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之初永恒一人:俗说吴文化之十(家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9/21 11:19:44

俗说吴文化之十(家堂)
  旧时苏州的市民家中,常常在客厅的枋檩上有一排排神龛。这种神龛大概一尺多见方,就像我们现在用的20寸电视机那样大小。神龛的正面有柱有檐有栏杆,还挂着黄色的帐幔。那么打开帐幔里面是放什么东西呢?是牌位,是家里祖宗的牌位。这样的神龛一代祖先一个。每个家庭有多有少,多的排了好几个神龛,少的人家也有一两个。这种神龛就叫做“家堂”。常见的家堂除了吊在大厅的枋檩上,也有的吊在墙门间的枋檩上。高高的,只能看,不能触摸。据苏州民间谚语说:长脚家堂供起来,说明以前人家还有高脚的落地家堂,但这就仅仅是听说,而从来没有看到过。我们看到过的都是那种矮脚的高高吊起在厅上的神龛。
    家堂的来历一般是这样的:当家中某一位长辈,譬如父亲去世。在办理丧事的过程中,要在灵堂的供桌上放一块神主牌位。上面书写上“先考某公某某神主”字样,作为过世父亲的灵位,让家族、朋友供奉进香。当出殡落葬之后,家中依然要设置灵堂,供奉神主牌位。一直要到做过五七,才宣告结束。灵堂撤除,代表死者灵魂的神主牌位也相应搬出家中,进入家族祠堂,被永久性的供奉。但在苏州城市内,由于大量的农村人员的进入,外地人员的迁入,已经不可能像在农村大家族的祠堂供奉神主牌位了。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苏州的市民就因地制宜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在家里的大厅枋檩上,吊起了一个个家堂。死者的灵魂得到了安稳的去处,小辈们也心安理得过起了城市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堂是农村祠堂的城市化,是巍峨祠堂的简化。为了纪念祖先,为了维系家族的血缘关系,也是为了适应城市化的生活,苏州出现了这样一种特有的神龛——家堂。家堂的出现究竟在何时?现在已经无法稽查知道,但消失的时间却是明确的,那是1958年到1966年之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随着破四旧的展开,苏州这一代表着家庭、代表着家族祭祀活动的传统被彻底地荡涤干净,没有留下丝毫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