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服装批发市场吗:扬州市关于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40:28
中共扬州市委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新城西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工委、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人民团体,驻扬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扬州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现就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战略: 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教育体系为抓手,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认真实践“创新教育、精致学校、幸福师生”的工作理念,着力提高教育均衡度、契合度、开放度、满意度,加快推进质量转型发展、学校自主发展、教育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为扬州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促进公平。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为宗旨,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政府基本的教育政策,把保护公民受教育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教育职能,强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坚持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提高质量。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确立现代教育理念,瞄准先进水平,推进教育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从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跨越,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推动创新。坚持解放思想,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创新教育体制和发展模式,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以及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新模式。
——服务发展。坚持“三个面向”,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研、产业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人力资源强市。实现这一目标,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10~2015年),建成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完成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努力消除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建立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优质教育体系。学前教育纳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并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9%以上;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成果,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以上;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初步建立以就业、创业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
——第二阶段(2016~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类教育实现更高标准普及,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形成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布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普遍开展;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和均等化;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00%,高中教育的选择性、优质性和特色性更加明显,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渗透;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5%以上;市民素质明显提高,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60%以上;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具有区域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质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表  扬州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指标内容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1.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93.5
98以上
99.5以上
2.义务教育巩固率(%)
99.8
99以上
100
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9.5
99以上
100
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2
50以上
65以上
5.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
-
60以上
6.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
-
80以上
95以上
7.达到省定优秀标准的各级各类学校比例(%)
60.3
70
90以上
8.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14.5
15
15以上
9.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
-
90
10.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
-
-
90
11.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
高于省核定比例
12.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
-
高于GDP增长比例
(四)战略部署
围绕“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人力资源强市”的战略目标,今后5-10年内,立足扬州教育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分类指导,着力实施“五大战略”。
——优质均衡战略。建立并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办学经费、教育技术装备、教师编制四个统一。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和学校倾斜,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人才强教战略。积极推进“教育家办学”,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和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为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氛围。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名师育英才。
——科研兴教战略。按照“创新理念,提升实力,科研先导,教研务实,指导有方,服务到位,质量上乘,多元发展”的要求,增强教科研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扬州特色的教育科研发展体系。
——教育国际化战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拓展国际视野,引进国际资源,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发展经验,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教育信息化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二、主要任务
——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及发展。强化政府责任,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配套安排,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入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每个乡镇按照省优质园标准办好一所以上公办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均办成合格幼儿园。市区新办幼儿园坚持以公办园为主。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稳定优化幼儿教师队伍,加快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加快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改善各类幼儿园办学条件。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省优质幼儿园占比达到80%以上;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9.5%以上,省优质幼儿园占比达95%以上。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建立一批早期教育和指导服务中心。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扩大并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到2015年,所有县(市、区)建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使区域内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大致相当,“择校”现象明显减少,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不断提高。坚持政府负责、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确保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城乡一体,优化城乡、校际教育资源配置,抓好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建设,确保所有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要求。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共建,到2015年,形成完善的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共建体系。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办法,构建全覆盖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确保辖区内所有儿童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加快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推进小班化教学,到2015年,6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到2020年,95%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鼓励和引导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扬长补短,彰显个性,形成办学特色。坚持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优化高中教育布局,做到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并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逐步形成若干区域合作、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教育教学集团。到2015年,所有普通高中均建成省三星级以上高中。加强科技、体育、艺术等特色发展项目建设,全市建成高中教育特色发展项目50个,四星级以上高中均建成特色高中。
——促进特殊教育优质健康发展。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使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都达到现代化办学标准,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好特殊教育教师各项待遇。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完善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发挥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作用,办好高中阶段特殊教育。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到2015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
(六)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改革为动力,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到2020年,建立完善普职互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对接的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实现“苏中率先、江苏一流”的发展目标,为社会培养输送“德高技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推进职业教育集约特色发展。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先行试点,推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到2015年,5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目标。打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职教资源整合,组建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和合作机制。支持和推动有条件、基础好的职业学校有计划、分层次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到2015年,县级职教中心校建成国家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职业学校,形成资源集约、品牌扩张、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职教培养培训体系。
——强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面向市场需求,引导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与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书、软件和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着力建设机械加工、电工电子、汽车船舶制造、信息服务、化工医药、工业设计、土木建筑、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现代农业十大职业技术教育重点专业群,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着力推进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推动实训资源共建共享。每个县(市、区)均建成1个规模较大、水平较高、资源共享、具有示范作用的公共实训中心。建成一批国家示范专业点、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和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课程。
——提升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水平。支持职业院校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共建产学研和新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科研机构、企业集团与我市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努力提升我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打造“扬州职教”品牌。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组织开展人才需求预测、职业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支持学校和企业开展人才合育、教学合作、研发合创、产业合建、资金合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建设学生生产实习和创业就业基地,开发“订单式”课程,探索推行校企一体化办学,形成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校企合作示范组合。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制度。完善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风尚。
(七)优化发展高等教育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层次清晰、定位准确、衔接通畅、发展协调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65%以上。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推进扬子津科教园区转型升级,建成融生态、科技、文化于一体,职教特色鲜明的高教园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集聚效应。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大力提升高等院校办学层次。支持扬州大学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办成国内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引导和推动高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与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支持高校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创建国家级、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持在扬高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以提高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错位竞争,合作共赢,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鼓励在扬高校围绕新兴产业,以学科骨干和创新团队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国家或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在扬高校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加快市属高校现代化建设步伐,坚持“地方性”、“应用性”、“教学型”的办学定位和立足扬州、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服务定位,鼓励市属高校特色办学,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使市属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深化高校与地方全面合作,支持高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合作基地。加强与高层次科研机构和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招引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来扬共建研究院、科研所、实验室、开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开展与20所以上国家“985”、“211”工程建设工科院校的深度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协同配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和创新载体。鼓励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到企业转化科研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逐步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应用与科研并重,具有扬州特色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
(八)加快发展终身教育
——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构筑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社区教育,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开放便捷的教育与培训服务,满足社会多元多样的学习需求。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建设,促使学习与创新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公民普遍的生活方式,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式学习体系。到2020年,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建成学习型社会。
——健全社区教育体系。加快社区教育机构建设,形成以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村(居)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建立面向中小学生的社区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社区教育活动。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以老年大学为骨干,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以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建设老年教育体系。到2020年,建成一批示范性社区教育培训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3-5个县(市、区)创建成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市乡镇(街道)、村(居)社区教育基地全面建成,城市居民社区教育参与率达80%以上,农村居民参与率达60%以上。
——扩大非学历教育规模。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逐步建成以县域为单位的集职工教育、农民教育、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非学历教育体系。发挥现有各类办学机构的作用,鼓励企业与社会力量开办培训点,扩大各类非学历培训规模。引导和鼓励个人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和条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在职人员带薪学习制度。到2020年,全市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
(九)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把德育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确立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内容体系,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感恩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国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营造育人氛围浓厚,体现时代特征、扬州特色、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完善校外教育体系,充分挖掘社会德育资源,开展“扬州好人进校园”系列宣讲活动,拓展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涵、创新德育载体,着力培养学生明理、勤奋、坚毅、刻苦的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实施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加强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学工作指导,加强教学全程管理。深化课堂改革,推进课堂转型,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多元评价机制,将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制定学校评价标准和指标,形成学校自主办学、主动发展的良性机制。
——丰富完善地方课程体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具有扬州特色、区域共享、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人文类、科技类、体艺类、体验类等综合实践课程系列,引领校本课程建设,培育有特色的学校、有特点的教师、有特长的学生。强化国学经典和世界名著名篇诵读。加强中小学生写字训练和说话能力训练。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学生双向互动交流体验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校体卫艺工作。努力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建设水平相适应的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体系。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推进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100%学校高标准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全面实施体育与艺术“2+1”工程,90%以上的学生拥有两项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文明、健康、科学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阳光、健康、全面地发展。
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教育部门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责任与保障机制。宣传、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及家长形成科学教育观和人才观。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要经常性地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努力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青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体育文化设施和社区教育中心等资源,共建共享各种不同特色、不同教育功能的校外教育基地。实行各类教育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制度。
(十)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引导和促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律。建立师德专项督查考核机制,广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依据。
——加快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教师和校长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实践与理论,努力成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专家。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构建名师、名校长和教育管理队伍培养梯队与培养机制,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鲜明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教育名家的良好环境。到2015年,再培养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5名左右,省特级教师50名左右,市特级教师150名左右,市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1000名左右,骨干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更加凸显。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批社会广泛认可、成绩卓著的名师、名校长和“江苏人民教育家”。依托大中型企业和高校,联合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到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到2020年,达到80%。支持高校培养或引进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加强与知名师范院校的合作,提升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到2015年,幼儿园、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90%、95%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达35%、65 %以上,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5%以上,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接近100%,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15%以上。到2020年,幼儿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60%以上,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0%以上,初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15%,高中段学校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30%以上。
——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完善市、县(市、区)、校三级教师培训网络,建设扬州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师资培训中心。重视和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全面推进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继续教育率达100%。建立完善教师远程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的数字化平台。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
——。科学核定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适应城乡一体化和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及小班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按课程设置需要配齐学科教师。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对教师实行分类聘用、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建立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和交流等制度。完善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促进师资配置均衡。完善学校教职工收入分配制度,坚持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
(十一)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坚持政府宏观引导与学校自主发展相一致,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注重区域特色和错位发展,实现从一般性的国际交流活动向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战略转变。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全球性教育交流与合作,适应国家、省、市对外开放和对外教育服务需要,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到2015年,全市中小学有境外友好学校的比例达15%;到 2020年,有境外友好学校的比例达30%以上。
——培养国际化人才。把握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灵魂、扬州特质的优秀人才。加大引进境外智力的力度,引进先进的国际课程。加强和改进外语教学,普遍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和国际语言交流能力。积极探索开放型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深化中外学生双向交流,实施学生境外修学交流计划,创设开放育人环境,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拓展与国外合作办学的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大教育国际化规模。鼓励高校探索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制度和模式。探索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国际高中合作项目,整合高中国际课程。优先发展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际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大力开展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培养适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国际化应用技能型人才。到2015年,在扬高校都要建立与境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到2020年,重点引进3—5所不同类型的国外知名大学来扬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50%以上的学校拥有适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十二)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建立健全覆盖所有学校、便利全体学生和公民学习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要。到2015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到2020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整合开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突出应用性、经济性原则,建设市级教育资源超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基于互联网络的学校—社区—家庭互连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完善教学资源搜索引擎建设,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到2015年,所有学校均建成“数字化校园”;到2020年,乡镇中心小学、中心初中以上学校班级均配备多媒体网络教学设施,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教学活动多媒体化。
——强化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的网络服务。充分利用下一代互联网络技术,通过中间件及数字移动电视、移动通讯等新技术,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学校为依托,逐步推进移动学习环境建设,为全体市民提供灵活、多样、开放的网络终身教育服务,使教育信息化服务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与学习型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
(十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行业准入、财政投入、信息服务等方面作用,对教育发展速度、规模、质量、结构进行宏观管理,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完善教育决策机制,建立教育决策公示、听证制度。建立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重大教育决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实施中的作用。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决策和改革发展服务。落实县级统筹、县、乡镇(街道)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县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以市县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健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十四)强化教研科研
——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校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建立教科研人员准入、流动、激励机制,配齐配全教科研机构的科研员和所有学科的教研员,强化对教育科研人员的学术培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科研方式,积极推行“十、百、千”和“五个一”工程,提高研究水平与指导能力,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科研骨干的培养机制,积极打造一支教科研能力强、研究水平高、省内外有一定教育影响力的研究型群体。积极履行各级教科研部门的“八大中心”职能,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积极组织、引导、帮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深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益长效机制”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放大学校教研室的功能,打造教学研究共同体。优化学科教研的引领方式,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形成群体互动的研讨氛围。全面启动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加强微观性课题研究,提升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创新教科研管理模式。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和科研兴师,着力推进教育创新发展、自主发展和转型发展,努力使教育科研始终站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不断健全和创新教科研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教、研、训”一体化的教研工作机制,推行“目标引领教科研”的实施机制,完善“教科研样本校”运作机制。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各级教科研部门和学校的教科研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强化各类教科研课题的过程与成果管理,建立健全教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教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领导和保障
(十五)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和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宣传舆论部门要大力宣传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十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保障教育优先投入。依法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增长,确保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或高于省核定的比例,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GDP增长比例。各级政府要确保教育费附加、教育地方附加、地方教育基金和职业教育统筹金足额征收,确保按规定用途使用。免除所有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积极盘活教育闲置资产,用于中小学建设或偿还学校建设债务。
落实教育经费拨款标准。成人教育经费拨款标准提高到年人均1-1.5元。农村中小学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不低于核定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市区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高于省定基准定额的10%以上。完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计划和校园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校舍维修经费按照省定标准列入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高度重视学校债务化解工作,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示范性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培训、兼职教师聘用等。完善帮困助学体系,困难家庭学生助学金全额纳入预算,深入开展“爱心助成才”、“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募捐助学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帮困助学。
落实新建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政策。市政府制定出台《新建居住区教育配套设施实施意见》,建立完善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的保障机制。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及用地控制。商品住宅用地出让,应将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要求予以明确。凡新建住宅小区需配套建设学校(幼儿园)的,开发单位必须同步建设配套学校(幼儿园),或由开发单位出资委托教育行政部门同步建设,具体建设时间应在土地出让合同中予以明确。配套学校(幼儿园)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商品房交付使用备案,不得办理产权登记。新建配套学校(幼儿园)由项目开发单位办理产权手续后,移交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划无需单独配套学校和幼儿园的,项目开发单位应承担相应的教育增容费用。教育、发改委、规划、建设、财政、国土和房管等部门应落实责任、严格把关。
健全多元投入体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各级财政保障范围,实行预算单列。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高中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投入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终身教育实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民间资本兴办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基金会建设。完善社会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扣除规定。
健全教育经费监管评价机制。严格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益。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监督,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建立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对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逐步形成财政与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内部审计监督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教育财政支出预决算公开化、透明化。建立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制度,对于截留、挪用、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健全资助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为主要模式,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帮扶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制度,推进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确保资助覆盖所有贫困家庭子女,确保他们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十七)推进依法治教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教育行政服务职能,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依法办学、从严治校,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完善符合法律法规体现学校特色的章程和制度,提升师生员工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依法维护师生员工和举办者的权益。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督学责任区和跨责任区督导制度,构建督政与督教督学、监督与服务指导并重的教育质量督导机制,建立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问责制度。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十八)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健全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开展党建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推进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原则选任学校领导干部。加大学校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培养和交流任职的力度。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完善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预防和惩治腐败机制,健全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