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在家用什么工具好:如何鉴别连环画的收藏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42:20
 连环画收藏集文化知识、艺术欣赏、休闲娱乐于一身,且投资小,增值快,日益受到藏家青睐。现全国各地的收藏、研究、联谊、拍卖活动十分活跃,连藏队伍不断扩展,为使新连友能有的放矢地选择藏品,笔者根据多年的收藏经历,对鉴定连环画价值的一些经验、方法,总结整理出10个方面的内容,简介如下:

 一、看出版年代。一九二五年,上海的世界书局首推《三国志》、《封神榜》等系列连环画,将先前小说中的回回图更系统地连贯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连环画由此产生,一炮打响,火爆全国。以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几度兴衰沉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许多优秀传统连环画被做为“四旧”封杀焚毁,使这一文化资源受到很大损失。可见,愈早期的作品,存世的机会愈少,也就愈显珍贵。
 二、看绘画技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语言,连环画也是一样,它是一种面向大众的通俗、普及性读物,这就决定了它要适应绝大多数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一部佳作,应该是绘画精细,手法娴熟,图中人物、情景、道具均能给人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此类连环画,最受藏者器重。
 三、看出自谁手。在中国连环画这方沃土上,曾产生过多位造诣较深、取得了很高艺术成就的大家,如刘继卣、王叔晖、贺友直、华三川、顾炳鑫、王弘力等,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扎实的功底,给人以艺术和美的享受。还有许多老画家如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张令涛、水天宏等,他们靠自学成才,画风严谨,线条优美,透视感强,作品同样受到称赞。而有些所谓学院派画风的作品,强调表现自我,追求画面的形式美和线条变化,或受利益的驱使,只求高产,不讲质量,结果,在电视等现代传媒出现之际,将连环画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推向死亡之谷。这类作品,属于劣品。
 四、看故事内容。连环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无所不含,有些作品不受政治形式的约束,可以反复印制,升值潜力相对要小;还有一些作品,因思想上的偏差,已不可能再版,如《穷棒子扭转乾坤》、《投降派宋江》、《剥开孔圣人的画皮》、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及一些带有语录、套红封面的典型文革时期连环画,升值空间则较大。
 五、看何种开本。连环画有64开、48开、32开、24开、16开等几十种开本,48开以上版本的连环画,绝大部分发行量比较小,有的甚至只发行了一千册,非常难觅,必然要珍稀一些。我们最常见的64开本,发行量基本都在几十万册以上,流行较广,因此,同类的书,价值也就不如前者。
 六、看是否获奖。连环画全国范围的评奖文革前后共进行过四次,首届评出一等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6部,二等奖《东郭先生》等12部,三等奖《杨门女将》等35部;二届评出一等奖《十五贯》等5部,二等奖《海瑞罢官》等72部;三届评出绘画荣誉一等奖《罗伦赶考》等4部,二等奖《嘎达梅林》等4部,三等奖《红旗谱》等15部,绘画创作一等奖空缺,二等奖《贵妇还乡》等31部,三等奖《幻灭》等31部;四届评出一等奖《地球的红飘带》等3部,二等奖《乾隆与香妃》等12部,三等奖《望夫石》等15部。此外,还有套书奖、封面奖、脚本奖等,这些作品有的以不同开本的单册出版,有的是系列套书中的一册,还有的刊在《连环画报》、《故事画报》等各类期刊上,它们是连坛精华,是藏家收集的热门。
 七、看能否成套。成套的连环画有不少是陆续出版的,因印量和发行区域不是很均衡,往往造成各地此少彼多或彼少此多,甚至连出版地都奇缺,如福建版的《通俗前后汉演义》、曲艺版的《兴唐传》、上海版的《东周列国》、《成语故事》,天津版的《聊斋》、《宋史》等都有此类现象。一套书中,缺了其中几本,使藏值大打折扣,所以,藏者为了配到缺本,经常要全国范围的联络,互通有无,有的要出价几十或上百元才能如愿。
 八、看印刷数量。八十年代以前,没有知识产权和版权法规,出版秩序混乱,一部作品问世,任何人都可以仿造印刷,有连友做过统计,仅《三国演义》连环画,就有三十个以上的厂家印刷。在当时,一部作品的印量在百万册以上是常见的,多的甚至要超过几千万册。印数多,也就意味着留世的多,故价值不会很高。反之,则必然抢手。
 九、看制书质量。总的来说,文革前或文革当中的连环画,印刷普遍比较精美,线条清晰,字迹端正,封面色彩饱满艳丽,装订整齐,惹人喜爱。八十年代以后,市场经济逐渐启动,有些印刷厂只注重快产快销,印刷、装订都比较粗糙,这类书往往不被看重。
 十、看品相新旧。连环画历经坎坷,幸存下来的有相当一部分已是不同程度的残损、涂沫、霉变等,这种情况使连环画的欣赏价值不尽人意,所含的霉菌还要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同样的书,品相新的要比旧书价值高出几倍以上。

附:淘小人书被迫赚了2000元

  我从小喜欢看小人书,很早就养成了集藏小人书的习惯,现在我家里已藏有好几千本小人书,还有一些是比较珍贵的“文革”前的老版本小人书。几年前,我家马路对面的广场边新开了一个旧货交易市场,我便常常去那里转悠,一来二往和一位收购旧报纸旧书刊的李姓摊主混得很熟了,每次去那里都要到他的摊位上小坐一会儿,顺便看看他有没有新收到的小人书。
  2002年6月初的一天傍晚,我下班回家经过广场,来到他的摊位,见一名中年妇女拿着一叠旧书刊出售,摊主称完重量,就付钱。这时,中年妇女从包里拿出一些连环画,问摊主这小人书怎么卖。我凑上前一看,足有十几本小人书,封面都用牛皮纸包着,包书纸已有些发黄陈旧,看来这些小人书有些年份了。摊主打开这些小人书翻看着,我在旁一瞅,都是“文革”前发行的老版本古典小人书,有《杨家将》、《三打祝家庄》、《西厢记》、《甲午海战》和《刘三姐》等品种,共计16本,成色非常好,都在九品或九品以上,我暗暗对自己说:“这可真是难得的连环画精品。”摊主开价3元钱一本,中年妇女却非要卖5元一本不可。我在旁边发急,心想甭说5元一本,哪怕10元、20元一本全拿下也合算,但我不能破了行规“先声夺人”,于是只好在旁边装着很随便的样子翻看别的杂志,等着他们谈完。经过讨价还价,摊主最终以70元收下了这16本小人书。

  等摊主付完钱,我立刻把书全拿过来仔细一看,有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杨家将》(张令涛、胡若佛画)一套五本,上海东亚书局1954年出版的《三打祝家庄》(严绍唐画)上、下二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宋景诗》(朱光玉画)上、下二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武松打虎》(刘继卣画)一本,还有《甲午海战》(1963年,林锴画)、《刘三姐》(1962年,邓二龙画)、《西厢记》(1957年,王叔晖画)、《屈原》(1955年,刘旦宅画)、《胭脂》(1963年,戴仁画)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3年,赵宏本、钱笑呆画)各一本。我把书一合说:“这书我全买了,多少钱?”摊主说:“这些都是老的小人书,平时收不到,你出200元,行吗?”我心里一阵惊喜,付了钱拿起书便走,生怕摊主反悔。

  我才出收书摊没几步,就迎面碰上一名中年男子,看来他也是来淘旧小人书的,他见我拿着一摞小人书,便一定要看看,他翻看了几眼后,便说:“这小人书你多少钱肯卖?”我说这书不卖,我是刚买的。但他爱不释手,说:“让给我吧。我出100元一本。”我还说不卖。他说:“那加你400元,凑足2000元,卖吧。”我依然说不卖。他又说:“再加你200元,够了吧。”说话间也不管我同意不同意,硬塞给我2200元钱,拿着小人书就走了。

  等我回过神来,他已经走远了。我拿着钱呆站在路边,说不清是喜还是忧。后来,我听一位连环画收藏行家说,这16本品相完好的“文革”前老版本古典小人书的市场价格远远超过了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