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桃花岛位置:我在有效教学行动研究中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39:05
我作为霍邱二中有效教学实践的发起者,两次有效教学考察与观摩的参与者,同时又作为高一年级教师之一,我对化学有效教学行动研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观摩了诸佛奄中学的有效教学模式以后,不同的教师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他们好象在make show,有的说效果不错,课就应该这么上。我也发表了我自己的观点,说归说,但我还是积极地投入到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之中了。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主要有两个课题,一是简单的分类及其应用,二是分散系及其分类。尤其是第二个课题,关于胶体的有关内容,在大纲版教材中为一章,至少需要5节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涉及的内容也比课标版教科书多的多。我首先在“物质的分类”这一节开始了探索,我尝试着用两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全体化学教师观摩了我的第二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我的做法是在引入课题以后,用生活中典型的案例介绍了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的其本方法、注意事项等,通过导学案给出下列三项任务:

    1、运用树状分类法,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物质、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氧化物、酸、碱、盐、非金属、金属、溶液、乳浊液、稀有气体、悬浊液、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含氧酸、无氧酸、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酸式盐、碱式盐、正盐、磷酸盐、金属氧化物、碳酸盐、氯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硫酸盐、非金属氧化物、电解质、非电解质。

2、运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CuSO4·5H2O =CuSO45H2O  CuSO42NaOHCu(OH)2↓+Na2SO 

CuSO4FeCuFeSO4     CaOH2O = Ca(OH)2   

3运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碳酸盐、硫酸盐、酸式盐、正盐、氯化物、钠盐、钾盐、钙盐

CaCO3NaClNa2CO3NaHCO3K2SO4Na2SO4Ca(HCO3)2KCl

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合作交流、同伴互助,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通过对他们完成的任务来看,积极有效,结果正确。

第二课时,我先进行了复习巩固:

⑴完成树状分类图

物质、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氧化物、酸、碱、盐、非金属、金属、溶液、乳浊液、稀有气体、悬浊液。

⑵用连线完成下列物质的交叉分类

Na2CO3 K2CO3 Na2SO4 K2SO4

 

钠盐  钾盐  硫酸盐 、碳酸盐

通过导学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课本第25页、26页有关内容,在导学案上填写出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胶体、丁达尔效应等概念的内容,对分散剂是液体的三种分散系进行比较,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三种分散系的不同。下课铃响起,教学任务完成,用同行的评价意见来说,这节课一气呵成,非常完美。

两节课结束了,我也不太清楚这叫不叫有效课堂,是不是有效教学,但我倒有以下感触:

1、我们的很多教师都在抱怨课时不够,我曾经发表过我自己的观点,“课时不够,还是课标理解不透”,过去只是说说而已,现在真的按课标、按教科书去教学,2节课就是完成了人们通常认为需要5节课甚至更多的课时才能完成的任务,看来我们还是应该多研究课标。

2、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是不明不白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是通过导学案一步一步进入到内容的主题,同时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去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完成了,就是自我建构了。

3、过去,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只是盲目地记笔记,分不清哪些要记,哪些不必记,也不知道在课堂上除了记笔记还要干什么,有了导学案,在导学案上写一写,练一练,在课本上划一划,在大脑里记一记,在同伴之间议一议,不用多说,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是好!

任务驱动,手脑并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教师引导,及时究错,这也许就是我们要找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