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红场阅兵视频:心理咨询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26:27

心理咨询杂谈

帮助学子走出心理危机

时下某些校园中以及某些有关媒体常常传出青年学子的自杀事件,在本人的心理咨询案例中,也有一些患者,甚至包括其家长们也有表露因严重的心理困境而想到自杀的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有个青年向笔者申诉:“这样的生活还要过多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命运弄人还是我自暴自弃,……这一年多来我真的是苟且偷生吗?难道真的是生不如死吗?”;另个青年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后,其家长的心情降到了冰点,她说:“我儿子去年底的一天突然产生幻觉,我看着不对就把他送到了我们这的精神医院,医生诊断说是精分,差点把我打倒了,当时想儿子出来了带儿子一起去死。……”诸如此类的案例甚多,都是严重的心理危机;处理不好就是严重的社会事件。

 

社会必须慎重关注、积极预防、干预这方面的心理危机事件。教育界除重视外,还必须积极研究对策,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干预、处理这些心理危机,将这些危机消除、化解于萌芽期。

 

年轻人的心理危机一般均来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外因;一是内因。外因是诱因、是次因;内因是根本、是主因。内因就是心因,就是心理上的因素。它来自自身心理认知歧误和心理素质上的弱点、缺陷,从而使心理功能发生紊乱,导致心理危机的滋生。

上述的案例,均有明显的外因,那就是学业压力和情感纠结,再就是人间关系上的处理能力紧张,又不善于应对致使心中矛盾长期蓄积。

当前的社会仍属于转型期,是智力型、上升型的发展社会,是年轻人奋发拼搏竞争发展大好前途的绝佳时代,因而英才辈出。那些辈出的英才,都经历了时代的考验,付出了艰巨的努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获得了成功。然而也有一些极少数的懦弱者,意志薄弱、缺乏勇气,终于承受不了压力和挫折而自戕。当然也有一些意志并不算太软弱,但因外力太突然、太强烈而承受不起,也就是承受的耐力问题,而产生了心理危机。

 

内因是什么,内因就是心理素质,是心理素质上存在缺陷。意志、毅力、耐力、抗挫折的承受力和认知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认知尤为重要。心理危机者就是因为心理素质上的不完善、不健全和认知上存在歧误。

 

笔者近年来诊治挽救了不少陷入绝境的幻听幻觉者,他(她)们的痛苦和压力同样是极其巨大,陷入了深渊绝境、难以自拔,又被理念错误的医生戴上了精神分裂症的“污名”,致使雪上加霜,进入绝境,以致想一死了之者也有人在。如果能在认知上纠正其歧误,引导指出其心理素质上的缺点缺陷、指导他如何去认识这些心理素质与他心理困境的关系,从而使他有了努力的方向,找到出路的出口,使其最终走出困境。如果长久持续找不到出口,看不见光明,那么这也就是心理危机。因此凡是深重地陷入困境、掉入泥淖,又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出口,长期在痛苦的困境中挣扎,就是产生心理危机的根由。

 

人的心理同人的躯体生理一样,同样有一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历程。躯体的生长发育、从婴幼儿到成人,都能看得到,分得清,众所周知,毋庸赘述。心理从无知到成熟、完善,同样是一个过程,而且更为复杂,更为细致,而一般人却很容易忽略。

当代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因而显示脑力的心理功能尤为重要,而且是占绝对重要地位。所以心理功能的知识,必须重新加以温习。

心理看不见,摸不着,我一般称之为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成长发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过程,第二部分是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普遍过程,所有人都一样,都必须经历;个性心理是特异过程,每个人都不一样,个性心理也就是个性。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个性。心理过程包括三个内容:知、情、意。知,包括感觉和知觉,婴儿一离开娘胎就开始成长发育,心理发育首先是知情意的发育,当婴儿离开娘胎后就立即接触外来的触摸,因此第一个知的感觉,就是皮肤触感觉,接着就听到噪杂的人声的声波刺激,这就是耳朵的听觉,随之一睁眼就能接受光线刺激的视觉信息的视觉,(实际上胎教开始也有了这些信息的刺激),随着时日的推移,感觉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神经细胞的发育同步增长,对信息开始归类组合归纳分析,这时由感觉发展为知觉,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辨认过程,在辨认过程对感觉信息就产生了喜好和厌恶等等感受,这就是情感和情绪的发育形成,有了情,随之产生的是意:意识、意念、意志……。有了这些初级的知情意的心理过程的发育,有了大量的知情意素材的累积,尤其是形成了明显的自觉的意的完成,就开始形成、有了自觉的意识、意念、到更高级的意志,意就升华为“精神”;同时产生了思维功能,出现了逻辑、推理、演绎、创新……更高级的心理功能。这各阶段就是个性心理阶段的出现和形成。这是心理现象的高级阶段。

成熟的定型的个性心理,大体与躯体成长发育成熟、性发育成熟是相一致的。

心理素质指的就是人的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与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所接受的“知”的素材种类、性质、以及所处的环境和教育理念,与个性的形成特质、特性、品位、品质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的熏染、感染就指的这些。在这些环境和教育的熏染、感染下而形成的“情”(情感)和培育的“意”(意念、意识、喜恶爱好习惯、习俗、人生观、)与之密切相关。和谐的、稳定的、有品位的家庭的孩子的个性就比较稳定和健全;心理相对健康;矛盾严重、长期争吵,以及离异的单亲家庭的子女,个性就会异变、缺陷、不稳定……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就会滋生。

当前的社会环境,信息传播快速,社会中的种种信息,以及媒体的观念也都大量地冲击着人的心灵,干扰着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成长及其心理素质的品德品性品位。

 

如何使莘莘学子走出心理危机,必须对当前的社会,对这些学子所处的环境和其所形成的心理素质状况有所了解。

如何使莘莘学子走出心理危机,应分两步走:一个是针对有心理危机的、或者是隐伏着有心理危机的学子加以危机干预和救助;一个是对社会、环境和家庭如何来消除、预防心理危机的源头来加以干预和预防。

心理现象是一件极其细致的、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方程式。

学子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懂得这个道理。这就是认知的原理。

 

设想,某人不幸地处在一个非常艰巨的不良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或处在课业繁重众多的学习环境中、老师又不断地布置大量的学习作业任务,以致使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候,那么你不妨暂时地把自己抽离出来,细心地观察一下周围,看看处在与你同样环境下的周围人是怎样反应,是怎样应对。按照一般的规律,你应该看到的是三种人,一种是同你一样,被压得喘不过起来,一种是感到压力确实大,但能够适应,能够应付;再一种就是游刃有余,毫无压力,反而感到振奋,激发起激情。这时,你还可以再进一步观察,再进一步思考,这是为什么?这可能无非是两种原因:一、人的天赋、天资可能有所不同;二、更重要的是人的个性性格差异:有些人意志坚强,喜欢拼搏,压力越大,就跑得越快,跳得越高;有些人生性软弱,所以就承受不了压力。这是对个性差异上的认知。

另一个是对事件本身规律的认知。

例如对“黑”的认识,有时候人喜欢“黑”,因为黑,幽静、深沉、不受干扰,很多人可以在睡梦中出现灵感、萌发才思,进入创造;

不过多数人对黑的联想是黑暗,是肮脏,是没落。所以有如此的差异,那就是人的认知不同,同时也与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站立的角度差异而来。

由此可以普及开来思考压力、挫折、刺激、等等环境、事件,如果能够以此类比,纠正认知上的歧误,换一个角度来分析看待压力、挫折、刺激、那么它就会变成动力和激励。

 

所以如果能从认知上走出自己狭隘的小圈子,看看外面的世界,扩展一下自己的眼界,那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海阔天高,促使自己的心胸开阔,眼界宽广,心情就能为之一震,危机就成为机遇。

必须引导、指导学子们开阔眼界,舒展心胸,正确认识对待压力、困难、艰难和挫折、刺激,认真反思自己的个性弱点、缺陷和心理素质,纠正歧误的认知,从而使压力变为动力,将困难、艰难变为激励;将挫折、刺激转化为助力、推力;这时精神定能为之一振,就会迸发出潜力、勇气、意志和毅力,就会产生巨大的内力,心理危机也就会一扫而光。

 

但也必须看到、想到,在危机中的青年学子,一时、大多是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认知,改善个性、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的;这时就得需要外来的助力,首先需要进行压力的疏解,进行心理上的疏导;然后进行引导和指导。心理工作者、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全社会都必须组成合力。共同来消除危机,共同来铲除产生危机的温床:

家长们的责任。

家长们必须彻底醒悟,是你们自己的理念和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导致孩子今日发生了心理危机;家长们好好深思一下吧!社会上出现的“天下父母尽祸害”……的源头在何处?

农村的孩子放在野地里长大,七、八、十来岁就学会上市卖菜,称称算钱,帐算得分毫不差,这是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亲眼所见,这样的孩子理财本事,成人后肯定会比MBA

的能力强;这样的孩子不仅能成才,而且其孝行也远比说“天下父母尽祸害”的青年强上无数倍。这样的孩子其抗压力、抗挫折的能力远远强大得多;这样的孩子肯定很少发生心理危机。家长们,无数血的教训,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是应该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教育界的责任。

分数的压力、观念来自教育界。分数本身无可非议,可是当它被人为地无限扩张,拔高,将分数视为最高标的,将品行、品性、品德,全部抛于脑后,一切唯分数为准,以致造成分数泛滥,学生追求分数;家长追求分数;社会追求分数……追求分数的观念、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子们无时无刻无不处在分数的包围之中,精神处在极度紧张之中,一触即发,这就是心理危机的根本所在!这是教育界必须深思的时候了,是教育界必须改弦易辙的时候了。

媒体的责任。

自杀的社会现象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有。虽然这是一个悲剧,可也难以避免。但如果媒体过度渲染报导,那么心理学上的“从众现象”规律,就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网上的“韩国明星频繁自杀 艺人心理健康令人担忧”(2010-07-01 16:46:00 来源: 凤凰网  http://ent.163.com/10/0701/16/6AH7D89I00032DGD.html )报导指出:“2、自杀的从众效应  明星自杀的从众效应不可忽视,和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有同样的从众效应,有些心理抑郁的类似人群,可受到情绪感染,而选择过激的自杀行为。”可见过度渲染报导是有害的。因此媒体必须低调处理这些信息;而应该正面多报道大学中莘莘学子的孝、善、诚的优良品德、品性和艰苦学习顽强拼搏的精神事迹。这会在无形中,而且是有力的使学子青年们在熏染中感染到强大的精神助力,为消除心理危机产生巨大的威力。

 

心理师的责任

心理师帮助莘莘学子走出心理危机的首要关键是发现、诊断出莘莘学子存在有心理危机;而且找到心理危机的根所在。但这并不容易!

有很多心理咨询者,去找心理师咨询之前,常会犹豫不决,甚至已经到了咨询室的门口、怯而止步返回者也大有人在。而心理危机者的勇气更是艰难。所以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必须具备和善、可亲、细心、端庄甚至还要有“慈祥”的面容。这样才能赢得咨询者的信任、信赖和希望的寄托;这样才有可能在众多的心理咨询者群中发现心理危机者和隐伏着心理危机者。找到找出心理危机者,才有可能进行针对性的危机干预。才能有目的地帮助这些莘莘学子走出心理危机。

 

 

 

 

  标题:莘莘学子:该如何走出心理危机——访我国著名医学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医学教授忻志鹏

核心提示:8月21海南大学年仅20岁的学生徐某,携带剧毒农药和便携式台灯,来到海口海甸岛白沙门海滩,喝农药身亡;8月4日,香港科技大学一名21岁内地本科学生因不堪学业压力自杀,经过医院全力抢救终于转危为安;7月30日凌晨,海南大学一名女大学生罗某因感情纠纷跳楼自杀死亡……

近年来,大学校园自杀事件频频发生。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北京为23起。2009年,大学生自杀事件依然呈上升之势。2010年截至目前,我国再次发生了30余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莘莘学子在花季年华过早凋零。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著名医学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著名的心理医学教授忻志鹏老先生。

以下是对您老采访的内容:您老列举几个典型的案例(如因感情自杀.因学业压力自杀等。)然后进行剖析解读。

这篇文章最好在4000字。上面是案例,下面是您老的剖析与解读。这篇文章我们下周三给我就行,辛苦您老了。另外发一张您老的照片给我,我好用在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