前,除了主城区居民约600万的省会成都外,省内还没有哪个城市的城镇人口超过100万。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根据一项雄心勃勃的“大城市群”计划,从2011年起的未来5年内,四川将以成都为中心,重点建设包括绵阳、南充、自贡、宜宾、泸州、内江、达州、攀枝花在内的8个城镇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

 

    在人满为患的中国,尤其是在四川,相信没有谁会怀疑类似“造大城”计划成功的几率。唯一让人担心的是,这些新的“特大城市”有何妙方吸纳和承载数以万计蜂拥进城的新市民。

 

    1500万四川人“进城”

 

    建设8个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计划,是近期公布的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头戏之一。该规划纲要在2011年春节前夕召开的四川省两会上审议通过。

 

    其实,早在2007年四川省建设厅就对外宣布,要建设绵阳、南充、自贡、泸州、攀枝花等5个百万人口的城市,新规划中增补了宜宾、内江、达州三地。

 

    率先冲线的绵阳起步更早。“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初,该市提出了“人口超百万”的目标。据统计,2005年绵阳市区人口不到70万,全市GDP为人民币482亿元,2010年人口突破百万,GDP则达到990亿元。

 

    号称“中国科技城”的绵阳,以长虹集团、九州电子等龙头工业企业支撑经济快速发展,数年之内新增城市人口近3成,让四川省政府看到了打造若干“特大城市”并非没有可能。

 

    四川省如此热衷“造大城”,与一直在酝酿中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息息相关。

 

    2007年四川省首次提出建设5个百万人口城市计划之时,正好是成都和重庆两地启动成渝经济区综合调研工作之日。

 

    根据目前已披露的初步规划方案,成渝经济区覆盖四川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等15个地市,以及重庆合川、潼南、铜梁、大足等31个区县,全区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而四川省8个百万人口“候选”城市中,除地处川西南的攀枝花外,有7个都位于成渝经济区规划范围内。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兼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盛毅说,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建设大城市、形成城市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还提出“以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加快培育四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乐(山)为主的成都平原城市群,泸(州)内(江)宜(宾)一体化的川南城市群,以及川东北和攀西两个城市群。

 

    按照规划,到2015年,四川全省城镇化率将达到48%左右,这意味着届时近一半四川人会拥有“城里人”的身份。如果这一目标顺利实现,那么从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间,总共约有1500万四川人“洗脚进城”。

 

    “大城”产业之困

 

    绵阳冲线之后,地处成渝结合部的内江市,看上去极有可能成为另一个百万人口大城竞赛的优胜者。

 

    “以成都为行政中心,以重庆为经济中心。”这是内江市政府官员们对自身发展路径的基本定位。

 

    与绵阳主打“科技城”概念一样,内江市对外号称“西部汽车配件城”。2010年,该市GDP达人民币670亿元,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名列第十,但其GDP增幅连年超过15%,一直名列全省前茅。不过,目前内江的城镇人口还不到50万。

 

    内江市曾提出过一个城市总体规划,2015年城市人口达到60万,城区面积70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100万,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现在,四川省政府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把内江成为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期限,整整提前了5年。

 

    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赵晓鸿表示,以内江现有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发展速度,未来几年内很有条件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但他强调,人口是不是达到100万并非首要目标,突破现存的城市发展空间困局更重要,这是四川省二级城市之所以要“造大城”的根本所在。他说,只有同时把经济做上去,才能消化百万人口集聚所带来的种种压力。

 

    据悉,近期内江市招商局成立了8个分局,各路人马分赴北京、上海、厦门及成都等地推介该市的投资环境和优势项目,他们定下的目标是,2015年全市工业园实现产值超过百亿元,全市GDP超过千亿元。

 

    面对“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光环,绵阳市市长曾万明的感受是沉重多于兴奋。

 

    依托近3年来的灾后重建政策支持,绵阳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面积由震前117平方公里扩展到150平方公里,预计未来10年内可承载上万亿元的产业资金投入。

 

    但不久前曾万明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一丝担忧:作为科技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是绵阳的软肋。

 

    虽然贵为四川“第二城”,但长期以来绵阳的GDP不及省会成都的五分之一(2010年两者分别是990亿元和5480亿元),与之相邻的新兴工业城市德阳,GDP也已达到了960亿元。绵阳如何实现进一步的产业突破,是一个现实难题。

 

    与此同时,绵阳市区平均房价已超过每平方米5000元,接近东部沿海部分中小城市的房价水平。为了获得大城市带来的种种便利,上百万绵阳人不得不承受日益高昂的生活成本。

 

    盛毅认为,列入百万人口城市规划的四川8市,必须抓住当前沿海产业西移的良机,尤其是充分利用即将获得国家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种种优惠政策,调整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化进程。

 

    “如果不这样做,多大的城市也只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死城’”。盛毅说。

 

    “造大城”冲动考验地方施政能力

 

    访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兼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盛毅

 

    党鹏

 

    从资源集约利用、产业聚集发展的角度看,四川“十二五”规划期间建设8个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雄心,自有其现实基础和合理性,也是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未来的必然趋势。

 

    但在看重大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强于中小城市等优势的同时,如果片面追求城市快速扩容,而忽略了产业支撑、公共配套、管理效率乃至环境压力,和谐发展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兼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盛毅日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对此发出警示。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中国经营报》: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期间重点建设绵阳等8个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但其中有些城市现有人口还不足50万,你认为政府提出这样的目标依据何在?各个入围城市是否具备了足够条件成为“特大城市”?

 

    盛毅:近年来,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都在加快,尤其是西部地区,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程度还很低。从东部地区的经验来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人口迅速集中,并形成若干大城市的过程。因此,未来一二十年内,这一趋势将在西部持续展开。

 

    现阶段西部出现“大城市热”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人口不断集中,城市规模也必须相应拓展;其次是大城市的发展要依托工业化,而工业化主要靠外部推进,大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远比中小城市要好;再次是大城市对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更高。得益于工业化高速推进,四川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GDP已接近人民币1.8万亿元,四川省提出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战略,相信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因素的考虑。

 

    具体来说,绵阳、南充等地要达到100万甚至150万的城市人口,难度并不大,其他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特别是成渝经济区内的城市,未来几年也有能力消化大量聚集的新增人口。

 

    《中国经营报》:但现在四川省内有些城市更多依赖低端服务业而不是工业来消解新增人口的就业压力,地方官员们担心“产业空心化”难以长久支持百万人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盛毅:这样的担心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们要站在“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中国重要经济大省”的高度,来预测未来四川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利好条件。以现在内江、攀枝花等城市的工业化水平,显然还不足以养活上百万的城市人口,但随着未来几年东部产业西进步伐的加快,这些城市第二产业规模将迅速扩大,产业门类逐步完善等,就会形成支撑百万人口的城市经济基础。

 

    比如内江市,以前要引进一家外来投资的企业都很难,现在大家都知道它位于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区,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入驻,大多数是为落户成都和重庆的富士康工厂等龙头企业,以及汽车摩托车行业做配套生产,内江市经济因此走上了快车道。

 

    “同质化竞争”与“大城市病”

 

    《中国经营报》:中西部地区很多地方都在建设大规模的城市群或城市圈,为了做大做强,大家都提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四川省内各城市之间也会存在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你如何看待这种竞争及其影响?

 

    盛毅:在中西部地区,相对于陕西的关中城市群或贵州的黔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无疑更好一些,区内崛起一个规模庞大的城市群,也是早晚的事。但西部相邻大城市群之间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是避免不了的,因为矿产、劳动力等优势资源,都有很多相同或相近之处。

 

    就目前四川省的发展规划而言,已尽可能突出了自身的优势,如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五大经济区板块的具体规划,都根据各自定位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充分体现了不同的资源和科技优势,比如宜宾、泸州主攻白酒产业,达州的重点是天然气能源产业等等。当前四川省市各级政府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促进现有特色产业升级,扩大规模,提升层次,与建设100万人口大城市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而不是陷入两败俱伤的恶性竞争当中去。

 

    《中国经营报》:一些中小城市求大求全,扩容过快,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滞后,道路拥堵、缺水缺电缺气,医院、学校无法满足市民需求。四川有些城市发展起点不是很高,如何及早筹划应对“大城市病”?

 

    盛毅:一座城市在较短时间内人口迅速增加,必然会带来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环境压力加剧等风险,这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很难完全避免的。但有的城市前期规划较好,应对自如,有的就不太理想,诱发很多负面现象。如何管理、建设一座大城市,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对管理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他们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

 

    客观地说,四川的城市发展起点有些参差不齐,比如绵阳这个科技新城,整体规划和功能布局都比较合理,但有的城市就存在地下管网建设落后、老城区改造跟不上发展需要等问题,城市空间扩张太快了,地方政府财力又有限,于是城里的大马路就被当做“拉链”,反复开挖。幸运的是,目前列入百万人口计划的8个城市大都开发了面积很大的新城区,发展后劲不成问题。

 

    归根到底,一座城市到底多大规模才算合适,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而言之,一味求“大”并不是好事,必须协调发展,这是对地方政府施政能力的最大考验。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党鹏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