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球麻痹:九月国际、国内主要纪念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21:16:26

九月国际、国内主要纪念日

目录:

1、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

2、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 世界扫盲日(9月8日

3、教师节(中国)  世界预防自杀日(9月10日)

4、世界清洁地球日(9月14日

5、国际民主日(9月15日

6、国际臭氧层保护日(9月16日

7、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9月18日

8、全国爱牙日(9月20日

9、世界停火日(9月21日

10、世界无车日(9月22日

11、世界旅游日(9月27日)

12、国际翻译日(9月30日

13、世界急救日(9月第二个周六)

14、国际和平日(9月第三个星期二)

15、全民国防教育日(9月第三个星期六)

16、国际聋人节(9月第四个星期日)

17、世界心脏日 世界海事日(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纪念日:

1、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中、英、苏四国政府,表示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早晨7时(重庆时间),中、美、英、苏四国政府同时宣布:日本政府已正式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代表、外务大臣重光葵及军方代表、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海军战列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字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盟国无条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华民国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中国政府宣布自次日即9月3日起,全国悬旗庆祝三日,并于9月3日放假一日。

1946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决议将一年前庆祝胜利的首日——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定纪念日”)。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通告,规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九一八”、“七七事变”、“八一五”,这些日子都在中国人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9月3日,一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反而在各种场合很少被提及。“中国老百姓一般把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作为胜利的日子。其实,从法定的角度来说,日本投降是在9月2日。”汤重南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对日本经济、社会有多年研究。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广播诏书﹔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日本无条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第二天,也就是9月3日,中国举国欢庆,当时的国民政府确定这一天为纪念日。

汤重南说:“9月18日是个耻辱的日子,作为‘国耻日’是可以的,日本从这一天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全面抗战的日子是7月7日。但是,与上两个日子相比,9月3日更辉煌,更值得纪念,因此,我主张这个日子是全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最好是把议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它定为一个法定的庆祝的日子。”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对于9月3日这个胜利日,人民政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做出了规定。

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表《政务院规定九月三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通告》。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每年9月3日,全国人民应对我国军民经过伟大的八年抗日战争和苏军出兵解放东北的援助而取得对日胜利的光荣历史行为纪念。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五条也规定,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

汤重南强调说,9月3日是近代中华民族第一个扬眉吐气的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日子。中国确定这个日子,是与世界接轨的问题。作为法定的纪念日,中国政府和民众应该多加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每年都进行庆祝,只是在“逢十”的年份举办一些活动。1995年9月3日,适逢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到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晚上还举行了一个有很多中央领导人和抗战老兵参加的大型晚会。

而在某些学者和民间人士看来,“八一五”、“九一八”和“七七”更值得纪念。这使得本来没有争议的事情发生了分歧。究竟应该在哪一天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社科院日本所政治室研究人员赵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日子,但我认为8月15日更有意义,因为中国是对日作战的主要战场,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2、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 世界扫盲日(9月8日

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9月8日是“世界新闻记者日”或“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

新闻记者,是指专职于新闻工作机构中从事采访报导社会上的新闻的专业从业人员。包括编辑、采访、评论人员等。中国的新闻机构最初是采编合一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设立专职的采访人员,最初时不叫“记者”,而称为“访员”、“访事”、“报事人”等。19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称采访人员为“记者”。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物、事实信息,一般需经过传播者选择,并借于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载体及时传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人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从事采集与传播新闻的社会职业,并逐步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社会集团的宣传手段和舆论工具;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里,新闻也成为一种商品。

国际记者协会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盟国和自由国家新闻工作者联合会”。1946年6月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通过决议更名为“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现有会员国120多个。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宗旨是,帮助各成员国交换新闻,以自由、真实、维护和平、保护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人身安全,新闻记者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报导,不允许有诽谤性、中伤性、虚假性的报导等义务。

1958年5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号召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举行“国际团结日”的决议。决议指出:“为了表示对因从事争取和平和人民的相互了解而受迫害的新闻工作者的同情,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号召全世界新闻工作者定出一个团结日,把这一天的工资的全部或一部分捐作国际团结基金。“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处于1985年6月26日会议,确定每年9月8日为“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简称为“世界新闻记者日”。确定9月8日为“世界新闻记者日”是为纪念捷克斯洛克氏族英雄、共产党员、新闻记者尤利乌斯?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纪念日。其目的是唤起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加强团结、努力工作、认真采写真实报导、揭露战争贩子的反动面目、及时报导事件发生的真象、打击坏人坏事,保卫世界和平。

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国际记协”,英文缩写“IOJ”。1946年6月由前苏联、波兰等国在哥本哈根成立。其创建任务是:帮助自由、真实地交换新闻、维护和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国际谅解,捍卫人民获得真实准确新闻的权利,保护记者的权益。1947年记协二大后,11个主要西方国家退出记协,并于1952年成立了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国际记联”),分裂后的记协将总部迁到布拉格。

1958年5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号召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举行“国际团结日”的决议。决议指出:“为了表示对因从事争取和平和人民的相互了解而受迫害的新闻工作者的同情,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号召全世界新闻工作者定出一个团结日,把这一天的工资的全部或一部分捐作国际团结基金。“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处于1958年6月26日会议,确定每年9月8日为“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简称为“世界新闻记者日”。

确定9月8日为“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是为纪念捷克斯洛克氏族英雄、共产党员、新闻记者尤利乌斯·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纪念日。其目的是唤起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加强团结、努力工作、认真采写真实报导、揭露战争贩子的反动面目、及时报导事件发生的真象、打击坏人坏事,保卫世界和平。

国际记协的活动1990年前主要受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影响。它在世界120个国家有自己的会员,并用英、法、德、俄、西5种文字出版机关月刊《民主新闻工作者》,以及《国际记协新闻通讯》。1990年,它在津巴布韦召开的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章程,发布了新的宣言。

世界扫盲日:全球扫盲工作依然任务艰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9年国际扫盲日的致辞中指出,目前全世界约有7500万适龄儿童未能入学,数百万青年过早离开学校,五分之一的成年人缺乏基本的识字和写作能力,其中大多数是妇女。潘基文指出,识字关系着一个人的自尊、机遇和发展前景。潘基文呼吁各国政府、政府间组织和民间社会加强承诺并提供必要的资源,使全球扫盲工作取得切实进展。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四次大会决定,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其目的在于各成员国和有关国际机构同文盲现象作斗争。从此以后,各成员国每年这一天都组织各种活动。

许多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向本国人民发出呼吁的函件和文告,建立国家范围的、区域的、地方性的扫盲组织,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扫盲的重要意义,评价扫盲工作取得的成绩,研究进一步开展扫盲的办法和措施。

中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扫盲工作。尤其在老、少、边地区,盛地、县政府部门每年都派专人进行扫盲工作。在山西、河北、内蒙、吉林和黑龙江省都出现了扫盲先进县,使数以万计的农民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学到科学种田的技术,走上了科技致富脱贫的道路。

据统计,全球成人文盲约为8.6亿,约占全球成人人口的20%。全世界有1.13亿学龄儿童不能上学,其中三分之二是女童,大部分文盲都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贫穷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也存在大量的文盲,仅美国就有4000万成年人无法给孩子读书读报,并无法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造成发展中国家高文盲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估计全球共有超过7.81亿名成人没有基本识字能力,其中三分之二是女性。此外,将近1.03亿名孩童无法上学,进而无法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06年全球教育报告》。南亚和西亚是成人识字率最低的国家(58.6%),倒数二、三名分别是撒哈拉非洲地区(59.7 %)和阿拉伯世界(62.7%)。全世界识字率最低的国家是布基纳法索(12.8%)、尼日尔(14.4%)和马里共和国(19%)。

50多年来,中国的成人文盲率大幅下降,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降到2002年的8.72%。中国政府在2000年底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003年全国青壮年文盲已降到5%以下。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公布的全球过去十年扫盲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所统计的40个国家中,中国在扫盲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最大。联合国对“识字”的定义为能阅读和书写简单句子的能力,任何语言皆可。因此以上的识字率仅为基本、而非进阶的识字能力。

尽管中国在2000年已经“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但是,从中国剩余文盲及扫盲工作的现状看,继续开展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仍然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从剩余文盲的现状看,8500万成年文盲和2000万不能读书看报与现代文明隔绝的青壮年文盲令人心情沉重。这些文盲大都生活在经济、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的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经费短缺、教育基础较差、文化生活匮乏、信息闭塞、意识落后,扫盲的组织和动员困难较大。

从扫盲工作的现状看,我国的扫盲教育水平不高。一方面,这些年来中国的扫盲教育大都带有运动性和突击色彩,尽管可以造成强大的声势和热烈的扫盲气氛,但往往容易追求那种轰动一时的场面效应,追求入学率、脱盲人数和比率,片面地强调速成而忽视扫盲教育的质量。而扫盲目的的偏差又会使一些地方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中国所谓脱盲的主要标准,仍旧停留在“农村居民能识读1500个汉字,城镇居民2000个汉字”层次上,对于迅速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而言,这一标准显得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成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此外,中国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充分考虑了中国文盲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附合中国的国情。但国际通用的“统计指标”是成人识字率,而成人识字率目前中国只达到91%,作为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和排序中,中国居中等偏下水平。

因此,切不可因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和赞许而沾沾自喜,停止不前。中国的扫盲还只是扫“文字盲”而不是扫“文化盲”,扫盲标准还只是低水平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扫盲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扫盲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和艰巨。现在中国国家教育部已经全面部署了“十五”期间的扫盲工作,“巩固扩大扫盲成果,支持西部地区扫盲攻坚战,坚持进行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成为扫除文盲新的工作重点。同时强调:坚持把扫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强各级政府对扫盲工作的领导;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扫盲工作;深化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扫盲的实用性;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基本方针;坚持扫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等等。

这将会使中国的扫盲工作更上一层楼,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3、教师节(中国)  世界预防自杀日(9月10日)

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为纪念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颁《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将每年的10月5日定为世界教师节。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1980年起,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提案中指出的那样,“尊师重教远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所闻。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树立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的思想也还不普遍。”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应该在新中国建立教师节,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于是,在1981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方明和民进的16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这份提案。 为教师节定在什么日子最合适,方明征求过谢冰心、叶圣陶等民进老前辈的意见。冰心先生建议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先生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习仲勋书记接见参加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方明和教育部张承先副部长一起向习仲勋提出建立教师节的事,习仲勋问解放前有无教师节,方明告之6月6日是解放前的教师节,并介绍了1949年6月6日陈毅同志参加上海解放后庆祝教师节的情况。习仲勋听后建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起来写报告请示中央。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全国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研究办理。”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0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圈阅。

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报告中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我们进行了研究,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新学年开始,新生一入学,即开展尊师活动。……如中央和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建立‘教师节’,我们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颁布。” 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从1981年到1985年,教师节的建立前前后后经历5个年头。方明激动地说,“要办成一件事还真不容易啊!”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 18年前,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诞生了。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尊师重教成为了一种美德。今年教师节前夕,我们走访了85岁高龄为教师节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方明先生,让他谈谈教师节的由来。 教师节的建立用了5年时间 谈起教师节的由来,方老说:“事情最早要从一份提案说起……”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 案由: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 提案人:徐伯昕 吴贻芳 史念海 李霁野 张明养叶至善 徐楚波 郑效洵 马力可 霍懋征 葛志成 方 明 巫宝三 张景宁 叶圣陶 雷洁琼 柯 灵(注:原件签名顺序) 理由: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胡耀邦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尊师问题,指出尊师,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成员,所有学生的家长,特别是我们各级政府的负责人都要尊师……现在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我们认为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接班人的人民教师也应该有教师节…… 该提案被全国政协编为第170号提案。 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在提案人中,叶圣陶是民进中央第三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雷洁琼是民进中央第四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徐伯昕、吴贻芳、葛志成、叶至善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张明养、柯灵、方明曾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而方明又是提案的主要发起人及撰稿人。方老接着告诉我们,其实,解放前也有教师节,是每年的6月6日。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世界预防自杀日: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为了让公众对自杀引起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呼吁各国政府、预防自杀协会和机构、当地社区、医务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们,加入到当天的各项地方性行动中,共同提高公众对自杀问题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杀率的意识。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的口号为“自杀一个都太多”。

“世界预防自杀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是由创建于奥地利的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从2003年开始设立的。国际预防自杀协会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Ringel于1960年在维也纳成立的,1996年后总部改为轮流制,现总部在法国。

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的年轻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从全球范围来看,自杀在众多死因排序中高居第13位。据WHO的统计数字,2000年全球约100万人自杀死亡,自杀未遂者则为此数字的10至20倍。这意味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每3秒就有一人企图自杀。自杀,已从个人行为演变成威胁人类发展的一大隐患。其中,男性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有:立陶宛、俄罗斯联邦、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标准:年自杀率>60/10万);女性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为:斯里兰卡、中国、匈牙利和爱沙尼亚等(标准:年自杀率>14/10万);部分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自杀率却非常低:年自杀率<1/10万,如秘鲁、埃及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每年自杀发生率每10万人中少于10人的,为低自杀率国家,每10万人中高于20人的,为高自杀率国家。李振涛说,在1993年以前的统计中,中国属于低自杀率国家。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高层精神卫生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中国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22.2人,中国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

生命的权利只有一次,导致施行自杀者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爱,是让自杀者悬崖勒马的一剂良方。

根据专家对中国自杀者进行心理解剖分析,发现中国自杀者有以下特点:农村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五成八的自杀者为服用农药或鼠药,七成五的死者家中存放有上述毒药,六成二的自杀者曾寻求医疗帮助;两成七的自杀死亡者曾有自杀未遂史,其亲朋好友中四成七曾出现过自杀行为;六成三的自杀死亡者曾患有各种精神疾病,但接受过精神科医生诊治的不到一成。

专家认为,至少有3种人群在中国现阶段值得引起自杀预防的重视。

一是老年人。老年人自杀在中国自杀人群中居前4位,人步入老年后,往往贫、病、孤独接踵而至,再加上老年人脑部的变化,很容易产生轻生念头。

二是青少年。调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在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他们的情感往往起伏较大,心理素质不高,有可能诱发自杀。

三是经济条件、社会角色急剧下降的阶层。一些“白领”和高级“蓝领”的自杀意向和自杀企图在升高,很值得社会关注。

“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在自杀人群中,有近8成的人患有抑郁症。

另外,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亦不容忽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六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据此测算,中国每年大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承受着因家人或亲友自杀死亡所带来的严重心理创伤,其中大约有十三点五万名小于十七岁的孩子经历过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的悲剧。专家认为,这种严重的心理影响会持续十余年,甚至会持续影响他们的后半生。

最大的生存恐惧简单的说就是绝望,是一个人对现状或未来彻底失去生存勇气的绝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要想防止自杀,首先要防止产生绝望的土壤。有一些绝望基本与社会或他人无关,比如某人患了人类目前无能为力的疾病后对生活失去了勇气。这好像是他一个人的事,但我们也不能让他因此而自杀,因为他的一死了之,会把长久的遗憾和疼痛留给活着的人。我们应该帮助他战胜病魔,应该给他以关怀,应该尽力为他减轻痛苦,让他用自然的方法走完人生之路。有一些绝望既与个人有关,也与社会有关。比如恋爱、婚姻失败,经营破产,上当受骗等,这些人往往会选择自杀。怎样减轻他们的绝望感呢?我想,对于个人的责任,我们可开导他们擦干眼泪向前看,对于社会的责任,我们要通过法律、道德等多方因素改善生存环境,让生活更加理智、和谐,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让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让奸诈者越来越少。

有一些绝望主要是社会或他人造成的,如前不久陕西旬阳县三农民因乡派工作组的粗暴行为而自杀,如某市因强制拆迁导致居民翁彪自杀。这样的绝望更要从源头上彻底避免,因为这种绝望导致的自杀,有些时候是以失去理性、报复责任人甚至滥杀无辜的形式实现的,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在这个方面,社会应做的事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有这样一个信念或经验:社会虽不能完全避免不公,但政府是廉洁的,法院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即使是法律本身有问题,只要通过自己依法上诉和呼吁,也会得到纠正。

除了这些,社会还应建立有效的绝望心理防范机制,如全民普及防范这方面的知识、设立个人心理危机咨询电话、建立自杀行为快速干预和抢救系统等。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

世界预防自杀协会中国代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木知木觉”。一个自以为遵守某种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潜在着心理危机。染有严重不良瘾癖的人,常常潜伏着心理危机。当去戒除瘾癖时,心理危机便会暴露无遗。

能不能克服心理危机,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自信心。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进行“人格塑造”,帮助发生危机者恢复自信,改善心理缺陷,发挥个人潜能。心理学家解释说,危机有危险和机遇两种含义,如果它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家庭,并使人产生自杀或精神崩溃,这种危机是危险的。但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性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 

热线咨询是危机干预的方式之一。电话咨询具有匿名和快捷两个特点,它可以使咨询者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通过心理工程师的客观分析和耐心劝导,从而有效地释放压力,解除危机。

危机干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投入。世界著名精神卫生专家呼吁,除了现有的专业危机干预之外,还应广泛建立社区服务网络,让所有具有心理危机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疏导和有效干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不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既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恐惧死亡,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类为什么会自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那么什么是最大的生存恐惧呢?很简单,就是绝望,就是一个人对现状或未来彻底失去生存勇气的绝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社会要想防止自杀,首先要防止产生绝望的土壤。

有一些绝望基本与社会或他人无关,比如某人患了人类目前无能为力的疾病后对生活失去了勇气。这好像是他一个人的事,但我们也不能让他因此而自杀,因为他的一死了之,会把长久的遗憾和疼痛留给活着的人。我们应该帮助他战胜病魔,应该给他以关怀,应该尽力为他减轻痛苦,让他用自然的方法走完人生之路。

有一些绝望既与个人有关,也与社会有关。比如恋爱、婚姻失败,经营破产,上当受骗等,这些人往往会选择自杀。怎样减轻他们的绝望感呢?我想,对于个人的责任,我们可开导他们擦干眼泪向前看,对于社会的责任,我们要通过法律、道德等多方因素改善生存环境,让生活更加理智、和谐,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让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让奸诈者越来越少。

有一些绝望主要是社会或他人造成的,如前不久陕西旬阳县三农民因乡派工作组的粗暴行为而自杀,如某市因强制拆迁导致居民翁彪自杀。这样的绝望更要从源头上彻底避免,因为这种绝望导致的自杀,有些时候是以失去理性、报复责任人甚至滥杀无辜的形式实现的,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在这个方面,社会应做的事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有这样一个信念或经验:社会虽不能完全避免不公,但政府是廉洁的,法院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即使是法律本身有问题,只要通过自己依法上诉和呼吁,也会得到纠正,自己总有一天会讨回公道!

除了这些,社会还应建立有效的绝望心理防范机制,如全民普及防范这方面的知识、设立个人心理危机咨询电话、建立自杀行为快速干预和抢救系统等。

4、世界清洁地球日(9月14日

世界清洁地球日又名世界清洁日,英文为Clean Up the World Weekend (CUW Weekend),是全球性清洁活动,是由澳大利亚的国际环保组织Clean Up the World的伊恩基南发起,时间是定在9月的第三个周末,现为全球最重要的环境保护活动之一,每年全世界有超过125个国家、4000万人参加这个活动。2006年的世界清洁日活动时间为9月15日至17日3天。也有参与组织和个人把每年的9月14日作为活动时间。

每年的9月14日是“世界清洁地球日”。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的日渐增多,地球有限的自净能力己难以承受日渐沉重的压力。例如我们常用的泡沫快餐饭盒,由于它不能自行分解,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白色污染”。又如,我们日常用的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污染地球环境的元凶之一。

以下是某些生活废弃物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烟头:1-5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尼龙织物:30-40年,皮革:50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为了保持地球家园的清新宜人,大家要从我做起,不乱扔杂物,减少能源污染,维护地球的清洁。这就是确定世界清洁地球日的意义。

1987年,澳洲人伊恩基南先生驾单人帆船环绕地球时,看到漂浮在海上的垃圾,深深觉得要做一些事。回到悉尼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发起了“清洁悉尼港日”(1989)。这个活动召集了4000名志愿者清理废旧汽车,白色垃圾,玻璃瓶,烟头等。伊恩和他的委员会认为既然一个城市可以行动起来,整个国家也行,于是发动全国人民一起动手,最后在1990年有30万志愿者参与了新一轮的清洁澳大利亚日。迄今为止,清洁澳大利亚日已成功办了16年。

下一步,伊恩又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在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支持后,世界清洁日在1993年第一次举办。自此,世界清洁日成为全球性社区活动,每年有超过130个国家,3500万人参与。

活动内容:清洁活动——传统的活动通常是一到两天的志愿者社区清扫活动;延伸计划——是对传统清洁活动的补充,包括植树,循环利用计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立等;教育宣传——指导人们如何用积极正确的行为保护改善环境。

每年的9月14日是“世界清洁地球日”。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的日渐增多,地球有限的自净能力己难以承受日渐沉重的压力。例如我们常用的泡沫快餐饭盒,由于它不能自行分解,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白色污染”。又如,我们日常用的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污染地球环境的元凶之一。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的日渐增多,地球有限的自净能力己难以承受日渐沉重的压力。为了保持地球家园的清新宜人,大家要从我做起,不乱扔杂物,减少能源污染,维护地球的清洁。这就是确定世界清洁地球日的意义。

5、国际民主日(9月15日

国际民主日:每年的9月15日办国际民主日,从2008年起,国际社会在每年的9月15日举办国际民主日活动,通过庆祝和纪念这一国际日来提高公众对民主的认识。

核心提示:第62届联大8日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决议,将每年的9月15日定为国际民主日。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国际社会在每年的9月15日举办国际民主日活动。

“民主不仅仅是一项目标;民主还能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

2007年11月8日,联合国大会宣布9月15日为国际民主日,并邀请各会员国﹑联合国系统以及其他区域﹑ZF间组织﹑非ZF组织一起来纪念这一天。

决议强调,民主、发展及尊重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决议重申,虽然民主政体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民主模式,而且民主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决议重申主权、自决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尊重。

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国际社会在每年的9月15日举办国际民主日活动,通过庆祝和纪念这一国际日来提高公众对民主的认识。

2009年9月15日第二个国际民主日为世界的民主状况提供了又一个审查的机会。民主既是进程,也是目标,只是在国际社会﹑各国ZF机构﹑民间社会和个人全面参与的情况下,民主的理想才能化为世界各地人人都能享有的现实。

新华网联合国11月8日电 第62届联大8日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决议,将每年的9月15日定为国际民主日。

决议强调,民主、发展及尊重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决议重申,虽然民主政体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民主模式,而且民主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决议重申主权、自决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尊重。

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国际社会在每年的9月15日举办国际民主日活动,通过庆祝和纪念这一国际日来提高公众对民主的认识。

6、国际臭氧层保护日(9月16日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30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和莫莱特发现,大气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为了唤起公众环境保护意识,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

已经过去的11届国际臭氧层保护日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针对保护臭氧层确立了一些臭氧层保护日的主题。

2005年的主题为“善待臭氧,安享阳光”;2004年的主题为“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地球”;2000年的“拯救我们的天空:保护你自己;保护臭氧层”;以及1998年的宣传主题为:“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请购买有益于臭氧层的产品”等。这些主题反映出对于保护臭氧层的作用,保护臭氧层的紧迫性和对于全社会共同保护臭氧层的倡议。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2004年的主题是:“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星球”。

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和莫莱特发现,大气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头顶上的一把“伞”已出现空洞,并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加剧,长期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全球气候、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此后20多年来,世界各国竞相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氟里昂替代物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为唤起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联合国规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9 月1 6 日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在这一天,各成员国相应开展纪念活动。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大量使用C F C 等臭氧层耗损物质的历史还比较短,消费的总量只占世界已消费总量中的很小份额。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C F C 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O D S (臭氧层耗损物质)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通过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和1992年的第四次缔约国会议决定,发达国家到1996年1 月1 日将完全淘汰耗损臭氧层的C F C 物质。所以今后几年我国将在淘汰O D S 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将于2010 年最终淘汰臭氧层消耗物质。

家用制冷工业作为O D S 的消费行业之一,对保护臭氧层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经多方研究论证,确定了《中国家用制冷工业C F C 逐步淘汰战略研究》,制订了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替代将是渐进的过程,在技术成熟和经济可行的基础上,尽早淘汰C F C 物质基本原则,尽量采用国际上已商业化的成熟技术路线,采取先示范,后推广的方法,分期分批的实现生产线转换,最终达到削减目标。

保护臭氧层采取的措施 :面对臭氧层被破坏的严峻形势,在联合国环境署的组织协调下,国际社会于1985年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确定了国际合作保护臭氧层的原则;1987年又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确定了全球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的框架。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定,各签约国分阶段停止生产和使用CFCs制冷剂,发达国家要在1996年1月1日前停止生产和使用CFCs制冷剂,而其他所有国家都要在2010年1月1日前停止生产和使用CFCs制冷剂,现有设备和新设备都要改用无CFC制冷剂。

中国政府也于1989年和1991年分别签定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成为缔约国。

2008年止,签署《维也纳公约》的国家共有176个;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国家共有175个。保护臭氧层,是迄今人类最为成功的全球性合作。

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每年召开一次。1999年11月,第十一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在首都北京召开,共有2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人参加,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这是人类在保护自身生存环境方面召开的一次国际盛会,不仅对进一步推动各缔约方在保护臭氧层方面的国际合作产生积极影响,还将促进我国加快淘汰对臭氧层起到直接破坏作用的CFCs类物质。

1993年元月国务院批准出台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简称为《国家方案》)。

按照有关条款,中国已从1999年7月1日起冻结了CFCs制冷剂的生产和消费,在此基础上逐步消减,并将在2010年1月1日前完全淘汰CFCs制冷剂。禁止使用CFCs,为中国进一步的履约工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是CFC类制冷剂生产和消费大国,氟里昂保有量达50多万吨,其消费量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作为缔约国之一,中国政府向国际承诺:将与世界各国联手拯救臭氧层。为此,中国政府计划用10年时间,在生产和消费领域淘汰CFC类物质,直至2010年在中国完全禁止使用CFCs。

保护臭氧层具体措施:

(1)采用分步走的方式:考虑到有关经济和技术因素,对ODS的淘汰,规定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淘汰速度和淘汰的最后期限。

(2)建立多边基金: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要求,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中加入了建立多边基金这一条款。中国代表团对该资金的建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多边基金每三年进行增资,由多边基金执委会决定各国项目资助额。

(3)开发和使用CFCs的替代品――绿色环保制冷剂:臭氧层已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为了人类的共同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停止生产和使用CFCs制冷剂,开发和使用绿色环保型制冷剂。

7、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9月18日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从此开始了疯狂侵华战争。 东三省上百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在短短4个多月里全部沦丧,亿万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1年9月18日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日。我们绝不能忘记当年国土沦陷的惨痛历史,绝不能忘记国家落后分裂和对侵略者妥协退让的沉痛教训。国难当头,全民奋起。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中华民族觉醒了。从那时起开始的抗日战争,鲜明地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和民族奉献精神。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誓死抗争,直至夺取抗战的辉煌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8、全国爱牙日(9月20日

1989年,由卫生部、教委等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

宗旨是通过爱牙日活动,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口腔健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建立口腔保健行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

我国的龋病、牙周病患者众多,而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因此,解决牙病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建立爱牙日是加强口腔预防工作,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

龋病、牙周疾病是损害我国人民群众口腔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更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

据调查,我国约有6-7亿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病,其中以患龋病为最多,人均有2只龋齿以上,全国约有20多亿只龋齿;牙周疾病患病率高达80%。

通过“全国爱牙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全国人民口腔健康水平。

相关数据表明:一方面,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学生的龋齿与牙周疾病情况严重,并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口腔预防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有限,各地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空白。为此,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和有关专家认识到,牙病唯一出路是预防,预防的首要任务是开展群众性的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又考察了国外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呼吁要建立“全国爱牙日”。

在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和顾问组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1989年由国家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国家教委、文化部、广电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老龄委九个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其宗旨是通过“全国爱牙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全国人民口腔健康水平。

建立“全国爱牙日”是中国开展群众性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创举,是推动我国牙病预防保健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龋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心血管病和癌症之后的三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因此每年的9月20日被定为“爱牙日”。

建立“全国爱牙日”是中国开展群众性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创举,是推动中国牙病预防保健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龋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心血管病和癌症之后的三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因此每年的9月20日被定为“爱牙日”。

口腔疾病会对全身健康造成威胁,导致和加剧许多全身性疾病。

(1)心脏疾病:口腔疾病的致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可侵入血液,加重或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大量研究证实牙周炎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与急性发作或总的死亡率均有显著相关。

(2)呼吸道疾病:口腔疾病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相关性较强。据有关资料统计,肺炎80%的诱因是吸入口腔、咽部含有细菌的分泌物,而这些分泌物大多是来自口腔。

(3)糖尿病:大量研究显示出糖尿病与牙周病发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且互为高危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常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口腔病变,在糖尿病人群中,牙周病的发病率高,病变损害严重且进展更迅速。同时,伴有重度牙周炎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明显差于无牙周疾病的患者。

消化道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而口腔中存在大量的幽门螺旋杆菌,药物很容易清除肠胃中的幽门螺杆菌,而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杆菌难以清除,成为细菌库。(4)胃肠道疾病:

(5)脑血管疾病:牙周病与颈动脉斑块增厚之间存在相关性,颈动脉斑块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测定指标,这表明两种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牙周炎作为脑卒中的危险因子大于吸烟,而且独立于其他已知的危险因子。有报道表明,25%的脑卒中患者有口腔感染,而对照组中只有2.5%。

(6)对孕产妇及胎儿影响:目前的研究已证明,牙周疾病是导致低体重婴儿出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重症牙周炎的孕妇早产和生出低体重儿的危险率为牙周正常孕妇的7.5倍,大于吸烟、饮酒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7)影响生长发育:咀嚼功能降低,造成偏食和食欲不振等,导致胃肠消化吸收减弱,机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9、世界停火日(9月21日

2001年9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9月21日定为“世界停火日”,在“世界范围内停止武力、停止暴力”,督促世界上所有的交战方在每年的这一天休战,以便救援人员能够为交战各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大会的189位成员一致通过了设立“世界停火日”的决议,规定在每年的9月21日,在“世界范围内停止武力、停止暴力”。

“停火日”是由英国演员热勒米·希尔发起的。自1999年起,他就为实现“全世界停火一天”的活动四处奔波,他说服了很多国家首脑、组织领导人和联合国官员,并最终使他的这个梦想成为现实。他的网站http://www.peaceoneday.org介绍了“世界停火日”的内容和决议通过的艰难历程。

希尔说:“很多人都对我们说,要在有战争的地方让儿童远离战火,消除饥饿。而我们现在正在讨论十分现实的一步:我们要在第一年内减少战争死亡的人数。”起初,希尔的活动是由英国和哥斯达黎加两国资助的。而现在,全世界已经有50多个国家对他的活动给予资助了。

英国大使杰里米·格林斯多克在联合国大会上说:“这项活动将使世界上官方和非官方的医疗、人道主义和发展组织机构为那些遭受战火侵扰的人民提供更多的帮助。”

在大会上,很多救援机构还呼吁在每年的停火日期间为交战各方的人员提供医疗和食品的援助。

10、世界无车日(9月22日

当许多欧洲城市面临着由于汽车造成的空气和噪声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时,1998年9月22日,法国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In Town,Without My Car!(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的口号,希望平日被汽车充斥的城市能获得片刻的清净。

这个主张也得到都市居民的热烈支持,成为全国性的运动。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得到首都巴黎和其它34个外省城市的响应。当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在9月22日这一天,有些城镇限制汽车进入,只允许公共交通、无污染交通工具、自行车和行人进城。这个让城市得到片刻喘息的运动很快席卷了欧洲。

一年后,1999年9月22日,66个法国城市和92个意大利城市参加了第一届“无车日”活动。2000年2月,法国首创的无车日倡议被纳入欧盟的环保政策框架内。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欧盟的14个成员国和其他12个欧洲国家决定加入欧洲无车日运动。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7个国家的近1500个城镇参与其中。现在越来越多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城市也开始推广这项活动。

刚刚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也很快“引进”了无车日活动,2001年,成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无车日活动的城市;2002年,台北也将无车日选在了9月22日。北京、上海、武汉等众多城市也开始开展“无车日”的宣传。

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 于二○○七年九月十六日至九月二十二日开展,活动主题为“绿色交通与健康”。据悉,活动期间,北京、上海、青岛等已签署承诺书的一百○八个城市的政府领导带头“拒绝”小汽车,采用并鼓励民众也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诞生于19世纪最后10年的汽车,曾经是速度和效率的象征。步入21世纪,中国的普通消费者开始实现拥有汽车的梦想,但与此同时,现实的拥堵、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人们的生活。一则数据显示,驾驶一辆排量为1.6升的轿车,每天行驶里程在50公里左右,一年下来就是1.8万公里,以百公里10升的平均油耗计算,一年耗油就是1800升。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241万辆,而且每天新增机动车1000辆。这样算下来,汽车消耗的能源量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汽车被称为“城市杀手”,除了交通事故之外,污染更是无处不在。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预测显示,2005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分担率将达到79%左右。世界银行估计,因空气污染导致的医疗成本增加以及工人生病丧失生产力使得中国GDP被抵消掉5%。中国的污染如此严重,以至于美国国务院不允许家庭成员患哮喘的外交官在中国某些城市任职。

除此之外,汽车拥堵正损害着城市的“机体”。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算了这样一笔账:北京一年堵车大概造成60亿元损失,平均一个北京人每天损失1.1元钱,一年损失400元。倡导无车日,号召人们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者就近步行,首先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人们为了便于出行,获得更高的速度而买车;私车越多交通越拥堵,我们反而失去了效率和速度。

当许多欧洲城市面临着由于汽车造成的空气和噪声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时,1998年9月22日,法国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In Town,Without My Car!(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的口号,希望平日被汽车充斥的城市能获得片刻的清净。

这个主张也得到都市居民的热烈支持,成为全国性的运动。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得到首都巴黎和其他34个外省城市的响应。当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在9月22日这一天,有些城镇限制汽车进入,只允许公共交通、无污染交通工具、自行车和行人进城。这个让城市得到片刻喘息的运动很快席卷了欧洲。

一年后, 1999年9月22日,66个法国城市和92个意大利城市参加了第一届“无车日”活动。2000年2月,法国首创的无车日倡议被纳入欧盟的环保政策框架内。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欧盟的14个成员国和其他12个欧洲国家决定加入欧洲无车日运动。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7个国家的近1500个城镇参与其中。现在越来越多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城市也开始推广这项活动。

刚刚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也很快“引进”了无车日活动,2001年,成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无车日活动的城市;2002年,台北也将无车日选在了9月22日。北京、上海、武汉等众多城市也开始开展“无车日”的宣传。

“无车日”活动旨在鼓励所有市民放弃依靠汽车出行的生活方式,倡导保护日益遭受破坏的大气环境。2003年法国有72个城市,全欧洲有超过860 个城市参加了“无车日”的活动。参加活动的城市都各自划出了禁止私家车通行的地区,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是以骑自行车、滑旱冰及步行的方式出行。自 9月16日开始的“欧洲公共交通活动周”也由此进入了高潮。

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活动于2007年9月16日正式启动。这项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08个城市同时开展。在9月16日至22日活动期间,参加城市大力倡导绿色交通理念,号召市民选择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在9月22日“无车日”的7时至19时,以上城市将划定一个或数个区域,只对行人、自行车、公共汽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开放。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活动的主题为“绿色交通与健康”。绿色交通系统是步行、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等方式的总称,是当前适应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趋势的可持续交通系统。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世界无车日”活动并不是拒绝汽车,而是要唤起民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9月22日这一天,让我们恢复行走和活动的自由,来体味平静生活的快乐。

11、世界旅游日(9月27日)

世界旅游日 (World Tourism Day),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选定这一天为世界旅游日,一是因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于1970年的这一天在墨西哥城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此外,这一天又恰好是北半球的旅游高峰刚过去,南半球的旅游旺季刚到来的相互交接时间。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选择方式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许多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为它们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各国政府因此越来越重视发展旅游业。近年来,全球旅游业虽然因恐怖袭击、地区冲突和世界经济低迷等因素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在2004年实现了强劲复苏。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2004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数达7.6亿人次,境外旅游收入达6220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每年将有10亿多人出国旅游。

中国于1983年正式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成员。自1985年起,每年都确定一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为世界旅游日庆祝活动的主会场。

为了阐明旅游的作用和意义,加深世界各国人民对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从1980年起每年都为世界旅游日确定一个主题,各国旅游组织根据主题和要求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

世界旅游组织已确定中国为2010年世界旅游日主办国。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信息说,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召开的世界旅游组织第85届执委会会议上,执委会31个成员国做出决议,确定2010年世界旅游日的主办国为中国,主题为“旅游与生物多样性”。

12、国际翻译日(9月30日

圣杰罗姆(Saint Jerome)(347-420)早期西方《圣经》学家,他作为《圣经》拉丁文本的译者,一直被西方笔译和口译工作者奉为守护神。长期以来,笔译和口译工作者(以及他们所在的协会)都会利用他的生日(9月30日)前后的日子举行纪念活动。

国际翻译家联盟(FIT)自1953年成立以来,其理事会和执行理事会便一直鼓励举行圣杰罗姆日(9月30日)庆祝活动。1991年,FIT公关委员会提出了国际翻译日(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的设想。同年,FIT理事会采纳了这一设想,决定建议FIT会员组织加强合作,并在圣杰罗姆日这一天表明他们的团结一致,以便提高翻译职业在本国的地位。这是一个表达翻译职业自豪感的日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翻译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1992年开始,FIT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每年提出不同的翻译日主题。

FIT会员组织庆祝翻译日的活动涉及以下几种类型:

1、 针对公众的活动:召开记者招待会,与新闻界、广播和电视的记者见面,有时,一个国家的几个协会组织甚至会共同集资在9 月30日的日报上刊登广告。

2、 针对翻译者的活动:颁发证书或奖品,表彰那些杰出的译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形式。

3、 针对翻译协会的活动:协会对其会员进行再培训(也可作为吸收新会员的方法)。

13、世界急救日(9月第二个周六)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这个国际组织希望通过这个纪念日,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士掌握急救技能技巧,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2009年世界急救日主题是:急救为人道。

红十字会提醒广大市民:意外伤害无时无刻都存在,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能,遇到意外伤害时,您的生命和健康才能得到尽可能的保护。

地震、山洪、水灾等自然灾害总是以它惯有之势汹涌而至。从各类新闻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重大灾难发生时,在全球受灾的各个国家里,凡是对灾害没有防备的国家,其灾情之巨总是令人瞩目;而那些对灾害预防工作重视的国家,受到的影响面往往较小。2004年,印度洋海啸地震发生时,毫无防备的印尼受到重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即使是有强烈灾害意识,天灾带来的灾害可能还是无法完全避免,但重要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怎样才能尽量挽救生命、减少损失?在专业救援队伍到来之前,面对痛苦不堪的伤害,人们有能力进行自救或救人吗?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日常生活中意外或暴力行为,而受伤需要治疗的人数约为上述人数的100倍~500倍,其中约有200万名受害者因各种原因留下了永久性的残疾。

传统救护方式处理紧急危重病人时,一般是对伤口临时做止血和包扎等简单处理,在这之后再将病人送到医院,由医师给予诊断、处理。在救护现场,面对呼吸心跳骤停、双目紧闭、奄奄一息的亲人,没有急救技能的人常常一筹莫展。在遇到意外伤害时,自救或救人过程中最宝贵的就是事发最初的4分钟时间,俗称“黄金4分钟”,待救护车来到现场时,许多鲜活的生命已经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机,从而造成终生遗憾。

现代救护理念是立足于“第一时间”(4分钟以内)的紧急抢救,紧急抢救就是要突出一个“早”字。具备了急救技能的“现场第一目击人”,通过对受害者实施初步急救措施,完全有可能减轻受害者的伤残和痛苦,甚至挽救生命。如果再辅以现代化专业急救救援系统的继续救治,大量的受害者就完全可以抢得生还机会。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几次大的灾害在在全世界各国引发了不少思考,这使得 “尽可能预防意外灾害,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利后果”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从“向全民普及卫生救护知识和技能”这个角度来保护国民的生命和健康,更是受到了我国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卫生救护培训工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1987年,我国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从这时起,国家开始要求各地广泛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1992年,卫生部与中国红十字会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卫生救护工作的意见》,重申了国家对于卫生救护工作的重视。2001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与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等14个部委局联合发出了国家关于紧急救护工作的指导性通知-----《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在相关精神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开展了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坚持初级卫生救护工作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发展会员相结合的方式,累积已经培训红十字救护员一千万人次,这些经过培训的准专业人员,在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完全具备自救与救人的能力。

生活中难免遇上家人或他人的意外伤害事件。遭遇了意外伤害后,在向专业救援机构发出紧急求救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有所准备,积极地应对。

14、国际和平日(9月第三个星期二)

 1981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将9月份大会常会开幕之日正式定为国际和平日,供所有各国和人民在自己内部以及在彼此之间,纪念和加强和平的理想”(36/67号决议)。

国际和平日定于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举行。这个节日恰逢联合国大会在纽约举行的常会开幕。联合国在1981年宣布国际和平日,并邀请全体会员国,非政府组织和各界人士以一种方式庆祝这个节日,借以表现联合国承诺维持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和平。联合国网络空间校车是全球教学与学习计划所包括的线项……

1998年9月9日,初秋的早晨,纽约联合国总部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临时安放在草坪上的和平钟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重。蓝色的联合国旗和185面五彩缤纷的联合国成员国的国旗在微风中高高飘扬,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肤色的人们在阳光下迎来了国际和平日。纽约当地时间9日上午9时30分左右,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健步走到和平钟旁,用力敲响……

自世界和平日设立以来,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都举行仪式,提醒所有人关注、庆祝和纪念这一日子。同时,全世界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民间社会和宗教团体也纷纷举行各种活动纪念世界和平日。

多年来,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为实现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努力。然而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战争、恐怖袭击、地区冲突等多种形式的暴力敌对活动依然存在,人类实现真正和平的理想任重而道远。联合国大会在其2001年9月通过的第55/282号决议中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国际和平日”。

联合国将举办活动提请所有人民关注、庆祝和纪念这个日子。大会宣布国际和平日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并邀请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大会邀请所有会员国、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区域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以适当方式,包括通过教育和公众宣传庆祝国际和平日并同联合国合作实现全球停火。

联合国大会于1981年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联大开幕的日子定为世界和平日。2001年9月7日,联大通过第55/282号决议,决定从2002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世界和平日。大会宣布,世界和平日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并呼吁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大会还号召所有会员国、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区域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通过教育和公众宣传等适当方式庆祝世界和平日并同联合国合作实现全球停火。

自世界和平日设立以来,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都举行仪式,提请所有人关注、庆祝和纪念这一日子。同时,全世界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民间社会和宗教团体也纷纷举行各种活动纪念世界和平日。

多年来,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为实现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努力。然而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战争、恐怖袭击、地区冲突等多种形式的暴力敌对活动依然存在,人类实现真正和平的理想任重而道远。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联合国的主要目的之一。自成立之日起,联合国就经常被要求防止争端升级为战争,说服对立双方通过谈判解决争端而不付诸于武力,或在冲突爆发后帮助恢复和平。通过安理会的努力,在过去几十年中,联合国已经帮助有关方面结束了无数次冲突。安全理事会就是联合国专门处理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的主要机构。

20世纪90年代,冷战的结束导致一个全新的世界安全环境的形成,其主要特点是,爆发的战争主要是国家内部战争,而不是国家间战争。21世纪初出现了新的全球性威胁。2001年9月11日针对美国发动的恐怖袭击清楚地表明,国际恐怖主义已对国际社会发起挑战,而随后发生的事件更加重了人们对核武器的扩散及来自其他非常规武器危险的担忧,给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投上了一层阴影。

联合国系统的各个机构和组织立即动员起来,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迅速采取了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同年9月28日,安全理事会根据《联合国宪章》所载的有关强制执行的规定,通过了一项内容广泛的决议。该决议旨在制止为恐怖组织提供资金,给用于恐怖目的的资金筹集行为定罪,并立即冻结恐怖分子的金融资产。安理会还设立了一个反恐怖主义委员会负责监督该决议的实施情况。

此外,联合国还调整并加强了可自由运用的各种传统手段,如对维和行动进行调整以应对新的挑战;积极鼓励区域组织??部冲突业已引发了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的复杂问题,其中包括如何为作为战争受害者的平民提供最佳援助这一棘手的问题。

为应对内部冲突,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执行了复杂而有创造性的维和行动。在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柬埔寨和莫桑比克,联合国在结束冲突和推动和解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其他性质的一些冲突,诸如在索马里、卢旺达和前南斯拉夫爆发的种族冲突,给联合国扮演的调停人的角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由于这些冲突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安理会在1995年-1997年间没有采取任何新的维和行动。然而,不久之后联合国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东帝汶、科索沃以及塞拉里昂爆发了持续不断的危机,为此,安理会又派出了五个特派团。

此后,安理会又先后派出了联合国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特派团(埃厄特派团,2000年)、联合国东帝汶支助团(东帝汶支助团,2002年,已结束使命)、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联利特派团,2003年)、联合国布隆迪行动(联布行动,2004年)、联合国科特迪瓦行动(联科行动,2004年)、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稳定团,2004年)以及联合国苏丹特派团(联苏特派团,2005年)。

近年来的经验使联合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建设和平工作。建设和平是指为那些加强和巩固和平的组织机构提供支持。过去的经验表明,只有帮助有关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社会正义、尊重人权、善政以及加快民主进程才能建设持久的和平。没有一个机构具有联合国那样的多边经验、能力、协调能力及公正性以胜任这些任务。除了诸如派往东帝汶和科索沃的特派团执行建设和平任务外,联合国还在中非共和国、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和塔吉克斯坦设立了建设和平支助办公室。

安全理事会、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秘书长在促进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互补作用。联合国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所开展的活动主要涉及以下五个领域:防止冲突;促成和平;维持和平;强制执行;建设和平。通过联合运用或同时运用,这些不同种类的维和手段得以有效实施。

15、全民国防教育日(9月第三个星期六)

2001年8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确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防教育的主题节日。根据这一决定,2001年9月15日为第一个全民国防教育日。

目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普及国防教育,使全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参与国防建设。

一是针对和平时期人们国防观念淡化,需要加强国防教育;二是为全民参与国防教育活动提供一个大众化、社会化的载体。依法确立一个每年都能让全体公民共同接受国防教育的时机,可以更好体现我国国防教育的全民性、全社会性的特点。

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全民国防教育的普及,美、英、法、意、匈等国都设有与国防教育日性质和功能相类似的“国防日”。2001年8月31日,中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决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和军事机关联合组织,统一安排,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加。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防教育的主题节日。根据这一决定,2001年9月15日为第一个全民国防教育日。

国防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群众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覆盖社会方方面面,只有党政军群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把这项事业抓实抓好。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各级各部门要把国防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责任务,加强配合协作。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帮助解决人员编制等问题,同时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考核培训中,加入国防教育方面的内容;财政部门要积极履行《国防教育法》赋予的职责,帮助解决专项经费和办公经费不足等困难;宣传部门要在配齐配强国防教育专职人员的同时,把国防教育、国防理论融入到各级党委(组)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并协调所属各新闻单位做好国防教育宣传报道工作,所属文化部门做好国防教育新闻出版、群众艺术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领导,把国防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抓好学校国防教育的规划、检查、指导工作;民政部门要结合退伍军人安置和拥军优属等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防教育;工、青、妇和其他有关社会团体等群团组织要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国防教育活动;驻秦各部队要在抓好自身教育的同时,全力协助地方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活动,特别要在提供训练场地和军训教官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级国防教育办公室要认真履行组织、规划、协调、指导、检查职责,健全制度,提高水平,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首先,是保障机制。要依法把国防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列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列入各类企业的职工教育开支,并根据形势需要和经济发展适时提高,切实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国防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要严格落实市委议军会议决议,对国防教育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佳效益。其次,是考核机制。要依据《国防教育法》等国防法律法规,把国防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干部的工作职责,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工作实绩考核范围。第三,是督查机制。要做好执法监督的协调工作,定期对各单位执行国防法规、实施国防教育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总结、宣扬、褒奖国防教育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对消极开展国防教育的单位、人员和团体,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推动国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建设。首先,要进一步健全机构设置。有条件的单位和部门,要争取设置国防教育专门机构,并解决好人员编制、职级待遇、现代化办公条件;不能设立专门机构的,必须明确专人负责国防教育工作,从人力上为基层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其次,要加强宣传阵地和基地建设。我市各类新闻媒体、刊物杂志要为国防教育开辟专栏、专题、专版、专刊;各县区要加强本地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管护和使用,为人民群众接受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提供场所保障。第三,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定期对国防教育骨干力量开展专门培训,不断优化国防教育队伍结构,提高国防教育水平。

国防教育是事关民族兴衰的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任务。各级党政军民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营造人人重视国防、关心和支持国防的良好氛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16、国际聋人节(9月第四个星期日)

1957年,世界聋人联合会根据欧洲各国聋人组织的倡议,决定1958年9月28日为第一个国际聋人节,并规定以后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节。

聋人节的意义在于对社会进行宣传,引起社会对聋人工作的重视,提高聋人的社会地位。中国会在聋人节举办各种活动,以推动聋人平等参与社会,并唤起社会对聋人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

1958年8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教育部、卫生部、文化部、国家体委、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和中国聋哑人福利会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庆祝这一节日。每年此日,中国各地都为当地聋人组织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聋人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以及球类、棋类、田径等体育比赛等。这对活跃聋人生活,促进社会理解、支持残疾人事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世界聋人联合会(THE WORLD FEDERATION OF THEDEAF)成立于1951年,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其宗旨是造福于世界聋人,捍卫聋人的权利,帮助聋人康复。该会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每四年举行一次大会。中国盲聋人协会是其正式会员。

在全世界,听力损失的人口超过5亿,到2015年,估计这个数字会上升到7亿。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中,超过1/3的人有听力损失;3%的儿童患有听力损失。在听力损失的人口中,50%的人是65岁以下的;那些有听力损失的人中,超过50%的人还在工作。

在中国13亿人口中,听力损失患者高达2057万之多,其中7岁以下聋儿约为80万,老年性听力患者有949万。

耳朵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如果平时不太注意对双耳的保健,可能会给你带来健康上的麻烦,甚至有可能影响听力。

17、世界心脏日 世界海事日(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世界心脏日:心脏病正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热点。1999年,第一个“世界心脏日”正式设立,其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在全球各地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被定为“世界心脏日”,以此来宣传心脏病的致病因素,鼓励人们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选用健康的生活方式。

心脏是惟一一个片刻不可以休息的器官,当人类生命开始在母体胚胎里孕育时,心脏就夜以继日地工作着。而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使本来不堪重负的心脏雪上加霜,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为唤起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营养失衡、吸烟等)的关注,世界心脏联盟于1999年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世界心脏日的永恒主题是“健康的心,快乐人生”。这样做的目的是呼吁人们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使人人都有一颗健康的心,人人都可以享受愉悦的生活。

设立“世界心脏日”的目的是唤起人们提高对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缺乏运动、吸烟等)的认识;同时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手段,开展控制危险因素的宣教活动。其宗旨在于激励人们把静态的生活方式改变为积极的行动,从运动开始,逐步开展控制心脏病危险因素的行动。无论性别、年龄、民族,人人都可享受愉悦的生活。

在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逐渐升至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他的危害无年龄、身份、地域之分。为唤起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营养失衡、吸烟等)的关注,世界心脏基金会(World Heart Foundation)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World Heart Day)。世界心脏日的永恒主题为“健康的心,快乐人生”。其宗旨在于激励人们把静态的生活方式改变为积极的行动。呼吁人们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使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颗健康的心,人人都可享受愉悦的生活。

设立“世界心脏日”的目的是唤起人们提高对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缺乏运动、吸烟等)的认识;同时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手段,开展控制危险因素的宣教活动。其宗旨在于激励人们把静态的生活方式改变为积极的行动,从运动开始,逐步开展控制心脏病危险因素的行动。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1750万人死于心脏病和,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0%;虽然每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幸存者至少有2000万,但其中多数人有很高的复发和死亡风险。

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位列世界第二。我国心脏病高发已成趋势,每年新发50万人,现患200万人,而每年接受“搭桥和介入”等心脏病治疗的患者连12万人都不到,治疗明显落后。更令人不安的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2020年,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可能达到400万。心脏性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另外如、心衰、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严重等也可导致猝死。一项针对国人的调查表明,在高度重视心脏健康的98%人群中,有63%的人报告他们已被诊断出至少有一种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医学问题”,包含(30%)、(26%)、心脏病(21%)、肥胖(17%)、(17%)和中风(7%),只有29%的人坚信自己没有上列任何疾病,这组数据充分显示了国人心血管健康的不良状况。

近年来,发达国家心脏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强调了预防。相反,在过去15年里,我国35岁至44岁年龄组患冠心病的人数增长了150%,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预防。

如果能改善其危险因素如高血糖、摄入不足、超重肥胖、体力活动过少等情况,心脏病的发生将被有效遏制。

具体来说,心脏病有两大类危险因素,一类是可调的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或有关:

1. 环境危险因素:

(1)自然环境: 如空气污染,高温,严寒等。

(2)社会环境: 如社会经济状况低下(贫穷导致),竞争大等。

(3)自身环境: 如血压高(高血压),血脂高,血糖高(糖尿病),口腔卫生不佳等。

2.危险因素:

(1):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等。

(2)睡眠过多或不足。

3.危险因素: 情绪不良如激动,精神紧张,慢性压力等。

4.运动危险因素:

(1)缺乏运动:长时间坐位,体力活动少,BMI异常(超重或肥胖)等。

(2)过度运动:如过度,心肌肥厚等。

5.危险因素:

(1)饮食不当:如大吃大喝过剩导致肥胖,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不新鲜,盐过量,水不足等。

(2)吸烟(主动或被动)。

(3)过量。

(4)不当。

另一类是不可调的危险因素,应尽可能延缓或减少:

1.增龄(衰老)。

2.性别。

3.种族。

4.家族史。

此外,还有其它疾病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如:

1.感染如急性或慢染。

2.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3.消化道疾病:如胃心综合征,胆心综合征。

4.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等。

5.疾病:如肾血管异常等。

6.疾病:如血板异常等。

从上述可见,不良生活方式或习惯是导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主要原因,是可防可控的。

世界海事日:“世界海事日”最早出现在1978年。1978年3月17日正值《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生效二十周年。1977年11月的国际海事组织第十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今后每年3月17日为“世界海事日”,则1978年3月十七日成为第一个世界海事日。1979年11月,国际海事组织第十一届大会对此决议作出修改,考虑9月的气候较适宜海事活动,因此今后的世界海事日改在9月最后一周的某一天。

“世界海事日”是由国际海事组织确定的,在每年9月的最后一周,由各国政府自选一日举行庆祝活动,以引起人们对船只安全、海洋环境和国际海事组织的重视。每年海洋日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均准备一份特别文告,提出需要特别注意的主题。

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决定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航海日”自此成为政府主导、全民参加、全国性的法定活动日。航海日已分别在上海、山东青岛、江苏太仓举办了三届的航海日纪念活动。

2005年07月7月11日是中国首届“航海日”,也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同时,这一天也被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省海事部门以船艇悬挂满旗和鸣笛的方式,庆祝这一节日。全省各地的海事执法人员,分别举行集体宣誓,要学习郑和精神,恪尽职守,为航海和海洋事业发展服务。

2005年07月11日上午,在江上的海事执法基地,每条海巡艇都挂起了五彩信号旗,一派喜庆的气氛。9时整,江苏海事局所有船艇和长江江苏段、江苏沿海水域有关船舶,同时鸣笛一分钟。清亮的汽笛声,既是对航海日、海事日的庆祝,也是对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江苏海事局党委书记于庆昌介绍说,首届“航海日”的主题为“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设立这一法定活动日,充分体现了我国对航海事业和海洋事业的重视。如今,中国远洋船队航迹遍及世界各地,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江苏沿海、沿江的货物吞吐量去年也超过4亿吨,航海事业正由大到强不断发展。

2005年07月7月11日,在长江江苏段,海巡艇悬挂满旗、鸣笛庆祝中国首届航海日暨世界海事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事执法人员宣誓要学习郑和精神,提高海事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