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展的近义词是什么呢:冤案为什么难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3:27:39
 

冤案为什么难平

(2006-10-26 14:28: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b0bcc3010005sv.html  十年砍柴

    明末的李清仕崇祯和南明弘光两朝,这是个老资格的监察干部,他写了一本比较翔实的《三垣笔记》,记载他在刑、吏、工三垣做给事中的所见所闻。一个在司法、干部和建设部门做过重要监察官员的人,当然可以获知许多重要的信息,因此这本书比较真实地反映明末政治生态。李清刚从宁波地方官进刑科做给事中,当时年轻气盛,胸怀大志,很想平反冤狱、公正司法。他如此记载:

    “予初入刑垣,郑司寇三俊获遣归,予就寓谒,问刑部何事最冤,三俊惨然曰:‘无过盗情。若欲平反,不过云秋后处决尔。’予愕然曰:‘何谓?’三俊曰:‘此皆从东厂缉获者,司官不敢反,堂官何繇反?惟择无赃无证,情可矜疑者,缓以秋决,或可从容解网也。’相与叹息久之。”
一个被冤枉而被解职下狱的最高司法长官,对一个刚进刑科来监察司法活动的年轻干部,说出了一番这样的锥心之话,连刑部尚书对明明知道的冤案都无能为力,何况他人。这段话说明当时的司法不公正,冤狱众多的主要原因:一是有超越司法权力的东厂、锦衣卫存在,他们不受律法的约束,可以任意制造冤案,而名正言顺的司法机构刑部只能按照他们的意志办案;二是盗抢这类容易引起民愤的案件是冤案多发带,因为这样的案子被冤的人大多是普通百姓,没什么后台,活动能力小,侦缉部门以此容易邀功和牟利;三是有良心的司法官明明知道是冤案,要想救人一命,顶多能将立即执行的死刑变成缓期执行,争取时间希望出现转机。

    李清进刑部后,果然目睹了许多郑尚书所说的冤案,他记载东厂将犯罪嫌疑人缉捕后,立马严刑逼供追赃,并定案呈报东厂。“厂上疏皆历历有词,不四日便下部拟,不十余日便依样招奏,又不四日便会官处决。”如此从重从快,刑部的会审只能是走过场,其中被冤杀者不知凡几。
    作为驻刑部的监察官,李清尚未麻木,有一次查出一件冤案,“予晤刑部一司官,以平反劝,惨然曰:‘不敢。’予曰:‘何也?’对曰:‘天下有一介不取之官,而无一介不取之吏,若一反厂招,异日借题罗织,官吏并命矣。’”

    这位司官讲了大实话,他如果要主持公道,将会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他得罪了一个能力巨大的利益集团,如果这次推翻了东厂这类侦缉部门办的案子,就说明人家办错案了,下回人家肯定会找个理由报复你。官场上的人很少没有别人抓不住的毛病,一介不取之官也许有,但很少,就如海瑞这种为留万世名的士人,但做吏目的因为政治地位不高,仕途上不会有出息,也很难青史留名,当然要图实惠,否则干吗来做吏。
    有几个官吏愿意冒着被报复的风险,为不相识的人平反冤狱?那么有良心的监察官,对待一个批量制造冤案的超级权力集团,又能做些什么呢?也就是能给后人留下这些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