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青龙山下载:新闻:昔日汇通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8:27:54

□朱惠忠
在海门市三星镇和德胜镇的交界处,有一个袖珍集镇——汇通镇,一条古老的河流穿镇而过,它宛如一粒珍珠镶嵌在一根长长的纽带上。
穿镇而过的汇通河,开凿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当时是海门西部一条最大的南北走向的主河道,北起海界河,南至长江边的宋季港。海门成陆的早期,人们的交通工具以渡船为主,汇通河成为当地与外界沟通的主渠道。因为四周蜘蛛网般的水系都汇入这条河流,故被命名为“汇通河”,含有“南北顺畅,东西汇通”之意。当年,掘港、金沙、余西、袁灶一带的居民去上海,都是通过汇通河南下,再由宋季港出发。
当年的汇通河,客船货船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十分热闹。当地一位名叫邱振和的财主,在汇通河边开了一个小店,出售烟酒杂货,在河中穿行的客商开始在那里驻足。1840年前后(清道光年间),又有江南来的多位客商在此落户,先后开设了杨瑞和中药店、姚恒江京南货店、袁恒江京广货店、杭万顺染布店、曹恭泰米行、吴松盛押当等店铺,吸引了大批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停留栖息。随着集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商户集资在汇通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木桥,桥的两边竖有护栏,栏杆中央书刻“汇津桥”三字,很有气派。有了这座木桥,两岸居民得以互通,更增添了小镇的活力(解放以后,政府把它改建成水泥桥)。人们以桥为中心,傍路建铺,临水设店,不消几年,街面上的店铺就鳞次栉比了。从此,汇通镇的集市渐成气候,市况越来越兴旺,成为方圆十几里内一个热闹的好去处。
在汇通河的西侧,曾有一座古老的东狱庙,一度香火很旺,与汇通镇热闹的街市相映成趣,它建于何年何月无从考证,后来在日寇侵略时被焚毁。该庙有庙房三排,共计房屋十三间,正殿供奉东狱大帝(黄飞虎)的木雕立体像,两边伴有关帝、王灵官、财神、送子观音等泥塑立体像。据老一辈的人讲,有人通过庙内的资料了解到,开山主持名叫哲齐和尚,来自何方不得而知,之后又有龙泉、清泉、惠明等和尚相继主持该庙。因为东狱庙没有土地产业,和尚的生活来源除了接受善男信女们的香火布施外,主要依靠为丧家念佛诵经和做道场得些资费,故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汇通镇的周边,出现过一批以吹打鼓乐做道场为业的人员。1916年以后,受洋务运动的影响,东狱庙腾出部分房屋,办了一个“汇通镇初级小学”,许多富家子弟在此学习过。
当年的汇通河,河宽水深,鱼肥蟹壮,河边遍植杨树、柳树、桑树、朴树等各种树木,其间芦苇摇曳,行船经过,还能见到紧靠河边的一块块茂密的竹园。我的姑奶奶(海门话叫做姑婆)家就住在汇通镇的西市梢,她曾说,当年上海人来汇通镇,首先点的一道菜便是汇通河里的螃蟹,人们去上海走亲戚,送人的礼物首选汇通河里生长的螃蟹。汇通河因为水系发达,生长的螃蟹确实格外鲜美,这并非虚言。
后来因为开凿了更宽阔的浒通河,汇通河渐渐失去了它的漕运功能,汇通镇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岁月掩盖不了它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