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二化螟的农药:国务院部署四大措施稳定物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6:36:21
国务院部署四大措施稳定物价 A股影响
时间:2010年11月17日 17:00:09 中财网
导读: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保民生稳预期等24字原则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采取四大政策措施稳定消费价格
国务院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股市影响几何
商务部:明年8月底前试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抗通胀 多部委联手修理农产品
温家宝总理表态 多部委已开始"热身"
物价高企尽显民生百态 高层密集表态拟抑制通胀
农产品成房地产第二 中国全方位调控山雨欲来
经济学家:缓解物价上涨需要"两拳出击"
发改委:不会草率实施价格管制措施
商务部开四"药方"维稳物价
消费者信心指数5个季度来首次回落 居民强烈担忧物价涨
《瞭望》文章:财富增长驱动"中国式通胀"
A股再暴跌背后:国务院拟抑物价 宏调加速转向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保民生稳预期等24字原则
新华网快讯: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稳定市场价格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新华网)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政策措施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关系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措施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强化监管,价格调控和监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又要看到稳定市场价格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定信心。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坚持扶持生产、保障供应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理顺价格关系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相结合,维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切实保障群众生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保持农业稳定发展。把握好储备粮油糖投放力度,落实好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制度。抓好冬季蔬菜生产,增加越冬蔬菜供应。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加大新疆棉外运力度。继续实行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铁路运输价格优惠政策,保障化肥生产供应。组织好煤炭生产供应,优先保证发电用煤运输,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电力供应。增加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产量,确保敞开供应。
(二)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的补贴。各地区要尽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
(三)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继续落实治理和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保持天然气价格稳定。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四)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整顿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加强粮食收购资金监管,取缔无照收购、无证加工棉花的行为。关停违规建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抑制过度投机行为,取缔非法交易。健全价格监管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执法,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行为。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稳定社会预期。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和督促检查,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中国政府网)
$$$
国务院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股市影响几何
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坚持扶持生产、保障供应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理顺价格关系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相结合,维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
在调控措施中提到"把握好储备粮油糖投放力度",此措施将对糖价的走势产生明显的影响,贵糖股份、南宁糖业等上市公司或将受到影响。
在调控措施中强调要"加大新疆棉外运力度",新疆棉花的调用对新疆本土的种棉企业如新赛股份将产生利好;内地棉价的回落,将有利于纺织类企业原料采购成本,中纺投资、华纺股份等企业。
调控措施中强调"继续实行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铁路运输价格优惠政策,保障化肥生产供应"。化肥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基础,化肥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此措施直接拖累盐湖钾肥、鲁西化工、冠农股份等化肥类企业的业绩。
调控措施还包括"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此措施基本上冻结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空间,对农林牧渔行业产生利空,北大荒、隆平高科等粮食生产企业,新五丰、罗牛山等养殖类企业的赢利空间将受到压制。
$$$
商务部:明年8月底前试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商务部11月17日下午发布通知,要求10个试点城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在2011年8月底之前投入试运行,完成城市追溯管理平台与节点子系统的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完善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和节点子系统功能。
通知称,财政部、商务部计划在明年9月底前进行现场验收和审计抽查。
为此,商务部要求各试点城市需要在2010年11月底前,确定纳入试点的流通节点企业名单;12月底前正式确定软件开发商和硬件供应商;2011年5月底前,完成软件开发、硬件设备采购及硬件集成,出台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并对流通节点进行必要改造,初步具备软件和硬件安装条件;在7月底前完成系统安装调试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商务部与财政部10月14日发布联合指导意见称,将在全国有条件的城市建设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首批选择大连、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宁波、青岛、重庆、昆明、成都等10城市作为试点城市。(.第.一.财.经)
$$$
抗通胀 多部委联手修理农产品
专家称难点在于既要不明显增加消费者负担,又能促进农民增收
"抗通胀"正在成为一场全民之战。在C PI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农产品价格,由于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成为了抗通胀的"前沿阵地"。
由于农产品价格面临成本上升、游资炒作、通胀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价格调控的难度加大,粮食收购等领域的调控甚至出现"两难"困境。有关专家指出,农产品价格影响到居民生活,短期内可以使用行政化手段,但长期来看还是要形成市场机制。调控的目标是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不明显增加消费者负担,又能促进农民增收。
"抗通胀"矛头指向农产品
通胀来袭,政府对物价的调控日渐加码。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可能跟进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棉花和玉米行为的惩罚力度。
最近,商务部对蔬菜和猪肉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为满足群众肉类消费需求、稳定猪肉市场价格,商务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单位将于近期向全国市场投放第二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此外,商务部还联手农业部推动今冬明春的蔬菜产销衔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蔬菜的紧急调运,对一部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费、运输费给予适当补贴。《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农业部也了解到,农业部正在对农产品价格调控进行调研。
粮食方面,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秋粮收购的监管,多主体收购推高粮价的情况将得到控制。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9日表示,有关中央粮食企业要充分认识做好今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重要意义,带头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确保秋粮收购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农产品价格调控难度加大
天气灾害、成本上升、通胀预期、游资炒作、国际价格传导,多重因素让今年的农产品价格调控面临着异常大的难度。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政府可用的调控手段并不多,当前蔬菜调控的重点还是在流通环节,保证中间环节畅通,使得市场对供求变化的反应更加迅速。农产品储备制度是政府调控价格的重要手段,在农产品价格高企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抛储来平抑价格。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日前表示,虽然蔬菜等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最近上涨较快,但是,国家重要物资储备充分,防止通货膨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只要粮食、生猪等农产品和基本的消费品供应能够保障,应对通货膨胀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猪肉将于近期抛储,黑龙江省也可能于近日抛储24.6万吨地方储备大豆。不过宋亮认为,在整体物价平衡的时候,某个品种价格上涨,通过抛储来平抑价格的效果会比较明显,但今年农产品市场出现"涟漪效应",各个品种相互推动上涨,抛储的作用将非常有限。
在国家调控能力较强的粮食领域,价格调控的难度同样不小。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难点在于国家在什么时候收购,以什么价格收购。如果以最低价格收购,农民会有"失落感",影响种粮积极性,如果抬高价格进行收购,又会形成新的涨价预期。
农民希望政府"手下留情"
对于农民来说,农产品价格上涨赶不上生产成本的增长幅度。黑龙江种粮大户单玉恒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他希望政府在稳定粮价时能"手下留情"。物价总体都在上涨,种粮成本提高了,农民都想依靠种粮多赚点钱。现在粳稻的市场价是每斤1 .4元,而农民预期的价位是1 .45元至1 .5元。多增加一毛钱,农民就能够增加不少收入。
"根本上还是要增加居民收入,这是抵御通胀的最好手段。现在通胀之所以导致社会恐慌,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居民承受不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收入没有和经济增长同步。"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G D P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5%。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只有7.5%。
由于收入增长跑不赢物价上涨,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已经明显感受到涨价对生活带来的压力,"钱不值钱了"成为了很 多 人 的 直 观 感 受 。 周 望 军 认为,要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的补贴,包括城乡低收入群体、在校家庭贫困学生等,通过财政的渠道进行适当的补贴,使他们生活不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
一头连着消费者,农产品涨价的另一头则连着农民。李国祥认为,农产品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使得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不明显增加消费者负担,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这也是调控农产品价格的难点所在。(.经.济.参.考.报)$$$
温家宝总理表态 多部委已开始"热身"
山雨欲来风满楼。种种迹象显示,一场针对通胀的阻击战已经打响,货币、财政、行政调控等政策"组合拳"正箭在弦上。
中国政府网昨晚(11月16日)发布消息,11月11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位于广州市区繁华闹市的百佳超市时表示,国务院正在拟定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他同时表示,市场供求和物价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叮嘱地方有关负责人要千方百计保持供货渠道畅通,保证市场供应。
在10月CPI增速创出4.4%的新高后,抗通胀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心。昨日有消息传出,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几大部委酝酿联手出台物价调控措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多个部委是否联手管控物价的关键取决于对"物价持续走高"的判断。而有关专家表示,2008年曾使用过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或将再度登台。
多部委已开始"热身"
昨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一位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市场关于多部委联手控制物价的传闻有失实之处,但他强调将会通过多种手段对持续走高的物价进行管控。
事实上,为控通胀,各部委已经在"热身"。
此前在多个场合,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都强调"只要粮食、生猪等农产品和基本的消费品供应能够保障,应对通货膨胀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昨日透露,商务部将利用省、地、县和中央多层级的储备制度,发挥储备调控作用,同时做好市场监测。而工信部则对受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危害的行业进行政策补贴。
与此同时,各地各级物价部门与各级地方政府配合,平抑当地价格高企的商品并使低收入群体获得相应补贴。
记者昨日从接近发改委决策层人士处获悉,多个部委是否联手管控物价的关键在于对"物价持续走高"的判断,因为一旦全方位对通胀发动"阻击战",就要确保成功。
近日部分地区价格监测部门公布的信息显示:江苏省粮油价格继续上扬,肉禽蛋价格小幅攀升,蔬菜价格涨跌互现,食糖价格涨幅回落;广东东莞不少蔬菜价格与上月相比有些许回落,但部分涨幅仍颇高;四川各类农产品目前涨幅已不大。
专家:行政手段或最有效
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曾宣布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干预的品种均为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当年,临时价格干预起到了有效平抑价格的作用,不到半年,物价应声回落。
对此,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与2008年价格上涨过快源于"经济过热"相比,当前国内物价上涨因素更加复杂。
"找准调控着力点相当重要",他表示,货币的流动性过大和输入性因素是此番物价上涨过快的"主谋"。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也持相似看法。
庄健认为,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曾使用的"九大手段"是目前控制通胀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特别是行政手段--临时价格干预。
"总体来说增加供给总数量是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特别要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庄健进一步分析道。
此外,他还表示,改进和完善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方式、适当增加国内紧缺重要消费品进口;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开展监督检查;各地公布零售参考价;以及防止出现轮番涨价等宏调配套手段应该全部"上阵"。(每日经济新闻 宛霞) $$$
物价高企尽显民生百态 高层密集表态拟抑制通胀
中新网11月17日电(杨威) 由于农产品价格面临成本上升、游资炒作、通胀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食品接力涨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百姓为应对物价高企不断出现"菜奴"、"海豚(囤)族"等各类生活方式背后,中央高层近日密集表态,拟定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数据显示,CPI已连续四个月上涨,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4.4%。CPI已连续9个月高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负利率持续背景下"钱越来越不值钱了"。10月份以来,民用天然气、柴油等或涨价、或短缺更是将通胀预期推向更高程度。
高层密集表态抑制价格过快上涨
11月1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位于广州市区繁华闹市的百佳超市,了解市场供应情况。在蔬菜、水果等柜台前,温家宝向销售人员了解价格和供销情况。一位售货员告诉总理:"今年9月份以来价格上涨。但是我们通过长期采购控制成本,保证了供应。"温家宝说,市场供求和物价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国务院正在拟定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他叮嘱地方有关负责人要千方百计保持供货渠道畅通,保证市场供应,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1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中国全球债务资本市场研讨会时表示,当前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复杂,中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价格上行压力需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他强调,面对上述形势,央行将继续做好宏观调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灵活性,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同日,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由于近期物价上涨有所加快,商务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障商品市场的供应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据悉,商务部最近已经对蔬菜和猪肉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为满足群众肉类消费需求、稳定猪肉市场价格,商务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单位将于近期向全国市场投放第二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此外,商务部还联手农业部推动今冬明春的蔬菜产销衔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蔬菜的紧急调运,对一部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费、运输费给予适当补贴。
此外,据媒体援引权威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可能跟进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棉花和玉米行为的惩罚力度。
上述人士透露,价格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是当前国家经济形势中最主要的问题,此次研究出台的措施核心意图是要尽快遏制住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并将采取包括多种价格调控手段在内的"组合拳"方式,随后由各相关部委拿出具体方案,并由各地政府落实。
粮食方面,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秋粮收购的监管,多主体收购推高粮价的情况将得到控制。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9日表示,有关中央粮食企业要充分认识做好今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重要意义,带头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确保秋粮收购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物价高企下的民生百态
今年以来,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一不涨,从"房奴"、"卡奴"、"孩奴"诞生出"菜奴",从投资、炒房涌现出"海豚族",反映着百姓在物价高企下关心钱袋子的人生百态。
--购物潮倒挂:上海白领香港"打酱油"
从"北上扫货"到"南下血拼",沪港间的购物潮不仅出现"流向"变化,在人民币与港币"汇率倒挂"、内地CPI上涨等诸多因素作用下,此间赴港扫货一族的出行方式、购物清单上也彻底改头换面。
据粗略统计,目前香港比内地便宜的消费品包括奢侈品、电子产品、品牌衣服鞋子以及部分日用产品等,虽然在住房、交通以及在就餐等方面的消费仍高于内地,但"汇率倒挂"抵消了部分心理预期,反而刺激了消费冲动。
--"菜奴"应对物价上涨 现实版"开心农场"
房前种菜、阳台摘豆、花盆栽葱……在各种农副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涨价潮中,西安一些市民开始在家里、社区里种植蔬菜,让网络版的"开心农场"走入都市生活。
许多老年顾客表示,年轻人当的是"房奴"、"卡奴"和"孩奴",如今老人则成为"菜奴",随便逛趟菜市场,大多是10多元人民币一公斤的蔬菜。退休在家闲着没事种点菜,也算补贴家用。
--涨价潮下涌现"海豚族"
为了应对车轮战般的涨价潮,太原市民不少人开始大量囤积农副食品,此一族还被网友戏称为"海豚族"。居住在金刚里路的张女士担忧农副食品持续涨价,不仅一次性在超市购买了5桶食用油,还对过冬蔬菜进行了囤积,胡萝卜、大白菜、土豆、大葱每样一麻袋,预计用到明年初,这样如果年内再涨价,她就可以节省近数百元的费用。
此外,不少80后小夫妻也积极加入到了"海豚族"行列。83年出生的王小姐随着涨价潮的持续,不仅像爸妈那样大量囤积农副食品,同时也开始学习起了父辈们记帐的'吝啬'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不少市民利用超市特价、商场"返券"、店庆酬宾以及非高峰时段购买机会,花最少的钱买更多东西;海口上班族到高校食堂"蹭"便宜饭;团购风盛行,团购目标已从最初家具、家电等"大件"扩展到衣食住行诸多方面。
专家建议"双管齐下"治通胀
由于四季度CPI逐步回落的期望可能落空,通胀压力可能将持续至明年,加息预期再次升温。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此前曾表态不会放任通胀。这意味着政府将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有效治理。面对来势凶猛的通胀,加息很可能再次提上央行的议事日程。业内专家指出,不排除未来"几周内"央行再次加息的可能。
10月19日,央行时隔三年首次上调利率。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年内仍有加息可能。由于以往央行多选择在20日左右或周五加息,分析人士认为,11月19日可能迎来一个加息敏感窗。
如何治理当前的通胀,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表示,需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两只"拳头"出击。一方面,我国要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外部冲击,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缓解国内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认为,11月、12月我国CPI仍将维持高位,发改委对物价的调控应该着重在保障供应层面,只有在供需平衡之后,包括农产品在内的诸项产品价格才能得到稳定。
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则建议,发改委应当直接通过行政手段管制大宗商品、棉花等价格,严格稳定价格上限。 (中国新闻网)$$$
农产品成房地产第二 中国全方位调控山雨欲来
路透社报道,房地产调控的消息,在过去半年占据了中国各报纸的头版.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而后者所引起的政策猜测,更深深搅动全球金融市场,不管你觉得有道理还是没道理.
从官方媒体报导发改委等在研究出台政策控制食品价格,到同一天公开总理温家宝的讲话证实国务院正拟定平抑物价的措施,中国政府这次的反应之快有点出乎市场人士意料.高通胀涉及民生和社会稳定,政府的高调似乎预示着加息等收紧措施呼之欲出.
不管是房地产,还是农产品,流动性过度充裕是根源.业内专家指出,预计政府会多渠道下手,如同2007年打压物价的战斗一样,在收紧流动性的同时,动用各种行政和财政手段.
"单一的政策是没有用的...要出台一些严厉的手段,加息、控制贷款的增长等.同时,通过一些临时限制性手段把这种涨价的思想,报复性连环调价的行为给遏制住."渣打银行宏观分析师李炜说.
亦有分析人士认为,前期对房地产的打压产生挤出效应,使得一部分流动性逃离房市,转而投资炒作小宗农产品,为小宗农产品的本轮涨势推波助澜.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就称,今年以来"小宗农产品"价格暴涨,主要是因为筹码易于搜集,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不在国家监测范围内,背后是通胀预期和货币流动性充足.
今年以来,中国的农产品市场表现可谓"疯狂",被戏称为"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等农产品期货和现货价格飞涨.棉花价格3-4个月内价格涨了一倍,而大豆及豆油、豆柏、玉米、糖价也涨了五成左右.
新华社周二稍晚引述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广州考察时称,国务院正在拟定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并称要千方百计保持供货渠道畅通,保证市场供应,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业界认为,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可能出台一系列遏制物价组合拳、财政补贴、打击投机炒作.在2007年上一轮通胀的时髦用语"米袋子"、"菜篮子"等有望再现.
中国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1%;CPI的食品价格中的成分商品绝大部分都是农产品.央行此前已宣布三年来首次加息,今年以来连续四次调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有所调整.
出于对中国货币收紧以及爱尔兰债务问题的担心,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反应.美国股市周二下挫近2%,大宗商品亦受到冲击,其中美国原油期货触及两周低位,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重挫逾2%,全球基本金属价格亦大跌逾5%.国内市场方面,中国沪综指上周五和本周二分别出现一百多点的下挫,周三早盘续挫1.2%,大宗商品期货继续下行.
**全方位调控山雨欲来**
中国政府此前发布四季度工作安排明确表示,未来通胀压力仍大,防范通胀风险将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回顾上一轮通胀时的2007年,当时一波接一波的价格轮番上攻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宗农副产品主导整个物价走势的,猪肉、食用油、牛奶……其背景有真实的供给短缺作支撑.中国政府当年采取了行政手段并配合央行的六次加息.
而今年的情况与三年前不同,这次是流动性过度泛滥,并非2007年的基本面供给不足.但在调控手段上,恐怕仍与2007年相似.
中国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877亿元;上月底的广义货币(M2)馀额为69.98万亿元,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两倍多.
中国证券报周二援引权威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可能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棉花和玉米行为的惩罚力度.
再度加息的传闻频繁扰动市场,并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的"最大风险".分析人士期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于稍晚能传递出更多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措施详情.
"价格上涨一定要控制住,不然一旦这种循环涨价一轮又一轮的趋势形成的话,对中国是很难承受的."李炜称,"源头并不是食品价格领涨."
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则建议,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抵御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副作用,一方面对城市低保家庭进行收入补贴,免费发放收入券;另一方面对于种植主粮作物的农户提高直贴标准.
"允许适度的农产品涨价,并通过物价补贴的方式平抑涨价带给人们的痛苦."郑风田称.
**主粮作物涨价是长期趋势**
受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主粮作物--小麦、玉米和籼稻的价格长期稳定,相对其它国家严重低估,未来以主粮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长期趋势.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就称,对于CPI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已无法继续以所谓的气候因素来解释,主要受到"成本推动"和"需求拉上"的双重推动.
从成本推动的角度来看,务农人口收入、在城镇务工收入、城镇最低工资指导线、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拉动成本持续上升;从需求拉上的角度看,则是主要指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从"吃饱"向更加注重膳食平衡的"吃好"转变,由此直接造成了今年以来各类杂粮的轮番大幅上涨.
分析自1985年以来的城镇家庭人均全年购买食品数量,其中购买粮食的数量下降约50%,而鲜奶、水果、家禽、水产品、食用植物油和鲜蛋则大幅增加约一倍左右.人们的饮食结构在向着更加营养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对粮食直接消费量的降低,以及间接消费量的更大幅度增加.
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上周表示,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会是一个长期的上涨趋势.
"除了个别品种情况特殊,比如绿豆、棉花等涨价和减产相关,总的来看,今年农价的整体上涨,和供求没有关系...放到整个宏观经济的背景中来看,各种要素都在涨,凭什么不让农产品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稍早亦对媒体说. (.路.透.社)$$$
经济学家:缓解物价上涨需要"两拳出击"
●成本上升成为物价上涨推手
●货币超发致内外流动性夹击
●热钱涌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缓解通胀压力需要内外并举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我国10月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涨了31%,创两年来的新高。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多重因素影响,防控通货膨胀可能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背景下,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通过"内外并举,两拳出击",切实缓解物价持续上涨的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一种"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症,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
首先,成本上升是推进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我国当前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今年以来全国有24个省、区、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有调查表明:受访的珠三角企业中有97%的中小企业表示用工成本上升,广东企业用工成本普遍提高20%左右。原材料进价也在上升,企业原材料购进成本普遍增长10%,钢材、塑料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20%以上,造成部分企业"增收不增利"甚至"增收减利"。
同时,企业资金成本高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2010年上半年, 63%的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的利率要"高于基准利率"。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高达10%-12%。再加上汇率风险加剧,以及土地、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多重因素共同推动成本上涨,进而带动产业链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升。
其次,货币超发引起人民币"内贬外升",导致内外流动性夹击,推动我国物价上涨。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引致货币需求的扩大,以及大量外汇流入,央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
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到今年9月已上升到2.6∶1。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
最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加剧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另外,我国由于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通过进口的途径传导至国内,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
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需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两只"拳头"出击。
一方面,我国要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外部冲击,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要充分利用G20国际平台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避免一些国家以邻为壑引起国际金融振荡。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的谈判能力和定价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要严格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大对超速资本流动性环境的治理力度,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减缓热钱流入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要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海外拓展,实现"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藏汇于企"的转变,既解决企业海外投资融资难的问题,又减轻"外汇占款"所引起的通胀压力。
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缓解国内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要全面认识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三者的内在联系,统筹处理银行利率调整与汇率改革间的关系,在引导国内资本合理流动的同时,也要防止国外短期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引起的流动性过剩风险。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等改革要采取渐进方式,减缓叠加效应。要引导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增强消化高成本的能力,防止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物价过快上升。当前,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大量富余的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缓解潜在的通胀压力。政府要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搭车涨价和乱收费推高通货膨胀,避免物价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辜胜阻 作者为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
$$$
发改委:不会草率实施价格管制措施
11月16日晚间,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官员对经济观察网表示,尽管目前物价涨幅上涨有些超出预期,但是短期内来看,不会草率实施更为严厉的价格管制措施。
上述官员称,国家发改委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关心物价问题,也已经开始研究部署防范通胀和管理通胀预期的相关措施,但这些措施需要更清楚的判断价格上涨形势和原因来有针对性的采取。"而不是马上采取严格的价格管制,即便是对某些存在炒作投机等行为的商品实行价格管制,也会根据价格法来。"
该官员同时还说,"即便是以目前的物价水平,全年来看,CPI仍可以控制在3%左右,因为今年年初的CPI水平是比较低的"。
国家发改委官员还对本网表示,最近两天内,并没有专门召开有关加强价格干预和管制的会议,但的确在考虑防止通胀的相关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官员也对本网称,"目前没有听说要采取价格管制,从目前情况看,短期内,也不会在原材料和最终消费品领域采取政府强行干预市场价格的行为"。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说,今年以来,粮食领域主要存在减产的是小麦和棉花,但是国家有足够的库存和储备来保证供给。造成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区别对待。
洪涛同时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这一角度说,这是一件好事。他说,"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货币发行量过大、物价水平连续6个月恶性上涨'等通胀标准。由于国家粮食储备充裕,农产品价格目前的上涨态势还在可控范围之内。"(.经.济.参.考.报)
$$$
商务部开四"药方"维稳物价
从单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4.4%的增幅,到居民惜别"一元菜"的感受,物价上涨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月度例行发布会上表示,除柴油等个别商品外,国内各主要商品的市场供应都是充足的,商务部下一步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输入性通胀"添油"
10月份CPI同比涨幅高达4.4%,创25个月以来新高。其中,食品类的价格涨幅则超过10%。
商务部数据显示,10月份蔬菜环比上涨10.1%,猪肉上涨1.5%。与此同时,豆油、油菜籽、鸡蛋等价格也处在高点。进入11月以来,物价的涨势仍在延续。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显示,11月上旬,全国50个城市29种调查食品中,超7成食品涨价。商务部监测数据也显示,上周36个大中城市,18个品种的蔬菜同比上涨了33%。
分析此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姚坚表示,季节性消费需求增长,化肥和人工等生产流通成本上升,自然灾害以及输入性通胀因素是造成近期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保证"菜篮子"是首要职责
"保证农副产品和蔬菜市场的供应是商务部的首要职责。"姚坚说。他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重点从四个方面保证市场供应以稳定价格。一是开展今冬明春蔬菜市场的产销衔接。二是落实国务院的有关通知,商务部进行系统内的工作部署。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储备体系,有效强化多层级储备制度;进一步发挥大型批发市场的作用;及时满足进口的需求;对100个大型批发市场的价格监控,。三是及时进行储备的投放。四是进一步完善流通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对于具体品种的价格上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政府通过储备调剂、进出口、发补贴等一系列措施,还是能够应对的。(上证)
$$$
消费者信心指数5个季度来首次回落 居民强烈担忧物价涨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今天(17日)与尼尔森公司联合发布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主要结果。
最新调查显示,2010年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4,比二季度下降了5点,在连续上升5个季度后首次出现回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落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意愿下降,不过整体信心水平仍然处于乐观区间,大多数消费者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表示满意,对未来走势表示乐观。从地区分布来看,中部地区消费者信心跃居首位,就业形势持续乐观是造成中部地区消费者信心充足的主要原因。其次分别为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
本次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揭示,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平稳。其中一线城市与二线二季度持平,二、三线城市小幅上升,四线城市有所回落。在信心水平持续五个季度保持上升态势之后,农村消费者信心指数首次出现回落下降至106。按收入水平来看,收入水平越高的消费者其信心指数也较高,三季度只有高收入家庭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上升,而中等收入和低收入消费者信心分别比二季度下降了5和8点,为195和96。与三季度的调查相比,中国消费者现在最关注的事项仍然没有发生变化,收入保障始终是消费者的焦点所在。
另外,食品价格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根据统计报告,消费者对未来12个月内价格总水平走势持上涨态度的人比重明显增加,这与食品价格上涨关系密切。76%的消费者认为将会上升,比二季度显著上升6个百分点;19%的人认为保持不变,只有5%的人认为物价将降低。其中农村地区和一线城市消费者对于物价上涨的担忧最为强烈。 (中广网)$$$
瞭望:财富增长驱动"中国式通胀"
中国劳动力价值爆发性增长带来的财富大规模增长,遭遇分配体制不公的扭曲,是造成当前中国结构性通胀持续不退的关键因素
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第二次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显示中国货币政策重点已作调整,防通胀,收紧货币流量成为主要政策目标。次日,10月CPI数据公布,涨至4.4%,超出绝大多数市场预期。这意味着中国通胀年均上升3%的目标已很难实现,通胀又一次成为中国政府调控和市场舆论的主题词。
说到底,通胀是货币多发现象。一直以来,对于这种货币多发,国内外不少观点或归罪于政府"不负责任",或指责央行"不懂货币规律"。但很少有人挑明事实:除2009年为了对抗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一度过松外,过去30年,中国政府一直对通胀保持高度警惕,并着力控制信贷过快增长。
中国货币流动性增长(M2)一直快于GDP的增长,货币连续多年多发。这种现象显然不是政府执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更可能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经济现象。事实上,在大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流动性"过剩"是一个长周期、持续性的经济现象,美国崛起、日本和德国战后复兴如此,今天的中国亦不会例外。
溯源中国通胀
货币的本质还是源于劳动力价值的比较标准。改革开放前和初期,中国劳动力价值的平均标准只是劳动者能够勉强维持温饱,和社会劳动力能够实现简单再生产。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标准已经逐步上升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能够实现体面劳动,开始积累超过维持温饱的"高"消费能力,特别是全社会子女教育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能够实现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
可见,在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中不仅反映了生存需要,还要反映体面消费和财富积累能力,尤其是对创新劳动者来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货币发行连续十几年都快于GDP很多,却没有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更具体讲,中国正处在由劳动力价值温饱型向劳动力价值财富型过渡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财富积累,货币发行规模要适应这个转型,大量相对多发的货币流会在劳动者膨胀起来的财富中积淀。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20年前,中国人根本没有房产,现在中国人的房产总值差不多有80多万亿;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在20年前还不到10万亿元,现在则是90万亿元。货币流量扩张的规模与中国人的房产财富增长数字有极大的相关性。如果没有财富快速增长作支撑,虚拟金融市场供"泄洪",如此巨大持久的货币增发,通货膨胀早就"奔腾"了。同时也说明,当房地产财富开始缩水时,从房市中溢出的流动性有可能刺激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并不等于通胀
也因此,今天的通胀并非源于短缺。但在物质供应整体充裕的大背景下,个别商品或某一类商品,也有可能出现临时性短缺造成临时性涨价的"结构性通胀",这种通胀形式即是当前中国的现实。
在为实现温饱而劳动的社会,短缺经济是常态,货币相对过剩,一定会出现物价上涨,严重时则会出现全面轮番上涨,奔腾式上涨;在劳动力价值向财富型转变的时期,商品供应总体是充足的,巨大的货币流未必一定去直接冲击商品市场,由于商品市场的极大丰富和种类繁多,创新不断,产能过剩与流动性过剩并存,货币流在实体经济中会得到自动调整。
更重要的是,财富型社会需要虚拟金融市场快速长大。股市为什么会上涨,房价为什么会暴涨,其原因绝不仅是炒作。社会的财富积累需要载体,多于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流也会选择可以实现升值的载体,期望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不可否认,正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崛起,股市的存在,才使货币流动性的选择面宽了,栖息地多了,通胀被疏导了。因此,流动性过剩未必一定会导致通胀。
当然,中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是长周期、全球性的经济现象,而虚拟金融市场的成长,尤其是快速成长期却有可能很快见到短期、阶段性"顶部"。当"库容"溢满时,包括政府不希望快溢时,流动性溢出就有可能引发实体经济中的结构性通胀。包括:由某些商品暂时短缺引发的间歇式通胀,由流动性流窜引发的"跷跷板式"通胀。
正源于此,当股市泡沫退潮时,当房地产市场遭受政策打压时,过剩的流动性会选择农产品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今年中国通胀的经典表现就是:当房价下跌预期形成时,农产品、大宗商品和股市齐涨。庆幸的是,中国股市还处于底部阶段,可以吸纳从房市中退出的部分流动性,否则农产品价格涨势将更凶。
疏导更要平衡流动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管理流动性需要提前发现"短板"、"洼地",不仅要注意疏导,还要学会平衡。今年农产品价格暴涨就与流动性管理失衡相关,也与长期担心农产品涨价相关。由于农产品占CPI权重很大,因此它长期处于被严格管理甚至控制的领域。这种过严的控制,导致产业政策与流动性的背离。
例如,国家政策一直鼓励农业发展,但市场流动性却对农业领域不感兴趣。在房地产市场火爆时,对农业的投资更成为"笑柄",甚至把外资悄悄进入农产品流通市场称为"犯傻"。当房地产市场开始被调控时,农产品市场又成为流动性首选的"放纵之地",尤其是一些小品种。
十几年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资产负债表"从零开始,快速形成了约80万亿~90万亿元的规模,而农业投入增加充其量只有几万亿元(财政和信贷的新增量)。当房地产新政出台后,货币流从房地产市场逐步退出,哪怕只有1/10,也有近十万亿元,若其中一万亿元瞄准了农产品市场,也会使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15%。从这个侧面,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年秋粮丰收,甚至增产了15%左右,粮价却仍然上涨,农产品更是普涨。
房地产这头太沉了,消肿过快,流动性将很快转战股市和农产品、大宗商品市场,引发另类的流动性泛滥。不要忘记,目前股市的流通市值只有20万亿多一点,增加5万亿,也会涨一倍。
管理通胀需逆向思维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为了保持高增长,一定时期内必须强化出口战略,也因此必须忍受一定程度的劳动力价值低估,中国制造不能涨价,不能输出通胀。其结果,中国就要承受输入型通胀,忍受贸易对手国货币贬值之痛。这就是为什么今年9月份美元贬值加剧后,我国的通胀也加速的原因。
很多人只看到美元不断贬值引发国际大宗商品涨价,扩大了中国未来输入性通胀的风险。但反过来思考,如果中国制造也对美国市场涨价,引发美国通胀时,美元会怎么办?全球化是可以借力打力的,是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
美联储放任第二轮量化宽松的借口之一,就是美国没有通胀,只有通缩。当其进口的以美元计价的中国产品不再便宜,通胀就会起来,量化宽松的最大借口也就不存在。当美国也开始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时,美元就会反弹,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也就减轻了。
当然,无论是中国制造涨价,还是人民币升值,都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数量,而"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就是转型,包括过度依赖出口的转型。经济要转型,人民币适度升值是可行的选择。更何况,当中国商品提价后,出口额未必会大幅度减少,"堤内损失堤外补",量减价升。今年的广交会就是实证。
在新的经济时代,管理通胀需要新理论和新经验。这就不能一味地压制,要与疏导并行。例如,农产品价格和资源品价格上涨就需要疏导,甚至可以主动提价,通过经济手段,稳定通胀和通胀预期。(.瞭.望)$$$
A股再暴跌背后:国务院拟抑物价 宏调加速转向
温家宝昨明确正在拟定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市场人士担忧"行政化"手段治理通胀
有市场人士担忧,决策层面同时采用行政化手段和市场化手段控制物价,或许表明整个宏观调控基调已经提前转向"防通胀"。
在一系列收紧流动性的实质动作后,上证综指近三个交易日内连续跌穿3100点、3000点和2900点关口,昨日收报2894点。而加上昨日的暴跌,近三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已有两天跌幅超百点,"这在历史上都很罕见。"
一位国内大型券商首席分析师甚至在昨日收盘后严肃说道, ""中期牛市"的一致预期是否会扭转,确实需要密切跟踪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连日来的暴跌?对此,昨日多位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直言,大盘暴跌背后显示的是近期决策层面对于通胀形势的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宏观调控似乎正全面转向打压通胀。
"我们担忧的是,决策层是否会同时使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打压通胀。"一位市场人士称,这意味着前期市场大涨的"通胀"基础有所动摇,自然需要暂时出场观望。
而就在昨日晚间,中国政府网挂出来的一条新闻稿显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昨日在广州市考察时表示,市场供求和物价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国务院正在拟定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
这是最高层面首度明确正在制定措施,抑制价格上涨。
机构加入"跳水"大军
昨日,上证指数暴跌119.88点收于2894.544点,深证成指暴跌590.82点收于12217.27点,分别暴跌3.98%、4.31%,两市成交量为4019.1亿元。这是自11月12日沪指下跌5.16%以来的又一次暴跌。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昨日午后,两市急速跳水,权重股集体伏地,煤炭、有色、金融、石油等板块跌幅加大,最低探至2885.75点,盘中失守2893点年线。这可是严重打击了那些认为牛市已经到来的多头们的信心。
个股方面,前期领涨的明星股稀土永磁、有色金属等板块昨日跌幅惨重,均超过7%;其中稀土永磁跌幅高达8.51%。截至昨日收盘,231家公司的收盘价跌回了国庆前。其中,辰州矿业、宏达股份、锡业股份、潞安环能、冠农股份和驰宏锌锗的回调幅度最深,跌幅均超过了20%。
"我们确实加入了昨日的"跳水"。"面对昨日的行情,多位券商资管人士如是说。
而昨日盘后两方数据,则再次验证了散户们在下跌途中空掌接白刃的事实。
数据显示,两市资金合计流出306.52亿元。其中,机构资金流出162.60亿,大户资金流出144.00亿,中户资金流入22.20亿,仅有散户资金流入284.40亿。值得注意的是,昨晚传出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周新增开户数环比增长再超两成,周开户数创15个多月以来新高,同时持仓账户数亦连升四周,并连续第二周创出历史新高。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散户或许已被"深套"的事实。
多部委齐吁治通胀
现在的问题是:一边是散户为了跑赢通胀而纷纷踏入股市,但另外一方面机构却仓皇不顾、加速出逃,到底为何会出现如此"背离"的现象?
对此,一位券商资管部基金经理对早报记者直言,前期市场因"通胀"而大涨的基本面或许已经根本改变,因为"现在的通胀情势绝不是2006、2007年的复制。非常明显的就是,决策层近期的动作表明其对通胀的治理已经上升到了采用市场化和行政化同步的手段,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恐慌。"
显见的是,就在昨日,官方多个部门同时发声,称要动用行政手段严控物价。
首先是昨日早间有媒体报道,包括国家发改委等在内的几大部委纷纷酝酿出台物价调控措施。根据知情人士的透露,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可能跟进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棉花和玉米行为的惩罚力度。 (编注:据经济观察网昨日晚间报道,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官员昨晚表示,国家发改委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关心物价问题,也已经开始研究部署防范通胀和管理通胀预期的相关措施,但这些措施需要更清楚的判断价格上涨形势和原因来有针对性的采取。"而不是马上采取严格的价格管制,即便是对某些存在炒作投机等行为的商品实行价格管制,也会根据价格法来。"上述官员又称,的确在考虑防止通胀的相关措施。)
紧接着,临近中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作出表示,除柴油等个别商品外,国内各主要商品的市场供应都是充足的,"商务部下一步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至午饭时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某论坛上的讲话又传出。周小川当天再次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面临着一定的资本流入风险,同时价格上行压力需引起各方关注。"
而压轴的大戏在昨日晚间。中国政府网挂出来的一条新闻稿显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昨日在广州市考察时表示,市场供求和物价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国务院正在拟定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他叮嘱地方有关负责人要千方百计保持供货渠道畅通,保证市场供应,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上述多方同一天密集发声,此前并不多见。而且最高层面首度明确正在制定系列抑通胀措施,也可谓为连日来的通胀担忧一锤定音。
"最近决策层面频频出手,触动了机构们再次集体出货的神经。"一券商首席经济学家直言不讳。
可查的资料显示,从以往的市场表现看,一旦中央动用行政手段治理通胀,国内股市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
近十年来,国家发改委曾在2004年4月15日和2008年1月15日宣布过《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央行和银监会曾在2007年10月和2010年1月动用过严厉的信贷额度控制。
上证指数从2004年4月15日持续下跌,足足历经了约一年的熊市后,上证指数探于2005年6月6日探低至998点后才开始上涨,期间跌幅39.05%;2008年1月15日后上涨指数走势更为惨烈,从当天的5503.93点下跌至2008年11月4日的1664点后开始回复元气,期间跌幅68.96%。2007年10月和2010年1月后,市场也是持续走熊。
整体宏调思路或已转变
事实上,一系列调控物价的动作仍然只是表象。机构们真正担忧的是,一系列整治物价举措的背后,是决策层面整体宏调思路的彻底改变。
"我们是从上周四早上开始减仓。"一大中型券商资管部基金经理说道。他告诉记者,上周三晚间,央行突然宣布年内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当时我们的思维就彻底扭转。"
在这之前,他曾经告诉记者,进入加息通道对股市是有利的,"就像2006、2007年的时候,进入加息周期,引致海外热钱流入,增加市场流动性,从而推高人民币资产。"
但昨日他则表示,股市虽然不畏惧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市场化手段,但货币手段加上行政干预,则会对市场发生极大利空作用。"因为市场化手段的效力是滞后的,比如从2006年下半年就开始持续加息,显效却是从2007年年中才开始的。但如果加上政府干预,那么流动性回收产生的效应将大幅提前。"
"综合判断,这可能意味着,在通胀风险加剧的情况下,宏调政策已从之前的"保增长"转向了"抗通胀"。"一位业内人士说。
显见的是,按照惯例,为第二年经济政策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般会在每年12月召开。而目前诸多专家都预测,即将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很可能将会给明年的货币政策定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证券研究室副主任范建军在内的诸多专家都对早报记者表示,预计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把2011年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或"中性"。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决策层面会从"暗控"实现到"明调"的转变,届时,明确收紧流动性的举措,也将动摇美国适度宽松政策给中国股市带来的流动性乐观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亦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对早报记者人士指出,"想想看,最近股市为什么跌,这是不是为了防止过剩的流动性呢?"在这位分析人士看来,股市下调本身或许就是为了防止热钱和通胀的手段之一。
"年底前我基本不会大举进仓了,除非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明年信贷投放额度超出预期。"私募人士常士杉昨日便如是说。(东方早报)   中财网


[首页] G7紧急维稳 美财长:标普判断力很差 10:27
[股票] 今日午评:'买跌'时机已来临?还有多少利空没释放 11:41
[发行] 今日发行三只新股申购指南 00:02
[公司] 上市银行首份半年报出炉 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下滑 07:00
[基金] 上对花轿嫁错郎 46只股基'杯具'了! 07:57
[政经] 7月CPI数据明日发布 加息窗口或打开 07:46
[银行] 从央行报告,看银行卡发展 09:26
[保险] 红十字会博爱小站卖保险 捐款查询平台遭质疑 09:34
[证券] 证监会多项建议推中国版401k 多个部委发出政策信号 00:55
·大陷阱 中央会出昏招? 郭美美她妈教给我们什么 11:39
[地产] 中介布控未限购区域 二三线城市成博弈新战场 09:06
[产经] 中国万亿美债面临缩水 出口面临压力 10:01
[外汇] 周一未现'大地震' 美评级影响需观察 10:09
[期货] 杭城钢材贸易钱紧 钢材商试水供应链融资 09:13
[债券] 200亿元短期铁道债今临发行大考 08:17
中财搜索:全球最大的专业财经搜索引擎
热搜:创业板解禁利空利好热钱主力黑马房价
中财数据:互联网上最全面的财经数据查询引擎
最新行情:自选股上海A股深圳A股上海B股深圳B股
基金统计:基金净值封基重仓股增仓排行减仓排行
年报季报:2011业绩快报与财报2011财报最新预测
分红扩股:最新分配方案一览表高送转含权股增发
大 小 非:今日解禁股一览未来一周过去一周全部
新股申购:最新申购冻结统计中签号查询新股在线
外汇黄金:人民币外汇牌价欧元交叉汇率黄金价格
中财网声明
特别提示:近日有不法分子假借中财网的名义并伪造来电号码进行'荐股分成'、'合作炒股'、'老师指导'、'私募基金'等诈骗活动,中财网从未开展此类业务,也从未设立异地分公司,请广大用户提高警惕,防止受骗。在购买、续费任何中财网产品时,请务必致电中财网核实。中财网官方唯一总机:027-8576-8600
中财要闻:每日必读
今日午评:'买跌'时机已来临?还有多少利空没释放
大陷阱 中央会出昏招? 郭美美她妈教给我们什么
8月8日晚间中国财经信息网独家证券快报-更新中
中国罕见严厉批评美国'借债成瘾'人民币再创新高
九问证监会官员:A股不应该成为下一个“高铁”
新华社刊文批评高利贷惊人 催生畸形“宝马乡”
国家发改委:国内成品油价格暂不具备下调的条件
人民日报:扩容应考虑承受力 给A股休养生息机会
谢国忠:坏消息未必是坏事情 美评级降对中国是福音
证监会多项建议推中国版401k 多个部委发出政策信号
中财直播:24小时滚动新闻
14:30明天什么股涨停?中财网独家精选机构金股-更新..
14:30中财独家第一时间上市公司重大事项新鲜报料(8..
14:28黄金股全面上涨 避险情绪推高金价
14:26人民币中间价显示中国汇率政策可能有变
14:26中国6月份大举抛售日本国债 结束连续8个月增持
14:23电工产品“高增长”时代或将终结
14:20德意志银行:欧洲将决定澳元/美元进一步走势
14:20商铺投资走向了黄金时代?
14:18限地价竞房价遭质疑:质量能否保证分配能否公..
14:15标杆房企带头'以价换量' 楼市'价格战'或一触即..
14:13专家解析基金投资 长期投资不等于简单持有
14:11GDP质量排名榜 不能成为'数据游戏'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WWW.CF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