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构造图:见与不见(音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7 00:12:48
见或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 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1)">
《见与不见》之我见
心理学家许金声
分类:活出最佳状态
据说,下面这诗歌《见与不见》的作者是仓央嘉措。如果是这样,这首诗歌就算是奇特了。因为他有一个奇特的身份,他是西藏六世达赖。电影《非诚勿扰2》借用了这首诗,使自己显得具有深刻性。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如何理解这一首诗?
读下面有关仓央嘉措的介绍,感觉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一位天马行空的修行者。他的独特性体现在,他是从关系的角度来修行,尤其是男女关系。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一种分清楚了“你”、“我”的男女的交往。西方有格言说:“爱情是盲目的。”所谓盲目,就是分不清你我,把自己与他人混为一谈。——从心理学看,这就是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在他人身上,让自己的心态来歪曲对方。那么,如何能够清醒一些呢?在我们还没有实质性的连接的时候,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何必因见不见而悲喜呢?
这也使人联想到著名心理学家皮尔斯的“格式塔祈祷词”:
我做我的事情,你做你的事情。
我活在世界上不是为了实现你的期望。
你活在世界上不是为了实现我的期望。
你是你,我是我。
要是我们偶然彼此发现,那很美好。
若没有发现,那也是天意使然。
按照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理论,“清晰自己”是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第一个要件。清晰自己,明白双方都是不可替代的独立个体,从而互相之间有一种尊重,这是通心的重要前提。“通心”的含义就已经决定了有两个心灵的独立的存在。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为什么是“不来不去”呢?难道如果你念我,我的情感不会影响到你吗?
不是的。当你念我的时候,你念的是你那个头脑里的“我”,或者说你头脑里关于我的印象。你关于我的情的感受,也只是你关于我的情的感受,即使它非常接近我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有了连接,你还是你,我还是我。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歌德有言:“我爱你,与你何涉?”也是这个意思。我对你的爱,不会受你爱我,或者不爱我的影响。不会因为你爱我,或者不爱我发生变化。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这是一个关键的事实。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如果你把握了“我的手就在你手里”这个事实,与我通心,那么,就有“默然 相爱”“寂静 欢喜”的境界了。“来我的怀里”是比“我的手就在你手里”更进一步的亲密,它的前提是对“我的手就在你手里”正确也就是“通心”的解读。如果是让我主动“住进你的心里”,需要你的开放,而这没有你对于“我的手就在你手里”这个事实的正确解读,也就是通心,是不可能的。
下面关于仓央嘉措的介绍来自百度百科:
1682年2月25日,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在刚刚建成的布达拉宫与世长辞了。五世达赖的亲信弟子桑结嘉措,根据罗桑嘉措的心愿和当时西藏的局势,密不发丧,隐瞒了广大僧侣大众和当时中央的康熙皇帝,时间之长达15年之久。
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偶然得知五世达赖已死多年,十分愤怒,并致书严厉责问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一方面向康熙承认错误,一面找到多年前寻到隐藏起来的转世灵童。这个少年,便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浪漫诗人,闻名一世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1697年(藏历火兔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朗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虽然身居西藏政教首领的地位,却不能掌握政教大权。
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1701年(藏历金蛇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即藏王)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1705年(藏历木鸡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觉,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战败,桑结嘉措被处死。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火狗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失踪,关于他的去向,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
有的传说,他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蒙古、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后来在阿拉善去世,终年64岁。
藏传佛教高僧对其评价为,“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也正因为如此,仓央嘉措在藏传佛教中一直被奉为六世,而把后来指定的六世达赖称为七世。
仓央嘉措的世俗家中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14年的乡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及他本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他诗的灵感。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他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情歌》的藏文原著广泛流传,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见藏族读者喜爱之深。中文译本海内外至少有10种,国外有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印地等文字译本。可见,《情歌》不仅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声名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