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黑妖帝 金牌召唤师:第十三集 一从二令三人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38:50

第十三集   一从二令三人木

  

1、《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是由女性群体创作完成的。“曹雪芹”并不是作者的真实姓名,只是一组寓意符号,相当于作者具有深刻含义的的笔名。那“曹雪芹”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解读王熙凤的判词。

《红楼梦》第五回,在《正册判词之八》里,王熙凤的判词是: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判词画面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也就是说,冰山是这只雌凤的立足之地、栖席之所。传说凤凰非梧桐树不栖,而这只雌凤却无枝可栖,什么树枝都没有。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这只雌凤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引申到人,引申到王熙凤,就算王熙凤是人中之凤,治国良才,也没有驰骋、翱翔的生存空间。因为一个具定的生存环境是很难超越的。

这就是判词画面的隐意及告诉给读者的信息。

 

四句判词又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

“凡鸟”按拆字法解,合二为一为繁体的“凤”字,“凡鸟”即凤凰。

“末世”指判词画面上的冰山。在八卦万象中冰代表乾卦,乾卦在此代表男权社会。

此判词的意思说:王熙凤偏偏生在男权社会里,生在了这个对于女人来说,完全没有希望的时代。

 

第二句“都知爱慕此生才”:意思是都喜爱、钦佩王熙风一生的超凡才干。

对于王熙风的才干,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对贾雨村如此评价:“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王熙风,说王熙风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顶冠束带的做官男子也不及。

通观整部《红楼梦》,男女老少八九百人,女性有六七百人,只有王熙凤,既能干又面面俱到,既老谋深算又精明圆滑。

王熙凤作为贾府的总管家,事务繁多,责任重大。对内,要孝敬贾母,让贾母开心、发笑;要看王夫人的脸色行事,要应酬自己的婆婆刑夫人;要搞好妯女之间的关系;要照顾小姑子、小叔子;要应付贾府上上下下的各色人等,同时还要把事情做好、做周全。对外,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诸如太监夏公公一类有去无回的所谓借款,王公贵族的人情往来。每天大事有一二十件,小事三五十件,千头万绪的事都由她调度,安排。时常还要四处周旋,东借西挪,应付贾府入不敷出的庞大开支。但无论大事小事,里外上下,王熙凤都能做到八面玲珑,管理得井井有条。

特别是王熙凤卓越的管理才能,在荣宁二府里更是出类拔萃,不但王夫人、邢夫人、尤氏等望尘莫及,就连贾政、贾珍、贾琏这些男子也不及。

连毛泽东主席当年都说,如果王熙凤还在,可以给王熙凤一个财政部长当。说明王熙风的才干确实出众,如果当时的社会给王熙凤一个发展的空间,王熙凤也可能出将入相。

 

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

“一从二令三人木”的“从”,繁体字为“從”,“從”藏有四个“人”字;整句判词有“一、二、三”三个数字,三人以上为“众”;“人”字加“木”字,为“休”字。

这句判词用“令”字起头,加“众”字,“木”字保留,再加“休”字,合起来读为“令众木休”。

在《红楼梦》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大多数的女性都用花草替代,薛宝钗为牡丹花,晴雯是芙蓉花,史湘云是海棠花,袭人是桃花,林黛玉自称为“草木之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分别带一“春”字,都代表花花草草。在《红楼梦》中,花草林木都指代女性。

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到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时,贾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

为什么林黛玉要减去“敏”字的一二笔?要把“敏”读着“密”?“敏”按顺序去掉一二笔,即为“母文”,“敏”去掉一、二笔的“秘密”就是“母文”,贾雨村的话就是为了暗示《红楼梦》的“秘密”是“母文”,是女人写的文章。

所以“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真正含义就是“令众木休”。

“令众木休”是什么意思?

“木”谐音通“母亲”的“母”,“母”泛指女性,“众木”在此暗指所有女人,“休”在此为限制、束缚,也可以引申为死。“令众木休”就是令众女人休,其意思就是男权社会令所有女人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令所有女人都被限制、被束缚、被压迫,被扼杀。

在《红楼梦》中,几乎所有女性的婚姻及命运结局都很悲惨,更不能像男人一样去施展才干,去“补天”,所谓“补天”,就是济世安邦,建功立业。而“补天”,是男权社会中男人的专利,就算王熙凤是“万个男人不及一”的女中豪杰,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也“枉入红尘若许年”。王熙凤作为具有卓越管理才能的女性代表,她与那个时代所有女子的命运一样,即使有经天纬地的才干,都无一幸免被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所扼杀。

正因为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判词才由“万个男人不及一”的“脂粉队里的英雄”王熙凤来担纲,才让王熙凤尽情地展现她方方面面的惊人才干。

 

第四句“哭向金陵事更哀”。

为什么“哭向金陵事更哀”?

金陵即南京。在《红楼梦》里,老是出现“金陵”,表明作者有一个难以释怀的“金陵情结”,贾母口口声声要回南京去,林黛玉、秦可卿、鸳鸯等人的灵柩也要送回南京去。南京,究竟指代什么?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弄清《红楼梦》主题思想是什么?南京又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

《红楼梦》主题思想从大范围讲,就是反对男权制度,要求男女平等。具体讲,就是主张女人参政,主张婚姻自主。这两个主张一直贯穿《红楼梦》的始终,一直作为两个具体化的主题被描写。

所谓男权制度,是指以男性为中心确立的制度体系。

南京,在历史上,有“六朝古都”之称,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先后以南京为国都。

由于这个原因,《红楼梦》中多次提到“六”,多次用到六,因为“六”在八卦爻象中属于“六爻”,“六爻”为变化之数,作者把十二钗、贾母等众多女性的故乡归属在南京,是借“六爻”这个象征变化的爻象,表达作者的企盼,希望经过“六”这个数字的变化之后,朝廷的社会结构有所改变,主导社会秩序的男权制度被男女平等的新格局所替代。

更主要的是,由于“六朝古都”南京的“六”具有变化的象征意义,《红楼梦》的写作地点被选在了南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贾母与众女性的诞生地都在南京,故乡自然在南京,因为这些人物都是在南京创作出来的。

作者写作《红楼梦》,塑造“万个男人不及一的”王熙凤,是作者幻形入世借王熙凤施展女性才能,特意刻划的一个浓墨重彩的女性代表。但“戏”演完之后,即《红楼梦》成书问世之后,作者的反抗意识,所宣扬的思想主张借《红楼梦》表达了,但女人何时才能与男人平等,女人走向理想的路在何方?她们不知道!

所以当“梦”做完以后,当这群女性又回到“梦”的起点,回到“金陵”之后,已觉悟又无法改变现实的她们,才会“事更哀”,痛苦才会更加强烈,更加深刻。

这就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含义。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梦醒了,却没有路可以走。”

这句话用在《红楼梦》里,是最真实的写照。

 

2、《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来源

 

《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核心是“男女平等”,而“男女平等”的思想来源于南宋人袁采关爱女性的进步观点与主张。

袁采,南宋衢州信安(今浙江省常山县)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即公元1163年)进士,曾任浙江乐清县县令(今浙江乐清市)。袁采在乐清县任职期间,于南宋淳熙五年,即公元1178年,写了一部名为《世范》的家训文集,《世范》是论述家庭教育的书,主要用于儿童的启蒙教育。

《世范》也叫《袁氏世范》,包含有丰富的家庭伦理教化和社会教化思想,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世范》传世之后,在当时很快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重该书,将它奉为至宝。在乾隆年间,《世范》还被收录进《四库全书》。

袁采在《世范》中,提出“男女本应平等对待”的观点。袁采这一观点,距今已有八百三十一年,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喊出的男女平等的口号。

《红楼梦》主题思想来源于袁采“男女本应平等对待”这一观点,证据何在?

先说袁采的背景材料。

《世范》是袁采在乐清县任职期间完成的,乐清县东北处有著名的风景区北雁荡山,因其“岗顶有雁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南归的大雁多栖息于此。”所以得名雁荡山。

在袁采的背景材料中有六个关键词组,即“东北处”、“北雁荡山”、“雁湖”、“大雁”、“芦苇”、“水草”。

再说袁采的姓。

《红楼梦》行文,大都采取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袁采的“袁”,与元春的“元”谐音相通,“元”为“开始”,“元”通“原因”的“原”,“原”的本义为“起源”;“原”又通“源泉”的“源”,“源”的本义为“水流的源头”。

由“袁采”的“袁”引申出三个关键词组,即“开始”、“起源”、“水流的源头”。即元春的“元”代表“水流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来自袁采。

再看文本中对应的相关描写。

在第十六回,由于建元春的省亲别墅,宁国府的会芳园一道并入大观园中,文本中写到:“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

在此处有一条脂批:“园中诸景,最要紧是水,亦必写明方妙。”脂批强调水的重要性,是这里的“水”特指《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源头,因为没有思想的支撑,大观园所有景物都毫无意义,景物是因为思想的阐述而得以存在的,所以必须点明“水”,即《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来源。

“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有两层深刻的含义:

第一层,隐寓《红楼梦》所追求的思想之美。之所以取名“会芳园”,是因为“芳”既可指女子,也可指美好的德行,美好的思想。从文字表面解读,是“会集女子的地方”,隐意却是“会集女子美好思想的地方”。

第二层,暗示这一美好思想来源的方位。

“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我们看“北拐角墙下”在哪里?

在“《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图”中,北方为元春的方位,“北”为水,“北拐角墙下”正好在偏东北的方位。同时,出现这句话的第十六回方位也在东北,这一安排也是为了说明这“一股活水”正是引自东北,目的是为了暗示《红楼梦》的美好思想来自东北。

而大观园花园的基础是会芳园,大观园是为元春省亲筹建的,大观园属于元春,所以元春代表《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源头,因为大观园是贾宝玉与众女儿具体演义这一思想的理想之园,是元春思想的外在体现。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代表的正是传播、履行男女平等思想的行动者。

元春的“元”代表《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源头,“元春”的“春”又从哪里而来?

第一,从袁采的“采”字比拟而来。袁采的“采”通“彩色”的“彩”,“彩”的颜色五彩斑斓,“春”的颜色也是绚丽多彩。

第二,从东北方蕴涵的寓意而来。在“《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图”中,东北方寅虎位为早春,为万物开始生长的地方,东北方早春的特点和蕴涵的寓意,与“元春”文字符号代表的“开始”、“起源”的隐意相符。

在上部解读章回结构图时,东北方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东北方为《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源头,而东北方为寅虎木位,寅木为万木之根本,万木之故乡,“万木”在《红楼梦》中指所有女人,这就是《红楼梦》用木本植物指代女性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东北方及元春符号的隐意,接下来,再看其它章回的描写。

第十七回,大观园建成后,贾政与众清客视察大观园。因为要题字作诗,贾政便让贾宝玉也跟着去小试才华。

贾政他们从“大山的小径处”进入大观园,从“《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图”的方位可以看出,“大山的小径处”即从东北进入,首先经过“曲径通幽处”,然后进入石洞,在这里有一段文字描写:

“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笼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此处有一条脂批:“这水是人力引来做的。”

文字与脂批什么意思?

《红楼梦》中,每一段文字几乎都有隐意,只是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正如脂批说,《红楼梦》没有闲字,“字字看来皆是血”。这段文字是刚经过“曲径通幽处”出现的,之所以称为“石洞”,是因为东北方为后天八卦艮卦位,为明山,为一眼就能看见的山,而山是石头构成的,因此用“石洞”说明这段文字描写的方位仍然在东北方。

我们已经知道,《红楼梦》中,树木花草指代女子,“佳木”、“奇花”,在此都是指代优秀的女子;“清流”指代思想,“一带清流”,去掉“带”,便是“一清流”,“一清流”便是“乐清流”,“一”谐音通“乐”,今天在江苏、上海、广东等地,很多人读“一”的发音还是“乐”,“乐清流”在此就指从乐清县流出来的水,从乐清县流传出来的思想;“曲折”指作者幻形入世的方式;“泻于石”指用“石头”演义《红楼梦》。

脂批再次强调“水”不是天然的水,是由于人为因素引来做的,就是暗示水与这段文字的不同寻常,暗示水与人的活动有关,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有关。

所以这段话的隐意是:一群优秀的女子带着从乐清县流传出来的美好思想幻形入世,用石头的神话传送着她们的理想。

接下来,贾政众人以逆时针方向移动,从东北渐向北边走来,第二处便来到“沁芳亭”。

“沁芳亭”处也有一条脂批:“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

脂批说“沁芳亭”为“咽喉要路。”一是第一章回在北方,第一章回代表“一”,代表《红楼梦》从北方的“一”开始写起;二是在“《红楼梦》章回结构山子图”中,“沁芳亭”在“洛书”数的“六、八”之间,“六、八”为“足”,为双脚。有脚就可以开始走路,可以“四通八达”,意思还是说《红楼梦》从北方的“沁芳亭”开始写,“沁芳亭”当然是“咽喉要路”。

之所以安排贾政等人逆时针方向移动,从东北进入北方,也是与“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这句话照应,意思还是暗示主题思想从东北起源,从北方第一回开始写。

贾政等人走了五个地方之后,第六个地方来到“蓼汀花溆”。

此处又有一条脂批:“仍是沁芳溪矣,究竟基址不大,全是曲折掩映之巧可知。”

脂批点明“蓼汀花溆”与沁芳溪同属一条水源,即指思想源头来自同一个地方。

“蓼汀花溆”表达什么意思?我们从袁采的背景材料已经知道,北雁荡山上有雁湖,雁湖里有水草。“蓼汀花溆”指的就是水边的水草。

在“蓼汀花溆”题词时,当众清客提议题为“武陵源”、“秦人旧舍”时,贾宝玉说:“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贾宝玉对“避乱之意越发过露”的反驳是有意提示读者注意:“此处是险笔”,“蓼汀花溆”寓意重大。

“汀、溆”都是水边;“蓼”,也叫“水蓼”、“红蓼”,是一种长在水边的水草,开淡红色或白色小花,全草可入药。

所以“蓼汀花溆”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用“水草”比拟大观园中这些人物的性质,指出这些人物的滋生是因为“水”而得以存在的,是因为要宣讲“水”繁衍出来的思想才虚构、设置这些人物,这些人物都属于“水边的草”。

第十六回的回目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藻”也是水草。贾元春入住水草宫,比拟的也是贾元春为水草的统领,水草的源头。

第二层,“红蓼”全草可入药,能治若干种病。意为演义这些人物是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因为作者写作《红楼梦》的意图,是为了唤醒世人,特别是女人自身的觉悟。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以后的章节详细解读。

正因为有如此隐意,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时,当看到“蓼汀花溆”四字时笑着说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

贾元春的提示,是故意采取的欲盖弥彰之法。话面意思为:说水边的花就可以了,何必又挑明有治病功效的红蓼呢?这显得太露骨了。实际上,贾元春这一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的话语,就是特别提示红蓼的治病功能,提醒读者注意《红楼梦》真实的写作意图。

 

雁湖还有大雁,雁湖是大雁南归的栖息地。在第三十八回的“咏菊”系列诗中,薛宝钗的《忆菊》诗中有:“蓼红苇白断肠时”、“念念心随归雁远”。这两句不但写到归雁,芦苇,还再次写到红蓼。薛宝钗这首《忆菊》诗中的最后一句是“慰语重阳会有期”,“重阳”就是九九八十一数,八十一数指的就是“八一地天泰”卦呈现的理想社会,“念念心随归雁远”、“慰语重阳会有期”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经常想到雁归的日期,当雁回到雁湖,回到来处,能够安慰归雁,安慰作者的话只能是,相信“八一地天泰”卦寓意的理想社会有到来的一天。

而林黛玉的“雁归蛩病可相思”、“睡去依依随雁断”也写到“归雁”。

这些关于“归雁”的描写,都在暗写北雁荡山、雁湖,暗示的都是《红楼梦》主题思想与北雁荡山,与雁湖有关。林黛玉“归雁”诗所表现的伤感离别之情,也在说《红楼梦》完成之后,归雁就要回到雁湖,而从雁湖诞生的思想不知能否实现,在什么时候实现?

至此,袁采背景材料中的关键词组“东北处”、“北雁荡山”、“雁湖”、“大雁”、“水草”、“芦苇”全部涉及到,都有了相应的出处和隐意。

 

作者为了进一步提示读者《红楼梦》主题思想与袁采《世范》的关系,在第十八回,如此写到: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贾母,刻未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此段描写,表面上说,元春是贾宝玉的启蒙者,贾宝玉是通过家庭教育接受元春教育的,隐寓的却是贾宝玉接受、传播元春代表的这一主题思想,是通过家庭教育知识,通过家庭教育书本受到影响的。

而袁采的《世范》就是一部家教书。元春教贾宝玉采取的方法是“手引口传”,“手引口传”用具体文字表述,可以表述为“手把手的教,手写给他看,口念给他听”,中心意思就是“引导”,就是做“示范”,而“示范”二字与袁采家教书《世范》的书名读音相同,袁采《世范》的功能就是引导孩子。

之所以说元春与贾宝玉“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是因为先有了元春代表的主题思想,才诞生了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贾宝玉的诞生,是宣讲主题思想的产物。

 

3、“曹雪芹”三个字的含义

 

“曹雪芹”不是作者的真实姓名,只是一组寓意符号。这样说的原因有五点:

第一,《红楼梦》由女性群体创作完成,在《红楼梦》文本和脂批中,有大量证据说明;

第二,这群女性作者的姓在《红楼梦》文本中有记载;

第三,这群女性作者来自哪里,《红楼梦》也在文本中多次写到;

第四,这群女性作者是哪里的人,主要代表是谁,我们已经找到确凿的证据和线索,并且已经知道了她们的姓名,她们有的是清朝有名的女诗人,有诗集问世;

第一点至第四点的解读,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讲解。

第五,脂批否定“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

所谓“曹雪芹”是作者的说法,直接证据出于《红楼梦》第一回,原文写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世人依据这段话认定“曹雪芹”是作者,而在这段话的后面,脂批说:“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

脂批明确指出,文本中写“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只是作者采用的“烟云模糊”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放“烟雾弹”,是故设迷障,所以叫大家不要被作者欺瞒过去,不要相信“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

如果“曹雪芹”是作者,脂批为什么不直接说曹雪芹是作者?如果为了避文字狱,文本为什么敢把“曹雪芹”三个字白纸黑字的放在文本中?为什么敢写“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披阅、增删者”罪过更大,更要被杀头,因为定稿本是由“披阅、增删者曹雪芹”流传于世的。如果“曹雪芹”是作者,脂批也用不着强调“楔子”是“曹雪芹”撰写。因为作者的著作权限范围更大,作者也能写“楔子”,这样强调多此一举。如果脂批想说明“曹雪芹”是作者,可以直接说出曹雪芹就是作者,可脂批从来没有说过曹雪芹是作者。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

说到这里,还是有疑问,如果说“曹雪芹”不是作者,文本为什么写“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脂批为什么暗示“曹雪芹”是“楔子”的撰写者?

其中的真实原因就是:“曹雪芹”不是作者的真实姓名,但“曹雪芹”是作者设置的一组寓意符号,代表作者的思想,属于作者的笔名。因为《红楼梦》主张男女平等,但要实现男女平等,就要改变以男性为中心建立的制度体系,这不是哪一个人所能做到的。要实现男女平等,必须唤醒有识之士,特别是女人自身的觉悟;必须有人重视,有人呼吁;必须是统治者和统治阶层愿意接受这一主张改革朝政。因为有这些前提条件,才有了“曹雪芹”这个寓意符号。

 

那么,“曹雪芹”三个字的寓意是什么?

“曹雪芹”的“曹”,为古代官吏办事的部门,在此隐寓为“朝代”。

“曹”谐音又通“草”,草的本义为“开始创立”;“草”在《红楼梦》中又指代女人,所以“曹”在此有三个意思,即“朝代”、“开始创立”、“女人”。

“雪”为冰冷,“冰雪”在八卦万象中代表乾卦,乾卦代表男人的世界;“雪”谐音又通“血泪”的“血”,所以“雪”在此也有两个意思,即“男人的世界”和“血泪”的“血”。

“芹”,谐音通“情感”的“情”;“芹”又为芹菜。“芹”在此既指芹菜,又代表“情感”的“情”。

《红楼梦》作者为什么会选中“芹菜”的“芹”作为寓意符号?这主要是由于芹菜的象征意义所决定的。

芹菜的特点是耐冰雪严寒,幼苗在-7℃的低温下也能生长。水芹菜又是生长在稀泥里,由于水芹菜出于泥因而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比拟,更重要的是,芹菜在冰天雪地中也能生长的特性,使芹菜不但成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还被赋予了抗冰雪严寒的品质。所以古人以“芹”比喻抗雪斗寒的精神,苏东坡就经常以“芹”自比。

苏东坡在其名作《东坡八首》第三首中,就对芹菜旺盛的生命力进行了赞誉性的描写: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

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

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

岁旱泉亦竭,枯萍粘破块。

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

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

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此诗的意思说:

原来有一股细小的泉水,从大山深处的山脉流来。泉水流过城镇,集合了很多污泥浊水形成了一个水坝,助长了杂草的生长,使杂草枝茎蔓延,鱼虾聚集有数十亩。后来天旱泉水枯竭,水草枯萎泥土开裂。昨夜忽然下了一阵雨,今天我踏着水珠就往原来的沟渠去寻看。也许知道我要来查看这些荒芜的枯草,泥巴里居然还有芹菜的旧根,只一寸来长,孤零零地立在那里。这耐冰雪严寒的旧根什么时候开始生长呢?等春天一到,它就会自发长成芹菜,那时就可以做一道芹菜炒斑鸠了。

 

正因为芹菜有这样的象征意义,《红楼梦》作者才会选中芹菜作为寓意符号。

通过以上分析,“曹雪芹”这组寓意符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暗寓女人在漫长的社会角色中,被历“朝”历代男权社会、男权意识所压制、所扼杀,从而生发出来的“血”泪“情”,即“朝血情”;

第二层,代表女人的草用一部《红楼梦》开始在代表男人社会的冰天雪地中,种下一棵耐寒的芹菜幼苗,用今天的话说,播下一粒星火燎原的希望种子,作者希望《红楼梦》宣扬的主张像芹菜一样能越过寒冬蓬勃生长。

“曹雪芹”的寓意,《红楼梦》的问世,是这群女性充满叛逆精神的抗争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是一部女人的伤心血泪史,是一部女权主义的宣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