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娱之天王txt下载:因果的奥秘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34:02

乙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分八:一、罪业不可放置,须励力忏悔 二、堕罪还出 三、以四力忏悔罪业 四、有关恶净之理的难答 五、最初即须精勤防护令不犯 六、凡所了知的,须以不放逸修行之比喻 七、凡所了知的须实修之义 八、赞叹正见、教诫珍惜业果之法
丙一、罪业不可放置,须励力修忏悔
第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者。如是励力,虽欲令其恶行不染,然由放逸、烦恼盛等增上力故,设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出方便。
如是虽然努力想使恶业不染污相续,但由于放逸、烦恼炽盛等种种原因,假使有所违犯,也决定不能放置不管,而必须努力修持大悲大师所说的罪业还出方便。
“还出方便”,即出罪方便。此处称佛为“大悲大师”,是因为佛悲悯犯罪众生而指点众多出苦方便的缘故。“大师所说”,即《地藏十轮经》《正法念住经》《金光明经》等中所说。
理证:罪堕(有法)必须忏悔,因为不可不思而放置的缘故。
“对罪业不可不思而放置”成立,因为放置罪业将产生不悦意果报,对产生功德有损害以及会障碍僧众作羯磨等,而忏悔则能产生相应的种种功德的缘故。
比喻:中毒或得病须以医药及时治疗遣除。
以下,对上述忏悔的必要性再稍加阐述:
首先,须了知目前我们相续中业力的状况。从时间上来看,不只是这一世,从无始以来到今生,其间有无量生世,我们每一世都造过许多罪业。《地藏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合计我们往昔所造一切罪业,如果罪业有体相,则尽虚空界也不能容受。从种类上来看,我们对别解脱戒、菩萨戒、三昧耶戒,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违犯,造罪种类也是无量无边。从业的规律来看,已造业不失坏。如果未以对治力忏悔,这些业始终都会存在我们相续中。因此,我们的相续确实是危机四伏,如同埋伏了无数个等待引爆的核弹头。
这些黑业会造成何种影响呢?可以说是过患无穷。具体来说,这些业将会形成报障,业力一旦成熟,造业者就会堕入三恶趣中,千百万年感受深重痛苦,这是异熟果。而且,如果不忏除相续中的黑业习气,异熟苦果将会一再地反复现行,又因杀生、不与取等黑业,而会现前短命、多病、贫穷等等厄运,这就是造作和领受等流果。从增上果来说,众生相续中的黑业力,会感召器世界的灾难。所以,如果不励力忏悔,我们的根身、器界、造作、感受,决定无法避免灾难性的结局。因此,目前最要紧的,就是修忏悔法。平常皮肤上扎入一根刺,我们都会赶紧将它挑除,而过患比前者严重千百万倍的黑业正在相续中逐渐增上,我们为什么反而置之不理、毫不在乎呢?再不好好忏悔,最后确实只有泪流满面地自食苦果。
从修道来说,我们虽想获得成就,但是不忏除业障,地道功德丝毫也不可能现前。大恩上师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自续佛性如晶镜,忽然障尘极遮蔽。”所以,对末法时代障重凡夫来说,首先不修忏悔,恐怕无法成就。从寻求安乐来说,黑业能障人天增上生安乐和三乘决定胜解脱,所以欲求安乐,当前最重要的,是破除与安乐相违的业障。从圣教来说,我们都希望圣教兴盛,但是若不共同努力忏除业障,圣教也不可能兴盛广大,而且会逐渐衰微。
有人担心:相续中罪业充满,能否忏除呢?决定能忏除!因为罪业毕竟不是实有的法,它只是由忽尔的迷乱习气暂时造成的有为法,如果能以具足四种对治力忏悔,决定能够清净,所以对此应有信心。比如:以前指鬘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后来,他依靠忏悔而清净业障,现生便证得阿罗汉果。未生怨王杀父,造了五无间罪,后来也以忏悔而清净罪业,如拍皮球弹起一般,很快就出离地狱、获得解脱。
古德说:罪业本无功德,但以忏悔可以清净,就是它的功德。我们如果能再再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都能清净。至心忏悔一次,也能清净千劫之中所造的罪业。《金光经》说:“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弥勒狮吼请问经》也说:“无知所造罪,一切当忏悔,智者若忏罪,不与业同住。”《毗奈耶经》说:“何者造罪业,善业可遮彼,如离云日月,照耀此世间。”《地藏十轮经》说:“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佛说在我的教法中有两种人,名为无所犯。一种是本来不犯之人,另一种是犯后惭愧、发露忏悔之人。这两种人在我的教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
丙二、堕罪 还出
此复堕罪还出之理,应如三种律仪别说。
堕罪还出之理,应当按小乘别解脱律仪、菩萨乘律仪、密乘三昧耶律仪之中别别所说来了解。这些内容分别见于小乘、菩萨乘、密乘的戒律经续,主要有六个方面:一、依靠何者为忏悔对境;二、何种人必须忏悔;三、所忏的罪业;四、以何种方法忏悔;五、忏悔的功德;六、不忏悔的过患。对此,须从大小乘经论中一一寻求了解。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简要归纳,在中士道和上士道中将会宣说。
丙三、以四力忏悔罪业分二:一、略说 二、别别广说四力
丁一、略说
诸恶还出者,应由四力。《开示四法经》云:“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何等为四?谓能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及依止力。”
《开示四法经》中,佛对弥勒菩萨说:“慈氏,假使诸菩萨成就四法 ,便能映覆已造的恶业增长。哪四法呢?就是能破坏现行力、能对治现行力、能遮止罪恶力、依止力。”
作已增长业者,是顺定受,若能映此,况不定业。
如前经所说,作已增长业是顺定受业,以四力忏悔都能映覆,何况是对轻微的不定业,自然更能映覆。以重例轻便知。
理证:忏悔罪业者,必须以四力净除罪业,因为依靠四力尚可映覆顺定受业,不定业更不必言的缘故。
比喻:以象、马、车、步等四兵,可以胜伏劲敌。
丁二、别别广说四力分四:一、能破坏现行力修持之理 二、能对治现行力修持之理 三、能遮止罪恶力 四、依止力
戊一、能破坏现行力修持之理
此中初力者,谓于往昔无始所作诸不善业,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须多修习感异熟等三果道理。修持之时,应由《胜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二种悔除。
这一段说明初力——能破坏现行力的体性、因和忏悔仪轨。
能破坏现行力的体性,即:对往昔无始以来所作的不善业,多起追悔。所以,初力的体性,是对罪业追悔的善心所。
能破坏现行力的因,即:反复修习感现异熟、等流、增上三果的道理。本论着重强调,多思惟异熟能引起追悔心。如果广说,就是再再思惟所造罪业别别的因、体性、果报这三者的过患。比如:《付法藏因缘传》中,有一位比丘,当嫂嫂到寺院给他送饮食时,他欲火炽猛,犯了淫戒。不久,他便后悔而生起很大的羞耻心。他说:“我真是愚痴,造了这样的恶业。我现在决定不是沙门释子!”说完便把衣钵放在三奇杖上,四处游行,而且大声说:“我是罪人,不应再穿佛法染色衣!我已造了重罪,决定堕入地狱!我要到何处才能获得救护呀!”
应当像这样观想自己所造罪业,就像健康的人中毒一样。自己已经造下这样的罪业,就应深深惭愧羞耻,并且反复思惟将来决定堕入恶趣,应自问:对八热地狱等果报忍受得了吗?领受等流果、造作等流果会是何种果报?这样反复思惟,直到茶饭不思、心惊肉跳、无法安住。应当这样发起猛利的追悔心和恐惧心。
比如:阿阇世王(未生怨王)为夺取王位,害死了亲生父亲。在他成为国王后不久,心里便生起悔恼,全身发热,因发热而导致全身生疮,臭不可闻。他知道这是杀父的花报现前,地狱果报也快到了。几位大臣前来探病,问他:“大王,您为何如此忧愁、憔悴,您是身苦还是心苦?”
他说:“我现在身心怎能不苦呢?我的父王是无辜的,我却杀害他。我从智者那里听说,世上有五种人不能解脱地狱罪报,就是造下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的人。我造了五逆重罪,已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罪业,叫我身心如何不痛苦呢?”(见《涅槃经》十九、二十卷。)应当像这样反复思惟罪业的过患,发起追悔之心。
宗密大师《圆觉经修证仪》中说:“然欲忏时,先于事忏门中,披肝露胆,决见报应之义,如指掌中,悚惧恐惶,战灼流汗,口陈罪状,心彻罪根。根拔苗枯,全成善性,然后理忏,以契真源。”
忏悔仪轨,即《胜金光明忏》和《三十五佛忏》。汉地晚课中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其中包括三十五佛忏。为什么是八十八佛忏呢?这是宋朝一位从西域来的不动法师所编集,这位法师是修密教金刚部的。在《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有五十三佛名号,在《决定毗尼经》中有三十五佛名号,不动法师将二者合集为一,成为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当年,宗大师也是修三十五佛忏悔罪业。传记上说:宗大师闭关专修时,在一块石板上,以大礼拜礼敬三十五佛,一边礼拜,一边念诵三十五佛名号。因为宗大师礼佛修忏不怕艰苦,一味地精进,以致于手脚皮肤破裂,而且在石板上留下了礼拜的凹痕和额头的印纹。
宗大师拜三十五佛时,常常感得三十五佛现身加持,但大师每次见到的三十五佛都没有头部,于是,他便请问本尊。本尊说:“你念的佛号不全,忆念佛的功德不圆满,所以无法见到诸佛的圆满相。以后你必须在佛号前加念‘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样才能见到圆满的佛身。”
以后,大师每次修忏时,都遵照本尊的教导,如法念诵,果然每次都见到三十五佛的圆满相,每尊佛都是光明相好、庄严无比。宗大师也依此造了三十五佛忏的观修仪轨。
以理论归纳上述内容:
能破坏现行力(有法)极其重要,因为此力不具足则不能间断罪业的增长,而且虽然忏悔也不能达到扼要的缘故。
比喻:
服食毒药之后,如果对此有追悔心,将来就不会再服,而且为了排毒,将会精勤地依止医生及药物。
戊二、能对治现行力修持之理分六:一、依甚深经 二、依解空性 三、依诵密咒 四、依造形象 五、依于供养 六、依于名号
第二力中分六:
己一、依甚深经
依止甚深经者,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等契经文句。
依止甚深经典来对治罪业,就是受持读诵般若经等契经的文句。
举例说明,《金刚经》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普贤行愿品》说:“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纵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说:“此经威神利益甚多,能除重罪,善愿皆遂。”
下面讲一则公案:
宋朝的范仲淹,在母亲去世后第二十一天,梦见母亲对他哭诉:“我在阳间造恶,死后被泰山府君羁押,日夜受苦难言。你向来孝顺,希望你念诵功德经来超拔我,千万不可迟疑,否则我将永堕地狱,受无量苦。”
母亲离去不久后,又回来嘱咐他说:“功德经就是金刚经。”范仲淹哭着醒过来,赶紧沐浴斋戒,亲自到玄墓禅林延请僧众念七天经。
到了第六天夜晚,又梦见母亲对他说:“因为你至诚礼忏,感动了观音菩萨示现下凡,持诵了半卷经。我不但因此消除了宿世罪业,而且得以生天,这都是佛力所赐。明天早晨你进经堂去问,便会知道。”
范仲淹等法事做完后,以厚礼酬谢众僧,而且询问第六天持半卷经的是哪一位。众人说:“我们都是按数诵经,哪里有只念半卷经的道理?”
这时,有个和尚说:“昨天大众诵经时,我站着默看到第十六分,当时大人前来拈香,我便回厨房。现在您问起来,我才敢据实禀报。”
范仲淹听后立即向他跪拜,和尚连忙说:“莫!莫!”忽然就腾空不见了。寺里的僧众和在家居士都赞叹瞻仰,敬佩不已!范仲淹因此建造了“莫莫禅堂”,以志灵异。
通过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力,他人罪业都能消除,何况是自己的宿世罪业。对于其它大乘甚深经典都应如是信解。
己二、依解空性
胜解空性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
依止胜解空性来对治罪业,就是趣入无我光明的法性,深深忍可本来清净。
“能趣入”是闻思修的方式,“所趣入”是无我(人无我与法无我)光明法性。《释量论》说:“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对罪业的三轮——能作、所作、作业证悟无自性,是清净罪业最殊胜的方法。《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佛说净业障经》中记载:
佛世时,有位比丘叫无垢光。一次,他乞食来到妓女家,妓女以邪咒加持食物,使他心智迷乱,因此犯了淫戒。
他回到精舍之后,才清醒过来,内心生起很大的忧悔,全身发热。他想:“我为何犯了大戒?今后我不应再接受信施。我已是破戒之人,将会堕入地狱。”
他对同修谈起自己的事,同修介绍他去文殊菩萨那里寻求帮助,文殊菩萨又把他带到佛前。
佛问他:“你有心犯淫吗?”
他说:“无心。”
佛说:“你既然无心,怎么会有犯呢?”
他说:“我是后来生了贪欲心。”
佛问他:“我平常不是说过‘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吗?”
回答:“是。”
佛又问他:“你梦中受淫欲时,心中有没有觉知?”
他说:“有觉知。”
佛说:“你犯淫欲时,不是由你的心觉知吗?”
答:“是由心觉知。”
“既然如此,醒时和做梦时犯淫有什么差别呢?”
他说:“无差别。”
佛说:“我以往是不是说过一切诸法如梦?你认为如梦般的诸法真实吗?”
“不真实。”
佛又问:“醒时的心和梦中的心真实吗?”
“都不真实。”
佛说:“如果都不真实,那么是实有法吗?”
“不是实有法。”
佛进一步引导他:“如果一个法无生,它有灭、有束缚、有解脱吗?”
回答:“无生之法,当然无灭、无束缚、无解脱。”
佛又告诉他:“那么,你认为无生之法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中吗?”
他说:“无生之法尚且无有,怎么会堕三恶道呢?”
佛告诉他:“一切诸法本性清净,但是凡夫没有智慧,于无有法不了知真如的缘故,妄自生起分别,以分别的缘故,堕入三恶道。”
佛又告诉比丘:“诸法虚诳,如同野马的缘故。诸法如梦,本性自在,逮清净故。诸法究竟,如水中月、如泡沫等的缘故。诸法寂静,没有生死诸过患的缘故。……比丘当知,诸法如是不可宣说,所以往昔我坐菩提道场,无有所得。无一法有出有没、有束缚有解脱,也无一法有障有缠、有忧有悔。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诸法清净无有染污的缘故。”
无垢光比丘听了佛的开示之后,内心踊跃、悲喜交集。他合着掌,一心观佛,口中说偈赞叹佛陀,表示自己的领悟。
己三、依止密咒分三:一、未得净罪相前应当念修 二、净罪相 三、列举密咒功德
庚一、未得净罪相前应当念修
依念诵者,谓如仪轨念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
依止念诵对治罪业,即按仪轨念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楞严咒、大悲咒、准提咒、七佛灭罪真言等殊胜陀罗尼。
《妙臂请问经》云:“如春林火猛焰炽,无励遍烧诸草木,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犹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炽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诵光,炙照恶雪亦当尽。如黑暗中燃灯光,能遣黑暗罄无余,千生增长诸恶暗,以念诵灯能速除。”
《妙臂请问经》中,以比喻描述密咒灭罪的神功时说:“譬如:春天森林中的烈火熊熊燃烧,无勤便能烧尽一切草木,同样,依靠戒风吹燃起的念诵之火,以大精进的烈焰,便能烧尽诸恶业。譬如:阳光照射着雪山,雪山经不起烈日的强照很快就会消溶,同样,以戒日念诵的光芒照射,恶业的雪山也会被化尽。譬如:黑暗之中燃起明灯能无余破除黑暗,同样,千生以来所造的恶业黑暗,以念诵的明灯也能迅速遣除。”(这段经文之中,再再说到必须具戒,对此生起定解很重要。戒是助缘,能增上咒力,故喻为风;戒是所依,能显现咒力,故喻为日。应当这样认识具戒和咒力的关系。)
此复乃至见净罪相,应当念诵。
不论念诵何种灭罪的密咒,在见到净罪相之前,应当精勤地念诵。
庚二、净罪相
相者,《准提陀罗尼》说:“若于梦中梦吐恶食,饮酪乳等及吐酪等,见出日月,游行虚空,见火炽然及诸水牛,制伏黑人,见苾刍僧、苾刍尼僧,见出乳树、象及牛王、山、狮子座及微妙宫,听闻说法。”
净罪之相,《准提陀罗尼》中说有以下诸相:一、梦见吐恶食;二、梦见饮牛奶、酸奶等及吐酪等;三、梦见日出、月出;四、梦见在虚空中游行;五、梦见自己的身体或衣服燃火;六、梦见水牛;七、梦见制伏黑人;八、梦见比丘僧与比丘尼僧;九、梦见树出牛奶(或者梦见白檀香树、红檀香树);十、梦见象、牛王、大山、狮子座;十一、梦见登微妙宫殿;十二、梦见听法。
以上所说,都是梦中的现相。和这些相比,净罪的主要验相是:烦恼减少,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增长,对佛法产生信解,法能融入自心,各方面能如法转为道用修行,对业果增上信解,比以前注重取舍因果,大悲心增上等。这些内心的改变是真正的净罪相,若不具足这些内相,依靠魔的邪加持也会出现上述梦相。所以,应以内在验相为主。
庚三、列举密咒功德
金刚萨埵心咒的功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金刚萨埵修法仪轨》中说:“一切三世诸佛本性,上师金刚萨埵六字心咒,谁能听到这个咒语,也是往昔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做过无量佛事的果报,而且将来往生金刚萨埵刹土,获得诸佛加持,趣入大乘道,具足神通,现前胜观智慧之眼,决定成为佛的究竟意子。《集经密续》中如是宣说。《金刚手续》说:‘如能如理念诵十万遍心咒,便可清净毁坏根本誓言的重罪。’《归摄本性后论》说:‘仅念一遍上师金刚萨埵心咒,即是对自己的大护持,并刹那获得殊胜悉地。’本尊中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喜金刚、时轮金刚及普巴金刚,都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往昔在因地发愿说:‘愿我未来世现证佛果时,若有众生造五无间罪、破坏誓言,这些众生若闻我名,作意于我,念诵百字咒王,则一切罪堕无余清净,此愿不成就,终不证无上菩提。愿我住在这些破戒者前,一切罪障悉能净治!’金刚萨埵现已成佛,故念修金刚萨埵本尊和心咒,便可清净无边罪障。总而言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摄集于金刚萨埵佛尊之中,一切密咒都归摄于金刚萨埵六字心咒之中。因此密续中说,观修念诵上师金刚萨埵功德不可思议。”
百字明的功德:
《普贤上师言教》说:如果如此一心专注,并不掺杂庸俗之语,而一次性地念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那往昔所造的一切罪障和失戒必定全部得以清净,这是上师金刚萨埵亲口允诺的。
楞严咒的功德:
《楞严经》中佛说:“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大悲咒的功德:
《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
准提咒的功德:
《大准提陀罗尼经》说:“若有诵此陀罗尼咒满十万遍,梦中得见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自见口中吐出黑物。若有重罪,诵满二十万遍,梦中亦见诸佛菩萨,亦复自见吐出黑物。若有五逆罪,不得如是善梦之者,宜应更诵满七十万遍,是时还得如前之相,乃至梦见吐出白色如酪饭等,当知此人即是罪灭,清净之相。”
释迦牟尼佛心咒的功德:
《小般若经》中说:“诸佛皆从此陀罗尼咒中生,释迦佛亦依此陀罗尼咒之威力而成佛,观世音依此现前菩萨胜果,仅以听闻此陀罗尼咒也将无勤获得广大福德并清净一切业障。若修密咒,则无有魔障而成就。”
己四、依于形象
依形象者,谓于佛所获得信心,造立形像。
依靠形象对治罪业,就是对佛获得信心而造立佛的形像。
“于佛所获得信心”:说明不是假装,而是真正对佛的功德生起信心。
《佛说大乘功德经》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弥勒菩萨问佛:“如果有人盗取佛塔物,盗取僧祗物、四方僧物或者现前僧物,此人自己受用或者送给他人,如己物想。世尊常说盗用佛塔物与僧物,罪业极重,但是众生造罪之后,深自悔责,发起清净信心而造立佛像,那么这些罪业能不能因此灭除?”
佛说:“如果众生曾经盗用此物,后来自己省察而深怀惭愧,按原物价格的数倍偿还,并且发誓以后不复再造。我现在为你说一个比喻:譬如,有穷人前面欠了很多债,后来忽遇伏藏,获得无量宝贝,还债之后还有很多剩余。此人也是如此,如果加倍偿还且又造立佛像,就能免除苦报,永得安乐。”
《法华经》说:“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白莲花经》说:“佛陀幻化多种相,为利有情行善法。”因为所缘境如来三世平等智慧究竟的缘故,我们对佛生起信心,造立佛像,决定能获得佛陀加持。
己五、依于供养
依供养者,谓于佛所及佛塔庙,供养种种微妙供养。
依靠供养对治罪业,就是对佛、佛塔及寺庙,供养各种微妙供品。(供曼茶也是。)
先看供佛除障的因缘:
过去九十一劫时,毗婆尸佛出世,有一个城市名叫“满度摩帝”,城中有一位妙耳童子,他生了一个童子,具有十八种令人厌恶的丑相,身体和口中都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而且当他诞生之时,家里就发起了大火,财物都被烧得一干二净。当丑相童子能走路时,母亲叫他独自出门讨饭,但他不仅讨不到饭,还到处被人打骂,母子只能在饥饿之中煎熬。丑相童子内心十分痛苦,想到自己此生无福,又因这副丑相而被人厌恶,这样活着也没有意义,不如自杀了结此生。于是,他便爬到树上纵身跳下,身体摔伤之后,又更增苦恼。
这时,毗婆尸佛以佛眼照见他,便显现在他眼前。当佛光触身时,丑相童子的痛苦顿时消失。他见到佛陀相好光明,就生起了清净信心,于是脱下自己身上大约一尺长的黄色衣服,供养佛陀,而且采了一枝迦兰腻迦花,献给如来。以佛的神力加被,衣服大小正好合身,花也变得如车轮那样大,像伞盖一般停在佛的顶上。丑相童子看见这个情景,信心和恭敬心更加增上广大。他顶礼佛足而且发了大誓愿:愿我将来身有金色,以妙衣庄严身体,口中出优钵罗花香,并能成就无上菩提。
就在丑相童子发愿的同时,他的丑相忽然消失不见了,身相变得殊妙端严,如同金色。又有金色可爱的衣服自然从空中飘来,正好披在他的身上。空中纷纷降下迦兰腻迦花、优钵罗花等,而且虚空中传出宏亮的声音说:“奇哉!能在如来前种植清净布施的可爱种子,最殊胜的芽茎现已出生。”这位妙相童子,因为具有殊胜的福德,而被人民推为国王,活了六万岁,命终转生在兜率天。以后,不论他生在何处,身体都是金色,而且有金色衣服自然在身,诞生之时都是天雨妙花纷纷降落。
如来是最殊胜的对境,丑相童子对如来福田至心供养,依靠这个善业力,当时就对治了丑相和贫穷的报障。所以,供养佛的福德有极大的净障能力。《赞应赞》说:“如尊之福田,三世间非有,施处尊第一,是净令座净。犹如虚空界,横竖无边际,于尊为利害,异熟无边际。”
《福田经》说:有一位名叫阿难的比丘,他对世尊说:“我回忆起前世,在罗阅祗国作平民之子时,我的身体生了恶疮,医治无效。有一位道友对我说:‘你应当供养僧众洗浴,然后用僧众洗浴之水洗疮,病就能好,而且可以得福。’我听了之后,很欢喜地来到寺院,倍加恭敬至诚,而且以新井、香油、浴具等,供养僧众洗浴。然后,我用僧众的洗澡水洗疮,不久恶疮便痊愈了。以此因缘,我每一生中都是身体端正、金色晃耀,不受尘垢,九十一劫之中,常常获得清净,福德广远。今天,又值遇佛陀,心垢消灭,很快就证得了果位。”这是供养僧众而消除业障的公案。
己六、依于名号
依名号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
依靠名号对治罪业,就是听闻、受持诸佛名号,听闻、受持诸大菩萨的名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随念三宝经释》中说:“如来名号,乃是无量福德无尽之源泉,以法性、缘起、大愿、三摩地、善根不可思议之力,成就诸佛名号,在世间显然是利乐根本。”
汉地晚课念八十八佛名号拜忏,也是通过念八十八佛名号和礼拜八十八佛来忏除业障。它的根据如下: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说:药上菩萨宣说了过去五十三佛名号之后,默然而住。当时,行者在定中见到过去七佛世尊中的毗婆尸佛赞叹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所说的这五十三佛,是过去长久安住在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的如来。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及其余一切众生,听到这五十三佛的名号,此人在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如果有人能称念五十三佛名号,生生之处常能值遇十方诸佛。如果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则能除灭四重罪、五无间罪以及诽谤方等经典的罪业。以诸佛本愿的缘故,念念之中即能除灭如上诸罪。”
由这段经文可知,听闻、受持五十三佛名号以及至心敬礼五十三佛,具有除灭罪业的巨大力量。即使犯下杀盗淫妄四重罪、五无间罪以及诽谤大乘经典等重罪,通过至心敬礼五十三佛,也都能除灭。
受持三十五佛名号、依佛忏悔的功德:
《佛说决定毗尼经》中说:“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于三十五佛前,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菩萨如是观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为度众生亦说种种诸行,成就愚惑诸众生故。”
受持药师佛名号以及恭敬供养的功德: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说:“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唯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按经中所说,受菩萨戒和别解脱戒之后,如果有所毁犯,而能专念药师佛名号、恭敬供养,则决定不转生三恶趣。
听闻、受持观音菩萨名号的功德:
《法华经》说:“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是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受持地藏菩萨名号以及皈敬供养地藏菩萨的功德:
《地藏十轮经》说:“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嗔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或虚诳语、或粗恶语、或离间语、或杂秽语、或贪、或嗔、或复邪见、十恶业道,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烦恼悉皆销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所以,如果能至心称名念诵、皈敬供养地藏菩萨,就可以无余消灭所造十恶业道的罪业。
下面引公案证明:
清朝吴毛,是青阳吴氏的仆人,他平时持斋念佛,兼修众善。左良玉的军兵渡江时,吴氏全家都离家避难,只留下吴毛守家。军兵来时,吴毛身中七枪死去。等到战乱安定,主人返家时,吴毛又苏醒过来说:“我以宿业力,应当七次转为猪身,但因我今生持斋念佛,故以七枪就化解了怨业。现在佛来接引,我往生西方去了。”说完,就合着掌往生了。这是顺治元年的事。
《高僧传》中记载:隋朝有位满和尚,是安定地方的人。他在俗家时,得了一种病,双脚不能伸缩,常常持念观世音菩萨。有一天,他忽然看见一个和尚,拿着很洁净的瓶子,站在他面前。他就问:“师父从那里来?”和尚说:“因为你常常祈求,所以我才来。你因前世杀生的业障而导致这种病,你闭上眼睛,我来为你治疗。”他便闭上眼睛,这时,只觉得膝盖上好像拔去几个寸把长的钉子,脚就好了。等到他睁开眼睛,起身道谢时,和尚已不知去向。此后,他更加精进虔诚地信奉观世音菩萨,并且发誓不娶妻。后来,他通达禅观,七天安坐不动。在开皇初元年间,他出家,住在救度寺。
由以上两则公案可知,受持诸佛名号,必能获得诸佛菩萨的救护,消除业障,得到解脱。《华严经?须弥偈赞品》说:“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
此等惟是《集学论》中已宣说者,余尚众多。
以上六种能对治现行力,唯一是《集学论》中所说,除此之外尚有众多对治法。比如:十大愿王中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十法行中,除了读诵、受持外,还有书写、供养、施他、听闻、开演、思惟、修习等等。总之,修持对治现行力,就是尽力去做一切对治罪业的善业。
戊三、能遮止罪恶力分二:一、正说此力及其利益 二、须诚意防护
己一、正说此力及其利益
第三力者,谓正静息十种不善。《日藏经》说 :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杀生等门,三门业障,诸烦恼障及正法障 。
以体性和利益来说,第三力——能遮止罪恶力的体性,就是真正静息十种不善业道,也就是发誓从今日起即使遭遇命难也决不再造这种罪业。(此即断相续心)。它的利益,按《日藏经》所说,即:通过静息十种不善业道,便能摧坏一切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杀生等方面的罪业,以身口意三门所摄的业障,烦恼障和正法障。
己二、须诚意防护
诚意防护,是从内心决心遮止罪业,不是口头空话。
《毗奈耶广释》中说: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行悔罪,惟有空言。阿笈摩中是故于此密意问云:“后防护否?”故防护心后不更作,至为切要。
《毗奈耶广释》是印度亲友论师所造。这本广释中说:如果没有诚意防护之心,那么所作忏悔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所以,《律本事》中以此密意考问说:“以后你能否防护?”因此,防护自心以后不再造罪最为重要。
《三聚经》说:“今后必断,且受律仪。”《极乐愿文》说:“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大慧杲禅师说:“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穷年,以为日课。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此吾佛忏悔之意。学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能生此心,复赖初力。
能否生起防护心又依赖于初力——能破坏现行力。譬如:一人服毒后,能否防护以后不服,关键要看他的追悔心是否强烈。如果追悔心强,自然就能遮止再犯,也就是能对毒品的过患完全了解,就可以生起防护之心。同样,能否发起强烈的忏悔心、防护心,完全依赖于对黑业过患的观察思惟。对黑业的过患没有思惟到量,忏悔心就不会被猛利地引发出来,所以,思惟业果与忏悔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以上四力中,能破坏现行力和能遮止罪恶力是关键。一切大小乘的忏悔法中,无一例外都是要求具足这两个条件,不能缺少。所以,对此力应当殷重而修。《业报差别经》中有一颂说:“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经中“深深自责”是追悔心,属于能破现行力,“更不造”是断相续心,属能遮止罪恶力。两者具足,就能拔除根本罪业。《摩诃止观》也说:“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陈露先罪”是能破现行力,“改往修来”是能遮止罪恶力。
戊四、依止力
第四力者,谓修归依及菩提心。
第四力——依止力,是修皈依和菩提心。因为了知三宝具有救护堪能而诚心依投,故成依止力。发起一念菩提心的功德,能消无量罪业,也成为依止力。《入行论》说:“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此中总之,胜者为初发业虽说种种净恶之门,然具四力,即是圆满一切对治。
总而言之,佛为初学者宣说了种种净罪的法门,但是具足四力,便是圆满一切对治。
通过学习以上四力对治和种种对治现行力,我们可以体会到大悲大师的慈悲,为罪重众生开了许多自新之路。如果没有甚深经典、密咒、名号等胜妙方便,我们造了五无间罪、四根本罪等,确实只有永堕地狱。因为单凭自己的力量,要在短期内拔除罪业高山,极其困难。观察对治现行力的六种方便,可以看出外在所依三宝的条件完全具足,比如:读诵、受持甚深经典,趣入无我光明法性等,是依止法力忏罪;念诵密咒、名号,建造佛像,是以佛的智悲力为所依而忏悔;供养殊胜对境,也是以三宝为所依而忏罪。所以,关键就在于内因具不具足。如果自己方面具有猛利的追悔心和真诚的防护心,内外因缘具足,忏悔的功能便不可思议。
汉地寺院的早晚课当中,有念楞严咒、大悲咒、准提咒、药师咒、七佛灭罪真言,有八十八佛拜忏,有念佛号,有皈依、供养、回向,有念般若心经,有普贤十大愿王,从法的角度来说极为圆满,只要大众如理如法地共修,决定有积资净障的极大功用。了知它的功德之后,每天以殷重心做好这两堂功课,人身就具有大义。
以密宗来说,其不共之处是具有将果转为道用的特殊方便,也就是明观金刚萨埵本尊身相、本尊降下甘露、本体是佛的无二智慧、甘露从行者头顶融入、清洗相续的业障,将所净罪业观为烟汁、炭汁等形象等等。除此之外,在修持四种对治力的方面与显宗完全相同。
丙四、有关恶净之理的难答分八:一、由修者力之大小、对治圆不圆具等,净障会有上中下种种差别 二、顺定受亦能完全清净之理 三、定业可清净与其定义不相违 四、凡夫以四力亦能遮止受报 五、教诫须在违品上勤修 六、定业若能清净,为何经说唯除先业异熟 七、驳斥以过去公案不决定之理 八、针对某些不决定亦无过失之理
丁一、由修者力之大小、对治圆不圆具等,净障会有上中下种种差别
恶净之理者,谓诸能感于恶趣中极大苦因,或令变为感微苦因,或生恶趣然不领受诸恶趣苦,或于现身稍受头痛,即得清净。如是诸应长时受者,或为短期,或全不受。
这一段从受苦程度、受苦时间两个方面说明恶业清净之相。
从受苦的程度来说,就是重报轻受,即:原先能感召恶趣之中极大痛苦的因,或者转变为感受轻微痛苦之因,或者感得转生恶趣而不领受恶趣诸苦,或者仅仅在现身稍微感受头痛就能清净。从受苦的时间来说,就是长报短受,即:原先应当长期受报的业,或者变为短期受报,或者根本不须领受。
此复是由净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对治圆不圆具、势猛不猛及时相续恒促等门,故无定准。
这一段是以因的差别说明净罪情况不能一概决定。
所谓因的差别,就是行者净修的力量有大小,四力对治有具不具足,势力有猛不猛利,时间有相续与间断、恒常与短促等种种差别。由于因上有种种差别,所以忏罪效果也不能一概而论,也就是说,观待忏罪因缘的差别,忏罪效果也有上述程度、时间等种种差别。
丁二、顺定受亦能完全清净之理
诸契经中及毗奈耶皆说:“诸业纵百劫不亡”意谓未修四力对治。若如所说而以四力对治净修,虽顺定受,亦说能净。
诸经之中以及毗奈耶都说:“诸业纵然经过一百劫也不会空耗”,其中的密意是针对未修四力对治来说的。如果按照以上要求,以四力对治而净修,即使是顺定受业,也说能够获得清净。
“诸契经”是指经藏,“毗奈耶”是指律藏。
以下是引印度狮子贤论师所造的《八千颂大疏》来说明。《八千颂大疏》是以《般若八千颂》对照《现观庄严论》,而对《现观》解释的大疏。下面对此疏文分段解释:
《八千颂大疏》中云:“谓若凡是近对治品,可损减法,彼由成就有力对治,能毕竟尽如金秽等。”
“近对治品”,就是对治方面增上。近对治品的作用是“可损减法”——能损减罪业。“成就有力对治”, 就是对治增上到具有势力而圆满。它的作用是能毕竟消尽罪业,即由此能令罪业毕竟清净。“如金秽等”是比喻,譬如:黄金上的污垢,近对治品是火烧、水洗。依靠近对治品,污垢会被损减。经过加倍洗炼,成就有力对治,就能无余去除黄金上的污垢。
“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说法。”
“谤法、舍法的业障等一切罪垢,都是由对治圆满便能毕竟除尽。”
“由此正理,则妄执心所作堕处,可无余尽。”
“通过这个正理可知,凡是以妄执心所作的堕处(会堕落之处),以四力对治都能无余消尽。”“此正理”,是指近对治法可损减法、对治成就可毕竟消尽罪业的道理。
丁三、定业可清净与其定义不相违
问难:按你所说,顺定受业都能清净,岂不与“诸业纵百劫不亡”直接相违?
大疏中以“有密意”回答:
“诸经说云:诸业虽百劫等者,应知是说,若不修习能对治品。若不尔者,则违正理及违多经。”
对于诸经所说“诸业虽百劫”等,应当知道这是针对不修习能对治品的情况而说的。否则,这种说法就与正理和众多经典的说法相违。
又问:所谓顺定受业是决定受果之业,你却说顺定受业可以清净,这不是与其定义直接相违吗?
回答:
“说顺定受,应知亦是如此所说。”
所谓顺定受,应知也是如上所说。换句话说,仅仅是从“作已增上而不对治”的角度,宣说是顺定受业。
对方又问:假设是这样,那么顺定受和不定受就没有差别,因为在“以修习对治法则不决定受果”这一点上相同的缘故。
大疏中以“二者有差别”回答:
“说不定者,虽不修习能对治品,然亦应知不定感果。”
两者的差别是:顺定受业不修对治则决定受果,而不定受业,即使不修对治,也不决定受果。因此,同样是不修对治时,存在一者决定受、另一者不决定受的差别。
丁四、凡夫以四力亦能遮止受报
一般凡夫虽然不如圣者具足出世间的有力对治,但是以四力对治,仍可损坏罪业种子的功能,因此,仍然可以遮止果报成熟。下面讲这个问题:
如是由悔及防护等,伤损能感异熟功能者,虽遇余缘,亦定不能感发异熟。如是由生邪见嗔恚,摧坏善根,亦复同尔。
这一段是从善恶业两方面,说明不能感果的道理。
从恶业来说,“悔及防护等”,就是对过去罪业发露,对未来罪业防护等,作用是损坏能感召痛苦异熟果的功能。由于罪业种子的功能被伤损,所以即使遇到其它助缘,也决定不能感发痛苦异熟。
从善业来说,由于生起邪见、嗔恚等摧坏善根,所以即使遇到余缘,也决定不能感发安乐的异熟。譬如:用火烧烤种子,损坏种子感果的功能,那么即使种子遇上水土、阳光等助缘,也决定不能感果。下面引清辨论师的论典来证明:
《分别炽然论》云:“若时善法,由生邪见、嗔恚亏损,或诸不善,若由厌诃、防护、悔除,是等对治,伤损其力。彼等虽得众缘会合,然由伤损,若善不善种子功能,岂能有果从彼感发?”
这一段是讲,若损坏种子功能,则即使遇缘也不能感果。能伤损善业种子功能的法,就是产生邪见或嗔恚。能伤损不善种子功能的法,就是厌诃、防护、悔除。对往昔追悔是“厌诃”,对未来是“防护”,不覆藏发露是“悔除”,合起来就是以具足四力能伤损不善业种子的功能。
“由无缘合,时亦迁谢,岂非从其根本拔除?”
从正面来说,如果因缘聚合,善恶业的力量就会持续安住;反之,如果因缘不聚合,某个业就无法相续保持而安住,以能安住的因缘不聚合,安住时间成为不安住而迁谢。如果这种违品的力量加强,就肯定会消除前者安住的功能,这难道不是从根本上拔除吗?所以,即使舍法罪也有机会从根拔除。
下面再说教证:
“如经说云:受持正法,虽其所有顺定受恶,亦当变为于现法受。又如说云:复次,诸往恶趣业,此惟能感头痛许。”
“如同经中所说:因为受持正法的缘故,即使顺定受的恶业也将转变成在今生感受。又如经中说:本来后世应当去往恶趣受报的业,因为以对治力伤损的缘故,也只有能力感得头痛许的轻受。”
对于以上从根拔除而只感受头痛,下面发难:
“设作是云:若尚有果,惟头痛者,岂是从其根本拔耶?”
“对方问:如果还有头痛这样的苦果,怎么算是从根本拔除呢?这是说,受果和从根拔除互相矛盾。”
“诸恶业果无余圆满,谓当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诸轻微苦,岂非即从根本拔除?于此略起头痛等故,岂是本来原无果报?”
回答:“如果没有以对治力伤损恶业种子的功能,无余圆满诸恶业果,那就应当感受地狱之苦。如果现在连地狱中的轻微之苦都不须感受,这难道不是从根本拔除吗?对此,若稍微发起头痛等轻微的果报,又怎能说是恶业本来没有果报呢?”
譬如:身患癌症,本来应当感受大苦,然而现在通过治疗后,连轻微之苦都不须感受,这是从根本拔除;但是仍须感受一点发烧等小苦,这说明不是癌症本无果报。所以,仅仅剩下轻微果报和不善业果和从根拔除并不相违。
丁五、教诫须在违品上勤修
虽未获得真能对治坏烦恼种,然由违缘令伤损故,纵遇众缘亦不感果,内外因果多是如是。故虽勤修众多善法,若不防护嗔恚心等坏善之因,则如前说。故须励力防护嗔等,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由“种子功能被损坏则不能生果”之理,论中教诫说:
虽然没有获得真能摧毁烦恼种子的殊胜对治,但是由于通过违缘能使烦恼种子功能伤损的缘故,即使遇到许多助缘也不会感果,内有情和外色法的因果大多是如此。因此,虽然勤修众多善法,但如果不防护嗔心等毁坏善根之因,那么按前文所说,善根果报将会从根本上被毁坏。所以,为了使善果不被毁坏以及使恶报不出生,重点应当放在“缘”上来修,即:在护善方面,必须努力防护能破坏善根的违品——嗔心、邪见等;在破恶方面,应当精勤修习能坏恶业功能的四种对治力。
丁六、定业若能清净,为何经说唯除先业异熟
上面说,定业通过具力的违品对治,则可清净。对此,以教证诘问:
若能尽净有力之业,云何经说惟除先业所有异熟,
有人问:如果连具有强大感果势力的定业都能无余清净,为什么经中又说:“唯一排除先业所有异熟”?
论中以“有密意”回答。“密意”是针对因位而说:
谓感盲等异熟之时,现在对治难以净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则易遮止,密意于此。故如上说,无有过失。
经中所说:“唯一排除先业所有异熟”,意思是,一般在已经感发盲眼等异熟果的时候,现在再对治就难以净除。如果是在因位还没有感果的阶段,就容易遮止,所谓“能尽净有力之业”,密意就在这里。因此,上面说法没有过失。
下面宣说出处:
《分别炽然论》云:“设作是云:若诸恶罪至极永尽,云何说除先业异熟耶?”
《分别炽然论》说:“如果说恶罪能够彻底消尽,为何又说唯一排除先业异熟?”
“意谓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颠跛及哑聋等自性 因果,故作是说。何以故?以诸业果,若已转成异熟位体,非有功能,令其遍尽。若因位思、正造作者,获得所余思差别力,能令永尽。犹如开示指鬘 、未生怨、娑嚩迦、杀父及无忧等。”
回答:这个“唯除先业异熟”,意思是从已经领受生盲、独眼、缺脚、颠跛、聋哑等等自性的因果的角度,所以才这样说,也就是因位和果位分开,针对因位可说能彻底消尽,针对果位则说难以净除。为什么这样认定呢?因为如果业果已经转成异熟位的自性,这时不可能具有将它无余消尽的对治功能。虽然如此,但如果是在以尚未成就的因位的思心所(意乐)来造作积累善恶业的阶段,获得其余的思差别力,就能使善恶业永远穷尽。以不善业为例,当获得其它善法对治时,决定能使罪业功能永尽,比如,指鬘、未生怨王、娑嚩迦、杀父和无忧等。
下面略说比喻中的公案:
指鬘曾随外道老师学法,因为被外道老师念咒加持而生起恶心,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而且取其手指做成指鬘。当他正要杀母,以凑足一千数目的时候,佛显示神变教化他,使他从迷梦中惊醒。见到佛的金色身相庄严无比,他生起了信心而顶礼佛,并向佛忏悔自责。佛为他稍微说法之后,他便获得法眼净,信心纯一,随佛出家。后来,佛又为他说法,他便证得阿罗汉果。(详见《贤愚经》。)
未生怨王为了夺取王位而杀死父亲。《普超经》说,他依止文殊菩萨忏悔罪业,获得柔顺忍。命终之后,他堕入宾吒罗地狱,即入即出,出地狱后,往生上方佛土,获得无生法忍。在弥勒佛出生时,他将再来这个世界,名号是不动菩萨。后来作佛,佛号是净界如来。
娑嚩迦的因缘:
往昔,在室罗筏城,有一童子刚出生时,父亲就离家一去不复返,母亲辛苦地抚养他长大。有一天,童子想出去和一位长者的女儿私会。母亲知道后,就把童子关在房间里,不许他出去。童子因欲火染心而生起大嗔心,拔剑杀死了亲生母亲。不久之后,童子明白自己造下极重的罪业,心里不得安宁,便到处寻求灭罪的方法。
一天,他在逝多林听到比丘们念经:“若人作恶业,修善而能灭,彼能照世间,如日出云翳。”他心想:“我现在应当出家修种种善业来灭除罪业。”他便向比丘请求出家,受了近圆戒。从此以后,他精勤读诵教典,通达三藏,辩才无碍。别人问他为什么如此精进苦行,他说是为了净除杀母的重罪。比丘们把这件事禀告佛陀,佛告诉比丘们,为了不坏佛法,杀母者应当立即摈出僧团。
比丘被摈弃之后,并没有还俗。他前往边境定居下来,而且收弟子、讲经说法。弟子中有许多证了阿罗汉果。后来,他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即将死亡,就叫弟子为他建造浴室,供比丘洗浴。死后,他堕入无间地狱,在地狱中被猛火逼身,他误以为是在所造的浴室中。狱卒用杵击打他头部,当时他发起了善心,随即转生到四天王天的天宫。天人生天时都能了知宿命,同样,他也见到自己因凭借建造浴室供比丘洗浴的福德力而得以从无间地狱超升天宫。想到自己是因世尊的善巧方便才得以升天,他便前去拜见世尊,以报谢恩德。于是,他来到佛前,听佛说法而证初果。(详见《毗奈耶经》。)
娑嚩迦以因位思造了杀母的恶业,在还没有转为异熟果时,就获得了所余的善思之力,以猛利追悔心推动而精进苦行、讲经说法,命终之前又修浴室供僧。虽然他造下了严重的无间罪业,但是依靠不可思议的佛法僧对境,他在堕入地狱之后,又无间生天并且证果。所以,由因位忏悔具足四力,就可以永尽罪业。
“杀父”也是一个童子,他想和一女人做不净行,父亲知道后便把他关起来,他因此杀了自己的父亲。后来,他发露忏悔,净除了罪障。(详见《律本事》。)
“无忧”就是阿育王,他统一了全印度。最初,他奉行婆罗门教,非常残暴,杀戮兄弟、大臣、妇女,而且建造牢狱残害无数人民。后来,他改信佛教,成为大护法,大兴慈悲,施行仁政,在国内建立了八万四千大寺院和八万四千宝塔,而且派传教师到四方传法,使佛教在国外宏传。
以上事例都说明,通过修对治可以清净罪业、获得见道等成就。
丁七、驳斥以过去公案不决定之理
上面说,在因位时获得所余思差别力,能使恶业永尽。对此,以反例发问:
“设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杀母等,若已生起所余善思,何故其业未得永尽,生无间耶?”
“假使这样问:既然未生怨王和杀母等已经生起了其余善思,为什么他们的罪业不能永尽,还须生在无间地狱呢?”
“是为令于所有业果发信解故,现示感生诸无间等,非是未能无余永尽所有诸业。如击彩球随击而跃,生彼即脱,虽那洛迦火焰等事,亦未能触。由是则成,最极拔除诸恶根本,亦非诸业全无果报。”
“现示”,就是以如是因产生如是果的无欺缘起表示,对此也可以理解为,是证果之后在凡夫前有意示现。
回答:这是为了使人们对所有业果发生信解,因而显示感生无间地狱等等果报之相,并非不能彻底消尽所有恶业。就像拍彩球,彩球落地之时立即反弹而起一样,他们感生地狱也是随即脱离,对地狱的火焰等苦事,连触都没触到。由此成立彻底拔除了诸恶业的根本,同时由感生地狱等,说明不是恶业全无果报。
换句话说,因为对治力串习坚固,则即使罪业再深重也能从根本拔除,这是完全成立的。同时,因诸业已作不失坏,因此也不是全无果报。
丁八、针对某些不决定亦无过失之理
问:是不是由对治力串习坚固,一切大罪都能从根本清净呢?
回答:对个别补特伽罗而言,并不决定。论中说:
补特伽罗差别一类不决定者,《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华月严,遂起追悔为建塔庙,经九十五俱胝千岁,广兴供养,一日三时悔除罪恶、善护尸罗。然寿没后,生无间中,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无边众苦。”
由于补特伽罗的某些差别而不决定的情况,比如《三摩地王经》中说:“勇授大王杀害了大乘菩萨华月严后,便生起了追悔心而为菩萨建造塔庙,经过九十五俱胝千岁的漫长时间,广大地作供养,坚持每天三时悔除罪恶、善护戒律。但是,他寿终之后,仍然生在无间地狱,经过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感受盲眼等无边的众苦。”此教证说明,某些补特伽罗虽然长期励力悔除、防护,但罪业却未能从根本清净,而仍须在地狱中长劫受苦。
按照这一说法,忏悔是否成为无意义呢?也不是,论中说:
虽则如是,然其悔罪非为唐捐。若不悔除,须受极重恒常大苦,尤过彼故。
虽然仍须如此受报,但忏悔罪业并不是徒劳无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不加以忏除,则须感受较前者更为深重、恒常的极大痛苦。也就是说,勇授大王忏悔罪业之后,已经使得受报程度转轻、时间缩短,并不是毫无作用。否则,应成建立塔庙、供养、悔罪、防护等,不具有对治罪业功能的过失。
总之,关于以四力清净罪业的问题,虽然有从根本清净、有使重报转轻、有使长期受报转为短期受报等等多种情况,但有两个方面可以决定,即:通过忏悔已经清净的一分,决定就像种子被火烧焦一样,即使遇缘也不会感果;其余尚未忏净的部分,决定须成熟果报。所以,已忏净不遇果,未忏净果不亡,业力丝毫不爽。
以上“有关恶净之理的难问”已经讲完。
丙五、最初即须精勤防护令不犯
首先,通过教证证成两种清净有差别,再教诫应当励力最初不犯。“两种清净”是指最初无染清净和犯后悔除清净。
又由悔护清净无余,然从最初无罪染之清净,及由悔除清净之二,有大差殊。
虽然通过悔除和防护能使罪业清净无余,但是从一开始就不被罪业染污的清净和通过悔除而清净这两者,仍然有很大的差别。
犹如《菩萨地》中所说,犯根本罪,虽可重受菩萨律仪而能还出,然于此生,决定不能获得初地。
比如《菩萨地》中说,犯了根本罪之后,虽然可以重受菩萨律仪而使罪业还出,但是在今生中决定不可能获得初地。
《摄研磨经》亦云:“世尊,设若有一,由近恶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诽谤正法。世尊,尔时如何能脱此罪?作是请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悔罪,后乃清净,其后至少须经十劫,始能得忍。”
《摄研磨经》中,文殊菩萨请问世尊:假如有人因为亲近恶友而造了此种诽谤正法的恶业。世尊,此人何时、如何才能解脱此罪业?
这样请问之后,世尊告诉文殊菩萨:假如七年之中,每天三时忏悔罪业,然后才得以清净。在这之后至少须经过十劫才能获得加行道的忍位。”
以上教证显示了两种清净在修道证果上有快速和缓慢的差别。
此说诸恶虽已清净,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须经十劫。是故无余清净之义,谓是能感非悦意果无余永净,起道证等极为遥远,故应励力令初无犯。是故圣者于微小罪,虽为命故,不故知转 ,若忏悔净与初无犯二无差别,是则无须如是行故。
以上教证是说:虽然罪业已经清净,但是要获得忍位,无论如何快速,也须经过十劫。因此“无余清净”的意义,是指能感召不悦意果报的罪业无余清净,但从修道来看,要发起道证等功德却极为遥远。换句话说,依靠悔除这一分虽然能使过患清净,但以最初违犯这一分却会推迟道证的进程。因此,应当努力使自己最初就不违犯。所以,圣者对于微小的罪业,即使舍弃生命也不会明知故犯。如果忏悔清净与最初无犯没有差别,那么圣者就没有必要这样严密防护。这样,从反面也能成立,否则就有圣者修行不如理的过失。
下面举世间比喻说明:
即如世间,亦可现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不如初未伤损。
世间人也能现量见到,手脚等受伤之后,虽然可以治疗,但终究不如最初没有受伤时那样完好。所以,与其伤后治疗,不如最初即善加保养,不令受伤。
诸如邪见、谤法、对上师菩萨毁谤生嗔、缘僧众造恶等恶业,能极大摧毁善根,可怖甚于狮子虎狼。所以,最初就须谨慎防护不造,非常重要。
丙六、凡所了知的,须以不放逸修行之比喻
如是励力,如《集法论》云:“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具恶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
“如是励力”是连接语,指对于微细罪业最初便励力不犯,其结果将如《集法论》所说,犹如乘坐坚固的航船,能安稳抵达彼岸。
就像《集法论》中所说:“如果在生之时造作各种恶业而不能修福,误失了正法而获得非法,那么这个相续中具有恶业的人,死时将充满怖畏,就像海中破散、腐朽的船只一样,随时都有破散、沉没的危险。”“散朽船”比喻以恶业毁坏相续。
“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妙法轨,此则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如果一生中已经勤修福德而未造恶业,所行都是善士们的妙法正轨,那么,依靠这样的妙业之力,无论何时也不会有死亡的恐怖,就像乘坐坚固的航船,将会安稳地登上彼岸一样。”
以上两段对照起来观察,因上“作恶未修福”和“修福未作恶”相反,“误失正法得非法”和“行诸善士妙法轨”相反,因此结果也相反,即:前者死时会充满怖畏,后者终无死亡怖畏。我们想要死时安乐,就应当远离前者,按后者不放逸而勤修。所以,论中说:
莫依前作,应如后行。
按《集法论》所说,以放逸会毁坏身心,以不放逸将成就坚实,所以,不可依前者的作法,而应如后者行持。“如后行”,就是励力修福、持戒,行持善士法轨。
丙七、凡所了知的须实修之义
此复若说众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义利微劣。若有仅知微少法义,然随所知正行取舍,义利殊大。
这一句指明言行不一和言行一致的功过差别:
论中说:如果口头上宣说许多应理的言辞,而实际行为却是放逸而转,这样学法的义利就很微小。如果只知少量的法义,但能随顺所知的正行而努力取舍,这样所得的义利就特别大。《大法句经》说:“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大智度论》说:“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故如说行,方得佛法,不以口言而可清净也。”(能说不能行,不叫作智者,所以如说修行,才能真正得到佛法,并非单以口头言辞就可以清净相续。)
下面佛语有一段缘起。一般人不知道提婆达多造了三个无间罪,即:除了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外,他还杀阿罗汉尼。提婆达多的力量很大,他在王舍城用拳头打死了莲花色比丘尼,另外还做了各种非法行为。此后,他又前往他处对眷属宣讲种种法。这时,附近有一位牧人正在点牦牛数目。世尊看见这个情景,便宣说了下面的教言: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嗔痴,此等能得沙门分 。”
如果一个人,比如提婆达多,虽然宣说了很多如理的语言,但是身心放逸不如是行持,这就像牧人只是数他家的牲畜,除了得到少许工钱之外,自己得不到一点牛和牛奶。同样,这个能说不能行的人,只能获得一些赞叹而已,真正沙门四果等的功德是得不到的。相反,虽然很少宣说如理之语,但能真正法随法行、能远离贪嗔痴,这个人决定能获得沙门果位。
“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如象出淤泥。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
“比丘喜欢谨慎防护三门,对于各种放逸的行为深怀恐惧,因此努力地引导自己走出恶趣,就像大象走出淤泥一样。比丘喜欢谨慎防护三门,对于各种放逸之行深怀恐惧,因此能抖落身心的一切罪恶,就如大风吹落树叶一般。”
以上两颂指出了两个阶段的修行情况,即:初修时因恶习力强盛,必须非常注意防护,丝毫也不能放逸,因此,须如大象出淤泥般地努力。久而久之,串习力加强,就能自在而转,所以说如风吹树叶自然脱离一般,非常轻松。因此,修行始难而终易,开始困难一点,度过难关之后,一切就会变得自在。
丙八、赞叹正见、教诫珍惜业果之法
如是《亲友书》亦云:“若希善趣诸解脱,愿多修习于正见,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异熟。”
此处引《亲友书》一颂,是为下文“正见是一切义利依处”作张本。颂中第一句说果,第二句说因,三四两句说理由。
“若希善趣诸解脱”,就是如果希求暂时获得善趣、究竟获得解脱。是否得果,全赖修因,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愿多修习于正见”,即:龙树菩萨教诫乐行王,应当好好串习业果正见,对善恶业及其果报产生信解。所谓世间正见,《宝鬘论》说:“略则无见者,谓拨无业果,非福恶趣因,经说名邪见。略则正见者,谓信有业果,福是乐趣因,经说名正见。”
必须多修正见的理由是:“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异熟”,即如果产生邪见,则虽作上供、下施等妙行,但由于善根力被邪见摧毁,一切都只能感召痛苦的异熟。
此于缘起二业因果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及办一切士夫义利,必不容少根本依处。故应多阅前文所说,及《念住经》、《贤愚因缘》、《百业》、《百喻》及《毗奈耶》、《阿笈摩》中诸多因缘,并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应当持为极扼要义。
这一段先赞叹正见的功德,然后教示应多阅教典令起定解。
“对于缘起黑白二业的因果如理观见”,就是因果正见。“是能成就一切诸乘及成办一切士夫义利必不可少的根本依处”,是赞叹正见的功德。“故应”:因为正见是白法的根本,故应勤修之。
修习方法:反复阅读本论前文所说业果道理,即《正法念住经》、《贤愚因缘经》、《百业经》、《百喻经》、《毗奈耶经》、《阿笈摩》等中所说诸多因缘,以及其它教典中的相关内容,通过数数思惟“令起猛利恒常的定解”。“数数思惟业果教典”是因,“对因果之理生起猛利、恒常定解”是果。
“应当持为极扼要义”,就是对此方法应当持为极其扼要之义,好好珍惜。因为获得此定解,便成为一切白法的根本,若不获得,诸乘功德都难以发生,就像《宝鬘论》所说:“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所以,对这个关要应当实修。

以我们学院来说,大恩上师非常重视业果。上师曾为我们传讲《百业经》、《贤愚经》,讲法时也经常引用《正法念住经》、《毗奈耶经》、《阿笈摩》等等教证,还为我们讲授释迦牟尼佛因地的传记,这些都是引导我们谨慎取舍因果。我们只有依靠教典对业果反复地思惟熏习,才能发起定解;以定解摄持,才能真正谨慎防护而如理取舍,进入三乘正轨。
有一次,上师讲《百业经》时说:“你们对《百业经》的道理不能仅仅在文字上理解,而应该深深领悟、铭记它内在因果如实不虚的义理。如果不如理取舍因果,一旦堕落恶趣怎么办呢?如果能自然而然地生起这种定解,说明你修法是有一定境界了。否则,不闻思《百业经》,不能如理取舍因果,而去闭关修什么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我不敢相信能够修成。”又有一次说:“对因果要有一定的信解,这是佛教徒起码的标志。如果对因果没有信心,那么不论修什么甚深法,所得和意义都不大。”从这些教言可以看出,大恩上师也是教诫我们,要将闻思业果持为极扼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