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炖鸭子汤的做法:[三国书院]三国三十六计赏析(连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37:05
『三国纵横』[三国书院]三国三十六计赏析(连载)
楼主作者:孟德思奇  发表日期:2009-11-7 12:22:07
三国三十六计赏析(连载)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法书。它们不仅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着极为突出的地位.
提到三十六计,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随便能背出几计。它象征着中国人的智慧,也随处会拿来用一用,很多现代人同样上当。
记得一首五言诗:“金玉擅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挑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孚虎。”四十字中,除“擅公策”及“伐”字外,每个字代表一计,共三十六计,各位可自去领略。
三国的历史虽短,却是中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原因在于三国时期的纷争局面确实需要人才,也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
人才的本领大部分体现在战略和战术上,战略是一种眼光,一种宏观的视野和韬略,战术却是用计,一种具体的经营和谋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源于《三国志》,对后人影响极深极广。曾有趣闻,早期的苏联军方曾将《三国演义》作为军事教科书。本人是个三国迷,长期好读《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细细品尝,发现三十六计居然全部用齐。当然,有的是在史实中使用成功的,有的是经罗贯中老先生编造演义成功的。不管属那种,其实都有声有色很值得赏析。特别是读《三国演义》,确实不亚于看一部兵书。
闲暇之际,将《三国志》的史实,《三国演义》的艺术及三十六计的内涵结合起来,撰成此书,取名“三国三十六计赏析”。不为声名,只图与相同爱好者多个聊天话题而已。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1)">
1#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7 12:26:00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中的首计,出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薛仁贵瞒着不理朝政的唐太宗,在不知不觉中乘船渡海。此计的魅力在于利用假象迷惑对方,使其失去警觉和移开注意力,而落入你的圈套。
《三十六计》中的原文是:“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外。太阳,太阴。”意思是说,防备太周密,结果反而意志松懈;平常习惯的事件,就不容易引起疑心了;阴谋藏在阳光之内,不在阳光之外。
刘备瞒天取西川
刘备入西川,(今四川),夺取同宗兄弟刘璋的基业,是最大的瞒天过海。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为刘备谋划了称帝的步骤,就是先取荆州为本,再取西川立基业,然后图中原。
刘备通过与孙权联盟,赤壁大战击败曹操,借得荆州后,想尽快取得西川,好有块地盘圆当皇帝的美梦。但西川是同宗兄弟刘璋的地盘,不能明抢。为此,刘备颇费了一番脑筋。
当时,汉中的张鲁、北方的曹操都有取西川的意思,西川大多数有眼光的人都预测到了怯弱的刘璋难以保全西川,于是纷纷寻找靠山和出路作善后打算。趁此机会,刘备沟通了刘璋身边的张松、法正、孟达等主要官员,说通刘璋:曹操、张鲁都要取西川,我们是打不过的,要能抗拒他们,只有请曾在赤壁战胜过曹操的很有能力很有声名的刘备兄弟来帮忙。同时,刘备也装出在竭心尽力保护西川的样子:大舅子孙权约刘备共同攻西川,刘备说,不行!这是我兄弟的基业;孙权又要派兵单独攻打西川,并同意打下西川后,将西川作为妹妹的嫁妆送给刘备以换回荆州,刘备又说,果真这样,我宁愿到山上落草。四面受困的刘璋对刘备的关怀信以为真,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刘备这位兄弟真够意思,诚心为我保护西川。同宗兄弟,担心什么,于是力排众议,主动请刘备入川,从而引狼入室。
刘备入西川刚刚碰了酒杯行过见面礼,法正、孟达及庞统等人就想将见面酒会换成鸿门宴除掉刘璋。刘备考虑到要做得稳妥体面一些,赶紧说:“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于是一直在等待时机,做准备工作。待到立稳了脚跟,拉拢了人员,自认为威信已经有了,准备工作差不多时,刘备借口抗曹,要刘璋增兵拨粮。此时刘璋已经看出了刘备的不轨之心,于是只拨给四千老兵。刘备马上露出了真面目,我为你拒敌,你却连兵马粮草都不给我,怎么对得住我呢?耍个回马枪挑起了战事。
刘璋肯定不是刘备的对手。小耍计谋,刘备便夺了涪关,杀了刘璋的汤怀、高沛两将。仅仅初战告捷,刘备便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酒会上兴高采烈,只想唱卡拉OK,还得意忘形的问庞统:“今日之会,可为乐否?”好在庞统当时冷静,劝阻刘备“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义之兵也。”为此,两人还差点红了脸。好在都是酒醉后的事,第二天还是和好如初。
当然,刘备夺西川毕竟还是费了一番努力,甚至失去了第二号谋士庞统,最后靠诸葛亮来帮忙。但有了一块地盘,刘备终成帝业。可怜的刘璋最后被贬到全国最小的公安县住歇。刘备步步隐藏着自己真实的意图,一切都好像顺理成章,其实一切都是阴谋,瞒天过海达到了目的。

2#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7 12:31:00
孟德用乱破黄巾
曹操攻击波才所率领的红巾军时,也使用过一次漂亮的瞒天过海。
当时,波才所率领的黄巾军将汉朝的朱携元帅围困在长社城,曹操入城来救援解围。曹操先是抓住黄巾军用柴草扎营的弱点,在一个黑夜用火攻破围,将黄巾军打回老巢颖川城,同时让曹仁挑选几十个机警强悍的军卒化成黄巾军,趁夜战混乱之时、黄巾军撤退之机混入了颖川城。曹仁等进城后,立即分头行动,勘察地形,侦察兵力部署,摸清情况,绘成草图,传出书信。第二天,汉军里应外合,一举全歼了此地的黄巾军
3#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7 13:00:00
仲达克日擒孟达
司马仲达克日擒孟达更是一瞒天过海的典例。
诸葛亮用离间计使司马懿去职失权归宛城闲居后,自以为天下无敌了,于是放心大胆攻打曹魏欲一统中原。出师很顺利,一路过关斩将,还俘获了魏之附马夏侯楙。原来不得已而降魏的蜀将孟达准备献城起义从新反魏归蜀,诸葛亮伐魏前景十分光明。但意想不到的是,关键时刻曹睿采纳了重臣意见重新起用了司马懿。消息灵通的司马懿很快得到了孟达反叛的消息。
按照常规,走马上任的司马懿要先往长安谢恩,请得君命后才能组织兵马出战,一来一往赶到孟达驻守的新城,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孟达不慌不忙地做着反叛准备。
但司马懿何等人物,表面上派人通知孟达,要其做好战斗准备,自己要先去长安谢恩,以稳住孟达之心,好像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一样;暗中却迅速集结兵力,只八日时间便赶到新城,迅速擒获孟达,收服了叛军,并控制了街亭,击退了诸葛亮。
在这里,司马懿所用的瞒天过海之计是用常规指令瞒住孟达,用超常规的速度击溃孟达,一举成功。

4#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7 13:06:00
从今日起,陆续连载。
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赐教,并参与讨论! 以不断完善!
甚谢!
5#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8 8:52:00
二、围魏救赵
计名出自于战国时期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
原文是:“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意思是说,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以攻为守,击敌要害,迫使敌人脱离原来的战场而自救。
由于三国时期群雄并举、三足鼎立之势的客观存在及互相牵制,围魏救赵之计屡试不爽。
孔明约马超袭曹
曹操在诛杀马腾之后,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方面想乘周瑜刚死之际吞并东吴,一方面探知刘备欲取西川,担心刘备成势,也很想尽快取得西川。最后听取谋士陈群的意见,听任刘备去取西川,借以分化孙刘联盟之势,自己集中力量先攻东吴,再伺机取西川。遂率领30万大军,直奔孙权。
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气势,孙权连忙向刘备求援。这样又将刘备逼入了一个二难境地:不救,则妻兄的基业难保,唇亡齿寒;救则要错失入川的大好时机。这时诸葛亮出了一个围魏救赵之计:修书劝说西凉的马超从背面攻击曹操。
马超是马腾的儿子,后来成为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马腾曾与董承、刘备等人密谋曹操,反为所图。杀父之仇如何不报,一收到刘备的来信,马超马上率领20万大军入关,连续攻下长安、潼关等重镇,逼得曹操赶紧回师北上,顾不上进攻东吴了。这里,诸葛亮用围魏救赵之计不仅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东吴,也挽救了自己,而且没耽误乘隙占领西川的大好机会。

6#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8 8:58:00
魏蜀吴三方角逐
三国孙权与刘备的联盟,是一种政治及策略需要的联盟,更是一种唇亡齿寒而相互担忧的联盟,虽有分分合合,但联是主调。
孙、刘开始联盟并在赤壁击败曹操后,可谓进入了蜜月期,孙权不仅将妹妹嫁给刘备,还借给荆州等地给刘备安伙中歇。但随着刘备甩开孙权,独取西川,露出不守信用的真面目后,孙刘关系进入了复杂期。接着,围绕荆州的归属,双方又唇枪舌剑。随后,双方有攻有救,都只从各自的利益和当时的时政需要出发。在魏、蜀、吴三角斗争中,时联时分,攻攻守守,围魏救赵的版本不断出现。
公元219年,刘备决定发动襄樊战役,并派称兄道弟的心腹大将关羽组织这次大规模的进攻。关羽很快集结兵力渡过汉水,攻取襄阳,并将樊城团团包围。
襄阳、樊城是荆州北部的军事要地,曹操怎么会随便放弃呢?于是亲自从长安移驾洛阳,就近指挥保卫樊城。当时担任丞相司马的司马懿向曹操献计说:“刘备与孙权两家,外表亲密而内心疏远。现在关羽得志,孙权肯定不会高兴。我们可以派人去劝说孙权,让他偷袭关羽的后方,并答应事成之后把江南的地盘封给他,樊城之围自然可解。”
曹操认为此计甚好,并马上付诸实施,孙权也满口答应了。结果孙权从关羽的后方一袭击,马上就出现了后来所谓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局面。关羽也因此而丢了脑袋。
阿斗继位后,曹丕五路大军伐蜀,其中有一路就是要东吴出兵,没想到五路兵马都被诸葛亮巧妙的化解了,无所做为,相反,诸葛亮还借这个机会修复了吴蜀关系。曹丕大怒,干脆不伐蜀改伐吴,带领水陆三十多万人马,三千多条船及张辽、张郃、徐晃、李典、许褚、吕虔、曹仁等大将,气势凶凶杀奔东吴。孙权又要孔明帮忙。
这次,诸葛亮又采用一个围魏救赵之计:命令赵云引兵出阳平关,径取长安。
首都被攻,如何得了,曹丕不得不撤兵回去。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复出祁山伐中原时,立五个大寨十四个小寨分屯军马,以为久计,又连派魏延、马岱,吴班、吴懿,廖化、张翼三路军马攻司马懿的渭水旱寨。但两路军马均被司马懿所破,进攻无所作为,倒折3万余人,战事陷入胶着状态。无可奈何的诸葛亮又想出了一个围魏救赵之计:要孙权出兵攻魏。
来而不往非君子,孙权马上出动三路大军攻打魏国的新城、江夏、襄阳等处。
谁知魏国兵多将广,有的是人才,曹睿让司马懿放心对付孔明,自己亲自带领大军到合肥,令满宠、田豫、刘劭三路迎敌。满宠设计尽烧东吴战船,孙权无功而返。
这次诸葛亮的围魏救赵之计没有奏效,自己也无法从战场上抽身而退,被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活活拖死在五丈原。
难怪杜甫感叹: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深深。
碧映阶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颁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7#作者:sk3255128  回复日期:2009-11-8 11:08:00
好文章。MARK
继续关注。
8#作者:gal1024  回复日期:2009-11-8 14:50:00
春秋无义战,战国尽枭雄
期待》》》》
9#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8 18:19:00
作者:sk3255128 回复日期:2009-11-8 11:08:00 7
好文章。MARK
继续关注。
作者:gal1024 回复日期:2009-11-8 14:50:00 8#
春秋无义战,战国尽枭雄
期待》》》》
孟德思奇感谢二位!
10#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9 8:34:00
三、借刀杀人
计名出自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说北宋时期,范仲淹的政敌密谋策划,让没有打仗经验的范仲淹领兵征讨西夏,目的是借兵强马壮的西夏军队这把“刀”除掉范仲淹。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策略。
《兵经百字·借字》说:“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仞。”借有明暗之分,有强借诱借之别,可借人力、物力、财力、势力等。能不费吹灰之力制敌于死地且毫无蛛丝马迹的才是高手。
原文是“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刘备唆曹操杀吕布
刘备唆使曹操杀吕布,仅用了一句话。
照常规推断,凭曹操的胸怀、气度和智慧,抓获吕布后,不杀而收为己用的可能性很大,毕竟吕布是“天下第一条好汉”,武艺超群,关羽、张飞、刘备三英战吕布,居然不分上下;毕竟吕布也愿意投降,而且有点不自量力地想当曹操的“副手”及先锋;杀降将不义,而当时曹操又非常需要将领。从曹操容忍祢衡的“国骂”,放任关羽过关斩将的逃逸来看,曹操完全有这个胸怀。
但在杀与不杀吕布的问题上,曹操征求了刘备的意见。刘备一句话点醒了曹操:“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原来吕布先认丁建阳即丁原为义父,后杀丁原投董卓又认董卓为义父,以后又杀董卓纳其妾貂婵而自立门户,此等不光彩的历史曾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如此无义之人养之无异于养虎。于是曹操毫不犹豫地杀掉了吕布,刘备也顺势除掉了心中的一个敌手。
当然我们在此也不能否认另外一种可能: 曹操偏向于杀吕布,但由于吕布愿降,因此多少有点担心毁了声名,于是故意征求吕布的敌人刘备的意见. 恨死了吕布的刘备先生趁机抓紧放火,曹操毫不犹豫顺势而为. 从这个角度可说,是曹操、刘备合谋杀了吕布.

11#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9 8:39:00
周瑜除蔡瑁与张允
三国中借刀杀人最精彩的是周瑜智除蔡瑁、张允。
蔡瑁、张允是刘表的副手,投降了曹操,任命为水军将领。
二人久居江东,十分熟悉水战。赤壁大战前,周瑜想先除掉他们。
恰在这时,曹操谋士、周瑜昔日的蒋干来到东吴当说客。周瑜实施了借刀杀人的妙计:
先是大摆宴席盛情接待久违的老同学蒋干;然后借口蒋干是在曹操处任职,而曹操又是自己当前的敌人,为了不伤感情,只准谈私事和饮酒,不准谈公事,这样让蒋干无法下说词;随后又装醉邀蒋干同睡,让蒋干偷走伪造的蔡瑁、张允写给周瑜计划暗杀曹操的文书;接着又梦呓告诉蒋干数日后可看见曹操的首级;四更时分又装成江北有人过来传信的假象;通过“分析判断”,蒋干坚信了蔡瑁、张允要谋害曹操,连忙偷走书信溜回曹营向曹操禀报。
曹操北方的老班底不善水战,赤壁大战时用的部队基本上都是荆州的降卒,是否已降服还不敢肯定,见蔡瑁、张允计划反叛的人证物证俱在,临战的曹操不加思索立即把二人杀了。
但聪明的曹操很快反省过来,知道中了周瑜“借刀杀人”之计,不过为时已晚,后悔莫及了。
故后人有谚语:曹操背时碰蒋干。因为没有蒋干,可能没有蔡瑁、张允之死,如果二人不死,可能赤壁大战会要重写。

12#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9 14:18:00
孟德善借故或借刀
曹操借刀或借故杀过一些人。前期出于战事需要,后期出于政治需要。这里我们谈谈前期几个代表性人物。
第一个是管粮官任竣部下的仓库保管员王垕。
征袁术之时,适逢荒旱,17万大军日费粮食巨大,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孙策,只借得粮食十万斛,不敷支散。王垕请示曹操:兵多粮少,如何办。曹操指示,即日起,改用小斗分粮食。第二天,军士无不嗟怨,皆言曹操欺众。曹操秘密将王垕唤来,说:“我欲向你借一物,以压众心。”王垕说:“丞相欲用何物?”曹操说:“欲借你头以示众耳。”王垕大惊,诉自己无罪。曹操说:“我亦知你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必变矣。你死后,你妻子吾自养之,你勿虑也。”王垕欲再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王垕私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怒始解。
次日,曹操传令:“如三日内不齐力破城,皆斩!”众军大畏,奋力拼搏,一举击溃袁术。这次借刀杀人,借的是王垕的头,但杀的却是军心。
第二个是怪才祢衡。
曹操要招安刘表。贾诩进言:“刘景升好结纳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往说之,方可降耳。”荀攸推荐孔融,曹操同意了。当荀攸找到孔融时,孔融又推荐祢衡:“吾友祢衡,字正平,其才十倍于吾,此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备行人而已,我当荐之天子。”于是直接向天子上表推荐。
天子览表后,交给曹操处理。曹操遂使人招祢衡来。
祢衡来后,曹操不命坐。祢衡欲用才气和傲气来打动曹操,于是感叹说:“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听了这话,曹操非常反感。吾手下数十人,皆当世英雄,何谓无人,于是将荀或、荀攸、郭嘉、程昱、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吕虔、满宠、于禁、徐晃、夏侯惇、曹洪等人摆出来,炫耀了一通。
谁知祢衡一一妥落说:“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或可使吊疾问丧,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呜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筹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酒囊、饭桶、肉袋”。 而把自己则吹嘘成“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德配于孔颜。”此等放肆及狂妄,只有不计任何后果的狂人才敢为。忍辱负重、颇有修养的张辽当时都气得要杀祢衡。但曹操制止了张辽而没有杀他,而是要祢衡去当鼓吏。
当鼓吏的祢衡仍不收敛,在大厅上当着宾客赤身裸体换衣服。当曹操叱其庙堂之上,何太无礼。祢衡借机说:“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落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乎!”进而又大骂曹操不清白:“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 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祢衡此时还想以“傲”来“征服”曹操。
如此放肆,换上任何一个人,可能当时就会把祢衡杀掉了。但曹操没有杀他,而是命祢衡往荆州为使,招降刘表,如刘表来降,则用作公卿。祢衡不愿去,曹操命令备马三匹,用二个军士挟持住祢衡强行送到刘表处。
祢衡到了荆州,见刘表后,虽颂德,实讥讽、戏谑。刘表也不喜欢,左右劝杀掉之。刘表是三国时期少年得志的文武全才,早识破曹操借刀杀人的诡计,为表现一下自己也很有见识,同样不杀祢衡,让其去江夏见黄祖。
见到黄祖,祢衡终于混上了一点好工作,每曰只用饮酒及耍嘴皮子。没有文化的黄祖非常喜欢有文化的祢衡,两人很谈得拢。
有一次,一起饮酒到高兴处,黄祖问祢衡,我这样子,将来会怎样。祢衡有点醉了,又口无遮拦地说黄祖:“汝似庙中的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鲁夫黄祖大怒,管他什么名士,讲什么胸怀,毫不犹豫地把祢衡杀了。
这次,秀才终于遇上了兵。
不过,祢衡对黄祖的预言倒很准确,黄祖其实真的是无灵验的短命之辈。
后人有诗叹黄祖及祢衡曰: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今来鹦武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祢衡是当时的名士,说爱才如命的曹操有意要杀之,是不合理的,一开始确实想收为己用。但第一,孔融不将祢衡直接推荐给曹操,而是推荐给皇帝,曹操心理一开始就有个结。大文豪孔融也因此在曹操心中打了个折扣。第二,祢衡当时才二十四岁,曹操想挫一挫他的锐气,故一开始便不赐坐只是想磨难一下他。谁知道祢衡一触即发,一顿讥讽,将曹操所有喜欢的文臣武将贬得一文不值。但曹操还是忍住,贬用祢衡为鼓吏。谁知鼓吏祢衡又将曹操一顿“国骂”,曹操实在忍不住了。
忍了又忍的曹操还是担心杀祢衡失人望,于是使了一个双重计谋,一方面将祢衡强行送到刘表处,招降刘表,既买了孔融的账,又看你祢衡到底是否有真本事,如果真的能说降刘表,给高官厚爵也可以。说服不了刘表,你有何面目称名士呢?另一方面祢衡这种个性谁都忍受不了,我曹操都难以忍受,在其他地方你还能混下去吗,你代表我曹操去说降,肯定又会羞辱刘表,让刘表去杀你吗。
这一借刀杀人之计最后还是实现了,只不过是通过刘表又借了黄祖的刀。
狂生祢衡也确实该死。祸从口出、恃才疯狂、无尊无长、腐儒舌剑,不善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才气。如果真能说服刘表投降,不也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而让曹操刮目相看,改观命运吗?
可见祢衡毕竟还是一个空谈之辈。
曹操还借故杀了杨修。三国演义中曹操与杨修的故事写得很精彩,并编入了中学课文。
杨修与祢衡之死有相似之处,都是因才而误,只不过祢衡一开始就露出了原形,而杨修却在不知不觉中因露才而遭致杀身之祸。
事实上,杨修之死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曹操欲立曹丕,而曹丕身边无人能与杨修之才匹配,可惜杨修与曹植最好,很多关键问题是曹植的老师,有意无意地参与了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因此,曹操杀杨修有为曹丕增势而剪掉曹植羽翼的意思,让兄弟今后君臣分明,相安无事。因而抓住杨修通过夜间口令识破曹操收兵之心的机会,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之名将杨修除掉了。
真正最有趣味是曹操借刀刺董卓。
曹操刺董卓为什么要借宝刀呢?
曹操依附在董卓处,假如真的有心刺杀董卓, 找把好刀、找个机会不顾一切杀掉董卓不就功成名就,一切都解决了吗? 为什么非要借王司徒的宝刀再行事呢? 原因有四。
其一,告诉大家,我小曹为国家去杀董卓去了,万一有什么不测,各位可得帮忙。千万不可只作壁上观,藉此增加自己作为反董义士的法码。
其二,明告王司徒,我们是一条战线的。
其三,宝刀锋利,最好是一刀解决老匹夫。
其四,我还不想成为烈士,杀掉了董卓还要回来,因此必须要有退身之计.刺杀成功,马上政变;刺杀不成,立既逃走;现场露馅,谋刺改献刀,预留此生还退路。
可见,借宝刀行刺是曹操善谋的表现, 谋刺改献刀也绝对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曹操能立于不败之地, 既便多次小败也无伤筋骨,靠的就是这种进退自如的深层次的立体式的谋。
年轻的曹操孤伶伶地去做刺客, 本身信心己不足,但已表态又不可能失信,于是勉
13#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9 14:54:00
年轻的曹操孤伶伶地去做刺客,本身信心己不足,但己表态又不可能失信,于是勉强行动,行刺失败,心有余悸的他不抱任何幼想,既刻逃离洛阳,更体现了其善断的能力.
可能此次当刺客对曹操心理影响太大,曹操此后的一生再也没搞过行刺的策划,也从未安排过下属去弄此类勾当。

14#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9 14:59:00
本人曾发过一篇短小说,名舍得,或称王司徒的宝刀后话.亦载此共赏:
曹操借得司徒王允宝刀行刺董卓未遂, 巧以献刀之名脱身。宝刀自归董卓, 义名归于曹操。
后王允与吕布联手,终灭董卓。却不敌董卓旧部反扑,举族遇难。据传却有乡下堂弟一枝脱逃。
曹操许都奉献帝, 此弟首度哭诉,求曹为其寻回祖传宝刀.
寻刀未果, 曹念王允功德, 奏封其继王允位续司徒职。
白门楼缢死吕布, 此弟再度哭诉, 求曹为其寻回祖传宝刀。
寻刀未果, 曹怜王家英烈, 奏封其子官爵。
曹操晋魏王, 此弟三度哭诉, 求曹为其寻回祖传宝刀。
寻刀未果, 曹觉此君贪婪, 却忍而再奏封其孙官爵。
后数年, 此弟怀抱宝刀晋见曹公, 曰: 祖传宝刀既没, 依其旧制复造一把, 请魏王过目并收藏。乃将宝刀留下。
时曹正患头痛, 卧病于床, 神志不明, 嗯嗯作答。少倾醒来, 见宝刀, 误以为刺董之刀复得。厉声曰: 速将宝刀归还, 削司徒三代官爵。
此弟复归乡里,抱刀痛哭三曰, 幡然省悟: 有舍才有得, 欲得必有舍! 留下“舍得”二字, 抱刀沉江而亡。

15#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0 9:05:00
四、以逸待劳
计名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与敌对峙,先避开其锋芒,寻求安定的环境,以图自强,待敌人“三而竭”,而自己最强的时候,一战而胜之。
原文是:困敌之势,不以敌;损刚益柔。意思是说,要避开敌人的强势,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应争取不利于刚而有益于柔的方法,令敌人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老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
定军山老黄忠计斩夏侯渊,是以逸待劳的范例。
刘备的五虎上将黄忠与曹操的族兄夏侯渊对峙定军山时,发现定军山西边有一座高山,四边皆是险道,山上可完全看清定军山的虚实。于是黄忠先把这座山占下来,然后自己的大部队守在半山腰,而让助手法正带人登上山顶。
性急的夏侯渊见黄忠夺了对山,大怒,不听张郃的劝阻,非要出兵攻打,于是派兵围山大骂挑战。
法正与黄忠制定了逸待劳之计,以山顶法正举旗为号,举白旗,则是夏侯渊部队锐气正盛时,不出兵交战以避其锋,而举红旗时出兵攻击。因此,任由夏侯渊在山下百般辱骂,老黄忠按白旗指令坚守不出。
到了午时,法正在山上见骂了一个上午的曹兵开始倦怠,锐气已坠,很多人已经下马休息了,马上将红旗举起。黄忠一马当先带领大部队冲了下来。正在山下纳凉的夏侯渊连战袍都来不及穿上,措手不及,战败身亡。
16#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0 9:08:00
小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同样是以逸待劳的范例。
关羽死于东吴之手,谋害张飞的凶手范疆、张达也投奔了东吴,刘备举国为仇,不自量力要吞并东吴,于是发动了彝陵之战。
初时,一路顺风,锐不可当。但东吴小将陆逊深得用兵之道,避开刘备的锋芒,以逸待劳,自春天到夏天,令各路兵卒坚守不战,等候刘备露出破绽。
自以为英勇善战的常败将军刘备,自春至夏无所作为,面对炎热难熬,于是令士兵沿长江两边山林茂盛之地,布四十个营寨,连绵七百里,只想舒舒服服过个夏天到了秋天再进攻。
谁知道陆逊抓住了这个弱点,一路水军、两路旱军借东南风突然发动火攻,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获全功,将刘备追得屁滚尿流,损兵折将,仅百余人逃到白帝城。
太平洋上的老鼠刘备在此终老了。

17#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0 16:33:00
狡司马无心弈战却请战
诸葛亮六出祁山伐中原,主要的对手是司马懿。
诸葛亮使尽了浑身解数与司马懿斗法,而司马懿每逢斗法不利,马上采用以逸待劳的一招,做"忍者神龟", 坚守不出 .诸葛亮对此无可奈何。
在与司马懿的最后一战中,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司马懿激到正面战场上来,只得使小人手段,让下属送一些妇人衣物给司马懿,羞辱司马是妇人,不敢正面交战。
“忍者神龟”司马懿仍不为所动,反而将衣物披在身上自嘲调侃。倒是属下众将忿怒,一定要拼死出战。司马懿怕镇不住部将,来了个千里请战,哄骗将士们说,不是我不愿意出战,是皇上命令我们坚守,既然你们一定要出战,我上奏折给皇上,让皇帝批准后我们马上出战,大家再耐心等等吧。于是装摸作样向皇帝写求战信。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以千里请战?
曹睿肯定能摸透司马懿的意思,于是明令坚守不要出战,帮司马懿镇住了部将。
诸葛亮终于黔驴技穷,再加上约请的东吴三路伐魏兵马失败,自己又有病在身,于是被司马懿活活拖死在五丈原。
司马懿用以逸待劳之计是最成功的,不仅自己用得好,还告诉曹真用此计对付诸葛亮。
诸葛亮第二次出兵伐魏时,只有曹真单独领兵抵抗。司马懿算定诸葛亮只有一个月的粮食,利在急战,于是奏请曹睿下诏,教曹真坚守诸路关隘,不要出战,不到一月,蜀兵自走,那时乘虚而击之。后果如所料。只不过诸葛亮善于退兵,损失不大。

18#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0 16:40:00
神诸葛料定天气缓出兵
公元230年秋天,曹真和司马懿四十万大军二路来攻打蜀国。
诸葛亮得知消息后,要张嶷、王平各引一千军士去守陈仓古道,以挡魏兵。
两将吓了一大跳,以为是诸葛亮要借机杀他们,二千人去挡四十万人,不是螳臂挡车吗?
其实诸葛亮算准了,这段时间秋雨连绵,魏军不敢随便深入,先派几个人去做做样子,自己的大军借雨天休息好后再出战。果然诸葛亮以逸待劳,曹真、司马懿无功而返。

19#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0 16:49:00
神诸葛料定天气缓出兵
公元230年秋天,曹真和司马懿四十万大军二路来攻打蜀国。
诸葛亮得知消息后,要张嶷、王平各引一千军士去守陈仓古道,以挡魏兵。
两将吓了一大跳,以为是诸葛亮要借机杀他们,二千人去挡四十万人,不是螳臂挡车吗?
其实诸葛亮算准了,这段时间秋雨连绵,魏军不敢随便深入,先派几个人去做做样子,自己的大军借雨天休息好后再出战。
果然诸葛亮以逸待劳,曹真、司马懿无功而返。
20#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2 8:36:00
第五计 趁火打劫
计名出自《西游记》,原意是趁别人家里发生火灾,处于一片混乱时,乘机偷抢别人的东西。
敌方发生混乱的情形一般有三种,一是内忧;二是外患;三是内外交害。这都是趁火打劫的大好机会。
但到底如何打,明抢还是暗夺,这很有讲究。
原文是:“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大意是敌方出现危难,要乘机进攻夺取胜利,这是强大的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一般情况下,趁火打劫是落井下石之计。
董卓打劫残酷无情
董卓趁火打劫是最残酷无情的。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进而谋害少帝及唐妃后,每次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又引军出城,在阳城围住参加社赛的村民,尽皆杀之,悬头千余颗于车上,扬言是杀贼大胜而回,并以妇女及财产分散给众军,把整个洛阳城搞得乌烟瘴气。董卓要将首都从洛阳搬到长安,迁都时又出动兵马将洛阳一千多户富户全部抓起来,加上“反贼逆党”的名义,全部杀害,将其家产尽数没收。
好在老天有眼,趁国家危难之际劫国劫民、残暴无度的董卓,最后也遭到了报应,尸体被点天灯,残骸屡遭雷打。
董卓被杀后,其部下李傕、郭汜治国能力很差,但趁火打劫的功夫却一点也不逊于董卓。两人内战,乘势掳掠长安居民,李傕将天子和皇后劫持住,以为控制天子便可控制天下,郭汜见李傕劫了天子,于是尽抢宫嫔妃女入营,放火烧了宫殿,甚至将来做调解工作的众位官员也尽行监下,且说:“李傕劫天子,偏我劫不得公卿!”
其打劫如此,真可谓天理难容!

21#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3 15:15:00
刘备打劫自取败绩
刘备也曾行趁火打劫之事,但自取败绩。
趁曹操在乌巢劫粮,仓亭大胜袁绍,又准备夺取冀州,彻底捣毁袁绍老巢的机会。刚刚脱离曹操魔爪的刘备不自量力,在汝南得到刘辟、龚都几万部队后,马上向曹操的根据地许昌发起攻击。
闻讯后,曹操马上从北方回师,半路上,截住刘备军队厮杀。但兵卒远来疲困,初战失利,双方扎寨收兵。
第二日,初战告捷的刘备心里甜蜜蜜的,再叫赵云搦战,操兵不出。又叫张飞搦战,操兵也不出。如此旬日,刘备每日翘起二郎腿不自量力的挑战,曹操每日高挂免战牌,好像曹操突然怕了刘备。
稀里糊涂的刘备还沉浸在战胜曹操的梦中,忽报龚都运粮回来半路被曹兵困住,夏侯惇引军抄背后径取汝南。刘备赶紧要张飞、关羽各领一路军去解围。一日未到,忽然又传来消息,张飞、关羽两路兵马都被曹操围住,寨外曹操大将许褚挑战。
刘备胆战心惊,终于知道了曹操用兵的厉害,自己确实不是对手,赶紧安排退路逃走。匆匆收拾好行李,刚刚转过山寨,伏兵又起,大呼活捉刘备。吓得刘备屁滚尿流往深山僻路匹马逃生,最后逃到刘表处再安顿下来。
吃了这一大亏,刘备领略了曹操的厉害,再也不敢趁火抢曹操的东西了。
虽然曹操的地盘不敢乱抢,但抢东吴的东西,刘备倒蛮得心应手。
赤壁大战合力破曹后,周瑜、刘备都想取曹仁驻守的南郡。当时双方约定,先由东吴周瑜去取,如取不下,再由刘备去取。周瑜费尽心机,损兵损将,自己也受了伤,还用苦肉计战场装死才破了曹仁的计。刚刚将曹仁从南郡追走,回过头来想进城,刘备却在周瑜追曹仁的时候,领兵抢入南郡,并用计骗取了荆州、襄阳。
别人在卖力打战,追赶敌人,刘备却趁火打劫抢现成的,着实把周瑜气得吐血。

22#作者:tokil  回复日期:2009-11-13 15:43:00
多谢楼主
23#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3 20:30:00
曹丕打劫风流娶妻
曹丕来了次趁火打劫,这次打劫是一段风流佳话。
曹操打破袁绍的冀州后,绍府内的家属来不及转移,三国的四大美女之一、袁绍的次子袁熙之妻甄氏也在其中。
有着特权的曹丕来到了袁家大院,一见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的甄氏居然爱不释手,有心要纳为妻子。
曹丕将此想法向父亲汇报后,没想到曹操却真风流,一见甄氏,大赞曰:“真吾儿妇也!” 马上同意了曹丕纳之。
爱屋及乌,消灭了袁氏势力,还顺手捡了个媳妇,真是两全齐美!
甄氏就是日后的甄皇后,明帝曹睿的母亲。
曹操的眼光不会错! 甄氏出身名门,知书达礼,否则何以能生养出曹睿这么一位好儿子呢。但恃才心高气傲的甄氏后来跟曹丕闹翻了,失意而被赐死,这确实令人遗撼。

24#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5 17:28:00
第六计 声东击西
计名出自唐代杜佑的《通典》:“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百战奇谋》中说:“声东而击西,声此而击彼;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敌人所不守也。”
一句话,声东击西就是制造假象,扰敌视听,使其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其不备,攻其要害,夺取胜利。
原文是:“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贾诩识孟德之招
公元198年,曹操借天子之名,第二次兴兵征伐南阳张绣。
大战几个回合后,张绣敌不过曹操,退入南阳城内,死守城池。
攻了几天没有效果,曹操骑马亲自围着南阳城转了三天,发现城东南角的砖土新旧不等,似临时堆砌而成,城墙鹿角也多半毁坏。于是公开传令在城西北角堆积柴薪,会集诸将,摆出要在此处进攻的阵势,实际上却令军中密备其他攻城器械,准备从东南角袭入城内。
曹操虽然老谋深算,但当时张绣的谋士,日后曹操的重臣贾诩更是独具慧眼。曹操绕城三日,贾诩也观察了曹操三日,识破了曹操的诡计。于是为张绣出谋划策,将计就计:令饱食的轻装将士全部藏于东门的房屋之内,却叫老百性装成士兵,登上城西北角,摇旗呐喊。
曹操见此光景,暗暗自喜,自以为得计,于是白天在城西北角虚装声势佯攻一阵后,晚上悄悄带兵从东南角攻入城内,正落入贾诩布下的伏击圈内。
其结果可想而知,曹操损兵近5万、奔逃数十里。

25#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6 9:10:00
曹操解白马之围
曹操与袁绍交兵之初,为防止徐州的刘备出动,让刘岱、王忠打着自已的旗号去攻打刘备,自己则准备正面击袁。
刘备见中军打着曹操旗号,吓了一大跳,以为曹操来了,不敢擅动。但随后曹袁战争暂时没有爆发,曹操只小试了一次声东击西。
公元200年,袁绍决心消灭自己的劲敌曹操。
2月份,派大将颜良突然渡过黄河,包围了曹操部将刘延驻守的白马城。
曹操闻讯,十分焦急,准备亲率大军救援。
这时作战参谋长荀攸献计:先派一支人马前去,佯装在临津一带渡河,把袁绍的主力吸引过来,然后派出轻骑兵突然回救白马,解救白马城。
曹操采纳此计,大队人马直奔临津,袁绍果然派出主力进行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马上率骑兵急赴白马。围住白马城的颜良根本没料到曹操救援来得这么快,惊慌失措,匆忙应战。曹操让降将关羽战颜良并斩杀之。袁军没有将领,顿时乱成一团,不战自溃,白马之围遂解。

26#作者:jiangweimns  回复日期:2009-11-16 23:48:00
好!
27#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7 9:36:00
徐公明大破关羽
襄樊战役中,关羽斩了庞统,活擒于禁,声威大振,连曹操也担心其率兵杀到许都,想迁都避之。后接受司马懿的意见,派出大将徐晃、副将吕建到阳陵坡驻扎,拦击关羽。
徐晃乃曹操的五虎上将,文韬武略都有过人之处。临战时先探知关羽布寨形势:儿子关平屯兵偃城,副将廖化屯兵在四家冢,前后十二个寨棚联络不绝。然后叫副将徐商、吕建打着自己的旗号前往偃城与关平交战,自己却引五百精兵循沔水去袭偃城之后。果然,趁关平与吕建、徐商交战之计,徐晃袭了偃城。紧接着又孤军深入连破关羽四家冢等营塞,直逼到关羽阵中。这就是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此时徐晃的用兵,连曹操也深为赞叹。

28#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7 13:10:00
魏文长绝妙一计
诸葛亮首伐中原的时候,魏延魏文长献了一个声东击西奇兵突出绝妙的建议:“愿领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这是一条绝妙的好计,可惜诸葛亮没有采用。
与诸葛对恃的司马懿曾经对张郃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矣……”
可见,魏延之计与司马懿暗合,却毁于诸葛的一身谨慎。
29#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7 17:27:00
钟会伐蜀先造船
司马昭准备伐蜀的时候,封大将钟会为镇西将军,领一路大军。
伐蜀只用陆战,可受命准备伐蜀的大将钟会却明令青、兖、豫、荆、扬五州各造大船,又遣唐咨于登、莱等州沿度收集渡船,大造伐吴声势。
司马昭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把钟会招来询问。
钟会回答说,蜀国如果知道我们将伐蜀,必求救于东吴,故先布伐吴的声势,吴国必然不敢妄动。一年之内,蜀国已破,船也做成了,再顺势伐吴,不是很好。
好一计声东击西,一手吓老虎,一手擒豺狼。

30#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8 9:14:00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计名出自《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计可指凭空捏造,栽赃陷害,广义上也指采用虚实相杂、真假相间的手段,用假像欺骗敌人,使其产生判断失误和行为错误的计谋。
此计之中,“无”是迷惑敌人的假象,“有”是我方欲实现的真实意图,“无”指没有条件,“有”指创造出的条件,“无”即可直接产生“有”,也可间接产生“有”,关键是要了无破绽。
无中生有之计一般有三种含义:凭空捏造,以假代真,无事生非。
原文是: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曹之矫诏陈之檄文
曹操发矫诏十七路诸侯伐董卓,其矫诏显然就是无中生有。
袁绍要攻打曹操,先制造一段漂亮的攻击文章,建安七子的陈琳领命拟稿,挥笔立就。一篇檄文,直把曹操祖宗三代骂得狗血淋头,把曹操也惊出了一身冷汗,毛骨悚然,但没想到却把偏头痛止住了。
檄文确定写得好,但不少无中生有处。好在曹操度量大,不忍心杀陈琳,还戏谑说,陈琳的文章可以医治自己的头痛,这样,保全了建安七子的完整无缺。

31#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8 14:27:00
徐庶不懂无中生有
三国名士徐庶一身最大的亏就是吃了无中生有的亏,赤壁大战之前脱身也用了一招无中生有。
徐庶当了刘备的谋士后,两番设计火攻,杀败曹军。曹操探知是徐庶在为刘备谋划,同时徐庶是个贤才后,大为感叹,马上想弄到自己的队伍中来用。
曹阵中文武双全的大胡子将军程昱与徐庶熟悉,知道徐幼年丧父,事母至孝,而弟弟去世后,老母无人侍养,于是建议曹操将其母亲接到许都,通过其母写信招徐庶来投。
但没想到徐母刚毅过人,不欣赏曹操,还大骂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几被曹操所害。
程昱劝阻曹操不杀徐母,自己用感情联络徐母赚取手迹,然后仿造手迹向徐庶写信,骗其来“入伙”。
这次无中生有见效了,聪明一世的徐庶居然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程昱骗入了曹营。最后不仅母亲怒其枉学不识真假不辩忠奸而悬粱自尽,自己也终身后悔而不愿为曹操设一谋,又无脸面再回到刘备处,只能“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做了个满腹才华的“大隐隐于朝”。
可能太过于聪明了,太过于用阳谋而不会用阴谋,徐庶吃了一次无中生有的大亏,但同样不会用无中生有之计。
赤壁大战前,在曹营的徐庶早已看破了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周瑜的火攻计,预见到曹操必败的结果,但不想点破,只想脱身了事,苦于没有办法,于是向庞统讨教。没想到庞统教给他的又是一计无中生有:先制造遥言说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杀奔许都来,然后请曹操批准他带三千人马往散关把住隘口,以防韩遂、马腾,这样,一走了之。
徐庶依计而行。曹操对徐庶等有才气、气节的人非常敬重,现在徐庶主动要带兵去驻防,如何不同意呢?于是马上调一批军马,让徐庶去“驻防”。
徐庶借用这招无中生有幸免了一次可能的玉石俱焚之灾难。
32#作者:wuhuthl  回复日期:2009-11-18 16:19:00
写得相当好
33#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9 9:53:00
作者:wuhuthl 回复日期:2009-11-18 16:19:00 32#
写得相当好
多谢!指正!
34#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9 10:02:00
诸葛司马计计相报
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时候,经常是计计相报,其中各用了一次无中生有。总体来说,打成平手。
曹丕病死,曹睿继位,诸葛亮借机伐魏,但怕司马懿难以对付,于是采用马谡的建议,秘密派人往洛阳、邺郡等处,散布谣言,说司马懿想谋反,同时又伪造司马懿要兴兵造反的告示,贴到魏国各个城市。曹睿很快就怀疑司马懿并将其削职回乡。
司马懿去职后,自认为已经天下无敌的孔明开始了艰难的伐魏历程。但没想到,司马懿关键时候还是官复原职,成为了孔明最强劲的对手,不仅让诸葛亮六出祁山寸功未立,寸土未得,不仅打碎了刘皇叔一统江山恢复汉室的黄粱美梦.
一计还一计,司马懿在渭滨南岸防守驻祁山的诸葛亮时,诸葛亮的送粮官苟安好酒误事,粮食迟送到了十日,被诸葛亮打了八十军棍,于是苟安带领五六骑人投到司马懿处。司马懿马上安排苟安回成都散布谣言,说诸葛亮对皇帝怀有怨言,早晚要自称皇帝。谣言通过宦官很快传到刘阿斗的耳朵里。阿斗听信谗言,赶紧招回诸葛亮。待诸葛亮回来澄清事实,表明心迹,查证是苟安造谣并已叛逃时,早已空费军马,枉出祁山一趟了。

35#作者:jiaokunk1  回复日期:2009-11-19 14:42:00
顶继续啊
36#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9 15:50:00
作者:jiaokunk1 回复日期:2009-11-19 14:42:00 35#
顶继续啊
多谢!
37#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0 9:35:00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计名出自元代岳伯川杂剧《吕洞宾度铁捌李岳》中一则道教神仙故事。指假借外力或其他条件来恢复自身生机,东山再起。此计一般是处于被动或不利局面时使用,是一种无为而用的谋略,名为“借尸”实质上在于“还魂”。大凡已经有作为的事物,难以驾驭和控制,不可以加以利用。凡是尚没有作为的事物,往往要寻求依附而存在,便可以利用。借尸之方法可捡、可偷、可抢、可换,方法多多。
原文是:“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思是有作为的,不求助于人;无所作为的,求助于人。利用无所作为的并顺势控制它,不是我受别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刘备所以称皇叔
三国时期最想当皇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刘备!其将二子一个取名为刘封,一个取名为刘禅,心里想着的只是“封禅”两字。但你刘备一个编篓织席出身的人想当皇帝总得要有资本啊。没想到这个资本真的找到了。
曹操把刘备推荐给献帝,并表奏玄德军功,献帝宣刘备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
盘根溯祖,刘备找到并托出了自己是汉室宗亲这个渊源,进而凭此按辈份又被汉献帝认作皇叔。
刘备最得意的就是皇叔这个称谓。罗贯中演义刘备当皇帝是继正统,不外乎也是根据这个渊源的:汉天下是姓刘的天下,皇帝没有了,曹魏篡权了,刘备再称皇帝是光复汉室,继正统当皇帝。
刘备能盘踞四川当皇帝,并获得士大夫阶层的认同,其最成功的也是借助了汉室宗亲这块牌子,用借尸还魂之计为自己挣得了当皇帝的资格。
算一算时间,刘备先生搬出的中山靖王正是刘备的上十八代祖宗,距刘备已300多年,而孝景皇帝则是上十九代祖宗. 刘备只搬到中山靖王刘胜为止,可能与罗贯中协商了,感谢十八代祖宗较合理些. 今人盘根念祖,也往往以能上溯十八代为荣.
刘备先生借尸还魂功夫不错,借了一具300年的古尸,园了当皇上的美梦

38#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0 14:23:00
曹操所以迎献帝
曹操迎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成功的“借尸还魂”。
汉献帝刘协无论在聪明才智还是对皇帝角色的适应上,都比他前两任的桓帝和灵帝要优秀得多,但他却相当倒霉。他几乎是在董卓的挟持下,不得不推翻哥哥刘辨的政权,而以陈留王名份晋升为天子的。
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汉献帝一开始便得不到朝廷大臣的支持。
董卓被诛,郭汜、李傕之乱,洛阳皇宫尽毁,宫殿被大火烧为灰烬。汉献帝回到洛阳,只好在破墙头上搭个草房,凑合居住。粮食也极为紧张,皇帝、皇后、皇妃都被饿得两眼发昏,肚子咕咕乱叫,只好挖点野菜充饥。
汉未虽然衰败如此,但汉天下的尸壳毕竟没有灭。当时,很多军伐想到的只是尽量扩充自己的地盘,在大乱中多争取一些利益。虽然袁绍军团的首席幕僚曾经建议过袁绍奉迎天子,但未被袁绍采纳。袁绍想到的只是重新立一个皇帝。西凉军也曾讨论过是否以实际行动奉戴天子问题,但最后也没采纳谋士“奉皇帝以正天下”的策略,反而内乱不断,放兵劫掠,破坏民生经济,错失良机。
这时侯的曹操,从公元189年讨董开始,到公元195年,连续六年苦战,历尽艰辛、危险,虽然收编了三十万青州军,一下子由私人军团升为有资格争霸天下的大诸侯,当上了兖州刺史,实质上掌握了全部兖州及大部分的徐州和豫州,但仍不是最有实力的军团。
公元196年,曹操会议讨论是否拥戴献帝的问题。这时候,除程昱、毛玠、荀彧等人拥护外,曹仁、夏侯惇、满宠等大部分将领及幕僚都表示反对。很多人认为,奉迎天子不一定有利,董卓便成为众矢之的。以现有实力,“挟天子”不一定能“令诸侯”,万一掌握不好反受其害。
好在荀彧力主,并大声向曹操表示:
奉天子绝非纯为功利,从前高祖东向讨伐项羽,便以为义帝复仇为出师之名,因此得到天下诸侯响应。董卓之乱起,天子流亡关中,将军便首倡义军勤王,只因山东秩序混乱,才使我们无力兼顾关中。现在虽然战事连连,我相信将士们仍心向王室。今皇上脱离西军掌握,正是大好机会啊! 拥护皇帝顺从民望,此乃大顺;秉持天子公道以收服豪杰,此乃大略;坚守大义招致人才,此乃大德。即便遭到其他军团围剿,也难不倒我们。要不及时决定大计,等到别人也有所行动,就来不及了啊!
曹操最后当机立断,决定奉迎汉献帝。
当年,曹操奉迎献帝,把17岁的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后更名为许都,为他建立宗庙,修造宫殿,使许都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大批人才也因此蜂拥而至。像荀攸、郭嘉、钟繇等谋士,典韦、于禁、徐晃等武将,都是在此前后投奔曹操的,连北海太守孔融那样有名望的贤明之士,也让曹操给请来了。这样一来,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文武齐全,大权旁落的朝廷也焕发了新的气象。
曹操奉迎天子,招纳贤士,挟天子以令诸侯,用今天的话说是拉大旗作虎皮,用计谋来说,就是一计“借尸还魂”,借献帝汉室牌子的外壳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处于一个名正言顺的有利位置。否则曹操的事业可能要艰难得多,一生要挣扎在不知为谁扫平天下的尴尬局面中。
忠勇的关羽投降曹操,曾经有个“降汉不降曹”的条件,虽然有点滑稽,但也正说明了曹操迎奉天子战略的成功。

39#作者:魔屁股  回复日期:2009-11-20 15:31:00
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17 9:36:00 27#
徐公明大破关羽
襄樊战役中,关羽斩了庞统,活擒于禁,声威大振,连曹操也担心其率兵杀到许都,想迁都避之。后接受司马懿的意见,派出大将徐晃、副将吕建到阳陵坡驻扎,拦击关羽。
==============================
应该是斩了庞德吧。。他不愿意降。。
40#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0 17:40:00
作者:魔屁股 回复日期:2009-11-20 15:31:00 39#
应该是斩了庞德吧。。他不愿意降。
对! 是斩了庞德!字没校出来!多谢!
41#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3 0:38:00
姜维所以降钟会
蜀国阿斗政权垂亡之际,孔明的不二弟子、大将军姜维想来一计“借尸还魂”,可惜失败了。
当时魏国两路大军伐蜀,姜维与魏国的钟会大军拒于剑阁时,魏国的邓艾一路偷度阴平小道,直接攻入了成都,刘阿斗很快就投降了。
姜维见自己的大部队兵马还在战斗中,皇上却已投降,心里实在不是滋味,乃设计佯装投降于钟会。
姜维降于钟会后,先是大赞钟会的才能,说要不是我们两人拒于剑阁,邓艾不可能取得大功。进而评价钟会与邓艾两人的战功,离间钟会与邓艾,点燃钟会与邓艾的战火,促使钟会用计杀了邓艾。然后与钟会结为“知已”兄弟,惺惺相惜,彻夜长谈,并用三个故事劝说钟会:
一是韩信在掌握兵权的时候,蒯通曾经劝说他起兵自立,背叛刘邦,但韩信不听,最后死于刘邦的老婆吕后之手。
二是文种、范蠡春秋战国时帮勾践灭掉吴国后,范蠡认为成功之后,勾践不可共事,于是托故离去,临行劝文种也离去,文种不听,后来勾践果然迫使文种自杀。
三是张良在帮刘邦成功以后,为了免遭猜忌,放弃功名富贵,跟从赤松子学道,得以保全自己。
姜维这么一说,钟会面临的好象只有三条路: 一是功高振主等候被烹,二是功成名就退隐江湖,三是拥兵自立独创王国。
果然,钟会受到诱惑,最后作出了反叛魏国拥兵自立创业的最错决定,并请姜维辅助。因消息走漏,姜维、钟会均被镇压。
表面看来,这里的一切是姜维在为钟会谋划前程,其实错了,姜维曾托人悄悄告诉刘阿斗,要他忍耐一段时间,自己有能力恢复汉室。姜维想借钟会的力量,先反叛魏国争取一支军队和一块地盘,然后再借机会除掉钟会,光复汉室。
只不过这样的借尸还魂太艰难了。
魏国的军队是国家的军队,大家都食国家粮,父母兄弟姐妹都是魏国人,此次作战的最终目的就是踏平蜀国,跟着钟会打倒了蜀国,可谓功成名就,取得胜利后谁又想随你钟会反叛,变成私家军再去冒死创业呢?
所以这次钟会的反叛注定会有人告密而失败。
所以姜维这一次借不到“尸”,更还不了“魂”。
短命的蜀国阿斗政权终于从地图上抹去了。

42#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3 9:19:00
第八计 暗渡陈仓
计名出自于《史记·高祖本纪》:楚汉相争时,韩信攻打章邯,明修从汉中到关中的山间栈道,暗中从陈仓小路杀出,使章邯大败。
“暗度陈仓”与“声东击西”相比,假目标暴露更明确更单一,只求将敌人引至此地而非使之混乱。明修栈道的目的在于掩敌耳目,使敌人相信我必沿栈道进攻而集结兵力把守。暗渡陈仓是最后目的,趁“陈仓”空虚,既时出动,取得胜利。
原文是:“示之以动,利其静而主其有,益动而巽。”意思是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动,以牵制敌人在某地集结固守,然后我方迂回到敌人的背后发动突袭,攻其不备,出奇制胜。
徐公明暗渡蒲阪津
公元211年,曹操战马超,强攻难下。五虎将徐晃献上一计:目前敌我双方集结在潼关,进入山西境界的蒲阪津渡口竟无人防守,若得一军暗渡蒲阪津,抢攻入敌军后方,必可击溃敌军。
曹操采纳意见,教徐晃、朱灵引精兵四千,趁夜色偷偷渡过蒲阪津进入太原郡,随即西渡黄河,到达河西地布防。等马超发现后,自己集结在潼关的部队已经被曹操东西合围,随后全线被动。

43#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3 14:47:00
曹孟德半夜搭浮桥
征黄巾军的时候,曹操把张燕、唐周的黄巾军围在任城,准备集结强兵悍将,将对手一举歼灭。没想到,这块骨头咬得起咽不下,卡在喉咙里。
张燕的黄巾军有9万大军,曹操围攻的军队只有10万,任城城高壕深,易守难攻。张燕准备以逸待劳,先拖垮曹操,待其人马士气低落,粮食缺少时,再抓住机会,杀将出来.
曹操利在急战。
一天,张燕及军师唐周视见曹兵三五成群,挑担提筐,把黄土填进护城河中,只是城河水流很急,一筐土倒进去,马上便被冲得无影无踪。唐周笑着说:“精卫填海,无济于事。”然后伏在张燕耳边,策划一通。张燕大喜,连称妙计。
入夜,张燕挑选数十名善水的军士,悄悄从城墙顺墙而下,手持挠钩,潜入河中,刚填新土,异常松动,挠钩一搭,纷纷坠下,顺水流走。瞬时,曹操白日所费心力全部付之流水。次日一早,登城一看,果见河床如旧。
但曹兵总不甘心,先日填河被毁,次日又往来担土填河。唐周笑道:“曹操即使把泰山担来,也难填平这道浅河,我们只管养精蓄锐,准备出城破敌便是了。”
如此一连数日,曹兵日日填,黄巾军夜夜挖,河床不见减去分毫。曹操佯怒,做出涉水急攻城的姿态,又被张燕军杀败。曹操装出一副无奈的样子,下令停止进攻,但仍运土填河。唐周又笑:“曹贼计穷,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
谁知有天到了半夜,唐周却被满城杀声惊醒,曹操已经攻入城来。
原来,数日运城填土,涉水攻城,都是曹操在明修栈道,麻痹黄巾军。事实上,曹操已做好了暗度陈仓的准备。
曹操如何进城的呢?
曹操令进攻南城的曹仁部队,人备谷草一束,待至半夜三更,挑选几个善水的官兵,潜入护城河内,把一些竹草、木棒,横三竖四,胡乱插入河内,却从上游将谷草连续抛下,谷草顺水漂流,被竹草、木棒阻挡住,霎时便搭起一座浮桥。
典韦、许褚等500军士靠这座浮桥悄无声息的架起云梯,爬上城头的。随后迅速攻占南城,大开城门,放入曹仁的大队军马。张燕见曹军入城,大势已去,赶紧从北门逃走了,主将离去,黄巾军兵败如山倒。
曹操一举攻破了任城。

44#作者:leonsun168a  回复日期:2009-11-24 12:32:00
巨好,受益匪浅,顶你
45#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4 13:53:00
吕子蒙白衣渡江
暗渡陈仓之计用得最漂亮的是吕蒙白衣渡江。
孙权要夺回刘备有借没还的荆州,把这个任务交给强硬派大将吕蒙。
当时,镇守荆州的关羽虽在北上进攻曹操,但并未忘记及松懈对南线的防守。不仅在南线驻有重兵,还命人沿江造起众多的烽火台,明攻急切难下。
为麻痹关羽,吕蒙借口染病交出帅印,而推荐当时没有什么名声的年轻人陆逊接任自己的职务,暗中做好进攻准备。
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东吴日后的栋梁,智慧过人,当时很年轻,声名不大。接任后,故意做出谦虚的姿态,向关羽写信称赞关羽,并以晚辈的身份向其请教。
妄自尊大的关羽以为陆逊年少无知怕自己,不足为敌,因而把防守南线的军队调到北方去集中攻打曹操。
吕蒙见时机成熟,马上派出一支船队,把一部分士兵藏在船舱中,另一部分装成普通商人,向荆州进发。这支船队以商船的名义混过哨卫,到达目的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荆州。这样将关羽陷入北曹南吴的两面夹攻之中,不久即战败身亡。
吕蒙称病,由一个年少的将领接替他,让关羽产生轻敌的念头,可在暗地里,吕蒙却秘密部署并将军人扮成商人渡江成功,偷袭了关羽,正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计谋的成功运用。

46#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4 13:54:00
作者:leonsun168a 回复日期:2009-11-24 12:32:00 44#
巨好,受益匪浅,顶你
多谢!

47#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5 9:15:00
司马荐陈仓守将
诸葛亮失街亭靠唱空城戏逃回四川后,在汉中操练军马,励兵讲武,置造攻城渡水之器,聚积粮草,以为后图。
曹睿闻知,欲先发制人,即与司马懿商议收川之策。
司马懿认为,蜀国暂时不可攻,也暂时不会再出兵。
曹睿问司马懿,如果蜀国真的出兵怎么办。
司马懿说,如果诸葛亮要出兵,必然会效仿韩信暗度陈仓之计,从陈仓暗出。并推荐一个人守住陈仓道口,此人名赫昭,太原人,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目前只是镇守河西的杂号将军。
曹睿采纳意见,加封赫昭为镇西将军,把守陈仓道口。
果然,建兴九年秋,诸葛亮再上出师表伐魏,并兵出陈仓。
前哨回报孔明,说陈仓道口把守甚严,建议放弃陈仓改攻他城。但孔明认为陈仓正北是街亭,必得此城,方可进兵,于是命魏延领兵马四处攻打陈仓,但连日不能破。
孔明大怒,差点杀了魏延。后又派人招降赫昭,谁知赫昭心如铁石,根本不买诸葛亮的账,更不惧怕诸葛亮攻城。
孔明更怒,我三十万大军还攻不下你三千人驻守的陈仓吗!于是发起一连串的攻击。谁知,云梯攻城战术被赫昭用火攻破了;“冲车”战术被赫昭用葛绳穿定凿眼的石头打飞,冲车皆被打坏;运土填城壕、夜间掘地道入城等招,都被赫昭在城内掘重壕横截而破。二十余日,无计可破。可见赫昭之智慧,陈仓之重要,诸葛也无能。
这次出战,孔明只有一个月的粮食,仅陈仓就攻了20多天没有攻下来,如何能取胜,可谓暗渡陈仓不行,硬攻陈仓未果,只得草草收兵。
后来,诸葛亮探知赫昭病重,马上再施展暗度陈仓之计,一方面命令魏延、姜维各领一支军,三日内做好准备,大张旗鼓去攻打陈仓,以稳住人心和消息,自己却连夜带领关兴、张苞等人一日走两日路赶到陈仓城下,使赫昭来不及调兵,终于赶在救兵之前,将陈仓城破了。
陈仓这个地方,似乎天生就是只能暗度而又能硬取的山城,更似乎天生就是用来创造和应验“暗渡陈仓”一计的山城。

48#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5 15:14:00
第九计 隔岸观火
计名出自于《孙子·军争篇》:“以治待敌,以静待哗。”意指在河的这边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时,袖手旁观,并从中取利。此计含义有三:一是能坐得住,不轻举妄动;二是坐看敌人受损;三是要坐收渔人之利。一般在自己不愿出战或无力出战时,皆可使用“隔岸观火”之计。
原文是:“阳乘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却豫,豫顺以动。”意思是说,在敌人内部矛盾激化、分崩离析之际,我方应静待敌方形势的恶化。届时,敌人横暴凶残,相互仇杀,必将自取灭亡。我方采取顺应的态度,相机行事,坐收渔人之利。
曹操观火笑看袁家自争
曹操在平定河北时,曾两次使用隔岸观火的计谋,都以很小的代价换取了很大的胜利,颇为后人所重视和研究。
第一次“隔岸观火”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中。曹操官渡大战的对手,始于少年时期的老朋友袁绍在仓亭两次战败后,心情忧郁,不久便得病身亡。临死前,立幼子袁尚为嗣,任大司马将军。曹操此时斗志正旺,亲率大军来征讨袁绍后裔,意欲斩草除根,一举平定河北,并很快攻占黎阳,兵临冀州城下。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带领人马合力死守,曹操连日攻克不下。
这时,郭嘉献计说:“袁绍废长立幼,而袁尚、袁谭二人势力相当,他们各树党羽,相互争斗,如果进攻太急,他们定会团结一致来对付我们,如果暂缓进攻,他们之间肯定会相互争斗火并,我们不如举兵向南,做出征刘表的姿态,以等待其内部发生变乱,到那时再攻击他们,就可一举平定河北之地。”
曹操依计而行。果然,曹操撤军不久,袁谭和袁尚兄弟一长一幼为争夺继承权大动干戈。袁谭最后敌不过袁尚,派人向曹操求救并降于曹操,曹操乘机挥军北上,首先打败袁尚,随后又消灭了反叛的袁谭,一举平定河北。
曹操第二次“隔岸观火”,是在平定河北后。当时,被打败的袁尚及二哥袁熙带领最后的残兵败将逃往辽东投奔了公孙康。曹操并不追赶,退国蜀州,按兵不动。众将求胜心切,欲速往讨伐。曹操笑道:“用不用劳烦诸位的虎威,几天之后,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脑袋送来。”众将都不相信。
然而,不久之后,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尚、袁熙的脑袋送到。曹操大笑说:“不出郭嘉所料。”原来,在本次战役中因水土不服而病死的郭嘉临终时给曹操留下了一封信,说公孙康一直担心被袁氏吞并,今二袁前去相投,必然怀疑。如果我们派兵攻打,他们势必合力迎击,急切中难以得手,如暂缓出手,公孙康知道我们没有下辽东的意思,与袁氏兄弟定会相互火并,其形势显而易见。事情正如郭嘉分析的那样,公孙康听说袁氏兄弟来投,便与手下人议定,若曹操来征讨,便留下他们,合力抗曹;若曹操不来攻打,则说明曹操暂没有占辽东的意思,借机除掉二袁。故当公孙康探知“曹操屯兵蜀州,并无下辽东之意”时,立即将二袁斩首送给曹操。曹操兵不血刃便达到了目的。

49#作者:火中幽灵  回复日期:2009-11-25 17:16:00
写的很好,拜读。
50#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5 19:36:00
多谢!
51#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6 8:52:00
曹丕中立 静观彝陵之战
曹操的儿子曹丕也颇有父风,善用隔岸观火之计。
刘备发动彝陵之战征吴的时候,孙权料难敌蜀,于是向曹丕称臣求救。
当时,大夫刘晔劝曹丕说:“现在吴国惧怕蜀国,才来请降。蜀、吴交兵,正是天灭吴国之时,我们应该出兵吴国,与蜀国并攻吴国,只要消灭了吴国,则蜀国也难保了。”
但曹丕认为,孙权既以礼来降服,如果反而攻打他,是阻天下来降者之心,不如纳之为好;另外,自己不帮助吴国,也不帮助蜀国,静看两国交兵,只要他们一个国灭亡了,消灭另一个国还有什么难的呢? 于是册封孙权为吴王。
这一计隔岸观火,曹丕也正用在点子上。当然,最后这一战以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而终。
52#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6 8:55:00
曹丕中立 静观彝陵之战
曹操的儿子曹丕也颇有父风,善用隔岸观火之计。
刘备发动彝陵之战征吴的时候,孙权料难敌蜀,于是向曹丕称臣求救。
当时,大夫刘晔劝曹丕说:“现在吴国惧怕蜀国,才来请降。蜀、吴交兵,正是天灭吴国之时,我们应该出兵吴国,与蜀国并攻吴国,只要消灭了吴国,则蜀国也难保了。”
但曹丕认为,孙权既以礼来降服,如果反而攻打他,是阻天下来降者之心,不如纳之为好;另外,自己不帮助吴国,也不帮助蜀国,静看两国交兵,只要他们一个国灭亡了,消灭另一个国还有什么难的呢? 于是册封孙权为吴王。
这一计隔岸观火,曹丕也正用在点子上。当然,最后这一战以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而终。

53#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6 8:56:00
对不起!电脑问题,发重了!!!
54#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1-26 11:46:00
楼猪!整理得很好啊~
不错~不错~
55#作者:火中幽灵  回复日期:2009-11-26 14:20:00
再来拜读,不顶不行
56#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7 10:02:00
第十计 笑里藏刀
计名可追溯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无可度》:“且火嗔中火,休磨笑里刀。不如来饮泣,稳卧醉陶陶。”此计是典型的表里不一的两面派手法,面善而心离,用“笑”迷惑对手,用刀解决对手。
原文是:“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意思是说,设法使敌人相信我方是善意友好的,从而对我方不加戒备。我方则暗中策划,积极准备,伺机而动,不要让敌人有所觉察而采取应变的措施。这是一种暗藏杀机,外似柔和的计谋。
三国里鸿门宴多
“鸿门宴”是笑里藏刀的一种典型,在三国演义中多次出现。
刘备入川,见面酒会上庞统、法正等人要杀刘璋。
刘备依附在荆州刘表处,蔡瑁、张允等人设计,欲在席上暗杀刘备。
鲁肃奉命收回荆州,曾请关羽赴宴,并要挟之,后被罗贯中编成“关云长单刀赴会”。
这些都是笑里藏刀的典型。
刘备寄居在曹操处,又参与董承等人的谋反行为,想谋害曹操,同样是笑里藏刀。
在借刀杀人中谈到的谋董卓孟德献刀其实也可说一招典型的笑里藏刀。
与笑里藏刀相应的"哭里藏刀"也是一招很有用的示弱反击,在三国时期,更是在任何时期却存在,各位可自去领略.

57#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7 15:12:00
老实人孙权耍计
说到用笑里藏刀之计,我们还千万不要忘记孙权,这个大老实人使了一计笑里藏刀,但笨拙得可爱。
孙权杀了关羽后,将首级献给了曹操,示好邀功并想将祸移到曹操身上,让刘备认为杀关羽是曹操的主意,未想到曹操厚葬关羽化解了此祸。
结恨了刘备,孙权非常担心,刘备这个不讲信义的家伙不知道什么时候真的会带兵打过来。于是又想出一计,派使者向曹操上书,劝曹操说,天命已归于你曹大王,我们常希望你早点继承皇帝的位置,然后派兵剿灭刘备,扫平西川,到那个时候,我就率众人纳土归降于你。
孙权这计笑里藏刀使得确实好笑,太简单了。曹操称皇,当然容易,本来就已挟天子而令诸侯,但背个“篡汉”的臭名是要遭世人唾骂、遭四方讨伐的!让曹操当了皇帝去打刘备打西川,我孙权先睡几天大觉,等你打赢了我再投降,这又可能吗?孙权这个老实人的如意算盘也确实“老实”,还想给曹操来上一刀。
收到这封信后,曹操大笑,把信交给群臣看,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曹操表扬过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所以,这里又用了一句玩笑话,这个儿子,想把我推到炉火上去烤。

58#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29 14:16:00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计名出自于《乐府诗集·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原意指李树代替桃树受虫蛀,比喻兄弟间的友爱互助,后广泛指相互替代,代人受过等行为。李代桃僵的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顾大局,重长远,保大利。
原文是:“势必有所损,损阴以益阳。”意即说,当局势发展到必然有所损失时,必须以牺牲局部来换取全局的胜利。孙膑教田忌赛马就是李代桃僵的一个典范。
孟德让贤 袁绍任大将军
曹操迎奉献帝后 ,任命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这个大将军职务可不是一般的,是汉武帝以来大汉王朝的最高实权职务,比"三公"的地位还高,权力还大.
不过名义上好听,汉未天下大乱,军队都成了军阀的,谁还听你这个大将军的指挥. 所以大将军与小将军都差不大,曹操还是自已指挥自已的部队.
但这个大将军职务有人眼谗,这就是袁绍. 虽然曹操奏请献帝任命了袁绍为太尉、封邺侯, 并且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因为太尉相对没有实权,因此袁绍更喜欢那个大将军职务,为此到处放炮攻击曹操.
此时曹操慷慨辞职,马上把大将军职务让给了袁绍.
袁绍终于高兴了:看来曹操还真是好朋友,今后有了天下肯定会请我坐上席.
曹操也终于高兴了:这个傻瓜,在乎这么一顶无用的毡帽,脱给你戴上,让你高兴两年,我准备好后再来收拾你.
这里曹操就是用了一计李代桃僵,用大将军这个职务的死亡,换取了与袁绍关糸的稳定,进而是争取了图霸天下步骤的正常实施.

59#作者:晓看苍生  回复日期:2009-11-29 15:05:00
此好贴不能沉了,咱顶,咱用尽全力也要顶!!!
60#作者:cpcat007  回复日期:2009-11-30 5:19:00
留名关注
61#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30 8:40:00
作者:晓看苍生 回复日期:2009-11-29 15:05:00 59#
此好贴不能沉了,咱顶,咱用尽全力也要顶!!!
作者:cpcat007 回复日期:2009-11-30 5:19:00 60#
留名关注
补充一点:
袁绍带着这顶汉朝大将军的毡帽为国为民与曹操争霸,最后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光荣地牺生在大将军任上,因此袁绍可以追认为居大汉要位被大汉逼死的大汉烈士.

62#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30 8:53:00
惊马践麦 孟德割发代首
公元198年,曹操率大军第二次讨伐张绣。当时正值麦熟时节,曹操下令“全体将士过麦田不得践踏麦子,违令者斩.” 部队将士严守号令。
但没想到,曹操自己的战马被麦田中突然飞出的一只斑鸠所惊,又踢又跳地窜入麦田,踏坏了一大堆麦子。
曹操立即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叫来随军执法人员问道:“按规定我该定什么罪。”
执法人员想了一会说:“曹公一军之主,不能定罪受罚。”
曹操严肃地说:“我自己下的军令,自己怎么能不执行呢!”
见下属不愿、实质是根本不敢为自己定罪,曹操拔出剑来,对众将士说:“我身为主帅,不可自杀,现割发代首。”说罢挥剑割下一把头发,扔在地上。随后,叫下属将头发拿去示众。
曹操的“割发代首”很多人认为是曹操的权术,用以收买军心民心。其实曹操采取这种权变的方法完全情有可原,而且割发在过去也是一种刑罚。曹操如果真的因这点小事就去自杀,哪有这个必要吗?如果真的这样,那曹操只不过是个不怕死的勇士而已,绝对不会是一个战略家、军事家,一代伟人。
在这里,曹操“割发代首”是用自己身上的部分死亡代表了整体的死亡。

63#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1-30 9:18:00
多谢晓看苍生、cpcat007 俩位!
64#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1 8:44:00
玄德无奈 荆州先还一半
孙权最初将荆州借给刘备,对减轻西线对曹操的防务及三足鼎立之势的确立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孙权有与刘备合作进军益州取刘璋基业的意向。但一心只想独吞西川的刘备坚决反对,并以刘璋是自己的同宗兄弟为由,表示不惜与东吴翻脸,也要保护刘璋。最后孙权不得不取消西征行动。
但不久,刘备便单独西进夺取了刘璋的基业。孙权大怒,要收回荆州,并派诸葛亮的弟弟,在自己手下任职的诸葛谨前住见刘备。
刘备回复说:“目前我正全力想夺取凉州,等凉州得手后,再将荆州全部归还给你们吧!”
孙权深知这是刘备拖延战术,逐下令重新设置东吴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行政长官,派往三城准备接收事宜。
但镇守荆州的关羽令全军戒备,禁止东吴的官员入城,并派兵驱逐之。三郡行政长官狼狈而回。
孙权见状大怒,下令吕蒙率领两万军队,欲以武力夺回长沙等三郡。
吕蒙先礼后兵,以文书招降三郡守将,长沙、桂阳守军见吕蒙势大,皆望风而降。只有零陵太守赫普坚持守城。
刘备闻讯,亲自从蜀中赶到公安,指挥关羽以武力夺回三郡。
孙权也亲自赶到陆口,下令鲁肃率领万余人马驻屯益阳,准备和关羽军团硬拼到底,孙刘大战一触即发。
对孙刘联合的战略意义认识最到位的是鲁肃,即使在孙权强大的压力之下,仍没有急于和关羽进行军事对抗。鲁肃决定亲自会晤关羽,寻找解决危机的方法。于是在两军阵前与关羽进行了一次会晤。
双方军士布阵在百步以外,参与会淡的将领们每个人只带一把钢刀,没有护卫人员,这就是史称的“单刀赴会”。
在这次会晤中,鲁肃义正严辞的批评关羽,关羽虽然无言以对,但还是学结义兄弟玄德,坚决赖帐不愿归还荆州,战事仍在势中。
此时传闻曹操亲率大军参与汉中战役。刘备的益州遭到压力,为了加强后防,避免分散实力,狡猾的刘备赶紧调转态度,派人与孙权和谈 .
双方重订盟约的结果是:共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
这里,刘备在逼不得已的情势下,为避免两面做战,放下无赖态度,把极不想归还的荆州还了一半给孙权,无疑也是一计“李代桃僵”。
东吴鲁肃去逝后,负责西线防备的东吴鹰派大将吕蒙可就没那么客气了,一招“白衣渡江”把整个荆州夺过来,杀掉你关羽就了事。
关羽死于东吴之手,紧接着谋害张飞的凶手也逃往东吴,刘备发动彝陵大战,欲一举吞并东吴。
想息事宁人的孙权听取步骘的意见,将张飞的首级用沉香木匣装好,又将杀害张飞提首级来投的范疆、张达囚于槛车之内,并写上一封国书解释清楚情况,交给刘备发落。这是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李代桃僵。
东吴虽然没安排人去杀张飞,是张飞自己的下属因不满张的粗暴而杀掉张飞的,但凶手逃到了东吴,东吴毕竟把他们收留下来过。现在,势不得已,再把他们抓起来还归刘备,确实苍白无力,刘备也因此收“礼”不买帐,只想抓住机会不灭东吴势不休,最后还是打了一大战。
孙权“李代桃僵”虽然没有成功,但刘备发动侵略战争最后也自取其辱,落荒逃回。

65#作者:灿烂海滩  回复日期:2009-12-1 10:51:00
不错不错,加精鼓励!望楼主再接再厉。同时建议楼主看看霍雨佳先生写的《三国智谋精粹 》一书,作为参考。呵呵
66#作者:晓看苍生  回复日期:2009-12-1 13:11:00
再帮顶下,好贴怎么没人关注呢?替楼主郁闷中
67#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1 15:02:00
作者:灿烂海滩 回复日期:2009-12-1 10:51:00 65#
不错不错,加精鼓励!望楼主再接再厉。同时建议楼主看看霍雨佳先生写的《三国智谋精粹 》一书,作为参考。呵呵
甚谢鼓励建议、漂红标题、推荐好书!
确拟再接再励、精益求精!
多多斧正推荐!
68#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1 15:14:00
作者:晓看苍生 回复日期:2009-12-1 13:11:00 66#
再帮顶下,好贴怎么没人关注呢?替楼主郁闷中
再谢晓看苍生 :
好汤漫漫炖, 好茶漫漫饮, 好酒漫漫品!
有点击、有读者则说明有生命, 少回复、少关注则说明还不够精采, 或者说值得一读、但不值得一议. 自我加压则可,何必郁闷中!
多多批评指正!
交个朋友!

69#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2 9:15:00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计名出自于《古今会杂剧》关汉卿《单鞭夺槊》:“我也不听他说,把右手带住他马,左手揪往他眼札毛,顺手牵羊一般拈了他来了。”
顺手牵羊原指顺便牵走人家的羊,也就是瞅准空子,顺势捞一把的意思,现泛指在实现主要任务过程中,伺机取利,得到意外收获。
原文是:“微隙在所必剩,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意思说:“敌人出现的小漏洞也必须乘机利用。再微小的利益也要争取获得,变敌人的小漏洞为我方的小胜利。
孙坚洛阳藏玉玺
孙坚,被誉为三国时期的战神,这位东吴孙氏政权的奠基人在三国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其所带领的军队勇猛无比,战功卓著。
在董卓之乱的时候,所有的关东军团,讨董行动最积极的,除了曹操外,便是孙坚。而在具体军功表现上,孙坚更优于曹操。他不但击败了董卓集团的先锋大将徐荣,更在西进的战役中,独力击溃董卓集团中凶猛的无敌将军华雄,直接进逼洛阳,使董卓政权在防备上一度告急。
进入洛阳后,孙坚率军清理洛阳皇宫,在井下捞起一妇女尸首,虽然日久,尸体不烂,宫样装束,项下带一锦囊, 内有一个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里面是一枚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用黄金镶补;上有篆字八个:“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赶紧把玉玺秘密隐藏起来。
这是枚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取材于“和氏之壁”,可不是一件凡物。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献给楚厉土,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
在赵惠王手上的时候,秦昭王愿用十五座城市来换“和氏之壁”。但蔺相如识破秦昭王想骗取“和氏之壁”的诡计,用计谋和胆略使其“完壁归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终得此壁。命工匠刻为玉玺,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
始皇二十八年,巡狩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倾覆,秦始皇急忙将玉玺投于湖中,风浪顿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华阴,有人持玺遮道,与从者曰:"持此还祖龙。"言讫不见,此玺复归于秦.
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
王莽篡逆时,孝元皇太后有次发脾气,将玉玺砸向王寻、苏献,砸坏了一个角,逐以金子镶补。
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板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其辗转神州赤县凡2000余年,神龙见首不见尾,忽隐忽现,还有很多后话。
当曰,孙坚获得此玺,内心兴奋异常,相信是得天下的信物,于是顺手藏起来,第二天即借故脱离关东军团回江东图发展。
这个“小小”的顺手牵羊,意图有点过早暴露了,被认为有称皇之心。只可惜孙坚死得早,否则,可能敢于称皇的不仅仅是袁术。
但这枚玉玺却确实给孙家带来了五十八年东吴天下及四位吴国的皇帝,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一页。

70#作者:灿烂海滩  回复日期:2009-12-2 11:01:00
顶一个!
71#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2 15:23:00
作者:灿烂海滩 回复日期:2009-12-2 11:01:00 70#
顶一个!
再谢!
祝福!
心想事成!
72#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2 16:21:00
关注ing~每天必看!
好贴!决不沉底!
73#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2 16:53:00
将一些已发及计划发的相关趣文陆续间入,雅俗共赏:
三国影响最深的十句话
1、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邵此话害苦曹操,一辈子做得再好,却始终被历史定为奸臣。
2. 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不认杀吕伯奢一家是错, 用了一个更错的借口, 结果失去了陈宫, 差点儿丧命, 给了别人定奸臣的有力证据。
3. 不许放冷箭,我当生致之。
放活赵云的性命是小事, 延刘备的烟火却是大错。要是知道当曰在自已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的赵云胸前绑着的是刘阿斗,曹操定叫乱箭齐发,要你刘备的儿子成刺猬,断你刘老先生的炊烟。
4. 君不见丁建阳、董卓乎。
不守信用的大耳儿刘备就是用这句话唆使曹操要了吕布的命。
5. 我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贾诩帮曹操决定了曹丕做接班人。
6. 伏龙、风雏得一可安天下。
水镜吹牛皮, 害得庞统被射杀在落风坡, 孔明被累死在五丈原。
7. 奈天子明诏,令坚守勿动; 今若轻出,有违君命矣。
无心弈战的司马懿千里请战,用皇权帮助自已行使"忍者神龟"战术,让忿怒不平的下属们老老实实坚守前线等候皇帝老儿的出战命令,没想到意外等到了诸葛亮的死讯。
8.鸡肋。
扬修就是死于鸡肋的。
9. 此间乐、不思蜀。
保住了刘阿斗的性命,还混上个安乐公玩玩。
10.既生瑜、何生亮。
贯于制造冤假错案的罗贯忠又迫害周公瑾,让其永远背着小心眼,妒贤才的骂名。

74#作者:晓看苍生  回复日期:2009-12-2 19:36:00
再来顶起...
75#作者:火中幽灵  回复日期:2009-12-2 20:57:00
再来欣赏
77#作者:灿烂海滩  回复日期:2009-12-3 0:59:00
提读
78#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4 8:48:00
夏侯顺势破张卫
公元215年,曹操组织西征军进剿张鲁争夺汉中,并很快由险路进军到阳平关前,把张鲁吓了一大跳,怯弱的道教军团准备投降。
但负责阳平关防备的张鲁弟弟张卫及守将杨任认为阳平关的工事固若金汤,横着山势建有十余座的城墙,守卫者多达数万人,绝不是硬碰可以攻下的,因此不愿投降。
曹操在西征前也曾经派人探知消息,得到的情况是张鲁的道教军团战斗力不强,阳平城南北距离远,无法坚守。但等到曹操亲临关下,见证了阳平关固若金汤的工事,才发现现实与得到的消息大相径庭,不禁叹息,看来还是不能随便相信别人的话。
接下来的战斗非常艰难,夏侯惇的先头部队连续攻城数十天,毫无进展,不仅军士的伤亡人数不断增加,粮食也逐渐耗尽。经验老到的曹操有点紧张了,采纳总参谋长刘晔的建议,决定暂缓进攻,别作他谋,于是命令侍卫长许褚亲赴前线招回夏侯惇军团驻守在山上的军队。
由于部队分散在山上各地方,集结行动一直到入夜都没完成。
没想到这时发生了一件根本想不到的事,夏侯惇的前锋部队在撤退时走错了路竟闯入了张卫的一个别营,这支部队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动手打起来。张卫以为曹军已破阳平关,慌乱中全军撤退,这支前锋军乘机占领了营区,并追入阳平关内。夏侯惇知道这个消息,马上重新招回撤退中的军队,趁夜色掩护全体攻入阳平关的敌营。守营的将领杨任力战后殉职,张卫连夜逃循,弃守阳平关。
阳平关失守,张鲁没有了保障,不久即投降了,曹操取得了汉中。
这一次顺手牵羊的成功,得益于夏侯惇军队的战略意识强,抓住了机会。看来这支军队不愧是以青州军为班底的老兵,不愧是曹操最早的嫡糸,不愧是名将复侯惇的队伍,更不愧是从黄巾军降过来的,很有顺手牵羊的经验.
取得胜利后,曹操战后总结,认为这次出兵情报把握不准,敌情了解不深,胜利纯属侥幸,因此在奖励有功人员的同时,还重奖那些劝阻其出兵下属。

79#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4 11:03:00
楼住~最近更新有点慢啦~
加油...
80#作者:火中幽灵  回复日期:2009-12-4 20:37:00
不愧是名将复侯惇
===========================
不错,加油。只是这里有个字打错了吧
81#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5 0:50:00
作者:火中幽灵 回复日期:2009-12-4 20:37:00 80#
不愧是名将复侯惇
===========================
不错,加油。只是这里有个字打错了吧
多谢指正!是打错了!

82#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7 8:39:00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计名出自唐人段成武的《酉阳杂俎》,说的是唐代当涂县令王鲁贪赃敛财,搜乱民脂民膏。一天,当地百姓告发他手下的一个人受贿。王鲁见了状子,十分恐慌,生怕自己的不法行为也被揭露出来,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作为一条计谋,指的是在敌情不明或敌情可疑时,先进行试探性的佯攻,诱使敌人将真实情况暴露出来,在充分了解敌情之后,再采取行动,以防落入敌人圈套,同时争取主动权。
原文是:“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意思是发现可疑情况要先弄清实情,只有在侦察清楚以后才能行动;反复了解和分析敌方的情况,是发现阴谋的重要方法。
许田打围试反应
曹操将汉献帝迁到许昌后,势力日趋强大。谋士程昱对曹操说,现在你盛名在外,为何不乘机行使霸王大业。
曹操说,朝庭中拥护献帝的大臣还很多,不可轻举妄动。我想请天子出去打猎,看看动静如何,再拿主意。
于是曹操挑选良马、名鹰、俊犬、弓箭,先聚兵在城外,然后进宫请汉献帝出去打猎。汉献帝无奈,只得跟随去了。
曹操骑着爪黄飞电马,率10万大军,与汉献帝在许田狩猎。军士们排开围场,周围有300余里。曹操与汉献帝并马前进,只差一个马位,背后都是曹操的心腹将领,其他文武百官远远跟随,没有敢靠近的。
刚转过一个山坡,荆棘丛中跑出一只大鹿。汉献帝连忙弯弓搭箭,但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无奈回过头来对曹操说:“还是丞相射吧。”曹操向汉献帝要来宝雕弓、金鈚箭,弓拉满弦,一箭射去,正中鹿背,大鹿应声倒下。
群臣及将校赶快去捡猎物,看见是金鈚箭射中目标,都以为是汉献帝射的,于是欢呼雀跃背着大鹿跑过来,并不停地高呼“万岁”。此时,曹操拨马而出,直接挡在汉献帝前面,接受欢呼。众臣一看,大惊失色。随后曹操说了一句:“此天子洪福耳。”但竟不将金雕弓归还献帝,自己悬带着就算了。
这里,曹操使用的就是一计“打草惊蛇”,投石问路地试探一下各位大臣和将领的反应。
但曹操的势力正盛,没人敢当替死鬼。
罗贯中演艺这个故事,大概是受了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启迪。秦国的赵高除掉李斯之后,升任丞相,但他还野心勃勃想当皇帝,因担心群臣不服,于是先作一个测验,看看自己的威严到底如何。
他叫人把一头鹿牵到殿上,指着鹿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说错了,这明明是一头鹿,然后问左右人员,这是什么。有的说马、有的说鹿。赵高大怒道:“谁要再说是鹿,就地正法。”众臣全都默然,就连秦二世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赵高之所以指鹿为马,为的是测试人心,预演篡权之戏。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其目的在于图霸天下,维护天下秩序,两者本身有区别。但罗贯中要将曹操写成奸臣,根据指鹿为马的故事,演义出曹操许田打围,也就顺理成章了。
曹操借打猎试一下反应,探测一下众人之心,了解一下个人威信怎样。冒犯了一次汉献帝的皇威,展现了一次曹丞相的特权。没什么大的反应,于是放心大胆干自己的事业去了。

83#作者:逍遥舞剑  回复日期:2009-12-8 8:32:00
在煮酒论史专栏中读过,两边好象有些差别?
84#作者:火中幽灵  回复日期:2009-12-8 17:44:00
好。
85#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9 9:10:00
诸葛夜号退曹兵
张鲁投降后,汉中归了曹操。三年后,即公元218年,刘备领兵10万围汉中。
曹操闻讯大惊,起兵40万亲征,蜀魏开始了汉中争夺战。
定军山一役,蜀将黄忠计斩曹操爱将夏侯渊。曹操大怒,亲率大军抵汉水前线与刘备决战,誓为夏侯渊报仇。
蜀军见曹兵势大,退驻汉水之西,两军隔水相持。
诸葛亮见汉水上游有一带大山,可伏兵千余,马上命赵云领兵500,带上鼓角,伏于大山之下,或黄昏,或半夜,只要听到本营炮响一次,便擂鼓吹角呐喊一通,但不出战,诸葛亮却隐在高山上观察敌情。
第二天,曹兵到阵前挑战,见蜀营既不出兵,也不射箭,叫喊了一阵便回去了。到了深夜,军士们刚刚歇息,赵云的五百军鼓角齐鸣,喊声震天。曹兵惊慌,疑有蜀兵劫寨,连忙披挂出营迎敌。可出营一看,并没有什么蜀兵劫寨,便回营安歇。但刚刚歇息,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唤声又起。一夜数次,弄得曹兵彻夜不得安宁。
一连三夜,曹操惊魂不定,寝食难安。有人对曹操说,这是诸葛亮的疑兵计,不用理睬。曹操说,吾岂不知是孔明的诡计,但如果多次皆假,却有一次真来劫营,我军不备,岂不要吃大亏。
曹操无奈,只得传令退兵三十里,找空阔之处安营扎寨。
诸葛亮用“打草惊蛇”的办法吓退了曹操后,乘势挥军渡过汉水,并令背水扎营,故意置蜀军于险地。这时曹操又产生了新的疑虑,不知诸葛亮又将使什么诡计,因为曹操深知“诸葛一生唯谨慎”,认为如果他不是胜券在握,不会行此险棋。诸葛亮也正是准确地看中了曹操的这种心理,用了一着险棋来疑惊曹操。曹操为了探听蜀军虚实,下战书给刘备来日决战。
次天,战斗刚开始,蜀军便佯败后退,往汉水边逃去,并且将军器马匹弃于道路两旁。非常熟悉这些招数的曹操急令鸣金收兵。手下不解,问曹操为何不乘胜追击。曹操说:看到蜀兵背水扎寨,我原本就怀疑,现在蜀兵刚交战就败走,而且一路丢下许多军器马匹,更说明是孔明的诡计,必须火速退兵,以防上当。
然而,正当曹兵开始掉头后撤时,诸葛亮却举起旗号,指挥蜀兵返身向曹兵冲杀过来,致使曹兵大溃而逃,损失惨重,再次巧妙地击溃了曹兵。

86#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9 9:40:00
很好~很强大~持续关注ing..
楼猪猪~更新能再快点么?
87#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9 15:22:00
作者: 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9 9:40:00 86#
很好~很强大~持续关注ing..
楼猪猪~更新能再快点么?
你乃何猪!!!

88#作者:洪武读史  回复日期:2009-12-10 11:14:00
不错,顶!
89#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11 9:31:00
孔明遗计斩魏延
诸葛亮遗计斩魏延,是一计成功的打草惊蛇,但却大大的冤枉了魏延,炮制了三国时期蜀之最大的冤假错案。
魏延是个智勇双全、能文能武的大将,其对蜀国的忠诚事实上是不容怀疑的。善于看人的刘备在世的时候没有看偏,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即警备司令,排名仅在刘备的五虎将之后。
但诸葛亮一直对魏延有成见,甚至可以说有点嫉妒魏延的才气和胆略。
魏延刚刚投靠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要杀掉魏延,但被刘备阻止。刘备在位的时候,没有办法奈何魏延,刘备死后,诸葛亮对魏延可就没那么客气了。一方面是不喜欢魏延,一方面又没有办法不用魏延,因为很多时候只有魏延有能力承担先锋大任和力战大任。因此,每次出征要么让魏延打先锋,要么安排一些佯败、诱敌之类有失体面的事让魏延去做,同时,对魏延的建议、意见从不采纳。魏延虽然对诸葛亮不满,但为了大业,倒也尊重这位上司,没有闹到翻脸的程度。
诸葛亮临死前内忧外患,其中就很担心魏延取代自已掌握军权,甚至大规模伐魏,取得比自己还要大的成就,置其弟子姜维于无处。于是遗下了一个诱杀魏延的“打草惊蛇”之计。
诸葛亮一方面是将所有军权赋给长史杨仪,让其领军秘密撤退,而只安排魏延断后,同时又安排了姜维断后;另一方面是叫马岱想法激起魏延造反,自立为王,伺机除掉魏延。
诸葛亮死后,魏延问问自己有何重要工作,发现什么重要工作都没有安排,只是为大军撤退断后,心中很是不满。原认为诸葛亮死后,自己完全有能力与司马懿对抗的魏延却要去给一位没任何战功、约等于司令部办公室主任的文职人员、长史杨仪断后,更是感到受了欺负。仅这点,魏延忍口气,可能还能接收,回去以后向阿斗汇报就行了,但这还未完,接着魏延又发现蜀兵撤退同时还令姜维断后,前军已大半退入谷中了。连给扬仪断后的事都可以不要你魏延做,魏延更无所适从了。
这己明摆着,什么事都没有你魏延的,要么领着你的那点部队跟着回来,要么悉听尊便。
战功卓著经常冲动忍了几十年的魏延如何能咽下这口气?
这时马岱在背后挑拨丛恿,于是不加思索就领着马岱造起反来。
魏延的造反,即没有目标,也没有缘由,更不是叛蜀而投魏,可魏延就这么做了,想先夺取军权,过足领军打仗当元帅, 扫平两川展才智的瘾,然后再考虑这是在为谁打仗。
打仗总得多要点军队吧! 把扬仪小子想带走的人马全部留下来.
就这样,魏延与杨仪对阵了。
没想到马岱本身是诸葛亮打草惊蛇的最后一棒,待到魏延与杨仪阵前对话的时候,马岱乘魏延不备,从背后突施黑刀,魏延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做了刀下鬼。
这里,诸葛亮用安排假工作,不授与兵权,暗使人挑拨,逼魏延决策的打草惊蛇办法,将魏延的不满上升到反抗,而当反抗一露的时候,用事先隐蔽的黑刀突然将其斩落马下。
计是成功了,但太阴损了。因为此计是用在一位忠心耿耿的同僚身上,是用在一位没有任何反叛迹象,只不过时时爱耍点大腕脾气,顶多不太敬重你诸葛亮的蜀之功臣身上,是用在一位对你诸葛亮没做任何防备的大将身上,这是在杀害一位有功之臣啊!
蜀国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种局面的出现,也与诸葛亮不能容人有一定关系。诸葛亮一生只培养了一个姜维,如果魏延在,姜维可能还是嫩了点。
好在阿斗也有不阿斗的时候,虽然魏延是“造反”而死,但念其战功,给予厚葬追谥, 膳其家用其后。

90#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11 10:46:00
.
91#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11 16:32:00
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11 10:46:00 90#
.
不错,进步了!
92#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11 16:35:00
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11 16:32:00 91#
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11 10:46:00 90#
.
不错,进步了!
..
93#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11 16:37:00
本来~楼猪猪~表示一种爱昵的称呼~
你非要把它理解成你自己是猪,是我在骂你~那我没法~
大不了我贴照看~话不多说~
94#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11 17:22:00
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11 16:37:00 93#
本来~楼猪猪~表示一种爱昵的称呼~
你非要把它理解成你自己是猪,是我在骂你~那我没法~
大不了我贴照看~话不多说~
搞错了!不好意思!
欢迎指正!

95#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11 17:27:00
本人小心眼了!误会!!!
96#作者:死渡  回复日期:2009-12-12 12:57:00
好文章拜读中
97#作者:霸王醉酒  回复日期:2009-12-13 11:18:00
好连载,学习中!
98#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14 9:37:00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计名出自《西游记》七十六回:“……正中我‘调虎离山’之计”。“虎”喻强敌,“山”喻有利之地形、时机等条件。虎于山中则难以制服,敌人在有备的情况下就难以战胜。智者引虎出山,于平阳捕之,良将审时度势,明察战局,诱敌以利,驱敌以害,或者用计谋激怒敌人,使之阵脚混乱,自取失败。
原文是:“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经蹇来返”。意即说,等待自然条件不利时再去围困敌人,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敌人,向前进攻有危险,那就想办法让敌人反过来攻我。
一山难容二虎
袁绍与曹操,自小便是好友,以后同属“太子党”,从好友而同事而同盟,最后成为争天下的敌人,一成一败。
按郭嘉的说法,曹操胜在十个方面:
袁绍礼仪繁多,曹操自然得体,这是道胜;
袁绍逆动,曹操顺率,这是义胜;
袁绍宽济,曹操猛纠,这是治胜;
袁绍外宽内济,用人唯亲,曹操外简内明,用人唯才,这是度胜;
袁绍多谋少决,曹操得策辄行,这是谋胜;
袁绍喜欢名誉,曹操以诚待人,这是德胜;
袁绍恤近忽远,曹操虑无不周,这是仁胜;
袁绍听谗惑乱,曹操浸润不行,这是明胜;
袁绍混淆是非,曹操法度严明,这是文胜;
袁绍好虚张声势,不善用兵,曹操以少克众,用兵如神,这是武胜。
荀彧也说过:袁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
事实也正如两位所料,袁绍太多的地方比不上曹操了。要说到用计,曹操什么计都能用,袁绍什么计都不想用,好象凭自己及家庭的威望,便可得到一切。
说来也怪,袁绍与曹操合则难成,分则成势。
汉未十常待谋害大将军何进的时候,年轻的袁绍和曹操各带五百精兵保护可能出现意外的何进,但被挡在长乐宫前。无谋何进入宫遇害。
曹操花血本唤起十七路诸侯伐董卓,并推袁绍为盟主,最终也失败了。
袁绍与曹操相继因为与董卓闹反关系走出洛阳,各自通过努力,都成为了地方势力,互争天下。这很大程度上应证了“一山不容二虎”这句老话,汉末的江山容不下袁、曹这老虎,因此必有一伤。
袁绍、曹操小时候曾合唱过一出调虎离山的恶作戏。但在官渡大战中,袁绍首先就中了曹操调虎离山计,最后因离窝而败。
少年时的曹操喜欢飞鹰走狗,耍枪弄棒,精于骑术箭法,虽有点“游荡无度”,但却非常智勇机智,善于掌握应变。有一次,曹操突发奇想,想试一试自己有没有游侠的本事,他和袁绍准备搞一次恶作剧。
那天,本地一户人家娶亲,两人计划了一次抢新娘的行动。傍晚时分,曹操和袁绍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偷偷溜入婚礼人家的花园。等客人走得差不多时,两人一喊一应地大声呼叫:“有小偷啊!”“抓小偷啊!”等房内的客人都涌出来向花园赶去,洞房中只剩新娘一人时,曹操手持匕首钻进洞房,将新娘劫待出来,然后与袁绍会合逃走。
由于袁绍没有看清路,一脚踏空,掉入荆棘丛中。袁绍怕痛,越动扎得越痛,干脆不敢动了。曹操怎么催,就是不出来。眼看主人就要搜到这边来,曹操急中生智,脱口大喊:“小偷在这里,快来抓啊!”
袁绍一急,不顾刺痛,一下子从灌木丛中蹦了出来,身上留下一道道血印,曹操也把新娘丢下,两人赶紧逃跑了。这件事反映了曹操从小善用计谋的性格,一计调虎离山,劫走了新娘,一计破釜沉舟,将赖在荆棘丛中不想走的袁绍逼了出来。
曹操、袁绍两位自小的朋友,谁都可能没有想到,最终要以战争的形式来结束友情,但历史是无情的,两人的比拼好像冥冥中有安排。
这就是决定两人命运的官渡大战。

99#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14 11:27:00
今天还没人来顶贴?太让人失望!
此贴不顶,令人费解!
楼主加油~要是一天来个两三故事就好咯~
多整理一下,用一个计谋,整理出两三故事就OK啦`~
大致在2,3天发一次贴~精细点就很不错了~
要不然三十六计一计一个故事`有点浪费了。
100#作者:xiao_zengguang  回复日期:2009-12-14 15:30:00
楼主怎么不更新啊,我看上了上午加上半个下午才看完,继续更新啊。。。。。。顺带顶一下你
复制给朋友分享到外站腾讯微博嘀咕新浪微博豆瓣搜狐微博开心网QQ书签人人网百度搜藏白社会雅虎收藏MSN空间
袁曹官渡之争
官渡大战中,曹操有计划地选择官渡来会战,并将袁绍的大部队成功的“调”到了官渡,用了一计有效的调虎离山。
官渡会战对曹操来说,最有利的局面就是引诱袁绍军队由中央战线深入,并选择其路线中的某点进行大会战,以彻底摧毁袁军的优势兵力。曹操在大战的一年半前,一再详细地勘察地形,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官渡作为最佳战场。
官渡是个渡口,有官渡水这道屏障,因此对守方较有利,渡口地区较平坦,有利于曹操最擅长的骑兵作战,更为有利的是,袁绍的南征军团从黎阳到官渡,其间要渡过黄河、阴沟水、北渡水、官渡水、渠水,不但进攻时较困难,也无法将最大的兵力完全及时投入这个会战点,补给上的问题也将成为袁军最为严重的危机。
如何引诱袁绍,迫使他选择官渡作为进军会战的主战场呢?曹操费了很多脑筋,紧紧的抓住了每一个机会,调动了下属每一个将领的力量。总的原则就是: 每个地方都让袁绍觉得不好决战,只能到官渡来打。
曹操首先将程昱布置在甄城,于禁偷渡到延津,命司隶区司令曹仁、青州军团领袖藏霸、河内司令魏仲、白马津守备司令刘延各自在自己的地盘或死守、或骚扰袁绍,让其难以立足。然后又设计谋破了袁绍两路前锋,即颜良、文丑的部队,并斩杀了这两员河北名将,激怒袁绍。接着曹操不急着扩张战果,反而令白马司令刘延撤军,自己也立即回防官渡,只保留于禁的游击部队在延津南北岸活动,以困扰袁军的军事行动。
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弄得袁绍昏头昏脑。气急败坏之下,袁绍不顾参谋本部幕僚苦劝,亲率大军紧追不舍,一路急行军,深入敌境一百多公里,在官渡的西北方约十公里处的阳武,设下了行营指挥部。
这一记漂亮的调虎离山,使袁绍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曹操选定的主会战战场——官渡。而此时的官渡,曹操在此作了将近两年的准备,设下了铜墙铁壁般的防御工事。
虽然面对此状,输了一局棋的袁绍凭借优势兵力倒也没乱,先行稳定前线阵地,强化后方补给,战事暂时和缓进入僵持阶段。但随着许攸倒戈,乌巢劫粮,张郃、高览向曹营投降,袁绍军营大乱,连鹰派的领袖郭图也不敢再纠缠下去。
这时曹操又使了一计调虎离山,令镇守甄城的程昱及在延津附近活动的于禁,乘机北上攻打袁绍北岸的重要营寨黎阳,曹仁和除晃的联军则抢攻酸枣,显然有意切割袁绍南征军的归路。消息及谣言传遍官渡地区各营寨。袁绍大惊,急遣袁谭和辛明各领兵五万分路去救。曹操探知袁绍兵动,立刻下令八路大军急攻官渡袁绍的大本营,袁军毫无斗志,四窜奔去。袁绍听说大本营卫队溃散,来不及穿战甲,赶紧逃回冀州。曹操取得了官渡大战的完胜。

108#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18 9:17:00
对不起朋友们,钻了几天山,没有电脑,没发.今天多发点!
109#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18 10:59:00
感动!你终于活过来了!还以为你失踪了~。。~
110#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18 13:43:00
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18 9:17:00 108#
对不起朋友们,钻了几天山,没有电脑,没发.今天多发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下文了?不是说多发点?
111#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18 15:04:00
猛张飞支招捉严颜
都说张飞不会用计,其实有时用得蛮好。
刘备征西川失了军师庞统,战事处于不利状态,赶紧要诸葛亮来帮忙。诸葛亮将荆州匆匆交给关羽父子后,与张飞两路人马入川,诸葛亮走水路,张飞走旱路。
张飞走到巴郡时,遇上了蜀中名将、延蜀太守严颜。严颜紧守关卡,以逸待劳,任凭张飞挑衅谩骂,就是不与张飞交手。
如何能度过巴郡去西川支援刘备呢? 张飞也想到一计,“调”严颜出战。
于是张飞四处派人打探偷过巴郡的小路,得知了一条小路后,又决定二更造饭、三更拔营,自己在前面开路,其他人在背后跟着偷渡,同时将这个消息故意泄露。
严颜听到这个消息,料到张飞粮草必然摆在后面,于是决定让张飞前军走过后,截住后军夺取粮草。
谁知张飞弄了一个假张飞开路,骗过严颜,自己却藏在后军中,严颜伏兵过来抢夺车仗时,真张飞突然冒出,一举击散劫兵,活捉了严颜。
活捉严颜后,张飞义释之,劝其加入蜀国军团,后成为蜀之名将。
张飞也凭借严颜的帮助,一路入川,顺利无比,比诸葛亮还早到四川。可让诸葛亮跌了一次眼睛。
112#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20 9:00:00
我都钻山回来了~楼主还没回来?
113#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20 10:56:00
关云长赚城斩车胄
刘备投在曹操门下,合伙谋害曹操末逐,又被曹操一句“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的论断吓出一身冷汗,曰夜担心。好不容易借攻袁术为名,脱离了曹操的大本营。
袁术兵败吐血而亡后,曹操招回刘备。刘备将跟随自己的曹操部将朱灵、路昭遣回,自己却留下部队驻在徐州不愿回去了.
曹操大怒,终于看穿了刘备的本来面目。但刘备没有公开撕破脸,也不好主动进攻,于是致信给自己的心腹、徐州太守车胄,要其密切关注刘备的动向。
车胄收到信后,招来陈登商议对策,陈登说道,这事容易,现在刘备等人出城劳军去了,我们伏兵在城边,待其回来时,一刀解决问题,我在城上帮你用箭射住后军。
车胄觉得有道理,干脆痛快的为曹丞相了却后患,不很好吗! 于是马上布置兵马。
谁知道陈登与刘备交厚,马上又出城去,计划将车胄的计划告诉刘备。半路上,遇上了劳军回来的关羽和张飞。三人商议:先下手为强,调虎离山,突斩车胄。
当晚,关羽、张飞将部队打着曹军旗号,回到徐州城外,声称是奉曹操命令过来帮忙的张辽部队,然后大呼开门。
不明真相的车胄引一千军出城迎接,刚过吊桥,呼一声:张辽将军在哪里,却见火光中关羽探舞大刀一边骂一边砍过去。车胄大惊,赶紧回城,谁知城上陈登乱箭射下,已无法入城,只得绕城逃走。关羽追来,将车胄砍于马下,顺势夺取了徐州。
斩车胄意味着刘备正式宣布与曹操为敌。
这计调虎离山,是将车胄从城内调出城来,乘其不备,突然斩之。
114#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20 11:02:00
老弟:不要急!多谢关注!
115#作者:晓看苍生  回复日期:2009-12-20 12:51:00
专门来顶贴的
116#作者:大忍成佛  回复日期:2009-12-20 21:56:00
花了一晚上看到这里!!
顶~~~~期待楼主精彩的下文~~~
看完斯文应该对演义里面的战争中运用的战术技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了,谢谢楼主!!!
过两天再回来看,先收藏了!!!
117#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21 9:10:00
慢慢等了~正好最近我也忙~
、不急~不急~都不急。。
118#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21 9:25:00
诸葛亮用计夺安定
诸葛亮初伐魏,十分顺畅,困住南安,围住附马夏侯楙,并决定用调虎离山计智取南安西边的天水、北边的安定两郡。
安定太守崔谅,听说诸葛亮围了夏侯楙,十分惊慌,组织起四千军马,准备守住城池。没想到突然跑来一个自称从夏侯楙处突围出来的军人,从贴身处取出被汗湿透的都督文书,要崔谅与天水太守一起出兵南安,与夏侯楙里应外合解围。不二日,又有马报,说天水太守已起兵救南安,叫崔谅马上出兵。
于是崔谅点起兵马前往南安。谁知道刚刚走到半路,前面被蜀将关兴截住,背后蜀将张苞杀来,好不容易往小路奔回安定,城池又被魏延抢夺了。没办法,只得投了降。
这一计调虎离山,孔明胜得干净利索。
但没想到用同样的方法去调天水的军队时,却碰上了姜维,很简单就识破了诸葛亮的诡计,差点还让诸葛亮丢了一次大面子。不过后来诸葛亮设计收伏了这位日后的弟子。
这个故事我们放到“上层抽梯”中去谈。
119#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22 9:42:00
孔明退兵诱敌
对于以逸待劳,坚守不出的做战部队,往往需要将其调出来,才能击败之。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阵,坚守不出的司马懿就吃了孔明一次调虎离山的亏。
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的时候,见司马懿老是不出,于是想出一退敌诱兵之计。乃佯装有家务要退兵的样子,每十日退三十里下营,使司马懿认为诸葛亮真想缓缓退兵。而诸葛亮退兵时却秘密安排两支军马预先埋伏,准备候到两军交战时,径袭司马懿的老巢。
司马懿在确认诸葛亮撤退后,果然派大军追赶,两军激战,诸葛亮事先埋伏的两支军队突然去袭击司马懿的老巢。
好在司马懿也老到,沿途不断报告消息。得知有军队袭自己的老巢,马上回兵,虽被诸葛亮随后掩杀损失了一些人马,但也不算大败,上了一回小当而已。
120#作者:删刮天下  回复日期:2009-12-22 14:58:00
顶起来
121#作者:火中幽灵  回复日期:2009-12-23 17:04:00
=====
122#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24 9:00:00
司马直捣黄龙
辽东公孙渊造反,令大将军卑衍为元帅,杨祚为先锋,起辽兵十万,杀奔中原来。曹睿令司马懿引兵平叛。
司马懿领军到辽兵屯兵地辽遂时,见围堑二十余里,环绕鹿角,敌阵甚是严密。卑衍与杨祚也准备避开司马懿的锋芒不与交战,待司马懿粮尽退兵之时再随后掩杀入中原。
这样的局面如何能难住司马懿呢?司马懿料定辽东重兵屯了辽隧,巢穴必然空虚,于是丢下辽隧不打,直接进军辽兵的老巢襄平。
卑衍与杨祚探知司马懿已带兵去打襄平,守此无益,马上调起兵马尾随司马懿而来。谁知司马懿早就埋下了伏兵,一阵伏击,辽兵大败,只得逃入襄平。司马懿乘势再把襄平围了下来,并活捉了公孙渊。
123#作者:T_nongmin  回复日期:2009-12-24 10:16:00
3分.你们继续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124#作者:huangdizhouyu  回复日期:2009-12-24 10:42:00
历史qq群34073937,欢迎加入
125#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24 14:40:00
看完~闪人!太忙了。。。
126#作者:o恋上雲端o  回复日期:2009-12-28 17:13:00
貌似我最近忙完了。。
楼主继续忙着的?
127#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29 10:31:00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计名出自于《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一日纵敌,百日为患。可见,纵敌需要有保障,就是擒敌。纵敌并非要使之日益强大,而是要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以便于在缓和的局势之中,顺利征服对手。
原文是:“副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仞。需,有孚,光。”意思是说,如果把敌人追得无路可走,它就会拼命反抗。让敌人逃路则可以消减它的气势。对逃跑之敌要紧紧跟随,不能过于逼迫,借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等到敌人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时再去擒获它,这样就可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牺牲。总之,不进逼敌人,并使其相信这一点,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周都督收服太史慈
孙策与周瑜攻破刘繇后,移兵泾县攻太史慈。周瑜喜欢太史慈的英勇,想收为己用。于是将泾县三面围住攻打,只留东门不打,却在东门外数十里的地方埋伏三路军马。
太史慈守城不住,果然上马奔东门而逃。孙策一边追赶,以消耗太史慈的力量,待追到五十里开外,太史慈果然人困马乏,在芦苇丛中被擒,进而归于东吴。
128#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09-12-29 10:49:00
陶恭祖三让徐州城
汉献帝初平四年(18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曹操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刘备率军在徐州城下与曹军于禁所部小试锋芒,初战告捷,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暂时缓解了危机。于是陶谦急令将好象本领强大的刘备迎入城内,盛宴款待。陶谦席间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国将不国;公乃汉室宗亲,正当为国出力。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我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
刘备闻言愕然,自己何不想得到徐州,你就是给我一个神州也想要啊! 但想归想!火中取粟却不可乱来: 徐州一是战略重地,二是正被曹操攻打,三是这块宝地还很多人想,四是陶谦是否真心,五是下属意见如何?因此刘备想徐州想到心尖上,也只能欲擒故纵看看,看看再说。
于是急忙推辞说:我虽是汉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称道,任平原相犹恐不称职。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
陶谦表白说: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决非虚情假意。
但刘备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
糜竺见二人再三辞让,便说:“现在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后,再议相让不迟。于是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之兵。恰好这时吕布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曹操后方。因而曹操便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接受刘备建议,退兵而去。
陶谦见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更以为刘备有能耐, 便差人请刘备、孔融、田楷等入城聚会,庆祝解围。饮宴既毕,陶谦再向刘备让徐州。
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
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皆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刘备苦苦推辞说:诸位欲陷我于不义耶?
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终不肯受,便说: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请暂驻军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众人也皆劝刘备留驻小沛,刘备方才同意。
不久,陶谦染病,日渐沉重,便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徐州。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今番请您前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万望您以汉家城池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限目矣!
刘备此时终于掏出最后的担忧:可让您的二位公子接班?
陶谦说:其才皆不能胜任。老夫死后,还望您多加教诲,千万不能让他们掌握州中大权。说完,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
举哀毕,徐州士大夫、军民、关羽、张飞共同拥戴刘备当上了几天徐州牧。
130#作者:火中幽灵  回复日期:2009-12-30 21:59:00
=========
131#作者:篱下采菊  回复日期:2010-1-3 11:30:00
好贴!收藏学习。
132#作者:火中幽灵  回复日期:2010-1-3 17:18:00

134#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10-1-5 9:31:00
丑张松诚心献西川
四川危难前久,士大夫各寻出路,预留后计。其中就有张松卖主求荣。
见张鲁欲兴兵取川,益州别驾张松劝刘璋请曹操兴兵取汉中,说这可使“张鲁拒敌不暇,不敢复窥西川”,实是欲“引狼入室”。
未想到怯弱的刘璋病急乱投医,要张松出行去探探救兵市场。临行前,张松悄悄画了一份四川的地图带走。
张松首先来到曹操处,想以献图之功捞点政治资本。当时,曹操刚破马超,志满意得,见张松长得丑陋,根本看不上眼,盛气凌人。张松气急之下,硬言冲撞,两人闹僵了,曹操下令乱棒将张松打出。这一趟张松白跑了,也永远失去了入朝庭为官的机遇。
孔明探知张松此行意图,向刘备献计,主动邀请张松来荆州,并百般礼遇张松:
张松一入荆州界,就有赵云迎接。到了荆州界首的馆驿,关公早奉命在此洒扫驿庭奉候。次日,上马行不到三里远,刘备已引着卧龙、凤雏前来远迎,遥见张松,早先下马等候。接着刘备又留张松痛饮三日,极其殷勤。
在所有热情接待的过程中,刘备闭口不谈西川事,凭张松一再挑拨,只装做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诚心请张松饮酒,甚至用别的话漾开主题。
张松辞去,刘备于十里长亭又设宴送行,依依不舍,还流下惜别的眼泪。
刘备如此敬重,张松怎不心动。自思:“玄德如此宽仁爱士,安可舍之?”那点货物再不脱手,可能会没市场了呵! 于是主动劝说刘备取川,把自己的意图连盘托出,并诚心献出西川地图。图上面尽标着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
刘备用姜太公钓鱼法,欲擒故纵,愿者上钩,一直以情打动张松,用酒将其灌得一身飘飘然,最后自动上钓,死心塌地为刘备卖命。
张松回蜀后,又用其一张利嘴把曹操说得一文不值,把刘备吹得神乎其神,并密与其好友法正、孟达交底,结成一伙,为刘备做内间。千方百计说服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入蜀支援,以拒张鲁。
有了这张地图,有了张松、法正、孟达为刘备效力,加上刘璋之昏暗怯弱,西蜀的命运可想而知。
四川归谁与我们无任何关糸,其永远都是四川人民的.张松卖主却没有捞到任何的油水,最后弄个杀身之祸,被后人耻笑,可见卖国贼真的不好当.
135#作者:kvliushufei  回复日期:2010-1-8 11:24:00
留个记号先
136#作者:祭忆点滴  回复日期:2010-1-8 16:56:00
看到了,在这里面发这样的贴和其他讨论三国武将排名的贴
那简直就是鹤立鸡群,一枝独秀
如果名字换的诱人一点那人气就旺了。
o恋上雲端o
真是你的忠实FANS 顶贴顶得真是勤快
137#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10-1-11 14:57:00
吕子蒙追擒关云长
吕蒙将关羽困在麦城,料关羽兵力已不足,不敢从大路逃走,而麦城正北是一条险峻的小路,必然只敢从此路奔逃。于是三面攻打麦城,而北门只留少数兵马围攻。
止剩三百余人骑的关羽果然从北门突围奔逃,刚走二十余里,被吴将朱然追杀一阵。走不到四五里,又被吴将潘璋追杀一阵。一路损兵折将,最后只剩下十余人。关公父子被追得只有老子开路,儿子断后了。
行至决石,终于被两路伏军先砍翻马,再擒住人。自以为天下无敌的关羽就这样结束了自己英勇的一生。
138#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10-1-11 14:59:00
司马昭平判诸葛延
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颇有父风,在曹髦时期任兵马大都督。
诸葛亮的族弟,在魏国淮南任镇东大将军、总摄两淮军马的诸葛延与东吴串通谋反。司马昭挟天子随征讨伐。初战击溃诸葛延并将其围困在寿春城后。
钟会献计:“诸葛延虽然败了,但守在寿春,城中粮食很多,吴兵又屯安丰成为犄角之势;我们如果四面攻打,敌人缓则坚守,急则死战;吴兵可以乘势夹攻,对我们不利。不如三面攻之,留南门大路,让他们自己走,走的时候我们再攻他,即可大获全胜。吴国的军队从很远的地方过来,我们用轻骑抄在其后,可以不战而自破。”司马昭非常高兴,学着曹操的样子,用手抚着钟会的背说:“君真吾之子房也!”并马上撤退南门的军马。
辅以其他手段,司马昭最后平定了诸葛延叛乱。
139#作者:kvliushufei  回复日期:2010-1-11 16:25:00
楼主最近好忙,速度啊~~~~~~~
140#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10-1-13 10:58:00
诸葛亮七擒蛮王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欲擒故纵的经典。
公元225年,云南一带的蛮王孟获起兵十万反蜀,建宁郡太守雍闾、群坷郡太守朱褒、越堂郡太守高定相续投降,蛮兵声势浩大。诸葛亮奉旨起兵50万南征。
在智破三郡叛军之后,大军继续向泸水(川滇边境)挺进。这时,马谡奉刘阿斗之命前来劳军。诸葛亮久闻马谡才智过人,便虚心问计。
马谡认为,南蛮自持地远山险,很久不服蜀国;今日可以破,明日又会叛乱;今日丞相大军到,必然会平服;但班师之后,要用兵北伐曹魏,蛮兵知道这情况,必然又反;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要真心想办法收服其心。诸葛亮认为非常有道理,决定要收服南蛮王的心。
首次两军对阵,孟获战败,被魏延活捉。孟获不服,说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于是诸葛亮下令放了他,并给予衣服、鞍马、酒食。
整军再战,诸葛亮派马岱夜渡泸水,断了孟获粮道,孟获被部将董茶那、阿会喃等缚送蜀营。
孟获说,这是我手下人互相残杀,以至如此,如何肯服?诸葛亮又将他放了,并在释放前领他参观蜀军营寨,又亲自送至泸水边,派船送回。孟获回后,马上将部将董茶那、阿会喃杀了,然后与其弟孟优以假投降方式夜袭蜀营,又被诸葛亮将计就计捉了。
但孟获仍然不服,说这是因为我弟弟贪杯,贪吃了你们的毒酒,并非我没有能耐,如果放我兄弟回去,我们收拾兵马与你们大战一场,若再被擒,方肯归降。诸葛亮又将孟获放了。
孟获回去后,派人带上金银珠宝往八番九十三甸各部落借得精健蛮兵十万,一路杀气腾腾来战蜀军。诸葛亮避其锋芒,领军退至西洱河北岸扎营,然后派精兵暗渡西洱河南岸,抄了蛮军后路,第四次将孟获捉了。
诸葛亮怒斥孟获,这次又被我擒了,还有何话可说?孟获说:我误中诡计,死不瞑目。诸葛亮声言要斩,孟获面无惧色,请求再战。诸葛亮只得又把他放了。孟获回去后,聚集数千蛮兵躲入了秃龙洞,与该洞洞主朵思凭借险山恶水,据守不出了。
诸葛亮通过走访老人寻得解毒甘泉和避瘴气的薤叶芸香,越过毒泉恶瘴,引军由险径直取秃龙洞,第五次擒得孟获。但孟获仍不服,并说:我祖居银坑山,有三江之险,重关之固,你若能到那里擒我,便子子孙孙倾心服事。
于是诸葛亮又将孟获和孟优、朵思等人放了。孟获连夜奔回银坑山老巢,又请来八纳洞木鹿洞主三万驱兽兵助战。诸葛亮破了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飞刀,布假兽战胜了木鹿洞主的兽兵,识破孟获妻弟带来洞主假传孟获夫妇献降诡计,第六次生擒孟获。但孟获又赖账说,这次是我等自来送死,不是你们的本领,如第七次被擒,则倾心归服,誓不再反。于是诸葛亮再次将他放了。
孟获回洞后,采纳妻弟带来洞主的建议,从乌戈国请来了三万刀箭不入、渡水不沉的藤甲兵,屯于桃花渡口。诸葛亮设疑兵,一步一步将藤甲兵诱入预伏干柴、火药、地雷的盘蛇谷,堵住前后谷口,纵火将三万藤甲兵烧了,并第七次擒了孟获。
这次,诸葛亮不见孟获,而是叫人设美食招待孟获夫妇及其家室,然后叫孟获回去再招人马来决战,孟获却不去了,并说:“七擒七纵,自古未有。我等虽是化外之人,也懂得礼义,难道就如此没有羞耻么?”于是领各洞蛮王诚心归降。诸葛亮命孟获继续为蛮王,所夺之地,尽皆归还,蜀军班师,孟获亲自送诸葛亮渡过汾水。后孟获仕蜀,官至御史中丞。终蜀之事,蛮方一直太平无事。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纵”的是孟获其人,“擒”的是蛮王及蛮方百姓的心。最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蜀国开避了一个巩固的后方,为全心全意伐魏奠定了基础。
141#作者:judy1231984  回复日期:2010-1-13 14:48:00
楼主坚持啊
142#作者:火中幽灵  回复日期:2010-1-14 14:10:00
===========
143#作者:bcvmbtert535gfd  回复日期:2010-1-14 18:04:00
您还在为您的论文烦恼吗??您还在为您的职称论文发表不出来烦心吗?来找QQ//:754067319  为您排忧解难!毕业论文代写包通过!!外语论文代写保证质量保证原创!!保证语法正确!职称论文代写包发表。
144#作者:火中幽灵  回复日期:2010-1-26 9:40:00
qq
145#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10-1-26 17:04:00
致 judy1231984 火中幽灵 kvliushufei
祭忆点滴 篱下采菊 百合啊百合
T_nongmin huangdizhouyu o恋上雲端o
晓看苍生 大忍成佛 删刮天下
等诸友:
1. 因本书尚没出版,以后此处更新将很慢!实在对不起!
2. 修改后的稿件在新浪"三国论坛"及"凭栏观史"中重载!
146#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10-1-26 17:18:00
修改后本书拟以章回体形式出现, 现刊发描写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之文的第三十二回
第三十二回 夺辎重文丑丧身 失牛马孔明得粮
类以诱之,击蒙也
____三十六计. 攻战计. 第五计. 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计名出自于《传灯录》中的一个故事。
唐代诗人常建非常钦佩赵嘏的诗才,有一次,听说赵嘏要去苏州灵岩寺玩,便事先在寺前一个显眼的地方写了两句意犹未尽的诗。赵嘏游寺见诗后,果然在两句诗的后面续了两句好诗,成了一首绝句。赵嘏续的两句诗肯定比常建的要好,常建用两句普通的诗引出了赵嘏的妙句,后人称常建这种做法为“抛砖引玉”。
利用在战场上,“抛砖”就是利用敌人爱占便宜的弱点,先给一些甜头,引诱其上钩,最后使其付出更大的代价——亦即“引玉”。这是一种先予后取的策略,用己方付出较少的代价去获取敌方的更多奉献。
官渡大战前夕,曹操杀了袁绍的先锋大将颜良。袁绍大怒,派出当时与颜良齐名的另一员河北名将文丑率五、六千军队,追击曹操的主力。
文丑的军队在一个叫作南阪的地方的小山丘前和曹军断后的部队相遇了。从前哨探马的报告,文丑得知曹操亲率骑兵队在山丘上,正指挥着辎重车队的撤退行动。
为了抢功,文丑不听当时投靠在袁绍处并随同出战的刘备苦劝,率兵主动攻击曹操。
足智多谋的曹操完全掌握了文丑的追击行动,他命令骑兵队在敌人可以看到的山丘上解下鞍马休息,而让由延津地带和白马城撤退下来的辎重部队,继续走在南阪地区的山路上。追击过来的文丑,将大军交付给后面紧随而至的刘备,自己率五、六百轻骑猛追过来,看到曹军皆解甲下马休息,以为曹军疏于准备,无法应付自己的突袭,又见到辎重车队通过南阪地区,于是舍弃曹操的骑兵队,迅速攻向南撤中的辎重车队。
山上的曹军将领,见文丑的骑兵已逼进辎重队,急忙敦促曹操上马出击。曹操却悠闲地表示:“还不到时候”。急得众将领几乎停止呼吸。很快,文丑军队已攻入辎重队中,并开始抢劫车队,队形开始混乱。曹操从上看下去,知道文丑军队已乱,马上命令:“时机到了,全体上马!”六百多骑的轻骑兵,个个奋勇,快速杀入混乱中的文丑部队。
文丑的骑兵每人身上都有财物,根本无法作战,一下子被攻得支离破碎,主将文丑也战死于乱军中。这里,曹操用辎重车队这块“砖”,引出了文丑军队混乱这块“玉”,进而打碎它。
孙坚战死后,孙策带领父亲遗下的部队依附在袁术处。由于袁术心胸狭窄、奢侈贪权,自封为皇,孙策忍无可忍,宣布与袁术脱离关系,并拒绝参与中原争霸事宜,转而全力经营长江以南的江东地区。
罗贯中演义这个故事时,加了一笔:孙策为从袁术处脱身,是用父亲孙坚遗下的传国玉玺为质,换得袁术借兵三千,马五百匹。诚如罗贯中所言,孙策在这里也使了一计抛砖引玉,抛出的传国玉玺是块“砖”,换来的三千士兵五百匹马及日后独立的根据地是“玉”。
诸葛亮用木牛流马换粮食,更是一计巧妙的“抛砖引玉”。
诸葛亮伐魏时,为解决山路运粮不便问题,发明制造了木牛和流马两种类似推车的木制运输工具,用来运粮食,以为久计。这木牛流马蛮好,上山下岭如履平地。司马懿接到这个消息,大为吃惊。诸葛亮的粮食能够供应上来,坚守不战之计肯定落空,诸葛亮何日会走呢?于是急唤张虎、乐綝两人过来,要二人各领五百军,从小路过去,抢几匹过来看看。张虎、乐綝趁夜出兵,从运粮军背后抄断,果然抢得几匹。
司马懿非常高兴,招来能工巧匠将木牛流马拆开,依据尺寸仿造出二千余只,果然分毫不差,应用自余,于是也用来往返运输粮食。
有次,魏将岑威正运得高兴,不料蜀兵大将王平大军截粮,没办法只得弃了粮车逃走。王平引军将木牛流马推走。魏军郭淮将军闻知粮草被劫,疾忙引军来救,一阵拼杀,好不容易夺回木牛流马,可却怎么也推不动了。正疑惑间,忽鼓角喧天,喊声四起,蜀军魏延、姜维又领两路军来,重新夺走了粮车,一推木牛流马又走了。郭淮看见,欲回兵再追。这时,突然一支怪异之兵出来,一个个一手执绣旗,一手持宝剑;身挂葫芦,内冒烟火;五彩涂面,鬼头兽身,妆出种种怪异之状,护送着木牛流马不慌不忙地离去。郭淮军大为惊惧,不敢再追。
大批的粮食就这样被诸葛亮夺去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诸葛亮将木牛流马的舌头设计成一个类似锁的装置,拧转则锁定了木牛流马,反扭过来则犹如开了锁。聪明的司马懿什么都研究透了,可能唯独这个锁的装置忽略了。这样,诸葛亮用几匹木牛流马,换回了二千多只木牛流马及大批的粮食。至于那支怪异部队,则是善于装神弄鬼的诸葛亮布的疑兵。

147#作者:毛儿虫  回复日期:2010-1-29 13:15:00
我来占个座,有时间慢慢补习
148#作者:火中幽灵  回复日期:2010-1-31 15:28:00
----
149#作者:奶粉地瓜  回复日期:2010-2-5 14:16:00
很不错,记号,慢赏
150#作者:kvliushufei  回复日期:2010-3-26 15:09:00
留个记号先呵呵~~~~~·
151#作者:tlbddx  回复日期:2010-3-30 18:02:00
非常好!继续!顶
152#作者:tlbddx  回复日期:2010-3-30 18:09:00
值得学习
继续努力
153#作者:tlbddx  回复日期:2010-3-30 18:10:00

154#作者:古道荒原  回复日期:2010-4-1 16:26:00
这个创意很好,顶楼主。
155#作者:maybach2008  回复日期:2010-5-23 11:43:00
LZ难道被绑架了…
156#作者:haixiu8823  回复日期:2010-5-24 21:24:00
楼主更新啊
157#作者:馒头和米饭  回复日期:2010-5-25 7:15:00
精彩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158#作者:honeylj_125  回复日期:2010-5-26 16:15:00
路过
159#作者:孟德思奇  回复日期:2010-5-27 10:25:00
第三十三回 曹孟德当朝诛凶 庞士元西川遇难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____三十六计. 攻战计. 第六计. 擒贼擒王
擒贼擒王计名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前山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一军之中统帅是灵魂,地位举足轻重,擒得贼首,贼兵自然必败,整体力量瓦解,就像龙离开大海到陆地作战而面临绝境一样。
擒贼擒王实质是抓主要矛盾。凡事都有许多方面,多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必然不同,能抓住关键的方面,其他方面也就迎刃而解。
东汉未年两次党锢之争;宦官将何进诱入内宫杀害;王允、吕布谋董卓;诸葛恪、孙綝被刺; 诸葛亮收伏蛮王孟获之心;几次谋杀曹操事件的发生;张飞收伏严颜后,入西川一路顺利;司马懿斩掉公孙渊父子,诛灭曹爽家族;等等,都是擒贼擒王的实用战例。
但能深刻领会擒贼擒王深意的,可能还要数曹操。
从建安元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都,到建安二年底,曹操和汉献帝度过了“蜜月期”后,逐渐有了矛盾。始初,皇帝和公卿大臣刚从危险、饥困中脱出,能够解决温饱已是万幸,对曹营是比较感谢的。曹操也为汉献帝建好了宫殿,供应起朝庭所需一切钱财,并且重新举行了国家祭典。生活安定后,年轻的献帝想像模像样掌握实权当个皇帝,那些公卿们也开始要权力、要排场。而曹操在政治热情上,首先关心的是社会秩序的重建,民众的生活,国家统治权的安定,对他而言,皇权只是一项工具。因此,曹操对献帝的尊重,“功利”立场大于“理念”立场。再加上曹操为了日常生活上不受限于朝延,从建安二年起,长期住在洛阳,很少到许都去晋见献帝,又逐渐使曹营中的文武官员对朝庭也较冷淡。但军政大权始终掌握在曹操手中,因此,汉帝和曹操的矛盾逐渐加深。
有次,汉献帝干脆直接向曹操表示:“君若能辅助我治理天下,请尊重我的权责和地位;若不能,我愿意让出皇帝之位,让你全权处治!”当时,曹操脸色骤变,伏地谢罪,立刻请求退朝。以后,曹操尽量不上朝,有事由荀代为沟通。在击败袁绍,统一华北后,更长期驻在邺城的营寨,很少回到许都来。正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而曹操又只想效周文王,不想与汉献帝决裂,因此,在这种政治风暴中曾出现过几次谋害曹操事件,对手想擒贼擒王杀害曹操瓦解曹氏政权。但曹操倒也处理得很好,几次都只诛元恶,尽量减少打击面,既保全自己的优势,避免树敌太多,又确保了在外用兵征战的精力和时间。
建安四年出现了我们在打草惊蛇章节中说过的董承事件。董承是故太后董氏的侄子。当年何进一举歼灭董氏集团后,董承到处藏匿,最后由司隶军区中董重的军团加以庇护,才幸免于难。董卓入京后,念董家同宗之谊,大量起用董氏家族,董承获重用。董卓遇刺后,其所属军团全部归董承继领。汉献帝娶其女为贵妃,更是尊称董承为国舅。当时,董承可以说是汉献帝身边的唯一战将。当年的董承事件,是由19岁的汉献帝“血书密诏”开始的。献帝用一条素绢写上血书秘密给董承,要其组织力量诛灭曹操。于是董承联络了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皇叔刘备,马超的父亲马腾等人,策划阴谋欲害曹操。但没想到,这个阴谋很快就被曹操查出。由于尚未付诸行动,少人参与,哪些人是站在董承这一方的,必定相当难以追查。为了不把自己与献帝之间的间隙过分扩大,曹操根本不追究董承密谋的原因,只把责任完全推给董承、王服、吴子兰等公卿大臣并夷其三族;外番方面的责任则完全推给了刘备一个人,并宣布即刻加以声讨;同时将董贵人处死。
董承事件使献帝的正宫伏皇后深为恐惧。据说董承事件幕后主角原为皇后之父伏完,伏皇后实在无法忍受曹操的暴行,在董承事件后,曹操离开许多不久,又暗中写密函给她的父亲伏完,请他设法联络忠于皇帝的公卿大臣,密谋再除掉曹操。伏完在接到密令后,非常头痛,好不容易逃过一劫,又要他来主持阴谋,实在令他为难,何况有能力对抗曹操的大臣几乎微乎其微了。但伏完又很珍惜这件密函,不忍毁掉,想以后找到机会再除掉曹操。就这样将近过了十年,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伏完得病去逝,密件被保留下来。
建安十七年,荀彧自杀而死后,邺城与许都关系迅速恶化,曹操的密探在偶然机会搜到了这封密件。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冬十一月,曹操下令御史大夫郗虚持节收皇后玺绶,并以华歆为副,勒后入宫,搜捕皇后,并把伏皇后下监牢缢死。这里,曹操也只擒了王。
刘备、庞统在收西川时议取雒城。庞统一路由魏延作先锋,取山南小路进兵;刘备一路由黄忠作先锋,从山北大路进兵。临行前刘备关照庞统,将所骑的白马交由庞统骑。没想到刘备的关怀断送了副军师庞统的性命。
庞统军在落凤坡进入了刘璋大将张任的埋伏圈。张任放过魏延的前锋部队,见到了庞统的主力后,认定骑白马的是刘备,于是只望白马将军放箭。可惜三十六岁的凤雏庞统先生就这样代刘备而去了。正应“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庞统的英年早逝,让三国的隐士水镜先生的断言大跌身价。水镜先生曾经说:“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意即得到诸葛亮与庞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安定天下。刘备两人都得到了,可庞统却战死了,事后的诸葛亮也没为刘备安定天下,只不过巧取一片同宗兄弟的基业,偏于一隅当了个土皇帝。可见,隐士的断言其实也并非那么神 ,关键是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