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诺张思帆分手:高校招生的本地生源政策何时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0:58:15
 最近发现自己心中总有一股苦闷,很多事情看在眼里都觉得不舒服,不看又不行,有时候是无意看到的,有时候是被迫看到的,看到之后在心里产生一股怨恨和不解,却又无处发泄,最后转变成苦闷,总想把心中的苦闷吐露出来,却没有倾诉的对象。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年纪大了爱多想,跟不上现代社会的节奏和现代人的观念,还是有其他的原因,但仔细想想自己也还算年轻啊,还不到而立之年,站在理智与清醒的角度来看,我仍然坚持认为不是我老糊涂了,而是事实的不合理,其中有很多是可以而且容易革新的,但却无人理会,实在不能理解!我曾经一腔热血,想过投身政治,但两次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失败,很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但转而一想,我本科期间获得了三个学士学位,四年内修了近三百个学分,横跨文理工三大学科门类,考遍武汉无敌手,又是武汉大学的博士,如果我不是智商低的话,那就是公务员考试制度设计不合理。当然了,也不是说它不公正,不合理和不公正是两码事。

  举例来说吧,困扰我最久的是高校招生的本地生源政策,也就是高校招生数量更多的倾向于本省或本市的学生,例如北京的考生考取北大清华的比例要高于外地,复旦交大在上海的录取比例也要高于外地,这些高校在本地招生的比例一般占当年招生数量的30%-50%,浙江大学的本地招生比例最高,基本接近50%。地方财政建设的高校适当照顾本地学生我们都可以理解,但部属院校招生也偏向于本地学生就让人无法理解了,我非常纳闷,教育部到底是“大城市部”,“某地区部”还是全中国人民的部委。如果说照顾本地生源是为了更多地得到地方财政的支持建设的话,那更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了,教育不是买卖,高校也不是盈利机构,也许北京市为北京的高校发展贡献了很多,出钱又出力,但我想问,中国人为北京的建设又献出了多少呢?北大清华不是不北京的,复旦交大不是上海的,武大华科也不是湖北的,而是属于十三亿中国同胞的,是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造就的,是我们祖先共同智慧的结晶,凭什么要照顾本地生源。难道北大清华不照顾本地生源,北京市就对北大清华的建设置之不理?如果说本地生源政策的原因如此,那高校招生的铜臭味也未免太重,有悖于高校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试问中国哪里还有一寸净土?我愿意从此退隐不问世事。

  十年前,如果说高校招生照顾本地的学生是为了限制人口流动,促进经济发展,那么十年后,如果还坚持这么认为就是错误的,以中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来看,高校招生导致的户籍变动根本就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大的促进,以武汉地区为例,武汉居民800万,其中有100多万在校大学生,平均每人每年在当地消费1万,就直接贡献GDP100亿,2010年武汉市一年的GDP才5500亿,大学生消费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两个百分点,而且还没考虑乘数效应和联系效应,以及与大学生相关的一系列产业,面向大学生的和大学生自己经营的企业。综合考虑,武汉市对武汉高校的建设贡献更多还是武汉高校对武汉市的建设贡献更多,尚无定论。熟悉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朋友都知道,东部地区建设除了东部人民自己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是国家政策的扶持,是以牺牲落后和偏远地区的老百姓的福利为代价的,并不是落后地区的老百姓比沿海地区的人更蠢!少数人先富了,但先富的人把落后的人忘了,举全国之力打造北京上海,但北京上海人却瞧不起外地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优越感”让中国人自己瞧不起中国人。

  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招生有如此不合理之设定,也没听过哈佛大学将自己的生源限定在马萨诸塞州,也没听过耶鲁大学主要招收康乃狄格州的学生,也没听过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主要招收当地的学生,将其他地区的学生拒之门外,这些著名的学府招生政策,只要是本国的公民,只要你达到了这些高校的要求,都可以申请,而不管你来自哪个州哪个城市。可是在中国,教育落后的地区要考个名校是有多难啊,且不论西部地区,就江西、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区的考生要考个好点的学校也困难重重。不是因为这些地区的考生太笨,而是因为教育落后,本省的高校虽然招生数量大,但教育水平低,部属院校在这些地区的招生数量又太少,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高校招生为什么不能更统一、公平、严明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改革的成本太大,收益太分散。招生制度改革的好处是全中国人民享有的,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但是成本却由改革者承担,取消本地生源政策,全国统一招生一视同仁,首先要得罪的就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居民,而这些城市都是中国精英和知识分子的聚居地,基本上控制了所有的政治和权力机构,得罪了他们那就意味着自毁前程,如果说要投票的话,肯定也是通不过的,因为偏远地区的居民根本就没有投票权,他们只是“被代表”者,代表他们的人甚至都不和他们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甚至都不相识,我到现在为止,都不知道是谁在直接代表我行使投票权,具体姓甚名谁,我也无法监督他,监督了也没用。但是,改革的好处却更多的是由偏远地区和教育落后的地区享有,改革者本身并不能直接得到收益。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除了我这种名落孙山的人,恐怕没人愿意干了,我愿意干但却没有权力干,所以注定没人干!

  按照常理,发达地区的小孩从小接受的教育质量就比落后地区的高,他们的成绩应该更好,例如英语这门课程,只要肯投钱培训,是一定可以提高的,因此,发达地区的考生考取名校的概率应该更高,如果说要照顾的话,也应该适当照顾偏远地区考生,降低他们的高考分数,增加部属院校在偏远地区的招生数量,至少应该全国统一,按照人口多少来分配招生比例,例如北京大学一年招3000个学生,北京市常住人口1800万,那么北京大学在北京的招生数量就应该是3000乘以0.18/13,大约为42人,这个比例不低啊,我高考那年北大在我们江西全省的招生数量也就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