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3职业攻略:展示学生个性 注重学生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9/21 11:26:52

展示学生个性   注重学生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环节

 

晴隆县中营职中  谢松              联系电话:13885917614

【关键词】展示  个性  促进  学习方式  学法  语言能力   发展

【摘  要】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既要注重工具性知识、技能的积累和习得,又要突出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它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既要注重工具性知识、技能的积累和习得,又要突出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感染,这就使我们语文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内涵?又怎样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这里我想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应该充分展示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正是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阅历、性格等因素不同,对文本阅读的体验和理解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再则,学生理解课文的途径也只能是自己的阅读实践。但是,对此目前还没有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阅读教学“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比比皆是。教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好教学目标,然后牵着学生朝着既定的方向跋涉,或者教师事先设计好若干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找答案。学生的所有活动都只能在教师的掌心中回旋。课堂上,教师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要成为学生各种精神资源的开发者。无论是字词的习得,还是对内容的理解,都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习、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让学生说出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运行的轨迹、生命活动的本身。故以读写听说的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语文课程,必然要成为人的精神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生命品位的提升过程,成为人生质量的优化过程,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二、应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和学法的发展。

  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以学生学习的伙伴身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一起讨论,互相交流。无论是导入语的设计,还是各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教者始终是在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搭建一个学习平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提出问题,集中起来对问题进行筛选,确定探究的方向,组织好学习过程,并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结论或者学习成果的机会。著名教育家埃克斯利说过:“凡是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活动是由学生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的课,则是最成功的课。”比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对课文进行阅读讨论,形成了一个浓浓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了以下几个问题:1、“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2、“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句话把盛开的藤萝花比作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前一个问题抓住文章未尽之处设问,后一问题是引导学生揣摩耐人寻味的修辞方法。两个问题都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展示成果。这样有问题,有过程,有展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课堂上创造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种组织建构中,学生逐步提高了语文素养,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应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这是好的语文课的前提,也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无论教学理念如何更新,语文课还是应该从字、词、句、段、篇章入手,脚踏实地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再以《紫藤萝瀑布》第八节为例:“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萝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如果老师在讲这一段文字时,只联系作者的遭遇讲它的思想意义,概括出这是写“记忆中的紫藤萝”,那就很不够。得从言语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的涵义。一是从上下文文脉来疏通,由前文高昂的赞美到此处忧伤的回忆,再到下一段“盛”、“密”特点的概括,文势就有了起伏,就有了跌宕;二是揣摩语言,不经意的语言最值得推敲,为什么说“梦幻一般”?因为有了“梦幻一般”,才能“笼罩”,这就营造了一种文境,然后再用“忽然”一词一转引起回忆。“忽然”一词不经意处最见匠心;三是前者实写,后者虚写,虚实相间,反映了作者生命存在的两种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这段语言时,要运用点拨、诵读、理解、体味、引发想象等,学生就能凭借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语言,并对作者的感情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四、应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作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科学界定,且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从“育人”的目标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参与,充分发挥情感感染功能,巧妙的利用教材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要帮助学生寻找课文中令人动情的情感因子,通过朗读、体味、感悟,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情感。一位青年语文老师教《爱心》一课时,将歌曲《爱的奉献》引入课堂,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染;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读感人的语句、齐读感人的段落中,感悟人间的至爱真情;让学生利用文中“牵肠挂肚”等词语造句,让学生找出和品味感人的句子和段落,说说各自的感受;让学生在生发联想、诉说感受中关注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然后老师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播放“抗洪救灾”、“无偿献血”、“关爱残疾人”、“尊老爱幼”等画面,配以《爱的奉献》的乐曲,引起学生联想,让学生感受到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我们每个人都有奉献爱的义务。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他人,为社会奉献我们的爱心。练习设计也是置“爱心”教育于学生对文本的朗读、默读、浏览之中,1、你从本文看出我们民族有什么特点?2、这个故事唤起你哪些联想?这里“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应该说“语文味”是既浓烈又纯真的。最后师生共同朗诵《爱心》这首诗,这时的课堂上,美丽的语言已完全内化为学生内心的情感,教师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达到文章情、教师情和学生情三情合一,共鸣于课堂。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随处都有育人的渗透点,如果我们在每一课的教学中都能渗透一点,那么,经过长期的积累,就可使学生受到系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就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为例来看看其可渗透点。《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可以激发学生了解党的奋斗历程,进一步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故乡》可通过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的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醉翁亭记》可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岳阳楼记》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谈骨气》可以教育学生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做一个有真正骨气的中国人;《想和做》可教育学生既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又要具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哨子》可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往往要付出过高的代价的道理,从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我的叔叔于勒》可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批判极端利己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生观……。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应该让学生想象的脑海里张满了疾驶的风帆,在闪光的语言河流上航行;应该让学生理解作者自我砥砺的情怀,品尝作者满装生命体验的语言的酒酿,从而增加内在的语言积累,获得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蓄能,使学生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