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欣霓23p百度云:汉语好雷人,学好教子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6:16:53
            汉语好雷人,学好教子女  汉语量词好雷人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因为量词是用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所以“一个人、两只梨头 、三口钟 、一把茶壶”中的“个、只、口、把”以及表示度量衡的“斤、公斤、斗、升、尺、寸、丈”等都是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的不同类型。 
  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专用名量词
  指的是与某些名词有选择关系的量词。即某些名词只能用某一个或某几个专门的量词,这样的量词就是专用名量词。例如:一本词典,一匹马,一尾鱼。
临时名量词
  指的是某些名词临时处在量词的位置上,被用作数量单位。例如:a. 端来两盘饺子,拿来一瓶酱油。b. 坐了一屋子人,摆了一床东西。这种形式一般表示某处容纳某物的数量。a组和b组的区别有两点:1、a组的数词可以是任何的数词,b组的数词一般只能是“一”。2、b组有强调数量多的意味,a组没有。
计量名量词
  主要是度量衡单位。例如:公斤、尺、亩、度等。
通用名量词
  主要指多数名词都适用的量词。包括:种、类、些、点等四个。“个”这个量词有了通用化的倾向,能够和它组合的名词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有很多名词只能用其专用的量词,而不能用“个”替代。例如“电影”可以不说“一部电影”,而说“一个电影”。但“纸”无论如何不能说“一个纸”。 
  “去一趟、看一遍、做一次、哭一场”中的“趟、遍、次、场”,表示动作的数量单位,叫做动量词。 专用动量词
  包括:次、回、遍、趟、下(儿)、顿、番。这些动量词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和动词组合的能力也不一样,比如“次”和“下(儿)”和动词组合的能力强(即多数动词可以和它们组合),而“趟”只能和“去”“走”“跑”等部分动词组合。
工具动量词
  指的是下面例子中的情况:他踢了我一脚。我打了他一巴掌。老师瞪了我一眼。“脚”是“踢”的工具,“巴掌”是“打”的工具,“眼”是“瞪”的工具。这样的词临时用来表示动作的量。离开这样的语言环境,它们只是普通的名词。也可以把这种动量词叫作临时动量词。
复合量词
  把名量词“驾”“人”和动量词合在一次,共同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计量单位,就是复合量词。 
  常用的复合量词在构成形式上虽然是“名量词+动量词”,但要注意,名量词一般来说是比较开放,即很多名量词都可以用来构成复合量词,而动量词只有“次”最常用来构成复合量词。一些复合量词:班次、人次、件次、卷次、例次、艘次、部次、架次、批次、户次、辆次、台次。
重叠使用
  量词的重叠:除了计量名量词外,不少量词可以重叠使用。例如:名量词:个个/件件/张张。动量词:次次/趟趟/回回。 
  量词重叠还有一种形式是“一+AA ”如“一个个”“一件件”“一趟趟”,这种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有和上面的重叠形式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意义有三种:1、表示“每一”。基本同“AA ”重叠式。小伙子们一个个身强力壮。2、表示“逐一”。表示此种意义的重叠形式作状语。我们要一件件仔细检查,不要漏掉。3、表示“多”。他一次次给我打电话。
数词形容词量词
  数词+形容词+量词  
  数词和量词通常直接组合起来,共同在数量上修饰名词。但在汉语中有时数词和量词中间插入一个形容词,形成“数词+形容词+量词”这种形式。例如:他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这种结构的表达作用主要是对量的大小的强调,含有一定的夸张意味。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量词是临时名量词,一般计较容易插入形容词。例如:晚上他吃了一大碗饭。 
  (2)、如果量词是专用名量词,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要谨慎使用。例如:他扛着一大件行李。 
  (3)、能够插入的形容词有限,主要有“大、小、厚、薄、长”等少数单音节形容词。
    汉语中的量词,尤其是名量词,特别丰富多彩,是英语、俄语等外国语不能比拟的。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有的量词性格很孤僻 ,只同两三个词有交往 ,例如“尊”,只能说“一尊佛像”、“一尊菩萨”等;有的量词却相当好动,交游很广,例如“个”,可以说“一个人、一个问题、一个苹果、一个家、一个座位、一个单位、一个口信”等等。有的名词又可以同几个量词相搭配,例如: 一只 一顶 一个 一打 帽子 一条 一尾 一串 一斤 鱼 一颗 一粒 一堆 一串 一把 一吊 葡萄 什么量词同什么名词相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如凡是小而圆的东西,如珍珠、米、葡萄、小石子等,可用量词“颗”;凡是细而长的东西,如竹竿、长枪、香烟等,可用量词“支”、“根”。使用这些量词,不仅表示单位,而且表示出事物的形状来,显得具体形象。文学家利用量词这个特点,创造出“一轮明月、一钩残月、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缕笛声”等简洁形象的语言来。 
  有的量词还具有褒贬色彩。如:“两位青年工人协助民警抓住了一伙歹徒。”量词“位”具有尊敬的感情色彩;而量词“伙”,却具有鄙视的感情色彩。大多量词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它们跟哪个名词相搭配,完全是根据说话的习惯,例如“把”,可以说“一把刀、一把米、一把扇子、一把锁、一把年纪”等等。 
  语言在生活中单位量词是外国朋友学中文最头痛的一环,有些量词可归纳出一定的规则,有些量词则是约定俗成,大家习惯这么用,没什么特别道理可说,只能像曾志朗教授所说:「语言在生活中」,多听、多想、多说,多跟大伙儿打成一片。 
  史密士是美国加州大学的企管所硕士,毕业后在硅谷一家电子公司担任行销部副理,两年前他被派到台湾分公司,成了独当一面的总经理。他在加大时曾经上过我的普通心理学,来台湾后,偶尔会来找「老师」聊聊天,打打球,也一齐去看场电影,我们变成了好朋友。 
  两个月前,我到新竹交大去做场通识演讲,讲完后顺道到他公司去看看他。走进他办公室,他正藏身在一叠文件后面,忙得不可开交,看我来了,高兴的对着我咧嘴一笑,眉毛挑高,充满了问候之意。只听他向我嗨了一声,就转头向公司的小妹交代:「拿一『座』订书机来!」 
  小妹口里喃喃有声:「一『座』订书机?」我也好奇的想看看这「一座」订书机是何方神圣?只见小妹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订书机,抿着嘴笑着说:「您的『一座』订书机来了!」我也笑了。 
  史密士看我们笑得诡异,搔搔头说:「What?」大伙儿笑得更开心。 
  我说:「一『座』,是用来修饰很大的对象,而且不动如山!」史密士叹了一口气,说:「又用错分类词了?这真是我学中文的最大苦难。」其实史密士的中文能力是相当好的,不但流利,四声也分明,但是他乱用分类词也是有名的!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学中文的各项心得。他翻到中间的某一页,上面特别注记着:「一『首』歌、二『只』骆驼、三『张』桌子、四『枚』炮弹、五『把』扇子、六『辆』汽车、七『架』飞机、八『根』柱子、九『条』丝瓜、十『面』镜子、十一『尾』鱼、十二『道』菜…。」他指着这些各式各样的分类词,一脸无奈的说:「这有道理吗?」我说:「这算什么!」就随手写下了:「一『匹』马、二『头』牛、三『只』猴子、四『条』狗、五『口』羊、六『盏』灯、七『亩』田、八『扇』窗、九『枚』火箭,十『只』戒指!」 
  史密士吸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是一『颗』头,两『粒』大,更糊涂了,还有吗?」我说:「你只能说一『轮』明月,但不能说一『轮』月亮;两『匹』马可以,但两『匹』骆驼就感觉怪怪的。一『叶』扁舟是形容其小而飘浮不定,一『座』山则是硕大而稳重。一『支』舞曲,会令人感到脚底轻盈;而一『道』彩虹,则令人觉得前程似锦,充满希望。对会喝酒的人来说,一『缸』好酒是大量,一『坛』好酒是有量,一『瓶』好酒是小量,而像我只能喝一『盅』好酒,是雅量!还有,说你打得一『手』好球,是褒你;赞你打得一『口』好球,是损你!一『则』新闻表示缤纷世事中的一个小故事,而一『条』法律则表示条里分明,白纸黑字,但『条』不像『根』那么硬梆梆的,软软的就有协商的馀地。一『支』部队,让人有非常机动的感觉,而一『股』力量,则让人感到一鼓作气的气势。但我实在喜欢一『片』花海、一『片』真情、一『片』痴心、一『片』欢腾,还有,一『片』混乱!它们都让人感到生动而充满想象力,否则哪会有一『串』铃声的清脆,也不会有一『落』书籍的沉重,更不会有阳关三『叠』的起伏了!当然,谈到紧张的情势,哪有十『面』埋伏来得传神。」我越讲越兴奋,但史密士已经跌坐在他的沙发椅上,一「脸」挫折,哀怨地说:「这谁学得会呀?」我赶快安慰鼓励他一番:「我们不都学会了,而且也没有人特别教我们。语言的习得本来就是把隐藏在社会语言中的各项规则,透过生活里的各类经验,慢慢内化为脑海里的语法算则。想要学得好,一定要多听、多想、多说,多跟大伙儿打成一片。语言在生活中,所以要学得好,就必须生活在语言中。」 
  我把他从办公室拉上车,进了一「间」电影院,买了两「张」票,狠狠的看了三「场」电影,直到天黑了,就到路边摊,叫了两「碗」面,切了四「盘」小菜,喝了五「罐」台啤,酒足饭饱,临走时还包了六「根」香肠,外加一「笼」汤饺,预留当宵夜。 他看着我,说:「帮我叫一『部』计程车,载我回新竹那一『栋』可爱的公寓!」他倒都说对了,洋儒子也可教焉! +++++++++++++++++++++++++++++++++++++++++++++++++++++++++++++ 汉语的歧义
     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它是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的前提。人们无论是说话或写文章,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只有正确地传达语意,才能给接受者以正确的信息,在听或读的时候不致造成误解。因而研究歧义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方法,就显得致关重要。
     汉语句子的表达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这种同形异义的句子称为歧义句。这里所谓的“句子”,实际上包含了若干个句子。它能作几种理解就能有几个句子。造成句子歧义的因素很多,它包括词汇、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多方面,消除句子歧义的办法相应也有好多种。
一、词汇方面
1、词的兼类
    由于一个词可以同时兼有不同的词性,造成这个词在句子中的句法功能不明确,从而形成句子的歧义。例如:
   (1)我的自行车没有锁。
   (2)我跟他去过。
   (3)我要炒鸡蛋。 
    句(1)中的“没有”和“锁”可以分别是动词和名词,表示自行车没有安装锁,也可以分别是副词和动词,表示自行车装了锁,但没有锁上。
    (2)中的“跟”可以是介词,有“随”之意,也可以是连词,有“和”之意。
    例(3)中的“要”可以是动词,意为我需要一份炒鸡蛋,炒鸡蛋则为偏正词词组,也可以是副词,意为将要,我将要炒鸡蛋了。这样就造成了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从而形成歧义。 
    这种由于词性不明的歧义句,要消除它的歧义,应明确兼词的具体词性,可采用改换词语,增加词语,限定语境,近义词替换等方法来明确词性,消除歧。
    像(1)可换词语,变为“没有锁上”(副词、动词)或“没有装锁”(动词、名词);
    (2)可近义词替换“我和他去过”(连词)、“我跟着他去过”(介词);
    (3)可限定语境,增加上下文,改成“现在,我要炒鸡蛋了(副词)”、“我还需要一份炒鸡蛋(动词)”这样便排除了歧义。
2、 词语的多义
    这里所说的是一个词语的词性虽然相同,但一词有多种含义,使词义在句中不够明确,从而造成句子歧义,例:
       (4)这是我校的一辆机动车。
      (5)洪书记,那个工程队就是让你停了职的那个王长兴承包的。
    例(4)句中的“机动”一词,词义可以是“利用机器开动的”,以区别于使用人力;其词义又可以是“准备灵活运用的”,以区别于固定使用的。
    例(5)中的“让”可以是“被”,意义被你停了职的王长兴,也可以是“使”,意为使你停了职的王长兴。
     这类由于词义的多义而造成的歧义句,我们就慎用或不用多义词语,换用语义明确的词语,具体说即可采用增加词语,调整语序,改换词语或标点,限定语言环境等方法来排除歧义。
    如(4)句中可限定语境、增加上下文,改成:“这是我校的一辆机动车,什么时候急用什么时间调度。”
    例(5)可改换语义明确的词语:改成:“洪书记,那个工程队就是被你停了职的王长兴承包的”或“洪书记,那个工程队就是使你停了职的王长兴承包的”
二、短语语法方面
1、词或短语结构关系的多义
    汉语的多级语言单位的组合方式具有一致性,无论是依靠语序或虚词,从词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它们的组合既具有层级性又具有一致性,词和短语在结构方式上都可以是并列式、偏正式、述宾式、述补式、主谓式等结构关系,这样当一个词语在句子中恰好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时,就会造成整个句子的歧义。如:
   (6)开会吧,学生家长都到齐了。
   (7)补充材料十分重要。
   (8)这台计算机的开关有问题。
     例(6)中的“学生家长”中,可以是偏正式短语,“学生的家长”,句意为学生的家长去开会,学生不用去;也可以是并列式短语,“学生和家长”,句意则是学生和家长一起去开会。
    同样道理,(7)中的“补充材料”,可表示“补充的材料”为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也可表示“补充一些材料”,为述宾式短语,两种句意了就完全不同了。
    例(8)中的“开关“,既可以是名词,指启动装置,也可以是并列式动词短语,指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这样,这句话的句意也就可以分别理解为:这台计算机的启动装置有问题了,这台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有问题了(不是指装置本身)。
    这种由于词或短语的结构关系的多义性而造成的歧义的消除,主要是设法明确它们在句子中的地位、成份,明确它们的结构关系,可以采用增添词语、删去词语、改换某些词语,增加标点及限定语境等办法排除。
    如(6)可改成:“开会吧,学生的家长都到齐了”。
    (7)可改成:“你补充的材料十分重要”。
    (8)可改成:“这台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有问题”。
2、结构层次切分不明
    词与词组组合成一定的语法关系,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层次,如果切分的可能性不只一种即一个句子可以多种层次的切分,那么就会造成歧义。如:
    (9)我们三个一组
    (10)咬伤了他的狗
    (11)非洲语言研究概论
    例(9)中可切分为主谓式:“我们三个人为一个组”也可切分并列关系(“我们”和“三个一组”,表示在我们中间将组合成若干个三人组合;或我们即是三个人)。切分结构图如下:
      a 我们   三个一组         b  我们三个   一组      
    而(10)中的由于切分的不同,可得出以下两种不同的含义:
    a “狗咬伤了他”,切分结构图如下:
     咬伤了他的   狗  
           b“他的狗被咬伤了“,切分结构图如下:
    咬伤了  他的狗   
    同样例(11)中也可得出下面两种不同的含义: 
    a 、“非洲”和“语言研究概况”,切分结构图如下:
    非洲  语言研究概况
    b、“非洲语言”和“研究概况”, 切分结构图如下:
    非洲语言  研究概况
    a句中意为非洲(一个地区)语言研究的概况,b句意为非洲语言(一种语言)的研究概况。
    这类由于层次切分不同而引起歧义的句子,可以通过恰当停顿,来确定层次排除歧义。    2、 词序不当
    词序不当,有时也造成歧义。如:
    例(12)  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馆展出了2900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在这个句子中,可理解为:a、意为在2900年前出土的新文物,在1956年被展出。b、在1956展出的是新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是2900年前的东西。要消除这句话的歧义,只要恰当安排它的词序就可以了。
    例(12)可改成:“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馆展出了新出土的2900年前的文物。”
3、某些介词、动词的管界范围大小不一
    在一个句子中,介词或动词管界的范围,大小不一的话,也会造成句子的歧义。例:
    (13)关于鲁迅的书。
    (14)批评孩子的妈妈。 
    例(13)中介词“关于”可管界到“鲁迅”句意即为:写鲁迅的书;介词“关于”也可管界到“鲁迅的书”,句意即为鲁迅写的书。
    例(14)中动词“批评”可只管界到“孩子”则为偏正结构名词短语,这些(或一个)批评孩子的妈妈;如果动词“批评”管界到“孩子的妈妈”则为动词短语,意为对孩子妈妈的批评。
    这些由于介词或动词的管界范围大小的不确定而造成的歧义的消除,可通过添加词语或恰当安排词序,使之范围大小确定,从而消除歧义。
    例(13)句可改为“关于写鲁迅的书”;
    (14)句可改为“这些批评孩子的妈妈”。  三、语义方面
1、施受关系含糊不明
    这是指处于主语地位的名词,既可以看作是谓语动词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又可以看作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受事);或处于宾语地位的名词,既可能是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也可能是谓语动词产生的结果。例如:
     (15)鸡不吃了。 
    (16)赵大姐许多人还不认得。
    (17)开刀的是他父亲。 
    例(15)中的“鸡”可以是施事者,表示“鸡”病了或饱了,不吃东西了;也可以是受事,指“人”不吃鸡了,要吃别的什么菜了。
    同样(16)中的“赵大姐”既是施事,又是受事,句意可为赵大姐还不认得许多人。(是赵大姐不认识他们),也可以为“赵大姐,许多人还不认得”(是他们还不认识赵大姐这个人)。
    (17)中他父亲是施事,则句意为“他父亲替别人开刀”;“他父亲”还可以是受事者,意即“他父亲(病了)需要开刀动手术治疗”。这样,句子就有了歧义。
    这类施受关系不清的歧义句,可采用改变语序,添加词语,限定语境等方法来排除歧义。
    如(15)中可改变语序为“不吃鸡了”(鸡为受事);或增加词语改为:“鸡不再吃东西了”(鸡为施事)。
    例(16)中可限定语境:“赵大姐这人默默无闻,许多人还不认得她(赵大姐是受事);或改成:“赵大姐这人实在是默默无闻,有许多人,她还不认得他们(赵大姐是施事)。
    (17)句可限定语言环境:“他父亲是主刀医生,这次手术,开刀的就是他的父亲”(“他父亲”是施事);或为“不是小王,是他的父亲病了,要开刀的是他的父亲”(受事)。 
2、指代不明
    在句子中,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指代含糊不明,从而造成歧义,如: 
    (18)常州在无锡的西边,苏州在无锡的东边,这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蓬勃发展的文化名城。
    (19)我看见李明扶一位老人过马路,他手上提着一个皮包。
    例(18)中“这”指代不明,可理解为指代“常州”或“苏州”或“无锡”任一个城市。
    同样(19)句中的他可指代“李明”也可理解为指代“老人”。
    这类由于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指代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把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改换成具体的物或人的方法来排除。
    如(18)中的“这”可改为“苏州”句意即明了了。
    同样道理(19)中只要把人称代词“他”改为“李明”就行了。
四、语用方面
1、同音字多解
      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口语中的同音字(词)可能造成歧义,例如:
    (20)“你贵姓?”“我姓chen,既可能是“陈”也可能是“湛”。
    (21)向qian看,可能是“向前看”,也可能是“向钱看”。    (22)“yi yi”的同音有好几个:“意义”“意译”“奕奕”。
    “翼翼”和“异义”则“yi yi ”可能表示的语意就更多:à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á价值,作用(意义)。â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向的翻译(意译,区别于直译)。ã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意译,区别于音译)。ä精神饱满的样子(奕奕)。å严肃谨慎(翼翼)。æ严格有序(翼翼)。ç繁盛众多(翼翼)。è不同的意见(异议)。 
    这种由于同音字、词造成的歧义,可用增加几个词语,限定语境,利用上下文略作解释改为:(20)“我姓(chen)(陈),阝、东、陈”。而(22)中第â种语意或说成:“我说的是yi yi(意译),而不是直译”,这样便排除了歧义。
2、听说双方话语信息中心不明确,理解不同而造成歧义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说话人没有进行必要的修饰、限定,或听话人没有辨清语境而造成对句意的不同理解。
    这类歧义,并非是句了本身有问题,而是听说双方对话语信息中心(或称“焦点”)不明确,理解不同而造成歧义。如:
    (23)小王昨天借了一件衣服。
    例(23)这句话本身从词汇、语法,语义上看都没有歧义。但从语用上来研究,说话人最希望听话人注意的成分,也就是话语的焦点,和听话人注意到,理解了的焦点,则未必一致,交际双方多有侧重,对话语的信息中心,语意的理解并不一定相同。
    表明话语焦点的主要方法是用语序、重音、语气表明焦点所在,如(23)要表明句子的焦点所在,可采用如下办法之一:
    a、语序
    “昨天借了一件衣服的是小王”,这句话的焦点是“小王”。人们一般倾向于把话语的焦点放在句末。但有时也放在句首,用“是”表示焦点所在,如“是小王昨天借了一件衣服”。 
    b、重音
    句子焦点用重音,听重音的内容不同,听者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也就会不一样。如(23),如果说话人将重音落在、“小王”上,就是强调借衣服的人是小王而不是小李或其他某人;重音落在“一件”上,则强调小王借衣服的数量为“一件”,而不是二件或多件。当然,重音还可落在其他词语上,如“昨天”、“衣服”等,其强调的内容也就随之不一样。
    c、语气
    说话人要表达明白自己的意思,还必须选用恰当的语气,假使说话人是要求获取信息,向听话人提出疑问,那么可用疑问语气,如“昨天王小明借了一件衣服?”;说话人如果是想传递信息,把了解的情况告诉听话人,就应当用陈述语气――“昨天王小明借了一件衣服。”
    一句话,说话人要表达明白自己的意思,就必须注意句子的语序,重音部分和选用恰当的语气这样才不致于造成误解,消除句子可能产生的歧义。
    总之,歧义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对语言交际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上述四个方面是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的角度来论述的。而对同一歧义现象,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原因,相应的也会有不同的消除方法。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指示的也是这一道理。消除歧义一般是针对歧义产生的原因,采用上述分析的消除法,以及利用交际双方的知识背景等办法,以达到准确传递语言信息,为工作和学习服务之目的。
  +++++++++++++++++++++++++++++++++++++++++++++++
词的语法性质      用词造句时,如果不切实搞清词性——词的语法性质,就会文理不通,或叫人误解。这个词能同什么词搭配,在句子中可以搁在什么位置,做什么成分,有一定的规律。
  语法学家根据每一个词的语法性质,把千千万万的词分成了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这十一类词,各有各的语法性质。比如,名词可以受形容词、数词、量词和名词的修饰,但不能受副词"很"的修饰;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和动词,并受副词"很"、"非常"的修饰,但不能同数词、量词搭配;在句子中常做谓语和定语。可见,名词和形容词是具有不同语法性质的两类词。判断一个词的词性,简单地说,就是搞清它是名词还是形容词、动词等等。说一个词是动词,就是说它具有动词的语法性质,"动词"就是这个词的词性。
   比如,“战争”和“打仗”,词义相差不多。都可以说“战争结束了”、“打仗结束了”;“我反对战争”、“我反对打仗”。但不能说“他战争去了”。因为“战争”的词性是名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但不能作谓语:“打仗”的词性是动词,可以作谓语和主语,一般不能受数量词的修饰。 
  再如“忽然”和“突然”两个词,词义差不多,词性却完全不同。“突然”可用用“很”、“不”修饰,而“忽然”却不可以。“突然”可以作谓语或补语,如“这件事非常突然”,“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了”。“忽然”却不能作谓语或补语,只能作状语,因此不能说“这件事非常忽然”。其中的原因在于,“突然”是形容词,而“忽然”是副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