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融合技能:基金利息缩水 不解老太冲冠一怒要砸银行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8:26:32
5月31日11时许,合肥市瑶海巡警303巡控车接到报警称,在合裕路一家银行内,有个客户一直在砸门!民警火速赶到现场,初步了解得知,砸门的吴老太去年在该银行存钱,在问及工作人员哪种储蓄方式利息比较高时,工作人员称基金理财的利息较高,但是存有一定风险,而并不清楚基金有何风险的吴老太就稀里糊涂地以基金形式存了这笔钱。

  吴老太时隔多日后发现利息的确挺高,利息都快有一千多了,等钱急用的吴老太在准备取钱时,却意外发现一千多元利息钱“蒸发”,银行给出的理由是基金遇到风险,利息亏掉了。吴老太情急之下与银行工作人员争执起来,民警赶到后,一边告诉吴老太的存款情况,同时耐心地征求她想如何解决,在民警的劝说下,吴老太情绪逐渐平稳下来,民警又继而做起银行工作人员思想工作。最终双方各退一步,银行赠给吴老太一套纪念币后双方终于握手言和。

  近两年来,随着佛山退休人群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退休市民加入理财大军,他们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国债、基金等保守型理财产品消费最庞大的力量。

  跟女儿一起住在禅城的刘奶奶,现在主职就是带好自己的小孙子,至于自己打拼了大半辈子存下来的积蓄怎么理财,刘奶奶则自嘲地笑道自己是“云里雾里,摸不清头绪”。

  刘奶奶的理财相当简单,主要就是保险、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本来刘奶奶都没有想过要买保险类产品的,因为女儿已经帮她买过了,是在上个月去银行存钱的时候,在营业厅理财经理的劝说下才买的。买的是什么保险公司的产品,几年期,收益率如何,刘奶奶通通是一问三不知。她告诉记者,她惟一确定的是理财经理告诉她这款产品肯定保本,而且收益率一定比银行存款利息要高,反正放着也是放着,就买了。

  对于基金投资,刘奶奶也一样是一问三不知,只记得自己买的是银华基金旗下的产品,具体是哪只产品,收益率,现在表现如何也都不知道。

  只有讲起银行理财产品,刘奶奶才显的比较清楚地告诉记者,她买的是3年期,年利率在6%左右的理财产品。至于近期股市、楼市的波动,对刘奶奶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她依然坚持自己“放在那里只要不亏钱,多赚一点是一点”理财态度。

  浙江在线06月03日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昌“流传”着一个“财富神话”,一只号称来自国外的神秘“基金”潜入新昌,不少市民纷纷注入资金进行投资。然而,这一“神话”不到一年就破灭了,给投资者带来严重损失。

  今年5月27日,家住新昌县大市聚镇的王先生到新昌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反映: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他的妻子经朋友介绍,在一个www.qome.com的网站上,花1万元购买了该网站一份名为“环球创富SIQO组合”的基金,听说1年后能赚几万元。后来,五六个亲朋好友也陆续购买了此基金,但他们还没赚到一分钱,网站的网页就于去年12月份打不开了,所有的钱都打了水漂。警方得到线索后,立即展开调查。

  经查,该“基金”系某国TKT公司推出,设有平衡型、收益型、成长型三个品种,投资人在该公司网站注册成为会员后,即获得境外银行指定账号,之后进行“基金”买卖交易。该网站宣称投资者如花1万元购买一份“环球创富组合基金”,1年后可连本带息返还3.6万元。同时,投资者如推荐其他人来投资,推荐人可获得被推荐人投资额的7%,被推荐人就成为第一代会员,第一代会员可逐级推荐到第五代会员,最高级的推荐人可获取第一代7%、第二代5%、第三代3%、第四代2%、第五代3%的投资额。

  办案民警发现,自2009年以来,在上海、山东、黑龙江等地也曾发生过有网站以“环球创富SIQO组合基金”的名义,对外出售“基金”,并以传销形式发展下线的案件。该“基金”经营管理部门位于国外,投资者的资金也均被汇至国外。如此投资,一旦发生意外,投资者将承担全部经济损失,极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警方提醒大家谨慎投资,千万不要被“高回报”的承诺冲昏了头脑,更不要轻易在网上购买能“赚大钱”的基金。

  财越理越少,你相信吗?到底要怎样理财,这个话题在今夏不再冷清。

  前几日,被嘲笑被理财快被理成“无产阶级”的洪晃成了热门人物,引起了几千条评论的热议。这件事似乎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来重新评估一下自己手中的理财产品和运用的理财工具,3年下来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

  一位投资者跟笔者抱怨,近2年的投资经历就像是《木兰辞》里所描绘的:东市买股票,西市买基金,南市买白银,北市买保险。看看自己的投资账户,这些理财都不赚钱甚至还亏着,到头来是瞎忙一场,哪里还敢说投资,连保本的机会都没有。

  有着款姐富豪的头衔,被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盯上,购买了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算下来的收益甚是可怜,反而会羡慕普通大爷大妈们的理财观,虽坚守着银行不高的存款利息,但一轮投资热潮下来,不见得老人家们稳赚的钱比咱们少,纷繁复杂的理财产品看起来很诱人,算下来赚钱的比率似乎低很多。

  这样的说法,可能让专业的理财机构很不舒心,但现实的情景不得不让机构们重新思考,投资者把钱交给你,想通过理财赚钱是天经地义,不赚钱保本总是必须的吧,可以看出,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已接近顶端。

  前段时间有三家基金公司在债券和保本产品上发行得异常顺利,这超越30亿的市场容量让机构们相信独特产品应该被追捧,但细细思忖之后,拥有其他产品和市场风格的持有人利益该如何保证?

  震荡的市场环境、迷茫的投资人群,难不成咱们的“储蓄搬家”形成了这么多年之后,却要自然地回流至银行了吗?一方面,谨慎小心的投资态度弥漫在市场中,另一方面,民间拆借之风大行其道,风险性许多人是弄不明白的。

  投资2万元,每个月拿回600-800元的红利,这的确相当诱人,这里的风险在于,它的可行性完全依赖于中间人的个人信誉,投资者并不知道这些钱投向了哪里,这么高的红利来源是什么?

  我们要警惕的是,新一轮的“庞式骗局”正在民间蔓延,是什么样的力量把最朴实的大众逼到了靠放高利贷来投资的境地,是不是该问问我们的机构,理财能力能不能再靠点谱呢?

  不仅如此,机构信誉的积累也是很关键的。

  前几日,银监会在通知中提醒各家银行,对于白银的投资风险,银行要及时提醒并规避,避免让投资者因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银行角度来说,这份服务也和银行声誉有关。

  笔者在之前写过的评论中也屡次提道,给投资者赚钱才是根本,很多机构也都是这样在考量自己,但往往到最后,不赚钱的理由都被归结为市场原因,大盘跌宕起伏,收益不能保障反而成了常态,基金、保险、信托机构本身应给投资者解释的任务成了银行主渠道的责任,似乎也不公平。

  说起来,这是个悖论,银行掌握着客户端的私密材料,不轻易让其他机构来染指,教育投资者和理财经理们自然是落到了他们头上,但这个队伍的专业性似乎太过“年轻”,牛熊市情形之下的投资策略并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掌握。

  其实,机构也还是明白自己的尴尬处境的,眼下银行身兼数职,不仅要承担着中间业务增收的任务,还要推动理财教育的普及,往往在承销理财产品时目不暇接,而国内市场的理财需求和容量又是如此之大,所以,能够静下心来并客观地指导投资者在适合的产品上做有效的转换,只能是捉襟见肘了,往往是利益的驱使,让自己手里的客户为配合银行销售指标的完成,左手倒右手。

  或许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兴起真是势在必行了,它所带来的不仅是销售上的革新,更是提供综合投资建议的机构。为正确的客观建议付出费用,笔者以为是值得的,也算是帮助金融机构弥补些投资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