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小说番外篇错爱:纵览国家创新系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45:53
纵览国家创新系统
郭哲

   在人类历史中,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再到日本、美国,这种追赶、跨越的转移,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通过对日本发展的多年研究,从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在短短几十年内,使国家经济迅速崛起的奥秘。正是在这一研究基础上,他于1987年率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之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姑且称之)迅速兴起,并很快传播开来,成为分析国家(地区)创新能力和绩效,制定创新政策的一种重要方法。

  国家创新系统方法是在总结已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后得出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的作用。之所以称其为一种方法,而非理论,是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目前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并没有像主流的技术经济发展理论那样,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方法,具备了成熟的研究工具。正是争论的存在,促使热衷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不断完善其研究方法,并寻求更加有说服力的工具来阐释这一方法的合理性,从而推动了更多的围绕国家创新系统的跨学科研究的兴起。

  笔者在1999年访问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S PRU)时,有幸与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创始者弗里曼教授进行了座谈,并请教了有关问题。弗里曼教授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尽管他一直认为自己对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了解不多,但对于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还是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认为,全球化的加快,更加突出了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的创新系统,都不能照搬他国的现成模式,要善于立足自身的文化、制度特点,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国家创新系统,这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

  

  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创新系统

  讨论全球化对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在强大的全球化压力下,国家或区域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力不断减少,不同的创新系统趋于相同;二是无视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仍强调国家创新系统的封闭性。

  关于对全球化影响的评估,似乎需要采取一种中和的办法,避免陷入片面化。关键是要明确塑造创新系统的区域、国家和国际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创新系统概念已经足够灵活,使我们能考虑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全球化意味着一些传统的国内生产要素的重要性降低,现代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采购与海外设厂方式取得自身所欠缺的生产资源。另外,全球化绝不仅是为了取得生产要素,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生产要素的应用以增进本身竞争优势。所以,在研究全球化对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时,比较有利的切入点是要确定一些标准来评价地区或全球要素在什么时候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哪一个更重要,从而选择应对的政策措施。

  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对创新系统的影响主要还是国际要素与国家或区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资金的跨国、跨地区流动,国际贸易的日益增加对创新系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更重要的在全球化层面信息、知识、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可以预见,全球化为那些有所准备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利用这一机遇,完全可以克服以前在系统完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发展。

  另外,全球化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管制的放松,对政府政策的效果提出了质疑。可以说,全球化正在减少特定政策工具的影响力,几乎所有国家的公共政策都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一些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汇率、利率政策将部分失去效果。其他的一些政策,如产业政策更加重要。对于产业和技术发展中任意施加的补贴等,可能不再有效。但是,全球化并不会使国家层次的创新政策重要性降低。相反,那些能够提高能力的政策,如培训、教育、获取管理技能、促进技术进步等,成为一个国家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关键措施。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不断完善国家创新系统,必须对学习的重要性给予高度关注。从根本上讲,创新系统是一个学习系统。全球化固然可以使知识和技术更易于跨国传播。但决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知识的获取能够自动发生。特别是科技实力还不足以支撑经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要认识到学习过程不是自动的,而是一个艰苦的寻找过程,特别是要在制度建设上有新的作为。对于创新主体的企业来说,要适应竞争,必须在合理的市场定位中确立优势。这些优势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内在的(学习)能力。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粗浅的结论是,在日益汹涌的全球化浪潮中,国家或区域优势并没有失去重要性。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系统仍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国际生产分工中,居于哪个层位,直接取决于产业发展所赖以生存的国家环境的优劣。

  

  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共同特点

  ―――整体论与跨学科的特点。创新系统方法可以理解为一种“整体论”,它试图包含所有重要的影响创新的因素。一个系统的和整体的框架对于我们理解创新具有很大价值。一个创新系统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为它的许多要素相互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否则,也就没有所谓的“系统”。此外,创新系统方法不仅包含影响创新的经济因素,而且包含影响创新的制度、组织、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从这种意义上看,它又是一种跨领域的方法。对创新的研究,仅依靠一门或几门学科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政治、经济、产业、技术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

  ―――历史的观点。从一项技术发明到转化为创新再到创新的扩散,这中间的间隔往往是比较长的。经济学家在分析各国案例时特别强调历史维度。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历程,都会对一个国家的创新系统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创新是以这种方式发展的,制度和组织也是如此。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对创新系统的演化也是很关键的。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知识、创新、组织和制度的“共同演化”过程。创新所具有的路径依赖性,使得对创新系统的研究必须持有历史的观点。

  ―――系统方法的广泛应用。创新的起因和来源是多样的,几乎所有的创新过程都是社会性的和互动的,而不是孤立的。系统方法解释了这个复杂性:整体创新能力不仅依赖于特定机构的表现,而且更依赖于它们作为知识生产和使用系统中要素之间的作用,以及它们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创新不是按照完美的线形秩序发生的,而是通过国家创新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各种反馈回路发生的。

  ―――制度的核心作用。这里,制度是指“约束个人和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共同的习惯、常规、既有的经验和规则”。制度变革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制度安排方面的差异是创新系统效率高低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国家创新系统中,金融制度、分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政府补贴体系、政府采购制度等都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

  ―――只有更好,没有最优。不同国家的创新系统可能会有很大差别。不同的国家创新系统在生产结构上会有不同,例如在生产的专业化模式方面。另外,构成创新系统要素的组织和制度在各个国家也是不同的。创新系统方法强调并注重不同系统之间的差异。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差别是自然形成的,而且对不同的系统进行比较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不能对已有的系统进行比较,就不可能描述一个国家创新系统的特征,也不可能确定一个国家的创新系统运行的好坏。创新系统方法中没有“最优”这个概念,因此,将现实中的创新系统与一个理想的创新系统进行比较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不能定义一个最优的创新系统,还在于系统是不断演化的,永远不会达到一种均衡。

  ―――重视不同类型知识扩散的关键作用。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重点在于评价和比较国家范围内知识流动的主要渠道,找出制约知识流动的瓶颈,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系统的知识配置力比知识的生产更重要。以往人们对技术发展的评价指标主要依赖于研究开发和投入的多少。但是这些指标在衡量整个经济的创新性时是不够的。国家创新系统方法侧重描绘知识的流动,力图通过一系列指标来分析创新各要素在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方面的作用与效率,弥补了传统指标的不足。

  

  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初步评价

  要想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阶段进行评价,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我们并不赞同“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提法。严格地说,国家创新系统一直存在,不存在建立的问题,只有系统效率高低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背后,其实就是创新系统效率的竞争。所以,从系统效率出发来衡量一个创新系统的活力,应该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途径。

  从企业发展看系统效率:这里还必须重谈企业主体地位这个老话题。在创新系统中,如果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明确,系统效率也无从谈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车间”正逐步成为在市场中以创新为基础的主体。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法规和制度建设方面的进展,大大弥补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所存在的制度缺失。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其与生俱来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其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但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垄断性企业集团的存在,不仅限制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成为下一步国家创新系统发展和完善的掣肘。加入 W TO之后,这一制约更加明显。

  从要素联系看系统效率: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要素之间的联系,直接决定着创新系统的活力和效率。近年来,我国在创新系统各要素自身能力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也出台了许多促进创新的计划或工程。但是,单一要素的建设不等于创新系统的建设。在我们的许多政策措施中,明显地反映出线形思维的模式。当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时,人们很自然地想到的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够。联系的有效性还表现在创造创新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方面的协同能力。专业性与高级生产要素对创造竞争优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目前,在政府对创新的支持手段中,特别是对生产要素投资时,仍过多地偏重初级和一般性项目,缺乏系统考虑。如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毋庸置疑,基础科学也许是创新科技商业化的种子,但是除非产业界能将有关的研究成果转换应用成产品或服务,否则基础科学不会导致竞争优势。当我们将注意力从土地、自然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转移到高级、专业性生产要素上时,与产业界的衔接上不够紧密,政府机构本身的组织庞大、职能交叉等,造成了对外界需求反应慢、无法识别某些产业的特定需求并提供有效的支持。

  呼唤更加有效的创新政策: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一方面的政策工具就可以完成促进创新的使命。要使创新系统具有良好的运转效率,需要科技、产业、贸易、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等相关政策的匹配与组合。从现有政策工具看,针对科技领域、产业发展领域、教育领域等方面的政策比较成熟,政策的着力点也是针对单一领域的要素。但在政策的协调配套方面,缺乏顶层设计。特别是对于事关国家安全、核心竞争力等的创新资源配置方面,仍需要打破现有分散重复的格局,提高资源的整合水平。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政府政策对创新的支持,应从传统的单纯对研究开发(知识生产)的支持,转向对系统知识配置力提高的支持。设立一个支持知识流动和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技术提供者之间联系的基础设施,是增加知识配制力的一个重要政策。在这方面,我们还比较欠缺。

  

  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几个核心特征

  ―――创新和学习:几乎处于所有有关创新系统讨论的中心。这是与新古典主义的分析相对立的。后者把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因素,使得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不到深入理解。必须指出的是,创新与发现、发明不同。国家创新系统中讨论的创新,是新知识的商业化,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发现。另外,创新不一定是重大的技术变革。重大创新可能引发产业变革,但渐进性创新同样重要。通过正规教育的学习和通过研究开发的学习对创新给予了支持。但是,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来自这个学习源泉。在许多情况下,学习过程是处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这类学习活动也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创新系统中各种参与者都加入了这类学习活动,特别是企业的工程人员、销售人员和其他员工的日常经验和活动。

  ―――生产率:提高生产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获得规模优势或差异化优势,是企业提高生产率的常用手段。但提高生产率的途径不仅限于此。加强与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获取有用信息,同样也可以提高生产率。同样,加强与公共知识生产机构的联系,并促进科技知识向企业的转移,也是提高生产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这也是国家创新系统中非常强调科技系统重要性的原因。

  ―――联系:国家创新系统概念出现的前提是,理解与创新有关的行为者之间的联系是提高技术水准的关键。创新是生产、分配和使用各种知识的一系列复杂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创新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知识创造与使用的采集系统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方式。它们的联系包括合作研究、人员交流、专利共享、购买装备和其他各种渠道。可以说,要素联系是创新系统的核心,正是要素联系孕育了创新。

  ―――市场:市场需求是导致创新的重要条件。需求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公共和私人消费者的需求是创新过程的基础和动力,消费者的需求对于生产结构的转换和未来的增长机遇尤为重要,对创新的影响最大。

  ―――“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强调创新的国家性和区域性,是因为国家环境或区域环境对创新非常重要。同时,全球化的加快,系统中的要素必然要受到外界要素的影响。因此,在考虑系统要素时,必须具备开放的观点。

  

  国家创新系统方法缘何在十几年内成为科技政策研究的热点

  1、创新的复杂性不断增加

  创新研究的鼻祖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给创新下了一个形象的定义,即“创造性破坏”。他认为,创新是已有知识和技能的新组合,单个企业是这一重新组合的驱动力,创新与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市场结构的强度和企业规模。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企业创新模型的分析,企业的规模、所处的市场结构,特别是需求结构如何影响创新活动。但是,运用对创新的这一思考方式,对众多的创新活动进行解释的说服力日益显得不足。同时,创新越来越成为诸多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知识生产,它涉及了研究开发、技术管理、组织、工程、设计、制造、营销等。这些方式并不是按照线形方式进行的,有时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多组织的交叉。研究并搞清楚与创新有关的各参与者之间的联系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

  2、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理解创新十分必要

  科技实力的高低对创新有直接的影响,但不能简单地把创新理解为研究开发和知识生产。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有些国家尽管在某些领域具有很强的研究开发实力,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不一定表现出很高的竞争力。另外,即使那些经济体制和文化环境极为相似的国家,在创新行为和模式等方面的表现也大相径庭。所以,除了研究科技发展之外,经济环境、产业环境、制度、文化等因素也必须纳入考察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更合理地解释不同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差异。

  3、运转良好的创新系统是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在国际竞争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对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在影响创新的诸多要素中,任何一方面的缺失,或要素间相互作用的不协调,都会对国家或地区整体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仅仅依靠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是难以保持创新活力的,政府在提供创新所需的公共物品(包括健全的竞争环境、基础研究、战略信息的提供等),促进各种创新资源的最佳配置方面,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一个由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政府等要素相互联系并紧密互动的创新系统,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源泉。

  4、更多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创新系统的合理性

  应用创新系统方法来分析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绩效,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政策讨论中。更多的实践也证明,要素间互动所产生的“系统效应”远远大于要素的叠加之和。同时,存在已久的主流理论对日益复杂的创新过程解释的缺陷,也被这种方法加以克服。另外,在国家和区域层次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进一步印证了创新的系统思想。

  正是考虑到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和要素多重性,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日益认识到,利用简单的、线形分析方法无法透彻地、全面理解创新。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的要素之间不是线形的关系,而且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基于这种考虑,人们开始从系统的、综合的角度来理解创新,从而出现了根据创新的系统方法对经济增长的解释。

  

  

  

  

  

后一篇 相关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