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协会北舞哪个好:“自主招生”农村生源稀少的背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8:49:04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说,今年通过清华大学初审考生中,约1/4学生来自于县级或县级以下中学,覆盖了全国800余个县级行政区域。也即是通过清华大学初审的考生中有七成是大中城市学生。湖南师大数据统计,2010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农村学生不足10%。(《新京报》1月13日) http://news.sohu.com/20110113/n278835909.shtml

      有媒体还报道称,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是“招尖”“公平”并重,但看似又不是,从相关数据统计不难得出结论,所谓自主招生离公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坦言,自主招生对农村学生不公平。无论是获取应试信息、知识面和出行应试成本等方面来看,自主招生都让农村学生失去难得的机会。这已经不仅仅是输在起跑线的问题,还输在世袭一般的贫穷落后上。

      本来,教育机制是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但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机制却是缺乏公平合理。而且,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公益性,也就是说不能把贫困地区、贫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排除在外。当然,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农村学生和贫困学生上不了大学,或是得不到自主招生的机会,就得要全怪罪在清华大学等高校身上,其实,要查出“罪魁祸首”或许应该到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悬殊,以及1/3省份教育投入未达标等宏大问题上。

      易言之,自主招生不是教育改革的救命稻草,也不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我们用不着过度倚重,加诸不必要的厚望,其不合理的制度设计不过是在教育不公的裂隙上雪上加霜罢了。而且即使将自主招生的政策适当向农村生源倾斜,也未必能改变农村学生的教育命运。因为不客气地说教育等基础制度本身就存在诸多积习陋规,现实经验更是残酷无情地告诉我们,优良的大学教育以及其配套的制度,是可以让大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向社会上层流动,但现在“毕业即失业”、“毕婚族”已经风行一时,对于这样的大学教育又能抱持多大的希望和梦想?

      虽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个社会太缺乏能读懂“穷人教育学”内涵的人,但如何保证教育公平,并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得起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解决这一问题至今仍遥不可及。教育本身是一种带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的特殊资源,教育也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方式。但它也有可能受权力和金钱的影响,带来强势阶层垄断受教育机会和阶层结构固化的负面效应。当教育资源极度向上聚集,当受教育的门槛越发高时,就会稀释底层人群受教育的机会,穷人更有可能会因为选拔不公,永远失去向上层流动的机会。

      这就有可能形成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富者可以轻松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而穷者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亦难如愿以偿。在笔者看来,这种社会的不公,加剧了教育不公。反过来,教育公平不复存在,那些作为稳定社会具有的公平、正义、秩序等特征均成为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