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珉:基金,能否再次迎来春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35:04
基金,能否再次迎来春天

                                 许志峰 

唐志顺绘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百姓最为关心、参与程度最高的投资品种,除了股票之外,非证券投资基金莫属。基金的境遇与股市的波动息息相关。当股市上涨,基金净值节节走高之时,投资者趋之若鹜;而当股市下跌带来基金缩水,也难免出现各种责难声。

  市场缺乏理性认识——

  最初很多人把基金当作股票看待,导致总申购份额远大于发行份额

  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几乎与股市同步。1991年10月,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成立,成为我国第一批投资基金。1993年,基金发展出现一个小高峰,当年8月,淄博乡镇企业基金在上交所挂牌交易,是第一只上市交易的投资基金。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这一阶段的基金在运作管理上还不规范。尤其是基金大量投资于房地产项目、法人股等流动性较低的资产,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房地产泡沫消退后,给基金的资产质量留下不少“窟窿”。此后几年内,基金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而言,真正的起点应该在1997年。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标志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规范发展阶段。这个办法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募集与交易、投资运作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范。次年3月,基金金泰与基金开元设立,成为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的先行者。

  然而,当时市场对于基金的认识显然还不明确,从金泰、开元这两只基金发行、上市的过程看,很多人将基金当作股票来看待。这两只封闭式基金规模各有20亿元,由于总申购份额远大于发行份额,最终的平均中签率仅有2.5%。而在上市当天,基金金泰开盘价达1.45元,中签的投资者当天就能获利44%。更令人惊讶的是,此后不久,这两只基金出现连续涨停,最高价达到2元多,与后来封闭式基金普遍折价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2001年9月,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诞生,基金业发展实现了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的跨越。尽管此后股市遭遇了长达4年多的熊市,但在公众迫切的理财需求推动下,基金发展的脚步却并未放慢,整个基金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投资品种也日益丰富。

  业绩坐上过山——

  基金盲目超发,伤了投资者,害了自己

  用“爆炸式”增长来形容2007年的基金毫不为过。从2005年底起,股市开始进入牛市。财富效应的放大,刺激了人们的参与热情。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直接买卖股票,基金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

  统计数字清晰地反映出2007年基金业的“大跃进”:年初,偏股型基金只有6175亿份,到年底,偏股型基金资产净值规模3.08万亿元;基金个人账户在2007年底达到了2579.58万户,比年初翻了近7倍。

  那一年中异乎寻常的发行热,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从自身特性来说,基金是具有不小投资风险的金融产品,然而一度却成了人们眼中稳赚不赔的“紧俏品”,提前排队、托人挂号等情况在基金发行中屡见不鲜。百亿规模的基金,往往一天就完成募集。

  不过,这样的黄金期并不长久。进入2008年,随着股市的下跌,基金的销售越来越清淡,投资者对基金的宣传,从相信变为怀疑,最后变成了抵触。到2008年下半年,新发基金能否顺利成立都存在不确定性。据统计,2008年成立的基金平均首发规模仅17.7亿份,创下历史最低。

  业内人士反思基金在那几年里“戏剧式”的起落,认为基金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在市场高点不顾自身管理能力,盲目大发,结果带来投资者的累累亏损。这不仅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失去投资人的信任,最终也会损害基金管理人的利益。

  制度缺陷致发展落后——

  2007年以来,基金总份额徘徊在2万亿份上下,出现停滞状态

  狂热过后,市场对基金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2007年以来,基金总份额徘徊在2万亿份上下,出现停滞状态;基金资产占GDP之比和基金资产占股票流通市值之比也呈明显下降态势。此外,与私募基金、银行理财等相比,公募基金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市场地位的下降,固然有二级市场走势不振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其制度上的种种缺陷。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6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661只基金合计亏损4397.5亿元,为历史第二大半年度亏损额。与此同时,基金公司上半年提取的基金管理费收入却高达14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依然是“规模为王”,因而出现投资亏损额越大,基金公司收入却越多的奇怪现象。如何在制度上保证基金公司全心全力服务于投资者利益,是让公众重拾对基金信心的关键问题。

  从2000年的“基金黑幕”事件,到近些年的基金经理“老鼠仓”,有关基金业的负面消息屡有出现。这对于以“诚信”为立命之本的基金形象造成了不小的伤害。重塑形象是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此外,人才的流失也是公募基金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基金是以“人”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然而,近年来基金公司却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离开公募基金,进入私募基金。因此有人戏称,公募基金行业已经变成私募基金的“培训基地”。如何建立合理的基金经理激励和约束制度,留住人才,直接关系到基金未来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