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 刘备:六十分人生线上下的两重世界 --曾昭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01:11
六十分人生线上下的两重世界 --曾昭旭


  當我們明辨了人生在六十分線上下的兩重世界,便了解只要人的衣食需求已然得到解決,人便無可逃避地只能通過追求意義價值、體現自由、創造愛來獲得快樂,也就是所謂「上達」(藉上而達);藉物慾消費、感官刺激來增加快樂(下達)的途徑,已經是愈來愈不通了。
  但上達的這條路又該怎麼走才能通呢?首先我們得認清這種精神上的意義感、價值感、尊嚴感、自由感、親密感(相愛感),是不可能藉向外追求而獲得的;而僅可能通過自我心靈的自覺與創造而達致。(相對的,衣食需求則必藉外求而滿足的。)所以說「追求意義價值」這樣的話其實是有語病的,前文只是順時流切入罷了!因為自由的本質涵義乃是「自我所由」(走自己的路),孟子早說過「人之所貴,非良貴也」。(別人給的尊嚴,不是真尊嚴,因為他隨時可能收回,那時你就灰頭土臉了!)別人(潮流、主流價值、市場供需……)替你訂定的也其實只是價格而不是價值,會經常浮動,紅過的人最知道落寞的滋味。至於心靈上的親密與愛,就更只能基於兩相情願而不能強求,一不小心,愛就會變質為性騷擾。(君不見NBA名將布萊恩?)總之,意義的實現只能靠自己,不像衣食需求可以靠別人。所以孔子才如此區分君子小人、上達下達兩條路徑的不同,而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識到在價值實現的領域,要自己負起所有責任,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朱子白鹿洞學規語,意思是:遇到任何人際交接上的挫折,都不要責怪別人,而要回到自己身上去反省求通。)便是求上達的第一步。
  但,所謂反求諸己、靠自己,又是怎麼求怎樣靠呢?當然不是靠自己的蠻力,甚至也不是靠自己的聰明(所謂IQ),而是要靠自己的智慧心靈或道德心靈去明辨義或不義,也就是有意義沒意義、有價值沒價值。原來所謂智慧心靈、道德心靈就是指專負責判斷價值、抉擇價值、創造價值的那個心靈(或:心靈的價值功能)。相對的,專負責分析、歸納、演繹、認知事實、構畫系統的那個心靈(或心靈的非價值功能),則稱為認知心靈,一般說的聰明也是指此。認知心靈的聰明是與謀生活動相關的,所以愈聰明有知識的人的確愈會賺錢;但對意義、價值、尊嚴、自由、愛的體驗來說,聰明就沒有本質的相關了(可能有益也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乃因認知心本來價值中立、不涉感情(這也就是科學活動的本質屬性)。與價值、感情本質相關的乃是智慧心靈或道德心靈,以及由此而生的感情活動、道德活動(也就是創造意義價值的活動)。
  我們由此可以了解,忙於衣食謀生的人是比較重視聰明、知識、權力的,因為生存所需的金錢來自權力,權力來自知識(培根說:知識即權力),而知識又來自聰明啊!於是發揮認知心的聰明,去追求知識、權力、金錢的一連串活動,就成為志在謀生者的主要關懷所在了!這就是孔子所謂「小人喻於利」。而相對的,一個清楚意識到自己已越過謀生領域的六十分線而觸及價值領域,知道要藉上而達的君子,就會改以發揮道德心的智慧為主,去明辨意義價值,去體現自由創造愛。這也就是孔子所謂「君子喻於義」。
  說到這裡,我們也許可以漸漸明白人在吃飽飯以後的自由空間裡,為什麼要去從事種種具創造性的文化活動。即因人可以通過這些人文創造的活動,創造出一個意義世界、價值世界來,讓人真實跨越了生存的限制(就是那六十分線),拓展了生命的領域(就是伸進那價值世界),並在此觸碰到或至少接近了永恆。這具永恆性的價值世界就稱為「道」,人是確實具有創造、拓展價值世界的能力的,這即稱為「人能弘道」。這可以說是孔子對人性的最懇切指點,也就是肯定了人具有在價值層次上的創造性。
  所以,讓我們把話說回來,就是針對人的價值需求,是只有通過每個人自己的創造才能實現,而不可能外求而得。就算我們已有幸活在一個由前人創造而成的優美文化環境中(這也可以稱為「道」,所謂「天下有道」),我們也不能免費獲得意義感的滿足,而仍須付出起碼的創造力才行。我們即使不必付出原創性的創造(真正無中生有),至少也須付出選擇性創造(別人創造出不同選項,我負責選一個對我恰當的),或詮釋性創造(即使無可選擇,我們也能對這唯一的選項作於己有益的使用或詮釋),以期點化這價值中立的客觀世界,讓它對我的人生具有價值。所以孔子才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是不可能免費提供人價值的,所有價值感都要靠人去創造而得)。
  認真肯認自己的道德創造性,並真的去落實嘗試創造,便是人能否走通上達之路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