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电影内容简介:2. 四种人性最本质的东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07:42

2. 四种人性最本质的东西

【原文】国有四维1,一维绝则倾2,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3,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4也。何谓四维?一曰礼5,二曰义6,三曰廉7,四曰耻8。礼不逾910,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11。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右四维

【译文】国家有四种维系,一维断绝那么国将有偏向,二维断绝那么国将有危险,三维断绝那么国将倾覆,四维断绝那么国将灭亡。有偏向可以扶正,有危险可以转安,倾覆可以再振起,灭亡就不能再反复举措了。什么叫四种维系呢?一种叫社会行为规范,第二种叫最佳行为方式,第三种叫品行方正、正直,第四种叫内心羞愧。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不会超越准则,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就不会自己盲目前行,品行方正、正直就不会遮蔽丑恶,内心羞愧就不会随从邪曲。因此不超越准则那么君上地位就会安定,不自我盲目前行那么民众就没有巧诈,不遮蔽丑恶那么品行就能自我端正,不随从邪曲那么邪恶之事就不会发生。

以上是四种维系。

【说明】管子在本节详细阐述了“礼义廉耻”这四种人性最本质的东西,社会行为规范是人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家长从小就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因此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选择了最佳行为方式就不会自己盲目前行,品行方正、正直就不会遮蔽丑恶,内心羞愧就不会随从邪曲。因此不超越准则那么君上地位就会安定,不自我盲目前行那么民众就没有巧诈,不遮蔽丑恶那么品行就能自我端正,不随从邪曲那么邪恶之事就不会发生。如果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这样,还会有混乱吗?那么为什么至今还有混乱存在呢?就是因为教育的不普及。我们现行的教育大都是技能教育,缺乏“礼义廉耻”的教育,所以混乱绵延千年而得不到纠正,所以统治者费尽心机“治理”混乱,结果是越治越乱。齐国曾经称霸诸侯,一匡天下,靠的是什么?不可否认,“礼义廉耻”的全民教育起了很大作用。

——————————————————

【注释】1.四维:指礼、义、廉、耻。维:(wéi围)《诗·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左传·昭公十年》:“居其维首。”《周礼·节服氏》:“维王之大常。”《楚辞·天问》:“斡维焉系。”《说文》:“维,车盖系也。”《广雅》:“维,系也。”《玉篇》:“维,紘也。”这里用为系物之意。

2.倾:(qīng青)《礼记·曲礼下》:“倾则奸。”《战国策·秦策》:“倾耳而听。”《荀子·不苟》:“小心则淫而倾。”《淮南子·说山》:“重钧则衡不倾。”《说文》:“倾,仄也。”这里用为偏向之意。

3.覆:(fù父)《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书·仲虺之诰》:“殖有礼,覆昏暴。”《书·吕刑》:“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老子·五十一章》:“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论语·子罕》:“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庄子·德充符》:“虽天地覆坠。”《楚辞·天问》:“覆舟斟寻。”这里用指为倾覆之意。

4.错:(cuò措)通“措”。《礼记·仲尼燕居》:“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荀子·荣辱》:“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荀子·大略》:“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韩非子·有度》:“威不贷错,制不共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而害不得生,况错之人主乎!”《易·序卦》:“礼义有所错。”《洪武正韵·暮韵》:“错,同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错,假借为措。”这里用为举措之意。

5.礼:(lǐ李)《书·皋陶谟》:“天秩有礼。”《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韩非子·显学》:“服丧三月,世以为俭而礼之。”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6.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道德、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

7.廉:(lián)《书·皋陶谟》:“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老子·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论语·阳货》:“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庄子》:“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荀子·不苟》:“廉而不刿。”《韩非子·五蠹》:“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考工记·弓人》:“紾而博廉。”《吕氏春秋·孟秋》:“其器廉以深。”《广雅》:“廉,稜也。”这里用为正直、刚直、品行方正之意。

8.耻:(chǐ)《诗·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维罍之耻。”《诗·小雅·宾之初筵》:“不醉反耻。”《国语·越语上》:“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吕氏春秋·顺民》:“越王苦会稽之耻。”《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君不使无耻。”《说文》:“耻,辱也。”这里用为内心羞愧之意。

9.逾:(yu于)《书·禹贡》:“逾于洛,至于南河。”《书·武成》:“既戊午,师逾孟津。”《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说文》:“逾,迈进也。”这里用为迈越之意。

10.节:(jié杰)《易·节·辞》:“节,亨;苦节,不可贞。”《书·召诰》:“节性惟日其迈。”《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管子·牧民》:“如月如日,唯君之节。”《礼记·曲礼上》:“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礼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文王世子》:“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墨子·辞过》:“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荀子·非相》:“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广韵·屑韵》:“节,制也,止也。”这里用为适度、节制、准则、法度之意。

11.枉:(wǎng网)《管子·白心》:“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老子·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颜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荀子·荣辱》:“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荀子·王霸》:“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说文》:“枉,邪曲也。”这里用为不正、斜曲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