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叶络石有忌讳吗:2011年宏观经济展望:抗通胀成本有多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0:28:27
2011-01-10 10:29:38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
腾讯微博
开心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网易微博
QQ空间
人人
豆瓣
白社会
和讯微博
Digg
MySpace
Yahoo! Buzz
Linkedin
Mixx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抗
通胀成本有多高——访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
本轮通胀主要是需求拉动型的周期性通胀。经验显示,中国控制通胀的成本相对温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很大。
抗通胀的成本是对2011年经济展望的一个关键因素。所谓抗通胀的成本,是指为实现政府控制通胀的目标而在经济增长上付出的代价。这涉及本轮通胀的性质以及可能影响通胀持续性的一些经济结构的特点。
本轮通胀是周期性的,主要反映需求压力
记者:去年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来新高。你怎么看本轮通胀的原因呢?
彭文生:要通过三个因素来分析通胀性质:货币供给、需求压力和成本因素。关于这三个因素对本轮通胀影响的重要性,市场上不同的观点各有侧重。持传统货币学派的观点强调2009年货币和信贷的扩张是导致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劳动力供给因素导致的工资成本长期上涨是引起通胀的重要因素。类似的观点认为,整体通胀的上涨是由于农产品和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其他产品价格呈长期上涨的趋势。我认为结构性因素和供给因素可能起到了推动价格的作用,但本轮通胀与过去10年中的两次通胀一样,主要是需求拉动,呈现周期性特征。
货币增发通过拉动总需求影响通胀。虽然大多数人认为通胀是货币超发的结果,但货币总量和通胀的关系并不稳定,尤其是广义货币(M2)。例如2007—2008年通胀上升前,M2并没有显著上升。货币的扩张主要是通过拉动总需求从而影响通胀的,也就是说,货币的扩张最终能够转化成多大的通胀压力,取决于货币扩张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总需求。因此,在预测通胀时不能只关注货币因素,也有必要参考其他的指标,尤其是反映需求压力的指标。
狭义货币(M1)之所以领先通胀,是因为M1反映需求变化。M1增速通常比CPI走势领先8个月,与CPI有更强的关系,但如何解释这种关系并不容易。有些人可能认为这证明货币主义的通胀观点是正确的:货币供给过剩导致通货膨胀。M1包括没有利息的流通中的货币和利息很少的活期存款。除非为满足交易性需求,大多人都不会愿意持有过多现金和活期存款。因此,M1是由交易需求引起的。换言之,M1增长反映的是货币需求而非货币供给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M1增速在2006—2007年间经济强劲之时会出现回升。最近几个月M1和M2的增长从高点显著回落,显示通胀压力将会下降。
随着产出缺口下降,内需已恢复正常,其他指标也表明需求压力可能已有所缓解。从产出缺口来看,中国经济2010年上半年增长较快,其对通胀的影响滞后2—3个季度,导致下半年通胀上升。在政府实施房地产调控之后,产出缺口已经收窄。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保持稳健,没有过热。预计2011年经济增速从2010的10.2%放缓至9.3%。这个速度接近中国现阶段的潜在增长水平,因此经济过热的风险不大。
通胀见顶之际将是牛市启动之时
抗通胀成本温和,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是很大
记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抗通胀会对经济增长有多大影响?
彭文生:当政府通过紧缩货币来控制通胀时,需求压力降低,经济增速将会放缓。世界主要国家均曾经历过从高增长高通胀到低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周期,而且在经济由过热逐步放缓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转向往往起到一定作用。经济学中经常用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CPI所减少的经济增速,来衡量控制通胀的成本。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被称为“牺牲率”。
中国控制通胀的代价有多大?过去10年通胀周期的经验显示,这一成本相对温和。2004—2006年的通胀周期中,通胀从顶部到底部累计下降4.1个百分点,其间产出缺口下降了6个百分点,相当于通胀每降低1个百分点,产出增速减少1.46个百分点。2008—2009年的通胀周期中,抗通胀的代价要小得多,其间通胀累计下降8.8个百分点,而产出缺口只下降了1个百分点。从这两轮通胀周期来看,通胀下降1个百分点,相对潜在增速而言,产出增速平均需减少0.79个百分点。
必须说明的是,有两个主要原因决定我国本轮抗通胀的成本温和。首先,从本质上讲我国经济是一个供给过剩的经济(生产者显著多于净消费者导致投资过高、产能过剩),这个特点仍将持续。其次,本轮通胀与前两轮通胀一样是由需求驱动引起的。
通胀压力缓和,仍需管好通胀预期
记者:最新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仍在50%以上,表明经济处在扩张通道,你怎么看今年的通胀压力?
彭文生:PMI出现5个月以来首次止升回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过热风险降低:2010年12月份PMI下降1.3个百分点至53.9%,低于市场预期的55%,结束了自去年8月份以来的持续升势。
内需订单回落,外需稳中有升。从分项指数来看,反映内需的新订单指数下降2.9个百分点,但仍处于55.4%的较高位,而采购以及进口指数微幅下滑至56.8%和50.4%;反映外需的出口订单指数则比去年11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至53.5%。此外,工业生产指数从去年11月份58.5%的高位大幅下降1个百分点至57.5%;产成品库存指数虽然上升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50%的扩张线以下,显示工业品产销势头仍然旺盛。购进价格指数回落显著,通胀压力出现缓和迹象。去年12月份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下降6.8个百分点至66.7%,出现连涨4个月之后的首次下降。
总体看,内需回升趋稳,外需稳中有升,通胀压力回落但仍居于高位。预计去年12月份CPI出现同比增速回落。去年12月份PMI稳中趋缓显示制造业经营状况继续向好,但整体增长动力有所减弱,经济将实现软着陆。今年通胀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全年平均4%左右。虽然由于生产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食品价格及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相对其他价格呈长期上涨趋势,但就它们对整体通胀的影响而言,应当将长期趋势和周期性波动区分开来。另外,大宗商品价格并非仅受我国需求的影响。如果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显著回升,则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能带来输入性通胀。这一风险需要密切关注。目前,尽管经济过热风险下降,通胀压力回落,但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管理好通胀预期,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段若兰
    【专家:鼻炎--过敏鼻炎--自愈妙招】
    【何炅推荐:咖啡减肥--狂甩冬膘30斤】
【打呼噜,小心猝死-电子止鼾器,当晚止鼾】
【慢性咽炎:食疗治愈!清咽祛痰秘方!】
延伸阅读央行近日宣布年内第二次加息 中国是否进入加息周期? 2010-12-28 07:02
“十二五”开局第一战:对抗通胀 2010-12-19 14:02
标准普尔上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对中国宏观经济乐观 2010-12-17 07:26
8成受访经济学家企业家认为当前通胀严重 2010-12-09 08:54
经济学家:缓解物价上涨需要“两拳出击” 2010-11-18 07:48
通胀成头号大敌 宽松货币政策谢幕 2010-11-15 07:11
金融专家高峰论坛全面解读中央宏观经济政策 2010-08-18 15:24
对通胀仍不可掉以轻心 2010-08-16 07:47
国金证券:经济周期为行业轮动策略提供机会 2010-04-30 09:34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定调 明年宽松中调整 2009-11-30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