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脂肪丰面颊效果:建筑师的阁楼 - 017篇:揭密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与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37:49
揭密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与设计  毛主席纪念堂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正阳门之间,正门朝北,打破了我国一般建筑物坐北朝南的习惯。

1977年3月,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工程完工。屹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往南200米,正阳门城墙往北200米处。这里原是天安门“T”型广场的南端,明代建筑中华门的所在。中华门,明朝时称“大明门”,清朝时称“大清门”,中华民国起称“中华门”,故有“国门”之称。从1977年的春天开始,“国门”之上,毛泽东安卧于斯,守望着这个国家。

当时,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建设的人都要经过政治审查,即使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去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也要层层审查。其选址与设计也可谓一波多折。


建纪念碑?建陵墓?还是建纪念堂?
最初曾有人提出,应该像北大校园的斯诺墓一样,在一风景秀丽的地方为毛主席立块洁白的石碑,朴素而肃穆。然而这个建议立即遭到彻底否定,理由是毛主席的身体不能埋葬,虽然他已去世,也得让人民群众永远能看到他。

1976年9月中旬,按照中央指示,由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八省市的建筑师、美术工作者、工人技师等组成了选址设计工作组。到9月底,设计组共做了30个方案,建筑造型多为厚重的实墙,不开窗、采光差,有很粗的柱墩,像陵墓。

方案送交国务院领导审阅,设计小组得到批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国务院要求在设计思想上要和历代剥削阶级的陵墓建筑划清界限:和人民群众对立的剥削阶级的陵墓是阴森压抑的,而为毛主席设计的遗体安置场所,应该既庄严肃穆又开朗亲切。

10月8日,中央正式做出了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宣布“在纪念堂建成以后,即将安放毛泽东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遗容”。之后,“陵墓设计组”更名为“纪念堂设计组”。

如何选址?如何设计?
北京周围的群山中有许多陵,但距北京市区太远,不行。有人提出在故宫午门前面,把午门拆掉,也有人主张在瀛台,但瀛台在中南海里,中南海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地点。午门之地肯定不行,办公之地显然也不合适。

中央发动全国建筑师来研究,据不完全统计,纪念堂设计方案多达600多个。设计图一张张画出来,被做成展板,送到前门饭店,放在会场门口供各地代表参考。10月下旬以后,设计组召开了十余天的座谈会,广泛征求工人师傅、领导干部、专业人员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吸收众多方案的修点,做出第一轮总结方案3个,报政治局审查。

这些设计方案,很多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有设计师把主建筑设计成4本“大厚书”,象征已出版的4卷《毛泽东选集》;有人把一进门的主题墙壁设计成一面五星红旗;还有将建筑主体构思成圆形,寓意“东方的红太阳”。

香山方案:纪念堂位于玉华山庄的平台上,进园门后沿路通过幸福泉和30面红旗(象征30个省市)到达纪念堂;但距城较远,不方便群众瞻仰,而且又有点像南京中山陵。

景山方案:是在景山半山腰上掏个洞,南北打通,山巅上有一个高塔,夜晚塔尖闪光,象征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但可能破坏景山的景观,而且前面对着故宫筒子河,大队参观的人也站不开。景山的位置倒是不错,这是北京最美丽的地方,坐落于北京南北的中轴线上,但它又是崇祯皇帝上吊自尽的地方。

“水上日出”方案:选址设计组首先想到,毛主席南征北战、辛勤操劳一生,现在应该在风景幽美的地方,让他老人家安卧永息。为此选址设计组设计出“水上日出”的方案:浩浩碧波,霞光绚丽,一轮红日,跃出水面,光焰万丈,中南海,昆明湖……

“山顶红星”方案:毛主席卧在苍松翠柏、山花烂漫的白云深处;夜晚,高高的天际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熠熠闪光,照耀我们今后的征程。香山、景山、玉泉山……

选址设计组走遍了京城内外名山胜水,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也没有设计出理想的方案。正在选址设计一筹莫展的时候,设计组的负责人前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启发设计组成员:“毛主席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烈士们到了月宫里,吴刚捧出芳香的桂花美酒,过着寂寞生活的嫦娥也万分激动,在碧海青天舒袖起舞。”

领导的启发,给选址设计组的全体工作人员指明了选址、设计的方向,使他们彻底跳出陵墓的概念,摆脱了悲哀的调子。

最终选址天安门广场!
当时从政治意义、客观条件等方面考虑,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的意见自然地占了上风。天安门广场历史久远,在中国都城演变史中占有独特的一页,凝聚了数千年灿烂的中国建筑文化,她北起天安门红墙,南抵正阳门城楼,东始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是全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成了中国人民举行各种盛大集会的神圣重地,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正是出于这些,设计组认为:毛主席的伟大身躯,江湖河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只有安卧在人民群众之中,才是最合适的地方。

11月6日,中央政治局听取纪念堂选址等问题的汇报后,作出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的决定。

正阳门的存废问题
地点定在纪念碑南侧,但具体位置设在哪里?当时提出了3个方案:一、纪念堂与纪念碑接近的方案,即纪念堂紧靠纪念碑。但这样设计,会使两个不同内容的纪念物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失去各自独立的政治含义。二、纪念堂位置偏南的方案,建议拆除正阳门,将纪念堂建在正阳门的位置上,意图是使纪念堂和天安门处于南北对称的位置,纪念碑恰似一座天平的支点。但这样布置,纪念堂受南面交通的干扰大。三、纪念堂紧靠正阳门。但这样,由于正阳门城楼高达42米,会有压倒纪念堂的感觉。

在三个方案争论之时,又出现了正阳门城楼的存废问题。这座北京仅存的保持完整的城楼古建筑,与天安门城楼南北遥遥相对,可以明确广场的南北界限,起到了丰富广场南面轮廓线的作用,而且它的存在可以使得纪念堂与交通稠密的前三门大街有所分隔,起到作为纪念堂南大门和“影壁”的作用。从门洞远眺纪念堂,仿佛是个画框,更会增加景深。这样,在决定不拆除正阳门的前提下,最后决定将纪念堂放在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等距各200米,也就是原中华门的位置。

纪念堂的规格与细节设计
关于纪念堂的建筑形式,当年担任纪念堂工程设计小组领导成员的沈勃回亿道:“当时大家对毛主席十分怀念,认为只有宏大的建筑才能体现毛主席的伟大和崇高,设计都偏大。只有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提出的方案是50米见方的建筑。他的方案给人以很大的提示。最后,沈勃在众人意见的基础上,用了一整夜的时间,勾画出纪念堂实施方案草图。

建成后的纪念堂是长宽各105.5米的正方形建筑,平面布局平整,造型简洁,对称而立,给人以稳重平衡的感觉,产生和谐统一的美学效应,具有强烈的中心感和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方便瞻仰群众,路线通畅简捷。南北入口各建有三樘大门,甬道是中轴线标志,中轴线直贯诸柱廊,取其开朗、挺拔、有力、与广场原有新建筑相配合,也有利于抗震。

在纪念堂的高度确定上,是经过严格的视线分析而确定的。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天安门下、金水桥畔正视纪念堂时,避免纪念堂正面上重叠着一个正阳门城楼大屋顶的剪影,这就要求纪念堂高度要恰如其分,既能遮挡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过高,否则会压倒纪念碑。为了作到这一点,经过视线分析,与纪念堂大致相称的最后确定高度为33.6米。

纪念堂的竖向标高的确定,是根据中轴线的特点决定的。中轴线是东西方向排水的分水岭,中轴线的石板甬道,是广场上的一个脊背。而中轴线的另一个特点则是由南向北逐渐升起,到建筑群中心部分地势逐渐抬高。如正阳门箭楼南口到太和殿台基前在长达近2公里的距离中,逐渐升高达3.12米,在广场范围内,正阳门北洞中至纪念碑这段平均以2%坡度上升,这用肉眼是很难觉察的。在广场上,大的建筑标高处理不当,就会使建筑物不挺拔。所以经过计算,纪念堂标高比原现状标高抬高了1米,即从纪念碑至纪念堂北口保持水平,自北人口至纪念堂阶梯以9%的坡度上升到纪念堂,这样在北广场一带看纪念堂就显得地势高亢,而在南小广场上从正阳门洞中看纪念堂,就争取作了五步台阶,使纪念堂显得更加雄伟。

在纪念堂的朝向上,打破了我国一般建筑物坐北朝南的习惯,正门朝北。然而当时有人提出,正门朝北,如果天安门广场进行群众集会时,群众面向天安门,背对纪念堂,似乎使人感到心里不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设计组领导成员之一赵鹏飞提出一个想法,把纪念堂庭院东西两侧向里收缩,使两侧广场面积扩大,一旦举行群众大会,在纪念堂东西和南北方向都有群众环绕,这样就形成了毛主席在群众中,背向问题就解决了。(参考文献:《档案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